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学基础与应用课业总结
经济学基础与应用课业总结
(一.)经济学基础与应用知识梳理
第一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一节大炮与黄油的矛盾
一、“大炮与黄油的矛盾”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水平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曲线。
二、“大炮与黄油的矛盾”引出的三个问题: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来说,总是不足的状态。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的配置。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的核心是“看不见的手’。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产出更多的产品。
第二节人们总是面临权衡取舍
一、选择与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大体分为四种类型:自给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其中,市场经济是“看不见的手”来解决的经济体制;混合经济是以市场调节经济为主,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体制。
二、经济学家如何研究选择问题——实证与规范的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要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是客观的。
规范分析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主观的。
第三节如何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三大原理:
1.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2.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3.人们总是面临权衡取舍。
总成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总和。
第二章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第一节需求与供给
一、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注意点:(1)一个统一。(2)两个变量。(3)区分个别需求雨市场需求。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商品自身的价格(P)
2.相关商品的价格(Pr)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I)
4.消费者的偏好(T)
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E)
6.人口数量与结构
7.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根据建立的需求函数得出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表示需求和影响需求的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四、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五、经济学要严格区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都发生变动。
六、关于供给
影响供给的因素有:(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的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第二节某小镇冰淇淋市场的供需均衡分析
市场均衡: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市场状态。
供求定理:在需求与供给变动时,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变动规律。
第三节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四节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一、什么是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二、需求价格弹性有哪几种类型?
(1)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2)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
(3)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4)0 三、影响需求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1.商品的可替代性;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该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查的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 四、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第三章消费者如何决策 第一节幸福=效用/欲望 一、效用的定义:表示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 二、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 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随着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加,消费者从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第二节基数效用论下消费者均衡分析 一、消费者均衡实现的假设条件: 1.消费者的偏好既定;2.消费者的收入既定;3.物品的价格既定。 第三节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均衡 一、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 2.平面上有无数条差异曲线; 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章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企业策略分析 第一节三季稻不如两季稻 一、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 二、短期成本函数: 总成本:STC=VC+FC平均成本:AC=TC/Q 边际成本:MC=△TC/△Q 三、总收益: 边际收益:MR=△TR/△Q经济利润:∏=TR 第二节“小的是美好的”还是“大的是美好的” 一、规模报酬的定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比相同比例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第三节言利必有义 一、不同成本的利润概念: 经济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会计成本=显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成本会计利润=经济利润+隐成本 第五章企业市场竞争策略 第一节市场及其类型 一、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二、市场的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第二节大型鸡场为什么赔钱? 第三节垄断者就该上天堂? 一、完全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独家经营;2.产品不能替代;3.厂家独自决定价格;4.实现差别定价或价格歧视;5.要素不能自由流动。 二、完全垄断的形成:1.政府准入;2.技术封锁;3.关键资源由一家厂商拥有; 4.规模经济。 三、价格歧视按照程度分为三类: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第六章市场失灵与政府 第一节路灯为所有人照明 一、物品的分类及其特征: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共有物品:竞争性、非排他性; 自然垄断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二、外部性的定义及其分类: 1.定义: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其他经济主体带来非自愿的成本收益而并未对比 付出代价。 2.分类:生产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负的外部性。 3.负的外部性:外部成本>0,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正的外部性:外部收益>0,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 三、政府解决外部性恶对策: 1.税收或补贴; 2.企业合并; 3.产权明晰; 4.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 第七章宏观经济指标 第一节GDP的自述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动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GDP含义的注意点:1.国家地区、国土原则;2.一定时期内;3.生产的而非销售的;4.最终的;5.市场价值。 第二节GDP的三种核算方法及数据的分析应用 一、方法: 1.生产法; 2.收入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3.支出法:GDP=C+I+G(X-M) 第三节国民收入体系的其他总量指标 一、GDP的平减指数: GDP的平减指数=某年名义GDP/某年实际GDP×100% 二、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GNP=GDP+国外要素支付净额 2.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3.国民收入:NI=GDP-折旧-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政府对企业补助 4.个人收入:PI=NI-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对居民支付的利息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大学生失业等于失业 一、失业:具有劳动力的前提下:1.16-60岁;2.身体健康;3.有工作意愿。 二、失业率:失业率=失业者/劳动力人口×100% 三、失业的分类: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 第三节恶性通货膨胀的吉尼斯纪录 一、通货膨胀的概述: 1.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过程。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1.消费物价指数;2.批发物价指数;3.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类: 1.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的通货膨胀;4.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 第九章逆向行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物价稳定;4.国际收支平衡。 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 1.国家的财政: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组成2.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政策、购买性支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 3.货币政策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 一、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1.个人和公司所得税;2.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4.个人和公司储蓄。 第四节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一、年初“双防”政策; 二、年中“一保一控”; 三、年底“保增长、扩内需”。 (二.)《经济学基础与应用》中我最感兴趣的内容 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八章的第一节: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失业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年龄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相关的拓展:根据ILO的标准,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可以被归入这样的三种状态之一:就业者、失业者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失业标准的三个条件:1.没有工作;2.当前可以工作;3.正在寻找工作。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失业者/劳动力人口×100%。感兴趣的愿意就是:从这一节中我学到了失业的真正含义,了解到了失业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没有工作就是失业。同时也了解大学生毕业并不等于失业,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有很多。 (三.)我对《经济学基础与应用》的体会 从这本书中我们学到了不少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也改变了我们以往对某些经济方面的错误理解;比如失业,薄利多销等。了解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从学会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经济学的角度来处理问题,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看问题时,也会想到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阅读量,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看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学基础 概念总结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 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 率: 社会能从其拥有的稀缺资源中生产出最多的物品和劳务。平 等: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边际变动: 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市场经济: 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失灵: 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外部性: 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 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生产率: 一个工人一个小时(或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通货膨胀: 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循环流向图: 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滚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实证表述: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规范表述: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未要求) 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当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机会成本较少时,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具有比较优势。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寡头: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地进行竞争的卖者,这种市场被称为寡头。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生产的一种物品量。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总收益:对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货币量和卖者得到的货币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税收归宿:是指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 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 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经济学分支。支付意愿: 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消费者剩余: 买者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成本: 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生产者剩余: 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效率: 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平等: 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 总剩余: 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合——即供给和需求曲线到均衡数量间的面积。 第8章 应用:税收的代价 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第9章 应用:国际贸易(未要求) 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进口限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第10章 外部性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对旁观者的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在效应。 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 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庇古税: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所具有的特性。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所具有的特性。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搭便车者:得到使用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成本一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公有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共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理的水平。 第12章 生产成本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出所得到的货币量。总成本: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货币量。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显性成本: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隐性成本:不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与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产量:增加的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 第13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第14章 垄断 垄断:市场上只有唯一一个卖者的情况,且其产品没有相近替代品。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 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 价格歧视: 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作法。 第15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国民生产净值(NNP):一国居民的总收入减折旧的消耗。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个人收入:居民户和非公司企业得到的收入。 消费:家庭除了购买新住房以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其中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第16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消费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率: 自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衡量指数 指数化: 根据法律或合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名义利率: 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实际利率: 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 第17章 生产与增长 生产率: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从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外国直接投资: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被称为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有价证券投资:用外国货币筹资,但由国内居民经营的投资被称为外国有价证券投资。 第18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通过它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通过它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债券是一种借据。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价格——收益比(P/E):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除以过去一年间公司每股赚到的收入量,一般每股在20~30左右。 股票指数:计算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国民储蓄(用S代表):又称储蓄,一个经济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总收入。 私人储蓄(Y-T-C):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公共储蓄(T-G):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收入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提供资金的人和想为投资需求借资金的人构成的市场。利率是贷款的价格。 第19章 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工率(或参与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的百分比。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周期性失业: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找到最适于自己嗜好与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得到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在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失业保障: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护的政府计划。工会:与雇主谈判工资和工作条件的工人协会。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 效率工资:企业为了提供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充分就业:指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时的情形。充分就业时仍然有人失业,比如有摩擦性失业。 第20章 货币与银行制度 货币: 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交换媒介: 当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计价单位: 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 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流动性: 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商品货币: 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法定货币: 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现金: 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铸币。 活期存款: 储户可以随时开支票的银行账户余额。联邦储备(Fed): 美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 为了监督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置的机构。货币供给: 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决定货币供给。准备金: 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 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制度。准备率: 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货币乘数: 银行体系用每一美元准备金引起的货币量。公开市场活动: 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法定准备金: 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贴现率: 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第21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一种理论,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实际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变量区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认为货币只影响名义变量,不会影响实际变量的理论。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雷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调整。(货币不影响实际利率的观点,货币中性的一种情形)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22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衰退: 实际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如果较为严重就被称为萧条。经济周期: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经济学家用总供给和总需求变动来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一种模型。 总需求曲线: 一条表示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 一条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曲线。 滞胀: 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状态。 第23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利率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总产出、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改变政府税收、支出规模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总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政策。 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也会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问题与现实: 为什么歌星的收入那么高? 《劳动合同法》的评价。帮助工人还是害了工人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什么?——塑料袋。。全世界每年使用4万亿个。 奥地利人舒施尼在105年前做出的这项在当时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的创举,在今天已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6.1”开始,禁止无偿使用塑料袋。为什么?可能吗?有效果吗?侵犯消费者利益吗?干涉了销售者自由吗? 《色戒》 经济学认为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减少污染? 政府补贴能够保障学生食堂低价格吗? 国际贸易学课业总结 在这一学期第一次接触到专业课程,刚开始觉得这个课程很难,要掌握的知识很杂,然而当你真的深入去学习就会发现其实这门课挺有意思的,而且重在实践,受益匪浅。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应用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许多专业知识,首先,理论方面:通过书名该学科的研究思路即以理论为依据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加以应用;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基本的贸易理论模型,例如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贸易理论等等,政策方面注重介绍了关税的定义、作用、意义同时介绍了非关税壁垒这两个主要的海关政策;应用方面针对主要的贸易现状,对于不同的的贸易现状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例如非关税壁垒当中的倾销和反倾销的应用实务,最后让我们又了解到WTO等许多贸易组织,同时对自由贸易区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实践方面:平时的作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书面作业,而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通过word文档及ppt的制作不仅加强了专业知识,同时也综合的锻炼了沟通、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作完成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了专业课辩论赛,给了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对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实践,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这一学期的课程同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达到了真正学习的目的。 这一学期在老师精心的安排教导下,让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新的了解,同时提升了许多专业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掌握了贸易理论的基本知识,以便为其他经济类学科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人才。要想称谓一名专业的国际经贸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战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我决定了往后努力的方向(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加强商务英语学习(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4)注重业务与法律之间的联系(6)加强学以致用的原则相信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贸人员为以后就业做好基础。 同时让我意识到,要适应这样的时代就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知识;总之,通过国际贸易的学习,使我深刻意识到,国际贸易这门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掌握了国际贸易商一些惯用的惯例和普遍的原则,受益匪浅;这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知识而且必须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并且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一学期下来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这当中离不了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同学的尽心帮助。以后自己会更加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经贸人员。 《西方经济学》 情景模拟整体教学设计(2014~ 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 西方经济学 所属系部: 经济管理系 制定人: 马帅 合作人: 刘万韬 制定时间: 2014.09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西方经济学》情景模拟教学整体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4 授课时间:第2学期 授课对象:2014级工商企业管理 课程类型: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国际贸易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中属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本门课程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并且以实用性和操作性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则,能运用经济理论解决经济问题。 (二)课程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面向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坚持理论够用原则,注重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操 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2、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3、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鼓励其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管理实例提出问题或假设,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本着懂理论,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目的。鉴于本课程的服务面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设计思路,通观考虑会计与审计及营销与策划专业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特点,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明确本课程是按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并配以案例分析进行教学。课程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并对按预设能力目标设计的教学项目针对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建议学时等方面制定了参考标准。 (一)教学方法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角色扮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 问题结合现实,模拟现实经济生活片段,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增强体验、丰富情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的基本思维方式及管理经济生活的实践技能,在每一次课上都有相应的案例,与现实经济现象结合紧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同时密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通过与课程内容紧密配合的课堂活动(游戏、讨论、案例分析等),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互动交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习方法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而学生要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职责变为更多的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学生应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知教学情境。积极思考,逐渐认识到经济理论是如何适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1: 学习情境 情境1:认识经济学 参考学时 4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熟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对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经济学发展简史等内容。学习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经济思维方式初步体现,能将理论结合现实 社会能力目标:自主学习意识、互动交流意识、引导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课时 备等)分析为什么收入效应与替 会花高价买多媒体,教师,课件 情景模拟 2 代效应 黄牛票 情境2: 学习情境 情境2:消费者行为理论 参考学时 2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熟悉消费者剩余的含义,注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了解消费者均衡的内容。 学习方法能力目标:能将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从消费者角度分析现实经济现象 目标 社会能力目标: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具备严谨的态度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备等)建议 课时 水比钻石重要,学生PPT 但为什么钻石教室、专职教师 翻转课堂 1 讲解 比水贵 情境 3: 学习情境 情境3:定价策略 参考学时 1 学习专业能力目标: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的内容,注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规目标 模经济的应用。 方法能力目标:能对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分析,能指出不同生产者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能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 社会能力目标:注重良好的个人修养,培养市场敏锐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课时 备等)学生分析,分麦当劳夏日酷饮系组讨论,分析价格歧视 列第二杯半价广告案例 教室、学生展示 1 第二杯半价分析。的内涵 情境4: 学习情境 情境4:分配理论 参考学时 1 专业能力目标:掌握分配理论的定义 学习方法能力目标:理解要素报酬 目标 社会能力目标:注重良好的个人修养,培养市场敏锐力,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和参考学习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描述 任务载体(教学场所、师资配建议 课时 备等)天津丑女“张静事件”学生分角色张静事件分教室、多媒体、张静要素报酬 及美国经济学家的扮演面试官1 析 事件资料 调查报告 与面试者,由 (四)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教学资源条件包括: 1、依据本课程性质要求编制的教案、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材料 2、本课程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案例材料、图片、信息、网络、图书馆,以及专业期刊、电视广播等。 (五)教学条件建议 在教室中的课堂教学可考虑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教师板书和学生抄笔记的时间,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课后可借助学院图书馆、网络、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等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自学。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经济专业网页等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 面试官陈述面试者面容在面试中的作用 拓展成为可能。 (六)师资条件建议 1、任课教师应按照学院规定具备教师资格证书,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2、学校应注重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和后续教育的跟进。相关部门应考虑采用学术会议、进修、观摩和学习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保证他们有一定的进修学习时间和到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 3、直接从企业选聘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分析; 2、是否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自信; 3、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模拟实践和应用实践; 4、是否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5、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 6、是否有认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本课程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要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对本课程就是要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考核以4:6的比例给予最终评定。 (三)评价手段和形式要体现多样化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强调过程考核在学生评价中作用,强调实际应用技能的掌握。学生成绩评定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过程考核评价通过课堂教学各种不同教学活动方式下的表现记录进行综合评定,如考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等,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自主学习、继续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着重考 核理论知识的掌握、运用,强调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基本形式: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 现代学说: 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教育功能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表现:对内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对外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表现形式看,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驶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口、文化、经济、政治的正向影响 人的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互补性 影响身心发展中的因素:遗传是生理前提;环境是外部条件;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特殊功能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达到状态的期待;狭义: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或标准,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的)教育目的的意义:是一种引导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精神性动力。因此,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教育目的制定依据:客观(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依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观(个人、社会本位论) 我国的教育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的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等。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 德育的任务:为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时代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疏导为主、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和严格要求与尊重爱护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德育的方法:理论引导、实践锻炼、情景熏陶、榜样示范、心理咨询法 学校德育的途径:思想品德课程、学科教学、班集体管理、各类活动、网络德育 我国德育的发展趋势:回归生活实现道德理性与道德主体生活的整合、注意民族传统,关注世界交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意社会适应性、以人为本,规范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分3类: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性质:普遍、基础性;普及、义务性;公平、均等性 基础教育使命:以人为本、把普及作为重点、着力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是以教育教学为职责、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职业 教师工作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职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观、树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树立生动、开放的教育活动观 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文化素养 4、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教师职业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参与管理权 教师职业的义务:社会义务、教师义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从事教育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的本质: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所参加的是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权利:生存的权利、人身权:受尊重、安全、受教育 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的规定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对话合作、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等的总和。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内容既包括校内教育(正规的)和校外教育(非正规的)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和“平行教育”的内容。狭义的教育内容特指学校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特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预见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具有高度的信息含量和科学的富有逻辑的排列组合;具有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应用价值;具有形式多样的信息载体 教育内容的发展:现代化;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能力的培养;关注道德教育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国家课程、地区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 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学: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限定为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双方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而沟通、交流与合作是指导的前提,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中小学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育过程的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过程的主要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知识与发展智力;知识与提高思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类型: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修正和补充;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 中小学常用教育方法:讲授、谈话、讨论、实验、演示、参观、练习法 我国主要教育模式:自学-辅导;目标-导控;引导-发现;情景-陶冶 现代教育:素质、终生、生命教育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三个中心)全面发展是不是要求均衡发展? 1、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2、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特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第二篇:经济学基础概念总结(DOC)
第三篇:国际贸易学课业总结
第四篇:经济学基础与实务课程标准
第五篇:教育学-基础原理与应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