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回兴义忆耀邦》有感

时间:2019-05-12 20:5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再回兴义忆耀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再回兴义忆耀邦》有感》。

第一篇:读《再回兴义忆耀邦》有感

今天,我细细品读《广州日报》转载的温总理的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真的很感动!

总理前些天到贵州黔西南查看旱情,触景生情,回忆了24年前随耀邦同志到这里考察的情景,尤其是在兴义,书记派他夜访农户的事更让他记忆犹新。在文中,总理用朴实无华的笔调追忆了1986年跟胡耀邦总书记到贵州、云南、广西考察调研的情形,追忆了耀邦的一言一行,表达了自己对老领导的深深怀念之情。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一位平凡的老人在追思自己的可敬的老朋友,没有半点的浮夸,字字出自内心感受,总理的朴实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文章中,也让我感受到逝去的老一辈领导人为人民呕心沥血的高贵品质。也看到了总理深受耀邦的影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紧记耀邦的教诲,切切实实做人民的公仆,总理对耀邦的深厚朴实的感情真的让人感动!

汶川大地震中,总理到灾区探望鼓励灾民的催人泪下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刚平复一年,西南地区又遇旱灾,总理又出现在干旱的土地上,还没停歇,玉树的地震又来了,残垣败瓦中又出现了总理的身影!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真的从心底里敬佩这位朴实的总理!再看到总理在繁忙的工作中,还抽空写的这篇充满深情的追思文章,怎么能不被总理的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呢?还记得何其芳写的《一夜的工作》,详细记叙了周总理一天晚上的繁忙的工作,在文章最后,作者激动自豪地喊出:“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看完总理的这篇《再回兴义忆耀邦》,我也想高声地喊:“多么朴实的总理!多么可敬的老人!我为中国又出了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动!”

2010年4月17日

第二篇:《再回兴义忆耀邦》读后感

《再回兴义忆耀邦》读后感

拜读完温家宝总理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再回兴义忆耀邦》,我的心久久未能平复,似有一种情深似海,感召日月的力量在震慑着,让人起敬,亦让人深思。

文章留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出自理性的呼唤,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带给我诸多的启示。首先,以服务为第一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崇高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让我们明晰了心怀天下、服务至上的重要性。作为团委的一名学生干部,我们必须积极服务,处处为同学着想,真诚对待每一个来团委办事的同学,从思想深处把同学当作服务的对象,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明确正是因为建设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便更应该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奉献校园发展为己任。只有我们具备了好的思想、作风,能严格要求自己,能热情为大家服务,同学们才会乐于与我们交流、配合,我们工作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其次,以集体意识为重。文中耀邦同志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的冷暖,真诚的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需要的困难,即便是自己病倒了,也还是坚持调研了解民众情况,倾听民众心声,以身作则,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谋人民之所求、解人民之所忧。这样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令人折服。在团委,凡是涉及全校同学的根本利益,涉及团委的建设与发展的事,就是大局。我们应该以团委的荣誉为荣,为团委

奉献应有的力量,服从集体服务集体。只有胸中有集体,将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认清自己的方位,才能工作得有方向、有意义、有章法、有轻重缓急。

最后,在做好本职工作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找寻自身成长的快乐。温总理在文章中写道:“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耀邦同志眼神里透出的坚定表明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心,对民族未来的希望,而这种感情已成了他内心的责任,所以,对待工作,他乐此不疲。是的,我们只有真正明白了服务工作的含义,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担当,才不会为了工作而工作。我们才会努力去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找寻理论,学习于斯,成长于斯。

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对个人品德、工作作风等都有了清晰地认识,在以后的前行道路上成为一块闪亮的指示牌,激励着我们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工作、任劳任怨地服务。

第三篇:再回兴义忆耀邦

前些天,我到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这片土地上,望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随耀邦同志在这里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兴义派我夜访农户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耀邦同志想以此举做表率,推动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

当时,我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耀邦同志让我具体负责组织这次考察访问工作。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晚饭后,耀邦同志召开会议,把考察访问组人员分成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

第二天清晨,耀邦同志带着我和中央办公厅几位同事从安顺出发,乘坐面包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和云南富源、师宗、罗平县的汇报,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在罗平县长底乡与苗族、布依族、彝族、汉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风尘仆仆赶到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

时已立春,兴义早晚的天气仍然阴冷潮湿。由于没有暖气,房间里冷冰冰的。我们临时找来3个小暖风机放在耀邦同志的房间,室温也只有摄氏12度左右。经过几天马不停蹄地奔波调研,耀邦同志显得有些疲惫。我劝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坚持当晚和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代表见面。

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到中央办公厅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用他常说的话就是,“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所以,当耀邦同志给我布置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明白:他是想尽可能地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天黑后,我带着中央办公厅的几位同志悄悄离开招待所向郊外走去。那时,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这里到处是农田,四周一片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看见不远处,影影绰绰有几处灯光,我们便深一脚浅一脚摸了过去。到近处一看,果然是个小村子。进村后,我们访问了几户农家。黑灯瞎火的夜晚,纯朴的村民们见到几个外地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当知道我们来意后,很热情地招呼我们。

晚上十点多,我们赶回招待所。我走进耀邦同志的房间,只见他坐在一把竹椅上正在等

我。我向他一五一十地汇报了走访农户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耀邦同志认真地听着,还不时问上几句。他对我说,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多年来,耀邦同志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经常在我耳旁回响。

2月8日是农历大年三十。耀邦同志一大早来到黔西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向各族教师拜年并和他们座谈。接着,他又兴致勃勃地赶到布依族山寨乌拉村看望农民,并到布依族农民黄维刚家做客。黄维刚按照布依族接待贵客的习俗,把一个炖熟的鸡头夹放在耀邦同志的碗里。就这样,耀邦同志和黄维刚全家有说有笑地吃了顿团圆年饭。

随后,耀邦同志又乘汽车沿山路行驶一百多公里,赶到黔桂交界处的天生桥水电站工地,向春节期间坚持施工的建设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当晚,耀邦同志在武警水电建设部队招待所一间简陋的平房中住下。不久,他开始发烧,体温升到38.7度。事实上,从午后开始,耀邦同志就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依旧情绪饱满地参加各项活动。

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在四周响个不停,但大家没有心思过年。我和耀邦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候着他。2月9日,初一早晨,耀邦同志的体温达到39度。这里远离昆明、贵阳、南宁等大城市,附近又没有医院,大家都很着急。好在经过随行医生的治疗,耀邦同志到晚上开始退烧,大家的心才放了下来。

2月10日上午,身体稍稍恢复的耀邦同志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前往广西百色。经过32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耀邦同志于晚上6点多到了百色。在百色期间,耀邦同志带着我们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旧址,并与百色地区8个县的县委书记座谈。2月11日晚,我们赶到南宁。随后两天,耀邦同志在南宁进行短暂的休整。我根据耀邦同志的要求,又带着几个同志到南宁市郊区就农业生产、水牛养殖、农产品市场等问题进行调研。每次回到住地,他总是等着听我的汇报。14日和15日,耀邦同志经钦州前往北海市,先后考察了北海港和防城港的港口建设。2月16日,耀邦同志又折回南宁,与三路考察访问组人员会合。接着,他用两天半的时间听取了考察访问组和云南、广西、贵州的汇报。

2月19日下午,耀邦同志根据自己13天沿途调查的思考并结合有关汇报,在干部大会上作了即席讲话。他特别强调,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密切上级与下级、领导机关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1986年2月20日下午,耀邦同志率领考察访问组回到北京,结束了历时半个多月的西南贫困地区之行„„

时光飞逝。耀邦同志当年带领我们在西南考察时的情形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今年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兴义城区现在的面积比1986年拓展了4倍多,城区人口增长近3倍。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耀邦同志派我夜访的情景又在眼前,一股旧地重寻的念头十分强

烈。当天晚饭后,我悄悄带了几个随行的同志离开驻地,想去寻找那个多年前夜访过的村庄。灯火辉煌的盘江路上,商铺林立,十分热闹。原先那个村庄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我坚持要再夜访一个村庄,仍然只带随行的几个工作人员来到郊外。在远处几片灯光引领下,我们走进永兴村,敲开农户雷朝志的家门,和他及他的邻居们聊了起来„„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1年了。如今,可以告慰耀邦同志的是,他一直牵挂的我国西南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1985年10月,我调到中央办公厅工作后,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再回兴义,抚今追昔,追忆耀邦。我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

第四篇:读《忆长征》有感

读《忆长征》有感

暑假,我再次翻开了杨成武上将的著作《忆长征》,在这次阅读中,我又有了更新的感悟。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忆长征》主要写了血战湘江、强度乌江、会师遵义、飞夺泸定桥、越过夹金山、艰难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和胜利会师这几个故事。整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三章: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这座桥只有13根铁索,怎么过去,一不小心就掉到下面汹涌的河流里,何况前面还有敌人的机枪扫射?毛主席选了28名一连勇士组成敢死队突破泸定桥。只见一连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泸定桥,战士们都趴在铁索上冒着枪林弹雨向前一点一点地移动。还有一些战友在后面掩护,保护前面的战士,机枪“哒哒……”扫个不停。当我军爬到桥的一半时,被敌人发现了,敌军发了一枚榴弹炮,没打着红军战士,打到了水里,水花溅起几十米。只见一个战士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一边扫射子弹,一边向前走,最后还是英勇牺牲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班长死亡的时候,班长因没站稳,一不小心摔下了桥,急中生智,一手抓住钢索,整个人悬在空中,下面就是波涛汹涌的河流,跌下去肯定是必死无疑的。我当时又为这班长捏了一把汗。但最后还是因为体力不支,摔进了河里。在坚持不懈的支撑下,红军用自己坚强的信心和决心成功了,他们攻下了泸定桥,过了大渡河。这成果可是用革命先辈用自己鲜血换来的,要是他们都退缩的话,那永远也不可能夺得泸定桥。

《忆长征》这篇文章再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充分发扬了我军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激发着我们积极向上着学习生活。

第五篇:读《忆读书》有感

提纲

一、是什么书,作者是谁。什么时候读的。读后的感受。

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可分多段)

四、总结体会,感受。

(情节丰富人物如生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

读《忆读书》有感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天气:晴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忆读书》。它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这篇课文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冰心奶奶总结的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作者自少时读过的各种各样的书以及读后的感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等。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艺作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作品,都能使作者随着故事人物喜怒哀乐,不能自已。最后,作者还提到了她多年来的读书经验,她不仅教会了我们怎样挑选、比较书,还勉励我们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其实,我也喜欢读书。只不过,我倒不像冰心奶奶那样这么小就

开始自己读书,而是整天缠着爸爸讲故事。还记得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听遍所有的故事,我总是认为爸爸有讲不完的故事。他可是我心目中的“故事大王”呀!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故事给我的儿童时代增加了许多美好回忆。例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西游记》里正义的孙悟空、贪吃的猪八戒等等。总使我听得心动神移、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在幼儿园表现好,老师奖了我一枚红花。回家后,妈妈问我想要什么奖励。谁知,我竟脱口而出,说道:“我要听爸爸讲故事!”惹得全家人哄堂大笑,但笑过后,大家又表扬我,小小年纪就热爱文学,将来可就要当作家了。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能陶冶性情,有助写作,增长知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不仅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还要学会挑选、比较书。一本好书,就是内容丰富,人物如生,满带真情实感和语言质朴浅显的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有什么不好呢?

下载读《再回兴义忆耀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再回兴义忆耀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据我道听途说,各个思修班的同学期末前都要写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以明其志。我无心揣测学校老师选择大家来读这一本书的意图,总归是要......

    读《忆母亲》有感

    读《忆母亲》有感 《忆母亲》,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2月17日,祖籍山东高密,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

    读《忆读书》有感(定稿)

    读《忆读书》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绝大部分知识是来源于书籍的。 起初,我对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当我仔细阅读后,便马上被它吸引住了。 《忆读书......

    耀邦陵园简介大全

    耀邦陵园位于江西共青城的富华山上,坐东朝西,面向鄱阳湖。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猝然辞世,风雨如晦天地失色。根据家属的意愿,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的骨灰由家属以及温家宝、杨德中......

    读《邦斯舅舅》有感

    良乡中学张肖蒙《邦斯舅舅》一书中的主人公邦斯,是一个音乐家,一个诚实而高尚的自食其力的人。他非常喜欢绘画艺术,为了丰富自己所收藏的名画,他不惜付出一切精力,挖空一切心思,当......

    读忆读书有感5篇

    读《忆读书》有感 读完《忆读书》这篇饱含着真情实感的文章后,我不禁对作者——冰心肃然起敬。 冰心从小时候就开始读书,而且读的都是一些名著。她在读书的同时,也从书中领悟了......

    读《血泪忆衡阳》有感(合集)

    读《血泪忆衡阳》有感 读《血泪忆衡阳》有感 有一座城叫衡阳,有一个人叫蒋鸿熙,有一个军叫第十军,有一场战役叫衡阳保卫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万里......

    读《晚岁锁忆》有感★

    读《晚岁锁忆》有感作者:白登懿冯老师:您的《昨夜风雨》和《晚岁锁忆》两部回忆录我已拜读,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作为学生的我对老师的身世居然一点都不了解,与我的想象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