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委托代销业务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委托代销业务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河北邢台张庆考05400
1委托代销业务是指委托方按代销合同要求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委托受托方对外销售的一种经济行为。对于委托代销业务在会计上的规定比较明确,但在税法中的规定却有值得探讨之处。
一、会计准则对委托代销的相关规定
会计准则对委托代销分为视同买断方式代销和收取手续费方式代销两种情况。视同买断方式是指由委托方和受托方签订协议,委托方按协议价收取所代销的货款,实际售价可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协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的销售方式。在这种销售方式下,受托方将代销商品加价出售,与委托方按协议价结算,不再另外收取手续费。在视同买断代销方式下,企业应当按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在视同买断代销方式下,如果受托方没有退货的权利,则会计处理与普通销售没有区别,应当在发出商品、开具发票时确认收入。如果受托方拥有无条件退货的权利,则在发出商品时,与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所以不能确认收入。委托方应当在发出商品时将其实际成本计入“发出商品”账户,待退货期满或收到受托方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结转成本。
收取手续费方式是指受托方根据所代销的商品数量向委托方收取手续费的销售方式。受托方按照委托方规定的价格销售商品,商品售出后将商品价款交付委托方,并向委托方只收取手续费。在这种代销方式下,委托方在发出商品时不开具销售发票,也不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同时受托方在商品销售后,按应收取的手续费确认收入。
二、税法中有关委托代销的相关规定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
第1条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确认收入的实现: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对已售出的商品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方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符合收入确认条件,销售商品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的,在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2.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开具发票的当天。《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视同销售货物;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代销单位开具的代销清单的当天。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65号)规定,企业在委托代销货物的过程中,无代销清单的情况下,纳税人以代销方式销售货物,在收到代销清单前已收到全部或部分货款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全部或部分货款的当天;对于发出代销商品超过180天仍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视同销售实现,一律征收增值税,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出代销商品满180天的当天。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不包括 “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营业税税目注释》(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代购代销货物,是指受托购买货
物或销售货物,按实购或实销额进行结算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代购代销货物属于代理业,应当征收营业税。
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代销手续费征收流转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6]611号),对于受托方为委托方代销货物,并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代销手续费的经营行为,“根据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受托方(代销方)为委托方代销货物,其行为视同销售货物,对其从购货方取得的全部价款,均应当征收增值税,不得抵减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代销手续费;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受托方从销货款中提取的代销手续费,是其从事“服务业——代理”业务而向委托方收取的价款,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应当按规定征收营业税”。
三、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分析
1.关于什么是代销
税法中的代销属于代理业,是指受托方按委托方的要求销售委托方的货物,并收取手续费的经营活动。税法中的代销行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代销的货物所有权属于委托方;受托方按委托方规定的条件(如价格等)出售;货物的销售收入为委托方所有,受托方只收取手续费。即税法中的代销仅指收取手续费方式的代销,不包括视同买断方式的代销。但在视同买断代销方式下,如果委托方未向受托方开具发票且受托方拥有无条件退货的权利,是否可以认定为代销,是否可以将加价收入部分认定为手续费。
2.对于代销业务的征税问题
对于代销的不同理解为纳税人规避纳税义务提供了操作空间。
例如:甲企业将A商品交由乙企业代销,A商品成本100万元,代销价150万元(该商品正常售价),按售价10%向以企业支付手续费。乙企业将A商品全部销售。双方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税率为25%。
该业务属于收取手续费方式代销业务,乙企业应缴纳营业税15×5%=0.75万元,所得税15×25%=3.75万元,共4.5万元,代销业务应纳增值税为零。
如果双方采用视同买断方式代销,乙企业,按135万元同甲企业结算,按150元价格销售并拥有无条件退货的权利。则乙企业应缴纳增值税15×17%=2.55万元,所得税15×25%=3.75万元,共6.25万元,不需要缴纳营业税。
3.对于既不按代销合同规定价格销售又收取手续费的代销业务处理
由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在手续费代销方式下,受托方为了获取额外利益可能将商品加价出售,或者为了达到一定销售量而将代销商品降价出售(往往手续费比例与商品销售量挂钩),按照税法规定,在加价或降价销售中,受托方应当按对外的销价计算销项税额,按委托方开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进项抵扣,销项减去进项的余额为代销业务应纳的增值税,对于受托方取得的代销手续费应当计征营业税。在降价销售中,委托方进项税大于进项税,而增值税税率为17%,营业税税率为5%,现行规定明显不利于税收的监管。
对于受托方加价出售代销商品,但仍与委托方按代销价结算并收取手续费的行为,按照税法规定,一方面对加价收入应当征收增值税,另一方面加价收入还要并入手续费征收营业税。将同一笔差价收入既看作增值额征收增值税又看作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存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交叉重复征收的现象,违反了“税补重征”的税收原则。
因此,笔者认为,税法应当对代销做出更加全面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情况讨论委托代销商品业务中的税务处理问题,堵塞税务漏洞,并尽量做到会计与税法的统一,降低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
第二篇:委托代销
特点编辑
委托代销的特点是受托方只是一个代理商,委托方将商品发出后,所有权并未转移给受托方,因此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仍在委托方。只有在受托方将商品售出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才转移出委托方。所以,企业采用委托代销方式销售商品,应在受托方售出商品,并取得受托方提供的代销清单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1]
2主要类型编辑
一、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销售商品,受托方只收取代销手续费,并且该代销手续费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无必然联系。
二、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销售商品,受托方只收取代销手续费,并且该代销手续费与商品销售量、销售额挂钩。
三、受托方将代销商品加价出售,与委托方按协议价结算,不再另外收取手续费。这种类型就是日常所说的视同买断,受托方以商品差价作为经营报酬。
四、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结合。[2]
3涉税问题编辑
税法上关于委托代销的规定是:
(1)委托方与受托方必须签订代销协议;
(2)受托方不垫付资金;
(3)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确定的价格销售,并向委托方收取代销手续费;
(4)销售代销货物视同销售。实际上,该企业的整个操作过程基本上是符合以上规定的,只是总公司与各门店之间签订的是购销合同而非代销合同(或协议),因此需在合同签订上作一点变动。为什么要将原有的经销改为代销呢?如果按代销方式进行操作,各门店的样机属于代销商品,在未销售之前,不需要和总公司进行结算,而且所有权也属于总公司。对总公司而言,该部分商品属于代销商品,未实现销售,不需要开票结算,而要在收到代销清单后才开票结算。
在委托代销的情况下,(1)若委托方不给予手续费且不加价销售,由于委托方企业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受托方企业属于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但由于收到受托方企业开的专用发票可抵扣,实际不缴纳增值税,由于没有取得手续费也不缴纳营业税。但在实际中这种现象是很少存在的。
(2)若给予手续费且不加价销售,由于受托方企业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同上。另外就手续费征5%的营业税。注意在此时单独收取的手续费并不作为价外费用缴纳增值税。这是因为价外费用的收取对象是受托方的顾客(他的下家)而不是委托方(他的上家)。而手续费的收取对象是委托方而不是受托方的顾客。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
(3)在加价但不收取手续费的情况下,受托方就销售额全额计算销项税额,就从委托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就加价部分缴纳实际负担的增值税。同时加价部分作为代销手续费缴纳营业税。
(4)在加价且给于手续费的情况下,受托方就销售额全额计算销项税额同上。同时加价部分和从委托方取得的手续费作为代销手续费缴纳营业税。[3]
第三篇:企业重组业务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企业重组业务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
一、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的定义
(一)股权收购
股权收购,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为收购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以下称为被收购企业)的股权,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控制的交易。
收购企业支付对价的形式包括股权支付、非股权支付和两者的组合。股权支付,是指企业重组中购买、换取资产的一方支付的对价中,以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的股权、股份作为支付的形式;所称非股权支付,是指以本企业的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本企业或其控股企业股权和股份以外的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其他资产以及承担债务等作为支付的形式。
常见的股权收购方式主要有下列情形:
1.一家公司以本公司的股权、股份作为对价,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股权。例如,甲公司以本企业20%的股权作为对价,收购乙公司持有M公司60%的股权。如果甲公司股权总额20%的公允价值与M公司股权60%的公允价值相等,则无需支付补价,反之,则需支付补价。股权收购后,乙公司持有甲公司20%的股权,甲公司持有M公司60%的股权。如果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补价,则该补价称为非股权支付额。
如果站在乙公司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乙公司以其控股企业M公司60%的股权对甲公司投资(增资扩股),如果乙公司同时向甲公司支付了部分现金,则现金支付额一并计入乙公司的投资成本。
2.一家公司以其控股公司的股权、股份作为对价,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股权。例如,甲公司以其持有M公司55%的股权作为对价,收购乙公司持有的N公司60%的股权。这种股权收购方式也被称为股权置换。
从股权收购的定义来看,收购股权必须对被收购企业实施控制(即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收购后,投资方将成为被收购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如果不能对被收购企业实施控制,则不能作为股权收购重组对待,而是一般的股权购买业务。对于支付对价的方式,没有特别要求,可以是非股权支付额,也可以是股权支付额,或者是两者组合,但只有以本公司或控股企业的股权、股份作为对价,才能作为股权支付额对待。如果以持有的非控股企业的股权、股份作为对价,则属于非股权支付额。
如果以收购方的股权作为对价,收购方的股本总额将增加,如果以控股企业的股权作为对价,控股企业的股本总额不变,只不过控股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由收购方变更为被收购方。
(二)资产收购
资产收购,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为受让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以下称为转让企业)实质经营性资产的交易。受让企业支付对价的形式包括股权支付、非股权支付和两者的组合。这里的股权支付、非股权支付的定义与股权收购业务一致。
常见的资产收购主要有下列情形:
1.一家公司以其本公司股权作为对价,受让另一家公司实质经营性资产。
例如,甲公司以本公司20%的股份(公允价值6000万元)作为对价,受让乙公司全部经营性资产(公允价值6000万元),由于两者公允价值相等,因此无需支付补价。如果甲公司2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5800万元,则甲公司还需向乙公司支付非股权支付额200万元(现金、承担债务金额或其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反之,如果乙公司垒部经营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800万元,而甲公司2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则乙公司还需向甲公司支付补价(现金、承担债务金额或其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200万元。
2.一家公司以其控股公司的股权作为对价,受让另一家公司实质经营性资产。例如,甲公司以其持有的M公司60%的股权(公允价值6000万元)作为对价,受让乙公司垒部经营性资产(公允价值6000万元)。由于用于交换的股权和资产的公允价值相等,因此不涉及补价。
二、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业务的会计处理
(一)股权收购业务的会计处理
1.收购企业的会计处理
由于股权收购的目的是对被投资方实施控制,收购方应当依据企业合并准则进行账务处理。
(1)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额的,调减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按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按照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前提是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一致。企业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的,应当按照合并方的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确定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购买方应当按照确定的企业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其中,支付非货币性资产为对价的,所支付的非货币性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处置损益,计入企业合并当期的利润表。
2.被收购企业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通过企业合并取得被购买方100%股权的,被购买方可以按照合并中确定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除此之外,其他情况下被购买方不应因企业合并改记有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被收购企业股东发生变更,应根据被收购股权、股份的比例调整实收资本(股本)明细科目。
3.被收购企业的股东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
(二)资产收购的会计处理
资产收购业务只涉及转让方和受让方的会计处理。
1.受让方的会计处理
依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受让方以发行权益工具,或者以其持有的控股子公司股权作为对价,以及与其他非股权支付额组合一并支付对价,所取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经营性资产,分别适用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存货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等,按照取得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
2.转让方的会计处理
转让方以非现金资产作为对价取得受让方的股权,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作账,如果转让方对受让方实施控制,应按照企业合并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初始计量。
转让方以非现金资产作为对价取得受让方持有的控股子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如果转让方对受让方实施控制,应按照企业合并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初始计量。如果不构成控制,应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作账。
三、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业务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通常情况下,无论是股权转让还是非现金资产转让都应确认财产转让所得,取得股权或资产的一方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对价作为股权或非现金资产的计税基础。但对于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大额交易,如果涉及的现金数额很小,要求转让方另筹资金纳税,会阻碍企业改组。基于此,《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明确了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业务所得税处理的特殊规定。
适用特殊重组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被收购、合并或分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本通知规定的比例;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重组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重组交易对价中涉及股权支付金额符合本通知规定比例;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重组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
(一)股权收购的特殊处理
如果收购企业购买的股权不低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75%,且收购企业在该股权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转让方暂不确认股权转让所得,以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计税基础;收购企业、被收购企业的原有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和其他相关所得税事项保持不变。
(二)资产收购的特殊处理
如果受让企业收购的资产不低于转让企业全部资产的75%,且受让企业在该资产收购发生时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转让企业可以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转让方取得受让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按照被转让资产的原有计税基础。
(三)资产计税基础调整
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交易中股权支付暂不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的,其非股权支付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相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并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
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
股权收购业务转让方取得新股(收购企业或其控股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所放弃旧股(被收购股权)原有计税基础+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非股权支付额)+收到非股权支付额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资产收购业务转让方取得新股(收购企业或其控股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转让资产原有计税基础+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非股权支付额)+收到非股权支付额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上式中,支付的补价是指收购方支付的对价大于被收购股权公允价值,应由被收购企业的股东向收购方支付的差额。如果是用非现金资产支付补价,也应视同销售确认资产转让所得。
(四)案例
例1.股权收购业务的特殊处理
甲公司以其本企业20%的股权(公允价值6000万元)作为对价,收购乙公司持有M公司80%的股权(计税基础1000万元,公允价值6000万元)。由于甲公司购买的股权达到M公司股权总额的75%,且对价全部为股权支付方式,若选择采用特殊重组规定,乙公司不确认股权转让所得,乙公司取得甲公司20%的股权的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通过特殊重组,乙公司纳税义务得到递延,长期来看,对乙公司应纳税所得没有影响。
例2.资产收购业务的特殊处理
甲公司以其本企业20%的股权(公允价值5000万元)作为对价,收购乙公司实质经营性资产(非现金资产),若被收购资产占乙公司资产总额的90%,资产计税基础3000万元,公允价值5000万元。由于甲公司购买的经营性资产占乙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75%,且以本公司股权作为对价,可选择采用特殊处理,乙公司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相应地乙公司取得甲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按3000万元确定。
第四篇:拆迁安置业务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拆迁安置业务的会计及税务处理
拆迁安置业务涉及的税务会计问题主要包括:居民个人取得的补偿费是否征收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取得的安置房是否缴纳契税;房地产企业支付的拆迁补偿费应以何种凭据计入开发成本;拆迁安置房如何进行税务及账务处理等等。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处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拆迁安置业务,尤其被拆迁户要求采取就地安置房屋补偿方式的安置业务的税务处理与房地产开发企业正常的开发销售业务相比,主要差别在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两个方面。
(一)、企业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
[2009]31号)文件第七条规定,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行为,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拆迁安置时,如果被拆迁户选择货币补偿方式,该项支出作为“拆迁补偿费”计入开发成本中的土地成本中,被拆迁户无需向房地产企业开具发票,可以由房地产企业采取自制凭证入账。同时将政府拆迁文件、被拆迁人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被拆迁建筑所在路段及门牌号码、拆迁面积、补偿标准、补偿金额、被拆迁人签章等档案资料备置于本公司备查。
如果被拆迁户选择就地安置房屋补偿方式,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按照31号文件规定确认视同销售所得,对补偿的房屋按照公允价值或参照同期同类房屋的市场价格确定视同销售收入,同时按照税收规定计算确认拆迁安置房屋的视同销售成本。另一方面,需要确认土地成本中的“拆迁补偿费支出”。因为房屋补偿方式相当于房地产企业向被拆迁户支付货币补偿资金,然后被拆迁户再用这笔货币补偿资金向房地产企业购入房屋,因此应按公允价值或同期同类房屋市场价格计算的金额作为“拆迁补偿费”计入开发成本的土地成本中。
(二)、营业税:
被拆迁户选择就地安置房屋补偿方式,房地产开发企业需从以下两方面考虑安置房屋的营业税的问题。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销售拆迁补偿住房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
[2007]768号)规定,房地产开发公司对被拆迁户实行房屋产权调换时,其实质是以不动产所有权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利益的交换。房地产开发公司将所拥有的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给了被拆迁户,并获得了相应的经济利益,根据现行营业税有关规定,应按“销售不动产”税目缴纳营业税。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5]549号)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就其取得的营业额计征营业税;对偿还面积与拆迁建筑面积相等的部分,由当地税务机关按同类住宅房屋的成本价核定计征营业税。”由于内资企业征收销售不动产营业税与外商投资企业适用相同的政策,因此该文件对内资企业同样适用。山东省地税局下发鲁地税流函字[1995]14号文件对此情况亦有明确规定。
(三)、土地使用税:
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86号)第二条规定:“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3]89号)第二条第四款中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同时废止。”
因此其起始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土地出让或转让合同规定的土地交付日期的次月起,无交付日期的,从签订合同的次月起。开发项目土地的纳税义务的终止时间则应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2号)第三条规定:“纳税人因房产、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而依法终止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的,其应纳税款的计算应截止到房产、土地的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的当月末。”根据上述文件结合房地产项目开发实际情况,一般应以开发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报房管局备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商品房预售合同》规定的房屋交付日期为准。其他各地方税务局根据152号文件结合当地房产销售的实际情况也都出台相关文件,如青岛地税局规定如下:
房地产企业开发商品房已经销售的,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的截止时间为商品房实物或权利状态发生变化即商品房交付使用的当月末。商品房交付使用,是指房地产企业将已建成的房屋转移给买受人占有,其外在表现主要是将房屋的钥匙交付给买受人。
以上是对开发项目正常销售城镇土地使用税纳税义务终止时间的规定,对拆迁安置房屋威海房管局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给被拆迁人货币补偿或实物补偿时需分别签订《威海市房屋拆迁货币补偿协议书》和《威海市房屋拆迁产权调换补偿安置协议书》,同时报房管局备案。对采取安置房屋补偿签订《威海市房屋拆迁产权调换补偿安置协议书》的,则应根据《威海市房屋拆迁产权调换补偿安置协议书》规定的交房日期为准。
其他税种的处理与正常开发产品销售的税务处理是一致的。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处理:
房地产企业支付的货币补偿直接计入开发成本。如果以开发产品补偿,则应按照安置房的公允价值,一方面确认开发成本,同时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安置房缴纳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现举例说明如下:
某房地产企业就地安置拆迁户总面积5 000平方米,市场售价8 000元/平方米,土地成本20 000万元,建筑施工等其他开发成本8 000万元,总可售面积8万平方米。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1)拆迁补偿费支出=5 000平方米×8 000元/平方米=4 00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开发成本——拆迁补偿费40 000 000
贷:其他应付款——应付拆迁补偿费40 000 000
(2)结转开发产品成本,开发总成本=20 000+8 000+4 000=32 00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开发产品320 000 000
贷:开发成本320 000 000
(3)确认安置房收入,视同销售收入=5 000平方米×8 000元/平方米=4 000(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应付拆迁补偿费40 0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0 000 000
(4)结转安置房成本,单位可售面积计税成本=(20 000万元+8 000万元+4 000万元)/80 000平方米=4 000(元/平方米)
视同销售成本=4 000元/平方米×5 000平方米=2 00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20 000 000
贷:开发产品20 000 000
(5)计算安置房视同销售营业税,由于山东省销售不动产营业税计算核定计税价格的成本利润率为10%,则: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2 000×(1+10%)/(1-5%)=2 315.79(万元),应纳营业税=2 315.79×5%=115.79(万元),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1 157 9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 157 900
三、个人取得拆迁补偿费的税务处理:
(一)营业税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单位和个人土地被国家征用取得土地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有关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969号)规定,国家因公共利益或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于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是将土地使用权归还土地所有者。因此,对国家因公共利益或城市规划需要而收回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标准支付给单位和个人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包括不动产)的补偿费,均适用《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国土局先征用集体所有土地,将其变更为国有土地,然后再出让给企业或个人使用,则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征用土地过程中征地单位支付给土地承包人员的补偿费如何征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87号)规定,对土地承包人取得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青苗等土地附着物的补偿费收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税目征收营业税。
(二)个人所得税处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城镇房屋拆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45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取得被征用房屋补偿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
[1998]428号)规定,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属于补偿性质的收入,无论是现金还是实物(房屋),均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土地增值税处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
“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比照本规定免征土地增值税。
因“城市实施规划”而搬迁,是指因旧城改造或因企业污染、扰民(指产生过量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使城市居民生活受到一定危害),而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搬迁的情况;因“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是指因实施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的建设项目而进行搬迁的情况。
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
(四)契税处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城镇房屋拆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45号)规定,对拆迁居民因拆迁重新购置住房的,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的部分免征契税,成交价格超过拆迁补偿款的,对超过部分征收契税。
第五篇:企业业务招待费会计及税务处理
企业业务招待费会计及税务处理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超过部分不得扣除。
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应注意下列问题:
(1)业务招待费核算的范围仅指交际应酬费用。交际应酬费用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交际应酬有关的费用或对外馈赠的一次性消耗性礼品。如餐饮费、娱乐费、烟、酒、茶、咖啡、食品、保健品等。对于对外赠送的带有本公司标识(商标、公司名称、注册地址、联系方式的等)的自产产品或专门制作的外购礼品,应作为业务宣传费处理。若无任何公司标志,应作为捐赠支出。除《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的以外捐赠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2)业务招待费属于交际应酬性质,不能对象化计入相关的资产及成本费用科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统一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不得在其他科目列支。
(3)销售(营业)收入是指销售或营业收入净额,通常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不含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对于投资收性公司,投资收益应作为主营业务收入处理。销货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应从销售或营业收入中扣减。
(4)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属于开办费的一部分,无比例限制,与开始生产经营额当期一次性扣除。
(5)企业在清算期间发生的业务招待费,不受比例限制,在计算清算所得时,全额扣除。
(6)2007年底前新办内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第一笔收入之前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可结转以后3年在税法的标准范围内扣除。允许在2008年至以后调减的金额与本期实际发生额的60%之和,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额的5‰。
例1:某企业2008收入总额1000万元,实际列支业务招待费10万元。
(1)扣除限额=1000×5‰=5(万元)
(2)实际发生额×60%=10×60%=6(万元)
(3)纳税调增金额=10-5=5(万元)
例2:某企业2008收入总额2000万元,实际列支业务招待费10万元。
(1)扣除限额=2000×5‰=10(万元)
(2)实际发生额×60%=10×60%=6(万元)
(3)纳税调增金额=10-6=4(万元)
关键词:业务招待费会计处理、业务招待费、业务招待费税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