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自信和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前不久,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笔者认为既要坚守根本,又要创新发展;既要有自信心,又要有包容性。首先,要坚守根本,树立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是指引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定不移维护其主导地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其精髓: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论。强调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人民授权,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政治路线。二是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精神实质是尊重规律、探索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党的思想路线。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根本就在于其价值论和方法论具有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其次,要兼收并蓄,包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成果。
中国有五千年包含着过去、孕育着未来的文明史,思想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其价值观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价值体系的本和根,尽管不能完全适应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但仍必须挖掘吸收其思想文化精华,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绝不能抛弃这个母体。
价值观念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西方价值观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相当部分经过实践检验被历史认可。尽管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但必须承认其存在是有合理性的。应尊重它并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积极的思想文化,同时也要警惕和防止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
这里不能回避的就是“普世价值”问题。当下有两个误区必须澄清:一是不承认普世价值,二是只把西方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从东西方价值观起源来看,西方自古希腊城邦时代以来形成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理念,中国自先秦以来形成的大同、民本、仁政、和谐、天人合一等理念,两者在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但都具有普世性,且带有互补性。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把延续几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排除在普世价值之外,更没有理由说现实中世界1/5以上人口信守的、支撑一个文明古国和现代大国、如今依然展现强大精力力量的价值观念没有普世性。
历史发展趋势证明,各种文明正由冲突走向融合,不同价值观以及体现这些价值的不同制度模式各有千秋,没有理由厚此薄彼。各国应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建立多样化的体现共同价值的、适合自己国情的价值体系。由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贯穿古今融通中外,形成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创新成果,充分展现现代中国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久远生命力。
(作者:曾业松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它具有时代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中国现阶段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矗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需要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任何国家和民族都需要共同理想,变革时期更是如此。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现象,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就有了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深深植根于时代、历史和现实之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也是理想与空想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正是使人民认识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把人民紧紧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斗争,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长期的奋斗中,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个坚实的基础,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因为有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树立共同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现阶段全党全国
人民的奋斗目标,又是每一天都在进行的生动实践;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历史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决定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才找到的正确道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振兴中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在于其根深深植于我们的国情之中。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时代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的反映。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解决生产力不发达的问题,而且要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的问题,包括要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还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这就是说,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共同理想。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时代性,不仅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的反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探索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我们又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在前进中必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定要面对国际国内多种风险和挑战。全党全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搞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是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前提,是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保证。全党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所以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并在这个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天,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社会建设,逐步实现社会和谐。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理想的根本依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条件;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目标。
有人认为,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能发展,甚至认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那种主张在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无视社会历史发展、无视人民共同理想,只能搞乱人们的思想,危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每个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获得全面发展,这是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根本利益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现阶段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具有巨大的整合功能和激励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前进的必经阶段。这样的理想和追求,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具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不论哪个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努力为之奋斗。因为,无论哪个阶层、群体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全民族的复兴。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这个共同理想,既宏伟壮丽,鼓舞人心,又实在具体,激励实践,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有了它,中华民族就能够在新世纪新阶段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矗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情况下,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对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之所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觉的追求,需要学习,需要教育,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有了这个科学的思想武器,就能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就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就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只有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其趋势,把共同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才会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才会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逐步完善起来,坚信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逐步发展成熟而实现。因此,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全党、教育人民,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
第二,扎扎实实把共同理想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为树立共同理想提供有力的支撑。人们的理想信念是在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中逐步树立和增强的。共同理想越能转化为共同利益,就越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为之奋斗。因此,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把共同理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去,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中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实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搞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这样才能为思想教育发挥威力创造社会条件,奠定共同理想的社会基矗
第三,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是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如何,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越是体现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越能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去、落实到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活动中去,最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也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活力。我们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切切实实把党风、政风搞好,切实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篇:2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今年,我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统领,以教育为动力,以活动为载体,以创建为抓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学习,提升素质
加大理论知识学习力度,引导全镇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增强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组织报告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宣传。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月集中一天时间,围绕学习专题,确定中心发言,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调研文章。坚持干部学习制度,做到逢十集中学习,重点学习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会议精神,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镇文广站及时开辟“八荣八耻”活动专栏,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及相关要求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还在镇区设立咨询台,通过发放宣传品、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有力营造了舆论氛围。
2、座谈讨论集中学习镇机关先后3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学习,组织干部联系岗位实际,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讨论活动,要求参学干部每人写出一篇心得体会文章。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中,镇党委及时向全镇机关干部发出了“树立正确荣辱观,争做社会文明人”的倡议,组织开展了“遵守道德、知荣明耻、破除迷信、反对赌博”签名活动,要求机关干部带头告别牌桌子,远离酒桌子,走近书桌子,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此外,“五一”、“七一”期间,该镇还举办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图片展。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1、加大经济工作宣传力度。
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主题,积极全面准确地宣传2006年我镇经济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宣传发展农村经济,围绕招商引资、集镇建设、大力宣传我镇经济建设成果。
2、加大党建工作宣传力度
组织开展宣传农村致富能手,计划生育先进典型,以及经济建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好全民创业的舆论氛围。着力宣传好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
3、加大维稳工作宣传力度
围绕稳定这个重点,加强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信访工作宣传力度,加强非煤矿山等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印发宣传品、开展宣传月等活动,加强对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正确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工作,为创建“平安石牌”,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舆论氛围。
4、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
重点宣传我镇投资环境,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成效。加大新闻发稿力度,加大先进事迹、先进个人的报道力度,继续执行宣传奖励政策,力促外宣工作见成果,出成效。截止目前,我镇已在市“一报两台”等主流媒体上发稿40篇,在区两办信息、政府网站等媒体、刊物上发稿100余篇。
三、以人为本,以德育人
1、扎实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在思想政治品德课和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中小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重视班主任工作。
2、积极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利用节日和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入队入团宣誓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落实初中生每年20天,高中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培养未成年人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组织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榜样。
3、坚持大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聘请6名义务网吧监督员,加强对网吧的管理,禁止传播有害信息,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发挥共青妇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四、狠抓载体,组织创建
1、丰富繁荣群众文化。
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和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演讲比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文明长廊建设,进一步推动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健康发展。镇文广站、老年大学、京剧爱好者联谊会等单位先后多次组织文艺爱好者,开展文化活动,并深入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同时还抓好满意站所评选,不断规范行业行为。
2、大力创建文明集镇。今年以来,我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以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现象为突破口,坚持多措并举整治集镇环境,上下联动争创市级强镇,通过开展把“马路让出来、垃圾装起来、门前包起来”等活动,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健全队伍强化领导。为加强对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的石牌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石牌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文明创建工作。制定了《集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方案》,建立健全了石牌镇集镇管理和环卫清扫保洁两支队伍。城镇管理中队负责查处整顿违章行为;环卫队伍负责镇区卫生清扫、保洁以及清理城乡结合部的卫生死角。为强化对这两支队伍的管理,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还分别与他们签订聘用协议和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年一聘和动态管理,为搞好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此外镇区两个社区委员会也相应成立了由社区委员会书记、主任和居民代表参加的创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好各自辖区内的文明创建工作。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地对各居委会和各单位的创建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坚持做到旬查月评,季度考核,有力地促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局面。二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为使整治工作顺利开展,镇及时召开镇容镇貌集中整治活动大会,镇党委主要负责人作了动员报告,窗口单位和群众代表作了表态发言;发放了5000份《致镇区居民、经营户的一封信》;并通过开辟广播专栏、设立宣传台、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集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方案》,大力营造了有利于创建的舆论氛围。此外,为落实文明创建工作岗位责任制,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还分别与2个社区委员会、16个镇直单位,500名个体工商户签订了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责任书。
三是科学规划严格管理。首先编制规划,为杜绝城镇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严格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的总体要求,斥资50万元,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对石牌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同时投入10万元,编制石牌镇工业集中区6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从而把集镇规划建设与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有机地统一了起来。近年来,我镇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先后组织启动了滨河东街改造工程和金泰新城开发工程,实现了硬化道路、亮化小区、绿化环境的目标,美化了城镇环境,塑造了对外形象。同时投入500万元,征地320亩,大力推进了工业集中区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以园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引进亿元项目1个,协议引进资金2.6亿元。其次整治道路,通过对过境331国道和镇区主干道开展集中整治,有效地治理了“脏、乱、差”现象,杜绝了车辆乱停乱靠和个体工商户占道经营,实行了垃圾袋装化,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年初镇政府还投资10万元,沿街安装了40个垃圾箱,并对垃圾存放点及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有效改善了镇区卫生状况。此外还组织居民开展创建文明街道评选活动,滨河东街因路面整洁,无乱贴乱画现象而荣登榜首。第三规范市场,对占地6000平方米的石梁河农贸市场经营秩序进行专项整治,通过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卫生保洁员,实现了摊位整齐,竞争公平、经营有序,卫生良好的预期目标。第四卫生保洁,镇环卫处严格岗位责任制和奖惩措施,把全镇卫生责任区划分成29个责任段,明确专人分段保洁,并配备了大吨位的垃圾装运车,保证了镇区垃圾的及时清理装运。
四是狠抓载体组织创建。我镇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专项整治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了文明创建工作。石牌中学、镇供电所、中心学校以及中心卫生院等窗口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到了办公场所卫生清洁、环境优美;镇环卫处多方争取资金,积极对老城区的公共厕所进行维修改造,并安排专人负责公厕卫生保洁工作;镇城管中队还对三轮车乱停乱靠现象进行专项整治,保证了道路畅通,避免了交通隐患。
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2007年,我镇将在总结2006年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巩固成果,查摆不足,继续抓好以下三项重点工作:
一、创新手段,继续强化宣传教育工作
要继续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机关干部学习日制度,要继续选优配强通讯员队伍强化宣传报道工作,要以文广站、老年大学为载体继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还要在继续开辟广播专栏、设立宣传台、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好《集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方案》,努力营造“户户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重点,继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要对镇区主干道及331过境省道的个体商贩占道经营以及三轮车乱停乱靠现象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巩固创建活动成果;要将创建范围扩展到镇区次干道及小街小巷;要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让路灯亮起来、道路平起来;要加强门前“三包”管理,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投入创建活动。
三、狠抓落实,继续加大督查督办力度
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总结部署当前工作;要适时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创建活动自查、自纠工作;城工委要对各单位创建活动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以确保我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第四篇:思想汇报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汇报
(三)敬爱的党组织:
在自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此,我想向党组织汇报我的认识。
放眼环球,纵观古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批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主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下面,我就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我看来,爱国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敬业才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诚信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友善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大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首先,作为学生,我们要学好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我在这里所指的科学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习好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要注意汲取和把握这些思想成果,同时,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但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切理论学习都要联系实际。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通过个人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以致用,我们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提高个人素养。
其次,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创造自我价值,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不仅是党的奋斗目标,更是当代大学生前进的责任。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共同放飞中国梦。
再者,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塑造文明道德风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其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此外,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总之,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以上是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不懈奋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恳请党组织考验我今后的思想和行动,并给予批评、帮助!
汇报人: 年 月 日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时空体系内发展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反映,并且以理想的形态引导、塑造着这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念。任何民族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孕育和形成,并且通过历史记忆加以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的民族国家内部力量整合的必需的要素:它不仅须臾不可缺少,而且其内在的性质也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二
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现在是过去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绝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形成的,并且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活动独立存在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为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凝聚在一起,协商、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的利益目标,并且形成共同的文化形式、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和民族认同,以反映并且进一步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样式。
然而,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是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代要求,才能成为动员整个民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推动和凝聚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并且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识、品格和气质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对民族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活动的引领和反应,因此,必然对特殊的时代性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带有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现。譬如,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而言,也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这种理想在古代中国排斥了人民所倡导的规范,因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也是难以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理想的历史性就否认它们的普遍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扩展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理想的适应范围和体现深度。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根基,又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不仅要在历史发展中追求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状态,而且要以自己深厚的历史特性给世界留下更多具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财富。由于人类社会有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社会发展仍然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些虽非绝对的共性,但也存在某些统计学上的趋势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因民族性而抗拒普遍性的东西。一个排斥普遍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把民族性与普遍性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发现和开创普遍前景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价值体系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世界性的价值。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当然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仍然面临这样的任务:如何不断总结、提炼、调整和概括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构建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三
实际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基础之上的,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结构明晰和内在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告诉我们:伟大的共同理想基于伟大的共同事业;离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示我们: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启迪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
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就文化而言,不仅每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而且一个民族内部也不是完全同质的。单一的文化会因时间之中的流动而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因空间的展开的序列而形成不同的亚文化——都市文化、乡村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政治文化、企业文化、学院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差异和文化差异,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社会观念。同时,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公民树立团队精神,而且应该鼓励更广泛地交往。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通过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这就是说,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发展软实力既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们的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反应,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软实力本身也是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健康协调运转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