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19: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篇: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txt这世界上除了我谁都没资格陪在你身边。听着,我允许你喜欢我。除了白头偕老,我们没别的路可选了什么时候想嫁人了就告诉我,我娶你。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一是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主导、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制度,依法加强储备粮管理,建立灵活有效的储备轮换机制。健全粮食风险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粮食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掌握一批重点骨干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

二是健全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网络、工作机制、工作制度,依法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实施粮食市场准入和全社会粮食流通制度,做好储备粮代储资格依法认定工作;加强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队伍建设。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建立高效快捷的监督检查执法信息网络;加强部门协作,依法查处涉粮案件。

三是健全和完善“主体多元化、布局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交易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对粮食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指导,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性粮油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是健全和完善以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粮食物流为支撑的粮食产业体系。制订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和盘活有效存量资产,全面推进“退城进郊”,加快粮食经济园区建设,提升“662”强龙工程,大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对接双赢。重点建设淮北、江淮和沿江等三大现代粮食物流通道。逐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原粮购销为基础,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现代物流为纽带,以城乡连锁为网络的粮食大产业经济新模式。

五是健全和完善以协会组织为载体、科技信息为内容、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粮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粮食行业协会和专业协会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以粮食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培训为基础的人才兴粮工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面向全行业,服务全社会,促进粮食行业和谐发展。

第二篇: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一是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主导、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地方粮食储备制度,依法加强储备粮管理,建立灵活有效的储备轮换机制。健全粮食风险监测监控、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粮食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掌握一批重点骨干粮食购销和加工企业,建立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

二是健全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网络、工作机制、工作制度,依法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实施粮食市场准入和全社会粮食流通制度,做好储备粮代储资格依法认定工作;加强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队伍建设。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建立高效快捷的监督检查执法信息网络;加强部门协作,依法查处涉粮案件。

三是健全和完善“主体多元化、布局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交易规范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加强对粮食市场建设的规划和指导,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性粮油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发展和规范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是健全和完善以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粮食物流为支撑的粮食产业体系。制订粮食产业园区和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和盘活有效存量资产,全面推进“退城进郊”,加快粮食经济园区建设,提升“662”强龙工程,大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对接双赢。重点建设淮北、江淮和沿江等三大现代粮食物流通道。逐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原粮购销为基础,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现代物流为纽带,以城乡连锁为网络的粮食大产业经济新模式。

五是健全和完善以协会组织为载体、科技信息为内容、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粮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粮食行业协会和专业协会组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以粮食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培训为基础的人才兴粮工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面向全行业,服务全社会,促进粮食行业和谐发展。

第三篇:关于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总结

市局业务科:

为加快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改善粮油仓储条件,我局“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五年来在市局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及农发行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下,紧紧围绕“有粮保粮,无粮保仓”的储粮方针,结合现有仓储设施条件,保障仓储设施完好率、利用率,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五年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领导机构,由局领导负总责,集体讨论研究,业务安全股具体落实的仓储设施领导小组,按照《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本县行业仓储设施改造维修,结合现有3000吨粮食仓容,每年年初拟定提请仓储简建费计划,上报市局审批,争取建设资金投入,做到有项目报告、有预算、有施工合同、质量验收报告,从制度上、管理上建立完整设施管理措施,确保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二、加大改造维修资金投入,完善仓储设施

我局粮食购销公司劳动粮库现有仓容3000吨,其中:98年前建平房仓吨,98年及以后建1000吨仓容,近十年以上,近年来受不同因素程度的影响,特别是“5·12”地震严重影响,出现粮仓地坪裂缝、墙体漏气、晒场受压、屋顶脱落、围墙墙体倾斜、排水沟道狭窄等因素损坏。为保证粮油仓储设施完好性和使用率,五年来共争取资金投入维修改造金37万元,进行加固维修、改造,其中:小型维修费1万元,仓储简建费维修改造22万元,“5·12”地震灾后重建维修改造5万元,购置储备粮仓储防化器材9万元。共维修改造仓容3000吨仓内地坪、墙体防护漏气处理、新建扩建200余米排水沟道、改造晒场地坝1200余平方米、围墙150余米修缮,所有仓储简建费,专款专列、专款专用,资金去向清楚,用(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途明确,无挪用、挤占、借支使用现象发生及违纪行为。

三、下步打算

我局将在总结“十一五”期间设施建设工作的同时,下步将在“十二五”期间规划上,增大项目设施投入建设,扩大粮食仓容3000吨规模,增加粮食储备,新建粮食加工日产20吨米业厂,推广和应用“小粮仓”新农村建设,扩大粮油便民连锁店纵向网络发展,为我县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出努力。

第四篇:走进江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时代

走进江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新时代

江苏省粮食局

“十一五”是江苏粮食工作实现战略转变、从改革走向发展的五年,是江苏国有粮食企业走出困境、焕发生机的五年,更是江苏粮食流通产业夯实基础、发展壮大的五年。全省粮食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和粮政管理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服务“两个率先”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粮食安全保供能力显著增强

省、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粮食安全的措施扎实有效。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粮食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认真落实地方储备粮及成品粮油储备,新增食用油地方储备、成品粮油应急储备,采取政府委托、部门监管、企业运作的管理方式,确保储得实、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全省基本建立了包括原粮储备、食用油储备、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的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进一步加强与省外产销区间的合作,先后组织参加了福建产销洽谈会、长三角地区购销座谈会、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在黑龙江八省洽谈会上,每年我省企业签定(协议)合同20亿斤以上,促进北粮南下,参与省内销区购销平衡,有力地保障了江苏粮食供应安全。完善地方粮食应急预案,建立了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标准,调整充实全省127个价格预警监测点,遍布13个市45个县(市),落实应急加工企业××家,应急供应企业××家。全省成品粮油日应急加工能力××亿斤,日供应能力××亿斤,应急保供效能不断提升。完善粮食统计与价格监测体系,健全多层面的社会粮食统计网络。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在全省采取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7530家农户、5000家城镇居民户和4616个加工、转化、经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开展对378家农户主要粮食品种粮食产销和成本利润调查。加强粮油市场监测,分析预测粮油市场价格、供求形势,编制上报《市场油脂快讯》、《江苏省粮油价格情况周报》,及时提供有关分析材料,为政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平抑市场价格提供准确的参考

依据。全面加强军粮供应工作,军供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军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军工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军供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二、服务“三农”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托市收购等政策,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引导社会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满足农民售粮要求。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创新购销方式,完善服务措施,方便群众售粮,促进农民增收。适时组织粮食销售,通过市场拍卖、即购即销、代购代销、轮换销售等多种方式,有序安排市场供应。“十一五”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335亿斤、销售1645亿斤,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586亿斤、900亿斤,粮食购销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累计收购托市和临时存储粮油495亿斤,带动农民增收77亿元。积极引导农民调优粮食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订单粮食,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79万亩,订单收购累计269亿斤。密切产销衔接,进一步加强产销区间的沟通协作,使产区农民生产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广“一次收购、分次结算”、“粮食银行”等惠农惠民措施,最大限度让利于粮农、施惠于居民。推广科学储粮,向农户赠送丰产仓。鼓励支持粮食合作组织建设,探索建立粮食(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积极推广粮食银行、网上粮店等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打造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三、产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

“十一五”全省粮食行业工作重心实现从改革到发展的战略转变,积极实施“全省粮油精深加工三年拓展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五个一工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初具雏形。省局先后出台《2006-2015年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关于优化全省粮食仓储设施的指导意见》、《江苏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09-2020年)》等文件,全省粮食行业按照“两纵两横、四大通道”的粮食物流规划,加快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近40亿元,初步建成粮食物流项目12个,有效仓容达1860万吨,比“十五”期末增长65%;企业平均仓容量从“十五”末的1万吨增加到1.45万吨。依托水运优势发展粮食物流,按照四散化要求建设改造粮油仓储物流设施,规模粮油仓储企业四散化率目前已经达到76%。全省基本形成以物流中心为龙头、中心库为重点、骨干收储库为支撑、基层收纳库为补充的仓储体系。2010年投入5755万元在主产区新建烘干中心42个。积极推广科学储粮,全省95%仓房实现

散装储粮,输送设备、清理设备、汽车衡等设备,较“十五”末分别增加48%、41%、318%,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环流熏蒸系统较“十五”期末分别提高了55%、78%、66%。粮食批发市场发展良好,年成交量40万吨以上的达到8家。鼓励和支持各类主体同台竞争,“十一五”期间,益海嘉里、中粮集团、天津龙威、中储粮、重粮集团、五得利面粉等国内外粮油巨商加大在江苏投资力度,大大提升粮油产业集中度。央企、外企、地方国企、民企、个体经纪人多元主体共存,互为补充合作共赢的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粮油工业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132家,2010年全省粮油工业生产总值和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265亿元和125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至2010年底,全省国企典型已有4家销售额和利税达标,5家销售额达标;引进8个战略伙伴14个项目,总投资近64亿;13个产业园区已有12个完成粮食物流主要工程;研发机构已建成9家;全省已有11个粮油类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射阳大米、淮安大米、阜宁大米、建湖大米、东海大米、横河大米等被国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启动粮油仓储创先争优三年计划,全省12家企业获得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四、市场监管力度显著加大

积极推进依法管粮,先后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江苏省粮食质量分级监管实施意见》、《江苏省粮食行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使办法(试行)》、《江苏省粮食行业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考标准(试行)》、《江苏省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奠定了具体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各级监督检查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省粮食局单独设立了监督检查处,13个省辖市和96%的县(市)设立监督检查工作机构,22个市县建立了行政执法支队(大队),通过国家和省级的专项培训,全省已有1000人取得《粮食监督检查证》,落实监督检查经费,配备了必要的检查器材,有12个县(市)配备了专用执法车辆,监督检查体系初步建立。完成粮食安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16个市县粮油监测机构纳入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网络,居全国第二位。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政府组织、粮食牵头、部门联动”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考评机制以及“三位一体”的粮食库存监督检查方法等。“十一五”期间,全省各地依法开展行政执法检查活动15098次,查处2870起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确立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

地位,树立起良好的执法形象。2009年,全省粮食行业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圆满完成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清仓查库工作受到国家表彰。“放心粮油”工程深入推进,放心消费深入人心,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我省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50家,示范粮店10家,居全国第一位。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供应沪、粤粮食的质量安全把关工作。

五、行业自身形象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粮食行政管理初步实现了由计划为主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单一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由系统内指导向全行业服务转变,由单纯抓好粮食购销向发展粮食流通产业转变。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人员分流、资产重组、资源整合,一批地方国有企业率先得到了快速发展,引领国有粮食企业先后实现以省、市、县为单位整体盈利。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弘扬“以农为本、安全至上、诚信服务、和谐发展”的新风尚,为农服务、促农增收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联系服务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省粮食行业协会顺利完成了换届工作。建立行风监督员队伍,开展粮食物流中心等重点工程专项检查,反腐倡廉法制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第一、第二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均获得团体第二名、单项第一等多个奖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大力推进行风建设,全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18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表彰,84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省里表彰。

总结江苏五年粮食流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突出的有这样四条经验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粮食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既讲速度,更讲效益,推动又好又快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消费者满意。二是必须始终坚持大粮食观的发展理念。坚持一手抓市场宏观调控,一手抓服务企业发展,树立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理念,促进各部门齐抓共管,以全产业链的模式打造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三是必须始终坚持走创新驱动科技兴粮之路。把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为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快现代粮食收储、物流、加工、市场体系建设,增强粮食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粮。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粮食部门的权力和责任,面向全社会深层次推进市场监管,维护市场有序流通,通过粮食法制化促进行业发展规范化。

第五篇: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一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http:// 2010-7-29 10:31: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绿色食品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快发展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起步于1991年,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框架。到2005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18家,产品363个;产地监控面积91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8%;年实物总产量达170万吨,产值66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当年出口创汇4139万美元,占全省同期农产品出口额的12.5%;直接受益农户140万户,年人均来自绿色食品的新增收入为80-100元。全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有40家,占26%,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6家,占30%。省、市、县三级绿色食品管理网络基本形成,拥有各类专兼职管理人员214人,其中22人为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79人获国家级绿色食品监管员资质。

整个“十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但相对于邻近省份而言,仍属中等偏下的位置。目前,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迟缓,总体规模偏小;二是全程质量监控措施滞后,市场监管难度大;三是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财力支持不足。

二、发展机遇

我省绿色食品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期,省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绿色食品是农产品通向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农业的增长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事关国计民生,不容忽视。要求以系统性措施和足够大的力度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认真分析并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对于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意义重大。

1、方针政策。国家把“三农”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位置,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措施,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运作平台。大批工商企业纷纷看好绿色食品产业,相继投资绿色食品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时的主要因素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新农村整体工作部署,都对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绿色食品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和极大的拓展空间。

2、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耕地面积410万公顷,草场面积166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水面48万公顷,常年粮食、油料、水果、茶叶、肉蛋和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十位。地处华东腹地,襟江近海,承东启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交通便捷,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立体交通网络,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铁路通车里程居华东首位。全省各类生态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3%,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全省2/3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此外,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些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市场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崇尚安全、优质、营养已成食品消费主流。商务部《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最关注食品安全的占71.8%,不关注食品安全的仅占0.6%,购买食品时首选质量的占30%,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绿色食品以无污染、安全、营养为宗旨,正逐步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绿色食品正成为食品消费的主流。据权威机构上世纪末评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已达200亿美元。“中国绿色食品工程”被誉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最成功模式之一。伴随“绿色壁垒”的日益严重,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省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坚持“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加快”方针,把绿色食品发展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努力实现安徽绿色食品产业奋力崛起。

目标任务:到“十一五”末,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实现“三个明显提高”,即提高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贡献率、提高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份额。到2010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稳定达到1300个,年均新增2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达2600万亩(包括农田、山场和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5%,其中生产基地1800万亩(不含复种面积),年均新增20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产值占当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提高到10%以上,年增长1.2个百分点。全面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产品出口中的主导作用,在2005年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12.5%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稳定达到40%以上,年增长5.5个百分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品的加工(包装)转化率达80%左右;绿色食品在农民增收中的功能明显提升,贡献率将由2005年的5%左右提升至15%;并带动加工、包装、保鲜、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并新增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亿元。

进一步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十一五”期间,加速产品流通,扩大市场占有率。新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个,总面积80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5个,并创建10个绿色食品生产县,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建立4-5家区域性绿色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绿色食品营销中心(或专柜)。

四、产业布局和建设重点

“十一五”期间,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三是坚持技术进步和创新。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及时跟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及时跟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及时跟进农业基地项目建设,及时跟进块状经济发展。

(一)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经济的重点是大宗粮油作物、区域特色产品和优质畜禽水产品。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业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开发:水稻种植面积80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3432.9万亩(2005年统计数据,下同)的23%以上,产量为230万吨。

(2)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开发:小麦种植面积5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984.3万亩的16%以上,产量为120万吨。

(3)绿色食品食用植物油开发:以油菜、花生和芝麻为开发重点,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400万亩,花生面积150万亩,芝麻面积50万亩,占全省油料种植面积1954.7万亩的30%以上,食用植物油产量达40万吨。

(4)绿色食品茶叶开发:规模9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52%以上,产量3万吨。

(5)绿色食品乳制品开发:优质饲料和饲草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主,产量2万吨。

(6)绿色食品饮品及酒类开发:原料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饮用水、白酒、啤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产量20万吨。

(7)绿色食品养殖业产品开发:畜禽产品以羊、牛、禽、蛋产品为主,水产品以鱼、虾、蟹等为开发重点,养殖业产品产量达30万吨。

(8)绿色食品蔬菜产品开发:蔬菜产品开发以根菜类、菌菇、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00万亩。

(9)绿色食品名特优资源产品开发:以山核桃、竹笋、板粟、葛粉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达30万亩。

(二)区域布局

(1)以沿江晚粳稻、沿淮优质粳稻、江淮之间杂交籼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大米生产,重点建设安庆、巢湖、芜湖、宣城、池州等市的绿色食品稻米基地。

(2)以沿淮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专用小麦(面粉),重点建设淮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南、六安、滁州等市绿色食品专用小麦基地。

(3)以江淮之间双低油菜产业带,以皖东、淮北优质花生,阜阳、安庆芝麻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双低油菜生产和油料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合肥、滁州、巢湖、蚌埠、六安、宿州、安庆、芜湖、宣城等市的绿色食品油料加工产品的开发。

(4)以黄河故道地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水果生产,以皖西、皖南山区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砀山、萧县、濉溪、怀远等县的绿色食品梨、葡萄、石榴,宁国市绿色食品山核桃等产品开发。

(5)以沿江地区和县、繁昌和沿淮淮北地区的怀远、砀山、阜南、埇桥、谯城等县(区)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绩溪、石台等县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高山蔬菜生产基地。

(6)建设皖南、皖西山区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基地,重点抓好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的绿色食品茶叶品牌开发。

(7)加强绿色食品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江淮、淮北地区绿色食品优质三元猪产业带,沿江及巢湖流域、宣城、合肥市绿色食品优质禽及禽蛋产业带,淮北地区绿色食品肉牛和优质肉羊带,城郊绿色食品乳品产业带开发。

(8)建设沿江和沿淮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抓好大型库区、生态环境良好的湖泊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开发。建立绿色食品河蟹、鳜鱼、青虾出口创汇基地。

(三)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和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三大重点工程,为绿色食品发展构建平台,提供强力支撑。

(1)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选择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双低油菜、蔬菜、茶叶、林特产品为重点,建设50个、总面积达到800万亩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选择10个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支持开展县域环评,整县推进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创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县(市、区)”。

(2)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建设。园区建设要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园区内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与食品工业相关的包装、原料、技术研发等企业间,实现相互配套,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板块。“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扶持规范繁昌县和桐城市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在有条件的地区,扶持新建5个左右的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通过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园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综合效益。

(3)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品牌建设。市场建设是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的一种有益措施,对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产品贸易意义重大。“十一五”期间,在合肥、铜陵、芜湖、阜阳、黄山等交通、区位等优势明显的市,建设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在合肥、安庆、滁州、淮南、蚌埠等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营销中心、专柜30个。打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实现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中70%以上是绿色食品。

(四)发展主体。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主导力量和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国家、省、市、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为20、313、729和658个。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500个。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考评奖励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指食品企业,下同)和70%的省级、50%的市级、40%的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依托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协会+企业+农户”的基地建设和质量监管模式,力争在50%以上绿色食品的生产、管理和营销中,建立相应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

五、保障措施

发展绿色食品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现阶段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对安徽农业经济崛起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强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按期实现“十一五”目标和任务,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决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要结合“生态安徽”建设,加强绿色食品基地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扩大生物农药使用范围、保护渔业水域资源等措施,为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禁在绿色食品生产区域建立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严禁超标准排放“三废”,并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保护区。

(二)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要求,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种植(养殖)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加工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贮运。要在基地建设中,切实加强监管工作,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指导农业投入品使用、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绿色食品办事机构,负责制定本区域绿色食品产业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绿色食品开发中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要大力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技术和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绿色食品事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办事机构或重建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定编、定员,并提供相应工作经费。“十一五”期间,新增一批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

(四)加大政策扶持。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省级名特优新品牌农产品评审、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农产品(粮食、畜牧、蔬菜、水产等)十强县评比中,要把绿色食品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在“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农产品进超市”、“畜牧、水产富民行动”、“农村合作组织示范工程”等项目立项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作为重要立项依据;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工程建设中,要把发展绿色食品列入建设内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与农户签订绿色食品产销合同并保证收购的企业,在贷款方面给予扶持;对从事绿色食品科研、生产企业要享受环保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同等待遇。

(五)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中关于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总体部署,加大公共财政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支持力度。争取省财政在专项预算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绿色食品开发专项资金。各级财政也要做出相应安排。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投资规模。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增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力。引导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增加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投入。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发展机制。

(六)扩大产业宣传推介。加大绿色食品宣传,积极引导生产和消费,增强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绿色食品事业,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社会合力,创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交易网络。在全省大中城市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店、柜,使绿色食品直接与广大消费者见面,促进我省绿色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建设绿色食品连锁店,营销中心等,逐步形成完备的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完善安徽绿色食品网,建设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

(七)进一步加强产业管理。一是加强科技研究和推广,组织协调有关单位进行绿色食品专

用生产资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科技攻关;加大现有绿色食品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力度。二是充实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力量,完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和食品监测机构手段。三是加大市场培育和监管力度,杜绝违规、侵权使用标志行为。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绿色食品产业主体发展能力。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培育精品农业,保障公共消费安全的重要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目标考核。省、市要恢复、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成立由农业、发展计划、财政、食品药品、工商、卫生、质监、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实行会商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问题,确保绿色食品产业的稳定、健康、快速发展。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食品发展,将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要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在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尽快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下载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十一五”期间粮食流通和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山东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山东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近日,我们对全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

    流通产业发展的环境

    流通产业发展的环境、问题与创新机制内容摘要:新的发展理念使我国流通产业得到了普遍发展,交易规模和数量不断激增,流通产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培育了新型的流通产业业态,流通......

    粮食流通管理

    粮食流通管理 稽查队: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监管,对粮食收购资格及粮食收购者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全县粮食经营企业粮食仓储、运输标准和技......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

    粮食流通安全

    粮食流通安全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瓶颈,至少是与粮食生产安全并重的问题。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确保供求平衡,它不仅要求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的协......

    我国木塑产业“十一五”发展综述

    我国木塑产业“十一五”发展综述 发布: 2011-6-08 10:01 |作者: 刘嘉 |查看: 522次 纵观我国木塑产业“十一五”期间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来作简单概括。以......

    县级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总结(含五篇)

    县级旅游产业发展“十一五”总结依据《××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产业在“十五”期间初步开发、培育的基础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

    全市粮食产业最新发展情况和主要推进措施[合集五篇]

    全市粮食产业化最新发展情况和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我市是产粮大市,种粮面积常年保持99-100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40亿斤左右。其中,玉米约85万公顷,产量110亿斤左右;水稻约11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