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晚岁锁忆》有感
读《晚岁锁忆》有感
作者:白登懿
冯老师:
您的《昨夜风雨》和《晚岁锁忆》两部回忆录我已拜读,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震撼。作为学生的我对老师的身世居然一点都不了解,与我的想象竟然有天壤之别。
我虽不很了解老师的令尊令堂大人,但在老家时也听过上辈的老人们绘声绘色对令尊令堂大人的一些神奇传说。这些传说都是褒奖的传说。从那时起,两位老前辈的光辉形象在我的心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老师您在张家滩中学任教时,具体那一年我已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随我大哥去您家我有幸第一次见到了您的令堂大人。老人家一脸慈爱沧桑,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老人家脸上洋溢着喜气,手捧厚厚的一本书,戴着老花镜正全神贯注地看书。我从老人家慈祥的面容中怎么也和传说中的那个威武的“双枪老太婆”无法联系到一起。那时,我想您的母亲一定出身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是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家闺秀。老师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一定从小就养尊处优、无忧无虑,一定很幸福。那时,说心里话我不仅崇敬老师您的人品、学识,更羡慕您的优越的家庭。
可拜读了您的回忆录后,使我非常震惊,万万想不到老师您一生命运多舛,磨难重重,灾难不断。您回忆录中多处动情的叙述,我都是流着泪在看。其实,咱师生的遭遇相同,在那个阶级斗争步步升级的极“左”的年代,我们的父辈们都是受害者,我们作为子女的受到了株连,同样受到了社会不公的对待。在“血统论”的那个年代,我们被打入社会的另册,成为社会的另类。我们活的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剩下一具麻木的躯壳,任人欺辱、任人摆布,能活着就已经不易了。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在耄耄之年,仍宝刀不老,以超常人的记忆力和惊人的毅力写下了十多万字的回忆录确实不易,不仅使学生敬佩有加也深感汗颜。学生我曾多次想写家父的回忆录,可因资料的匮乏怎么也拿不起我那用贯了却沉甸甸的秃笔。1958年,家父被错划为“右派”后,从兰州发配回到了老家,父亲从不提及自己的过去。我们弟兄年龄尚小,也是第一次接触老家,一切都感新鲜好奇总感落差很大,很不适应。那时,家徒四壁、家贫如洗,生活极其艰难,犹如从天堂掉进人间地狱。再加之“阶级斗争”步步升级,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生活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小,家父背负着“右派分子”这具沉重的十字架全家度日如年。那时,唯一不嫌弃我们这些“黑五类”子女的、并与我们亲密无间的就是饥饿,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了我们十几个春夏秋冬。至于对家父的过去我们也从未问过。家父在老家20年的屈辱及折磨,使他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1978年,家父的沉冤得以昭雪,被彻底平反的父亲从自以医院为家,在医院住了整整9年,在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家父走完了他悲壮、可怜的一生。后来,我们从家父的老战友、老同事那里得知父亲过去点滴感人的故事,可完整的人生无法去写,这也是留给我终生的遗憾。
回忆总是美好的,不管是苦还是甜,就如一张完整的图画是由一块块碎图组合而成的,我们完整的人生同样也是由一块块记忆的碎片拼凑而成的,所有的过去也将永远变成回忆,直到我们的人生终结。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经历,走到最后只剩回忆。老师的回忆是苦涩的,老师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曲折、坎坷不平、颠沛流离、重重险阻之路。老师所经历的人生是悲惨无奈的人生,虽磨难重重、艰难险阻,但它却使老师的人生更加完美。拥有回忆,人生才能丰润,岁月才满溢诗情。正如陆游《沈园》中“伤心桥下春波緑,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恍然幽梦。珍藏回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美好。
《昨夜风雨》粗线条地记录了老师所走过的路及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晚岁锁忆》是对《昨夜风雨》的充实、补充,使其更加完美具体,(以下统称回忆录)。
纵观老师的回忆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朴实,表述自然流畅。全书以老师所走过的路为主线,这条主线贯穿全书。老师所经历了的那些事横向展开叙述。如若将这条主线比喻为一条线,那您所经历过的那些事就犹如您所走过路上撒落的那些珍珠,全书纵横结构就象用这条线将这些撒落的珍珠穿了起来那样完美。
通读老师的回忆录,使学生我感受特深,受益匪浅。每个章目(书中未设节)都感人至深,使人心灵震撼,晃如自己身临其境,心情也随着老师的故事变化沉浮,悲喜交加。
老师在回忆录中对祖父的着墨虽少,但,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经常受人欺辱,只守着自己贫穷的家,耕作着自己那几亩薄田,挣扎在贫穷的饥饿线上,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其实,这也是旧中国平民百姓的缩影。
老师在回忆录中虽对父母亲的追忆较多,但,我总觉得这可能只是二位老前辈人生长河中的几束浪花,并非全部。我想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老师您可能一时还未找到,我想总会有挖掘出来的一天,那可能才是老前辈的完整人生。
老师,您的祖父为您的父亲起名“定国”,您的二爸“保国”,这正合了他弟兄俩的性格。他俩行侠仗义、抱打不平、不畏强暴、疾恶如仇,大有杀尽世间不平事之鸿志,可报国无门。他俩走出家门“闯社会”,竟赤手空拳敢与那些不讲理的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去讲理,最终您的二爸中弹身亡。二爸的去世给您的父亲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山高皇帝远,拳头就是七品官”,老师说的太对了,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时,兵荒马乱,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没有说理的地方,只能用拳头去讨公道。
其实,你的父亲冯定国老前辈虽鲁莽,但却是一个铮铮铁骨、有正义感的男子汉。他一生集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愤世嫉俗、积善成德、侠肝义胆、侠骨柔情、高风亮节、好善乐施于一身。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闪光点,如他见义勇为、除暴安良、救济贫民、收养难民、解救被逼迫为娼的良家妇女,解救被逼婚的弱女子……,这些都是他一生中的亮点。
人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冯老前辈所救之人又何止一命呢。
冯老前辈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第二次出走——闯关中。这次闯关中也为他老人家以后的人生埋下了祸根。
冯老前辈闯关中的经历不仅传奇也彻底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在闯关中的途中被国军拉去当兵,后来又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负伤后回到了老家先后被任命当过警察局长、五区区长,后又被国民党政府以共产党的嫌疑犯、“通共”罪判为死刑。建国后人民政府又以参加过国军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第二次又判为死刑。两次戏剧性地被判为“死刑”滑稽可笑,真可谓一场人生游戏。
冯老前辈的那段历史虽说早已翻篇了,但,我们不妨再翻开那页陈旧的历史,拂去其历史的尘埃,客观地用历史的眼光再去看、再去分析,可能就会看的更清晰,更公正些。
冯老前辈当兵所在的部队原为冯玉祥统率的军队。1930年5月,冯玉祥联合闫锡山与蒋介石作战失败后(即著名的中原大战),所属军队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杨虎城任总指挥。(杨虎城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后遭蒋介石迫害致死。)
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人民群众抗日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他和东北军联合,发动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的发动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了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2002年由中国共产党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P565)。冯老前辈不仅是这次事变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也是冯老前辈非常荣耀的一件大事。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摘自2005年9月4日《甘肃日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总书记的讲话客观公正,给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所取得的伟大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冯老前辈所在的第十七路军不仅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这支部队也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
我看了老师的回忆录后,对冯老前辈的不幸遭遇不仅是同情、更为其鸣不平。“闯关中”,冯老前辈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逃命而出走的。至于当兵也不是他的本意,后来虽先后当过区长、警察局长、可他没有做过对不起老百姓的事,更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而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保一方平安。
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兵匪到处作乱、祸害老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样动荡的社会环境、谁能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更何况国民党的兵基本上都是穷苦的老百姓被拉壮丁抓来的。
1950年从12月开始,全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冯老前辈亦被卷入,他虽与当时所打击的“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毫不沾边,更不在当时集中力量打击的“罪大恶极、怙恶不悛、为人民深恶痛绝的反革命分子”的范围之内,却将不是国民党党员的冯老前辈以“国民党死硬分子”判以死刑。后经老百姓集体请愿、才改判为20年徒刑、监外执行、交地方管制。我想事实胜于雄辩,再多的语言、文字、在事实面前都显的苍白无力。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至1949年在地方上当过伪乡长以上的官的,在国民党军队中当过连长以上的官的,这些人定成历史反革命分子。可冯老前辈在国军中当连长,继而当区长、警察局长均不在这段时间内却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分子”.1950年6月30日开始,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其中“富农”的划分标准是“一般占有土地,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资本,自已参加劳动,但经常依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或大部分。”(《中国共产党全记录》卷-P624)。可冯老前辈从1938年解甲后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未回老家居住,既没有土地,又没有生产工具,却被定为富农成分。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让你把苦水吞进去,把泪水憋回去,天大的痛苦自己扛,百般的滋味自己尝,难言的心情自己藏。冯老前辈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冯老前辈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这是一个腐朽没落的清朝末年。他也亲历了国民党统治期间的黑暗社会,这黑暗的社会逼迫 他流亡逃命,他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他盼来了全国解放,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终于过上了太平的日子。可太平的日子没有享受多久又跌入深谷。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人生之路曲折、坎坷、悲惨,命运时常捉弄着他。1968年,他走完了自己凄凉、可怜、悲壮的一生。至于冯老前辈一生的功过是非,只有等这段历史冷却、沉淀、凝固后,让后人去评说吧,历史会作出最公正的评判。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其实,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性,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母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
老师,在您的回忆录中对母亲的叙述较多,从字里行间饱含着老师您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疼爱。
您的母亲一生饱尝了人间之苦,父母亲先后双亡后成为孤儿,后遇令尊从困境中救出结为夫妻。1938年您父亲身残疾后,您的母亲以自己柔弱的身体支撑起了这风雨飘渺、摇摇欲坠的家。为了养家糊口,她老人家起早贪黑地干着超越生命极限的重体力活。您上学后,她老人家忍饥挨饿,不避寒暑、节衣缩食打工挣钱供儿子上学。老师您参加工作后,她老人家本应享几天清福,可她老人家为了不影响您的工作又将在您身边的老父亲接走,回到了无立锥之地的老家,靠好心的乡亲们的帮衬才安下了一个极简陋的家。从此,她老人家精心地伺候照料着你的父亲直到仙逝。你的父亲去逝后,老人家的身体也彻底地夸了,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炎等疾病折磨着她老人家。老师您将母亲接到身边后、母亲总算享了清福,她老人家也感到与儿子朝夕相处的幸福。老人家有幸的是在她临终前终于看到了曾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的那顶“历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被摘掉了,总算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从自找回了做人的尊严。1986年,她老人家无遗憾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老师,您的母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可在您的心中,她勤劳、善良、淳朴、明理,是天下最了不起的母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但对母亲的爱却是永恒的,她老人家在您心中就是一颗永远不落的星。
回忆是一架老式留声机的一张旧歌片,尘埃沾惹、伤痕布满、它倾诉着支离破碎的人生荒凉,似漫阅着无尽无止的岁月沧桑。其实,美好的时光总是倏然而过,仿佛还没有好好享受,就消逝的无踪无影。人在失意时,在极度困境中,则觉得流年缓慢,秋天与春天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老师,您的童年、少年时代确实不易,受尽了苦,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事,可以说在苦水中长大的。1957年,自您参加工作以后,命运得到了改变,这期间也就21年时间。这21年在老师的记忆中可能也是特别的漫长,21年中所经历的事,可能也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老师,您参加工作后,一直受到社会的不公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还遭到了造反派的绑架和殴打,学生确实一点都不知道。那时,我一直在张家滩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老师,“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是一个坏种退化的年代,是一个人的灵魂扭曲的年代,是一个毁灭爱的年代。那时的人性被扭曲了,全民族都在塑造恨,冤、假、错案是那个年代的“政治产品”,所受伤害的人太多太多了,受到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好多开国元勋都被活活折磨致死,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
其实,生命太短、岁月太长、人生如河,苦是转弯。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欢喜也在路上。红尘俗世、不改悲喜、没有退路。既然岁月给了我们的全过程,命运给了我们生存的机遇,我们就要珍惜、学会用加减法的方式去生活,用减法的方式去怨恨、用加法的方式去感恩。
老师,说心里话,上苍还是公平的,老师您受了那么多的折磨、受了那么多的苦,可上苍赐给了您一位知书达理、善良、贤惠、才貌双全的妻子——白玉兰先生。自1961年您们结为伴侣后,她相夫教子,无论再苦再累,她无怨无悔,与您相濡以沫、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地走过了57个春夏秋冬,这是上苍对您的恩赐,也是您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我与白玉兰先生一块工作虽时间短,仅仅几年,但白玉兰先生的人品及对事业的执着、敬业、我非常崇敬。
回忆录是一份永久的珍藏、传承的家书,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厚重的那座山,是留给后代最珍贵的礼物,是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自己人生之旅的那些事。老师,您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亦是一本厚重的书,从您的书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您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也让更多的人从您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几许慰藉。
老师,您的回忆录所记录您人生之旅之事感人至深,就是铁人石心也会动容流泪。我更觉得老师您的回忆录就是一部家史,是一部浓缩了的社会史,其资料弥足珍贵、有存史的价值。
老师,您痛苦、不堪回首的这页历史已经翻过,那就让它永远成为历史,再别生活在往事中,忘掉它吧,忘掉一切痛苦,人生路上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愿老师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
好人一生平安,祝愿尊敬的老师及您的夫人白玉兰先生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学生 夢麟
第二篇:读《忆母亲》有感
读《忆母亲》有感
《忆母亲》,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2月17日,祖籍山东高密,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的童年无疑是艰苦的,食不果腹,这也许便是他的作品中为何隐隐透出一种当时中国农村的辛酸。他正视着社会之恶,认识自我之丑,描写着人类的种种弱点,但笔锋下所向往的无不是人性的种种美好,生活的富足与尊严。而《忆母亲》这篇文章则是全篇主要以尊严为主题写下的回忆。
《忆母亲》中莫言写道:母亲捶打着野菜,本该难过哭泣的她嘴里却哼着一首小曲,又写一位贝鲁特老太太在自己的国家遭受炸弹袭击后仍拥有着顽强意志与誓死守卫家园的决心,莫言在文中的评价是: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翻腾着,让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
而后,又引出在饥饿岁月里父亲与爷爷对自己的教诲,那时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对莫言以及村里其他的小孩说谁学狗叫最像,就把这块豆饼给谁。当时的莫言确实这么做了,并且与其他的小伙伴像饿狼一般争抢那块豆饼,这在父亲、爷爷,以及成年后的莫言看来,都是极其丧失人格尊严的,但那时的莫言并不懂得,只因还是孩子,觉得山珍海味远远比为了保持尊严而去吃的草根树皮要好吃的多,只是单纯地认为父亲与爷爷的话里透着一种尊严。长大后的莫言理解到这不仅仅是人的尊严,还是人的风度,更是人活着存在于世上的方式: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童年的启示带给莫言很大的感触,也带给我深刻的领悟,母亲、父亲以及爷爷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尊严。母亲的尊严是她还有快乐的权利,她还能在那个艰苦岁月里坚强地活下去,父亲和爷爷的尊严是他们存活在这世上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作出判断的价值标准。”文章最后,莫言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观理性地定义为是一种价值标准。感悟莫言的文学,感悟莫言的价值标准。
学校:路桥区外国语中学
班级:八C班 姓名:李欣哲 指导老师:叶彩虹
联系方式:***
或***
第三篇: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忆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据我道听途说,各个思修班的同学期末前都要写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以明其志。我无心揣测学校老师选择大家来读这一本书的意图,总归是要为了我们好的。不过薛老师说的话也很有道理,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的要求。
二十世纪初期的俄国,或者说苏联,人们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观与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是二十一世纪已经改革开放了的中国。但是,抛开了时代背景与作者所歌颂的主旋律,这部书里其实还有一些内在的东西值得我们来谈一谈,去试着得到一些感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十年前的我,只是一个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不懂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不懂什么是解放全人类,不懂什么是“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我只看到了保尔·柯察金经历着来自敌人的、疾病的、命运的一次次苦难,人们说,他在奋斗。
然而保尔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奋斗。在他的身边,我看见了朱赫来,看见了阿尔焦姆,看见了冬妮娅,看见了谢廖沙,看见了托卡列夫,看见了丽达,看见了潘克拉托夫,看见了扎尔基,看见了达雅,看见那么多给予他帮助或是影响的朋友、同志。是的,保尔,这样一个战士,决不是个人命运的艺术品,而是在某个时代环境中诸多人的影响的造就。对于年少的我来说,了解了保尔·柯察金的命运,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对于身边的人要学会正确地评价,正确地取舍,正确地交往。人,在这个世界,需要优秀的前辈给你做正确的指引,也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给你真诚的帮助。如何慎重地从师,如何正确地交友,是做人的一大艺术,一门学问。
保尔是幸运的,他在人生的道路中遇见了正确的人,得到了正确的知音。但是我们当然不能把一切全都归为客观因素的结果。保尔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坚强、勇敢、理智、无私。这便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所要表现的精神所在。保尔在经过烈士们的刑场时那段感悟一直影响我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虽然很多人都省去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那一段的文字,但是,这几句就足以作为我们珍惜光阴的座右铭。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一个小片段让我思考了许久。在德国人到来之前,红军有一大批枪支还没有处理,他们在讨论之后决定把枪分发给镇上的居民。在讨论中,几个人关于居民们的不同意见让我觉得很值得寻味。作为领导(我记得好像是几个人中比较大的干部)的那个人认为居民们会把枪交给德国人,而另外的那个人不同意,他认为人们会拿起枪保卫自己。而书中的结果,我记得是大多数的人还是把枪支上交了,少数的人把它藏起来或是销毁了。这倒是让我品出了有一种近乎于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一种悲哀。革命的人得不到,或是得到很少的群众支持,与群众的距离太大,这对于革命是危险的。好在书中,或是历史中,这次革命是成功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毕竟已经读了十年了,当时的感想也忘了很多。不过,有些主题之外的内容还是觉得可以在这里讨论一下,另一方面,老师在课上介绍的那些书我都没看过(恕我才疏学浅),而这个月又因为手术住院不能去度,便在此凭记忆浅谈当年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感想,望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第四篇:读《忆长征》有感
读《忆长征》有感
暑假,我再次翻开了杨成武上将的著作《忆长征》,在这次阅读中,我又有了更新的感悟。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忆长征》主要写了血战湘江、强度乌江、会师遵义、飞夺泸定桥、越过夹金山、艰难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和胜利会师这几个故事。整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三章: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这座桥只有13根铁索,怎么过去,一不小心就掉到下面汹涌的河流里,何况前面还有敌人的机枪扫射?毛主席选了28名一连勇士组成敢死队突破泸定桥。只见一连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泸定桥,战士们都趴在铁索上冒着枪林弹雨向前一点一点地移动。还有一些战友在后面掩护,保护前面的战士,机枪“哒哒……”扫个不停。当我军爬到桥的一半时,被敌人发现了,敌军发了一枚榴弹炮,没打着红军战士,打到了水里,水花溅起几十米。只见一个战士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去,一边扫射子弹,一边向前走,最后还是英勇牺牲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班长死亡的时候,班长因没站稳,一不小心摔下了桥,急中生智,一手抓住钢索,整个人悬在空中,下面就是波涛汹涌的河流,跌下去肯定是必死无疑的。我当时又为这班长捏了一把汗。但最后还是因为体力不支,摔进了河里。在坚持不懈的支撑下,红军用自己坚强的信心和决心成功了,他们攻下了泸定桥,过了大渡河。这成果可是用革命先辈用自己鲜血换来的,要是他们都退缩的话,那永远也不可能夺得泸定桥。
《忆长征》这篇文章再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充分发扬了我军勇敢、不怕死、能吃苦的革命精神,激发着我们积极向上着学习生活。
第五篇:读《忆读书》有感
提纲
一、是什么书,作者是谁。什么时候读的。读后的感受。
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的事。(可分多段)
四、总结体会,感受。
(情节丰富人物如生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
读《忆读书》有感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天气:晴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忆读书》。它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这篇课文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冰心奶奶总结的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作者自少时读过的各种各样的书以及读后的感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等。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艺作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作品,都能使作者随着故事人物喜怒哀乐,不能自已。最后,作者还提到了她多年来的读书经验,她不仅教会了我们怎样挑选、比较书,还勉励我们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其实,我也喜欢读书。只不过,我倒不像冰心奶奶那样这么小就
开始自己读书,而是整天缠着爸爸讲故事。还记得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听遍所有的故事,我总是认为爸爸有讲不完的故事。他可是我心目中的“故事大王”呀!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故事给我的儿童时代增加了许多美好回忆。例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西游记》里正义的孙悟空、贪吃的猪八戒等等。总使我听得心动神移、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在幼儿园表现好,老师奖了我一枚红花。回家后,妈妈问我想要什么奖励。谁知,我竟脱口而出,说道:“我要听爸爸讲故事!”惹得全家人哄堂大笑,但笑过后,大家又表扬我,小小年纪就热爱文学,将来可就要当作家了。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能陶冶性情,有助写作,增长知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我们不仅要阅读大量的书籍,还要学会挑选、比较书。一本好书,就是内容丰富,人物如生,满带真情实感和语言质朴浅显的书。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