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证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认证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李怀林
认证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两种。其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在 ISO/IEC 指南 2 : 1986 中对 “ 认证 ” 给予了明确的定义 “ 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那么认证在保证产品质量中有何作用呢?
认证在保证产品质量中的作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出口至各会员国家的产品,在关税方面可享有互惠平等的待遇,但随着关税的降低,发达国家开始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认证等技术壁垒作为保护其民族工业的手段,技术壁垒也成为多边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据权威人士介绍,技术壁垒占非关税壁垒中的 30%,这个比例在今后会高达 80%。在 2001 年中国有 66% 的进出口企业受到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约为 110 亿美元。如何从治本的高度出发,加快认证步伐,帮助更多的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开展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据统计,自我国大力推行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制度以来,全国评审合格并颁发产品安全认证证书 10 万多份,涉及企业达 8 万多家,覆盖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向 8 万多家企业颁发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从获证企业的反馈信息可以看到:在提高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扩大出口等方面,认证显示出了较大优势,收益显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员参与,人人有责。专家把现代质量管理比做“木桶效应”。木桶的储水量同每一根木条有关,缺一不可;而质量管理同木桶一样,产品质量的好坏同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有关,生产环节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联。一步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产品的最终质量等级。因此,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
a)通过全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鼓舞士气,增强工作积极性;人人参与,增强内部团结和凝聚力。因为在建立和实施产品和体系认证过程中有大量的工作及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一个强有力的骨干工作队伍和具有较高质量意识的员工的共同配合,才能有效、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工作。例如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工作量大,并且涉及到与体系有关的各个部门,因此只有集思广益,发动集体的智慧,才能较快地、较好地完成编写工作。在贯标
过程中,通过对标准的宣贯、体系文件编写人员的培训和对全体员工进行普及培训的方式,强化质量意识,使职工既要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产品的质量同每一个人有关,要求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各部门、各级员工必须充分配合,团结协作,发挥整体作战精神,才能有效地建立并保持体系的正常运行,可以说整个体系的建立和保持饱含了企业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智慧,是全体员工日夜辛劳结出的硕果。
b)锻炼管理队伍。通过实施产品和体系认证,使一代企业管理人才在认证过程及认证后的管理工作中学会运用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不但对当前的管理工作,也对今后的发展培养了业务骨干,为企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文件化的特点,通过文件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一般企业在接受认证前都有指导工作的程序,但由于缺乏可行性、适用性、系统性,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致使工作杂乱无章,低质低效,缺乏系统、完整、规范的工作标准和文件的有效管理,过期文件、失效文件滞留现场,随意性、口头性指令过多,导致工作接口及职责不明确。从体系文件的编写开始就注意文件的可操作性、系统性、科学性;通过文件控制程序,有效地保证了各部门的有效性;定期修改手册,确保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做好记录,以便验证体系运行是否有效。
a)分清职责和权限,提高管理水平及效率。一般管理体系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清、纵横两个方向联系受阻,使原有的机构设置受阻,在管理中出现“管理死角”、“扯皮现象”,工作行为不规范,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事故、废品率高等。通过建立质量体系,详细而明确地规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职责及权力,以及相关接口处的职责,并且建立健全了可操作的质量工作程序及作业指导书,有了贯穿于各个层次的产品质量保证链,既改善了活动本身的运行质量,又改善了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不同部门重复工序的发生,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大大提高了各部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运作清晰度及对问题做出反应的速度,从而提高了运作效率,降低了质量成本。b)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生产现场是各项管理工作交叉点,因此现场管理一直是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后,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分别归属于一定的要素,而每个要素由相应部门负责,并通过统一的标识,使现场管理的脉络清晰、责任明确,便于考核,大大提高了整个生产状况的透明度。
3.“事前预防”而非“事后检验”。通过预防不合格现象的发生,能够:
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由于产品和体系认证要求不仅仅局限依赖产品的最终质量检验来控制,而是通过涉及到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过程控制,包括设计开发、材料采购、工艺策划、生产制造、检验试验、包装贮存、销售运输、安装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整体控制。因此企业获得了产品和体系认证证书 , 那就意味着其生产的产品已经通过了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按照某个标准进行的检测 , 其生产厂的质量体系也经过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 , 能够保证持续地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
b)提高生产率。通过执行标准、把质量责任从质量控制人员转到生产人员,激发了生产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生产的条理性得到加强,设备故障减少、利用率提高,生产事故减少、生产率明显提高。
c)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现代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以最佳的质量成本,生产满足用户要求或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所以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成本与质量达到最佳平衡的体现。“预防为主”的精神从始至终贯穿在体系中,所以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用户意识”、“一次成功”、“不合格品不进入下一道工序”这样的要领能够并已经被认证企业的员工普遍接受,就保证了建立的操作体系能有效运行,从而使废品和返工率大大减少,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4.持续稳定地改进产品质量。
通过对所建体系不断地进行符合性、适应性及有效性的判断与证实,进行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及时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所有的不符合项和质量问题能得以快速有效地纠正。内部审核能够不断检验质量体系文件的先进性、适应性,并加以纠正。通过企业总经理亲自组织和主持管理评审活动,评价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性和质量体系的有效性。简而言之,首先预防问题发生,万一出现问题时,采取立即步骤去改正这些问题,并确保不再发生。此外认证机构定期对企业进行监督审核,更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能够保持稳定、有效并得以不断改进,循环上升。
5.减少客户的投诉,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获得产品和体系认证有助于减少客户的投诉,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有效地防止类似的投诉再次发生,迅速圆满地解决投诉,增强了企业信誉,挽留现有客户,并通过现有客户的口头宣传,吸引新的客户。一旦客户提出索赔,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及质量记录,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作为对有问题货物的索赔的辩护。
6.增加产品附加值。
获得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证书,加贴产品认证标志,就意味着该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生产被国家级认证机构认证为安全的、符合国家相应的质量标准的产品,这无疑会增加产品的附价值,增强消费者和需方对该产品的信心,提高企业的形象,有助于产品的销售,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7.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信誉和竞争力,为企业扩大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许多政府部门、需方采购招标时或保险机构受理产品保险时,把制造商是否具备产品认证证书和体系认证证书作为购买产品的先决条件。他们认为,企业进行产品和体系认证是企业对质量的投入,是企业能按买方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和实力的保证。购买获得产品和体系认证的产品可以减少购货的风险,降低自己的质量控制成本,可以向用户表明自己保证货物品质的诚意,有利于促销。因此企业一旦获得产品和体系认证证书,就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取得了产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为拓展企业的境外业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推行认证制度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对部分认证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60% 以上的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70% 以上的企业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70% 以上的企业销售额显著增加; 50% 以上的企业实现利税提高; 80% 以上企业顾客反馈的质量问题明显下降; 80% 以上的企业合同履约率提高; 80% 以上企业产品一次送检合格率明显提高;近70% 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 70% 以上的企业产品退货率下降;企业的管理水平100% 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入世之后,国内外产品 “ 串门 ” 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要想早日赢得定单,各厂家除了苦练 “ 内功 ”,生产优质优价的产品外,更需要取得平等的竞争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必须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进行产品和体系认证。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获得产品认证并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体系的过程中,所花去的成本与得到的好处与受益相比绝不能说是一种支出,而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一种商业的必需,是各国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管理的通行做法,也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与
效益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二篇:浅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广东白云学院浅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浅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摘要
在金融海啸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的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持续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虽然使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战略选择现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现代企业;发展战略;战略选择
企业要在国内和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步,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经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对现代企业经营环节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过程;第二是对企业未来产品结构、资本股本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调整的定位、走向的管理。
一、现代企业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企业战略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几何知识。他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组织边界国内工作的高度承诺;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更新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公司获得成功的关键技术或知识领域;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现代企业战略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长效性原则
考虑的是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所以,发展战略要长远谋划,不能是短期打算或权宜之计行为,发展战略的成效要以长远效益来衡量。
1.2全局性原则
企业发展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的,涉及的是企业的总体布局和企业发展的大问题,追求的是企业的整体效果,所以企业战略同时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是指他从外部环境到内部条件,从经营思想、经营方针、经营方向、经营策略到行动计划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综合性系统性的决策。
1.3竞争性原则
企业发展战略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和赢得竞争优势而制定的。因此提升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之一。其具体表现是,密切注视市场竞争态势和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克服弱点以求在“商战”战胜对手,保障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
1.4动态性原则
社会经济活动的随机因素很多,这回事情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们也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所有变化。因此,企业发展战略也需要不断地、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反应与调整,要随着市场供求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资状况的变化和
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国家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二、现代企业战略制定的注意事项
2.1做好企业战略制定的基础工作
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要做好大量的调查、研究、测算、论证和比较选择等基础工作。其中包括:对预期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及容量的测算;竞争对手的潜在供给、价格和竞争手段的分析以及可能采取的对策;对产品结构调整更新换代可行性论证;对今后资源供应及其价格变化的测算和计量;对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在预期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可能长期的对策。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遇,化解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趋利避害,加快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内部环境和条件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为这些决定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2.2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设计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要设计规划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包括可能进入新领域的最佳时机和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延伸,未来产品的构成,核心技术的定位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规划股本结构的调整,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投资融资战略、资本扩张及资产重组并购等问题;规划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包括企业改制,完善决策程序和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放权与制衡、授权与监督、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法人治理结构;设计规划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科技与研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产品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和秋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同时,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中,要特别加强企业的创新。创新主要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具有原创新的东西,指过去完全没有的东西,包括知识、思想、观点、方法、技术、材料、产品、市场、制度等,或是将已有的事物,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带来新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即推陈出新的过程和结果。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
2.3企业发展战略的评价与选择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首先,选择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标是否需要改变,如何改变,这涉及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方向及市场范围。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方向将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其一,选择确定企业战略措施。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其二,战略方案评价选择。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列出多种方案以供应选择。这是发展战略评价与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多个发展战略方案提出后,应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以决定哪种方案最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例如,那些方案能够支持和加强企业实力,并且能够克服弱点,哪些方案能够完全利用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是企业面临的威胁最小化或完全消除等。
三、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3.1成长的战略选择
企业发展战略可以简明地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企业的发展目标或前景;另一个是指企业通过何种方式实现发展目标。围绕发展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应考虑如何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就企业发展立足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战略管理思维方式划分为资本性竞争战略和市场性竞争战略两种类型。
资本型竞争战略是指企业以自身拥有的某些核心资源或能力为基础,实施有效地整合已利用,进而产生和提供特有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即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性思维和管理方式。很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储备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市场型竞争战略是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满足顾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战略性思维和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尤其是随着实物性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逐步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也在转变,企业更注重把维系顾客作为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发现、引导创造顾客讯,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这些都是市场新竞争战略的重点。
以上两种类型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作为经济实体的企业,应系统考虑具体的运行成本。
3.2战略成本控制
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服务在竞争中能够取得多少市场份额的键因素,而影响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是坚持“以尽可能收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的成本预测、决策,而且还能有效帮助企业正确地选择经营战略,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3.3战略保障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没有固定顺序,一般而言,需要经过战略调查、战略提出、战略咨询和战略决策四个阶段。
战略调查与战略思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战略调查要有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要善用直觉并灵活思考,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抓住企业发展的深层问题和主要问题,因着重调查清楚以下因素的实现情况与潜在情况,包括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生产资源、自身优势、核心问题等,还有查清楚有关事物的联系,既包括空间联系、也包括时间联系、有形的无形的。
在战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发展战略草案。战略草案不需要很具体、很系统、很严谨,但要把核心内容讲述清楚为防止战略失误、提高战略水平,企业在提出战略草案之后、确定发展战略之前,一方面要在内部充分发扬民主,尤其要听取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要就整个战略或其中部分问题征求业内人士和战略专家的意见。
3.4改进与创新
就像技术、管理、营销等需要不断创新一样,企业发展战略也需要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战略穿心就是研究制定新的企业发展战略。虽说企业发展战略应该
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当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毫无疑问就应该与时俱进调整或重新制定发展战略。
智慧有大有小,战略有高有低。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着水平差异,而发展战略水平又决定着企业其他各项工作水平。因此,企业应该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并提高水平。要实现战略创新,首先要改变企业领导观念。因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的需要重新定位,有的需要重新整合资源,有的需要重新制定战略措施。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向自己挑战,完全摒弃原有观念,并把战略创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1】贺星岳.对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7(3)
【2】于建.对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企业研究,2006,(3).
第三篇:GMP认证是我国中药企业的最好选择
GMP认证是我国中药企业的最好选择
摘要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熙,医药界期盼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正式颁布。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它对于加强药龋监督管理,维护人民健康和用药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药品管理法》增加了掰的药龋监督管理制度。其中对药品GMP、GSP认证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艇范》组织生产”。这表明,我国政府将依照法律强制实施药品GMP,标志着将实施药品GMP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关键词 GMP认证 意义 问题 准备 一,发展历程
GMP是英文单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for Drugs的缩写,GMP可以直译为“优良的生产实践”。最初是由美国坦普尔大学6名教授编写制订,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以法令形式加以颁布,要求制药企业广泛采用。我国的 GMP 全称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科学管理办法,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我国自1988年正式推广GMP标准以来,先后于1992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
随着 GMP 的发展,国际间实施了药品 GMP 认证。我国卫生部 1995 年 7 月 11 日 下达卫药发(1995)第 53 号文件“关于开展药品 GMP 认证工作的通知”。药品 GMP 认证(certification)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药品 GMP 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国际药品贸易和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同年,成立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1998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并于 1999 年 6 月 18 日 颁发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 年修订)》。截止 2000 年年底,我国已有 713 家药品生产企业(车间)通过 GMP 认证。
药品GMP作为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药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品质量,并把发生差错事故、混药、各类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所规定的必要条件和最可靠的办法,现已被许多国家的政府、制药企业和专家一致公认为制药企业进行药品生产管理和管理行之有效的制度。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我国的药品GMP认证工作是分剂型分步骤强制实施。从1995年实施认证开始,历时10年,我国的血液制品、粉针剂和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普通制剂、原料药均通过药品GMP认证,标志着我国的药品质量控制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广大人民用药更安全有效。
纵观GMP的发展历史,可以总结出GMP的发展经历过两个发展高峰;一是认识、接受和实施这一新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二是在已建立起GMP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证实”的概念。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到一种结论GMP的严格实施不仅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而且在控制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并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利于全球贸易。这也是GMP自颁发以来可以顺利迅速的广泛实施下去的根本原因。
二,实施药品GMP,是中药生产企业进入世界大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药品生产过程是一个较复杂过程,从原料到药品生产并经检验合格出厂,涉及到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的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药品质量的降低。因此必须加强药品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才能傺证药品质量。药晶GMP是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仪器与设备、卫生要求、物料、生产、质量、销售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等环节的管理,并对相应的文件和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要求和规定,是对药品生产全过程进行康量管理翻质量控刽的有效办法。早在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了该组织的药品GMP,并向各成员国推荐,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性组织的重视。196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率先实施药品GMP,1991年进行了修订,同时陆续发布了原料药检查等13项指南。美国政府要求,凡是向美国出口药品的制药企业以及在美国境内生产药品的制药企业,都必须执行美国药品GMP。WTO于1992年对此版本进行了修改,同年WHO还发布了关于国际贸易中药品质量证明制度的实施指南。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或组织都制定发布了各自的药品GMP,分别以法规或指南形式,作为药品生产管理的共同准则,并作为实施国际药品贸易中质量证明的共同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医药工业引进药品GMP,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在制药企业中推行。1985年实施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已经将国际上通用的药品GMP内容列入条款,并于1988年颁布了我国的药品GMP,1992年作了修订。1993年成立了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对一部分药品GMP工作做得好的企业进行了药品GMP认证,国家药检局(SDA)成立后重新修订发布了药品GMP(1998年修订),加大了实施GMP的力度,使实施药品GMP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中成药工业企业实施药品GMP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成药工业现已发展成为基础好、有实力竞争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十五”计划编箭中四川、云南、吉林、广西等9个省、市都把中药列为支柱产业,为中成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1999年我国有中成药工业企业1052家,产量已达36万t,总产值385亿元,年利税近70亿元。其生产的剂型已由原来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成为以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合剂为主的新4大剂型。药品GMP认证,推动中药界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翎新能力的提高,给中药产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硬件改造成效显著近几年,尤其是“九五”以来,一批企业在厂房、环境、设备、检测手段、仓储、空调净化及水处理改造等硬件方面,不惜重金,进行GMP的改造,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中,以大中型企业和一批新建、改建的合资、合作的企业尤为突潞。据对203家企业自“九五”以来用于药品GMP硬件改造经费的不完全统计,已达39.4亿元。相当于“八五”期间全行业技改投入(重点饮片企业改造在内)近2倍的总额。
建立健全了软件管理系统 一批中药企业在藉助现代制药企业先进科学的文件管理系统基础上,结合中成药工业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了包括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SOP)、岗位操作规程,原始记录批记录等一整套较为科学的文件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还采用了国际通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同时按照GMP要求,调整了组织机构,明确了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了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药品GMP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员素质普遍提高 据对225家企业的调查,法人代表98%均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企业质量、生产负责人学历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调查企业的89.6%。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占调查企业的84.8%。其中我国大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平均为18%,已通过药品GMP认证的石家庄神威药业有限公司为最高,已达47%。同时,这些企业普遍重视对职工的药品GMP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规范的讲解、软件的制定以及验证等。据225家企业的初步统计共培训14万多人次,并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实施药品GMP的骨干队伍。有些企业还利用不同的渠道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中药科技人员的素质。
已有一批企业率先通过了药品GMP认证 截止2001年3月6日,中成药企业(剂型)通过药品GMP认证的有76家,占中成药工业企业总数的6.8%。尤其是生产民族药的甘南佛阁藏药厂也通过了药品GMP认证。这说明,药品GMP认证标准虽高,但是,只要去争取去努力,药品GMP认证是可以通过的。
四,中成药工业企业实施药品GMP认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不平衡 总体情况看,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地较好。从问卷调查反馈情况看,越是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对认证态度越是等待观望,行动迟缓。企业对实施药品GMP的重视程度不一,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最为重视。
硬件问题多 中药生产企业的80%建于80年代前,受当时设计、建材、施工等水平的局限,有着明显的“硬伤”和缺陷,需要对硬件进行较大的改造。另外,目前的建筑市场中,许多从事医药建筑设计的施工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执业资格,部分中药生产企业由于选用了这样的单位,使得硬件改造不能达到药品GMP的要求。调研中还发现,有的新建中药厂,由当地无名的建筑设计室(队)承担设计施工,厂房虽已建好,但距药品GMP要求相距甚远(包括已投产的企业);还有51家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3.5%)只安装了舒适性空调而没有净化系统设施。这些不达标或半截子工程,对企业和国家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资金不足 从中成药工业结构分析,中小型企业约有967家,占药厂总数的92%。这些企业中,以小型企业居多,经济效益较差,有的企业生产都难以维系,更谈不上硬件改造了。用企业自己的话讲,能等一天算一天,他们的想法是只要药品有市场,能维持生产就行。这些中小企业的主要产品都是传统的老品种,利润率仅占销售收入的5%~6%,且在逐年下降。这些企业普遍缺少资金,无力进行药品GMP改造,也有的企业正期盼着破产、兼并。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技术人员只占全厂职工总人数的3%左右。中药前处理因沿用了蒸、炒、炙、煅的传统工艺,受设备落后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与现代药品GMP要求差距较大,这是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一大难点。另外,还有相当多的企业对实施药品GMP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力度差。一些企业领导层对实施药品GMP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对药品GMP的基本概念还不十分清楚。
五,中成药生产企业实施药品GMP认证强制性与时限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传统药物的优势与全球市场一体化的结合,对中成药生产企业是良好的机遇。药品GMP已成为国际医药市场准入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中药出口企业必须通过药品GMP认证,拿到出口的“通行证”,才有实力与日本、韩国的汉方药在世界植物药市场上竞争,才有条件扩大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上的份额。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表明了对实施药品GMP认证的强制性与必然性: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先通过药品GMP认证方可申领生产许可证、血液制品生产企渡必须通过药品GMP认证方可生产、粉针、大输液生产企业自2001年1月l曰起,不通过药品GMP认证不许生产等规定,加大了实施药品GMP工作力度。
——国家经贸委在对医药行业“总量调控淘汰落后”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在一定时期内达不到药品GMP要求的企业将被淘汰。
与此同时国家制定优惠条件,鼓励企业实施药品GMP认证: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艘定,通过药品GMP认证的企业(车间)可按受药品的异地生产和委托加工。
——国家计委在制定的医保中成药品种目录的份格调整中规定了GMP、非GMP和名优产品3种形式,采用3个价格差价,用价格的杠杆激励企业实施药品GMP。
从战略的眼光看,国家实施药品GMP认证对解决低水平重复,生产过剩以及医药市场的无序竞争,从根本上调整医药经济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药品生产企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据专家初步预测到2005年,若约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8。5%(剩税约占80%)的大中型企业能全部通过药品GMP认证,加上一批优秀的小型企业,总体上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的企娥,通过药品GMP认证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国推行药品GMPl0余年来的历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成功经验。可以说实行药品GMP认证制度,有利于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对推动传统中药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其好处是多方面的。由此可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方针,分步骤实施药品GMP认证,有实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示范先行,再带动一批中型企业和少数小型企业,先易后难,从而把实施药品GMP认证工作扎扎实实地搞下去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中药制裁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许多企业生产的品种几乎雷同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中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中药现代化与不断扩大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先通过药品GMP认证,拿到走出国门的通行证,才能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但单靠一个措施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要多管齐下,从不同角度、不同翻面,用不同静技术帮手段,最终达裂一个共同的目标——中药质量的稳定可控。其次就是中药提取物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同样重要。不同的中药材、不阕的成分有不同的提取工艺,这个工艺要相对稳定。如果工艺不稳定,提取出的成分和含量有很大差别。因此,中间提取物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作为弥补规范化种植的一个手段,又增加了一个控制环节,使中药质量更接近于稳定可控。因此,我们在推行药材标准化种植的同时,要大力推行标准化提取。
对濒危、稀缺中药材和野生资源消耗量比较大、对自然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中药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紫杉醇生产要砍伐大量珍贵的红豆杉树,对于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现在可以用人工繁殖的方法在实验室的发酵罐中大量生产紫杉醇。这种发酵生产不破坏任何自然环境,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红豆衫的的自然资源将得意保护。此外,铁皮石斛等人工栽培研究很有发展前途,要鼓励发展。
按照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要求,由经贸委牵头召集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海关总署等12个部委共同研究中药现代化计划,分工合作,并围绕这五个切入点组织几个子项目,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2001年国家经贸委将优先安排中药现代化中的技术改造项目、专门拨出技术创新资金用于中药现代化项强的实旋,并增加药材基地建设资金。总之,“十五”期间,我们要在中药材的种植、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利用高薪技术改造传统中药产业,以及中成药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等几个方面多做工作,总体上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药产业化发展。六,总结
我们的食品工业企业,应从政府对保健食品GMP的要求和《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警觉到执行食品GMP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为企业的食品GMP提前做好准备。
首先要在观念上认识执行食品GMP规范的重要性,把食品GMP规范看作企业食品安全的基础,以人为本,抓好GMP的培训工作,组织有关员工学习国内外GMP规范,在熟悉的基础上,扩大培训内容和范围,作出本企业执行食品GMP规范的长期规划和安排。
其次,要在资金上作好预算,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在硬件改造上分步实施。如有技术改造项目和扩建计划,应在设计时就在建筑物和设备上充分考虑GMP和HACCP的要求,从长远考虑,一步到位。如资金有限,就按计划对各生产车间逐一进行改造。
再次,在软件上要加强现有GMP的管理,在GMP管理上与时俱进,完善现有文件、制度、表格,要将对GMP的管理与企业的SSOP和HACCP以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联系起来。以预防为核心,用现代生产技术、现代检测技术和先进的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控制理念,加强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网络的建设,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对食源性疾病进行有效控制,以安全优质的食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金晓庆,梁毅.简析GMP建设与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对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1.单国旗.我国GMP与美国cGMP引发的思考[J].安徽医药.2009.06.参考资料: http://www.Gwyo
第四篇:企业发展战略
本草堂企业文化
一、宗旨:推行以“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为主题的5P企业战略。强力构建实施“人才、品牌、科技”为主导的三大战略体系
二、企业发展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传承中药国粹融入高端科技高效持续发展
三、目标与愿景:
1、产业发展 :实现“中药集约化、中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中药科普化”
2、企业运营: 实现 产品领先管理到位运作高效亲密顾客
3、管理模式:以价值为导向 实现战略统领组织协调学习成长持续改进
4、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发展的广阔空间,为员工创造“劳有所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治、生有所育”的优异环境。
5、学习与成长:以“教育、爱心、科技、创新、高效”十字方针为指南,普及员工教育,关爱员工成长。
第五篇:个人发展战略选择秘籍
个人发展战略选择秘籍
资本为你在探路
资本和刚要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什么联系呢?导师布置的这个作业,我再反复思考。资本要想不断的获利就必须不断的找到符合人们真实需求的新兴行业;而毕业生们找工作最应该获得的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机会。。啊,一个巨大的闪电在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他们的目标不是一致的吗?我拿出笔和纸出来,一步一步的推演资本的思路和毕业生的求职思路,结果非常清晰的出现在了眼前。毕业生要去的最好的方向,就是资本已经布局进去的方向。这个方向非常的明确和清晰,行业、细分行业、企业、产品、服务,非常清晰的出现在了眼前。简单说,资本其实已经为毕业生探好路了。
当这个激动的结论出现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拿起电话与导师做了沟通。当我把这个结论告诉导师的时候,从电话里的语气中我已经感觉到他的喜悦。他对我说:“恭喜你。你已经突破了求职择业最高难度的“哥德巴赫猜想“。在这个问题上,你毕业了。”
资本要进入某个领域,产业或行业,如:资本认为节能环保领域是个能获得高额利润的领域(行业),它就会出击布局其中的企业。但肯定不只这一路资本呀,它的竞争对手也会找机会布局其中,为未来的竞争埋下了伏笔。当更多的资本进入这个行业,资本就会购买各
种设备(生产资料)、雇佣相关的人员(这就是职位的产生)开始经营。这么多的资本转化成了各种其他形式的存在,这个行业马上就形成了一种快速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造就了这个行业的势。
这种势一旦得到更多的认同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旋风,吸引更多的资本、社会力量、资源等源源不断的涌入其中,这个行业也就有机会快速的发展起来。这个过程中会成就好几家大的公司和若干的中小企业。在这个形成势的过程中,你作为个体,会随着这个势,而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是时势造英雄。
同样的,资本认为一个行业没有更大的利润,外部需求已经开发极致时,会从这个行业撤走,这也就形成很多的若干夕阳行业,这是向下的势,在此种势里的公司,毫无意外的,绝大部分的企业,都将走向微利和没落之途。作为个体,是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的。人由于弱小,必须也只能成为某种势中的一份子,依托于这个趋势去成长和发展,个人的努力是决定不了你的未来的只有站对了位置才决定你的价值也就是选择比努力重要的更深层次原因。
那我们改如何选择呢?
标准一:行业前三名
什么意思呢?当你有实力、有能力选择时,可以竞争那些属于行业前三名的企业。任何一个成熟行业,都已经进入了寡头垄断阶段,都形成了行业品牌垄断的格局,很多时候就是二八原则——在行业中,20%的企业吃掉了80%的市场利润,80%的企业争夺剩下20%的市场份额。比如买巧克力,消费者通常买德
芙、吉百利和金帝,其他的品牌很少人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德芙、吉百利和金帝就是的三大巨头。其实,中国有200多个巧克力品牌,比如金丝猴,它是一个有名的地域品牌,但在全国范围内认知度还是很小。再举个例子,买牛奶时消费者想到的也主要是蒙牛、伊利和光明这几家。巧克力和牛奶属于食品行业,其他行业也是这个格局,不是群雄逐鹿而是几家独大。
也就是说,毕业后如果到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工作,才会享受到这个行业该有的利润、收入、福利、培训和学习机会等。要是去了其他80%的企业,对不起,很难翻身。即使努力付出,获得的回报与在三大巨头企业工作相比,是不成比例的。这就是成熟行业的必然规律,只能适应,无法改变。
行业前三名的企业,是在稳定的势之上,是经过了长期的竞争和各种因素的博弈而产生的格局。这种格局会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保持稳定。作为一个个体人来说,也许在这种稳定的处于势之上的格局中,是保证了基本的稳定需求的,比如收入的中等水平,缓慢的上升路径,中产阶级的消费保证,稳定的公积金供房,这些都是优点。但也有巨大的缺点,就是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存在于你30年的工作周期中,如果在你40岁以后,这个平台遭遇严重下滑或崩塌,那你后面的职业生涯会比较悲催。比如目前的诺基亚,索尼这样的公司里大量的员工就是这种情况,即温水煮青蛙。
而这些行业前三名的企业很多就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也就是大学生们打破头都想去的知名外企业。这些企业除了有它的优缺点之外,每年的招聘竞争也很激烈,这些企业每年招收的应届毕业
生人数是多少?答案是不超过10万人。2011年,大学毕业生有680万。这就提出了问题:除了进入知名外企和国企的10万人外,其他600万人都去了哪儿?他们的就业发展难道就一定不如这10万人吗?当然不是。
标准二:选未来
在600万人中,绝大部分的人选择了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都不好吗?也不是,有些中小型企业好的出奇,比世界500强、中国500还要好,这就是就业的第二条标准——选未来。
选择中小型企业时,一定要面向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来选,也就是选择新兴行业。新兴行业的特点是企业比较小,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新兴行业与成熟行业相反,没有几家独大,只有群雄逐鹿。新兴行业里的企业发展迅猛,会给你提供锻炼和快速成长的机会。比如,10年前的互联网行业,那时候从事这一行的毕业生到现在,只要努力,都没有发展太差的,这就是入对了行。
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中存在高速成长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运作高效、拥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创意和高成长性的项目,注重培育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讲究团队合作,鼓励创新,看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准入门槛不高,大学生容易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位置。大学生在企业中发挥创新创意能力的同时,可以伴随行业企业的高速发展获得丰厚的回报。以优酷网为例,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2007年招聘员工时,鲜有大学生问津,2010年12月公司上市,公司执行全员持股,500多员工均身
价过百万。当然,这仅仅是个例,但如果大学生们能够将目标锁定在朝阳行业的中小企业上,通过对时代背景、行业信息、企业调研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坚持,一定能够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生涯财富。
有的同学会问:“我选的行业是新兴行业,我的公司就一定能发展起来吗?我的未来就一定会好吗?”新兴行业的企业比较小,风险高,倒闭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就算是选错了企业,还是比选错行业的风险小。因为,公司倒闭了,可以去另一个同行业的企业。为什么能进呢?因为你已是“业内”人士,说白了,就是有行业背景的人。2000年时,全球出现了第一次互联网低潮,海外投资者纷纷撤资,大批互联网公司陷入裁员、兼并、收购和倒闭潮中,许多网站最后都或消失不见,或被迫转型。但这些早年就进入这些企业的人士都去哪了呢,只要留下来的,大部分都通过一次一次的机会进入了当时还不大的新浪、搜狐、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继续做这个行业的企业,目前他们都是这些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了,有着丰厚的薪资和股票期权。
那能否更精确一些呢,就是即选正确了新兴行业,还能尽量选对企业平台吗?当然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标准三:借力资本风向标
在新兴行业里,什么样的企业最有前景,值得我们去投简历?其实,已经有人在替我们考虑了,他们就是风险投资人士——管理资本的人。早在3~5年前,他们就选择最优秀的公司,并把资本投了进去。比如,联想投资在2000~200
3年间投资了48家公司,到2006年,有16家公司成功上市,或被大公司收购。在这些公司工作的员工大都获得了股票期权,他们一年的股票收益比在500强企业打工的白领的10年总收入还要多。要是有一个2003年的毕业生,瞄准这48家公司,并敲开了一扇大门,就是非常好的自身经验和价值飞速发展的成功。这才是仅仅3年的情况,要是5年后呢?
现在,风险投资每年都会对500家左右的企业投巨资。这些企业增长速度非常快,有的一年新增员工上千人。2006~2010四年间,至少有2000家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它们都是大学生应该把握的机会。这就是在资本的指路作用下,跟着它的指引选择企业,这样,未来的路会好走很多。在中国,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有近1000家,它们每年都投资了哪些行业?什么公司呢?
我这里给各位推荐三个网站,投资界、投资潮、投资中国。这三个网站里有非常详细的投资公司介绍,最近投了那些公司,这些公司都是那些行业的,业务是什么、网址是多少等等。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寻找自己的目标企业。在本书下册中,我们也会给各位展现提炼过的最精华的未来5大新兴行业的50个最优创新服务行业的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