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
摘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当今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形势的瞬息万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必须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涵 大学生
一、基本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三个倡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制度层面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即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要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集体层面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社会主义制度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以往的社会制度无法实现的代表人类价值认识的真正优秀成果。如果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也就不可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培育现代市民社会。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民主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与市场的公正与法治是必需的内在条件。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没有公平正义也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的理想价值追求。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层面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位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二、相互关系
在“三个倡导”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发展目标角度概括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我们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价值目标;从价值目标追求的角度来说,五大建设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样一个总的价值目标;从社会导向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通过在全社会提倡和践行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使之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普遍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道德层面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这三个层面,虽然内容上有所
区别,但从本质上来讲,总目标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国家层面是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当然也是公民追求的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是讲为了达到国家目标、公民目标应该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氛围、社会秩序;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讲为了达到国家目标、社会目标,每个个人应该怎样做。
三、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是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个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自觉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矢志不渝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篇:响应三个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响应“三个倡导”---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何智敏 汉语言 2011051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三个倡导”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追求和价值规范。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而提出的价值要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这一目标的价值规定和价值体现。富强,意即国富民强,这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具有最根本的地位和意义。历史证明,富强是中国人民一直追求的美好夙愿。民主,也即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完善我国民主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文化的进步旨在使人类获得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以“文明”为价值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谐,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价值追求。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个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指导着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贯穿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然而,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成熟、不完善,决定了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和长期的历史过程。平等、公正是最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性质的价值。,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主张的“公平正义”,是基于人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的现代的公平正义,其实质在于,通过调节社会的主要制度安排,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亦即排除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从而保证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切实享有一切平等的权利。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的价值规范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说前两个“倡导”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从国家层面起到了“安邦定国”的作用,那么后一个“倡导”则对全体公民起到了“安身立命”的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家国同构”的情怀为每个人找到了对国家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构筑了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爱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对公民而言更意味着将个体对祖国的这种情感融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去。“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个人品德,是每个公民的做人之道,立世之本。,个人只有在社会认同中才能确认自己的身份感、地位感、角色感、意义感和价值感。随着中国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变迁,“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只有确立与现代公民身份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个人的发展与社 会认同相一致。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它越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相一致、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符合,就越具有感召力。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做到两个密切关注:一是密切关注人民群众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前瞻性指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实践中扩大话语权,在与时俱进中增强感召力。二是密切关注改革攻坚阶段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分配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价值观培育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谋幸福的社会引导功能,让民众在切身受益中体验其感召力。
(二)兼顾制度建设的“外推”方式与价值自觉的“内生”方式的统一
1.通过制度的中介将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实践现实化。制度建设是早日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加强制度建设这种“外推”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和体现在社会制度之中,更好的发挥核心价值观规范、指引全社会各阶层思维行动、前进方向的作用,成为有效的文化引导和规范力量。因此,着力完善和创新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社会各方面的制度机制,是促进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不断实现的可靠保障。
2.通过价值自觉实现“三个倡导”的落实。若想真正践行“三个倡导”,首要条件就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认同,只要人们将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自觉行动,积极投身到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所以,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众话语”,实现与最广大人民的价值同构,使之成为全社会人民的自觉意识,通过价值自觉这种“内生”的方式,让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实现建成广泛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多种培育取向和实践路径的统一
培育和践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时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善于挖掘人民群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采用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宣传、教育方式,树立来源于人民日程生活中的榜样和模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应注意尊重各层级人民的正当利益诉求和多样价值取向,引导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和政治觉悟。
第三篇:申论热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公教育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热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划分了三个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习近平[深刻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国家带领人民走向富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方面入手走向全面文明,同时,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五十六个民族都应当是和谐的整体,这是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自由既是个人对自觉、自愿、自主的意志与行为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整个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要尊重自由、追求自由、保护自由,让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平等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平等,也包括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也要追求平等,比如统一的分配尺度,受教育的机会、接受社会必要援助的权利等等。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就业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体现了平等。
公正包括四大公正保障体系:一是行政公正,主体为政府机关和一切具备承担行政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二是舆论公正,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兴传媒,都应当提供公正的报中公教育广财大学习中心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18-4(广东财经大学正门斜对面)
中公教育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道和评价。三是仲裁公正,专门由仲裁机构来提供。四是司法公正,这是最后和最高的公正,是纠正一切不公正行为的最高裁判。
法治,就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首先是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一切权力都应该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运行。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施法,公民要知法守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个人方面的行为准则
这四个方面提炼得非常全面,包含了对国家、对职业、对事情、对他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四个方面的实现,是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
总体来说,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每一个方面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具有规定性、规范性和导向性。
[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人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诚信缺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现象。
弘扬核心价值观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另一方面,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国之魂。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一种兴邦治国的政治理念,一种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灵魂。
[对策措施]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中公教育广财大学习中心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18-4(广东财经大学正门斜对面)
中公教育 ·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更多申论热点请关注广东人事考试网申论频道
中公教育广财大学习中心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18-4(广东财经大学正门斜对面)
第四篇: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三个层面三个倡导
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三个层面三个倡导
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三个层面三个倡导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也就是三个方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国家层面: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百年计划……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富强,不单只在国家财富上的多少,还要包含到每个公民之中,也要体现在国家影响力的大小之上。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
“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历经近百年的帝国主义、外来的侵略,中国人民渴望“民主”,因此我们珍惜它,爱护它,创造它,努力实现它。而“文明”也也同样重要,我们要的是全社会的文明,社会主义的文明,没有文明,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立。
“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在其他两组词汇中也有所体现,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比如“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与几大建设不是简单对应,而是体现了融合、贯通的意味。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
回望30多年前,改革开放给“板结化”的社会以松动的空间,激发出社会的巨大活力,也正是以此为始,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中国大地不断生长。
10年来,社会建设从提出到完善,成为“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与问题也纷至沓来。在思想、文化、利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社会对“共识”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
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如果没有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不能保证国家的富强、和谐,也不能保障个人的敬业、诚信。
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今天所讲的平等,已经不是生产力极其低下、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原始社会那种平等,而是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道德境界极大提高基础上的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公正、法治的价值同样体现在了报告对于各项建设的部署当中。在十八大报告的其它章节,专门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些都是对公正的最好诠释”,杨霞说。
公民层面: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古时有屈原为国投江,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视死如归,文天祥鞠躬尽瘁,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横扫倭寇的戚继光,造福南岭百姓的张九龄。
现代有朱自清饿死不吃嗟来之食;“人民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服务祖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越过千难,从大洋彼岸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因此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两弹元勋”邓稼先不图个人名利,舍弃个人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抗洪英雄李大为,不顾个人安危,为解救群众与洪魔以展开殊死搏斗,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敬业;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就是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敬业。
我们常说的: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呕心沥血、诲人不倦、鞠躬尽瘁、孜孜不倦、恪尽职守就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提炼。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这要求我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诚实劳动获取合法利益;以信立业,讲信誉、重合同、守诺言;平等竞争,以质取胜。
我们常说的“言必信,行心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赤诚相待”、“言而有信,取信于人”都是对诚信的精辟诠释。
友善是指朋友之间亲近和谐。其实,当今“友善”的含义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包括为人谦恭庄重、待人宽厚和气,处事诚实刚正、行事勤快敏捷、常怀慈善之心等等,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友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列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也正是要告诉我们要对自然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者之间有密切联系:“爱国”是统领,“敬业”是基础,“诚信”是保障,“友善”是表现,是精神面貌,是公民的外在反映,也是对“爱国”、“敬业”、和“诚信”的集中体现。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敬业的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才能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的根本前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在说的阶段,现在就要做起来。
第五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着力点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本质内涵和历史传承,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笔者认为,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自身责任、从自身寻找原动力,重视实践和行动,依靠时间和积累的力量,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动力在个体自身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毫无疑问,公民个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都要从自身做起,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要求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情,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此这样,社会上见善不为、见危不救、淡薄冷漠的事情就会逐渐减少,见义勇为、崇尚美德的事情就会逐渐增加并蔚成风气。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工作单位都有各自的责任,但归根到底责任在自己,修行靠自己。不能总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寄托在别人身上,也不能总是把改善社会风气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好像这些事情都是政府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全然无关。这是一种放弃责任的表现。
其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自身内部去寻找原动力,责任要靠自己主动去承担。每个公民都要有这样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要践行,我要承担,而不全然是你要我践行,你要我承担,我不得不践行。我是一个主动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个体。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寻找动力和源泉,学会自己和自己算账,相信自己的力量。重在自己,关键在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在挖掘人的原动力方面提出了一些非常可贵的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吸收借鉴。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点明了只有自己才是仁德修养的主体和主人。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把仁德修养置于心性之中,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从自身找原因,向自身找动力。荀子认为“心”具有“自禁”“自使”“自夺”“自取”“自行”“自止”的特点和作用,道德修养要发挥“心”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管不好自己,别人也根本对你无可如何。等到你悖德、堕落、违法犯罪的时候,社会只能对你施以惩罚,那是社会所能做的最无可奈何的事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要靠自己践行,没有每一个公民的自我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究会成为一句空话。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于实践和行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坐而论道,只说不做,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价值,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是公民修养的基础。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终生的实践过程。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也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放大视野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强调实践和行动的价值。孔子就非常重视“躬行君子”的紧迫性,强调“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还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荀子也非常重视“行”的作用,他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更强调:“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可见,一个人能否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能否积善成德,修养自身,抑或成为圣人,关键在于做或者不做,为还是不为。空谈理想或疏于行动、疏于作为,都不能达致预期的目标。道德修炼关键在“为”,关键在“行”。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更强调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始终相信实践和行动的力量,强调在实践中磨炼,在行动中开凿,从实处着力。例如对于青年人来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但青年人涉世未深,经验不足,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担当天下大任。而社会在不断发展,时光在不断流逝,青年终将要成为社会的栋梁。扑下身子打牢基础积累经验,为将来担当重任做准备,是青年人应当做的首要的事情。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行动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着力。大事是由小事构成的,难事是由易事构成的。要明白,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大事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做。有一部分人有机会去做一些大事,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机会承担全局性的大事,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更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一个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总会赢得掌声和鲜花,总会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但人的一生并不总是由鲜花和掌声构成的。平淡、平凡、平常、做小事,是日常生活的常态。善于做小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这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规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相信时间和积累的力量
时间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积累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力量。中国古代的荀子非常强调“积”在个体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在荀子那里,道德积累就是礼义的积累,德行的积累,善的积累,人格的积累,积习与习惯的养成,最终的目标是成为圣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论及个人品德问题时也强调,“德”是行为整体的倾向,“德”是由人的一系列行为决定的。他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这些论述都说明,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就无法形成。同样的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需要“久久为功”的真功夫。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个把已经凝练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倡导、宣传、教育、认同、修养、行动的过程,是“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积累、积淀过程,是形成公民个人精神品质和行为、形成社会精神风尚的过程。在社会层面使核心价值观积淀到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太难了,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族精神的标识太难了;在公民个人层面让全体公民接受、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习惯也太难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塑造人格、教化人心的过程,是培育公民的过程,必然经历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力。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和积淀的过程。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经历长期的争论和筛选中逐渐形成和定型的,欧洲人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大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当前我们已经凝练和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但这些价值要求要得到全社会的接受和认同,要落到实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教育和培育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延续几十年时间,而且在每一代人身上还要重复大致同样的过程。新的个体的成长是需要不断重复同样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磨炼过程的。同时,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远在路上,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就公民个人而言,一个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途上也不会有终点,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必然要经历岁月的磨炼。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卫建国 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