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师承瑞:校企一体化 创新高职办学模式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师承瑞:校企一体化 创新高职办学模式
如何办好高职院校是摆在全国近1300所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研究。教育部虽有明确要求,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要从当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从创新高职办学模式出发,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企业联合搭建平台,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方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学做结合,打通学生顺利就业渠道
学院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改造老专业的同时,积极申报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发展规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积极为学生打造就业直通渠道。
定向培养与冠名班级。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定向培养计划,确定专业,制订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负责顶岗实习和就业。以“特变电工鲁缆班”为例,学院于2011年4月与山东鲁能电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协议,内容包括:双方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组成招生小组,共同在其所在地招生,共同组建“特变电工鲁缆班”。按照双方商定的招生方案,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凭借上市企业的良好形象、信誉和影响力,以高考前宣讲座谈、组织高三毕业生到学校和企业参观等形式,让他们全面了解和认知学校及企业;学生入学前首先与鲁缆公司签订就业合同,学生入学后公司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奖学金。这种办学模式对考生及家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11年学院仅在新泰市就招录“特变电工鲁缆班”新生100人,最高分488分,最低分比省划定的录取分数线高出23分(203分),生源整体水平和素质大幅度提高。新生报到率为100%。为确保冠名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与鲁缆公司就2011级“特变电工鲁缆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顶岗实习工作进行了多次认真磋商,并安排机电工程系2010级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200名学生赴特变电工鲁缆公司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间,学院领导多次到鲁缆公司全面了解公司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构成、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校企合作的途径与内容,双方达成了高度一致。从2012年开始,校企双方又
共同商定,每周四为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对“特变电工鲁缆班”同学进行知识宣讲和业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及专业知识等。学院还聘请公司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及开发,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院就业指导顾问,定期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提前向学生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及时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在“特变电工鲁缆班”模式营造的“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影响下,“我是企业人”的学习观和人才观得到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得到进一步强化,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学生及家长的充分信赖和广泛赞扬。在学院举办的第五届校地联合招聘会上,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普遍青睐,首批58名签约毕业生已顺利到特变电工鲁缆公司就业。
学生就业与师资聘任。冠名班的学生只要在校完成学业、且无不良行为,就可全部到合作企业就业;合作企业每年还可以从顶岗实习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中择优录用,只要合作企业有需求,学院就确保优先予以满足。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每年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学院教师有计划地轮流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半年。
技术交流与设立基金。双方在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学院研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成果优先提供给合作企业使用。合作企业的技术革新、生产工艺等能向学生传授的,提供给学院向学生传授。合作企业可以在学院设立冠名基金,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优秀学子、扶持科技创新等。
资源共享与合作提升。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教学的前提下,双方互派专业技术人员与业务骨干开展学习交流,做到图书信息、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室、生产车间等资源的共享,实现互惠共赢。在条件成熟时,双方可以共同投资建设独立二级学院。
高层沟通与文化交流。校企合作双方的领导层定期会晤,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推进健康发展。双方经常开展文体交流活动,举办文艺演出、联欢晚会、体育比赛、书画展览等,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
二、双向互动,把握开放式办学特征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企业尝到了甜头,他们可以参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就可以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需技术等纳入教材,搬上课堂,让学生
提早介入,提前熟悉,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企业也省去了社会招工上岗前的培训,节省了大量资金;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融合性。学院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实现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共同构筑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共同开展岗位技能教学,实现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共同营造企业职场氛围,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最终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的一体化合作要求。
稳定性。从学院角度考虑,学生“入校即入厂,上课即上岗,就学即就业”,真正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学生及家长满意、学院满意”的办学目的;从企业角度考虑,有利于企业员工的本土化、文化相通、便于交流、生活便利、工作安心,职工队伍素质高、能力强、和谐稳定,能够有效地避免员工跳槽、人才流失、技术失窃、不安定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管理成本,能够有效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
实效性。冠名班级的组建,使校企双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实现了全方位、无缝隙对接融合,遇到问题能够迅速得到有效解决。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管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瓶颈。为确保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合作企业主动将安全知识培训纳入学生的岗前培训计划,并为学生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实习期间还为学生支付实习工资、发放餐费补助等,实现了学生顶岗、实训、成长、就业的良性循环。
发展性二学院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不仅拓宽了企业用人市场和员工培养基地,也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用人标准的高度一致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向人才共育发展,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心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了“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企业转、老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机器转”的办学新模式,企业不再只是单纯的用工单位,而是必须具备生产经营与教育教学双重身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培养、双向管理、终身教育”。
三、互惠共赢,促进整体办学能力提升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直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他们从人才、技术、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全面支持学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改善。通过企业捐建、捐赠等形式,学院建立了13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在197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部分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车间与学院的实训基地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践教学场所。学院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根据公司的产品任务要求,在校内批量完成4400多件套汽车防盗报警无线电话、万用表电子原件线路板设计安装任务;软件技术专业引入北京翰子昂认证体系,学生在第二学年就承担软件项目开发任务。现在,只要学生达到了学业标准,就能保证100%学生实习就业,企业获得了连续的不间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增强了发展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学院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方向更加明晰,办学质量更有保障。学院建立起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师范教育类、文化艺术类等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对开设的200多门专业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共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9门。涌现出2名全国、全省知识型职工,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8名山东省优秀教师,2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优秀发明人,2名“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4名“莱芜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莱芜市劳动模范”。学院聘任企业兼职教授104人,8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备“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双师素质,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就开设什么课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与高新区加强战略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公共图书信息中心等设施,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了校地双方的互惠共赢。
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先后与中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莱芜市新艺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学和企业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先后为多家粉末冶金制品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项。依托莱芜市紫光生态园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生态中药种植示范园,获得了白花丹参深加工及白花丹参保健食品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陆续建设了16个研究所、1个研究院(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以来,共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教育、财政等方面的课题和项目150多项,累计争取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
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造。在历届大学生技能大赛中,学院参赛学生共获得各类奖项408多项,其中国家级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9项,二等奖86项,三等奖199项。学院培养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强,适应岗位快,综合素质高,深得用人单位好评。
促进了特困生的救助。学院成立了春晖基金会,通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院师生员工、社会爱心人士赞助捐款等形式,筹集“春晖基金”,救助特困学生。年内“春晖”基金计划达到100万元以上,资助100-200名特困学生不花家庭一分钱顺利完成学业。
四、完善机制,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
“校企一体化”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制度化、经常化和科学化。
制度化。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履行好应尽的职责,把其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与权利,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年轻教师顶岗锻炼,师生到企业顶岗锻炼的重点是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熟练掌握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和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与水平。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构建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把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实习实训车间,以“准工人”的标准要求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常态化。“特变电工鲁缆班”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学院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提供了范例,得到了众多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它们纷纷主动上门要求与学院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与学院签订“校企一体化”办学协议的有特变电工、中国重汽、上汽集团、北京汇源、山东钢铁、中国联通、青岛金王等上市公司,以及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天津通广、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等单位。现在,“特变电工鲁缆班”、“福田雷沃班”、“青岛金王班”、“天
津通广班”、“山东御鼎班”、“山东生态洁班”、“软件技术中关村班”等先后落户学院,学生完成学业后,100%到合作企业就业。合作企业不仅为冠名班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还通过主动捐建实验实训室、派遣兼职教师、设立奖学金等多种方式,全面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借助“校企一体化”模式开展合作办学,不仅激发了合作企业的积极性,更赢得了合作企业的信赖与支持。
科学化。通过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学院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使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实现了顺利就业,满足了学生“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继续学习有机会、终身发展有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推进产教结合、集团化办学,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大力实施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既能够承担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够从事专业技能训练,也就是成为“一体化教师”;另一方面要求他们既要具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又要熟悉企业、熟悉企业技术及生产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用工制度,具有较强的企业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把教研成果、技能大赛成绩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进而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切实增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一)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出发,将企业价值链、产业链、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功能定位和历史使命中,真正实现了校企双方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学院及时获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保证了专业技术的先进性。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创新、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得到充分保证。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方向有动力,学习自觉性更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增强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避免了以往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工学结合“两张皮”等流于形式的现象,真正培养了适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控制数量,把握需求,毕业生适销对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周期在3~5年时间,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不确定性的影响,教育部门很难提前数年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做出准确预测,因此可能造成招生数量的盲目性。“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专业招生数量,完全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缜密研究基础上,考虑一定的淘汰率和岗位的变化,由校企双方协商制订的,具有规划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特变电工鲁缆班”首批58名签约毕业生已全部顺利到鲁缆公司就业。部分毕业生在入职后,以其扎实的业务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已经发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这种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既破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受到企业的青睐和欢迎,与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合作研发,促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
“校企一体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而是校企多层次合作、多方位互动、互利共赢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技术研发方面,学院与多家企业和高校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通过合作,学院的科研创新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累计争取科研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获得国家专利527项,解决企业重大技术难题30余项。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学院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方向,提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企业主动向学院投资,将生产工艺、技术革新等提供给学院,促进学院的硬、软件发展,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
(四)实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
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进步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能够实现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大收益。首先,得到了适应本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忠诚员工”。由于育人过程中的企业技术、管理、文化渗透和生源的本土化,使学生在掌握与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了较强的企业责任感,不但有效减少了学生入职后跳槽、人才流失、技术失窃等不稳定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有效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产品质量与工作效率。其次,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与学院加强合作创新,整合外界技术创新资源,壮大自身研发实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节奏,提高创新成功率,同时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第三,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企业从单纯的员工招聘需求到关爱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特变电工为例,它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展前景好,收益较高,尤其在景气指数飙升时期,能在该企业谋得岗位,已成为相关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种奢望。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经济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其用人制度就像
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少数入围者独享美食,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特变电工鲁缆公司与莱芜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提供的完全是开放式平台,打破围城,面向全社会有志于输变电事业的青年学生招生招工。毕业生加盟特变电工后,这些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改善了自身经济状况,同时,将他们的家庭搬迁至公司所在的城市,从一定程度上,也为推进城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应推动更多的企业在高职事业上肩负起社会责任,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力量。
第三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
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申报主持、学校科研教师参与研究的“2010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科研课题”《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按照预先的研究设计和计划,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职业教育是支撑国家生产力、社会和谐度、企业竞争力、个人生存力提升的公益性事业。实施职业教育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共生共荣体。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教、学、做合一”,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校企合作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 世纪末的德国,众所周知的德国“双元制”,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曾以其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而备受瞩目与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所仿效。“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初的美国。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即现在的高职领域,它主要是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27 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曾经出现过“半工半读”、“校办工厂”、“联合办班”、“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等教育模式,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形式的体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逐步得到确立并稳定下来。
近几年来,以中职学校为主,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处于主动地位,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自发性地寻求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而校企合作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比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校企双方的合作就难以长久坚持下去。而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测算,到2015年,全省技能劳动者缺口将达2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80万人,全国将缺口更多。因此,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十分必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在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途径上,深入研究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则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校是2008年由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1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实施资源整合组建而成,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620人,各类成人教育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人数3600多人,总规模11200多人,被誉为“荆门职教航母”。面对这么一所巨型学校,我校迫切需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在如何改革办学模式上,我校选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就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该课题以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为研究样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总结我校实施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环境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运作机制问题,使学校达到规范办学、科学办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课题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实证的意义,通过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研究,获得一些重要经验,另一方面是理论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探索总结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规律,并指导实践,为中职学校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借鉴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称的“校企”是指具有独立法人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单位(行业组织),企业可以是社会行业的企业,也可以是学校校办的企业。“合作”是指校企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中职学校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技能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
2、理论假设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和运行受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改革等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3、研究依据
(1)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也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可见,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实践中,必须紧贴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零距离”,扎扎实实地开展校企合作。
(2)政策支撑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撑。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3)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就业教育、生存教育。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达到企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目前,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比较缺乏,完全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办学要求。从我校办学实际来看,近几年经过资源整合后,形成了较大的办学规模,具备了较强的师资、设备与技术优势,但是,规模的急剧扩大又导致专业实训设备及实训工位不足,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一部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但仍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企业具有资金设备优势,学校具有人才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纳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另外,学生在校企合作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感悟、心理状态、学习效果与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是完全不相同的。再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学生职业定向,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办学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2、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总结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方式和方法,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操作模式,然后用其规范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2、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形式。
3、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教学管理改革。
4、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其实施步骤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培训课题组研究人员;完成课题开题前对企业、学生的调研工作。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1月)。课题开题,启动课题研究;根据研究方案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定期组织研究会议,探讨交流;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2010年12月)。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上报研究成果,课题评审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认识成果
1、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组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校企双方在合作程度上更加紧密,融为一体。以往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处于“推荐就业”、“订单培养”、“合作培养”、“顶岗实习”等浅层合作阶段,而“校企一体化”要求校企双方相互渗透,深层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组建利益共同体。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对接。
第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使用目标趋于一致。学校必须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企业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全面介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等环节。企业文化与职教理念深度渗透,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三者中,“做”是核心。“做”的要求决定教学的内容,“做”的方式决定教学的方法,“做”的过程决定教学的载体,“做”的活动检验学习的成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完成学业任务。在教学上,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代理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成果
经过研究和实践,我校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四种模式:
1、建立“教学车间”,办“工厂化”学校。2008年,在荆门经济开发区落户的李宁(荆门)工业园,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200亩,吸纳就业人员5万人,每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由荆门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开展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湖北福力德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经过荆门市财政批准,投资100万元在校建立了针织、梭织、成型等8个制衣、制鞋“教学车间”,拥有152台制衣电动车、38台制鞋电动高头车以及前帮机、后邦机、烘干机等相关设备,建成三条生产线,批量生产产品,办“工厂化”学校。李宁公司2009年开办时,所需技术工人经过招聘,由我校进行为期3个月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3年来,我校开设制衣、制鞋共计18期专业培训,培训人员2030名。我校在开展短期培训的同时,2009年、2010年两年又招收服装专业学生近300人的3年制全日制教学长班,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另外,学校用新建的实训大楼吸引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入校,投资80万元建立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服装销往美国。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与“工”零距离,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直接对接。“教学车间”既是实训课堂,又是产品生产车间,能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
2、实施“产教结合”,办“实体化”学校。我校幼师、汽修专业实施“产教结合”,办有专业实体。我校是荆门地区开设幼师唯一办学单位,办学已有26年历史。2009年7月,我校依托幼师专业优势,投资120万元创办了经济实体——校附属艺术幼儿园,该园已创办成为荆门市示范幼儿园。现有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共计10个幼教班460多名幼儿,年创收近80万元。幼师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开展工学结合学习,进行专业教学和培训。幼师专业吸引力大,每年招生均在100人以上。我校还依托汽修专业开办了“荆门市中南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中南驾校)”,现有各种培训车辆22台,对外开展培训业务,年创收50万元。汽修专业学生在汽修车间能学到真本事,就业形势好,待遇也好,每年招生也在100人以上。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来实现校企合一的模式。
3、实行“订单”培养,办“合作化”学校。我校与“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契约”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培养“订单”学生。例如,我校与广东惠州惠达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每年择优招收数控、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共计550名,冠名“惠达”班、“洋华”班。“惠达”班、“洋华”班学生免费入学,直接安排就业,由企业提供培养费。惠达电子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20万元,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30万元,这些资金由学校用于在校建立专业实训中心,购买相关教学实施设备。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就业,就业月薪分别不低于1800元、2400元。
此外我校还与其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办法就是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我校先后与广东华为集团、富士康、多彩实业集团、泰日升模具公司、中兴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斯比泰(深圳)电子有限公司、中宇元一(深圳)有限公司、美的集团、科龙集团、长城集团、浙江车王电子集团、余姚奇高电子、上海华硕集团、浙江斯比泰电子、武汉富士康科技、北京中天物业、江苏夏普电子以及幼儿园等5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开展校企合作,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4、拓展办学功能,办“培训化”学校。我校将办学职能定位为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认为这是职教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我校成立“培训处”,配备专门人员,大力开展社会各类技术培训,办“培训化”学校。我校经荆门市商务局、荆门市财政局、荆门市总工会、荆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核申报,并经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家政服务工程”、就业(创业)定点培训学校。我校也是“李宁(荆门)工业园人才定点培训基地”。近几年,我校在荆门市政府主导下,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新港制衣有限公司、洋丰中磷化工有限公司、华伟禽业有限公司、羽龙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等20余家市内知名企业合作,为大批下岗职工和新生劳动力,开办了服装制作、制鞋、化工工艺、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厨师、财会、种(养)殖等12项专项技能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3600余人。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者由政府或企业支付相关培训费用,并优先推荐就业和引导创业。我校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年来,我校开展职业培训创收总计300余万元。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所联合举办的“九个人口大国农村地区基本文化与成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在会上作经验交流,介绍了我省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化解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做法,着重介绍了我校服务返乡农民工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受到与会国际教科文组织官员、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这是中职学校从单纯进行学历教育拓展为学历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的转变,并且,中职学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空间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三)教学改革成果
为了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路劲,我校在校企“双元”合作办学格局下,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了“四双”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四双”是指理论实践双纲并举、工学交替双轨同步、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四双”具体改革是:
1、理论实践双纲并举。2008年,我校启动实施了《关于编制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对每个专业都同时制定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28个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的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建立了“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2、工学交替双轨同步。我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特别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理论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通过“工”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专兼结合双师施教。我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文化课教师学习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鼓励专业课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关高校、企业的培训和实训,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保证。“双师型”教师素质全面,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既能教理论课,又能教技能课。在专业课教师255人中“双师型”教师216人,所占比例为84.7%。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43人,他们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他们参与到学校教学之中,使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4、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对学生来说,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我校经上级劳动部门批准,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顶岗实习前,鉴定所在劳动部门支持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钳工、电工、车工、汽车维修技术、动画制作、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技能等级鉴定,学生通过率每年均在95%以上,有的学生还取得多项技能等级证书。鉴定所除了为在校学生进行技能鉴定外,还为学校培训班人员提供了技能鉴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管理改革成果
为了做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工作,我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强化专业科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责任。要求每一个专业科都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实体。
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实行条块化管理,重点推行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条”式管理,就是学校设立整个管理层面的职能处室,其职责是对学校相关管理工作进行部署、管理、协调和服务。“块”式管理,就是学校将开设的相近专业进行重组,设立专业科。专业科是学校中层管理机构,为管理实体,其职责是对所属专业科的人、财、物等赋予全方位、多层面的管理权。学校设立了10大专业科:幼师旅游、财经商贸、服装、计算机、数控、机械、电子、升学一、二、三专业科等。另外,安排一名校级领导负责管理学校的一个职能处室和蹲点管理一个专业科,在“条”式和“块”式管理上进行协调。
在具体管理上,弱化学校层面职能处室的管理权,使他们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扩大专业科的管理权。在经费总额包干的情况下,专业科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对教师聘任、教师评优晋升、教学研究、专业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考核,课时津贴发放、学生安全管理、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工作等拥有直接管理权。在管理过程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做到“有奖必争、逢旗必夺”。我校重新梳理制定并编印了《湖北信息工程学校各类岗位管理制度汇编》,加以实施。这些制度涵盖工作的方方面面,其特点是把制度管理量化,增强管理工作的操作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学校实施、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管理,还引入了“海尔”等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执行力。如:“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等。管理在“细”字上做文章,即“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以此,不断实现近期及远期的管理目标。
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专业科干部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专业科都有校企合作企业,并开展创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加强了实训实施和骨干专业建设
近几年,我校在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12月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建成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校内实训基地。2008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批准我校商贸服务专业、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品牌专业。2009年3月,投资100万元建立3条服装生产线,成为服装专业生产实习基地。2009年7月,投资120万元建立幼师专业实训基地(附属艺术幼儿园)。学校还投资3500万元,新修建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6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现有5层实训大楼2栋。我校有13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拥有40个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专业实训室或实训中心,建筑面积25230㎡,配备设备5093台套,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
经过创建,烹饪、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幼师、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7个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骨干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
(二)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我校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开办企业“冠名”班,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校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真刀真枪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每年5月份我校均开展校园文化技能月活动,各个专业设定技能竞赛项目,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在经过初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决赛评奖。几年来,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突出。每年学校组队参加荆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均独占鳌头。2008年,参加第七届湖北省小才人比赛,学生罗丽、徐爽君获得省级一等奖;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三项技能(声乐、讲故事、舞蹈)竞赛,5名幼师学生程志荣、王淑雅、刘晓、罗丽、周冰洁参赛全部获得省级一等奖,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作品大赛,学生刘泽宇、张宣军、游军等17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2009年,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学生袁佩、文小雨等9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团体名列全省前三。学校烹饪专业3次代表湖北省到天津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2008年学生李建军、夏祖军,2009年学生许强,2010年学生王天成、韦建桥参加果蔬雕、冷拼竞赛均获得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全国 “三连冠”。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他们直接保送上了大学或被知名企业“抢”订就了业。参加全国全省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凭专业上的一技之长,既可保送上大学,又可到知名企业就业,人生未来有选择权,且比一般大学毕业生薪酬还高,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之所在。
已毕业的园艺专业学生吕启轩从事专业经营,后在荆门城区创办大地花卉公司,还在掇刀迎春买下10亩地,投资40万元种植草木花卉,开展经营园林工程、盆花盆景、开业庆典、会场布置等业务,成为荆门地区较有影响的经营者。幼师专业毕业生王小娇发挥专业特长,在荆门创办私立幼儿园——象山幼儿园,经过多年打拼,规模不短扩大,现常年在园幼儿600多人,办成湖北省先进民办幼儿园、东宝区一级示范幼儿园,个人被评为湖北省幼儿园十佳园长。
(三)提升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校企合作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契机,聘请企业有实践技能和特长的技工师傅到校任教,另一方面定期对教师实施轮训,分批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3个月以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专任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情况都超过了部颁国家重点的要求,整个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专业思想牢固,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德艺双馨。近3年来,先后有李代珍、敖小锋、许选明等56名教师被评为国家和省市先进教师、师德标兵。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教改获得不竭源泉。新型职业、技术进步催生教材变革。近3年,我校教师为教学编写了21本校本教材,如特级教师张毅的著作《烹苑杂谈》、蔡继红主编的《车工技能训练与考级》、唐萍主编的《数控车工工艺编程与操作》、刘伦富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侯守军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等,分别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全国中职学校专业教材推广使用。蔡继红主编的《车工技能训练与考级》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校本教材二等奖。除学校自编校本教材校内使用外,教师李鑫、李代珍、艾小银主编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使用。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教材由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中小学使用。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专业报刊发表、评奖教研论文500多篇。
(四)打造了学校特色办学名片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办学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1月15日,学校校长陈宏到天津参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预备会议,在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发言《无缝对接——校企双赢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成为常务理事单位成员。201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杭州召开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各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的138个单位共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在会议上交流了论文《校企合作办学 工学结合育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和案例《一切皆有可能——学校与李宁集团(荆门工业园)无缝对接合作模式案例分析》,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赞扬。2010年5月17日至18日,湖北省教育厅在罗田召开全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场会,我校进行了经验交流《实施校企合作 打造办学品牌》。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荆门市委书记王玲来校视察后,都对我校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学校过硬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就业形式提升了办学品牌,2009年1月,学校创建成为湖北省中职示范学校,同年7月,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2010年11月,以湖北省排名第2的考核成绩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校靠科学管理树学校形象,靠专业技能树学校品牌,靠校企合作疏通就业渠道,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快速、健康、科学发展之路。我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受到企业界、职教界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我校办学已成为荆门市乃至湖北省职教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2、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讨论
1、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2、如何科学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课程结构,如何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学生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仍是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3、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陈
宏
研究成员:李枝泉
官荣华
程诗权
蒋景耘
杜正培
雷勋付 张红鸣
吴羡凤
秦荆洲
李玉华 周远富
任
训
张金华
邓艾青
杨
嘨
鄢
兰
李
敏
龙
春
研究报告执笔:蒋景耘
二○一○年十二月
第四篇: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我校办学模式创新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我校办学模式创新
——关于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的设想
林贤东 潘松
内容摘要:组建职教集团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抓手,尽快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推进我校办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战略性支柱产业背景下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考察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概况,然后对我校当前办学模式进行检讨,最后就我校牵头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的设想提出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职教集团 设想
目前,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学科化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诸如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等全新的尝试。现有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简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如何继续发挥校企合作的巨大功效,深化校企合作、组建职教集团是当前国内诸多职业院校选择的做法,并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本文希望能在全面检讨我校目前办学模式之基础上,借鉴国内职业院校组建职教集团的成功经验,就我校牵头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提出建议和设想。
一、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简况
1、国家关于校企合作、实行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法规条文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多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粤发„2007‟11号)】,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鼓励集团化、多元化办学的内容屡见于上述法规条文之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机制。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优质职业技术院校创办分校或与薄弱职业技术院校兼并、重组、联合办学。公办职业技术院校可以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股份制、与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等模式,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办学。
在去年四月二十二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所作了《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要求各地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支持行业、企业继续办好已有的职业院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独举办或与其他企业、职业院校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切实保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施。
去年七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去年岁末,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公布一批试点地区,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等,旨在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
由此可见,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是积极鼓励职业教育实行集团化办学、多元化办学的。正是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的职教集团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初步显示出了其优越性。应当说,组建职教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2、目前我国职教集团的类型及其运作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不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划分为行业型(或专业型)职教集团(旅游、电子、商业、物流等)、区域型职教集团(省、市、县等)和复合型职教集团(由职业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学会等多种性质的单位联合组成)。在这三种类型下,还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第一,“河南模式”:城乡联合、以城带乡。
其运作模式一是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二是城市学校在农村学校办分校;三是城乡学校推行教学一体化;四是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培训专业课师资、提供实训条件、安臵学生实习、开展技能鉴定;五是以集团名义联系就业单位,统筹安臵学生就业。代表性集团有:河南旅游职教集团。
第二,“海南模式”:市县合作、三段培养。
其运作模式是以主导行业为服务面向,以城市示范性职业学校为龙头,以县(市)职教中心和相关企业为成员,学生第一年在县(市)职教中心学习基本文化知识,接受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培养;第二年在城市示范性中职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强化技能训练;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由城市学校推荐就业。代表性集团有:海南旅游职教集团。
第三,“天津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其运作模式是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初步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成员学校解决了学生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的问题,获得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成员企业稳定了优质劳动力来源,解决了职工培训问题,获得了学校的智力支持。代表性的集团有:天津旅游酒店职教集团。
目前,在有关政府文件的指引下,推动公办职业学校的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之共识。实践表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结合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它以自己内在的规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具有很大优势。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职教集团纷纷组建,小至一县、一行业,大至一省诸行业联合组建。特别是在旅游行业和教育方面,目前全国各地组建的旅游职教集团大大小小不下百个。而作为我国旅游经济最为发达省份的广东,到目前为止尚未建有相关的职教集团,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二、目前我校办学模式之检讨
在二十六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目前我校的办学模式还存在相当的问题,下面将逐一作检讨。
1、全日制中专教育“三段式教学”模式面临招生难问题
这是我校最为重要的办学模式,学生人数占到全校学生的70%以上。学生一二年在校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第三年全部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年。近年来,与其他诸多中专一样,我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特别是去年,我校的招生人数首次出现下降趋势,校长还专门针对此事对各位老师下了招生指标,一时间大家有如临大敌之感。今后如何稳定生源、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实施此办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2、大专教育逐步萎缩
我校先后与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等院系联合举办大专教育,此办学模式为学制三年,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年到企业进行一年的定岗实习,学生合格毕业之后获得相应学校的函授大专文凭。我校的大专教育举办历史已将近十年,曾几何时,此办学模式被我们所津津乐道,然纵观近两年的办学情况,形势亦不容乐观,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报读大专学生的逐年下降;其次,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在校大专学生管理状况令人担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普遍反映大专管理是块硬骨头。关于报读人数的下降,原因固然错中复杂,但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我校在校大专生参加成人高考的成绩不理想,成考没通过,无法取得学籍,大部分的学生又不得不返回中专继续实习,与其在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之后还无法取得学籍,还不如当初就不报读大专,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虽然,我们一再鼓吹网络教育的好处,但是学生似乎不太感冒,被迫选择网络教育的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正是这种恶性的循环,导致了大专招生的逐步萎缩。
3、半工半读(勤工助学模式)停滞不前
半工半读模式,也称为勤工助学模式,在我校兴办已近十年,深受山区家长和企业的好评,还被教育部列为经验介绍单位。此办学模式为中专学历,学制三年;与广州市区或附近高星级酒店合作办学,学生在校内学习2~4个月,其余时间在酒店一边读书一边实习,酒店提供食宿,每月发放实习津贴,代缴学费。每年招生约100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模式运营不错,但是所招的学生人数有限,对主体办学模式没有影响。今后,建议扩大招生规模,将半工半读模式做强做大。
4、联合办学前景堪忧
我校在江门、台山、揭阳、普宁、云浮、潮安、茂名、清远、湖北、安徽和宁夏等地设有分教点。上述地区的学生原则上第一年在分校区学习文化课程,第二、三年回校本部学习专业课和实习。联合办学,作为我校办学模式的重要补充之一,分教点的设臵,提高我校在省内和上述外省地区的知名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我校的办学规模。然近年来,此办学模式也不容乐观,随着这些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业的振兴,越来越多的学校愿意采取单独培养学生的形式,而不再与我校进行合作。可以说,联合办学之路也越走越窄,联合办学之前景令人堪忧。
上述对我校目前办学模式的简单检讨,就足以显示其存在的巨大问题,如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中职学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可能要面临出局的危险,而在目前我校升格大专无望的情况下,如何扩大生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则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和纵观整个广东旅游职业教育、旅游产业之发展状况,由我校牵头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也许可以破解上述情况的一些问题。
三、关于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之设想
其实早在2005年,富有远见的冒校长就在我校举办的“校企合作理事会2005年年会”上,提出了欲与企业合作组建“广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设想。同时表示,该集团不以盈利为目的,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突破体制屏障,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此类设想在当时的广东乃至全国的中职教育领域都属首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
当时冒校对职教集团做出如下简明定义:“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同时也对当时乃至目前我省中等旅游职业教育三类学校分别由教育部门、旅游行业企业、劳动保障部门多头举办、多头管理,旅游职业学校“小而全”、“小而多”,严重影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现状提出过论述。而组建旅游职教集团,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体制屏障。
“广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设想的组建模式是:以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和粤旅集团为核心,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基础,吸纳省内高星级酒店、同类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其宗旨是为建立校企合作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我省旅游教育资源,优化旅游教育结构,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从而为我省旅游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旅游职教集团实行契约联合体的运作模式,集团成员之间相互协作,但不单独设立独立的法人关系,不改变原有的隶属关系、产权关系、管理体制,以签订协议的形式来进行分工。旅游职教集团以我校和粤旅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作为核心层,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基础,联合省内骨干旅游企业和联合办学学校作为外围层。职教集团成员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就业基地,学校作为集团成员企业的人才后备基地。职教集团各成员在《广东旅游职教集团章程》(参见文后的附录)指导性开展工作。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作为具有26年办学经验的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凭借着优良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办学声誉,与各相关企业、单位共同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形成校企互动办学模式,将有利于进一步整合两者之间的优势资源,以培旅游行业人才为核心,实现信息共享、教学共商、资源共用,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省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广东旅游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旅游人才,为广东乃至全国旅游业的成功转型贡献力量,再续岭南职业教育新篇章。
综上所述,在旅游产业和旅游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重新检讨我校目前的办学模式,正视其所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用集团化办学模式,整合省内相关资源,深化校企合作,组建广东旅游职教集团,是目前我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宪利、韩运波:《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办学模式的探讨》,《黑河教育》2009年第3期;
2、张庆:《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走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活力》2010年第10期;
3、赵铭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教育探索》1998年第2期;
4、陈牛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职教通讯》2004年第8期。
第五篇:共建企业学院, 创新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
关于技工院校“引企入校”
“引企入校”是当前国内许多职业学校探索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举措,是职业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我院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形成了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课堂教学与职场训练合一、技能培养与职业鉴定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就业与创业合一“六合一”的教学模式;坚持以素质教育、产学结合、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工学交替为途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在校学习与在职成长结合 “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学院紧紧围绕主干专业,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寻找利益共同点,与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基本形成了校企按需组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取得实效。目前,我院各大类专业都建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了校企人员互聘;开设了多个企业冠名订单班。
一、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内涵
2006年国家启动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以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就建立了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逐年加深,特别是在土建类、水利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师下工地实践锻炼、兼职教师授课、接收毕业生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2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扩大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校企双方在原合作基础上,按照“互利互动、双向共赢”原则,成立了陕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中国水电合作理事会,理事会下设冠名陕建建筑学院和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建立“面向社会行业,契约规范约束、定期对话协商、校企共同培养,优先服务企业”的决策、运行、保障等工作机制,实施以“理事会+二级企业学院”为基本形式的引企入校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了“企业引导、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双向选择、双证毕业、企业使用”的特点,两个理事会的理事长由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和两个公司的领导担任。副理事长及理事由二级院系领导及企业部门领导担任。理事会负责规划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整合校企资源、筹措办学经费等重大事项。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负责处理理事会日常工作。
企业学院实施执行院长负责制,并接受校企合作理事会的领导,执行院长由学院分院院长和企业副总经理共同担任,主要负责专业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兼职教师和企业员工培训、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研究等方面工作。学院下设专业教研室和工作办公室,专业教研室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办公室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二级企业学院日常管理工作。
二、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内容
借鉴德国双元制理念,企业学院在校企理事会领导下,围绕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按照“面向社会行业、校企合作培养、优先服务企业、互惠共赢发展”的办学宗旨,校企双方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管理及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互派教师和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合作:
1.校企联动,制定培养方案。“理事会+二级企业学院”的引企入校合作办学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这是一项长期联系的持续进行的立足本校实施的动态合作方式,学校专业负责人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必须紧密联系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人才规格进行充分调研。其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必须依据“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技术(技能)能力,以企业岗位目标要求为基础来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适应企业将来的实际工作要求为着眼点,学以致用,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衔接。
目前,建筑工程分院与陕西建工集团共同制定了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筑见习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级),水利工程分院与中水十五局工程修订了2013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从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改革、“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丰富及特长设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于陕建模式的教学标准、“三融合”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标准。
2.行动导向,探索教学模式。引企入校在实施教学时最大的优势便是学生可以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工作岗位的模拟体验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态度和情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观,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于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因此在课程模式上,应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操作演练小组合作等多种,突出课堂教学行动导向的特征,在操作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3.岗位联通,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工具,是加快课程改革进程的必要步骤,也是实现引企入校的重要手段。为满足陕建建筑学院教学要求,分院与陕建集团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共同启动了系列特色教材编写,其中系列教材分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校教材和以实践训练为主的企业教材。教材编写体例有模块式、任务导向及项目形式,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并渗透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与精神。目前,已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7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初稿。4.学做合一,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学院在签订协议时明确了双方职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明确学校与企业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共享,一些基础性的企业技术、行业知识要渗透到课堂。首先,实训基地应体现技能实训功能和生产研发功能,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高技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实训基地不能只作为延长企业生产线的平台,或学校完成校企合作任务的形式主义渠道。其次,确保引进的设备和生产工艺与企业同步,生产过程完全一致,以免学生在校学习与毕业就业完全脱节。第三,实训过程要体现出序列性、递进性和完整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校本教材来科学合理地完成实训教学,使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和心理特点,又适应企业的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过程。2013年9月,中水三局科研院、检测中心与我院共同组建成立了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检测中心杨凌分中心。
5、真实情境,共担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训课程原则上在理事单位实施,由院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引起入校模式下,企业单位承担向院校推荐教学所需聘请的专业人员和指导教师的义务,同时,在企业生产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校的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方便。学生在企业的真实情境下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还可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以及相关的隐性知识,促进就业。
2013年,水利工程分院18个教学班学生分9批在中水三局承建的省内南沟门水库和亭口水库两个工程项目进行生产实习,累计实习达6000人•天,企业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生产实习的现场指导,保证了教学效果。同时对接收的水利工程学院42名水利类专业毕业生进行排顶岗实习指导和考核。陕建第五建筑公司也正式启动了陕建五建集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五建班”的教学,校企共同实现对学生的培养。6.身份互换,联合培养师资。成立了由学院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并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合作企业根据学校要求,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工程项目进行生产性实习或参加实践锻炼,专业教师以项目经理助理的身份定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培训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执教能力,促进“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先后有14名水利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分别被安排在南沟门和亭口两个水利工地各进行了15天的实践锻炼,累计420人天,并由该企业人力资源部和工程项目部队实践锻炼教师进行了考核,并颁发了实践锻炼证书。有12名建筑工程分院的教师被安排在陕建第五建筑公司项目部进行实践锻炼,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一致反映本次实践锻炼效果很好。
7.共同评价,实施双证毕业。学院负责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为学生颁发毕业证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企业负责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并为学生颁发实践技能培训证。保证每个毕业生拥有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职业素养合格证、实践技能培训证等证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8.优势互补,共建服务平台。企业定期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将企业在全国各地施工项目情况通过共建视频教室转播到学校,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服务。学校利用校内实训条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资源共享,承担企业部分生产任务,并根据实际组建课题研发团队,立项研究,共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合作共建,互惠共赢。
9.有的放矢,共同参与招生。企业参与学院招生宣传策划,在企业学院的招生工作中,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了学生面试、专业咨询及专业教育,同时,还在二年级中完成订单班。
10.订单培养,实施企业用人。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了“订单培养”三方就业协议,学生只要顺利完成学业,企业承诺100%接收。学习期间,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同时,企业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引企入校合作模式运行
引企入校合作模式的运行涉及二级企业学院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投入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工作,校企双方在理事会领导下,通过建立系列配套规章制度,明确校企双方责任,规范日常运作行为。
1.实施协商对话例会制度
校企合作理事会每学期召开一次理事大会,审议和商议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合作办学中的重大决策。企业学院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校企协商对话例会,在例会上校企双方相互交流信息,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及时调整教学安排,确保校企相互之间信息对接。
2.建立契约保障约束制度
通过制定《杨凌职院与陕建集团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中国水电合作模式理事会章程》和《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会议报告制度》、《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议事协商制度》、《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工作例会制度》、《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学生选拔组建规定》等等有关管理制度,规范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和在人才共同培养中的行为.校企双方还签订各项具体合作协议,通过协议约束,细化双方权利义务,强化双方责任,确保企业学院实施的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办学体制运行顺畅。
3.建立校企互动培训机制
以校企合作理事会为平台,企业主动向企业学院投入资金、设备、场地、技术等资源,学校向企业学院输入师资、科技、教学等资源,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和企业员工来学校培训提高,组织行业专家开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合作洽谈、成果展示等活动,开发和培育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和互动共赢。
4.定期实施分类评价机制
按照目标管理要求,实施分层分级考核评价制度。理事会作为领导机构,每年组织有关专家对企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一次评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实施、运行管理、人员配备、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学校和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臵、实训条件、师资配备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考核。学院 也要对其所属的管理办公室和专业教研室进行考核,主要考核专业教师的日常教学实施、教学教学改革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
四、引企入校,实施双主体合作办模式实施成效与推广运用 1.实现了以学校单方为主的知识系统化教学为主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工作过程导向情境化教学为主导的转变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理事会+企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进行专业、课程和实训条件建设,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共同进行教学实施、专业评价等工作,使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把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把实际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性工作过程,构建了职业岗位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体系的专业教育模式,实现工作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相融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相一致。
2.丰富了“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和就业面向工作岗位的特点,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充实丰富了水利类专业“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合格”是指面向水利水电施工一线主要技术岗位群,以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合格为目标构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满足岗位群的基本任职要求,学生就业后需要0.5~1年的适应期。“特长”是指面向水利水电施工一线某一主要技术或管理岗位,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线主要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岗位核心能力中的特长课程(动态)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突出技术针对性,凸显某一技术岗位核心能力,实现学生优势就业和定向发展。
3、开发了 “四基于四对接”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标准 依托与陕西建工集团成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借鉴引进的英国专业教学标准,本成果按照“引进——消化——吸收——结合——总结——凝练——提升”的工作思路,基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设计、情境化模块式资源配臵、层次性过程化考核4种理念,对接英国专业标准、国家教育教学标准、建筑行业职业标准、陕建集团岗位标准4个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以专业办学条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资源标准、专业评价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标准体系,形成了“四基于四对接”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标准。解决了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结合不紧密,专业教学资源配臵不规范,缺乏典型性和先进性,专业评价标准不系统,考核内容单一等教学问题。
4、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引企入校合作办学模式,水利类专业在师资建设方面突破了“单位人”的传统旧观念,按照“内培外引”的工作思路,通过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和培训基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转变教师观念,同时积极实施“智力引进”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的引进高素质企业技术骨干人才。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获省级和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称号,团队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6门,带动了整个水利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5.形成了顶岗实习“48331” 基本运行范式
按照“试点运行、完善提高、形成范式、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以“落实四个程序,融通八大环节,突破三大瓶颈,完成三项指标,实现一个目标”为核心内容的“48331”顶岗实习范式。即按照目标策划、目标控制、目标检查、目标改进四个程序,把顶岗实习贯穿在成立机构、落实制度、选择企业、定员顶岗、过程管理、考核评价、反馈信息、完善模本八个主要环节,破解落实顶岗实习单位难,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顶岗实习结果考核评价难三大瓶颈,实现了毕业生顶岗实习率达到100%、顶岗实习半年时间保证率在100%、实习对口率90%以上,形成了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到信息反馈闭合循环发展的顶岗实习范式。
6.构建了校企互惠共建共赢实训基地模式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极探索校企互惠双赢模式,改变传统的校方单向要求为主,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不利局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二级企业学院合作企业利益,让合作企业优先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并将企业的文化元素引入校园,营造真实生产环境氛围,既锻炼了教师,又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条件。如学院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其设计由合作企业陕西天元水利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实施,施工由合作企业中水十五局有限公司建设,监理由合作企业山西成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担任,学院共计向合作企业支付建设费300多万元,企业在合作中赢得一定利润,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深化了校企合作友谊,真正实现互惠共建共赢。
7.引企入校合作模式的推广运用
构建引企入校合作模式,其实质是试图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资源共享与责任共担问题,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启动实施引企入校合作工作实践来看,其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理论依据和运行架构设想得到了实践检验,基本上实现了校企双方在知识、信息、人员三方面的共享互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引企入校实践证明“引企入校”是企业和学校实现共享双赢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生良好成才、成功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学院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2013年学院在总结实施引企入校合作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又与陕西建筑集团总公司合作组建了陕西建筑见习学院,与用友集团陕西新道学院合作组建了用友集团陕西新道学院陕西分院,在建筑工程技术、电子商务、会计与审计等专业全面开展引企入校合作办学。
8.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建筑工程分院按照“联合策划合作方案、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共同打造教学团队、携手推进现场教学、协同实施双向管理”的原则,与中建三局、陕建集团、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等企业深度合作,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订单班,并以此为突破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进现代企业技术、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积极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五. 体会与启示
1.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要以互惠双赢为基础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双方能否找到合作的结合点和各自的利益点,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深入持久。我院与三家企业的合作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就在于我们双方在商谈时就对双方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对合作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2.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要界定好双方的产权关系和回报方式 企业学院是以双方共同投资按股份制方式运作的一种办学模式,因此,在合作协议中须界定好双方的产权方式和回报方式,这既是保障双方各自的利益,也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前提。我院与三家企业的合作协议中,都把双方的产权关系和回报方式界定得非常清楚,这样便消除了双方的后顾之忧。
3.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由于双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流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碰撞。从另一个方面看,文化的本质是流变的过程,在合作中也可以把双方文化的碰撞力进行交融与渗透,转变成推进合作的持续动力,让合作更长久、更有生命力。
4.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全方位全过程主动参与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这种由学校企业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校企合作方式,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创新了开放合作办学的模式,即逐步实现由企业需求定招生计划、由职业标准定课程内容、由技能要求定教学方式、由学习者能力定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的企业全程参与的模式。
总之,引企入校是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一项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几方面形成合力的重大工程。引企入校顺利实施需要依托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的有机结合,借助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行家里手的引导,真正实现校企联动、合作双赢。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真正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的提升。
支撑材料目录:
1.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建模式”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
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校企合作协议书 3.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建筑见习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陕建集团建筑见习学院2013工作计划
5.陕建五建集团杨凌职院第一届五建班学生名单、课表 6.陕建合作相关照片
7.中水十五局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水电合作模式理事会章程》
8.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中水十五局校企合作协议书 9.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0.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2013工作计划 11.《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会议报告制度》 12.《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工作例会制度》 13.《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议事协商制度》 14.《中水十五局水电学院学生选拔组建规定》 15.与中水十五局合作相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