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中国式管理》中的哲学思源
近日偶得曾仕强先生主编的《中国式管理》一书,开卷得益颇多,掩卷有思良久,聊书一二,与诸君共享。
该书认为,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自全球金融风暴蔓延以来,一大批欧美企业纷纷陷入破产倒闭的危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愈加感受到全球性经济萧条带来的阵阵寒意。在此轮国际经济危机中,一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顶礼膜拜的全球知名企业,在一夜之间如巨人般轰然倒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深刻的反思。
曾仕强先生在书中论述中国式管理的核心理论是: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中国式管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能极大地发挥个人能动性,有助于企业进入最佳发展状态。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思源,便是《周易》。
《周易》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阴阳二性的分别、卦与卦不同系统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递进演化规律,系统和层次与环境间的互动(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规律,向人们昭示事物运动所包含的信息对称、物质阴阳平衡、能量守恒等以和谐为易理要旨的哲学,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按照系统科学原理,结构决定功能,易学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同理,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特征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不(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变革,更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大背景,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东学为体、西学为用”,建设起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方可塑造起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航。
第二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
1月28日,**省发文要求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读书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干部不少于3天。其他省份也曾明确规定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应阅读的书本数。但这些举措大都虎头蛇尾,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在学习上存在三种误区:一是认为“工作太忙,很难挤出时间学习”;二是认为“自己有高学历,不用怎么学也
能对付过去”;三是认为“拿起书本就是学习”。这三种错误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领导干部不愿学习、不想学习和不善学习。要改正这几种错误思想,靠下达学习任务、学习指标是无法解决的。要确保学习取得效果,就要督导领导干部端正学习态度,防止心浮气躁;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学习,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必须、一种责任和一种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要在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功夫,以能力论德才、分优劣、定取舍;就要建立完善的学习评价体制,把领导干部的学习与其能力的提高挂起钩来,与其职务的升迁挂起钩来。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督促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带着深厚(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的感情学,带着执着的信念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力求学得主动、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努力把领导干部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后感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问题就是机会》一书,因反响较大同年4月重印,最近我读了这本书,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使我想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一书,我感到这本书比较好的运用了毛泽东同志有关矛盾论的观点,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而比较客观地解决了问题就是机会的命题。例如《问题就是机会》一书22页上写到:工作的过程就
是一个不断碰到各种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段话对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所说的一些话非常相熟。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遇到的问题,实际就是矛盾,我们要解决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矛盾,一定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工作中的问题,较好的解决“角度决定高度”,把问题变成机会。
其次使我想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体会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比较好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是矛盾,必须坚持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思想才能进一步解放,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处理问题和矛盾中,有效破除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陈旧观念,既重当前又虑长远、既见物又见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作风踏实、表里一致、认真负责。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
第三使我想到了本职工作。作为与信息资源息息相关的图书馆,近年来,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高新技术一浪接着一浪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观念和建设,文献信息量的剧增,不断产生新型的信息载体,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咨询机构不断出现,这些对图书馆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例如过去来图书馆阅览室查询报刊的人很多,现在明显少了。这就是问题或者说矛盾。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下去,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到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必须转变旧有的观念,必须主动发现问题,并全力以赴地分析和研究读者的需求特点,采用一些有用的手段与方法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省直机关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重视学习型机关的读书学习,去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创造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引导“读书活动”,以“读书活动”丰富学习实践活动。图书馆如何适应并不断满足读书活动的需求和愿望,将问题变成机会。去年以来图书馆全体同志通过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学习,结合业务工作,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围绕中心,着眼全局目标,把服务活动与机关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注重细节,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创新服务,取得了明显进步,例如针对“读书活动”组织编辑“推荐书目”,供大家读书选择,在馆半月编发一期新书目录的基础上,对重点图书,增加了内容简介,便于择优选借;在图书馆网页上增加了“机关干部读后感”栏目,连续不断得发表同志们的心得体会;创新文献收集渠道,增加了到书店采集频率,对新书热门书及时采及时编及时借,时间性得到有效保障;在为中心工作服务中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保障了工作资料的需要。同时针对厅机关读书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开放借阅,例如打破开放时间,超常规借阅,电话,网上借阅、咨询等等。尽管尽了最大努力,但我们深知仍然不够,因为随着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深化,我们在学习理念上,由完成学习将向终身式学习上转变;在学习内容上,由片面学习将向全面学习上转变;在学习方式上,由灌输式学习将向互动式学习上转变,整个过程中,图书馆在其中还要做大量的应对工作。所以,我们不能回避,不能等靠,而应积极的想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将问题变成机会,不被时代淘汰。
第四篇:中国式管理的哲学思考
中国式管理的哲学思考
文章来源:《企业活力》杂志
作者: 魏长霖 刘莎
一、企业管理中的方程式
方程式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企业的未来是未知的,就如同方程式中的未知数一样,是要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去求得的。这些求解过程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人的管理方式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学习效仿的榜校。然而,后起的日本在管理上却比美国还成功。究其因,是因为日本人知道什么是管理哲学,他们除了使用管理科学以外,还十分重视经营理念。中国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思维上讲究集思广益,重视归纳法。
美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是集体主义,而中国是交互主义。交互主义也就是一切看情况,因事而定,因人而异。下面试用方程式求解的方式说明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和中国式管理。
美国式方程式=一个解
日本式方程式=多个解
中国式方程式=无解(全是解)
美国式方程式有一个解。因为美国人在200年前,地大人少,很少有邻居,彼此无人能帮忙,理想的方式就是自我保护,这也是生存环境所迫。所以,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美国人是按照规章制度做事情,以法规作为行为准则,即使做错了也是因为制度的错。美国人科学的运用管理科学。
日本式方程式有多个解。从历史上看,日本属于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特征首先表现为“集体内部的互助合作”,故日本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每一个日本人都会以集体为中心,全员一致,采取同样的行动。日本人除了科学的运用管理科学以外,还十分重视哲学理念。中国式方程式的无解(全是解)既有个人主义,但不完全;又有集体主义,即“彼此彼此”,也就是交互主义。中国人要是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
要搞好人限关系,做事就是要提高工作绩效,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就是管理。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这样的管理也等于零。因此说,中国式的管理是无形胜有形,无解等于全是解。可见,美国式方程式,是以一个原则来说明全世界的一切,如西方人信奉神教,即上帝总管。认为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由上帝来主宰世界。西方人认为有一条原则就可以说明全世界。日本人喜欢从许许多多的个别存在出发,去发现共同的原理。因此,他们就找出了大和魂,找出了武士道精神。中国式方程式在很多的原则中却把握一个变动的原则。原则有许多许多,而且可刚可柔,可上可下,可阴可阳,但要把握一个原则,这就是变动性原则。全世界的一切一切皆在变动之中。
二、什么是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看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管理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中国式管理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国古代典籍思想在现代商业社会的重新解读。其次,中国式管理也绝非西方管理的照搬。当然,它也肯一不是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对立面,尽管有人有意无意地这样思考。归根结底,中国式管理是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自于中国实践,反映中国人最根本的价值观,而且它应该是动态的、兼容并包的。
中国人对自己珠认识常常被西方的误解所误导。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几乎每件事情,都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答案,令人难以预料。”许多人据此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其实不然,中国人实际上是有原则的,但重视因时、因人、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没有原则。凡事求合情合理、自然轻松愉快,而凡事求合情合理就是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重视树状的组织精神,根部吸收水份,源源不断供应树干;树干也毫不保留地让枝叶予取予求。这种我支持你,你放手去做的精神,符合中国人“你办事,我放心”的心理需求。
三、中国式管理的特点
1.太级思想
太极讲究的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大禹治水重在疏导”,让水按照自然的规律流动。太极思想的关键在于,认为“本来就这样”,以“怎么样都好”的心情,用头脑仔细想想,然后看情势办事,以自然的方式自得其乐地顺势行事。
2.自然地做事
中国人做事,看起来好像不十分认真,实际上是用心而不紧张。这样的做事方式,看似悠闲,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未来的工作群体可能大部分都是靠头脑中的创意与创造力完成工作。自然,放松和快乐可能是更有效的工作方式。
3.中庸、变动性原则
中庸是一种合理,中庸就是一条道走中间,不偏左也不偏右。中庸之道不是走中间路线,也不是不走极端。中庸是该极端就极端,不该走极端就不走极端,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变动性原则就是可刚可柔,可上可下,可阴可阳,但要把握一个原则。全世界的一切一切都在变动之中,所谓“心物合一”,“知行合一”,“阴阳互变”。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这三者的关键都是人,它们主张有人才有事,事在人为,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凡事均“依法办理”。
四、中国式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式管理是一种合理化管理,可是在合理化之外,还要注意“安人”,即是人性化管理,中国人最讲“仁”和“义”。“仁”是“安人”之道,就是用仁心去安人;“义”就是恰到好处,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恰到好处”。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成一套合乎人性的管理。
企业管理方法有时候就像生物的进化,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会产生出不同的管理方法。而这些各个根植于不同文化的管理方法,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实现相同的目的。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所认同的道德标准不一样而产生的差异,这些管理方法的实施,在这个文化圈里边看都是很合理的。显然,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有差异的。尤其在中国,跨国公司们必须在自己视为法宝的全球价值观与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如何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让大家心意相通?这是平时困扰着各级管理者的难题。沟通的最佳态度就是倾听,即用心听对方说什么,不要计较对方怎么说,这是最重要的。沟通前一定要先做好情绪管理和心理准备,然后再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不能存在欺骗,要合理表达和说妥当的话。沟通时要本着四大目的:一是要通过说明事物和陈述事实,达到引起对方思
考和影响对方见解的目的;二是在沟通时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注意自身感情的流露,以求对方产生感应;三是要建立问候,在沟通过程中要通过对方暗示分清友善与否的表示,建立问候;四是要透过问候来说明自己的目的,达成沟通之目标。
五、企业中的中国式管理
狼性,是不少中国企业给自己或者被别人贴上的标签,而其中最知名的一只“狼”可能就要算华为集团了。而当我们总结和推演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狼”成为一个我们怎么也绕不开的动物图腾。狼的精神在华为集团主要体现在市场上的攻城略地。在早期华为的市场策略中,“群狼”似的人海战术常常被使用,据说在1996年的全国交换机产品订货会上,华为集团抽调了400人,专门在会上服务40个参会的各省市相关领导。结果,在品版不如外国巨头,技术也不及竞争对手成熟的情况下,华为集团硬是抢去了大批的订单。狼的精神,简单、直白、有效。为什么有狼的精神,因为中国企业在弱小之时就要和国外的竞争强手抗稀。舍不得孩子套不找狼,华为集团的狼文化同样是来自对中国企业外部环境的基本认识。没有这种清晰的常识,就没有群狼,就没有强大的中国企业。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1984年刚到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时,工人纪律性很差。于是张瑞敏首先就规定了一个13条,其中一条就是著名的“不准随地大小便”,其他还有“不准迟到”、“不准哄抢工厂物资”等。张瑞敏创造的海尔的OEC管理法(OEC,即“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中文形象说为日事日皆日清日高。概括起来5句话: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理、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也是脱胎与此。后来,海尔集团的管理体系越来越成熟。在海尔与日本著名企业三菱重工的合作中,日本带来一整套日本式管理。张瑞敏说,他们的办法不行,“你现在到十字路口看看,红灯亮了,人们照样闯,熟视无睹,视死如归。你这几条规定算什么?”日本人不信。结果3个月后,还是找到张瑞敏,承认他们的办法确实不行。
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坚持认为因人设事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传统意义上的因人设事多含贬义,人不到位,绝对不动,再热闹的行业也不进。我觉得我挺对。因人设事是我进入投资领域后更强烈的感觉,不是什么坏事。柳传志的用人思维看似与现代管理哲学相悖,实则另有玄妙。通过人与事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实现人本管理、事得其人、人尽其用。以安置当事人为目的还是以公司未来利益为导向,这是评判因人设事、因事设人孰优孰劣的基本标准。因人设事、用人要疑是柳传志纠错之后贯彻多年的管理思想,联想内部的高阶,柳传志仍靠“亲情”、靠人格魅力去维系,中低阶层则是标准的因事设人,因岗设人,业务不称自有一套对应的“惩
罚”措施。
六、中国式管理必将发扬光大
仅仅经历了20年的孕育,中国式管理刚刚露出萌芽,未来将会长多大、多粗、树叶是什么样子,恐怕谁也不能完全说清楚。
如果把企业管理比作射击运动员打靶,美国人打固定靶会很准的,出来一个打一个。当美国人打到移动靶时,怎么也打不到了。这时的日本人笑了笑把移动靶打了光光。一会出来了些不定靶,日本人总也瞄不到靶。最后,中国人走了过来随便的瞄了几下就把不定靶打完了。在中国式管理这个问题上,实践已经走到理论的前面。经过20年发展,相当一批中国优秀企业在把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上,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关于中国式管理或多或少的经验和实践。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如海尔,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建设中国式管理,尽管这样的探索有时还显得有些青涩和生硬。在2004年的世界家族企业大会上,有117年历史的李锦记公司提出的来自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自动波理论和“思利及人”理念得到了来自全球的家族企业主们的认可和赞许。随着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式管理一定会成为世界管理理论的重要部分。
第五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
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