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忆读书》有感
提纲
一、是什么书,作者是谁。什么时候读的。读后的感受。
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可分多段)
四、总结体会,感受。
(情节丰富人物如生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
读《忆读书》有感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天气:晴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忆读书》。它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这篇课文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冰心奶奶总结的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作者自少时读过的各种各样的书以及读后的感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等。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艺作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作品,都能使作者随着故事人物喜怒哀乐,不能自已。最后,作者还提到了她多年来的读书经验,她不仅教会了我们怎样挑选、比较书,还勉励我们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其实,我也喜欢读书。只不过,我倒不像冰心奶奶那样这么小就
开始自己读书,而是整天缠着爸爸讲故事。还记得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听遍所有的故事,我总是认为爸爸有讲不完的故事。他可是我心目中的“故事大王”呀!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故事给我的儿童时代增加了许多美好回忆。例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西游记》里正义的孙悟空、贪吃的猪八戒等等。总使我听得心动神移、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在幼儿园表现好,老师奖了我一枚红花。回家后,妈妈问我想要什么奖励。谁知,我竟脱口而出,说道:“我要听爸爸讲故事!”惹得全家人哄堂大笑,但笑过后,大家又表扬我,小小年纪就热爱文学,将来可就要当作家了。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能陶冶性情,有助写作,增长知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不仅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还要学会挑选、比较书。一本好书,就是内容丰富,人物如生,满带真情实感和语言质朴浅显的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有什么不好呢?
第二篇:读《忆读书》有感(定稿)
读《忆读书》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绝大部分知识是来源于书籍的。
起初,我对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当我仔细阅读后,便马上被它吸引住了。
《忆读书》文章作者冰心奶奶以回忆的方式描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读书经历。从中国古代四大名着到林译外国小说;从神话经典到聊斋故事,作者差不多阅读完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着名作品。冰心奶奶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文言文的《三国演义》,看书很投入,与书中人物融合在一起,冰心奶奶很会读书,会挑选着、比较着读书,这是我们很少能做到的呀!这些书籍给予作者的文学知识可想而知,且作者读书时还领略到了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读书中作者还懂得了做人处事“独立思考”的大道理,作者读了好多书最大的受益之处,就是从中得到一个真知: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看来,读书给我们的好处实在很多呀!就看你是否认真博览群书了?
所以我们要做到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读书也要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将读书带给你的好处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比如,读书时养成做摘抄的好习惯,记录书中优美的词语还有精彩的段落。读书能使一个在物质上贫穷的人变成精神上的富翁,读书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读书能陶冶你的情操,开阔你的胸怀,丰富你的知识、感情,提高你的修养„„真是一举多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育新初一:何山
第三篇:读忆读书有感
读《忆读书》有感
读完《忆读书》这篇饱含着真情实感的文章后,我不禁对作者——冰心肃然起敬。
冰心从小时候就开始读书,而且读的都是一些名著。她在读书的同时,也从书中领悟了不少做人处事的大道理,得到了不少的好处。在文中,最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要属冰心在伤腿的情况下,把读书视为自己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休闲方式。这岂止是视读书为消遣,简直是把书当做了自己的生命嘛!
再回想我自己,平时也很爱读书。一碰到喜欢的书,就爱不释手地津津有味地品读;一做完作业,就捧着一本书细细品味;在学校一下课,我便从抽屉里拿出课外书,慢慢体会其中的奥秘。不过,我有时候也会经受不起电视的考验,那精彩的电视就像一块强力磁铁,吸引着我。所以我总会找些想喝水、吃东西之类的借口跑出书房,偷偷地朝电视看上几眼,根本克制不住心中的欲望。
可当现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由自主地羞红了脸,无比惭愧。我明白了读书会使人快乐,能使一个在物质上贫穷的人变成精神上的富翁,读书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也是一种感情的积累。读书能陶冶你的情操,开阔你的胸怀,丰富你的知识、感情,提高你的修养。所以我要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要有选择性地读书,读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读书当做自己的事情,要活到老,学到老。好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懂得许多道理,得到许多有益的知识。而没有选择性地读书,往往会事倍功半,不仅会影响你的学习,也会让你慢慢步入歪门邪道。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优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做到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质,使我们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读《忆母亲》有感
读《忆母亲》有感
《忆母亲》,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2月17日,祖籍山东高密,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的童年无疑是艰苦的,食不果腹,这也许便是他的作品中为何隐隐透出一种当时中国农村的辛酸。他正视着社会之恶,认识自我之丑,描写着人类的种种弱点,但笔锋下所向往的无不是人性的种种美好,生活的富足与尊严。而《忆母亲》这篇文章则是全篇主要以尊严为主题写下的回忆。
《忆母亲》中莫言写道:母亲捶打着野菜,本该难过哭泣的她嘴里却哼着一首小曲,又写一位贝鲁特老太太在自己的国家遭受炸弹袭击后仍拥有着顽强意志与誓死守卫家园的决心,莫言在文中的评价是: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翻腾着,让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
而后,又引出在饥饿岁月里父亲与爷爷对自己的教诲,那时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对莫言以及村里其他的小孩说谁学狗叫最像,就把这块豆饼给谁。当时的莫言确实这么做了,并且与其他的小伙伴像饿狼一般争抢那块豆饼,这在父亲、爷爷,以及成年后的莫言看来,都是极其丧失人格尊严的,但那时的莫言并不懂得,只因还是孩子,觉得山珍海味远远比为了保持尊严而去吃的草根树皮要好吃的多,只是单纯地认为父亲与爷爷的话里透着一种尊严。长大后的莫言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人的尊严,还是人的风度,更是人活着存在于世上的方式: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童年的启示带给莫言很大的感触,也带给我深刻的领悟,母亲、父亲以及爷爷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尊严。母亲的尊严是她还有快乐的权利,她还能在那个艰苦岁月里坚强地活下去,父亲和爷爷的尊严是他们存活在这世上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作出判断的价值标准。”文章最后,莫言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观理性地定义为是一种价值标准。感悟莫言的文学,感悟莫言的价值标准。
学校:路桥区外国语中学
班级:八C班 姓名:李欣哲 指导老师:叶彩虹
联系方式:***
或***
第五篇: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据我道听途说,各个思修班的同学期末前都要写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以明其志。我无心揣测学校老师选择大家来读这一本书的意图,总归是要为了我们好的。不过薛老师说的话也很有道理,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的要求。
二十世纪初期的俄国,或者说苏联,人们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观与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是二十一世纪已经改革开放了的中国。但是,抛开了时代背景与作者所歌颂的主旋律,这部书里其实还有一些内在的东西值得我们来谈一谈,去试着得到一些感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十年前的我,只是一个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不懂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不懂什么是解放全人类,不懂什么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我只看到了保尔·柯察金经历着来自敌人的、疾病的、命运的一次次苦难,人们说,他在奋斗。
然而保尔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奋斗。在他的身边,我看见了朱赫来,看见了阿尔焦姆,看见了冬妮娅,看见了谢廖沙,看见了托卡列夫,看见了丽达,看见了潘克拉托夫,看见了扎尔基,看见了达雅,看见那么多给予他帮助或是影响的朋友、同志。是的,保尔,这样一个战士,决不是个人命运的艺术品,而是在某个时代环境中诸多人的影响的造就。对于年少的我来说,了解了保尔·柯察金的命运,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对于身边的人要学会正确地评价,正确地取舍,正确地交往。人,在这个世界,需要优秀的前辈给你做正确的指引,也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你真诚的帮助。如何慎重地从师,如何正确地交友,是做人的一大艺术,一门学问。
保尔是幸运的,他在人生的道路中遇见了正确的人,得到了正确的知音。但是我们当然不能把一切全都归为客观因素的结果。保尔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坚强、勇敢、理智、无私。这便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所要表现的精神所在。保尔在经过烈士们的刑场时那段感悟一直影响我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虽然很多人都省去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那一段的文字,但是,这几句就足以作为我们珍惜光阴的座右铭。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一个小片段让我思考了许久。在德国人到来之前,红军有一大批枪支还没有处理,他们在讨论之后决定把枪分发给镇上的居民。在讨论中,几个人关于居民们的不同意见让我觉得很值得寻味。作为领导(我记得好像是几个人中比较大的干部)的那个人认为居民们会把枪交给德国人,而另外的那个人不同意,他认为人们会拿起枪保卫自己。而书中的结果,我记得是大多数的人还是把枪支上交了,少数的人把它藏起来或是销毁了。这倒是让我品出了有一种近乎于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一种悲哀。革命的人得不到,或是得到很少的群众支持,与群众的距离太大,这对于革命是危险的。好在书中,或是历史中,这次革命是成功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毕竟已经读了十年了,当时的感想也忘了很多。不过,有些主题之外的内容还是觉得可以在这里讨论一下,另一方面,老师在课上介绍的那些书我都没看过(恕我才疏学浅),而这个月又因为手术住院不能去度,便在此凭记忆浅谈当年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感想,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