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读《昆仑》有感
再读《昆仑》有感
——我的武侠情结
有人说,武侠小说是男人的童话故事。这话听似有些调侃讥讽的意味,但我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武侠读者,并不觉着以此为耻。我读武侠小说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小学时代,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在某个放学的午后从哥哥的旧书堆里翻出一些故事书来看,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些故事书是一种叫做武侠小说的东西,从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看的东西多半是些十分粗糙的东西,譬如《残肢令》、《红灯盗》、《绝情十三郎》之类,却记忆十分深刻;后来到《天龙八部》、《萧十郎》、《边荒传说》、《七剑下天山》、《四大名捕》,才知道这个被金古黄梁温统治的江湖世界。
而我最喜爱的一本,却不是出自这些武林巨擘之手。这一本《昆仑》,我读了至少八年。这本小说的作者笔名叫“凤歌”,出自李太白的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疏狂不羁的一句正合了我的脾胃。最初时候,小说连载在《今古传奇.武侠版》期刊上,于是就在每个周末都巴巴地跑去书店看有没有新本,并随时准备从每个星期25块钱的生活费中拿出4块8毛钱来买上一本。连载的期刊终因各种原因不能都买齐,但在这些期刊中其它文章中却也着实认识了一些小有名气的写手,如步非烟、沧月、小椴、时未寒、盛颜、燕垒生等等等,也知道有了一个“新武侠”的说法,灼灼然有超金越古之势,北大才女步非烟更所言要“革金庸的命”。听来多少有些幼稚,想要超越金古,谈何容易!但就是这或者并不成熟的“大陆新派武侠”,一路伴随着我的成长。
《昆仑》的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那个元军铁蹄入侵的纷乱年代。主角梁萧的父亲梁文靖是南宋人,曾在合州抵抗元军,而他的母亲,却拥有蒙古皇室血统。于是一开始他便注定了一生左右为难的境地。十岁时的一场变故让他失去了双亲,在临安独自流浪,后被隐光韬晦的天机宫收留,苦练数术,研得巧妙的机关、布阵之学。出道之后,因好友被宋军所杀,梁萧折箭为誓,入了元军,侵略南宋。然而他却迷茫了:一天天如此攻城略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双手的血腥和元军的残暴令梁萧深深痛苦。他决定叛出元军,却连累义妹惨死。后来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终使得梁萧在国仇家恨的双重折磨下落寞西去,自我放逐了十年。待他回来时,元朝已统一中原,但宋朝遗民却聚集在天机宫,还想复宋。天机宫决定合力杀掉“叛逆”一雪宋朝之耻。然而梁萧在昆仑山得天罚剑,天机宫众人尽全力亦无法取胜。在闻得元军大举袭击天机宫时,为保宋朝遗民撤离,梁萧与元军旧友割袍断义,与其死战,生死未卜。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空留明月照大江。”——看到如此结局时,一股苍凉之感油然而生。明月依旧,江水依旧,又照得尽、洗得尽这历史恩怨吗?为抵抗宿命挣扎了半生,却依旧只换得曲终人散的结局。虽然在众口之中已成传奇,却依旧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汉奸,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只是一个渴望真正活一次、在生命中不留下任何遗憾的平凡的人……的确是“是非成败,且待后人评说”。——令人唏嘘,也令人感慨。
我不敢说这样的一生是否值得。一生的动荡飘摇,却让他在不断地摇摆、彷徨和痛苦中真正明白了“天道”的含义,以“西昆仑”之名屹立于后世。然而他此生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自由的生活和放达的人生。除了自我的生命,他还有一个愿望——一个到今日都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天下永无战争。”当看到这句话时,我从心底起了一阵隐秘的颤动:是的,就是这句简单的话,却涵盖了从古到今多少人的愿望和多少人的血泪!“让天下永无战争”……这也只有在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才更认识到此话的重逾千钧吧。
武侠小说中的“侠”早已超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狭隘概念,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痛恨。
这个高节奏的物质追求至上的现实社会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心
灵,三俗滥行,侠义衰微,道德沦丧,让人哭笑不得听闻的丑闻闹剧层出不穷。
但愿武侠能够守住它的圣洁。
第二篇:读《昆仑》有感
武侠十年
--读《昆仑》有感
在公司的职工书市活动上,我看到了几本经典的武侠小说,突然就勾起了曾经的那段武侠回忆,有那么几本书,曾伴随我度过整个少年岁月。
也许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我还是能记得我是在哪一天从新华书店的哪个柜子上看到的《昆仑》。那是我刚上初二的那个冬天,一个下着小雪的周末,书店里潮湿的气味,慵懒的店员,穿着深色外套站在书柜前的顾客,都还在留存我的记忆里。顾客的脸上印着寒冬带来的红晕,头上还有初融的雪水,他们百无聊赖地在书店里游逛着,享受着惬意的午后时光。
我自小就是个武侠迷,还记得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古龙的《绝代双骄》,是我从家里书柜最顶层翻出来的,书页泛黄,也已经卷了边,书脊也有散架的危险。之后再看到《天龙八部》的时候,电视上也正在放黄日华主演的《天龙八部》,然后就被那些神奇的招数迷得神魂颠倒。后来我在书店里发现了武侠小说专柜,对于一个充满好奇的少年来说,真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从小就一直梦想有一套金庸全集,但是大人们不给买怕影响学习,加上其中的大部分也几乎都在电视上看过,所以至今没能如愿。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书摊上买了《昆仑》的全集合订本,来来回回看了多遍。书中的情节不想赘述,其内容大抵写尽了主角梁萧的一生,无数离奇的境遇,遇到三个很爱他的女人,最后为救众人几近身死,随着花晓霜流落海外,归隐江湖。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跟着梁萧一点点成长。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初中少年,惊叹于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痴迷于各种波谲云诡的武功,一刻不停地看,等到不得不放下的时候,揉着酸涩的眼睛走进朔风里。当我第二遍看的时候,看到梁萧别离母亲,看到阿雪为救梁萧殒命,看到柳莺莺骑着胭脂带上兜里穿着水绿衣衫消失在绿柳边,我竟然有种想哭的感觉。或许每一个少年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大侠梦,英雄救美,仗剑天涯。大学时第三遍翻阅时,突然就对主角在面临国家大义,儿女私情时的矛盾及无奈有了深深的认同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遭遇入侵时,正是该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时过境迁,那些匆匆岁月已近十年,之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能如初见时的美好,有些事情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但是却都分明地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如同梁萧脸上那道疤痕一样,仿佛看到他一剑横天,笑傲群雄的英姿。
有些人物写下了之后,他的行为源自他的性格,作者的想法若是随意左右了人物的行为,那一切便显得牵强。梁萧曾是元朝的大将,也是最后守卫天机宫的死士。人生多么可笑,天机宫给了梁萧痛苦的岁月,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一人挡下所有飞羽箭矢,就像是他从未想过会和柳莺莺分开。年华从来不饶人,再见时柳莺莺只是为曾经的梁萧,后来的西昆仑刮去了胡子,洗净了风尘,爱情却从来没有一刻熄灭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从初看昆仑到如今已有十年,山海经第二部沧海早已完结,第三部灵飞经也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开始了连载。然而我始终觉得昆仑写的最好,铁血天骄也写的最好。虽然沧海里的情节描写,更加精彩绝伦,但是我读起来却少了一份感动。谷神通毙命之时,我也只是一声叹息。也许在写昆仑的时候,凤歌还只是由着心性写书,而后来,成了职业作家之后,多少心境也会有些变化。
我早已分不清我是爱这本书,还是爱我的回忆。我有时会十分怀念那一段年少无知的时光,沉浸在虚幻的武侠梦中,一人一剑,浪迹天涯。昆仑留给我的,是感动,是回忆。所以我谢谢凤歌,我也谢谢时光。我居然这么久了还记得书里的那些情节,还记得那家书店,还记得那段青葱岁月。
第三篇:读《抚摩昆仑》有感
读《抚摩昆仑》有感
赵旭龙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曾踌躇、曾欣喜、曾忧伤。然而毕竟还是成长成了今天这副模样。固然诚实,可缺少勇攀高峰的勇敢。固然向上,可缺少一飞冲天的豪恨。固然善良,可缺少爱每一个人的觉悟。
以前,也会去思考生活到底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诚然,自己的答案总是那般庸俗不堪。因为也曾经冷眼看着这个充满不公的社会,也曾愤世嫉俗,也曾只求稳定地生存,规避一切风险。就像在生活中行走的绝大多数人,平凡甚至平庸地度过每一天。但其实那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甚至是一种生命静止的悲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太过年轻!
品读《抚摩昆仑》,就像我独自乘上一列火车,在车上遇到一位陌生的前辈,他看向远方,眼神深邃,眉宇间流露出超然的神情。我放下这二十几载的行李,静静地坐在他身旁,他用他走过的路,看过的景,遇过的事给我细细开讲。道尽人生,说完爱憎。
他眼睛里闪烁着亮光,充满怀念,更充满向往。他讲起他童年的天真,童年留在汉水边的笑语,还有那些让他思念的亲人。我不禁也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候总是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看着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好像一朵云、一片叶子也都是有生命的。无忧无虑,幸福快乐!是啊!童年,是一根棒棒糖的知足,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单纯,但也是每个人都回不去的天堂!长大了,也可以再翻开旧照片,怀想,不忘当初最简单但却最快乐的自己,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还可以给自己一份温暖的慰藉。另一方面,前辈的启迪,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假若一个人能在童年的时光里得到亲人爱的呵护,拥有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有了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有了最开始的温暖回忆,长大后,是不是就不会走上错误的道路。待到将来为人父时,我必定如此呵护他(她)。
他眼里透着坚毅,闪耀着火一般的热情。他讲起他少年的发奋,少年时代的理想,还有那时候经历过的挫折。每个人都有担起责任的那一刻。从那一刻起,世界就变了。有些人很快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坐标,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但是这只是第一个回合,决定要远航,就注定风浪。困难总是喜欢淘汰一些人,留下一些坚毅的不认输的,一些勇敢的敢和命运抗争的,一些不世俗不同流合污的,这乃第二个回合。但是有时候,困难还喜欢和你开个玩笑,在你好像离成功很近的时候再一次考验你的执着,这可能就是第三个回合。也许还有第四、第五个回合。可能有人说,好像除了超人,谁又能和怪兽这么战上几百回合?那我要说,只要你承认自己很平凡,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这样想。
他眼里布满了真诚,充盈着浓浓的爱意和珍惜。他讲起他的父母,他的妻儿,他的同事,他的同胞,讲起他们之间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性的人,是感性的生物,是充满爱恨情仇的个体。我们逃脱不了一张叫做社会关系的网。没有人可以独立地生存一辈子。我们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先集体后个人、先他人而后自己的民族。同时,我们也是追求真、善、美的一个民族。作者用他的故事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展示了一个充满大爱的形象。在家庭里,孝敬长辈,疼爱妻儿,体谅、包容和珍惜家人,创造爱与和谐。在工作中积极奉献,团结、爱护同事,充满集体荣誉感。除了家人、同事、朋友,对于祖国,对于同胞,也饱含一颗大爱之心。
火车慢慢地开,他用他的思想,他的语言,他的文字带我去到了我不曾看过的风景,体会了我不曾想象的人生百味。
我听着听着,看着看着,就仿佛远离尘嚣,远离浮躁。年轻的我们,握着大好年华,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用更多的要求来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被别人需要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家庭里,在社会上,做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人。
让自己的心,有所想,有所悟,有所盼,有所待,有所获。让迷人的生命谱写一曲宏伟的乐章。
第四篇:读《100》有感-读书心得
人生格言:我可能不是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努力的教师;
我可能不是一名最聪明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勤奋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一中王晓波
学校给教师购买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拿到这本沉甸甸的书,初次拜读,感受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书中共有100条建议,每条谈一个主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章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这句话说到了极点。读着此书,犹如乘坐一条小船,将你载向知识的海洋,又犹如一把万能的钥匙,为你开启未知的门窗。
苏霍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可以说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实例告知了所有的从教者,应多加关注学生心理,改善教学,一切务必讲究一个“真”字,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用最真心的话语与学生交流。老师们读此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教师成长中的必读书之一。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之一就是“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的表现自己。”因此,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必定能给和谐教育带来更多的启发。当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去领悟大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大师的这种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探寻的精神,去思考:新时期的教师、新课改下的教师又该给自己提出哪些建议。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
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在书中谈了一百条对教师的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在如此之多的文篇中,最吸引和影响我的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文中提到,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发挥自得,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摆脱“做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而作为新教师的我,面对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 1
人生格言:我可能不是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努力的教师;
我可能不是一名最聪明的教师,但我要做一名最勤奋的教师。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所以,教师和课堂的关键就在于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更乐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在《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提到:“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
都有联系的问题。除了平常的学校生活,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智力生活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一个学生智力的评价过于片面的自己学科的学习成绩,而没想到更多的东西,没想到要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要到底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没有思考好要如何使自己的各方面都能的得到很好的发展。
古人云:“开卷有益”。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作用,其实,我们阅读这本
《给教师的建议》又何尝不是在实践着圣贤的苦口婆心呢!略略谈了些读这部书之后的几点感悟和思考,实在是对于这部书的沧海一粟,但从中收获和认知的决不是仅仅,我真的要感谢苏霍姆林斯基,感谢《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了。
第五篇:读书心得读《飘)有感
读《飘》有感
借着寒假的时光,我静下心来读了《飘》。因为看过《乱世佳人》后我就一直希望看看这原著。
《飘》一经出版,一天的销售量就突破5万册,半年的销量达100册。使它名扬天下的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乱世佳人》夺得10项奥斯卡大奖并成为电影史上经典名片之首。许多人是通过电影《乱世佳人》注意到小说的。我也是如此。
书的作者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她生于亚特兰大市。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记者。《飘》是她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
这书以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社会为背景,以郝思嘉为女主人公,描写了青年之间的爱情纠葛。米切尔以她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对话个性,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郝思嘉的一生在被自己的意中人卫希礼拒绝后一气之下嫁给了他不爱的查理,婚后一周,查理入伍,不再两个月,查理就在军中病故。之后为了筹到300美元的地产税款,不惜勾引亲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同他结婚。又经过一系列的事,她第二次做了寡妇。她的第三次婚姻也未出自真心,她把爱情和婚姻当做交易。后来她才明白她爱的是自称与她同类的白瑞德。但等她明白后,白瑞德已经离她而去。郝思嘉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白瑞德找回来,此时她才28岁,任然年轻美丽。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飘》里最经典的一句话,从小说出版那天起,不知道激励了多少遭受失败打击的人,而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看过这部小说。现在我的脑海中依旧萦绕着郝思嘉的坚强与她的那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赫思嘉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希望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动力。这种希望会促成文化、技术的发展,在失望的时候,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会想起这句话。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纠纷,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正像赫思嘉所说的:“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我们可以休息,但我们决不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