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
市局业务科:
为加快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改善粮油仓储条件,我局“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五年来在市局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及农发行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下,紧紧围绕“有粮保粮,无粮保仓”的储粮方针,结合现有仓储设施条件,保障仓储设施完好率、利用率,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五年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由局领导负总责,集体讨论研究,业务安全股具体落实的仓储设施领导小组,按照《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本县行业仓储设施改造维修,结合现有3000吨粮食仓容,每年年初拟定提请仓储简建费计划,上报市局审批,争取建设资金投入,做到有项目报告、有预算、有施工合同、质量验收报告,从制度上、管理上建立完整设施管理措施,确保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二、加大改造维修资金投入,完善仓储设施
我局粮食购销公司劳动粮库现有仓容3000吨,其中:98年前建平房仓吨,98年及以后建1000吨仓容,近十年以上,近年来受不同因素程度的影响,特别是“5·12”地震严重影响,出现粮仓地坪裂缝、墙体漏气、晒场受压、屋顶脱落、围墙墙体倾斜、排水沟道狭窄等因素损坏。为保证粮油仓储设施完好性和使用率,五年来共争取资金投入维修改造金37万元,进行加固维修、改造,其中:小型维修费1万元,仓储简建费维修改造22万元,“5·12”地震灾后重建维修改造5万元,购置储备粮仓储防化器材9万元。共维修改造仓容3000吨仓内地坪、墙体防护漏气处理、新建扩建200余米排水沟道、改造晒场地坝1200余平方米、围墙150余米修缮,所有仓储简建费,专款专列、专款专用,资金去向清楚,用(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途明确,无挪用、挤占、借支使用现象发生及违纪行为。
三、下步打算
我局将在总结“十一五”期间设施建设工作的同时,下步将在“十二五”期间规划上,增大项目设施投入建设,扩大粮食仓容3000吨规模,增加粮食储备,新建粮食加工日产20吨米业厂,推广和应用“小粮仓”新农村建设,扩大粮油便民连锁店纵向网络发展,为我县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努力。
第二篇: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
— 11 — 附件4: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 主要指标解释及填表说明
一、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指在粮食流通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公共服务性作用的粮食收购、储存、运输、销售、检测和信息处理等设施和设备。
2.项目类别:指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时项目名称或主要建设内容所属类别。
3.储备粮库项目:指以建设平房仓等储备仓容为主的项目,包括“退城进郊”异地重建的项目。
4.粮食物流设施项目:包括筒仓、浅圆仓、砖圆仓、道线仓等粮食仓房和铁路专用线、粮食专用码头、输送栈桥、铁路罩棚、地坪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运输工具等设备购置项目。
5.食用植物油罐项目:指收发和储存散装食用植物油的独立或企业附属的仓库或设施建设项目。
6.仓房维修改造项目:指对已有的储粮仓房及配套设施、设备进行修缮和技术改造的项目。
7.粮食检验检测项目:指粮油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购置、配套实验室建设、改造等项目。
— 12 — 8.粮食流通应急设施项目:指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应急成品粮(含食用油)库、加工设施和供应网点的建设、改造及快速中转设施设备配套项目。
9.农户储粮设施项目:指使用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为农户建设或配置的标准化小型粮仓、新型储粮装具等项目。
10.中央财政:指中央财政中有国家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拨款投资和更新改造拨款投资,以及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拨款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投资。
11.地方财政:指地方财政中有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拨款投资和更新改造拨款投资,以及地方财政安排的专项拨款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投资。
12.银行贷款:指报告期内向银行借入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借款。
13.利用外资:指报告期内收到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外资金,包括统借统还、自借自还的国外贷款,中外合资项目中的外资,以及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等。
14.其他投资:指在报告期内收到的除以上各种资金之外其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
15.本完成投资:指项目从本年1月1日起至本年最后一天止完成的全部投资额。包括实际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价值,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费,以及实际发生的其他费用。
16.累计完成投资:指项目自开始建设至本年底累计完成的
— 13 — 投资额。
17.项目运营主体性质:指项目建成后运营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填报国有、外资和民营。
18.前期项目:指已经完成立项或核准手续,已完成初步设计,规划、土地、环境保护等方面手续齐全,地方配套和企业自筹资金已经基本落实,但未开工形成实物工程量的项目。
二、填报说明
1.项目类别请按照该项目在履行立项审批(含核准、备案)程序时确定的项目名称分类填报。没有名称或批复名称不明确的按主要建设内容判断归类。例如,某项目建设内容有新建平房仓、立筒仓、批发市场、铁路专用线以及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如其履行立项审批程序后主管部门批复(备案)的项目名称为“XXX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则该项目类别应填入“粮食物流设施项目”一栏,如其批复(备案)的项目名称为“XXX储备粮库项目”,则应填入“储备粮库项目”一栏。
2.项目名称请填写该项目办理立项审批(备案)手续时使用的名称,如无具体项目名称,可填写建设单位名称。农户储粮设施项目以县为一个项目单位填写,各项内容的数据为全县合计数。
3.建设内容的各项统计指标(包括新增仓容、新增油罐、大修仓容、粮食专用码头、铁路专业线、设备、散粮接收发放能力)均填写本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数据。
— 14 — 4.项目投资情况包括在建项目以及统计内完成的建设项目在统计内的投资。
5.单个企业填报统计软件的企业版;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央企业填报统计软件的汇总版并逐级上报。
——
第三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
于洪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12年02月13日7
按照《沈阳市于洪区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总体发展目标,为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功能,推进全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结合区情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区城乡基础设施现状
(一)道路交通设施状况
于洪区是沈阳市陆路交通的主要枢纽。区内现有乡级公路26条,县级公路13条,省级公路3条,国家级公路3条,京沈、沈大高速公路2条,公路总里程453.6公里,拥有高速公路出口7处。“十五”期间修筑硬覆盖村路40万平方米,乡村路网密度0.64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硬覆盖率70%。三环内城区街路总长度265.78公里,路网密度2.75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全部实现硬覆盖,其中:“十五”期间完成了黄海路、长江北街等城市干路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了34条街路,改造小巷55条。启动了南十西路、马三家、造化等8座公铁立交桥建设,使于洪与市区的交通更为顺畅。秦沈高速铁路、哈大铁路等5条铁路穿越全区,沈西大型铁路编组站座落在区内马三家镇。全区现有郊区客运线路21条,行政村通客车率77%,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乡乡通客车。
(二)供排水设施状况
全区三环内城市建成区已纳入城市供排水管网,乡镇及村屯基本建成独立的供水系统,全区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十五”期间,全区共敷设排水管线85.3公里,启动了沈阳市西南部甲、乙泵站,使全区排水管线总长度达到240公里,覆盖城市建成区及于洪新城和产业集群地区。
(三)能源通讯设施状况
全区电力资源充足,拥有1座500KVA、4座220KVA和13座66KVA变电所,城乡供电设施完善。现有金山、隆炎等4家热源厂,集中供热覆盖面积1546.02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90%。
全区居民每百人拥有电话22.3部,互联网用户占全区总人口比重30%,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率100%。
(四)城乡环境状况
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优良天数达301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置率达到90%,在全市率先被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称号。
“十五”期间,全区完成绿化总投资5.47亿元,完成了西北楔绿地、烈士陵园绿地等城市精品绿地建设,城市规划区新增绿地252万平方米,累计植树45万株,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2.9%,人均公共绿地30.6平方米。以村屯周边和主要公路沿线为重点,乡村绿化植树25万株,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
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立与基本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
(一)发展目标
新改扩建市政道路77条,总长度61公里,城区道路总长度达到326.8公里,路网密度达到3.38公里/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800公里,公路密度103.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新敷设供排水管网102.4公里,改造58.8公里。
新建东窑22万伏和观音、北李官、丁香、洞庭4个6.6万变电所。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5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1.6平方米。
地表水达到国家4类水体标准,达标率大于7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00天。
(二)发展重点及项目
1.道路交通方面
配合市政府完成区内城市地铁工程、沈彰高速公路、沈西工业开发大道、沈北工业开发大道、丁香货运枢纽站、燕塞湖跨浑河大桥及G304国道丁香立交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南里地区、于洪新城和北陵、陵东地区为重点,完成464.6万平方米城市街路新改扩建任务。完成G304、X104国道等18条国、省、县道和19条乡道的新改扩建工程,总里程298.3公里,修建桥梁27座。新建村路190公里。以于洪广场为中心,建设客运场站9处,开辟12条郊区小公汽营运线路和6条城郊小公汽营运线路,使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0公里。
2.供排水设施方面
启动沈阳市西南排水系统,建设和改造于洪新城至丹霍公路、沙岭至大潘两个区域供排水体系。扩大城市供排水管网覆盖面积,三环内城市规划区全部并入城市管网。建设沙岭、五金产业集群、造化地区供水厂。
3.能源通讯设施方面
加强城乡电网改造,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电供给。在于洪新城、大潘、造化、北陵、红旗台等地区建设供热能力在2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热源厂,规划建设沈北热电厂项目,提高供热质量和综合利用水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积极引进天然气、煤气等清洁高效能源,拓展燃气应用领域,搞好燃气输配管网新建、改造工程,环内建成区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建设覆盖全区各乡镇的光纤骨干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95%以上。
4.城乡环境建设方面
以建设生态城区为目标,在城市、城镇和农村开展绿化、水系建设。做好沿路绿化景观带及街头公共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采取草坪、优质灌木、乔木三结合进行立体绿化,重点做好浑河滩地、丁香湖公园、二三环沿线景观绿化工程。同时,加强环村林、作业路、沟渠沿线、河滩、荒地植草植树工作。做好仙女河清淤、蒲河改造以及沙岭连塘建湖工程建设,扩大水域面积。建立和完善城市、城镇和工业区生产生活垃圾、废旧原料及设备、“三废”的分类、收集和重复开发利用体系。加强对废水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提高揽军、仙女河及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污水
处理能力和质量,建设化学工业区、造化污水处理厂,鼓励工业用水、绿化和清洁用水、建筑用水实施中水替换,提高中水利用率。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实现有序发展
要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上级在用地供给、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支持。
要坚持规划的“法定图则”,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严惩低标准建设和违规乱建等行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时序,满足城乡发展需求。
(二)拓展投资渠道,保障建设需求
加大各级财政对城市化发展的投入力度,辖区内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要全部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用于城市建设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要逐年提高。同时,要争取省、市财力对全区城乡重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投资引导和资助作用,确保建设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加快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发展环境,凭借区位环境所产生的级差地租优势,获取更大的土地经营收益。建立政府资本融资和债权融资机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公益设施和产业发展,吸引民间资本和区外资金用于全区城市建设。同时,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多形式资本运作,促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职能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并完善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组织体系。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创新区、街道、社区之间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服务职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与完善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各种维护城市形象、改善城市面貌的活动。
环卫、绿化、城建、交通、执法等部门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加快乡镇变街道、村屯变社区的体制改革步伐,集中精力管理好公共、行政和公益性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举全区之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此,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是全区上下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关于做好2010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工作
关于做好2010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工作的通知
国粮办展〔2010〕20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
根据《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2009-2010)的规定,为做好2010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大工作力度,拓宽统计渠道
粮食仓储设施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数据是做好粮食仓储、物流建设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国家进行粮食宏观调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早部署,做好本统计工作。在统计过程中,要创新统计方法,不断扩大统计覆盖面,力争全面、准确地掌握本辖区内粮食企业的基础数据,更好地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服务。
二、加强数据审核,保证数据质量
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统计法律意识,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意识,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审核,实事求是。统计中要避免漏报、重复填报,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各地区、各单位要做好相关数据的审核把关,保证数据真实。经逐级汇总上报的统计数据必须经本省(区、市)粮食局和中央企业负责同志审核签字后方可报出。
三、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做好统计工作
(一)统计对象
粮食仓储设施统计对象为各类从事粮油储藏业务的粮油购销、储存、加工经营企业,且自有仓房容量大于1000吨或油罐罐容大于50吨的企业。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对象为各省(区、市)辖区内和中央企业下属的从事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等业务,在2010发生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行为的粮食流通企业。
(二)统计分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的直属及控股企业由上述3个单位各自统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发文明确上收的中央储备粮直属库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统计。其他企业的两项统计均实行属地管理,由统计对象向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上报统计数据,并经过相关部门汇总后报送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三)统计软件下载
企业和各级汇总单位可在国家粮食局政府网站()的仓储管理和设施建设栏目下载软件,也可以继续使用上一的统计软件。使用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联系。为便于开展工作,请各省(区、市)和中央企业将负责粮食仓储设施统计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的处室、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及其联系电话于2010年12月底前报送我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
(四)时间要求
本统计截止时点为2010年12月31日。请各省(区、市)和中央企业于2011年2月25日前将汇总数据报送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
(五)报送要求
各省(区、市)和中央企业报送的统计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正式文件(文后附分析报告及数据报表),由软件生成的统计数据上报文件电子文本,分析报告的电子文本;粮食仓储设施统计分析报告和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分析报告要分别撰写。正式文件及电子文本均须通过机要渠道交换,不得使用电子邮件和普通邮递方式传送。
(六)联系方式
1.粮食仓储设施统计
联系人:梁凌云,联系电话:010-63906977/6909(传真)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909,邮编:100038。
2.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
联系人:王业东,联系电话:010-63906945/6934(传真)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904,邮编:100038。
附件:1.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统计报表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019/0011431e80bc0e2792f801.xls
2.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统计表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019/0011431e80bc0e2792ff02.xls
3.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统计指标解释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019/0011431e80bc0e27930803.doc
4.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表说明
http:///gzdt/att/att/site1/20101019/0011431e80bc0e27930e04.doc 二〇一〇年十月九号
第五篇: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
编 制 大 纲
一、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粮食流通设施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发展趋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储备仓容建设
(二)储备油罐建设
(三)烘干设施建设
(四)仓房维修改造
(五)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六)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
(七)检验检测系统
(八)农户科学储粮粮专项
四、建设布局
(一)布局原则
(二)仓储设施建设布局(包括储备仓容建设、储备油罐
建设、烘干设施建设、仓房维修改造、批发市场)
(三)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布局
(四)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建设布局
五、重点项目
六、投资测算
(一)储备仓容建设投资测算
(二)储备油罐建设投资测算
(三)烘干设施建设投资测算
(四)仓房维修改造投资测算
(五)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投资测算
(六)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投资测算
(七)检验检测系统投资测算
(八)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建设投资测算
七、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