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14:5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第一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摘要:女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遭遇性别歧视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从研究我国女性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遭遇的歧视问题入手,分析了女性遭受歧视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缓解女性在企业中受到的性别歧视。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入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在招聘过程中性别歧视并不少见,由企业职称性别结构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的性别结构也不难看出,女性在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遭受到一定的歧视对待;而且,目前社会中女性的平均收入较男性偏低,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性别歧视也许会在短期内使企业获利,但从长远看,性别歧视的出现,使得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也造成了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不稳定,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解决好这一问题,以成为女性自身、企业和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一)性别歧视的界定

所谓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原因,或拒绝接受女性,或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或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或不重视妇女的升迁机会,或使女性与男性相比同工不能同酬。

(二)性别歧视的现状

目前,女性面临的就业环境十分严峻,从她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就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性别歧视和压力,具体主要表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1、招聘性别歧视

女性在招聘过程中面临着性别歧视问题,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男性和女性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企业会因女性的预期问题而非现实的效率问题拒绝接受

1女性。更有甚者,同样是名牌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且女性在校期间的表现稍微优于男性的也被拒之门外。由此可见,女性要想和男性在同一岗位上竞争,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比男性强很多时才能体现出优势。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女性经常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要么退而求其次寻求一份稍差一点的工作,要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谋求一份同男性一样的工作。据报道,广州某高校大四女生小玲最近到一家IT企业面试后,该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告诉她,“你的条件完全符合应聘要求,但是单位领导要求只招男生。”而据了解,小玲成绩优秀,还曾经花费近万元参加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培训班并获得资格证,她班上不少成绩不如她的男生早已找上满意的工作,她却在就业上不断碰壁。

2、晋升性别歧视

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众多女性也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然而,玻璃天花板却是女性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其原因便是性别歧视。Groot和Van den Brink(1996)的实证研究成果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少进入拥有晋升可能的工作,她们也比男性更少可能被提拔到另一职位上。于是,由于性别原因,妇女的职业选择和职务晋升被一层玻璃挡着,可望而不可即。即便是女性的性别特点决定了她们能在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取得成功,但在一个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如总经理)的位置需求上,女性往往不被考虑。

3、培训性别歧视

目前,很多企业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有明显的性别偏好,对女性的培训远不如男性,女性获得的在职培训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少的,大约只及男性投资量地1/10。对于同等条件的男女职员,企业愿意花费大量的培训资金到男性职员身上,而对女性职员则较为苛刻。

4、薪酬性别歧视

薪酬性别歧视是指难以解释的雇主偏好及文化因素导致的对女性的歧视所带来的工资的不平等。女性不仅就业难,而且收入也较男性低。据调查,不论是男性相对集中的机械设备修理、中西餐烹饪等职业,还是女性相对集中的批发零售、餐饮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女性收入都明显低于男性,这说明我国职场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薪酬性别歧视现象。

二、性别歧视的原因

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影响

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就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由此可见,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是由来已久,并不是法令可以在朝夕内改变的。首先,女性承担了大量的家庭劳动,这就会影响女职员在工作中的经历投入。虽然现在很多男性也分担家务,但是大部分的工作还是由女性来做的,这是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其次,女性承担着生育子女的责任,这就必然会影响女职员的工作。第三,大部分的女性在精力、体力、耐力方面比男性稍逊,这就使得女性在工作中无法升迁甚至不能录用。

(二)企业追求利润的选择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企业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机构变为了市场经济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所以,企业从低成本、高收益、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劳动力的使用,就不难发现,女性的雇佣成本高于男性。因为女性承担着生育责任,而且我国1998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明确指出“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这就是说企业要在这一段时间支付的工资高于劳动者的劳动产出,这种“性别亏损”是很多企业不愿承担的。再有,女性的退休年龄低于男性,但平均寿命却高于男性,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支付更多的退休福利成本,由此,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然而然地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性别歧视最重要的原因。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很多法律规章都规定不得歧视女性,但是目前的法律对此的界定过于原则化,并没有明确规定歧视的定义和范围,使得很多企业和单位钻了空子;再有,我国的法律规定明显的把女性列为弱势群体,使得法律本身带有歧视性。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才使得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中出现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三、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中性别歧视的策略

(一)重新定位女性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有明显的歧视色彩,人力资源管理也无法短时间内修复这一认识。但是,我们仍需要重新认识女性的作用,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为女性就业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女性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真及时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化竞争意识,努力吧自己培养成视野开阔、有创造力、既坚强勇敢又温柔体贴的人才。

(二)鼓励企业招聘女性,并给予相应补助。

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生育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此,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加大对女性员工的招聘,但是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是不愿接受那部分“性别亏损”的,即使最终选择雇佣女性,最终也还是通过降低工资、减少就业的方式转嫁给女性自己。对此,企业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建立全国统一的、独立的生育保险险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监督生育保险基金的运行,将生育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其他保险项目同步执行、统一收缴,扩大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范围,不管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其他一切所有制的企业,也不管是男性职工还是女性职工,都要实行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按比例提取,消除用人单位使用女性劳动者会提高人工成本的顾虑,使用人单位对两性劳动力的评价和雇用标准更为合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母亲身份给女性带来的就业困难。

(三)增强女性员工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综合素质。

性别歧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其实就是女性员工由于家庭和生活的原因所造成的人力资本投入的匮乏,使企业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女性员工的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一方面企业要给予女性员工更多的培训和再教育,使得其能够获得同男性员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只有获得了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员工的工作能力

也会随着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大而增强,从而使其获得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升迁机会;另一方面女性员工自身一定要积极地寻找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可以主动的寻求、参加在职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同样也可以通过变换工作来获取宝贵的职场工作经验。只有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鲜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本容量,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反性别歧视的法律。

在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措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首先,应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或平等就业法,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行为以及惩罚救济措施竞选明确的规定,使得被歧视者在维护自己权益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由于就业准入中的性别歧视具有隐蔽行,导致很难对企业的性别歧视行为进行处罚。对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性别平等政策评价和监督机构,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员工性别就业比例竞选监督和检测,从而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利。最后,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性别歧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消除性别歧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节约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成本,从而更大范围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增强企业内部的稳定性,促进个人、企业、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鹏飞.工作场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2]肖兴政,陈正.对人力资源配置中性别歧视理论浅析[J].现代商业.2008.6

[3]颜士梅,颜士之,张曼.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J].管理世界.2008.11

[4] 钟威.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问题分析[J].中国知网.2007.11

第二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摘要:

女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遭遇性别歧视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从研究我国女性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遭遇的歧视问题入手,分析了女性遭受歧视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以缓解女性在企业中受到的性别歧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性别歧视

人力资本投入 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在招聘过程中性别歧视并不少见,由企业职称性别结构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的性别结构也不难看出,女性在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遭受到一定的歧视对待;而且,目前社会中女性的平均收入较男性偏低,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性别歧视也许会在短期内使企业获利,但从长远看,性别歧视的出现,使得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也造成了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不稳定,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解决好这一问题,以成为女性自身、企业和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一)性别歧视的界定

所谓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原因,或拒绝接受女性,或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或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或不重视妇女的升迁机会,或使女性与男性相比同工不能同酬。

(二)性别歧视的现状

目前,女性面临的就业环境十分严峻,从她们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就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性别歧视和压力,具体主要表现的以下几个

方面:

1、招聘性别歧视

女性在招聘过程中面临着性别歧视问题,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男性和女性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企业会因女性的预期问题而非现实的效率问题拒绝接受女性。更有甚者,同样是名牌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且女性在校期间的表现稍微优于男性的也被拒之门外。由此可见,女性要想和男性在同一岗位上竞争,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比男性强很多时才能体现出优势。所以在招聘过程中,女性经常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要么退而求其次寻求一份稍差一点的工作,要么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谋求一份同男性一样的工作。据报道,广州某高校大四女生小玲最近到一家IT企业面试后,该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告诉她,“你的条件完全符合应聘要求,但是单位领导要求只招男生。”而据了解,小玲成绩优秀,还曾经花费近万元参加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培训班并获得资格证,她班上不少成绩不如她的男生早已找上满意的工作,她却在就业上不断碰壁。

2、晋升性别歧视

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众多女性也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然而,玻璃天花板却是女性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其原因便是性别歧视。Groot和Van den Brink(1996)的实证研究成果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少进入拥有晋升可能的工作,她们也比男性更少可能被提拔到另一职位上。于是,由于性别原因,妇女的职业选择和职务晋升被一层玻璃挡着,可望而不可即。即便是女性的性别特点决定了她们能在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取得成功,但在一个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如总经理)的位置需求上,女性往往不被考虑。

3、培训性别歧视

目前,很多企业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有明显的性别偏好,对女性的培训远不如男性,女性获得的在职培训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少的,大约只及男性投资量地1/10。对于同等条件的男女职员,企业愿意花费大量的培训资金到男性职员身上,而对女性职员则较为苛刻。

4、薪酬性别歧视

薪酬性别歧视是指难以解释的雇主偏好及文化因素导致的对女性的歧视所带来的工资的不平等。女性不仅就业难,而且收入也较男性低。据调查,不论是男性相对集中的机械设备修理、中西餐烹饪等职业,还是女性相对集中的批发零售、餐饮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女性收入都明显低于男性,这说明我国职场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薪酬性别歧视现象。

二、性别歧视的原因

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文化影响

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就普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由此可见,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是由来已久,并不是法令可以在朝夕内改变的。首先,女性承担了大量的家庭劳动,这就会影响女职员在工作中的经历投入。虽然现在很多男性也分担家务,但是大部分的工作还是由女性来做的,这是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其次,女性承担着生育子女的责任,这就必然会影响女职员的工作。第三,大部分的女性在精力、体力、耐力方面比男性稍逊,这就使得女性在工作中无法升迁甚至不能录用。

(二)企业追求利润的选择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企业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利机构变为了市场经济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所以,企业从低成本、高收益、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劳动力的使用,就不难发现,女性的雇佣成本高于男性。因为女性承担着生育责任,而且我国1998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明确指出“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这就是说企业要在这一段时间支付的工资高于劳动者的劳动产出,这种“性别亏损”是很多企业不愿承担的。再有,女性的退休年龄低于男性,但平均寿命却高于男性,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支付更多的退休福成本,由此,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然而然地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性别歧视最重要的原因。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很多法律规章都规定不得歧视女性,但是目前的法律对此的界定过于原则化,并没有明确规定歧视的定义和范围,使得很多企业和单位钻了空子;再有,我国的法律规定明显的把女性列为弱势群体,使得法律本身带有歧视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的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才使得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四)将工作绩效与工资收入挂钩的背后隐藏着性别歧视

但是,麦可思公司的另一项调查却依旧为我们揭示了将工作绩效与工资收入挂钩的看似两性平等的分配方式背后隐藏的性别歧视。调查显示,2007届女性应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300元,离校后掌握的工作能力为50%,而男性本科毕业生的相应数据为2616元和52%,女性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薪资低于男性约13.7%,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低于男性5.4%,女性的薪资低的幅度大于能力低的幅度,在同样能力水平下女性薪资略低于男性。这一状况在女性高职/专科毕业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2007届女性应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的薪资低于男性约18.2%,能力低于男性6.3%,女性的薪资低的幅度远远大于能力低的幅度,在同样能力水平下女性薪资明显低于男性。

三、工资收入分配中的性别歧视

(一)女性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男性大学毕业生

我国政府在主张和推行男女同工同酬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还是存在着男女工资收入不平等甚至收入差异日益扩大的情况,这一情况在男女两性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分配中同样存在。

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在2007届大学毕业生中,无论是女性本科毕业生,还是女性高职/专科毕业生,即使学习传统的女性专业,其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相应的男性毕业生。其中,法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男女工资差异最大,男性毕业生平均月薪为5552元,而女性毕业生平均月薪为4520元,二者相差1032元。无论是女性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最高的10个专业(法语、建筑学、注册会计师、石油工程、对外汉语、保险、日语、软件工程、金融学、微电子学),还是平均月薪最低的10个专业(临床医学、中医学、小学教育、美术学、农学、体育教育、教育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林学、园艺),其毕业半年后的薪资水平都低于相应的男性毕业生。即使是在女性大学毕业平均月薪最高的10个职业(信用分析师、个人理财顾问、审计员、医疗销售代表、证券和期货销售商、税收监察及征收人、管理分析专家、日常主管、采油气矿山的技术员、舰艇制造师),或是女性大学毕业平均月薪最高的5个行业(证券业、航空运输业、国家安全和国际事务、银行业及信用合作社、控股投资机构和金融),男性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薪资仍然多数高于或大大高于同期女性毕业生。

(二)女性进入传统的男性职业与男性进入传统的女性职业,在薪酬和就业率上具有显著优势

女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工资差异最大的职业方面,排在前10位的职业分别是:幼儿园教师、产科和妇科医师、海关检查员、电厂操作员、网络系统和数据传递分析师、非园林和水陆建筑师、网络设计师、电力辅助设备操作员、石油工程师、土木工程师;而在男女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工资差异最大的行业方面,排在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非储蓄的信贷机构、影视和音像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娱乐消遣服务业、烟草制品业。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男女毕业生收入差异最大的职业中,排在前两位的幼儿园教师和产科妇科医生,过去都是由女性垄断的职业,现在也开始有男性涉足,并且其工资薪酬远远高于女性从业者(两个职业男性分别高出1133元和1113元)。

类似的例子还体现在女大学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上,2007届女性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的两个专业(机械电子工程、石油工程)和女性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的两个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都是传统的男性专业,但女性进入后却大放异彩,取得了比男性还要高的就业率。这启示我们,无论女性还是男性,都应大胆摈弃性别—专业、性别—职业、性别—行业、性别—职位等一系列关于性别和就业的刻板印象。只有真正按照市场需要去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从容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政府机关或国有事业单位在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性别歧视要低于企业

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男女最接近的10个职业分别是电气技术员、开设新账户人员、人力资源助理、初中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职业和校园顾问、小学教师、市场研究分析家、审计员、电气设备装配技术员和法庭书记员。可以观察到,上述职位中的大部分都属于有政府背景的公职,这表明,政府机关或国有事业单位在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性别歧视要低于企业。这可能与女性的工作业绩低于男性有关,因为企业是一个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更讲求绩效的地方。这一推论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得到证实。在问卷中,当被问及“在同样的岗位上,贵单位男性员工与女性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情况”时,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选择“以工作绩效为标准发放”、“男性员工高于女性员工”和“女性员工高于男性员工”的比例分别为78.57%、17.86%和3.57%。“贵单位男性员工与女性员工的绩效比较”中,选择“男女两性相当”、“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性略高于女性”和“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的比例分别为53.57%、32.14%、10.71%和3.57%。可见,大部分用人单位以工作绩效为标准发放工资,而女性的工作绩效普遍与男性相当或低于男性,因此女性的薪酬水平总体上低于男性。

(五)教育在缩小男女两性收入差异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应当认识,与教育在消除职业结构中的性别歧视收效甚微甚至扩大性别歧视不同;教育在缩小男女两性收入差异上却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平均工资的差异逐渐缩小。具体来说,根据2005年的数据,女性工资与男性工资的比值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68%;高中阶段的为76%;大专程度的为80%;大学本科及以上程度的为83%。[ 刘泽云:《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二期。]这表明,低教育程度的女性面临更大的工资性别歧视,而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其工资性别歧视则要小得多,虽然依然存在歧视。

在男权社会中,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同一般女性相比,“女大学生”所代表的人群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女性,但在就业时同样受到性别歧视的困扰。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就业形势越是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越是突出。由于市场自身不会产生理想的社会平等效果,政府的作用就责无旁贷。除了政府以外,在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问题上,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女大学生自身都应付出必要的努力,否则,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扩大了的男女受教育机会公平,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上大打折扣。

四、应对人力资源管理中性别歧视的策略

(一)重新定位女性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有明显的歧视色彩,人力资源管理也无法短时间内修复这一认识。但是,我们仍需要重新认识女性的作用,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为女性就业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女性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真及时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化竞争意识,努力吧自己培养成视野开阔、有创造力、既坚强勇敢又温柔体贴的人才。

(二)鼓励企业招聘女性,并给予相应补助。

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生育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此,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加大对女性员工的招聘,但是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是不愿接受那部分“性别亏损”的,即使最终选择雇佣女性,最终也还是通过降低工资、减少就业的方式转嫁给女性自己。对此,企业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建立全国统一的、独立的生育保险险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监督生育保险基金的运行,将生育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其他保险项目同步执行、统一收缴,扩大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范围,不管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还是其他一切所有制的企业,也不管是男性职工还是女性职工,都要实行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按比例提取,消除用人单位使用女性劳动者会提高人工成本的顾虑,使用人单位对两性劳动力的评价和雇用标准更为合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母亲身份给女性带来的就业困难。

(三)增强女性员工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其综合素质。

性别歧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其实就是女性员工由于家庭和生活的原因所造成的人力资本投入的匮乏,使企业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女性员工的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一方面企业要给予女性员工更多的培训和再教育,使得其能够获得同男性员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只有获得了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员工的工作能力也会随着教育投资力度的增大而增强,从而使其获得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升迁机会;另一方面女性员工自身一定要积极地寻找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可以主动的寻求、参加在职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同样也可以通过变换工作来获取宝贵的职场工作经验。只有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鲜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本容量,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反性别歧视的法律。

在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男女平等的社会地位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措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首先,应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或平等就业法,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行为以及惩罚救济措施竞选明确的规定,使得被歧视者在维护自己权益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其次,由于就业准入中的性别歧视具有隐蔽行,导致很难对企业的性别歧视行为进行处罚。对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性别平等政策评价和监督机构,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员工性别就业比例竞选监督和检测,从而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利。最后,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性别歧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消除性别歧视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节约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成本,从而更大范围的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增强企业内部的稳定性,促进个人、企业、社会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温鹏飞.工作场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2]肖兴政,陈正.对人力资源配置中性别歧视理论浅析[J].现代商业.2008.6 [3]颜士梅,颜士之,张曼.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J].管理世界.2008.11 [4] 钟威.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问题分析[J].中国知网.2007.11

第三篇:浅论如何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人才在企业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站稳脚跟,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掌握人才竞争的主动权。企业应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能够留住人、吸引人、让人充分发挥才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机制,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念,充分重视人才、网络人才、科学地使用人才。企业只要拥有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就能够不断地提升发展能力,实现企业的目标和价值,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指导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人才流动比较频繁,择业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传统行政性人事管理,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与相关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功能远未发挥出来。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并不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十分缺乏如何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企业特点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术手段、途径,没有很好的处理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在劳动分配体系中的关系,难以有效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等等。这些问题在第十一地质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探索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才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方面,培养和吸引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目的,使用人才的过程也是人才的再培养、再提高的过程。当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关键,只有形成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所、人才辈出的局面。如果机制不活,人才就难以配置到合适的位置,潜能也就难以充分调动和发挥。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人员数量充足,但专业、知识、年龄等结构严重失调,导致一方面员工数量多、人浮于事,另一方面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又非常紧缺,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所以,解决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首要途径,就是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强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一是要在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提升现有技术人员专业学历,更新其专业技术知识,发挥其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通过继续培训使他们真正起到顶梁柱作用。二是要在优化人才成长机制和环境上下功夫。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选拔重用真正干事业的人,这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必然选择。

2.盘活人才存量,用好现有人才

用好现有人才,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当前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人才使用机制还不够灵活,人才还没有完全配置到合适的位置,大量人才所学非所用,造成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的并存。所以,用好现有存量人才资源,减少人才的浪费,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是要善于识别人才。识别人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要坚持全面辨证地看待人才。当然识别人才,不能只依靠“火眼金睛”的“伯乐”,而要靠科学完善的人

才评价和竞争机制。二是盘活人才存量,充分激发现有人才的潜能。使用好现有人才,需要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对人才的整体状况做出客观分析和准确评价,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把那些闲置浪费及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才配置到适合的岗位,发挥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激情,实现人才的科学合理使用。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要正确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搭建人才成长的事业平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使其收入与所承担的任务和贡献相符,既使人才的付出得到了合理回报,又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认可。但仅仅通过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必要的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可以使人才的事业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得到满足。

3.扩大人才总量,引进急需人才

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各类人才,也是企业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要引进人才,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有舒心的创业工作环境,要有相当的工资报酬。但是如何留住人才、发挥作用,是企业目前应该重视和探索研究的问题。一是做好人才引进储备规划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人才的引进应当慎之又慎,引进前必须做好人才引进的规划工作,对引进的人才的真实水平也要进行全面了解评估,防止由于盲目引进,而引进名不副实的所谓“人才”。二是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引入机制。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智力、引进知识、引进技术,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共享。三是发挥优势,搭建平台,以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第十一地质队地理位置偏僻,工作艰苦,吸引人才的软硬件都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打造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事业平台,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

4.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后备人才

作为企业一定要抓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技能操作人才这二支人才队伍,后备人才队伍是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后备人才培养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开发和积蓄机制,是解决人才总量不足,优化人才结构,防止人才流失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只有储足了后备人才,才能储足发展后劲。一是确定后备人才重点,优化人才结构。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人才结构优化的过程。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按照发展战略需要,对人才进行甄选,从而确定后备人才的重点。二是坚持为用而储,储用结合。储备人才不是闲置供养人才,而是为了更好的使用人才。所以,一定要发挥人才储备“蓄水池”、“充电器”的作用,实现在储备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储备,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

5.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人才的优胜劣汰

要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不同时期人才需求的重点不同,选人用人的机制、标准也不同,所以人才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也往往参差不齐,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滥竿充数、碌碌无为的所谓“人才”。所以,要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在人才的选拔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等束缚人才成长的观念、体制和做法,真正把那些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拔或重用到重要岗位上来,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总之,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好的环境、好的机制,好的环境需要靠人来创造,好的机制需要靠人来执行。所以,解决发展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想提升企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企业人才队

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艳妍,晏承为.浅析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创新[J].科教文汇,2008(1)

[2] 杨志国.与时俱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

[3] 唐有川.浅论如何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科协论坛,2007(8)

第四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摘要 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

效率效率。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分析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激励过程中须注意的六大原则作用及激励过程中须注意的六大原则,据此提出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所采取的对策据此提出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任何企业都是由人来管理任何企业都是由人来管理而处于企业中人的积极性高低而处于企业中人的积极性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对于企业来说,它的蓬勃生它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员工的无限活力机来自于员工的无限活力,如何如何激发员工的活力激发员工的活力??必须对员工进必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行有效的激励。因此因此,企业人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激励机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以激励机制为杠杆制为杠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是指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是指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发动机是指通过各种客观因素激发动机是指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来引发和增强人行为的内的刺激来引发和增强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驱动力,即内驱力即内驱力,使人始终处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于一种奋的状态之中。激励的本激励的本质就是对人行为的一种刺激质就是对人行为的一种刺激。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是

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激发员工的动机激发员工的动机,调动员工的调动员工的极性和创造性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实现使之产生实现业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业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激励激励过程过程,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就是管理者引导并促进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作群体或个人产生有利于管理 标行为的过程标行为的过程。

二、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管理中的作用

1.激励能够充分激发人的潜能

人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人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一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能力的发挥,取决于他的努取决于他的努力程度力程度,而努力程度的大小不仅而努力程度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个人仅取决于个人,也有赖于外部对也有赖于外部对他的刺激他的刺激。因此,采取灵活适度的采取灵活适度的刺激手段和激励方式刺激手段和激励方式,则有助于则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发挥人的潜能的潜能。

哈佛大学的威廉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詹姆斯教授曾发现授曾发现,一般部门的员工仅需发挥 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的能力就能发挥出80%~90%,这其中 50%~60%的差距是激励作用所致。这一定量分析的结果不能不使人们感到震惊。因为绝大多数部门的管理者,每当出现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是先考虑到对现有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改进。殊不知,在他们身边的人还有如此巨大的潜力没开发出来,如果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激励手段上,刺激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在同样的设备和环境条件下会取得巨大的效果。

2.激励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和上进心

古人言:“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好胜心和进心。作为一个管理者,通过实施和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就可以激发起人的好胜心和进取心,进而自觉地努力去工作。比如,对于那些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刻苦认真的人给予适当的表扬、奖励、提升等激励手段,就会使之产生一种荣誉感、自豪感,就会强化其工作中的进取心和上进心,就会刺激和促使其自觉地不断努力去工作;对于那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给予必要的批评、处罚,教育他们向工作努力的人看齐,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3.激励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行为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或肯定会导致或消除一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直接作用于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其周围的人。假若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刺激和诱导,就可以使广大员工形成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反应,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良好文化的形成,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的原则

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

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 否则激励将偏离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目标设置还必须能满足员工个人的需要,否则无法提高员工的目标效价,达不到满意的激励强度。只有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好,使企业目标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使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为实现企业目标所做的努力,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员工存在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层次最低,其作用是表面的,激励深度也有限。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应该把重心转移到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即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激励层面上去。换句话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3.外激与内激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学者赫茨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将激励分为两种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凡是满足员工生存、安全和社交需要的因素都属于保健因素,其作用只是消除不满,但不会产生满意。这类因素如工资、资金、福利、人际关系,均属于创造工作环境方面,也叫做外在激励,简称外激;满足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最具有激发力量,可以产生满意,从而使 员工更积极地工作,这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而且往往不是外在激励因素,而是内在激励因素,称为内在激励,简称内激。在激励中,管理者应善于将外激与内激相结合,以内激为主,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正激与负激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把强化(即激励)划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激(正强化)就是对员工的符合企业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的出现;负激(负强化)就是对员工的违背企业目标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显然正激与负激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此,管理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与负激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为主,负激为辅。为了贯彻这一原则,管理者应把严格管理(依法治企)与思想工作(文化管理)相结合,使员工外有压力,内有动力,这样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积极性。

5.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和动态性,因人而异,因

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主导需要)的措施,效价才高,激励强度才大。因此,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切不可经验主义,搞一贯制。须知,在激励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灵的法宝。管理者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员工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6.民主公正原则

公正是激励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不公正,当奖不奖,当罚不罚,激励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 果,反而会造成消极后果。公正就是赏罚严明并且赏罚适度。赏罚严明就是铁面无私、不论亲疏、不分远近、一视同仁,赏罚适度就是从实际出发,赏与功相匹配,罚与罪相对应,既不能小功重奖,也不能大过轻罚。民主是公正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激励的本质特征。

四、有效激励机制所采取的对策探讨

1.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就是给员工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诱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朝着这个标准努力,并尽力达到这一标准,这一标准就是目标。在一个企业中,应根据不同的员工类别制定不同的目标,从总经理部门经理、班组主管到每个员工都应设立各自的目标。将目标激励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时,依据目标结合原则,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具体实施:第一步由员工自己列出他们在半年或一年内将要达到的工作目标,交给主管审阅;第二步,主管与员工共同审核所定目标责任制,确保个人目标与企业工作目标相一致并一起确定衡量目标完成的标准;第三步,主管与员工定期沟通,共同总结工作经验,并对目标进行评估和修改;第四步,半年或一年之后,每个员工总结自己的工作成绩,如果达到了目标,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要寻找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与奖励计划。

2.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就是对业绩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不努力的员工给予一定的惩罚 企业可按需激励,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外激与内激、正激与负激贯穿始终。就奖励的手段而言,具体形式很多,除了发奖金外,晋升激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惩罚实际上是一种负激励,具体形式有扣发奖金、降级甚至辞退等。当然,对惩罚手段的运用必须谨慎。为了保证奖惩真正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证奖惩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对所有员工应一视同仁。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获得者心理高兴,未获得者也无怨言。第二,奖惩应该是双向的,即两种手段必须并用。只奖不罚,就会降低奖励的价值;只罚不奖,则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际操作中,应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并注意奖惩适度。第三,奖励应大张旗鼓地公开进行,以提高被奖励者的满足感;惩罚一般应低调处理,以避免伤害被罚者的自尊心。第四,奖励必须与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挂钩,并不折不扣地兑现已作出的许诺;惩罚应对事不对人,并贯彻及时、分级、沟通等原则。

3.授权激励

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营者相分离,故分权和授权必然存在。从整体上看,一个企业越是庞大复杂,这种授权制度的建立就越是必要。因为:第一,从任何一个员工来看,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普通员工,其能力、知识、时间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成企业的所有工作,为此必须授权;第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以几何级数在不断增长,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全部掌握,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将一个企业办好的;第三,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受

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授权的话,个人是无法负担如此巨大的压力。因此,作为企业 的管理者,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从企业的长远利益考虑,都必须授权。否则,到头来只会搞 垮自己。总之,授权是企业成功的重要途径,它使员工感受到领导的重视,产生参与感、主人感。更富有责任心;它使企业更富有凝聚力,在每个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的同时得到最大化效益。

4.参与激励

按照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员工参与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可以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及相应的责任意识 和团队意识。参与激励的具体形式有:设立员工建议箱,鼓励员工提出各种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就某项重大问题的决策、原则和方法征求员工的意见;建立各种必要的制度,让员工广泛参与企业的各种重要决策,从而使员工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为鼓励员工更加关心、参与企业的工作,对那些有益的建议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那些有重大贡献的金点子应给予重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表明,多数员工不是只会满足于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而且还有参与企业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激励效果非同一般。为此,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创造一切条件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以此作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参与激发员工的主人意识,进一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5.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企业员工的感情联络和感情沟通,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情感激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信任、尊重下属。信任、尊重下属是很好的激励因素,它可以使一个企业富有凝聚力。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信任、尊重员工,从而使员工得到很大的精神鼓舞,产生满足感、自信心和责任感,最终使工作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就在于能够发掘员工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 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合力,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及时与上级和下属进行沟通。在一个企业中,及时同上级和下属进行沟通是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践证明:一个宽松的、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企业是广大员工向往的工作场所。为了能与企业人员及时沟通,以下做法可作参考:做法一,用建议的口吻来下命令。这样会使员工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并能产生自豪感,从而勇于完成任务。做法二,熟记员工的名字,且经常挂在嘴边,这样会使员工感到上级非常重视他,很看得起他,产生满足感,受到极大的精神鼓励,从而勇于完成工件。做法三,与下属有关的事情尽量同下属商量。这样会使下属产生被认同、被重视的感觉,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劳动和业绩。做法四,关心下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这些都是沟通的良好形式,这样的交流会使整个部门乃至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团体,共同完成企业的任务,实现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蓉.人力资源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2]陈东健等.人力资源开发

与管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走过了漫长坎坷的发展道路,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与企业战略脱节,并未作为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而形成一种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益显现。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其实践活动广泛盛行开来。然而,在我国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至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人力资源很少被认为是企业经营战略所依据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仅仅被当作确定或选择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战略只是单向的关系,而没有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都将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与人力资源结合才能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失去人的能动作用,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无法发挥作用;失去人的本源作用,企业生存和发展都无从谈起。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手段,不断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其中的关键。

2.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具有资金经营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规模效益差、管理滞后等劣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时,往往更看重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设计,这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缺失。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1)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是有关计划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总体实施步骤及总预算的安排。企业的管理者常常忽视人力资源规划的这一重要层次,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的业务计划上。这样一来,人力资源规划的先导性与全局性便无从体现。

(2)缺少科学系统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致使中小企业不具备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只能被动地去满足企业提出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不能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实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适当的预测,提前做好准备,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或发展较为平稳的阶段,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的危害尚处于潜在状态,一旦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或是遇到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这种危害便会显现。企业往往会由于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不协调而出现种种问题,在面对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时,也只能作出带有补救性质的简单化处理。

2.培训和开发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整体质量不高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以学历为例,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中小企业为2.96人,仅为前者的28%。虽然不能完全以此作为判断的依据,但起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中小企业要想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整体质量势在必行。可是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规模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不现实,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提高人员素质,在内部发掘人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

(1)在观念上,企业的管理者尚未真正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总是怀疑员工培训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2)在投资上,由于培训和开发无法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不愿投资。在国外,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7%左右,在我国该项支出还不到1%。

(3)在沟通上,没有做好培训前的动员工作,员工还意识不到培训对于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参与培训的热情。

(4)在实施上,忽视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企业在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培训课程时,只能进行盲目选择,使员工的培训和开发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给企业和员

工带来真正的帮助,常常事倍功半。

(5)在管理上,培训机制不完善,在员工培训开发的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监督、考核等管理措施,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时至今日,人员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除了人的价值观的转变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目前人才短缺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矛盾,人才结构不合理与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合理配置的矛盾日渐突出。毋庸置疑,这种人员流动的大趋势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频繁的人员流动对于特定的组织而言,带来更多的却是负面影响:

(1)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是否具有稳定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能够长期驻留于企业、始终保持竞争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而频繁的人员流动无法确保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群体量的扩充和质的提高,显然不利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培养,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2)“人才逆差”现象。在企业,主动离开的通常是一些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至少也是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熟练型员工。这些人员的流失让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付之东流,核心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而刚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通常缺少经验,对企业情况并不了解,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融合,企业在招聘、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投入资金,造成企业成本的不断损耗。

(3)对企业团队精神的破坏。成功的组织离不开成功的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但团队精神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员工之间长时间的协同合作而形成的默契和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合力都会被频繁的人员流动所打破,频繁的人员更换使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建设失去了可能。

4.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企业是否能够有效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在于是否提供足够的激励以及激励方式的选择。我国企业激励员工的手段主要包括:第一,物质激励形式,干得好就加薪,做不好则扣钱,发年终奖金等;其次,提升职务、表扬以及主要针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偶尔采取组织旅游的形式。激励手段都比较单一,很少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不重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然而从货币的边际效用理论角度分析,当员工的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数额后,货币的边际效用将递减,金钱的激励功能弱化,激励强度下降,物质刺激并不总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从行为科学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们是错综复杂社会成员中的一员,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应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三、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对策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走出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针对上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制订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1.制定前瞻式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1)在观念上要给予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以足够的重视,管理者应充分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整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要根据公司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经营计划,分析企业外部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研究市场变化趋势,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确定各种程度的人力需求,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配置计划、人员接替和提升计划等具体业务规划。

(3)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将长期、中期、短期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常规性和应急性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使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始终保持一定的弹性,能够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而作出相应的变化,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

(4)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功能。管理者在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以企业未来的事业发展预测以及以这种发展需求为前提的人才需求预测为基础,灵活地选用各种预测技术。

(5)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对管理者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要对管理者进行良好系统的职业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储备,丰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2.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体制。培训和开发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并且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企业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培训和开发的投入不仅仅是一项成本,而且是一项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回报的投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层面上建立培训系统,完善培训机制。有效的培训系统,应包括培训需求的确认、培训计划的制定、做好员工的培训动员工作、培训的实施、培训效果评估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需求的确认,应以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又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标准;培训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工作部门、不同工作层次、不同工作职位,甚至每一个员工之间都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工作而异,因能力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培训实施之前,做好动员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热情,让员工真正了解到培训能给自身的发展带来的益处;培训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根据员工的表现,采取奖惩措施,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制度,确保培训效果;培训结束之后,要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明确培训效果是否达到了培训目标,并且能够让培训的成果真正体现在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的提高上。企业在建设有效的培训系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制定适宜的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另外,还应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员工培训网络,最终使公司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实现由单一性、阶段性向组织性、系统性的全面转变。

3.对人员流动进行正确的管理。

(1)企业要正视人员流动的客观现实,保持对人员流动调控的主动地位。通过对人员

流动进行正确的管理,使人员的流动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并且能对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人员流动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尽可能留住核心人才,保持核心人力资源群体的稳定,以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消除“人才逆差”现象。首先,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为员工提供一份有竞争力的薪酬,尤其要重视内在报酬,如对工作的成就感、责任感、个人成长等,企业不仅仅靠金钱的鼓励,而是要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人力资源培养规划,帮助员工设计良好的个人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阶梯,并且使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和流动倾向。此外,企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识才、重才、用才环境,给员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潜力得以发挥。

(3)尊重员工需求,加强沟通,主动了解、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4)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流于符号化、表象化,应集中精力着重加强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的建设,打造企业特色文化,让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前已述及,员工激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其中,不能仅仅局限在物质激励层面,还应当根据员工所在的不同层次,给以精神激励层面的激励措施。即使在物质激励方面,激励手段也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即不仅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红利等传统物质激励措施,还可采用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在精神激励方面,则应当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其工作本身变得更富有挑战性和开拓性,使员工尽可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创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注重感情投入与人文关怀,在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中从整体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日益明显,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需要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来适应这个经济大环境。而竞争优势的获得需要具有价值及稀有性,并且是高度组织起来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其根本的来源却是内部员工,企业的人力资本作为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最可能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来源。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尽快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加以解决,为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凯 《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2期

(2)项光勤 《日本、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3)孟华《转轨时期中国公务员制度开发机制的完善》《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4)李红艳《国家公务员考评问题及对策》《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5)田广清,王智瞳《关键在于造就一个新的用人机制》《理论探讨》2000年第2期

(6)龚兵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金融经济》2009年第4期

(7)马玉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经济师》2010年第8期

下载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国有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其他管理方法的实现必须结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决定它在......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要】文章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阐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人力资原管理缺少规划和战略目标不明确等方面,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小企......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011-9-8 9:13 韩松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规模小但效率高的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摘要: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是现代企业生存与......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力市场放开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与工程技术及劳务人员都能够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在一定程......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人力资源的优劣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1)人事管理过于关注操作,而忽略战略性。 (2)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在企业里通常的观念是,一谈起人事管理,大家往往一下子就同人事部门联系到一起,即那......

    浅议我国微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浅议我国微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12-08-01微型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受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我国微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微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