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1:5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第一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中国企业列入世界500强数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绝大部份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之中,中国独特技术引进策略,有大量同类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在几乎每个行业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输于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条件比较好,在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进行,80年代迅速扩张,出现重复引进和生产过剩,80年代末-90年代,经济遇到两次大下滑,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陷入困境,各地大规模出售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很多企业的品牌和技术价值散失。中国经济转变成三资企业的出口经济为主的经济,他们为外国生产产品,不注重内需。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抓大放小,发展大型资本密集企业,脱离企业办社会。但是,一个是地域上一刀切,内地国有企业是当地经济核心,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纺织企业仍然能赚钱。改革之后,当地经济衰败。很多企业原来的学校,医院,基础设施没有很好接受,使得当地社会福利大幅度下降。国有企业战略不是很全面,未从地方经济和公共服务上全面考虑,因此进度过快,方式粗暴。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引起公众广泛争论。

建立现在企业制度,对产权问题的强调,而中国的国有企业最大问题是: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和经理利益不一致,短期化,制度落后,同时内部没有力量和制度监督。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公司诞生,委托代理问题是现代企业主要问题。私人所有制企业也有同样问题,企业主拥有企业,但是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管理企业,这几年来几起重大药物事故,是新企业主压低收购国有企业的成本造成的,也有是国有企业压低成本缩短工艺流程造成。私人企业比国有企业优势在于,对经理阶层监督和激励上花时间比较多,对工作业绩有高回报,否则解雇。

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监督不足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少,失败多。除了垄断企业外,多数企业越改越死。国企改革流于为改革而改革,有了改革者的名誉,为自己增加升迁资本和消除对自己的监督力量。

1没有形成现代的激励和控制制度,追求短期利润和低负债透支了企业未来,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渐下降,国有企业过于迅速丧失市场份额,而占用国家资源和银行贷款地位不相称。

企业内部为分配年度大饼,不断发生争斗,很难平衡。落后的新酬制度,企业采用预算制度分配各类成本,沿用了落后的包干制度和计划经济的 分几类工的定岗定编制度,实际上按照身份,不是按照员工知识和努力与企业利益一致的程度,编制外和编制

内难以实现“同工同酬”,在社会保障、向上发展(入党升职培训)等方面也难以享受到平等待遇。

2 企业改革矛盾重重监督缺位,竞争性企业,汰弱,增资,技术改造,身份转换。但是多数会不久就失败,内部腐败是主要原因。垄断企业每次改革都是压缩成本下进行,利润能带来升迁的资本,为了保持自己阶层的收入水平,就按照身份和岗位分配进行,因此改革根本是腐败和不公平的,客观上带来一个低效的企业。每次改革,淘汰能力差的,没关系的,实际上是没关系而工作态度好很容易被淘汰,工作能力强与否还不是领导说了算?!最终保留的是有关系,增加的都是有关系的,企业效率大幅度下降。都是自己人,企业内监督没办法了,随后很容易发生腐败案件,以后增资和技术改造都化为乌有。有的企业改制之后,几乎换了新人,新人知道什么呢,没两年企业就垮掉,企业资产被席卷一空。就是企业管理者本身命运又好吗?好的用不正当得到的钱去炒楼,不好的被双规和判刑,几家子都完了,流亡国外过着提心掉胆的生活。

3 企业内耗扩大。

身份转换,变成合同制员工,外聘低工资的新人。企业通过双轨用工压低成本,员工按身份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同样的劳动付出,薪酬可能相差一倍多。整个企业有多种身份员工,透过表面会发现身份代表着不公平的分配,没有正式身份的被称为农民工或白领民工,工资和福利差距巨大。比较时髦的企业变相分为不通类型的岗位,开始是A类经理岗,B类管理岗,C类技术岗,D类生产岗,最后竟然发展到十几类,还不公开,像印度种性制度,在分配上逐渐形成身份待遇差距,高能力或者工作勤勉的低等级员工被剥削,科研项目之中外聘人员干了相当关键工作,但是不能署名。形成独特的政治和文化。

内部高度政治等级化,这种身份和岗位分配是基于关系的分配,甚至传统上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分配也被逐渐消除,党和工会逐渐弱化,党工团管理部门越来越小,干部储备制度形同虚设,丧失了监督,必然是腐败和低效。这种等级化下,对环境变化反应缓慢,在市场竞争会很快中失败。以前国有企业上下级之间关系没有现在这样紧张,现在干部保护措施非常严密,这证明有极高的内耗,企业内部的公平才有低的成本和高效率。

虽然市场上竞争优势和低劳工成本,垄断企业和资源企业掩盖了不少弊端,但是腐败大案、玩乎职守的有大量伤亡的工业事故案件、购买金融产品失误接连爆发,在内部监督,干部素质和专业素质上不断下降。未来令人担忧

企业众多,规模小,产能过剩。企业产业升级速度很慢,企业陷于价格竞争之中,对产品开发投资不足,模仿期比较长。

企业内部部分员工高工资引起全社会反弹,一个正式抄表工年薪10万,其他身份员工年薪1万,甚至超过非正式身份的高学历员工,企业内部价值观与社会普遍价值观严重违背,央企地王成为众矢之的,将难以长久。

以企业高利润和上交红利维护自己,但是企业高利润难以维系,大型国有企业雇佣了大量低工资的农民工和非正式身份员工,降低了成本,掩盖了低效。现在面临劳动力短缺,利润无法维持这样高,欲降低其他类员工的工资和裁员将是很大矛盾。

第二篇: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浅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摘要:传统体制中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有性质:背负着两方面的政策性负担,即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另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都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这就决定了简单的私有化并不能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把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既需要探索和解决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及时跟上,因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所有权,经营权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社会经济领域, 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为开端, 开始了经济领域漫长而又痛苦的改革进程。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领域改革中的重要阵地, 也是最难改革而且影响最深远的领域。由于国有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最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有制的描述, 所以, 它一直被认为是保证社会主义性质的微观主体, 国有企业的任何一项重要的改革都会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和组织形式

1.1建国前存在与革命根据地的国营企业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江西苏区和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就兴办了一些国营企业,他们为战争提供了军需品和日用品,分布在战争环境的农村,比较分散。企业的发展与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根据地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小,所占比重有限,而且主要属性用于军需和日用,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国有企业,他们为行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早期的管理骨干,保证了后来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僚资本企业的顺利接受。

1.2由国家接管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在旧中国,由于旧政府的腐败无能,使国家不仅遭受到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而企业遭到他们的经济侵略。他们在中国开资办厂,掠夺资源,压榨人民,积累了巨额财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采取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接管方针,把它们转变成中国的国有企业。

1.3由国家没收的旧政府和官僚资本

这一部分在旧中国的经济占很大比重。主要由国民党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掌控。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已经拥有全国电力的85%,钢产量的97%,棉纱产量的53%,国家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1.4 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

旧中华民族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家对其改造使之变成社会主义的企业。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基本上使公私合营改造成为国有企业。到1966年,国家停止向资本家支付定息后,公私合营企业就彻底转化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了

1.5国家直接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

国家投资兴建的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产生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国有经济经过40多年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企业蓬勃发展。从1950-1990年累计,国家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6992亿元。到1993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达34950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26025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74.5%.1.6 组织形式

(1)国有独资公司:《公司法》指出,“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显然,国有独资公司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其物资资本的产权性质全部为国有产权,其物资资本的资产性质全部为国有资产。(2)国有控股公司:由国有投资机构与其他非国有经济主体共同投资建的股份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些股份制企业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既由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投资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公司直接持有的股份占绝对支配地位,即51%以上,常将这些企业称之为国有控股公司。(3)国有参股公司:由国家投资参股,其所占股份额相对多数的公司。在这类企业中,尽管国有股权所占的比重达不到绝对控股的比重,但由于企业股权比较分散不沾绝多数的国有股权在企业的经营中起到支配地位。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2.1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2.2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条件下,由于“人人所有,人人没有”,“人人享有权利,人人不尽义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来真正努力经营好自己所管理的企业。

2.3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2.4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三.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3.1 在所有权框架内的经营权的改革(1978—1992年)

在这一阶段内,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坚持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基础上, 通过对经营控制权的改革来搞活国有企业, 认为决定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所有权的主体, 而是

在于经营控制权的主体以及具体的经营激励机制。因此,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保证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条件下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的改革。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的阶段:

(1)放权让利(1979—1984)。在“文革”结束后,全国的经济秩序开始逐步恢复。与农村的改革几乎同时, 在城市也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其中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979 年, 以四川的重庆钢管厂等6家企业为先导, 后来在全国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提高利润留成, 开征固定资产税, 提高折旧率和改进折旧费使用办法, 实行流动资金全额信贷等措施。后来在1983 年4 月, 国务院又开始实行两步“利改税”, 希望通过把利润分成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 以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自主权, 增强其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 1978—1984 年既是国民经济恢复、整顿和发展的转折时期, 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框架内的改革, 是不改变企业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和财政体制的企业经营权的改革。(2)承包制(1984—1992 年)。1984 年7 月, 国务院批转《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 提出对于小型国营零售商业、饮食服务业可以转为集体经营或租赁经营者个人经营, 对于大中型国营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企业内部经营承包制。1984年12月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并提出国有企业应该实行政企分开, 向市场主体转变。从1987年开始, 在国家经委的主导下, 全国的工业企业陆续开始承包, 到1992年经历了两轮承包, 98%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承包。在这一时期, 虽然我国也开始了股份制的试点, 但是主导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还是承包制。承包制的实行也是在不改变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放企业经营管理权的改革。

(二)开始逐步展开的所有权改革(1992年—至今)

随着改革的推进, 关于改革姓“社”姓“资”问题成了20 世纪90 年代初经济理论界引人瞩目的理论热点。1992年党中央在继续完善和推进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 开始逐步推进股份制改革试点。在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 党中央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点破了迷津, 指明了方向。1992年国家体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并陆续公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几个规范股份制改革的文件, 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 使试点逐步迈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截止到1992年底, 全国股份制试点企业已经达到了3700多家。股份制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重要转折, 股份制的推行说明政府开始从所有制角度来破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 从过去在国家所有的框架下来增强企业活力到进行产权改革, 从扩大企业权利到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正式被确认, 以及提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六字方针, 都说明我们党开始改变只是从经营控制权的角度来改革国有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对于企业效益提高重要性。随着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也出现了多种形式, 比如出售、MBO、试行经理人股票期权等, 但是有些改革由于实践中措施的不配套, 出现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 引起了2004年的国有资产改革的大讨论, 使得国家停止了国有企业的MBO, 并开始反思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四.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

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

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层收购问题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管理者既是买家又是卖家,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国有资产贱卖的问题。MBO 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融资收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收购标的价一般都远远超出收购主体的支付能力,管理层往往只能够支付起收购价格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中的差额就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融资能否成功是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然而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完成MBO 所需要控制的股权数量和动用的资金金额都很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层的收入相对较低,也导致了收购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巨大,也就难免出现非法融资的现象。所以管理层收购中定价问题是关键,我们一方面要完善证券市场,使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准确地反映资产状况,避免资产贱卖;另一方面,完善管理层收购的中介机构,由规范的中介机构来操作国有资产的买卖,而且要在规范的交易场所内进行。

(三)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

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

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四)垄断行业改革问题

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五)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商场现代化,2008(5).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商场现代化,2008(5).3、林毅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4、张维迎.《现代企业理论和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5、杨瑞龙.企业理论: 现代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6、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6.7、陈清泰.《国企改革: 过关》.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8、徐传谌, 孙少岩..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国有经济理论前沿报告》

第三篇: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二)出资人和管理者利益不同

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或所有者来说,企业的利润最终以投资收益的形式为其占有,投资行为的效用最大化可以简单化为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员只是资产的经营者,经营者的收入不等于企业盈利,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理人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不足,有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其可能会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扩大其权力基础,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地位;或通过增加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或者通过增加或多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

(三)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国企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活力提供了政治保证。但由于一些企业在操作中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现象为:

一是将国有资产低估或不进行评估就低价入股。最常见的手法是对其中有形资产部分按原值等价折合入股,例如,对土地、房产等大宗不动产按原购入价评估,不计其市场升值部分。

二是将公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改制中为保护一己私利,将公有财产无偿量化给个人。

三是在红利分配时,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

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市场经

济的要求。因此,市场化是国企改革的中心目标。国企要实现市场化的目标,关键是建立起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东多样化是良好治理结构的前提,这就要求对国有独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简称为“国企改制”。国企改制的成果之一是“上市”,上市反过来有助于固化改制的成果,但上市并不是改制的唯一目标。

三、国企改革的实践问题

(一)证券市场效率问题将国企改制后在境内外上市,这是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境外证券市场有严密的法律和规则,运作经验也比较成熟。而基于承载国企改革与解困的历史使命,国内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缺陷,再加上不法分子的推波助澜,以及各方经验的欠缺,证券市场逐渐失信于人,各类问题最终彻底暴露。目前,证监会制定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国资委制定相关文件,限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最低持股比例,确保国家对某些行业的控制。作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证券市场效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集体股、个人股同股不同利。四是改制企业发生的亏损由改制前单位负担。优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准确评价国企市场价值和经营业绩,并采取期权等手段有效激励国企高管人员。

(二)管理机制和制度问题国企改制有助于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做好做强企业的基础,但绝不能保证企业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激发企业组织的动力和活力,调动企业各层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中之重,是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国家一直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目标是“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这在市场化企业看来的基本常识,在国企改制之前简直比登天都难;职工身份问题是个症结,根本谈不上人员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冗员多而人才少。改制无疑是个最好的契机,使得“三项制度改革”有了突破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有了起步点。国企要在改制的同时,顺势而为地开展人事改革,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董事会的功能,加强监督,打造职业经理人,和谐地解决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职工身份转化问题。由于国企传统机制制度的起点不高,改革的成绩也就更加显著。

(三)垄断行业改革问题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和控制力最强的领域。垄断行业中的主要大型骨干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央企业。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重点是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新的厂商,同时加强监管,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已经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进行初步分拆、引入竞争机制的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等行业,要完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引进新的厂商参与市场竞争。尚未进行实体性体制改革的铁道、某些城市的公用事业等,则要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改革。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和政府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既要加强对安全、环保、普遍服务等监管,也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管,以维护公众的正当权益。

(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数量仍然太多,主要是地方中小企业太多,他们仍然大量活动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很难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一般认为,国有企业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

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领域有优势。因此,今后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就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而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把大多数国有中小企业放开搞活。

参考文献:

1、王风刚.多元结合——国企改革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5).2、刘姿含.国企改革之深层次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第四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出路浅析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出路浅析

姓名:陈仁君

学号:4130103

3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搞好国有企业改革,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的大局。认真总结中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改革历程,系统梳理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得失,明确指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于坚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国有企业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策略工程。国企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新旧体制接轨必然有碰击的喜悦,分离的酸痛和磨合的疾苦。但是,就企业来说,谁改得越早,越实际,越彻底,谁就可能抢得市场先机,使白己在整合细分的市场领域早日立足发展。这样新旧矛盾交织会自然产生这就使国企改革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锐,而相应的改革措施必然与之相适应。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了垄断行业之外,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特性已经消失。也就是说,除了垄断行业之外,国有企业三家、五家、一百家、甚至于一千家,你垮掉了,整个国民经济还可以增长,因为现在有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可以顶替上来。所以这和90年代中期以前国有企业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市场准入程度的不断放开,不但大量的外资成为市场上的准入者,而且民营企业大举进入了更多的领域。国有企业占据很多领域,而且受到政府保护的局面已经消失,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势变化。

为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政府已经改变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采取不同政策的做法。过去政府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税收制度,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优惠,显然是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不相符的。加入WTO以后,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就是要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因此对那些丧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政府已经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挽救,这使得旧体制沉积在国有企业中的问题大量暴露,如债务问题、富余人员的问题、企业办社会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最难处理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存在哪些严重问题及其成因

1.低效率

当前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劳动生产率低下,运营资金严重短缺,亏损现象严重,资产结构不合理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化主体,生产行为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和市场价格机制的制约。而清晰的产权关系是各行为主体参与交换的基础。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尽管传统的经济体制受到很大冲击,但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所有制关系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产权关系不清、投资主体不明、借贷关系混乱、盈亏无人负责,没有完全跳出厂长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怪圈。按市场经济

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产权必须由具体的持有人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并承 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而现在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仍由拿公务员工资的政府部门分散行使管理权限,却没有哪一个部门在真正承担责任。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缺位,实际上是处于没有人格化的所有权状况。企业有利润,有钱时大家去管,来抓;而当企业有难时又谁都不管,不问。

低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当前法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竞争主体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在市场交易活动及相关领域中,违反法律、法规、诚实信用原则和道德准则,采取欺诈、引诱、诋毁、干预和利用等不正当手段谋取非法利益,损害国家、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利益,拢乱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具体表现为:个别不法企业假冒国有企业名牌商品的注册商标,肆意制造,以低廉价格销售,从而使国有企业名牌商品信誉受到损坏,市场份额受到挤占;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有的不法企业利用财物其它手段进行贿赂,招标者和投标者串通,抬高或压低标价,以排挤国有企业的公平竞争.其他诸如低成本倾销,捏造散布虚伪事实,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正当行为亦时有发生。

第二是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前,企业管理者存在较为严重的利己行为,没有树立现代管理观念.由于政府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目标,国有资产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公司不拥有所有权,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情况下,一些管理者就会倾向于为自己谋利益而不顾资产所有者(即政府)的利益.例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购买豪华汽车、别墅;挪用国有企业资金进行股票、期贷等投机活动;将国有资产转移为私有资产;对企业生产盲目决策,盲目扩张以图虚名,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等等.第三是国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要承担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医疗费用、廉价住房等福利,要负担如食堂、医院、学校、澡堂等本应由社会负担的职责.第四是国有企业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上管得过死,过于僵硬,导致企业冗员过多,人浮于事,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下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秩序.2.资产流失的资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卞导作用。截止于1995年12月31日,我国国有资产总量已达571064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为450613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72.8% o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近年来,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相当严重,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人隐患,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会影响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强化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制止国有资产流失。

日前,由于监督管理机制软化,法规不健全,加之膨胀的个人利益侵犯了国家利益,造成部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其流失卞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股份改造中,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应该说,股份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日标模式,对促进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等卞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的企业股份制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旧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大东仍兼有国有资产所有者与行政管理双重身份等客观因素。人们在观念和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显然操之过急。这种作法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再加上长期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沉淀于国有企业的各种矛盾的爆发,阻碍了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展开,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就相当突出地表现在:(1)股本计算不实。(2)股票乏风险性。(3为了争取股票早日上市于是、超范围发行内部职工股;有的还把范围扩大到协作单位和管理单位,企业的股票无偿送给有关

部门领导,以致出现了权力股和关系股;有的企业则以法人名义购买股份后发给个人,使法人股个人化。(4)董事会滥用职权,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5)对所有股东不进行分红而只进行送股配股,导致国有股比例下降。

(二)利用外资过程中造成资产流失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许多漏洞,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在引用、使用外资中出现了各种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1)外商资金不到位,以少量资金控股,大量地从我方投资中赢利造成国有企业资金流失的。(2)外方以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的设备、机器等作价投资或在合资、合作中故意低估或低价折股国有企业资产,而使中方收益分配比例人为的降低。(3)在合作中,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三)在行使企业经营权时,滥用经营权,侵占国家所有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1)盲目担保使国资受损;(2)为下属单位谋取国家利益;(3)在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转换经营机制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侵害国有资产权益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4)擅自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境外,所有者由于对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管理混乱,使国企资本外逃得以实现。

(四)国有企业在实行承包、租赁时造成资产流失的。承包、租赁制作为我国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曾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了生产关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搞活了国有企业。但在承包经营中,由于形式复杂、内容繁多、管理不善,出现了对国有资产评估不实,承包人侵吞、侵占、转移处理国有企业资产或在承包经营中巧立名目,转移国有资产,用于个人经营和虚报利润骗取资金。如:(1)在发生应当进行国有资产评估情形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或者任意压低评估值造成资产流失的;(2)巧寻借口,拒不兑现承包金和承包利润;(3)承包人任意变更、占有承包财产。

三、当今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必须给国有企业具体明确的使命定位,对国有企业进行具体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承担国有经济的不同的功能定位。具体可以将国有企业分三大类:

一是公共政策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

和服务的行业的企业,具体行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服务业、社会福利保障业、基础技术服务业等。这类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承担公益目标。

第二类是特定功能性企业,主要是指处于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这类企业所处领域相对宽泛,具体包括军工、石油及天然气、石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而且这类领域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及战略变化可以变化,这类企业既需要充当国家政策手段,又需要追求盈利,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从而发挥对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类是一般商业性企业。这类企业是除了上述两类企业以外所有的现有企业,处于竞争性行业,与一般商业企业一样其生存和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措施可以详实具体,但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三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国有企业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不干预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着新的历史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践证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对提高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国资委正在研究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优化配置,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第五篇: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巩固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我们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将其变现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国有资产没有了,但这种处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那么,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但是,在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行业。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30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企业职工的职责是提供劳动,权力是获得工资并享受企业提供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作为企业经营者的厂长经理的权力是组织生产,企业盈亏与自己无关,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往往是多重的,不仅要尽可能完成国家任务,还要为企业的职工谋取福利,更重要的是在“官本位”思想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领导千方百计争取进入政府部门,掌握更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责权利相分离,造成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3、组织机构设置行政化。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领导由政府委派或任命行政官员担任,按行政级别获取报酬,享受政治待遇和其他待遇。在企业内部,除设置生

产经营性机构外,还设置于上级各领导部门相对应的机构,作为贯彻上级各部门指示的组织机构。

(三)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产权不清,吃大锅饭,因此国有企业普遍承担着办学校、医院、安置就业、离退休人员开支管理等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任务,有的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职工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上,富余人员高达企业职工总数的60﹪,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四)垄断组织行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的大企业多为多为国有企业,主要涉及我国的电信、电力、民航、铁路、供水、供电供气及其他专营项目上,这些产业涉及国家命脉和关键发展,有关社会的安定团结,居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有企业都是一家独大,行业垄断,缺乏竞争力,没有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去,企业改革步伐滞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在公司治理结构。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7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主导方针为“放权让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经营自主权),并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利润分成、调整国家与“国营”(后改为“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二)第二阶段:1984—1986年,主导方针是“利改税”,即由国家以税收形式从企业收取以前的“利润”,力求用行政措施影响企业经营,引入市场调节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力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后者适用于中小企业),以求在不触动所有制的情况下,以契约的方式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四)第四阶段:1992—1994年,着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目的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并在部分企业试点推行“利税分流”与股份制改造。

(五)第五阶段:1994—1996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求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7后,政府推广股份制改造,希望使企业的劳动者同时成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一方面解决企业聚集资本,弥补投资主体单一的不足,另一方面调动职工生产、工作积极性,以求国企及时脱困。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

(一)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是提高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要着眼于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强化国有资本在战略性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按照国务院出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要求,紧紧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支柱、特色产业及行业的龙头企业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国有企业。继续推进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劣势企业依法、有序、平稳退出市场的通道。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二)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健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

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建设,依法促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不断增强监督的时效性、灵敏性和针对性。

(四)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把推进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引导国有企业将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一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控制风险。严格现金流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确定品牌定位,做好品牌推广,提高品牌影响力。三是引导企业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国有企业成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表率。大力开展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技术研发,切实抢占新一轮节能减排技术制高点。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是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从而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新发展。

下载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经过30年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成效目前,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改......

    国有企业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 曹华)“国有企业改革将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不断调整,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

    国有企业改革现存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现存问题及对策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来31载春秋,并且一直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的重点。在这期间,作为转折点之一的,2001年党......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

    浅议国企改革的成就及问题问题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作为整个经济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也不断向前迈进,大体经历了放权让权、两权分离、建立现......

    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大全五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问题总结 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4.66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GDP约占世界的5.5%,而1978年时中国GDP仅为世界的1.8%,为......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精选合集]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改革不彻底,垄断行业坚冰......

    关于国有交通企业改革问题的汇报

    关于国有交通企业改革问题的汇报按照省发展计划委员会87号文件(湘计发[2004]87号)的有关要求,我厅对国有交通企业的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进一步推进交通企业改革问题作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