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1: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第一篇: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至关很重要。如何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我讲三点。

一、理论界对以人为本的认识

1、“人”认识。目前,我国理论界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就是个体的人,即个人,或现实的个人,否则以人为本就会落空。还有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横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指某一部分人,甚至也不应指多数人,而应指全体人民。第二层含义,从纵向分析,这里的人不应仅指当代人,而应包括后代人,是“多代人”的概念。第三层含义,从内核分析,这里的人不应是“单需”之人,而应是“多需”之人。所谓“多需”,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

2、“本”认识。目前,我国理论界目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所说的“本”,只是一种价值观,主要涉及人的利益和价值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3、对于以人为本的认识。目前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种认为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评价和衡量我们一切制度,一切规范,以及政策措施的终极标准。凡是符合这一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持,就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违背终极标准的,我们就要坚决地进行改革。以人为本意味着要尊重人,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等规范价值得以产生的价值源泉。具体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

一种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认为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也有人认为以人为本源自西方的人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主张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时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神本”、“君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主张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强调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和全面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受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弘扬,对主体的赞美,使得人类只承认人的价值,而轻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如果说自然有价

值,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的两极,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有必要追溯古今中外的思想渊源。

第一个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的“民本”主要与“神本”、“君本”相对。据《尚书》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人本思想的萌芽,出现了“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首次明确提出“以民为本”的概念,《春秋毂梁传》中甚至有“民者,君之本”的提法。孔子和荀子曾以舟和水比喻君与民的关系,意思就是说,君如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民本”思想作系统阐释的首推孟子,他提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的至理名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开明君主大多推崇“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孙中山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将尊重民权作为政治追求,将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我国历史上的这些民本思想,承认民众对国家的根基性作用,强调君主要爱民、惠民、裕民、恤民,这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在历史上确曾哺育过一批关心民瘼疾苦、关注民众力量的思想家、政治家,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提供了有益启示。但是,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封建社会实际上奉行的是君为臣纲的规则,君权、神权长期成了束缚劳苦大众的枷锁,而且封建统治者大多只是把以民为本作为御民之术,称王称霸才是其最终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封建统治者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爱牛是为了从牛身上挤出更多的奶,让牛耕更多的田。“亲民”、“爱民”只被当做对百姓的恩赐,这与共产党人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有本质区别。

第二个渊源是西方传统的人文、人道、人本主义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堪称以人为本的最早宣言。中世纪,神学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主体地位被神湮灭了。14~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竭力把人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的个性、物欲的现实合理性和人的理性的至上性。例如,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写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宇宙之华!万物之灵!”“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17~18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启蒙运动进一步把人从封建的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著名启蒙思想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论证“天赋人权”、“君权民授”、“三权分立”的原则,促成了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美国《独立宣 言》(1776 年)和《人 权 法 案》(1791 年)的诞生。19 世纪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人的生活不幸,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建立人人平等、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蓝图,欧文还在美国买下土地,进行建设新和谐移民区的实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首次从哲学上对人本主义进行了论证,他把神归于人,把人归于自然,揭开了宗教的神秘主义面纱,恢复了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围绕对科学技术社会效果的评价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对立的思潮,人本主义者批评科学技术对人的主体性、人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面影响,要求从对以科技为代表的外在物质生活的过度关注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关注。西方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权和个性,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全人类的普遍价值,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然而,其脱离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来理解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具有理论上的误区和

实践上局限性。

第三个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其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其二,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就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三,以社会实践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途径。恩格斯说,“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既要尊重历史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便是唯物史观与机械唯物论、唯心史观和历史宿命论的原则分歧之所在。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原理,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四个渊源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宗旨和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有过许多深刻论述。他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同时,也把个性解放放在重要位置,他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到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他还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无限的创造力,要向人民学习,拜人民群众为师。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他还明确提出“以人民群众为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这些重要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无不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真谛。可以说,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要梳理和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从世情看,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高,既有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也有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推动人类的共同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发布人类发展报告书,对人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述评,敦促各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显示了对人的深度关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既是为了实现我国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更大贡献。

从国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是,这还是低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我国国民经济虽然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一些地区热衷于GDP增长,见物不见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自然灾害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漠视生命的安全事故、不顾生命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不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案例、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等常年不断。这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不良影响。从党情看,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点进一步增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断改进,正确的政绩观正在逐步树立。同时,也有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有的人在发展问题上重当前、轻长远,干工作不是先考虑群众利益,而是先考虑小团体、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甚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特别是有些干部在关心群众疾苦、解决民生问题上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敷衍塞责,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甚至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基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的,不仅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得民心,顺民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最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十七大报告中,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他又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新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近,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他又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我们要着力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过程,成为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尽管理论界对“人”和“本”的含义有不同理解,但是,从胡锦涛总书记的以上重要论述来看,以人为本主要有三重含义:一是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二是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科学发展的主体,充分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谋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推进发展过程靠人民奋斗,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三是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篇: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发展是硬道理,是时代的最强音。用不同的发展观去认识和追求发展,其结果必然大相径庭。作为一个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改革开放29年来,湖南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辉煌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要正视发展中存在增长粗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有违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 磊

发布时间:2008-11-05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要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理解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一是要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只有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执政后的中心任务。党的八大全面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展现出蓬勃生机,是与我们党始终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分不开的。科学发展观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了对发展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

二要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且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三要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的联系中把握发展。发展既包括物质也包括精神,既包括经济也包括社会,既包括人也包括自然,既要看局部和眼前也要看全面、看长远。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四要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失去机遇就很难实现发展的突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真正的发展机遇是不多的,要珍惜机遇、善于抓住机遇。正是因为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很好地抓住了90年代国际和平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国内改革开放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才使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尽管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从整体上说,我们面对的形势依然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多于不利。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正确的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

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概念,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认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一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强调社会主义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进一步丰富了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以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只有把握以人为本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二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人民是发展的受益者,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回答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三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

一要把握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体现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是一系列的基本观点、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路的依据。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要把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相和谐、持久永续发展的社会。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才能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系,真正构建起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三要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要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三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五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循环经济较大规模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使我国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理解和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一要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要处理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方针进一步具体和丰富。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二要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兼顾全面、实现协调和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只有坚持用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运用辩证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三要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作者是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

第四篇: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不断提高基层央行的履职能力

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不断提高基层央行的履职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从五个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可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点。作为基层央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求真务实全面提升执政能力与履职能力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要提高这些能力,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解决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包括科学发展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其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就连西方学者也说“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伟大认识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个别观点和结论可能不再适应新的实践需要。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将长期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和运用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下功夫,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弄清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中央银行更好地履行职责的迫切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进程,金融业生存、经营、发展的环境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新的形势对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新的任务对中央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思想更加敏锐,眼界更加开阔,思考问题更加深刻;要求我们总揽全局,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要实现这些要求,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就能够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地做好中央银行各项工作。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基层央行的履职能 力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增强执政意识为立脚点,切实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舒畅政策传导,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探索和实践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努力解放生产力。”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成果之一,也是指导工作的重要立脚点。要使中央银行的货币传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不能搞“大而空”的形式主义,一定要脚踏实地,找准货币信贷政策与地方经济的结合点,因地制宜,把虚事做实,实事做牢,想方设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珠海毗邻港澳,背靠华南和西南,是港澳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一环,即将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把三地更紧密地联接起来,成为香港通向珠三角西岸的桥头堡,近几年来,珠海通过实施“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加快发展步伐,实现显著增长,但是在经济总量、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不足,内源经济、内联经济方面增长乏力,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提出,恰好为珠海弥补不足加快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作为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在认真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要以支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一是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与当地经济管理部门、金融结构、企业相互沟通的工作机制,按季度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通过金融形势分析会 等形式,积极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控制信贷过快增长。二是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各金融机构兼顾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在金融创新和其它金融服务方面,更多地侧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三是积极配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增加对贷款有效需求的资金投入。四是认真落实国家再就业政策,积极协调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五是认真贯彻消费信贷政策,促进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加强地方政府、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高校的沟通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六是切实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力促农民增产、增收。

(二)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自银监分设后,人民银行增加了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当前,珠海市辖区部分金融机构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尚未够健全,历史包袱沉重,潜在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依然存在。为此,我们一要密切关注辖区金融运行中的风险情况,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制定调整行业信贷政策,调整信贷投向;二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督促其合理控制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严防流动性风险;三要尽快建立新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密切监测辖区金融业的整体风险,重点要关注银行信贷资金高度集中和房地产信贷投资过旺等风险 隐患;四要积极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探索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作机制和措施,尽快建立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三位一体”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致力于维护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三)强化服务意识,构建基层央行高效金融服务机制。搞好金融服务是我们基层央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层央行,要以抓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为着力点,立足地方实际,积极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央行高效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在加强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中,大力推行“制度化、标准化、优质化”服务的工作模式,努力提高资金清算效率,确保资金清算汇划的高效和安全。同时积极拓宽结算渠道,大力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支付结算现代化水平。二是认真履行货币金银管理职责,提高现金投放、回笼分析预测水平,结合辖区经济特点,灵活调拨发行基金,准确调剂券别结构,确保总量供应和结构合理。三是强化国库监督管理,进一步深化国库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国库会计对账、复核、事后监督制度,严把资金预算收入、支拨退付关,切实防范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四是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规范受理和审查程序,积极推行“规范性执法、效率性执法、服务性执法”,认真做好进出口核销、外债登记、贷款卡等的行政许可审批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五是做好征信管理,完善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加速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及体系 建设,提高社会公众信用意识,以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信息咨询作用,不断提高借款人资信的透明度,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显著的作用。六是认真履行反洗钱工作职责,积极探索反洗钱检查的有效工作方法。反洗钱工作,是一个老话题同时又是人民银行一项崭新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体现中央银行的素质与水平。反洗钱工作,在基层中央银行涉及货币信贷、外汇管理、外汇检查、货币发行、安全保卫、账户管理等各个部门,我们要集中各部门优势开展这一工作,边干边学,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反洗钱检查的有效工作方法,使基层中央银行真正成为辖区反洗钱工作的权威。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就必须经常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不断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掌握根源性问题,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树立人民银行良好形象。

第五篇: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学习调研重实效 以人为本促发展

——中共海侨文教卫党支部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跟大家一起学习。我的发言算不上经验,仅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的一些做法。说得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调研重实效,以人为本促发展”。我支部在场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的检查督促下,结合实际, 组织学校和医院党员及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按照场党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的部署和按我支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现将第一阶段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认真动员,全面部署,充分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9月29日,我支部召开了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大会,传达了场党委关于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要求,并根据我支部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文教卫党支部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组成了我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通过认真动员,全体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二)扎实起步,确保实效,认真抓好学习调研阶段三个环节的工作。一是积极宣传引导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在学校网站开辟学习专栏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认真组织学习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网上学习、个人自学与座谈讨论等方式,抓好党员的学习。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学习,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因公差耽误学习的同志都能及时补上。三是围绕形势发展和工 1

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医院医疗服务更好更快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落实《规划纲要》和推进“三促进一保持”,深入进行走访调研,组织领导与基层教师(或医生)谈心、教师到学生家庭了解意见等分析本单位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研究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措施办法。四是认真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联系学校、医院实际,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围绕学科教学、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医疗服务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实践特色。在开展学习调研阶段,紧紧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医院医务工作实践,抓住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两个突出问题开展学习、调研、讨论。提出了调研的四个重点课题,即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医院的办院理念;如何创新德育,科学发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以及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还儿童自我个性;如何锻造专业化水平高、现代信息化教学技能全面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意识。这四个重点课题,突出实践特色,紧贴我支部当前工作的任务,紧扣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所讨论的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突出重点环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的总体要求,我支部在抓好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抓好“解放思想大讨论”这个环节,引导党员干部通过讨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加深对新一轮解放思想的认识,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的精神上来。一是营造学习、讨论氛围。通过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营造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的学习氛围。二是注重查找

突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位党员干部认真检查自己还存在哪些陈旧的、落后的、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思想观念,查一查自己在工作作风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三是注重全员参与。除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外,还重视发挥其他教职工的积极性。特邀我场组织员林克新同志,在我支部扩大会议上上了一堂主题为“教师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课,并要求全体老师结合学习和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我们重视收集群众的意见,鼓励大家为学校、医院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

(三)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为了做到学习工作“两手抓,两不误”,我党支部提出了围绕工作中心抓好学习活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的要求。我支部把学习活动同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工作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正确处理,统筹规划好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抓紧、抓实,确保了中心工作和学习调研活动“两不误,两促进”。

三、主要成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广泛动员,开展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学习讨论中,大家表示要认真按照场党委的部署和场实践办的具体要求,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力争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创建教育工作新业绩。

(二)解放思想,拓展思路。通过学习调研,针对教育教学、医疗工作任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清晰。3

在工作中,紧紧围绕学校、医院的大局,围绕学校教育和医务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实际,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摒弃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维,进一步拓宽了工作思路。通过学习调研,发现学生课外辅导、假期辅导占用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本学期从台城调来我校的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听不懂普通话,有时用方言讲课,反而造成学生听不懂;经过“创强”,我校的硬件上去了,但老师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还不高等问题。我支部立刻把这些问题摆上桌面,并研究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如暂停假期和课外辅导、提倡高效教学、举行高效课堂教学讲座和研讨会、禁止老师用台城话或其他方言讲课、举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教学设计比赛、教学论文评比、联系城北小学和海宴中学前来我校帮扶、邀请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前来我校作现代教学技术培训等。医院党小组也采取了具体措施强化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同时,我们还要求领导干部撰写调研报告,集思广益,反复整改,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三)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针对当前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党员集中进行讨论,党员干部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的特点敞开思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找差距。大家表示要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成绩,积极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让家长群众信得过的教师、医务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医疗服务的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如向玲老师,通过这次学习,增强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于10月20日在全市的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海宴赛区第一名奖;学校的校运会,全体老师的高度负责下,也搞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学校的教学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省立项的科题即将举行开题仪式;学校的教风学风、医院的医德医风大有提高。

四、存在问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个别党员干部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完全把自己摆进去,满足于一般性的读、听、写,而潜心钻研、融会贯通不够,联系实际消化理解不够;二是由于当前各项工作比较繁重,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个别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不充分。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党支部将按照有关要求予以改进,抓好边学边改,以学习促进问题解决,以解决问题推动活动落实。

根据我场的要求和我支部的《实施方案》,11月上旬,我支部的学习就要进入第二阶段。我们相信,在场党委、场实践办的正确领导下,我支部的学习实践活动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效。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以后各阶段工作的落实,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调研阶段取得的成果,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充沛的创新精神、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总结探索新形势下搞好教育教学、医务服务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措施、新创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使学校、医院工作融于全场建设之中,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医院医疗服务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海侨文教卫党支部

马俊业 2009年10月28日

下载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东小店中学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 调研阶段情况汇报 我校在学习调研阶段能够认真按照乡党委和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高度重视,精心组......

    深刻领会贯彻四个

    深刻领会贯彻四个“坚定不移”辛鸣来源: 半月谈2007年第13期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并指出,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

    2020年党委书记关于党的领导制度党课宣讲稿——深刻领会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与逻辑(5篇可选)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确提出六个方面要求,即:建立不忘初心、......

    士官职业化科学内涵

    士官职业化内涵探析 邢振红(装备学院昌平士官学校政治教研室 讲师) 纵观当今世界,士官职业化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军队的士官已基本实现职业化,美国实行全募兵制,士官职业......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八大科学内涵总结

    八大科学内涵总结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

    深刻领会总理讲话精神实质

    深刻领会总理讲话精神实质 努力开创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教育局局长 黄华忠 2010年2月2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视察东兰的重要讲话精神暨......

    浅谈以人为本

    浅谈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把人作为企业发展的资本,也是根本,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把这种思想融入到管理理念上,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