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 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 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 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 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 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 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 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 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 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 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根本上来 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 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 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各界人士仍然多次呼吁尽快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 要课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胡锦涛 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 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 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 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 的新发展。
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形成及其重塑
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以笔者理解,它既有社会共性,又有群体特性:
一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
上述三者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
中学生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然而,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当代中学生,大多是“90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化。主要表现在:1.不爱惜集体财产、国家公物;2.以自我为中心;
3.个人利益;4.过分注重自我张扬。
三、理想主义教育功利化。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心目中,读书学习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短期目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经济奖赏,长期目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我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的性格自然而然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二是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早已日趋淡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心理成长转折期的中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三是学校教育。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命运;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一直在主导着多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如何有效重塑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小事做起,讲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循序渐进,注重核心价值教育的层次性。七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初步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八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九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与理想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发挥教师核心价值教育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始终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古人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这些孩子心中真正生根开花,我们的国家未来才会大有希望。一个人人崇尚主流核心价值,文明富强的中国才能够真正得到世界的敬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 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 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 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 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 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 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 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 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 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 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 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根本上来 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 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 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各界人士仍然多次呼吁尽快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 要课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胡锦涛 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 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 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 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 的新发展。
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形成及其重塑
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以笔者理解,它既有社会共性,又有群体特性:
一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
上述三者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学生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然而,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当代中学生,大多是“90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化。主要表现在:1.不爱惜集体财产、国家公物;2.以自我为中心;3.个人利益;4.过分注重自我张扬。
三、理想主义教育功利化。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心目中,读书学习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短期目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经济奖赏,长期目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我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的性格自然而然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
二是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早已日趋淡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心理成长转折期的中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三是学校教育。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命运;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一直在主导着多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如何有效重塑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小事做起,讲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循序渐进,注重核心价值教育的层次性。七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初步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八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九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与理想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发挥教师核心价值教育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始终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古人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这些孩子心中真正生根开花,我们的国家未来才会大有希望。一个人人崇尚主流核心价值,文明富强的中国才能够真正得到世界的敬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教处编辑整理 2014、3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北京社科规划办
作者:北京交通大学 韩振峰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 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 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 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 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 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 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 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 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 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 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 1 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根本上来 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 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 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各界人士仍然多次呼吁尽快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 要课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胡锦涛 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 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 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 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 3
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 的新发展。
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
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首席专家)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
内容摘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核心。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分为两类,一为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各自以其特有的含义和实践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只有深刻领悟和正确把握这四方面的内容,才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件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点。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四)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核心。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以往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道义废墟中孕育生长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占据着公平正义的制高点。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五)团结和谐
团结和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全党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鲜明地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职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团结和谐还意味着社会大局的稳定,而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
(六)开发包容
开发包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既虚心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以上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件,但并不是固定不移、不成不变的。它完全可以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表述语。
笔者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目的和需要,完全可以使用灵活多样,或详或略、富有个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但并不排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设和倡导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们党针对各领域、各行业、各种职业提出的具有价值观性质的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如针对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针对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针对革命军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针对政法战线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都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块土地上百花齐放的一道风景。事实证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 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 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社会层面明确了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共同遵守和践行的价值准则 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 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属性 我们倡导的自由
不是少数人的形式上的虚伪的自由 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 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 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 不是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承受能力的自由 而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 社会主义的自由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
更重要的是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使每个人都能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平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 它标注了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平等的渴望和呼唤是人心深处最为激越的力量 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 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 是实实在在的平等
不是落在法律字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 是要让人人都能公平行使社会权利 履行社会义务分享社会成果
政治上平等参与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建共享 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 公正是捍卫权利的天平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准绳 古往今来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 只能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正是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废墟上诞生的 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道义感召力 我们倡导的公正不只是强调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公正 而是兼顾结果正义
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公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安排
是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 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法治是社会保障之盾 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只有当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自由平等公正才会有安全的避风港 我们倡导的法治
不是片面强调司法独立推行三权分立 更不是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照抄照搬 而是立足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法治
不是广场上的雕塑橱窗里的花瓶 而是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 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权益 让法治成为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坚强柱石 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不仅仅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上 更是在社会价值目标上
这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概念内涵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