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

时间:2019-05-12 21:5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

第一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

《办事的艺术》一书,是一本为人处世枕边书、迈向成功实战书、公务人员实用书,它告诉我们办事的艺术:通过谋略、方法和技巧,力求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实现因人而异、因势而就、因时而为,从而把事情对待好、选择好、把握好、处理好。

《办事的艺术》一书,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

有人事虽办得好,却不为人赏识,不为人重视,甚至遭人嫌,更(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有遭人议,与其初衷大相径庭。为什么?未掌握其中的真谛。其实,只要有特定的套路、明确的方案和清晰的目的,一切按计划运作,事情一定会办好、会成功。

《办事的艺术》一书,从提高办事素质到挖掘思维潜能,从探求办事方法到讲究礼仪艺术,从遵守办事准则到发挥聪明才智,从办好领导、下属、同事有关的事到朋友、家人有关的事,告诉我们:无规则不成方圆;办事是人生智慧。智慧有大智慧、小智慧。大智慧是根本,是主线,如做人、信念、胆识、态度、习惯、资本;小智慧是枝叶,是扶持,如眼力、变通、套路。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整棵树的生命旺盛,枝繁叶茂。

《办事的艺术》一书,让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办事为处世,二是处世是做人,三是做人看办事。如何与时俱进地办好事。我认为,不仅要读实用书、专业书,还要读文史哲,有时对指导工作也有用甚至更有用。对于领导干部,主要职责是把握方向,用好人才,读点文史哲,可以处理矛盾,化危为机,更好地工作。对于公务人员,主要工作是办好公务,完成任务,读实用方法书,可以熟悉理论,掌握方法,熟练地工作。最重要的是,公务人员主要职责是为民办事,为党办事,读点文史哲,可以以史为鉴,清醒头脑,修养自身,境界高远,积极有效完成使命。

第二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文艺心理学》有感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

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第三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

1月28日,**省发文要求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读书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干部不少于3天。其他省份也曾明确规定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应阅读的书本数。但这些举措大都虎头蛇尾,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在学习上存在三种误区:一是认为“工作太忙,很难挤出时间学习”;二是认为“自己有高学历,不用怎么学也

能对付过去”;三是认为“拿起书本就是学习”。这三种错误的思想直接导致了领导干部不愿学习、不想学习和不善学习。要改正这几种错误思想,靠下达学习任务、学习指标是无法解决的。要确保学习取得效果,就要督导领导干部端正学习态度,防止心浮气躁;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学习,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必须、一种责任和一种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要在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功夫,以能力论德才、分优劣、定取舍;就要建立完善的学习评价体制,把领导干部的学习与其能力的提高挂起钩来,与其职务的升迁挂起钩来。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督促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带着深厚(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的感情学,带着执着的信念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力求学得主动、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努力把领导干部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本领恐慌》有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小平女士编著的《本领恐慌》系列丛书,重点研读了其中的《学习化生存》。综观众人对此书的评论,有的认为是对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反思,有的看到的是对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有的认为是讲述学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还有的把它看作是类似卡耐基的生活指导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原因,每个人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同,联

系实际的角度和关注问题的重点互有区别,但“本领恐慌”的普遍存在为大家所认同。

早在1939年毛泽东主席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正是有了这种清醒和觉悟,我们党在毛泽东带领下开展了著名的延安学习运动,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高超的领导能力,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胜利。可以看出“本领恐慌”彰显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也成了战胜困难挑战、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把党的自身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放在首位,第一站以赶考之心重返西柏坡,重温了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他在西柏坡的讲话中,不少语句成为了之后中国公众熟知的语录,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也为提出“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从实践中找到解决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理论思想。党的第四代领导人的“执政能力”是对第一(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代党的领导人的“本领恐慌”延续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工作的观念和学习、调研的方法,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是更宽辐面、更高层次正对这种发展变化的层级,产生本领恐慌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压迫感和危机感越大。

面对本领恐慌,应该怎么办?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其一,只有学习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毛泽东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应变之道也是学习,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抓住新机遇,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不停顿地克服本领恐慌,走向成功。其二,才能是从学习中得来。本领恐慌的因果关系在于,恐才能之不足而慌张,而才能从何而来?诸葛亮在著名的《诫子书》说“非学无以广才”。康熙皇帝在群臣称赞他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时,立即予以批驳:“如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也就是说,人的才能无论多高,都是学习的结果,并非与生俱来。

关于什么叫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古往今来都是常说常新的永恒课题。具体到个人,在用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间来工作和创造时,“学习”就是不断提高和不断超越的基础,更是逆流而上时需要不断思考、调整和修正的“航标”。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都是对怎样学习的阐述。《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识、技巧和能力;习是复习、练习,巩固知识、技巧和能力。《中庸》又把学习分成学、问、思、辨、行等五个步骤等等。这些论述既回答了什么是学习,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是对学习方法的精辟总结。但从根本上讲,在工作实际中最基本是要做到“工学和合”,就是工作与学习和谐一致。学习主要应以工作为转移,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容易直接针对当时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更能直接促进工作,快速提高本领。工作与学习相合一,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因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是本领恐慌的症结。联想总裁柳传志说:“别的企业都看重应聘者有没有经验,而我们看重的是会不会总结经验。”会总结经验,才会把经验转化成为智慧、素质。因此,“工学和合”也就回答了三个问题,为何学——为工作而学;学什么——根据工作的需要学;怎么学——从工作中学习工作。

每个人都有不同侧重的学习内容,比如学习理论思想和法规政策,学习本职业务和专业技能,学习谋划创新和协调办事等等,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从一般意义讲,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正是老生常谈的“三万”,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一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能拓宽视野,对素质培养大有脾益。今天,虽然有电视,有网路,书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

载体。万卷书怎么个读法呢?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要翻翻目录,有些只需看看前言……绝不平均用力,也不走马观花,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控制地读万卷书,建立起自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发展改革创新的最合理的知识结构。二是行万里路。人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百闻不如一见”。行万里路可以得到读万

卷书得不到的很多好处。书上看到的,只算是“闻”,而行万里路,则能够“见”,效果大大胜于闻。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事实更能给人以触动,亲身经历的东西更能够影响心灵,从而观念变,见解变,头脑变!绝不能呆在书堆里练本领,练素质,要深入社会,广泛了解社会。行万里路,就是要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交万个人。诺贝奖获得者瓦勃格指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跟当代的科学巨人进行个人接触”。交万个人不仅能够增强社会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广得资讯,开拓视野,扩大智慧来源,多一些读书得不到的收获,甚至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联系工作实际,办公厅也在不断创造这种学习条件和学习过程,每年深入持久地开展读书和写读书心得活动,结合实际组织进行考察调研,省市办公厅(室)人员交流学习等,既促进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又指导大家不断实践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曾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越来越高工作目标和要求,我们要克服本领恐慌,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要达到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只有靠学习,学习才能生存!

第五篇:“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后感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问题就是机会》一书,因反响较大同年4月重印,最近我读了这本书,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使我想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一书,我感到这本书比较好的运用了毛泽东同志有关矛盾论的观点,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而比较客观地解决了问题就是机会的命题。例如《问题就是机会》一书22页上写到:工作的过程就

是一个不断碰到各种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段话对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所说的一些话非常相熟。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遇到的问题,实际就是矛盾,我们要解决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矛盾,一定要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工作中的问题,较好的解决“角度决定高度”,把问题变成机会。

其次使我想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体会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比较好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是矛盾,必须坚持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思想才能进一步解放,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处理问题和矛盾中,有效破除因循守旧,封闭保守的陈旧观念,既重当前又虑长远、既见物又见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作风踏实、表里一致、认真负责。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

第三使我想到了本职工作。作为与信息资源息息相关的图书馆,近年来,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高新技术一浪接着一浪冲击着图书馆的传统观念和建设,文献信息量的剧增,不断产生新型的信息载体,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咨询机构不断出现,这些对图书馆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例如过去来图书馆阅览室查询报刊的人很多,现在明显少了。这就是问题或者说矛盾。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下去,读了这本书,使我感到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必须转变旧有的观念,必须主动发现问题,并全力以赴地分析和研究读者的需求特点,采用一些有用的手段与方法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近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省直机关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重视学习型机关的读书学习,去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创造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引导“读书活动”,以“读书活动”丰富学习实践活动。图书馆如何适应并不断满足读书活动的需求和愿望,将问题变成机会。去年以来图书馆全体同志通过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精神的学习,结合业务工作,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围绕中心,着眼全局目标,把服务活动与机关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注重细节,在原有的服务基础上,创新服务,取得了明显进步,例如针对“读书活动”组织编辑“推荐书目”,供大家读书选择,在馆半月编发一期新书目录的基础上,对重点图书,增加了内容简介,便于择优选借;在图书馆网页上增加了“机关干部读后感”栏目,连续不断得发表同志们的心得体会;创新文献收集渠道,增加了到书店采集频率,对新书热门书及时采及时编及时借,时间性得到有效保障;在为中心工作服务中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保障了工作资料的需要。同时针对厅机关读书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开放借阅,例如打破开放时间,超常规借阅,电话,网上借阅、咨询等等。尽管尽了最大努力,但我们深知仍然不够,因为随着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深化,我们在学习理念上,由完成学习将向终身式学习上转变;在学习内容上,由片面学习将向全面学习上转变;在学习方式上,由灌输式学习将向互动式学习上转变,整个过程中,图书馆在其中还要做大量的应对工作。所以,我们不能回避,不能等靠,而应积极的想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将问题变成机会,不被时代淘汰。

下载“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思考·进步——党员干部读书心得”征文——读《办事的艺术》一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