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研心得
江门市外来农民工的收入与消费的调查
————之心得总结
只能用心酸,无奈,怜悯这几个词来形容我这次的社会调研之旅。因为这次的调研,我们走进了农民工的生活,见识到一些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像过的生活苦楚。
心酸:
这次的调查,我们走访了麻园一、二工业区,学校的北区建筑工地,学校南区新宿舍的建筑工地,西门外的外来农民工住宅区,江边里,以及在蓬江区各街道的外来农民工们。他们在这个城市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的,常被人瞧不起的工作。他们默默地努力地为这个城市贡献着,却领着最卑微的,只能糊口的工资。而这只能糊口的工资,他们却必须掰开来用,因为他们,还有一大堆的家人,需要他们来养活。所以,他们从来不敢多花一块,从来不舍得为自己填一件新衫,更别说填家电了。他们的房子大多是租的,而且是较远的郊区。去到他们住的地方,看到他们的衣着,看到他们吃的东西,看到忙碌的身影,我心里的第一感觉就是:酸。因为自己本来就不是来自有钱的家庭,父母也外出打工,但自己从来都没有见识或是想象过他们的生活,而这一次实践,我知道,我的父母,也曾是躲到城市的某个角落,为了省钱,也像他们这般的生活着。
无奈: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离家背井,来到这所语言不通的陌生的城市时,他们笑而不答,但笑容里满是无奈,那一刻,我深知,我们问的这个问题有多么的幼稚,是的,谁不迷恋自己的家园,又有谁喜欢背井离乡?这一切,只源于生活所迫,纯属于无奈之举。为养活自己以及家人,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得到教育,为了能够不再受饥饿的折磨,为了能够脱离贫困,他们只好无奈地来到这里,廉价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只为生活能够更美好一点点。而现在的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总是不断地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比起他们的苦楚,我们的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他们生活困苦,但他们深知,抱怨,只会在自己快好了的伤疤上再戳一刀。为了不再那么地无奈,我们有的,只是不断努力,相信,无奈,只是暂时的,黎明即将到来。
怜悯:
看到他们生活的困苦,我怜悯他们,想帮他们一把。可是我知道,现在的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又拿什么去帮他们?况且,去中国上上下下那么多的农民工,以我自己一人的力量,又如何能够帮到他们呢?更有甚者,连政府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又如何能做到。我不禁为自己这个可笑的怜悯之举感到可笑。但我知道,我现在能做的,就执起我手中的笔,把他们的状况抒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他们。让自己做微尘中的一员,希望庞大的社会团体,真的有一丝的作用。
总的来说,这次的调研,我的感触挺深,相信我的队友们也一样。还有,虽然这次的调研还算成功,但还是想感谢一下亲爱的队友们,由于天气过于炎热,但他们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也因此,我见识到了自己未曾有过的坚持。
这次的团队合作,让我苍白的暑假抹上了一道浓厚的色彩,还有,队友的相伴,让我原本孤寂的生活填上了一阵笑声,我真心感到欣慰:暑假就应该这样过,这样,才真正的有意义。
第二篇:大学生社会调研心得
《大学生校园文明素养现状》
调研心得体会
如今,大学生文明素质已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无数灿烂的优秀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我们大学又被是看作了文明的象征,因此身处大学的我们责无旁贷的成为文明素质的先行者和传播者。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状况,我们特意在我们学校范围内做了此次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现象观察,参考资料方式结合进行。网上问卷发放对象为湛江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网上问卷克服了其地域和随机性上的不足,由网民随机参与,所以也符合随机性。本次网络问卷共回收到71份,被调查学生男女比例达3:4,范围阔及全校,因此在问卷发放和回收方面也基本上达到调研的要求。以本次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形成此份调查报告。
历经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我们组员的辛苦努力下取得圆满的成功,可能没有很大的辉煌成就,可是历经几天的相处和工作,在组员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学会在众多同学的回馈调查问卷中攫取有用的信息,并且学会分析数据的方法。说起来这个,收获的是关于亲身体验社会实践的经历,了解了很多同学对于大学生校园文明素养的看法,他们都希望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文明校园,并且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以下的就是关于这次调研的心得体会。
一,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至今是许多企业里的座右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一个集体如果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成功靠的是组员一起造就的,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取得好的成就只能是痴心妄想。落篱之下独木成林焉能存在?根也好,好汉也罢,古今中外单凭个人的力量能称王的,没有见到过。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能最终成功。刘邦用得张良、韩信、萧何,得以创建帝业;刘备用得孔明、关羽、张飞、赵云,得以三足鼎立天下,宋江是一遇大事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的主子,辛好有梁山一百多位兄弟“哥哥休要惊慌”的辅佐,才能占据八百里水泊;唐三藏的取经,没有孙悟空一路的降妖伏魔,猪八戒、沙和尚的鞍前马后,岂能取得真经,普度众生?。”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团结。这次的调研工作分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把调查问卷发往很多湛师群里面,填写问卷,回收问卷并查看回馈信息,分析问卷的结果并行形成报告。每个组员的分工很明确,每个组员都很认真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完成自己的任务之于还努力帮助其他组员完成工作。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上下而求索
校园文明,在于点点滴滴,在于一举一动,在于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我们的调查活动,旨在了解大家对校园文明的认识与看法,更进一步地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大学生文明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小问题,迫切地需要正确认知到严重性,并加以改正,例如教室上课玩手机睡觉等、宿舍玩网络游戏影响舍友的正常休息、饭堂插队和大声喧哗、图书馆大声喧哗,影响同学们的自习,乘搭校车不遵守纪律排队等等。这些小问题都在无时无刻阻挡着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作为新时代的高等知识分子应该认识到自已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大学生的身份。有人说,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大学生道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困惑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故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上下而求索。
三,加强礼仪教育,提高自身文明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守规范、讲礼仪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内涵,是树立文明形象的直接途径,讲道德,树新风,是构造和谐文明校园的重点。一个人即使具有美好的心灵,若不懂礼仪就会形成一种不文明的形象,良好的文明礼仪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的魅力。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培养,是在公共礼仪课程中,向学生讲解日常使用的个体礼仪,如谈吐、体态、服装;校园礼仪,如尊重师长,就餐秩序,不随便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社交礼仪,如待客、交际,同学之间的相处等内容。从其自我需要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变被动接受不文明行为的批评教育为主动接受使用礼仪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学习兴趣。良好的礼仪规范并不是完全与内容相伴而来的,更多地是通过教育,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慢慢养成的。在实践中可以大力宣传校园礼仪制度,并加强校园礼仪的重视程度,使大学生不断养成守规范、讲礼仪的文明习惯。注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杜绝不良的礼仪风气,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建立文明校园,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
回想这几天的问卷调查活动,无处不体现我们暑期团队四人的力量和团结。在庞大的工作面前我们没有人抱怨,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具责任心的人,问卷调查虽然做着很累,但是我们做的很开心,很快乐,流了汗,也收获了成功。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活动我们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协作,在炎热的暑期,我们历练了自己的内心,收获了一份宝贵的经验。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以后的踏出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帮助,雄厚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以后的工作更是可以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第三篇:城市跑道——社会调研心得
社会调研心得---城市跑道
本次小组作业,我们围绕“夜跑”的主题,以营造夜跑空间为调研目标,对河西大学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沿江分光带,河东以五一广场为中心的老城区,烈士公园,福元路,贺龙体育馆,以万达东侧轩辕殿社区,盐道平社区为主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调研学习。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的主题随着调研的深入,实际问题的显现几次发生变动。随着问题的清晰,调研范围不断缩小。整个调研是个选择方向,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初,我们通过新闻,“宝鸡女老师夜跑遇害”关注到城市上班族夜跑现象,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安全问题。我们首先发放网络问卷以了解人们对于夜跑的认知。之后,我们根据运动App选取了河西夜跑较为活跃的几个地点作为我们的调研基地(桃子湖路口,支路八到一桥附近滨江风光带,麓山南路),并进行问卷的发放以及访谈。我们将河西跑步人较多的道路进行罗列,让受访者对这些道路进行安全评分,并对不同类型的道路(十字路口,步行街,普通道路等等)进行安全评分,再画出自己的跑步路线。调研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认为,现在的夜跑活动是很安全的,只有个别受访者提到极端事件,如车祸,飞车抢劫,与此同时我们对各个道路进行了车流量人流量的统计,将实地与数据相对应,试图分析其中规律。随后我们试着对发现的极端安全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法,我们拟选出夜跑活跃的道路,通过物理空间的标识或改造把他们连接成环,在这个夜跑环上每500米设置一个安全亭,拟在安全亭中发放安全手环,可对夜跑者进行实时定位,手环设置交互功能,使手环使用者可以相互联系,结伴夜跑。
该阶段调研为期两个月,过程当中,我们过于投入于自己的想法,期间没有进行逆向思维,当我们把成果设想和受访者分享沟通时,受访者表示手环定位功能,早已出现,我们研究的价值有限。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调研方向的转移。
第二阶段,我们首先分析了长沙的运动设施分布,绿地景观分布。我们发现,长沙河东商业最为集中的老城区地块,竟然没有绿地分布,无论从地块任何一点出发,到达最近的景观和运动场地都需要步行20分钟以上,很不方便。于是我们把调研范围聚焦到长沙老城中心区,地块北至中山亭,东至蔡锷路,南至黄兴广场,西至潇湘中路。(包含万达,轩辕殿社区盐道平社区,中山亭,乐和城,太平老街及周边老房,黄兴路步行街,解放西路,百果园社区„„),我们走访了地块所有街道,对道路的绿化,商业分布,健身设施分布,居民楼分布,进行了初步统计与地图标识。并对健身设施使用人数统计,拍照。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地中的健身设施分布零星,场地空间小,缺少照明,设施老旧,场地脏乱,相比之下百果园社区南向开口有庭院景观,有不少人休息散步,丰泉古井周边开阔绿地上有不少人跳舞,使用健身器。由于事先准备工作不足,地图打印比例略小,导致记录过程中的地理位置标识混乱,此问题作为经验,在以后的调研中将改进。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问卷的发放。问卷中我们从三方面出发设计问题,第一我们想了解中心城区人们的夜间活动状况,第二夜间运动状况,第三夜间运动的阻碍。我们共发放了210份分卷,有效问卷200份,其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人到基地都是来娱乐消费的。随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基地中只有两成的人有运动习惯,运动地点分布在各大运动场地和绿地景观,我们就此推测在阻碍在基地运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活动场地。问卷中运动意愿一项中,我们得到,多数人希望夜跑,于是我们的问题聚焦到了如何在中心城区植入夜跑空间。第三阶段,我们研究了国内外案例,探究什么类型的空间适合于夜跑,我们提取了空间要素:光照,道路宽度,道路剖面,人流量,车流量等等信息。为此我们去了网友推荐的长沙夜跑地点,实地搜集了这些夜跑地点的信息。找到了上海nike马拉松,跑步活动的资料。这些资料和信息为后面研究的深入做了准备。在这此过程中,我发现,资料的查找不嫌多,通过挂撒网的资料查找,后面随着课题的深入,一开始以为用不到的资料后面却有可能成为调研继续下去的关键。
第四阶段,我们将基地的范围缩小,把基地边角舍去,选取出两块肌理较为完整,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万达东侧老社区地块和太平街东侧老社区地块,同为老社区,但是经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两个地块的氛围人流却完全不同。太平街东侧老社区地块商业集中,人流密集,许多商家把商店范围扩展到人行步道上,占地严重,并且地块中的社区年代不同,有较为封闭的小高层住宅楼,也有七八十年代的开放老社区,由此导致地块的肌理极为复杂,封闭的高层住宅楼社区把道路完全打断,无法实现跑道的串联。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对在该地块跑步的意愿进行了调查采访,采访中许多人标示,不会在这里跑步,因为商业气息过于浓厚,觉得在这里跑不奇怪,人流量太大跑不起来。反观万达东侧老社区地块,夜晚开门商铺很少,街道人流稀少,街道空旷,整个地块基本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肌理较为完整,虽然路径较不规整,但四通八达,可进行串联。选定地块后,随后我们对基地进行了地毯式调研,我们详细标识出来地块的所有店铺及店铺种类,走访警察局进行了人口的调查,并且购置仪器对街道夜晚的光照度,街道宽度进行了精确记录和统计。我们就此将数据及调研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基地现在晚上不适于夜跑的原因是空间过于消极,归纳导致空间消极的原因有:灯光照明不够,街道整洁度差,店铺的关门给人以街道破败的感觉。问题再度聚焦于消极空间的积极转化,地块路径如何活化起来。
第五阶段,一开始我们抽取一天的白天对地块进行了访问调查,我们发现白天的地块人流较大街道氛围热闹,街道两旁的店铺纷纷开门迎客,店主做着各种瓜果蔬菜杂货的生意十分热闹。就此我们设计第三轮访谈提纲,对店主和社区居民进行访问,访问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对于店主:夜间为何关门不营业?对于社区居民:夜间活动状况意愿,以及假设街道已进行跑道改造对于外来者的接纳度。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对于多数店主由于经营的是农贸生意,在晚上是挣不到钱的所以会关门。而本地社区居民也因为街道环境太差不愿意进行户外活动,更愿意到旁边万达的绿地散步,并且表示欢迎人们来社区跑步。就此我们开始思考什么办法能让店铺能在夜间开门,也就是如何解决店铺的顾客来源问题。通过第三阶段的资料收集,我们了解到,夜跑活动过程中需要许多服务。于是我们思考,这些关门的店铺可否在夜间暂时的转化为夜跑需要的功能店铺,将蔬菜铺肉铺转化为食品补给,提供营养蔬菜肉食购买服务,将诊所药店转化为可以为夜跑者测量体重,心率,检查状况情况,受伤治疗的临时小站,将杂货店转化为夜跑装备租赁,物品存放等。转化信息通过手机APP上传至网络,夜跑者以此了解信息获取自己需要的服务。与此同时对物理空间进行对照改造,对照第三阶段的光照标准进行改造,并提高空间物理环境。最后实现路径活化。
整个社会调研从开始到完成,是一个不断总结归纳,取舍的过程,考验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排查收集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从中我学习到了基本的调研方法和分析方法。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考验小组队员协作,调研过程任务量庞大,只有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才能达成目标,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长处合理分配任务才能更有效率,当调研遇到困难,所有人状态都不好的时候更要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指责逃避。吸取经验和教训,相信会在以后的社会调研中做得更好。
第四篇: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杭州市G20峰会的调查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籍贯: 班级: 学号: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杭州市G20峰会的调查
2016年,这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全世界的目光不仅被2016年在巴西里约举行的奥运会吸引,更被即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的G20峰会所吸引。2016年9月4日-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了解大家对G20峰会的认识以及对生活在杭州的市民以及新杭州人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我于2016年7月15日至7月30日展开对杭州G20的调查。
一、社会调研过程简述
1、选题目的和意义
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2016年,G20峰会首次落户杭城,对于杭州的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市民的生活,工作产生诸多影响。而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有利于我更深入的了解G20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收集大家对于G20的看法,同时也让人们去了解G20的背景和关注G20之后杭城发生的变化。
2、调查方法
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网络问卷调查和观察法即来到杭城的大街小巷收集关于G20的元素。
3、调查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1)准备过程:2016年7月15号,我从网络中查找了关于G20的资料,安排了一下接下来时间的具体行动地点。
(2)问卷设计,发放:2016年7月16号我通过问卷星设计了《关于杭州G20问卷调查》;2016年7月16号发放网上调查问卷,发动同学转发,一周后回收问卷;2016年7月23日回收问卷,处理数据。
(3)2016年7月24日—7月28日,收集G20元素。
(4)调研汇总:2016年7月29号,我将前几天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一下整理,并为下一步撰写报告做好了准备。
(5)撰写报告:2016年7月30号,根据前几天的实践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及学校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手册关于撰写报告的规范写完报告。
二、社会调研结果与分析
1.调研背景资料
2016年7月15号我从网络上查找了关于第十一次G20杭州峰会的背景资料以及主题。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对话,为讨论协商有关实质问题奠定广泛基础,寻求合作,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并加强其框架的构建。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成员。总书记指出,中国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基于当前形势和各方期待,中方把2016年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方将从创新增长方式、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等4个重点领域进行峰会筹备工作。
2.问卷设计,发放,数据处理
2016年7月16日,我通过问卷星设计网络问卷《关于杭州G20问卷调查》,并于当晚在网络平台分享网络问卷,经过一周的传阅以及收集,于2016年7月23日回收问卷,并做了详细的整理。此次网络问卷调查,总共收获了109份有效问卷,现将调查结果以圆饼图的形式清晰的展示下来,并对问卷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网有的答题情况做详细分析: 1.G20峰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国际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2.G20峰会在哪里成立?
3.G20峰会第一次会议于什么时候召开?
4.你知道G20峰会的运作方式吗?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5.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是第几次会议?
6.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7.你觉得G20峰会的召开会对杭州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多选题】4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8.你觉得G20峰会的召开还会对杭州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多选题】
9.你觉得G20峰会召开后,杭州市民的生活可能会有什么改变?【多选题】
3.问卷分析
在问卷的设计以及网上发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与G20有关的知识,收集了大家对G20的看法,从自身以及对社会的未来影响入手。问卷的1-6为单项选择题,调查目的为对G20的公众认知程度,问卷的7-9题为多项选择题,旨在了解公众对G20峰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召开以后对衣食住行方面的影响,问卷的第10题为主观题,希望得到答题者关于G20对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此次网上调查我总共收到了来自各地的121份答卷,其中109份为有效答卷。在完成有效问卷的整理工作以后,对答题情况作以下总结。
1-6为主观题,从大家的答题情况看来,大多数网友对G20峰会还是抱着一知半解的迷惑状态,例如在第二题的回答中,超过半数的的网友选择不知道,以及第三第四题,也有超过半数的网友选择不知道,说明了在G20如火如荼的举办中,许多市民对G20的一些背景和其他方面不是很了解。
7-9为多项选择题,从大家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G20的影响抱有多方面的期待,可见G20对于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会有积极作用,以及对于杭州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一个促进作用。
4.随机采访
问:你觉得杭州G20峰会对你的工作,生活有何影响?
1)就是安全检查变严格了,公交公司组织学起了外语,为迎接G20作为杭州的公交师傅也要承担起责任,助力G20。
2)安检太麻烦了,再过几天,餐馆都关门了,没地方吃饭了。3)要放假,好开心
4)作为G20志愿者,我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5)空气变好了,交通不堵了
5.G20元素收集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与个人调研收获
1.针对G20对于杭州市民的生活娱乐带来的影响:
不论是G20峰会之前杭州的准备工作,还是G20峰会之后对于杭城的影响,杭州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交通,杭州很多地区正在修建地铁,新建高架桥,修整道路。虽然有不少市民在抱怨由于现在到处在修建道路,弄得灰尘满天飞。但是对于未来杭州更加便利的交通网络,必然会解决我们的堵车难题,试想,在未来杭城的道路更加宽,交通选择更加多元化,势必会增加我们的便利,也为更高的品质生活提供前提。2)环境,除了看到杭州到处在修路外,你会发现绿化也随处可见。道路两旁、小区、景区等都在扩大绿化面积,比如远近闻名的西湖景点之一的苏堤两旁就在忙着绿化的事。杭州扩大绿化面积,就是为了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环境问题,大气问题在我们口中广受诟病,随着G20峰会的展开,我相信,环境的改变不是暂时的,G20蓝也不是暂时的,杭州会重新焕发生机。3)经济,G20峰会不仅可以带来的经济效应,而且对于杭州这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报告
座城市软实力带来品牌效应。杭州成为世界媒体头条,在注意力经济日益重要的今天这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广告效应。杭州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起点。
2.本次调研的反思:
通过本次调研,是我真正深入生活,切身感受到了G20峰会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感受到了中国在世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看到G20峰会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所带来的效应,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正大步跨前国家,一个欣欣向荣的高速发展的杭州。同时,对于杭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市民我们也要努力做好自身,作为一张名片,好好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
3.本次调研给我的教益:
通过本次调研,我立志:努力学习,坚定不移的跟从党的一切号召,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更好的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五篇:社会调研
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业发展与工业文化
调研课题: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业发展与工业文化
调研目的:“天之骄子的辉煌历程”,以沈阳铁西区为例,纵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调研地点:沈阳市铁西区
调研时间:2010年8月7日——2010年8月20日 调研背景:
今年6月初,中国美国商会组织了47家美国企业来中国考察,寻找投资机会。辽宁成为他们的首选。而由于报名太过踊跃,商会还被迫限制了参加考察的会员人数,这在商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2009年开始以来,辽宁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的点击访问者中,有20%来自美国,20%来自北京。引来国内外相关人士广泛关注的,是辽宁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辽宁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但辽宁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上半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97亿元,增长48.9%。全省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998亿元,增幅达100%。“东北振兴”与“辽宁沿海经济带”无疑是激发辽宁变化的关键词。调研内容:
我生活的沈阳市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个火热的气氛,曾经丢失的活力与生机再一次洋溢在这片黑土地上。
在国家“一五”和“二五”时期,新中国将1/6的财力倾注在铁西区。这块全球工厂密度最大、容积率最高的土地上除了不生产舰船、不总装飞机以外,装备制造业所涉品种几乎无所不包。作为中国计划经济工业集成化的典范,铁西区是辽宁乃至东北工业的缩影。矿产资源、工业基础、交通运输、区域位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奠定了早期辽宁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辽宁省公布的数据,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02亿元,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二位。重工业产值为72.4亿元,占全国的22.7%,这一数字,在其他省份中无出其右者。而当时钢铁等产量更是占据着全中国的半壁江山。
进入20世纪最后十个年头,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型、得开放者占主动、得转轨者弄潮头的阶段,东北地区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下,在转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挫折。因此,出现了大批国有企业倒闭、大量职工下岗的现象。当时,这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共同出现的问题,被学界称为“东北现象 ”。
据统计,到2001年,铁西区4/5的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0%,负债总额达300亿元。30多万国企职工中,有10多万人下岗。
工业是辽宁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命脉,2002年,辽宁的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位次均降至第7位。
仅以沈阳铁西区为例,有关调研报告这样写道: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1978年-1991年,铁西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经济结构是“工一色”: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的90%以上;所有制结构是“公一色”: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占99%。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仅从5亿元增加到14亿元。企业承担各项社会职能,社保体系没有建立。
铁西曾希望靠引进外部资金来改变企业的困境,但从1986年到2002年,虽获得350亿元财政拨款和贷款,却仍因为污染、企业倒闭、停工等问题不能如愿。
只就生产线改造生产线,就生产车间改造生产车间,已不能从根本上改造老工业基地。必须从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和整体性改造,不改革则没有出路。
“振兴东北”与机体“再造”
这已不是铁西区第一次这样告别过去了。2002年6月,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铁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一年后,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下,加快推进“东搬西建”、“退二进三”。至今已有239家企业搬离铁西。这些工厂腾出来的土地,已经变成了熙攘热闹的居民住宅区和以物流、汽车、金融、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区。
腾笼换鸟,让老国企利用厂区土地变现的资金,解决企业多年来拖欠职工的各种内债以及部分银行债务,已成为东北地区的普遍做法。土地变现的资金量也着实不可小觑,仅铁西区通过搬迁区内的239户企业,就获得了近200亿元的土地极差收入。
振兴东北是一个深刻的改革过程,涉及到国有企业的彻底改革,国企改革重要的不在减员,而在于转换思维。搬迁也不是简单的位移,更是通过重新组合实现机体“再造”。
沈鼓整合了沈阳水泵厂、沈阳气压机厂,组成沈鼓集团,实现了优势互补;沈阳机床走出辽宁,并购了德国希斯、重组了云南机床,控股了昆明机床,成为我国最大的、最完备的机床生产基地。
作为探索者和示范者,沈阳铁西区“新生”的故事在东北几乎所有的工业城市中不断上演,传统工业的气味正迅速从这些城市的中心区消失。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一个以高26米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为标志,以沈重集团原址改建而成的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日前建成开放。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去年11月开始建设,广场大型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雕塑总重量400吨。和其他雕塑的安静不同,持钎人的手臂会移动,舒卷的红旗形似灼热的铁水包,结合劳动中的工人,再现了劳动创造的场景。占地4000平方米的1905创意文化园,是由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的。该车间始建于1937年,是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的机加车间。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是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在沈重铸钢车间,曾有“号称中国第一炉”的2号平炉,它于1949年10月31日,即新中国成立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炼出了第一炉钢,当年钢产量达到了1889吨。同样在铸钢车间,一座适用于浇筑小工件的5吨钢炉,是1958年从苏联买来的,一直使用到今天,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炼出了300种型号共45万吨钢。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曾被誉为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先后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个车间,炼制共和国第一炉钢水的2号平炉原址挂上了“沈阳重型铸钢车间原址”的牌匾。这个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发展轨迹的铸钢车间将成为铁西老工业基地的文化符号。
沈重整体搬迁后,工业遗址被保留下来,包括对浇铸最后一炉钢水的钢炉、钢水包和锯齿形老厂房钢架结构予以保留;利用老机器设备及零部件设计工业雕塑;利用部分厂区规划建设“重型文化广场”,以展示沈重集团这些特色鲜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纪念意义的重工业符号。创意文化园保留原建筑的设计风格和主体结构不变,对建筑内部进行重新分割,将成为铁西创意文化产业的中心。
铁西区从今年5月开始建设一条工业文化的景观带--铁西工业文化走廊,主要借助于工业元素、旧机器设备创意设计出的工业雕塑为主体,配以景观改造,留驻铁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印迹。随着北方重工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最后一炉钢水浇铸成“铁西
NHI北方重工”9个大字,这座具有72年历史的老厂在生产完它的最后一件产品,留下永久记忆后封炉。
工业文明在这里彰显、延续。
城市的文化,必然要和这个城市的特征相结合。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的历史文化美誉蜚声海内外,同时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就是在这里诞生,曾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
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大都市,保留着较为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挖掘、保护工业文物,不仅可以留下沈阳工业发展进程的轨迹,为城市留下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未来城市发展留下启迪。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清文化已成历史,不能代表现代沈阳的文化特征,以“工业立市”的沈阳需要“工业文化”的回归。
留住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见证火红的岁月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高砂制作所。1946年4月,高砂制作所、松田制作所、建村制作所等7家日本企业合并建立了沈阳机器厂。沈阳解放后,工厂多次更名,直到1956年修建了该厂,并定名为沈阳铸造厂。当时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达5800人,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在博物馆的广场上,重达30吨的钢锭模子、重达13吨的中注管、重达15吨的铁包子,烘干窑门搭成的大门,高31米,长24米的超大型建筑结构,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工艺流程实物排列。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铅粉、风冲子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无声地讲述着铁西工业曾有的辉煌。
工人村:追寻时代的脚步
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9月,是根据毛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由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修建的。1952年12月,第一期79栋红砖闷顶楼房竣工。1954年续建13栋,1957年续建51栋,共建成143栋起脊闷顶苏式风格建筑,形成了总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是共和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区。在这里,暖气、煤气、上水下水,一应俱全;商店、医院、储蓄所、幼儿园,一个不少;粮店24小时营业,邮局代订车票。包括当年的冶炼厂、机床一厂、重型厂等44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高级技术工人及劳动模范“齐聚这里”。20世纪70年代,这里成为沈阳市首批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那时,提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工人村,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自豪,成为当时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鲜活物证。
进入新世纪,按照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政府对“工人村”险危房进行大面积拆迁改造,建设政府低价房。很多“工人村”原住户分期分批地搬进了一路之隔的“工人新村”,“工人村”的保护问题也摆到了政府面前。2007年,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在铁西区赞工街十马路,建成由原7栋苏式建筑围合而成的“工人村生活馆”,恢复了当时的“大合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其中还复原了不同年代13户典型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
蒸汽机车博物馆:再现工业发展百年沧桑
蒸汽机车博物馆位于铁西区重工街64号铁西森林公园内,是在原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的基础上,从沈阳植物园迁移新建的,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座蒸汽机车博物馆。
整个展厅建筑平面呈扇形,外观为两层,一层作为展示厅,二层设有观光走廊,游客可在此俯瞰机车全貌。
蒸汽机车博物馆主体建筑外观以银灰色为主色调,内部分三个主要功能区。一层半圆形展厅为老机车实物展厅;二楼环廊为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科普教育展厅(包括资料、实物分类展厅,多媒体演示厅等);三楼为办公区。博物馆在建设中增加了蒸汽机车酒吧、多媒体演示厅、詹天佑展厅等设施。同时开辟专门展区,展示与蒸汽机车及铁路有关的实物。介绍机车原理及演变过程,包括展示一些老式的驼峰控制台,道口信号灯、机车汽笛等。
在馆内,16台蒸汽机车呈弧形排开,停放在各自的铁轨上,分别产自1907年-1960年中国、美国、日本、捷克、波兰、德国、罗马尼亚、比利时、苏联等国。其中,1907年美国生产的PL1型、DB1型小型蒸汽机车,是整个蒸汽机车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我国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QJ型蒸汽机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生产的铁路机车,它为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增的3台复制文物机车,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台火车“龙号”的复制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台简易机车。SL7型机车是当年日本侵华时在中国使用的“亚细亚”号,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1934年生产制造的,设计时速为130公里/小时。据了解,“亚细亚”号日本当时仅生产了12台,全部在中国服役。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仅此一台。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的精神薪火
在铁西,劳动是最光荣的词汇。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直是铁西领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从评选“首席工人”,到改造“工人村”;从修劳模公园,到塑劳模浮雕墙;从创工业雕塑,到建劳模新居„„,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同时也收获尊重与荣耀。
铁西区是我国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曾创造出数百个“全国第一”。这里是劳模倍出的沃土,省级以上劳模百余人,全国劳动模范26人。从年近古稀,拥有8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的张成哲,到今年“五一”,从北京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人杨建华;从创造制造奇迹的“徐强精神”,到填补国内空白,主导设计我国首台4万空分压缩分离装置的新时代“五朵金花”,无处不闪烁着工人阶级的智慧。
工业文化保护持续拓展
一个钢包、一口水井、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如今在铁西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件件展示沈阳经典“工业元素”的标本。
“工业遗产再丰富也经不起破坏。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铁西丰富的工业遗产最终也会消失”。伴随着铁西大规模拆迁改造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同时正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此项工作。铁西区将在北方重工沈重集团内寻找到当年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的钢包保存下来,将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建厂时开挖的第一口井保存下来,将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要整体保留下来,进行原址企业介绍„„
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上,铁西区从总体规划上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人遗产。经区政府研究已与购买北方重工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商定,将对第一口炼钢包加以装饰,融入房产开发中,成为一道亮点;将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第一口井与该地的绿地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包含该井在内的主题公园;此外,对沈阳机床一厂、沈阳鼓风机集团、低压开关厂、桥梁厂的遗址上设立遗址标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沈阳,了解工业文化,记住那光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