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1: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力市场放开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与工程技术及劳务人员都能够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企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从而加大了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本文对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论述,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 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 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合理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规划, 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关键词: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创新

1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1人力资源组成复杂

在大部分建筑企业中,有实践操作能力高但学历低的老工人,也有高学历但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还有部分建筑建筑企业引进的专家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拥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价值目标构成了建筑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

1.2人力资源流动性大

建筑企业主要是以工程项目为主,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有较高的流动性。企业以工程项目建设者的身份,依据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化其组织管理机构来适应地域情况、规模大小等问题的变化。其生命周期仅限在当前项目,当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时候,机构又开始了新的调整,这些都决定了建筑企业的流动性和布局分散性的特点。

1.3人力资源评价信息收集困难

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国际市场的开拓,目前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除遍及国内,还涉及到国外。同时,许多工程项目地域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我国目前信息传输比较发达,但是基于上述原因还是难以及时传递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使得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对及时全面评价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高素质人才短缺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低层次的操作人员富余, 高素质的技术人

才、管理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文化程度不合理。建筑业从业人员高中以下教育程度占绝大多数,大专、本科及以上仅占一少部分;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工程技术人员占建筑业的从业人员15%不到,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到5%, 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人员占40%以上的比例相差甚远;年龄结构不合理。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呈现老化趋势,据统计, 我国建筑企业47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了45.41%, 其中57 岁以上占76%。这部分技术人员经验丰富, 是行业的骨干力量, 但大多面临着退休, 而中青年技术人员又严重流失, 导致我国建筑行业技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足。

2.2技术落后, 知识老化

面对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大量产生和使用, 我国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一些企业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MIS), 许多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 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具备很高的计算机水平, 而建筑行业这方面的人才又严重不足, 许多高校毕业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建筑专业技术的结合上还存在欠缺。随着国内建筑企业逐渐参与到国际建筑市场, 迫切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外语还要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条款的高素质人才。

2.3人才流失严重

建筑企业流失的大多是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才, 特别是许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 企业招进来容易想留住难。他们的离职造成了企业信息、技术、客户、人才多重损失。也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士气和声誉。大批量的人才流失不仅加剧了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状况, 也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种种困难, 企业不得不重新招聘、增加成本。

2.4项目经理紧缺

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项目上的一次性的授权管理者和责任主体, 自1990年建设部开始实行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以来, 有50多万人取得了政府核准的项目经理资质证书, 其中15万人取得了一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 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入量大, 项目经理数量与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相比, 仍旧杯水车薪。同时目前项目经理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已经不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存在“四多一老”(即低资质多、年龄偏大多、初级职称多、低学历多、知识老化)现象[1]。

2.5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没有按市场经济方式运行;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明显;人才使用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职工常年流动施工不能按时休假,夫妻常年两地分居的不人性化;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人才队伍素质有降低趋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还不到位等。

2.6人力资源开发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

重使用轻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满足证书而忽略培训效果考核,重经验轻潜力,影响企业新员工的士气及企业归属感,缺少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良好的机制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供应及开发,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很多建筑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局限于人力资源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没能站到整个企业的高度,综合、系统地研究问题,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提高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对策

3.1在意识上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只有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建立合理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为建筑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效益,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与水平的高低。只有实行标准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例如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搜集和整理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然后进行合理分析,提出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人才选用,培用和成长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另外,建筑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企业对人力资源部员工进行培训或引进经验丰富的人事工作员工,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建设做好实质性的工作。

3.2塑造好的企业文化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前进的轮子,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翅膀。

强调管理和技术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保留优秀员工及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很多企业难以留住人才的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企业文化。颓废的、消极的企业氛围,以及低俗的文化很难让优秀员工产生认同感,继而影响员工绩效。

3.3高效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约束员工行为的同时,全方位地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目前大部分的建筑企业中,激励手段主要是与薪酬挂钩。从目前来看,这种激励手段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日渐发展的当代,青年人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激励,还包括对精神上的追求,以及是否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建筑企业在激励员工精神上的满足时,应加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后,会更加注重社会、集体的认同感。因此,人力资源的激励方向应转向提高的员工的忠诚度和提高员工自身价值上来。让员工在参与企业管理的同时,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公,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在激励模式的探讨中,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

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减少员工离职率,将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更好的稳定人才队伍。

3.4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合理规划员工职业规划

建筑企业主要是不断创新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员工,加大对员工的指导性。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提高两者的沟通并指出要加强建筑企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中心,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加强员工培训,既为自己建立了稳定的人才队伍,也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例如国内某大型路桥建筑企业在企业里挑选出若干名外语基础好、有一定现场施工经验的年轻技术员到某名牌高校进行外语、国际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经过一年后,这批人员不但熟悉了国际工程惯例及相关国际工程管理知识,而且一次性全部通过WSK考试,企业也为自己开拓国际工程市场建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让内部客户作为考核者, 可以在企业内部倡导一种客户至上的理念, 从而促进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提高效率[3]。由此可见,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企业和员工实现了双赢的局面,有效地进行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能力的对策

4.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目标的确定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开展的根本方向所在,将有助于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顺利进行。一旦目标不清晰或不明确,将大大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当前建筑企业要认识到当前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对于人海战术过分依赖,创新意识不足,在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及新产品方面往往导致存在着许多问题,难以有效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因此,建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目标应重点放在做实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建立健全一套符合建筑企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创造良好的企业人事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和有效人力资源支持,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其次,当前创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建筑企业要绝对避免和彻底摒弃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作法,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流于形式,既难以达到提升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目标,更无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带动企业的创新转型。因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需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尤其是企业高层的关注和重视。

4.2坚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几个重要原则

4.2.1以人为本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围绕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培训、任用等各个环[4]

节所开展的具体工作,而建筑企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元化更加凸显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必须更加关注员工需求的重要性,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员工导向为主,转变企业经营理念,尊重员工、理解员工、信任员工、重视员工,从而提高职工们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实现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高效率。

4.2.2实效性原则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创新原理,保障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能给建筑企业和员工带来切身的利益。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进程,建筑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创新时要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企业内部其他创新活动的相互配合,提高创新的实效性。

因此,对于建筑企业来讲,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能力,同时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开展为切入点,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最终促使建筑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提高企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4]

4.2.3制度性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机制的支撑,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活动相关原则的真正贯彻与落实,更离不开制度化、科学化及标准化相关规定的有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要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企业氛围。

5结论

综上,对于建筑行业而言, 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如何做好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企业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了,才能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本来的职能,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才为企业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及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要大力发展建筑业职业经理人队伍, 这对推动我国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职业化过程, 提高建筑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规范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减少各种裙带关系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的指导意见[EB/ OL].http: /, 2006-02-18.[2]魏建新.建立以KPI为核心员工业绩考核体系[J].中国劳动,2006,(3):48-50

[3]高红.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索与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01.[4]刘炳南,樊技飞,王道鹏.快速构筑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9,01.

第二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走过了漫长坎坷的发展道路,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与企业战略脱节,并未作为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而形成一种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益显现。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其实践活动广泛盛行开来。然而,在我国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至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力资源很少被认为是企业经营战略所依据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仅仅被当作确定或选择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战略只是单向的关系,而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都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与人力资源结合才能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失去人的能动作用,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无法发挥作用;失去人的本源作用,企业生存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不断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其中的关键。

2.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具有资金经营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规模效益差、管理滞后等劣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时,往往更看重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设计,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缺失。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1)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是有关计划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总体实施步骤及总预算的安排。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忽视人力资源规划的这一重要层次,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的业务计划上。这样一来,人力资源规划的先导性与全局性便无从体现。

(2)缺少科学系统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致使中小企业不具备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只能被动地去满足企业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不能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实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适当的预测,提前做好准备,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或发展较为平稳的阶段,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的危害尚处于潜在状态,一旦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或是遇到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这种危害便会显现。企业往往会由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不协调而出现种种问题,在面对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时,也只能作出带有补救性质的简单化处理。

2.培训和开发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以学历为例,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中小企业为2.96人,仅为前者的28%。虽然不能完全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但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中小企业要想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整体质量势在必行。可是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规模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不现实,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提高人员素质,在内部发掘人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

(1)在观念上,企业的管理者尚未真正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总是怀疑员工培训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2)在投资上,由于培训和开发无法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不愿投资。在国外,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7%左右,在我国该项支出还不到1%。

(3)在沟通上,没有做好培训前的动员工作,员工还意识不到培训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参与培训的热情。

(4)在实施上,忽视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企业在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培训课程时,只能进行盲目选择,使员工的培训和开发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给企业和员

工带来真正的帮助,常常事倍功半。

(5)在管理上,培训机制不完善,在员工培训开发的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监督、考核等管理措施,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时至今日,人员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目前人才短缺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矛盾,人才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合理配置的矛盾日渐突出。毋庸置疑,这种人员流动的大趋势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频繁的人员流动对于特定的组织而言,带来更多的却是负面影响:

(1)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是否具有稳定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能够长期驻留于企业、始终保持竞争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而频繁的人员流动无法确保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和质的提高,显然不利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培养,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2)“人才逆差”现象。在企业,主动离开的通常是一些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至少也是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熟练型员工。这些人员的流失让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付之东流,核心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而刚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通常缺少经验,对企业情况并不了解,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融合,企业在招聘、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投入资金,造成企业成本的不断损耗。

(3)对企业团队精神的破坏。成功的组织离不开成功的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但团队精神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员工之间长时间的协同合作而形成的默契和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合力都会被频繁的人员流动所打破,频繁的人员更换使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建设失去了可能。

4.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企业是否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在于是否提供足够的激励以及激励方式的选择。我国企业激励员工的手段主要包括:第一,物质激励形式,干得好就加薪,做不好则扣钱,发年终奖金等;其次,提升职务、表扬以及主要针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偶尔采取组织旅游的形式。激励手段都比较单一,很少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不重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然而从货币的边际效用理论角度分析,当员工的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数额后,货币的边际效用将递减,金钱的激励功能弱化,激励强度下降,物质刺激并不总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从行为科学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是错综复杂社会成员中的一员,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三、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对策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走出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针对上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制订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1.制定前瞻式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1)在观念上要给予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以足够的重视,管理者应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要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经营计划,分析企业外部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研究市场变化趋势,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确定各种程度的人力需求,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等具体业务规划。

(3)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将长期、中期、短期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常规性和应急性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始终保持一定的弹性,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而作出相应的变化,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

(4)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功能。管理者在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以企业未来的事业发展预测以及以这种发展需求为前提的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灵活地选用各种预测技术。

(5)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对管理者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要对管理者进行良好系统的职业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丰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2.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体制。培训和开发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并且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企业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培训和开发的投入不仅仅是一项成本,而且是一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回报的投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上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机制。有效的培训系统,应包括培训需求的确认、培训计划的制定、做好员工的培训动员工作、培训的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需求的确认,应以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又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标准;培训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工作部门、不同工作层次、不同工作职位,甚至每一个员工之间都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工作而异,因能力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培训实施之前,做好动员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热情,让员工真正了解到培训能给自身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培训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根据员工的表现,采取奖惩措施,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制度,确保培训效果;培训结束之后,要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明确培训效果是否达到了培训目标,并且能够让培训的成果真正体现在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的提高上。企业在建设有效的培训系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制定适宜的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另外,还应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员工培训网络,最终使公司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实现由单一性、阶段性向组织性、系统性的全面转变。

3.对人员流动进行正确的管理。

(1)企业要正视人员流动的客观现实,保持对人员流动调控的主动地位。通过对人员

流动进行正确的管理,使人员的流动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并且能对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人员流动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尽可能留住核心人才,保持核心人力资源群体的稳定,以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消除“人才逆差”现象。首先,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为员工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薪酬,尤其要重视内在报酬,如对工作的成就感、责任感、个人成长等,企业不仅仅靠金钱的鼓励,而是要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人力资源培养规划,帮助员工设计良好的个人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阶梯,并且使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和流动倾向。此外,企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识才、重才、用才环境,给员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潜力得以发挥。

(3)尊重员工需求,加强沟通,主动了解、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4)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流于符号化、表象化,应集中精力着重加强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的建设,打造企业特色文化,让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前已述及,员工激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其中,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激励层面,还应当根据员工所在的不同层次,给以精神激励层面的激励措施。即使在物质激励方面,激励手段也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即不仅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红利等传统物质激励措施,还可采用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在精神激励方面,则应当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其工作本身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使员工尽可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创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注重感情投入与人文关怀,在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中从整体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明显,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需要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来适应这个经济大环境。而竞争优势的获得需要具有价值及稀有性,并且是高度组织起来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其根本的来源却是内部员工,企业的人力资本作为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最可能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来源。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尽快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为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凯 《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2期

(2)项光勤 《日本、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3)孟华《转轨时期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发机制的完善》《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4)李红艳《国家公务员考评问题及对策》《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5)田广清,王智瞳《关键在于造就一个新的用人机制》《理论探讨》2000年第2期

(6)龚兵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金融经济》2009年第4期

(7)马玉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经济师》2010年第8期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国内的金融机构与外资银行不仅在各个重点领域展开激烈竞争,而且向更广阔的农村开始延伸,极力抢占农村市场,开发农村资源,这给一直处于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的农村信用社带来极大挑战和冲击。在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改革中,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的问题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极不适应,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本文通过某市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现状研究,分析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转变观念、优化员工结构、完善培养机制、健全激励机制等几方面对策,以此完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为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人”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谁就拥有发展潜力和不竭动力”。人力资源作为银行竞争优势中一种难以模仿的、特定的资源,是银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是战略性资源、稀缺性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向更广阔的农村开始延伸,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积极有效地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是农村信用社获取持续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员工队伍庞大,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综合适用型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奇缺,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开拓和发展。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步伐,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组织人力资源的整合来驱动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保持,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如何,在于是否能够有效的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并依靠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支撑组织的使命与愿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基于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基于对组织使命的追求和对组织工作系统的深入认识,它决定了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完成什么样的工作,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二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以及对人的价值、人的内在需求和人的内在能力结构与特征的把握,它决定了组织应该如何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使其能够支撑企业的使命、愿景与目标。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结合,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根据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激励的本质是员工去做某件事的意愿,这种意愿是以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为条件。因此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内在需求的把握和满足。而需求意味着对特定的个体吸引力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是要将激励理论所体现的基本原理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操作环节。

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几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概括了人类需求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行为的动机进行科学研究,揭示人类行为被激发的原因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对激励力度、报酬设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结构不尽合理。

年龄结构上,员工老龄化严重。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年龄现状是倒“金字塔”,后备人力资源不足。以某市农村信用社为例,该市农村信用社共有正式员工4307人,30岁以下的员工仅占总数的9%,40-50岁的中老年员工占51%,年龄结构严重失衡,老龄化严重。在专业知识结构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调查显示,该市农村信用社中计算机专业、法律专业人才不足,而像投资、理财专业人员几乎没有。在学历方面,大专文凭学历以上的占67%,但有许多是党校、函授获得的证书,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的不足7%,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了新业务的开展。

(二)薪酬管理体系僵化,激励作用不明显。

第一、薪酬水平和结构不合理。现行农村信用社薪酬设计主要依据职务级别、工龄划分不同档次。同级别员工薪酬水平相同,不能对同一级别不同类别的员工实行差异化管理,体现不出岗位差异、学识和能力的价值,未能体现人才的价值水平。不同级别员工的薪酬档次距离较大,不能体现工作量、责任的差异。

第二、薪酬形式单一。农村信用社一直沿用“基础工资+绩效工资”的薪酬模式,一味追求物质报酬,忽视员工对非物质性报酬的需求,而且绩效工资上浮空间有限,激励作用不大,不能刺激员工努力工作,取得更大业绩。

(三)人才培训机制相对滞后。

农村信用社在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内部培训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村信用社员工岗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培训,边工作边学习,所进行的培训开发依然是“传、帮、带”模式,只要求员工能够熟练本岗位业务操作,对员工理论水平的提高没有严格的强调。

其次,在培训队伍方面,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熟悉业务的高素质培训师,大多数培训是请自己内部的一些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应付培训的多,认真钻研的少,师资现状与改革发展要求不相符。

另外,培训内容单一,重形式轻效果。培训内容多数倾向于应知应会培训,没有立足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课程安排缺乏新意。培训方式也只限于教师讲授,培训学员完全处于被动受训状态,影响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一)塑造自身文化,树立远大愿景。

农村信用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文化设施进行教育、宣传,充分展示员工的精神风貌、群体合力,塑造自身文化,并将农信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作为引领员工素质提升的重要助推器,激发员工向上奋进的内生动力。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之成为农信社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创建一种有利于自我目标实现、有利于自身积极性和潜能充分发挥的管理文化,营造和谐、进取、不断创新的工作风尚,让每一位员工为自己能在农村信用社工作而感到自豪,从而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服务农信社发展战略上来,实现员工和农信社共同发展。

(二)优化员工结构,充分发挥员工才能。

第一、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充分发挥现有员工的潜能。为员工开辟学习新知识、新业务的空间,通过对他们职业生涯的设计,努力营造优秀人才、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从内部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满足现在业务开展需要。

第二、吸纳人才,优化人员结构。首先,有计划地聘用研究生、本科生,打破传统的高封闭招工模式,扩大对外招生的比例,重视从学历和能力两方面进行考核,提升农信社员工整体人才素质。其次,调整专业结构。要提高农信社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训计算机、法律、管理等专业人才,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分配岗位,使各专业人才能人尽其才。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薪酬体系。

从管理学角度,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在《战略薪酬》一书中将薪酬界定为雇员因完成工作而得到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奖励,并将薪酬划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内在薪酬是雇员由于完成工作而形成的心理影响,外在薪酬则包括货币奖励和非货币奖励。可见,完善的薪酬不仅包括企业向员工提供的经济性的报酬和福利,还包括为员工创造的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本身的内在特征、组织的特征等所带来的非经济性的心理效应。

根据以上理论,农村信用社在薪酬体系建设中可以在以职位为基础的工资体系基础上,根据任职者的差异,建立知识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工资体系,既体现出不同专业、不同岗位间的差异,又有利于员工在薪酬激励下发挥自己的潜能。一是完善职级工资制度,对工资构成进行优化。实行“一职一薪”,拉开差距,工龄津贴按工作时间长短拉开档次。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对考核目标进行量化管理,将平时考核与考核结合起来,实行日跟踪、月小评、季总结、年终公开述职,将考核结果真正与个人的职务晋升和经济利益挂钩,增强工资制度的生命力。同时,薪酬形式要多样化,付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充分发挥非货币收入报酬的作用,非货币收入报酬主要包括工作保障、对突出工作的认可、分配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培训学习、改善办公条件等。

(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第一、要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内部培训体系。农信社系统要在内部形成省、市、县三级培训管理层级,在每层级的培训管理中建立培训规划及培训档案管理,结合劳动用工制度,对员工按照岗位规范,严格进行定期培训,加强教育,以此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以及干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人才竞争中优胜劣汰,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有利局面。

第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是相辅相成的,其基本出发点是要满足培训的目的。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易于培训对象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近年来,互联网培训、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等新的培训方式不断发展,这些方式比传统的方式更为行之有效和实用,因此农信社系统在实践中要及时引入这些先进的培训方式,从而增强培训的效果,提高培训的效率。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日常管理和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注重业务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团队精神、企业文化培训,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年轻员工的培训。把对年轻员工的培训作为对人才投资和激励的手段,促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丰富实践经验,以便在工作上有高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发挥年轻人的作用,这也是培育后备力量,培育员工忠诚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从而为提高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四、建立规范的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培训的质量评估是培训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培训的质量评估是对所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客观总结、质量分析,从而为下一步“有效培训”打下基础,这是培训工作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培训评估工作,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中肯的评价,也为改进培训方法,进行更有效的培训提供指导和借鉴。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罗明忠.银行人力资源管理[J].华南金融研究,2003.(1)

【3】李振球、曾学文.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9).【4】朱毅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2.(2).

第四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摘要 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

效率效率。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分析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激励过程中须注意的六大原则作用及激励过程中须注意的六大原则,据此提出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所采取的对策据此提出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任何企业都是由人来管理任何企业都是由人来管理而处于企业中人的积极性高低而处于企业中人的积极性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对于企业来说,它的蓬勃生它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员工的无限活力机来自于员工的无限活力,如何如何激发员工的活力激发员工的活力??必须对员工进必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行有效的激励。因此因此,企业人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激励机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激励机制为杠杆制为杠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是指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是指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发动机是指通过各种客观因素激发动机是指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来引发和增强人行为的内的刺激来引发和增强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驱动力,即内驱力即内驱力,使人始终处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于一种奋的状态之中。激励的本激励的本质就是对人行为的一种刺激质就是对人行为的一种刺激。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是

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激发员工的动机激发员工的动机,调动员工的调动员工的极性和创造性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实现使之产生实现业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业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激励激励过程过程,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 标行为的过程标行为的过程。

二、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管理中的作用

1.激励能够充分激发人的潜能

人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人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一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的努取决于他的努力程度力程度,而努力程度的大小不仅而努力程度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个人仅取决于个人,也有赖于外部对也有赖于外部对他的刺激他的刺激。因此,采取灵活适度的采取灵活适度的刺激手段和激励方式刺激手段和激励方式,则有助于则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发挥人的潜能的潜能。

哈佛大学的威廉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詹姆斯教授曾发现授曾发现,一般部门的员工仅需发挥 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的能力就能发挥出80%~90%,这其中 50%~60%的差距是激励作用所致。这一定量分析的结果不能不使人们感到震惊。因为绝大多数部门的管理者,每当出现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是先考虑到对现有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改进。殊不知,在他们身边的人还有如此巨大的潜力没开发出来,如果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激励手段上,刺激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在同样的设备和环境条件下会取得巨大的效果。

2.激励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古人言:“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好胜心和进心。作为一个管理者,通过实施和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就可以激发起人的好胜心和进取心,进而自觉地努力去工作。比如,对于那些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刻苦认真的人给予适当的表扬、奖励、提升等激励手段,就会使之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就会强化其工作中的进取心和上进心,就会刺激和促使其自觉地不断努力去工作;对于那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给予必要的批评、处罚,教育他们向工作努力的人看齐,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3.激励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行为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或肯定会导致或消除一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直接作用于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其周围的人。假若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刺激和诱导,就可以使广大员工形成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反应,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良好文化的形成,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的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

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 否则激励将偏离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目标设置还必须能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否则无法提高员工的目标效价,达不到满意的激励强度。只有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好,使企业目标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为实现企业目标所做的努力,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员工存在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层次最低,其作用是表面的,激励深度也有限。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应该把重心转移到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即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激励层面上去。换句话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3.外激与内激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学者赫茨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将激励分为两种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凡是满足员工生存、安全和社交需要的因素都属于保健因素,其作用只是消除不满,但不会产生满意。这类因素如工资、资金、福利、人际关系,均属于创造工作环境方面,也叫做外在激励,简称外激;满足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最具有激发力量,可以产生满意,从而使 员工更积极地工作,这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而且往往不是外在激励因素,而是内在激励因素,称为内在激励,简称内激。在激励中,管理者应善于将外激与内激相结合,以内激为主,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正激与负激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把强化(即激励)划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激(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企业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的出现;负激(负强化)就是对员工的违背企业目标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与负激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此,管理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与负激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为主,负激为辅。为了贯彻这一原则,管理者应把严格管理(依法治企)与思想工作(文化管理)相结合,使员工外有压力,内有动力,这样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积极性。

5.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因人而异,因

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主导需要)的措施,效价才高,激励强度才大。因此,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切不可经验主义,搞一贯制。须知,在激励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灵的法宝。管理者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员工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6.民主公正原则

公正是激励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不公正,当奖不奖,当罚不罚,激励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 果,反而会造成消极后果。公正就是赏罚严明并且赏罚适度。赏罚严明就是铁面无私、不论亲疏、不分远近、一视同仁,赏罚适度就是从实际出发,赏与功相匹配,罚与罪相对应,既不能小功重奖,也不能大过轻罚。民主是公正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激励的本质特征。

四、有效激励机制所采取的对策探讨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给员工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诱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朝着这个标准努力,并尽力达到这一标准,这一标准就是目标。在一个企业中,应根据不同的员工类别制定不同的目标,从总经理部门经理、班组主管到每个员工都应设立各自的目标。将目标激励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时,依据目标结合原则,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具体实施:第一步由员工自己列出他们在半年或一年内将要达到的工作目标,交给主管审阅;第二步,主管与员工共同审核所定目标责任制,确保个人目标与企业工作目标相一致并一起确定衡量目标完成的标准;第三步,主管与员工定期沟通,共同总结工作经验,并对目标进行评估和修改;第四步,半年或一年之后,每个员工总结自己的工作成绩,如果达到了目标,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要寻找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与奖励计划。

2.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就是对业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不努力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 企业可按需激励,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外激与内激、正激与负激贯穿始终。就奖励的手段而言,具体形式很多,除了发奖金外,晋升激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惩罚实际上是一种负激励,具体形式有扣发奖金、降级甚至辞退等。当然,对惩罚手段的运用必须谨慎。为了保证奖惩真正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奖惩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对所有员工应一视同仁。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获得者心理高兴,未获得者也无怨言。第二,奖惩应该是双向的,即两种手段必须并用。只奖不罚,就会降低奖励的价值;只罚不奖,则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际操作中,应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并注意奖惩适度。第三,奖励应大张旗鼓地公开进行,以提高被奖励者的满足感;惩罚一般应低调处理,以避免伤害被罚者的自尊心。第四,奖励必须与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挂钩,并不折不扣地兑现已作出的许诺;惩罚应对事不对人,并贯彻及时、分级、沟通等原则。

3.授权激励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营者相分离,故分权和授权必然存在。从整体上看,一个企业越是庞大复杂,这种授权制度的建立就越是必要。因为:第一,从任何一个员工来看,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普通员工,其能力、知识、时间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成企业的所有工作,为此必须授权;第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以几何级数在不断增长,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全部掌握,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将一个企业办好的;第三,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受

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授权的话,个人是无法负担如此巨大的压力。因此,作为企业 的管理者,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都必须授权。否则,到头来只会搞 垮自己。总之,授权是企业成功的重要途径,它使员工感受到领导的重视,产生参与感、主人感。更富有责任心;它使企业更富有凝聚力,在每个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的同时得到最大化效益。

4.参与激励

按照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员工参与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可以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及相应的责任意识 和团队意识。参与激励的具体形式有:设立员工建议箱,鼓励员工提出各种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就某项重大问题的决策、原则和方法征求员工的意见;建立各种必要的制度,让员工广泛参与企业的各种重要决策,从而使员工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为鼓励员工更加关心、参与企业的工作,对那些有益的建议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那些有重大贡献的金点子应给予重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表明,多数员工不是只会满足于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而且还有参与企业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激励效果非同一般。为此,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创造一切条件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以此作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参与激发员工的主人意识,进一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5.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企业员工的感情联络和感情沟通,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情感激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信任、尊重下属。信任、尊重下属是很好的激励因素,它可以使一个企业富有凝聚力。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信任、尊重员工,从而使员工得到很大的精神鼓舞,产生满足感、自信心和责任感,最终使工作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就在于能够发掘员工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 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合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及时与上级和下属进行沟通。在一个企业中,及时同上级和下属进行沟通是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一个宽松的、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企业是广大员工向往的工作场所。为了能与企业人员及时沟通,以下做法可作参考:做法一,用建议的口吻来下命令。这样会使员工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并能产生自豪感,从而勇于完成任务。做法二,熟记员工的名字,且经常挂在嘴边,这样会使员工感到上级非常重视他,很看得起他,产生满足感,受到极大的精神鼓励,从而勇于完成工件。做法三,与下属有关的事情尽量同下属商量。这样会使下属产生被认同、被重视的感觉,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劳动和业绩。做法四,关心下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这些都是沟通的良好形式,这样的交流会使整个部门乃至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团体,共同完成企业的任务,实现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蓉.人力资源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2]陈东健等.人力资源开发

与管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五篇:浅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跨度、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企业想要在这样的市场状况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考虑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而员工素质就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但是,我国建筑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状况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工程建设的需要严重脱节,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隐患。

现阶段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现状: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低学历人力资源所占的比例过大。人才与人力资源的比例不合理,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工人的年纪偏高,技能水平低的工人比例偏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建筑业现有的工人队伍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基本上没有通过培训就直接上岗,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造成的生产事故和安全事故较多。由于高学历的人力资源所占比例过少,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导致工程建设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使建筑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广,在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成效低。2.人力资源缺乏有效的培训。建筑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大。由于害怕人才流失,企业不愿意或者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很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有的只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技术素质本来就偏低的一线工人由于缺乏足够的上岗培训或在职培训,结果导致生产效率不高,机械使用率低,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率偏低。3.企业文化不突出。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软环境,是人体的神经,是电脑的软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灵魂。而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如何加强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多种形式开展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是建筑行业培训的重心,应当在课时安排、经费投入、人员组织上向技术培训倾斜。一些建筑企业不重视岗位技能证书的培训工作,把它视为员工的个人行为,顺其自然,从而导致技术实力和企业实力的下降,企业资质因技术人员资质数量少而降级,同时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也大大降低。

作为建筑企业,一定不能忽视岗位技能证书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在什么年代和情况下,都要积极认真面对这类培训,把证书类培训作为提升员工操作技能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实施。企业不但要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时间和机会,还要承担培训费用,并把具有职称、执业资格等证书作为员工薪酬职级晋升的一个条件,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归属感,成为一种传统和理念。

第二,尊重成才规律,搞好传、帮、带。针对建筑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坚持“传、帮、带”,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依据新进毕业生所学专业,按

照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一对一地负责学生的指导帮助,对师傅带徒弟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进行考核,督促新进人员的快速进步、及时顶岗。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筑企业要想留住人才,首先应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管理,要学会用人,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特别是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与空间,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企业要真正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注重员工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从根本上产生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以企业为家的意识,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建立员工对话制度,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方位地考虑员工的需求,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物质、精神的需求。

第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建筑企业缺乏对建筑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实践证明,劳动者身上的创造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们积极性调动的程度,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员工具有导向、规范、凝聚及激励等作用,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人才是发展企业的创业之本、之基、利润之源。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会上升为人才的竞争。建筑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在于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构筑人才优势。企业只有依靠人才队伍的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做强做大,只有不断更新理念,加大投入,科学的选才、育才、用才,诚心的留住人才共谋发展,才能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

下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范文模版)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2011-9-26 11:5 李浩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关键词:人力......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 要 连锁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连锁企业也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发展连锁企业对改变我国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调整商业结构,提......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国有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其他管理方法的实现必须结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决定它在......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陈莉摘要: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在用人机制、企业设计、企业资本、企业能力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本文以提高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为目的,探讨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特色、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换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开题

    论文题目私营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民营经济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已达65%,今后......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摘要: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是现代企业生存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精选五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一、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人力资源规划问题国内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常常忽略人力资源的规划。的确,我国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