第一篇: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学习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城关小学李红
在杜局长的《〈第二次全国局长峰会〉摘要》中有这样一句话:成长既包括获取,更包括付出,而付出是重要的学习形式。它告诉我们获得成长有两种形式:一是获取,二是付出。博览群书,增长见识;游山玩水,陶冶情操;洞察世事,明白事理等等,这是获取中的成长。而帮助他人,体验快乐;奉献社会,学会感恩;爱生如子,彰显师德等等,这是付出中的成长。然而,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这样的道理在我们的课堂学习中同样适用。
课堂中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精点点拨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获取知识,升华情感。这是第一种成长方式即获取,这也是我们课堂学习中最常见的。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这样的获取中得到的知识是肤浅的,记忆是短时的,唯有刻骨铭心的思维碰撞才是永恒的,这就是付出。
付出则体现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即对学、组学、群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提出了不懂之处,心中迫切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克服难题,而小组合作探究则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在合作中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思维方法,通过与他人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争辩,产生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明是非长知识。在攻克难题时每一位学生都是付出者,因为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时他们又是最大的收获者,在合作中他们凝聚智慧克服了难题,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获得了和
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了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是付出让他们收获更多。
然而这种特别的成长形式在我们的课堂中总是畏畏缩缩,教师不敢放手,唯恐放手后的课堂会乱得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我们在公开课中也看到小组合作成功的典范,学生积极的交流,规范的发言,精彩的讲解,又何尝逊于老师呢?所以,在课堂上要放手学生,相信学生,只要教师的引导有方,学生的学习自然是井然有序。老师,还孩子们课堂成长的权利吧,让孩子们在质疑、合作、探究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吧!因为只有付出才能收获更多!
第二篇: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有一分汗水,就有一分收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这学期期中测试后,公布语文成绩时我领会到的。
记得那一天,王老师拿着测试卷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下面公布测试成绩。林舒韵97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林舒韵。她坐在位子上显得很平静,脸上露出了一微笑。林舒韵在我们班里算得上是个优秀的学生了,无论上课时,还是平时,都是非常认真,得97分也是理所当然的,毫不为奇。
“林嘉敏,84分。”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小声议论开了。谁都知道林嘉敏平时的表现。一下课就往操场上跑,上课总是低着头,生怕老师叫到她,做作业拖拖拉拉,总要小组长催了又催,是个一提起来就让人头疼的人。可是最近不知怎么了,就象变了个人似的。上课时经常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声音是那么响亮,即使回答错了也只是脸微微红一下,没过多久,又听到她那清脆的声音。做作业也很自觉,都好久没听到她的小组长大呼小叫了。特别是放学后,以前总是来缠着我非要去跳皮筋不可,可是有几次竟然连我去叫她都不搭理我,真让人纳闷。原来„„我真为她的进步感到高兴。“啪„„”我正想着,耳边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正笑眯眯地看着林嘉敏,同学们的目光正集中在她的身上,林嘉敏的小脸涨得通红通红的。我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黄展涛,83分。”同学们一听,都纷纷用惊疑的目光望着他。黄展滔在班里也算是数一数二了,这次成绩大大下降,连老师都对他大失所望。原因,我们是很清楚的,他自己更清楚吧。最近的黄展滔,学习总不踏实,马马虎虎总做错题;他不虚心,老是以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姿态高高在上,对谁都不放在眼里;下课了,你只要去乒乓球桌边,准能看见他那神气活现的身影;铃声一响,跑进教室最后一个的肯定是汗泠泠的他;由于他的作业不及时完成、字写得潦草,老师也多次语重心长地找他谈话,可他却把这当成“耳边风”。此时,再看黄展滔,头已经深深地低了下去,脸也涨得通红通红的,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吧?
“林梦婷,99分。”哦,我轻轻地嘘了一口气,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这段日子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收获。我抬头看了看老师,老师也正微笑地看着我呢。
“岑思惠,90。”“蒋翠,73。”„„
第三篇:付出,你将收获更多
付出,你将收获更多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冬天,一个卖包子和一个买被子的同到一座破庙中多避风雨。天晚了,卖包子的很冷,买被子得很饿,但他们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吃一个包子。”买被子的说:“盖上条被子。”
又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再吃个包子。”买被子的说:“再盖上条被子。”
就这样,卖包子的一个接一个吃包子,买被子的一条接一条盖被子,谁也不愿向对方去助。到最后,卖包子的冻死了,买被子的饿死了。
吝啬。不肯付出,是人生一大敌人。自我欣赏的结果,必然使我自我封闭给别人一条路,也等于给自己一条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等于给自己一个机会。
我若敬人,人便敬我;我若爱人,人便爱我;我若予人,人便予我。两人僵持到死,不是不肯付出包子和被子,而是不肯付出一点求人的尊严,最后只能一个冻死,一个饿死。
只有给予和付出,人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古交市十二中初二 吕知恒
第四篇:义工,收获比付出更多
义工,收获比付出更多
走近北京义工联,本是想探寻这群可爱的人为公益事业付出的奉献与牺牲。到头来,每个人的故事却都在告诉笔者:他们得到了什么。
——题记
老朱名叫朱为孺。“俯首甘为孺子牛”,熟识他的人都会觉得,老朱实在人如其名。他有很多身份。他曾任职于人民法院,担任过诸多著名案件的审判长;也曾是一名律师,成功代理过各类案件;他还是多家企业的法律顾问,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但在老朱看来,自己最重要的身份,却是北京义工联的创立者。
在跟随其他慈善团队做了很长时间的公益服务之后,老朱深深感到有效的组织对义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感到自己关于义工的理念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于是,2006年,北京义工联应运而生。
坐在咖啡馆里等待老朱的时候,笔者心里还有点忐忑。在想象中,能成为义工联的负责人,应该是一位道德感很强的人物,他会不会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有一些负面情绪?
事实证明了这样的担忧实在多余。因为,短暂寒暄之后,老朱的第一句话就是:“其实,义工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
这句话提起了笔者的兴趣,也打开了老朱的话匣子;这一打开就收不住,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三个小时。
做义工,我们倡导的是快乐
北京义工联是老朱的心血,如今已颇有名气。当被问及它的规模和构成时,老朱咧嘴一笑,说:“很简单,就是三个
2、三个7!”——注册登记过的人数约有20000人,经常参加活动的约有2000人,核心成员约有200人;其中,30岁以下的成员约占7成、白领人士约占7成、女性约占7成。这些巧合的数字,看起来十分有趣,却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义工联的人员流失挺严重。
换了别人也许早就挖空心思扩大规模、留住更多成员了,老朱却很淡然。
义工联倡导的理念是“快乐义工”,不让义工活动成为负担,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在老朱看来,家庭和工作是每个人的第一责任,尽的是本分;社会公益是第二责任,全的是情分。本分优先于情分,是理所当然的。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也是先顾及自己的老幼,再推及别人的老幼嘛!”这番引经据典,成了老朱的“名言”。
因此,他坚持义工联的松散状态,谁都可以报名参加,谁有自己的事了也随时可以离开,绝不以加强组织管理的方式束缚大家。对于人员的流失,老朱并不担心:“离开的成员虽然多,补充的成员也不少。那些走了的人,也可以将义工联的影响辐射到别处。”
“快乐义工”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认同。2010年4月至7月,在义工联内部发起的“为什么做义工”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成员选择了这一选项:“我做义工,我从中体验快乐”,高居榜首,比排在第二名的选项超出了20多个百分点。这个结果,让老朱很欣慰。
放下“义工”两个字,然后做义工
做义工,最重要的是抱着平常心。这是小C从自身经历中悟出的道理。
小C刚加入义工联不久的时候,组织里来了一个新人。他对敬老院里的老人特别关心,对护工却极不客气,不仅挑剔他们的工作,还违规要求护工把工作记录拿给他检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小C不能理解,那样的善意和苛刻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很久以后,才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态——仅仅因为他是来做义工,而护工们是拿着薪水在照顾老人,他心中就膨胀、散发出一股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有了高人一等的地位和监督他们的权力。
这件事让小C对人性的复杂产生了警惕。
“从那时候起,我渐渐明白,道德优越感是义工事业最大的敌人。”小C说,“我时常告诫自己,后来也时常告诫别人,做义工只是一个平凡的举动。如果你觉得,你是在帮助别人,如果你被你做义工这件事感动了,甚至引以为豪,那么你现在的心理和情感,其实还没有明白义工事业的真谛。只有彻底放下义工这一身份,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义工。”
如今的小C,依旧坚持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在观念上又深入了一步。他警惕的不仅仅是道德优越感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甚至对义工经常产生的同情、怜悯情绪也加以冷静的剖析:“如果你对一个人同情,就把他放在了相对弱势的地位,无意中摆出了施舍的姿态。而这种情绪也许会损害受助者的尊严。再往深处想,所谓‘弱势’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势’之处,谁能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没有从对方身上学到什么呢?‘义工’两个字,最准确的同义词应该是‘普通人’。”
学会拒绝,物质与精神的依赖
阿文每天要在路上花去4个小时,穿过半个北京城,去照顾一位残疾人。他刚出院,身边暂时没有亲人,生活难以自理。阿文每天到了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抱上轮椅,推到几百米外的公共厕所,在他解决完之后把厕所清理干净,再把他推回来。
一段时间下来,他对阿文的感激与依赖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有什么事就找阿文,要求越来越多。
最初,他只是请求有人能够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照顾一下他的生活。接着,就希望阿文能够多陪护几个小时,阿文也尽量挤出时间,满足了他的心愿。后来,他告诉阿文他想装一副假肢,这笔钱不是小数目,阿文其实挺为难,却仍然慷慨资助了他。最后,他竟然提出让阿文给自己雇个保姆,以便随时有人照顾自己。
阿文至今仍然记得他被拒绝后的眼神。那里面混和着伤心、失望,还有一点点恼羞成怒的怨恨。她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子,让别人将她的好心当成了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她实在不堪重负。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阿文陷入了反思,最终认识到,是自己的一再纵容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从那以后,阿文学会了适度的拒绝。她时常提醒身边的朋友要把握助人的尺度:“爱和帮助,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因为你无原则的帮助,助长了他人内心的贪婪和惰性,那你不是在助人,反而会害人害己。”
我们得到的,远比我们付出的更多
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李姐。
她最初来做义工,除了热心肠以外,多少有点逃避家庭的意思。她与丈夫关系不好,退休前还可以把心思扑在工作上,不去烦心;退休后,做义工就成了她的新工作,更是她的精神寄托。无论在家里有多不顺心,只要一看到受助者脸上的笑容,她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愉悦。有时候,她甚至觉得,她带给别人的快乐,其实还不如自己收获的快乐更多。
为此,李姐的服务比谁都用心。有一次,因为敬老院的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到想听评剧,李姐就回家苦练了一个月。上网搜索、下载,一遍遍播放、试听、跟唱„„原本连电脑都不太会用的老大姐,一个月后的打字速度竟然就几乎赶上联队里的年轻人了。到敬老院一唱,唱腔念白都有模有样,大受欢迎,几乎成了义工联常规活动的保留节目。
这么热情善良的一个人,在家里却像变了一个人,冰冷而暴躁。多年来,她一直觉得自己的婚姻是不幸的,觉得丈夫不爱自己。是义工联里的朋友的劝解,一语惊醒梦中人。活了大半辈子、怨了大半辈子的她突然发现,是自己一直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而丈夫,一直在用他的宽容诠释着爱。
李姐不知道该如何感激。义工这份事业,曾一次次将她拉出心情的低谷;如今,又揭开了她心灵上的黑布,让她看到了生活的美丽。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面对社会各界对义工联的赞誉,他们丝毫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始终坚信并向人们宣扬:每一次爱的付出,其实都是自己的收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到底是什么?用义工联论坛上的一段话作为他们共同的答案,也许再合适不过:
不要总想着做好人,能做一个普通人就不错了。因为糊涂,生气,人常常是个病人。当我们做善事时,其实只是本性使然。帮助别人要力所能及,自己为难的事就不要勉强。帮助了别人自己却不快乐的事就不要做。还有,我觉得,对人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他学会自助。
这是做义工的准则。也是做人的道理。
第五篇: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读书时教师曾经教过我们这样一句话:“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如果你对从事的工作付出过,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有的员工刚加入到公司,对公司的工作方式不了解,业务知识还不熟悉,在发工资时又与老员工相比,结果出现种种不平衡的心态,其实他们只看到别人的收获,殊不知这些老员工能有今日的成绩,都是昨日付出的劳动成果。
勤劳致富光荣,不劳而获可耻。这是老板常讲的一句话,事实上,龙城公司的管理精英们都是从最基层做起的。由入职时什么都不懂到边做边学,到熟悉业务,到坚持勤劳拼搏的精神,并能将学到的业务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克服种种困难,履行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公司也会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公司也会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这就是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相反,初来乍到的你,对公司业务不熟,工作上时有出错,公司还要不断的培训你,教育你,而你为公司付出过什么?做出过什么成绩?有些员工想在工作中付出一分的努力,去换取十分的收获,试问一下,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所以,天上既不会掉馅饼,地上也不会长钞票。只有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的对待每天的工作,你才会拥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