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管理品牌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品牌是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象征。近几年来,作为浙江省级最大工业园区之一的绍兴袍江工业区在围绕“高特轻纺、塑料包装、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机械电子”等五大特色产业经济,充分发挥区域和产业优势。
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做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对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的发展路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剧,面对当前要素制约的宏观形势,工业区要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经济,走品牌强区之路,将成为工业区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成为实现工业区二次创业的有效载体。为此,笔者就绍兴袍江工业区如何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步伐,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工业区推进企业开展创牌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工业区品牌产品发展现状与特点
绍兴袍江工业区自2000年组建以来,一直努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现代化工业新城区和绍兴中心城市新组团为开发建设目标,十分注重品牌战略,坚持内育外引、品牌立区的方针,始终不渝地把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目标。九年来,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纷纷落户袍江,不少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到2009年底止,全区拥有市级名牌产品42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市级著名商标31只,省级著名商标12只,中国驰名商标14只。27家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投产企业,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33%,实现利税14.9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量的47%,名牌产品将日益成为工业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对带动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绍兴袍江工业区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初见成效,但与周边县(市)和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量偏少。目前区内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企业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40家的10.2%,市级以上的著名商标数量企业只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340家的4.5%,与作为市区经济发展新高地的地位相比有所欠缺;二是名牌产品从区域外引进来的多,区域内培育出的少。全区目前现有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有30个(只)是从区域外引进来的,占总量的58%,有22个(只)是在区内自己培育发展的,占全区总量的42%。三是名牌产品分布不够均匀。区内名牌产品大都为区新引进企业所拥有,两镇的老企业占有量较少;现有的名牌产品均分布工业领域,缺乏第一、三产业的名牌和著名商标。工业区培育和发展品牌产品面临的制约因素
品牌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是品牌经济的主体,政府是发展品牌经济的助推器,尽
管目前政府培育名牌、企业争创名牌已蓬勃兴起,但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企业创牌工作,值得引起关注。
2.1 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理念相对滞后,企业缺乏品牌的内在激励机制,资金投入不足,产品开发节奏不快,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和欲望。
2.2 现有多数拥有市级以上品牌产品的生产企业规模不大,而且缺少具有较强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难以培育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品牌。
2.3 企业管理体制模式陈旧、管理水平低下、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经营方式仍处在粗放型经营、数量型扩张的方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2.4 对名牌的扶持幅度不大。各级政府对品牌产品和生产企业的扶持重宏观宣传和指导,轻有效的激励机制,虽制订并出台了相应的鼓励企业创牌的奖励政策,但支持力度不大,效果未能显现。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基本思路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是加快工业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工业区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基本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夯实品牌经济发展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以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创牌工作氛围。工业区推进企业创牌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4.1 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工业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创牌工作列入工业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各尽其职”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企业创牌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品牌战略的实施,增强工作的指导性;二是要根据工业区的特点,着手制订今后五年工业区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规划,选择培育发展对象;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纳入培育发展对象的企业和产品,本着“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在产品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以必要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四是要把开展企业创牌工作纳入局办(单位)年终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为区内争创名牌产品的企业搞好服务。
4.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争创名牌产品活动的良好氛围。工业区要利用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全方位、多视角地加强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活动的宣传报道,加大对名牌产品和企业的推介力度,形成一个全社会宣传名牌产品、保护名牌产品、发展名牌产品的社会氛围。
4.3 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加快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步伐。名牌既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又是企业的“命牌”,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和动力在企业,因此要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争创名牌产品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抓质量求生存,创名牌求发展的观念,倡导名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理念,强化企业的名牌意识、增强竞争意识、争创意识和开拓意识。一是要坚持体制创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快建立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坚持市场创新,以科学的理念和手段,千方百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坚持技
术创新,充实企业的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开发水平,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4 内育外引并重,全面拓展名牌产品的发展空间。工业区在实施品牌战略时要一手抓区内名牌产品的培育、创立,一手抓大力引进区域外知名品牌企业。要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来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袍江投资兴业,借助外力来发展壮大工业区的品牌。通过联合开发、嫁接发展、借牌争市等形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壮大开发实力,来拓展工业区的名牌产品的空间,从而使工业区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张顾均
第二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新的市场环境下目标成本管理改革与创新)
一、引言
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如何不断降低成本,美国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在《新现实》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话,他说:“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可见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话题。
80年代以来,脱离计划经济的我国企业开始主动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一部分企业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目标成本管理。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邯钢,通过采用这种方法对成本管理进行大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邯钢摆脱了产品积压卖不出去的困境,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在此之后,我国的许多企业纷纷向邯钢学习开始重视目标成本管理,国内不少企业先后采用了目标成本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目标成本管理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90年代后,中国的企业开始面临一个新的市场环境。这个新的市场环境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及中国加入WTO而产生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更加强调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正是这样一个新的市场环境的产生,提出了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如果能够从分析研究中找出原有目标成本管理的弊端,并剔除它,那也就是本文的价值所在了。
二、90年代后我国市场特点分析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时期,大多数行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我国的买方市场与西方高度发达的成熟市场相对比有所不同,并没有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买方市场主要是相对于短缺经济而言,并且主要是由于目前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积累起来严重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问题的症结在于,目前我国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供给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这就出现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位,于是出现了产品卖不出去的现象。同时中国加入WTO,面临国外企业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造成国内企业竞争力加剧。但是,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企业来讲新的市场条件下存在的机会也很多,应该说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
通过对90年代后我国市场特点分析,我们看到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开放对原有的企业管理方式造成巨大的冲击;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为改革旧的企业管理方法带来了机遇。下面我就从这两点切入,具体分析新的市场环境下目标成本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改革创新的机遇。
三、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一)、企业进行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
1.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缺乏应变性。
以往的目标成本管理往往只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而很少分析企业外部价值链;只重视生产环节的目标成本而忽视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目标成本,这样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内外部脱节,缺乏应变性。在这个顾客导向的时代,产量不断的扩大不见得会是赢家,能够掌握竞争的动脉,制定明确的竞争策略,且能全力以赴付诸行动,才会是胜利者。当市场售价下滑的速度大过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速度时,也许这个企业将会成为市场上下一轮的被淘汰者。
2.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目标成本管理竞争意识有待加强。
世界最大500强中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使国有企业同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中外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传统目标成本管理未能对竞争对手的成本状况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而对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而言,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
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因此必须计算竞争对手的成本。只有通过比较分析竞争对手产品与本企业产品的优劣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
3.消费者需求变化加快,传统的目标成本分析缺乏前瞻性。
在今日竞争激烈的时代,产品寿命周期更加短促,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目标成本管理不仅要研究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国内的企业往往缺乏对潜在消费需求的研究,因此出现产品积压的现象。当产品更新速度低于需求变化的速度时,所有生产活动都只是在增加成本。然而通过对潜在需求的分析,在现阶段增加合理的支出,反而可能在未来获得降低总成本的效果。如何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的前瞻性,为保持产品长久的生命力服务,是我们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
4.成本动因增加,传统粗放型的目标成本管理变得落后。
国内的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着粗放的现象。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考虑的都是看得见的成本,未考虑到隐含成本;强调财务方面的信息,而忽视了非财务方面的信息。然而成本的形成不见得仅仅是劳务及材料等显在成本,更多的是因为管理的粗糙或不科学等造成的浪费与损失即隐藏成本。如何认识这些看不见的成本,找出这些提高成本的动因,并加以剔除是我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成本动因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成本,如果不改革以往的成本动因分析将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出现全盘失败的局面。
5.信息化迅速发展,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手工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过去在手工模式下,只能局限在事后分析,往往还出现大量的人为差错。加之目标成本分析日益复杂,涉及数据日益庞大,使手工操作的难度大大加强。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条件下,就能建立从目标成本计划、预测、预算、控制到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计算机系统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项目标成本管理的工作,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力物力,有助于提高目标成本管理效率。信息化改造是企业管理改革的大趋势,因此也必须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手工模式改造。总之,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已成为目标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成为目标成本管理的难题。新的市场环境下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然,树立一个全新的目标成本管理成为各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企业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改革的机遇
1.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和必要性。
由于中国入世,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政府仅仅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不是市场主体,企业成为了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①,于是企业以市场为依托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势在必行。同时,企业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地在市场中独立运作,企业目标成本的确立和核算变得更加灵活,使得目标成本管理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信息化发展促进目标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敏捷化。
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入世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规范促进了各类软件包括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这也为目标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计算机系统一方面快而准地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各种成本核算数据,另一方面为目标成本的逐级安排分配提供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同时,计算机系统以高精度的运算能力确保了各级目标成本的计算和汇总的准确度。目标成本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汇总—核算—分配—再汇总—再核算—再分配”,不断循环推进,实现了目标成本的动态管理。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
3.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更为及时广阔的外部信息。
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通讯、互联网产业的国外资本将大规模涌入中国,促进国内电子商
务环境和中国企业的日渐成熟。②通讯业的发展也为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外部信息。通过与互联网络的结合,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就能够快速获得最近的市场动态和信息,使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成为一个更为开阔的系统。互连网络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的信息以便于目标成本的确立和变更,从而帮助目标成本管理更快更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决策更科学、更灵活。
4.国内外企业进行先进技术的交流加快了国内目标成本管理技术进步。
目标成本管理在当今世界许多企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新的管理思维,中国入世为国内企业拓展了向国外企业学习的机会。同时,由于入世促进了优秀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目标成本管理队伍。
新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激烈竞争已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的困难加剧,同时,对目标成本管理也提供了一种机遇,促使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引入新的管理观念,改造原有组织体系。要重视市场,重视战略的研究,重视结构调整,要在传统目标成本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进行转变,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下面,我进一步从树立目标成本管理理念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两大方面提出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四、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一)树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
1.树立战略目标成本意识
艾德华?戴明认为:“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创新永恒的主题。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为了降低质量成本;适时管理和信息化是为了降低时间成本;降低工资解雇工人可以压缩成本,但提高工资和福利也可以压缩成本。”③可以说,企业采用何种成本管理标准,取决于企业整体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目标成本管理也必须树立战略的思想,为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服务。
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目的是不断取得产品价格优势,却很少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问题。尽管降低成本对于企业而言,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情况下目标成本管理应为战略目标而服务。如追求低成本先导型战略的企业,其产品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存在很少的差异性。因而在确定战略地位时,以相对高质量低价格来获得其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而为了达到相对高质量低价格这个目标,所要求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应该是严格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相反,追求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企业,其产品相对其竞争对手产品有很大差异性,因而应以高质高价来获得其竞争优势。目标成本管理应以提高产品价值为目标,目标成本应当设定在确保产品高质的基础上。在日益强调产品差异化的今天,不能以纯粹的节约支出来设立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的确定必须以能够增加产品价值、促进产品竞争力为中心。只有树立这样的目标成本管理意识才能科学地进行目标成本的管理,实现成本目标与竞争战略目标的一致。
2.树立竞争意识
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必须通过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态势来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情况,因此确定目标成本必须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下以面做得较好的日本五十铃公司为例。
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以对其竞争对手的汽车部件详细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为其汽车部件制定出目标成本。他们采用竞争对手同类产品中的最低成本作为自己部件的目标成本。如,五十铃的汽车驾驶装置的目标成本是以其对丰田的同类部件的成本分析为基础,而其挡泥板的目标成本则基于对日产的这类部件做成本分析。日本公司经常做这种研究,将其作为目标成本计划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旦某公司发现某一个竞争对手减少了某个零部件的成本,该公司就会紧跟着削减同类部件的成本。在日本五十铃公司经过20多年的验证中,这
种方法效果宏大。
国内的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上普遍存在竞争意识薄弱的现象,优胜劣汰永远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法则,因此必须积极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争取竞争优势。具体做法是:先选择若干合适的竞争对象,分解竞争对手类似产品找出对方的优点,从类似品的优点加以构想,构筑本企业产品优化模型。在型式化、组合后再选择所要使用的要素,分解再加上各种资讯,确定产品目标成本。最后再做比较分析,完备目标成本尺度。
3.树立赶超成本意识
日本公司在制定目标成本的过程中,最为巧妙的是将其目标放在未来的市场,而非今天的市场。NEC的一位财务预算专家安雄其伊说:“我们深知竞争对手也在准备以较低的价格推出更好的产品”,因此NEC制定目标成本不仅参考现行的零售价格水平和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成本,而且还考虑到今后半年至一年内竞争对手在产品和成本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是赶超成本意识的体现。这种成本意识具有追求成本极限的“理想性”,也就是说与其设计合理的目标不如设计理想的目标,是一种无穷降低成本的思想。
企业的新产品都将要面临激烈的环境,因此要在现有规格上加追加预测将来的机能(成本提高的要因),而且,为了赢得市场的价格战略,于是,就要设定非常严厉的成本目标。用一个式子表示就是:目标成本=现状的市场价格+机能提高(成本提高要因)—价格战略(成本降低)。可见,树立赶超成本意识,改善成本的目标是不断提高机能并降低价格。
4.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忧患意识
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正视现实,面向市场,以用户需要为出发点,在产品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满足用户的要求,才能占领市场,增加市场份额。而价格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又主要取决于产品成本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成本与价格、成本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与经营的关系,瞄准市场,立足内部,科学管理。用于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就是要持之以恒地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要与市场目标挂钩。同时,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按需生产,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可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
5.树立效益观念
成本效益可以理解为“为省钱而花钱”,即为了长期的、大量的减支,应该支出某些短期看来似乎是高昂的费用。如引进新型设备可能导致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为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从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为未来“增效”而重购成本效益的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价值工程思想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目标成本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不可否认,在目标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目标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以此实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
1.目标成本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目标成本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阔的范畴,它从时间上包含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又从管理的层次上包含了计算、核算和管理。过去在手工模式下,目标成本只能局限在事后分析,往往还出现大量的人为差错。并且,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反求法推算目标成本时出现了数据繁多管理复杂的局面。而在如今的信息化条件下,就能建立从成本计划、预测、预算、控制到分析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目标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目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
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目标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使企业的各个环节相互监督,使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以实施信息化改造成功的广州五十铃为例。
广州五十铃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生产模式必然导致每个产品的成本都会不一样。因此,无论从产品定价还是公司损益计算的角度来说,正确、及时的产品成本计算都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他们采用具有成本核算分批法的U8-ERP软件,通过销售订单与生产令对应,一个生产令对应一张订单,按生产令发料,对每台客车的,目标成本进行核算。正确的产品成本核算为销售定价、损益确认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同时,通过对产品车耗用材料明细及成本构成的比例分析,控制了不合理支出并为企业目标成本的实现打下基础。事实证明只有将相关软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实现目标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并取得成功。p
2.目标成本管理组织结构合理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目标成本的确定很难实现财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横向信息交流,目标成本的计划缺乏统筹性和科学性。目标成本逐级展开时又出现各部门目标不一致,相互矛盾的局面。
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原有的塔型结构应当逐步向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转变。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用计算机系统取代中层成本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成本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目标成本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成本管理,不仅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黑龙江龙丹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信息化改造和组织结构重组实现了目标成本全面管理效率的提高。原龙丹企业成本管理部门是通过各部门层层汇总上报的报表进行分析参考的,时常不同报表对同一项目的数据统计也不一致,令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决策。于是,一方面他们利用信息化工程进行企业项目改造,使各部门的所有报表以网页的形式分布。各级部门可以按其不同的权限查询相关的汇总报表和基础报表,所有报表自生产管理部门到上层领导部门都可以一目了然,所有的数据不存在汇总不一致而发生的多报少报隐瞒不报的情况发生。实现了企业目标成本管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透明化管理。同时,改造后的目标成本管理组织由原来的“多层结构”变为“扁平”结构,由过去的5-7个管理层次减少到现在的2-3个层次,由过去的“领导和分管”角色变成“流程经理”的角色。目标成本管理人员兼职化,原副总经理兼主管部的部长,也兼了主管部核心业务科的科长。通过兼职化实现了由“多层”向“扁平”的合并,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直线挂接。不仅大大精简了原有的臃肿机构降低了成本,同时,各个目标成本管理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积极变动目标成本的确定。
3.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全员化
目标成本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面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是通过成本主线,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机统一起来的一种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所谓全员,是指上至企业经营者,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是成本管理者、责任者,成本、费用的降低与 每个人有关。全过程,是指成本管理贯穿于从生产设计、布局、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加工,从直接生产、辅助生产到生活后勤、机关科室等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每一道工序和每一项工作。
全面,是指目标成本管理不仅包括可以控制的材料、配件费,而且包括所有与生产、辅助、生活后勤和管理工作等有关的一切成本、费用的管理,如工资、电费、设备租金、办公费以及物资采购供应、废旧物资的回收等。
目标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和每个员工,集中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所谓人本管理 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不是物,企业管理主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推行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必须从提高每一个管理者和操作者的素质出发,层层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网络。
目标成本管理领导重视是关键,全员参与是基础,管理到位是保证,而尽快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成本管理队伍则是深化、细化全员目标成本管理的迫切需要。可见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和环节,关系到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效利用。总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4.目标成本核算科学化
成本核算是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传统的成本计算包括汇总、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而现代成本核算不仅仅局限于为产品设立成本目标,而且在开发准备、确定设计制造方针、投产准备、物流和定价各个领域均可实施。因此,计算对象应从产品部件实物对象扩展到抽象的功能对象 ;计算基础应从财务会计基础转向管理会计基础;计算内容也并非是全部成本或平均成本,而可采用部分成本或增量成本;计算方式既可采用各种成本要素逐项加计形式,也可以成本要素加以划分后,逐个以物理特征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或统计学的分析计算,同时根据需要既可以概算也可以估算。
五、结束语
建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从本企业实情出发,创造具有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进行任何管理的创新都是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的经验中得出的,本文对于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还仅限于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汤姆?彼德斯认为,创新如果不能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相对成本更低的新产品和新方法,如果不能更快地取得这些成果,那么这个创新不是一钱不值就至少要暂时被束之高阁。④因此,在对原有目标成本管改革与创新中必须注意改造的有效性,务必要使改造后的系统能够大大提升企业原有目标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效率,不然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不但没有降低成本还会增加成本。落实在具体企业中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具体的部署和改造。本文在如何建立与差异化相适应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如何改造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结构,根据具体业务流程增、减哪些职能部门等等这些具体运用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沈伟忠
2011-12-26
第三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近代中国农村劳动工资问题的研究,是认识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更深刻地认识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相关经济史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的形态和数量、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变化以及城乡工资水平差距等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农村工资水平的基本状况。
许多中国农村经济学者,对于农业劳动问题的研究,往往比较忽视。他们以为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不是劳动问题;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劳动问题的研究,是认识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更深刻地认识土地问题的一个极重要的关键。
一般说来,劳动力的商品化,即工资劳动者的广泛利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在农业中间,工资劳动者的利用,也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过农业生产由于它技术上的特性,尤其因为受土地私有制度的束缚,所以农业劳动的构成,往往保存下列几种特点:第一,农业中间因为小经营的广泛存在,所以家族劳动往往占有很显著的地位,甚至在数量方面压倒雇佣劳动。第二,农业中间存在许多季节工人,他们一面出卖劳力,一面自http://www.xiexiebang.com/wenzi/己经营农业;这就是农业中所特有的半无产者。第三,农业中的许多雇佣工人,往往受土地或债务的束缚,他们的出雇多少带有一点强制性质,因而成为半封建的雇役劳动。
在近代中国农村,因为农业生产的落后,上面所说几种特点自然更加显著。仅从数量方面来说,晚清、特别是民国时期,全国雇农的数量及其在农户中的比重,究竟有多大,可谓人言人殊,没有一个权威性定论。1927年谭平山在《中国农民经济状况》一文中估计农业雇佣劳动者占农业人口的6.86%,1931年由李育文所译、北平村治月刊社出版的日本学者田中忠夫的专著《国民教命与农村问题》推论全国雇农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6.23%。当代学者刘克祥“根据各项调查材料综合估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雇农人数约占农业总人口的10%,户数占全国农户的11%”[1]。虽然这些雇农的数量和比重不算多,但是它们包括了相当于十分之一的中国农民,是近代中国农村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劳动者群体。雇农的工资水平变化直接影响农村雇佣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变化,所以对农村工资水平的研究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一、工资的形态和数量
中国农村中的雇佣劳动多少带有—点封建意味,这从工资的形态和数量上面也能表示出来。农业由于技术上的特性,需要较大量的季节劳动,因此农业中的雇佣工人,一般可以分为年工,季工,月工,日工等等。根据民国时期中山文化教育馆的调查,各省农业雇佣工人最高工资的平均数字如下表:
日工和年工的每日平均工资收入相差很远,首先是由于上列日工工资乃是农忙时的工资,这时劳动异常紧张,而且受雇时期又很短促;不比年工包括农闲时间、生活又比日工较有保障。其次是由于这些年工一般带着很浓厚的奴隶色彩;日工比较起来自由一点(因为上引数字全是最高工资,所以这种日工大多不是半封建的负债劳役),然而就连这种获得最高工资的自由劳动,他们所得工资一般还是低于城市中的产业工人。例如1929年上海各业工人每日的平均工资计有七角一分,就连工资比较小的棉纱工业也有五角五分;这已高于农忙时的日工工资,比较年工工资更要高出几倍。从这个对比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雇农如何过着比城市工人更惨淡的生活。
农业雇佣工人的落后,并不到此为止。在中国农村中间,除掉货币工资之外,还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实物工资。首先是谷物工资,这在各省都还相当流行。例如山东有种长工,是在农产中间抽出十分之一作为工资;河南山西等省流行着的“二八分租”,也可说是谷物工资的另一方式。谷物工资在短工中间更加流行:例如福建尤溪割稻一日给谷十斤作为工资。广东从化农忙时期做工六十日,给谷二百斤。有些地方支付一部分的货币,一部分的谷物;例如广西部林插秧女工,每日给米一升,另给毫洋一角[2]。
其次就是用土地或是耕畜的使用权来抵偿工资。例如宝山县的“脚塞”,租田一亩,每年要替地主工作二十五天到三十天;枣阳县的“赶工”,工作一年的代价,是租用四亩到六亩田地,和三四间的房屋。至于用人力夫换牛力这种工作报酬之低微,可用“三天人工交换一天牛工”这件事实很明显地表示出来[2]。
最后还有一种最特别的工资形态,就是用娶妻来代替工资,这在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都还相当梳行。例如云南的川江新平等县,贫苦男孩从五六岁或七八岁起始受地主们的雇佣,不支工资;到二十多岁才由地主替他娶妻成家。广西苏城等县,有些地主也同年青雇农订约,工作十年或二十年后,给他一个婢女。
工资形态也像地租形态一样,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外壳中间,包藏着许多不同的社会性质。当然,货币工资是最先进的工资形态;所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工人,全部采用这种方式。不过我们并不能够反过来说:凡是支付货币工资的,便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因为在这里面,还包含着许多半封建的负债劳役。谷物工资盛行于商品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方;它是一种较落后的工资形态。用土地和耕畜的使用权来代替工资,大多是半封建的雇役劳动,比较谷物工资更加落后。至于娶妻工资更是一种奴隶性的劳动力式,这是最落后的工资形态,它的流行范围远不如前面几种普遍。
工资的数量,也同工资的形态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是愈落后的工资形态,劳动报酬也愈加微薄。这里我们虽然不能举出许多统计数字来互相比较;但从上述一切,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在这许多落后的工资形态中间,包含着怎样难以形容的悲苦生活。
二、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及其变化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指出,“劳动工资的上升,不受国民财富的实际多少的影响,它是因为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所以,最高的劳动工资不是在最富有的国家里,而是在发展最快或者说致富最快的国家里。”斯密认为,高工资是由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是它的实际大小引起的,一个国家可能比另一个国家拥有更多的财富,但是如果这个国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它的工资就不会太高,如果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地增长,那么它的工资水平也会不断的上升。因此,根据劳动工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经济发展状态。如果劳动工资(实际工资)不断上升,说明该国的经济正处于增长阶段;反之反是[3]。由此可知,观察农村工资水平的变化,便可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变化。
反映农村中工人的工资水平变化,可以采用工资指数这一指标。工资可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即农业工人依账面记载拿到的货币工资的数量,而实际工资(又称为真实工资)是名义工资以物价或以工人的生活费为标准,并与之比较而计算出来的工资。依据上述分类,工资指数也分为名义工资指数和实际工资指数。名义工资指数由于没有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变化,而实际工资指数揭示的才是农业工人的真实经济状况。
据张履鸾对江苏武进农工工资的调查,1908年至1932年期间名义工资呈上升的趋势,其指数由79上升为137。但如果与当地农人生活费指数比较,则是明显下降的趋势,指数由98.9下降为74.9(均以1910—1914年平均值为100)[4]。较为系统地反映全国农业工人工资指数变化的统计,是卜凯根据中国21省99个县100个地方的调查资料所编制的中国农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指数(见表2),据此我们可以观察近代中国农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变化情况。
如果只观察一首一尾,在1906—1933年期间,中国农村中雇工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有明显的上涨,但如果我们观察数字系列中的大部分时间,即1907—1932年期间的变动情况就会发现,农业雇工名义工资与生活费指数,几乎是同步上升的。亦实际工资基本上保持原状或略有上升。
虽然名义工资有较为明显的上升,但是因为近代农村物价水平也是在上http://www.xiexiebang.com/wenzi/升的,因此,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真实工资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这期间工资对于有雇佣劳动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影响,仅以真实工资所代表的生活水平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
三、工资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雇农工资的增减,是由诸如商业性农业发展程度、农业集约化经营状况、雇农群体的多少、商品物价水平的高低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近代中国农村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商业性农业以及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程度较小,其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不甚明显。就后两种因素而言,雇工供大于求,必然导致雇农工资的下降;商品物价增涨,必然导致雇农名义工资上升,但如果名义工资上升的速度小于物价上涨,真实工资则会下降。由于近代中国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因而雇工的供给很充足,因此雇农的工资很难有大幅度的上升;但是随着近代物价水平的上涨,雇主又不得不提高名义工资水平,至少要提高到维持工人原有的生活水平,因此,名义工资虽然在上涨,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真实工资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四、城乡工资水平比较分析
根据王玉茹先生在其著作《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中的分析,可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化起步后的50年间,城乡劳动者的名义工资都在周期性的波动中程度不同的有所提高,其中近代生产部门工人的名义工资增长幅度比较大,而传统部门工人的名义工资增加较少。在用生活费指数加以折算后,所得到的结果是产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而手工业和农业工人的工资则增长不多或略有下降。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近代化起步以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程度不同,其工资差距也将扩大。即近代生产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其工资率亦增长较快,而传统生产部门则反是。因此,中国在这一时期近代生产部门的工资增长较快,而传统生产部门的工资增长较慢是理所当然的。对一个能发挥二元结构优势的后发展国家,比如日本,其成功之处在于其近代工业部门工资增长速度较慢,与传统部门的工资差距相对较小,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以城市中的制造业代表近代部门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而以农村雇工的工资水平代表传统部门,来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用数字来说明一下日本的情况。1919年以前日本农业工人与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比例虽然由于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不断变化,但总的看来比例较高,约在70%~75%之间,即如果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为100,农业工人的工资则为70~75。而1931年以后工资差别扩大,约在53%(1931年)至56%(1938年)之间。
中国农村虽然也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却未能发挥二元结构的优势,近代部门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的差距大于日本。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30元左右,而郊区农村农业工人的工资每月平均只有5元(不供食)左右。前者约为后者的6倍。另据巫宝三的调查,1933年时,全国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工资为178元,而农村的劳动者平均收入只有26元,前者为后者的6.8倍。而19世纪80年代据一些省份的统计,农业雇工的工资平均每年为12元左右,但供给饭食,如果将饭食计入工资,约为24元左右。同一时期城市和矿区的非熟练工人工资平均每年为72元左右,约为前者的3倍。造成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地区城市化的超前发展,那里的生存工资水平迅速上海,另一方面则由于中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极为缓慢,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甚至没有增长,当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程度稍有发展,就造成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相比较大幅度上涨,从而使工资成本急剧上升(农产品构成工资成本的主要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主要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农业劳动主要还是家内劳动,所以农村劳动工资并未同步上升。此外,还有第三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直至20世纪30年代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所以城市近代部门的工资上涨并不能同步带动农村旧式生产部门工资的上涨。新垦区移民的工资水平提高也不能使移出地区农业工人的工资相应地提高。总的情况是城市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较快,而农村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较慢。因此,那种以中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城乡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为基础,用城市非熟练劳动工人的工资增长来推论农村工资也相应增长的做法是缺乏根据的。
第四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对我国新形势下农民工群体现状作了剖析,对支持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如何支持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意见。
务输出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农民工在外经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洗礼,有市场经济观念、技术管理能力,一些人在外面就已是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为回乡创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市场和社会资本。人才、技术、资金的回流可以有效逆转过去劳务输出带回的资金,除了用于生产生活,存在银行的资金大部分又回流到发达地区,当地经济发展一直面临资金瓶颈的形势,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钥匙。从当前情况看,一些比较成功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兴办实体,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创业之路,不但就近就地吸纳安臵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成为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实证明,大力倡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扩大投资、引进外资,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必将对贫困地区实现突破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力倡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过去农民进城就业,在带来劳务收入的同时,也使农村失去了相当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就业,造就了一批新型产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回乡创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又回到农村,成为农村发展和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回乡除了从事农业开发、工商服务业以外,有的还担任村干部。外出农民工通过回乡创业,把资金、技术、信
因此,我们要从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转变职能,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项目指导、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全程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
二、支持和激励返乡创业的主要对策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要遵循“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全方位的服务,使一批又一批曾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到家乡创业,具体实施中应做到“六个到位”:
(一)农民工创业服务网络体系要到位。一是要建立县、乡、村农民工创业三级服务体系。县级应该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劳动、农业、教育、土管、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的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乡、村应该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工作站,及时了解掌握农民返乡情况、创业意向和困难,配合劳动部门定期组织创业培训和发布创业信息。二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宣传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报道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好典型、好经验,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要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加强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信息服务,及时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发布法律、法规、政策和各类市场信息。
吸纳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应按失业人员数量和每人5万元以内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三是政府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在使用方面应向返乡创业农民工倾斜,促使信贷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养殖业项目以及非农产业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解决要到位。要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在农民工发展产业、建设房产等用地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指导,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先补后占,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适当减免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规费。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荒山、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适当扩大荒山、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保证农民工创业优先用地,并精减办证程序、环节和费用。
(五)农民工创业辅导和培训体系要到位。要多渠道筹措返乡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对部分失业保险有节余的地方,可适当调节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要整合各部门的培训资源,拓宽培训范围,开展有特色的种
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带动城乡经济的繁荣,加快推进本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资料
1、高飞《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契机下寻求县域经济新增长点》2008.05;
2、正文唐《扶助返乡农民工创业》2009.03;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7‟146号);
4、中国经济周刊《中国1.3亿农民工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
第五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安排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和从业、创业的适应阶段。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等综合技能。
一、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1.毕业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而不应脱离专业范围,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要尽可能结合社会调查的成果,同时鼓励创新,避免选已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2.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数据精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基本符合专业科研论文的写作条例,论文篇幅5000~7000字;
3.学生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一律不得从网上下载文章充数,杂志、报纸文章可以参考,不可照抄。
4.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不得拖延。
5.时间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从2010年1月份起12周,工作进程要求如下:
(1)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1周(2)整理汇总资料、写出论文大纲——1周(3)撰写论文初稿——6周(4)修改论文——3周(5)论文定稿、打印、装订——1周(6)学生必须于第12周(即4月底)将完成的毕业论文送交指导老师(论文提交时,须同时提交论文正式文本一份和论文正式文本的电子文档一份)
(7)论文格式要求,详见“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和“示范格式”
二、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
(一)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对于整篇毕业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好比走路,这开始的第十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迈向何方,需要慎重考虑。否则,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到达目的地。
指导学生选题,要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是价值原则,即论文的选题要有价值。论文价值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之分,选题时,要把应用价值摆在首位。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对空”的文字游戏,而是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衡量一篇论文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之大小,应当首先看它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如何。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题目,写出的文章来最好能指导现实,为当前的现实服务。
第二条是可行原则。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的才能、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即要选择那些客观上需要,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
(二)调查研究
1.调查研究准备
(1)明确调查目的;(2)根据论文选题确定调查题目;(3)确定调查对象;(4)搜集相关资料;(5)拟定调研方案;(6)设计必要的调查表格和问卷。
2.调查研究的实施
(1)实地考察;(2)问卷调查;(3)个别访问;(4)补充调查。
3.调查材料的分析
(1)调查资料的编校、分类、汇总;
(2)调查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
a)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
b)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质的方面分析。如比较分析法、类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三)拟定写作提纲
编写提纲是写作前的逻辑思维过程。拟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提纲是写好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在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时还要注意:
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是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是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
(四)实验研究、数据整理或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评价资料
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注意资料、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并努力使之系统化。论文研究方案的设计,因研究的问题不同,选择的具体研究方法不同,设计的研究方案也不同。许多研究采用的方法是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配合。必要时应该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理论分析、论证
论文分析构思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的构思。毕业论文的分析构思,应该建立在毕业专业实习的日记、报告、合理化建议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和毕业实习中,应尽可能将研究观点与结论或初步建议再回到实践中进行印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吸收各种有益建议,继续不断地精炼自己的基本论点,充实论据,完善论证方法,增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撰写论文
论文的结构通常应包括标题、姓名、摘要、目录、正文、注释与参考文献、附录、索引、感谢等。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选择,但至少应包括标题、姓名、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
(七)修改定稿
通过这—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三、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
(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
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本科以上和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类专职教师或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外聘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含)以上职称。
(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选题——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构思——确定论文题目——拟定写作题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定稿等整个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指导。要求学生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按时完成论文。
2.指导教师负责对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写出评语,并给出论文成绩。
四、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认真思考,刻苦研究,勤于实践,敢干创新。
2.必须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
3.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写作任务,严禁抄袭他人作品和请人代笔。
4.学生应对本人的毕业论文质量负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化要求完成给定的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五、毕业论文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按五级制记分(优秀100-90、良好89-80、中等79-70、及格69-60、不及格59-0),由指导教师评分。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论文撰写期间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进程安排
1.第1—2周毕业论文选题调研,拟定论文提纲;
2.第3—6周完成论文初稿;
3.第7—9周完成论文修改稿;
4.第 10 周论文定稿,打印一份装进资料袋并提交及电子文档。
七、选题要求及选题参考范围
(一)毕业论文选题要求
1.实用性和科学性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本专业全面综合训练。
2.选题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任务或社会热点问题。
3.选题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应在教学计划规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4.鼓励并提倡学生发挥主动性,提出自己的设想,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商定选题。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参考范围
经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济管理范围内。为方便学生选题,特提供如下题目供参考(以下论文题目仅是一个选题参考方向,同学在确定某一方面论文题目时,题目要具体化,或是做其中一个子项目,对经济管理区域的某一方面中的某个项目(问题)进行一些“试论”、“初探”、“建设性意见”。)
A:金融方面
1.票据市场发展与票据法的完善;
2.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3.人民币升值后的利弊及风险防范;
4.试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与风险;
5.试论金融创新及我国银行的发展;
6.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7.货币政策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8.试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超势(中间业务具体化);
9.现行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0.试论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问题及对策;
1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2.试论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约束问题;
13.人民币汇率问题(我国汇率机制的改革历程及未来展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构想、人民币升值空间的模型分析、央行抑制人民币升值的措施及其绩效等。)(对某一方面、某一部门);
14.股市问题(保险基金入市对股市的影响、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几点建议等)。(对某一问题,建议性意见,简单化);
15.国有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16.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及创新;
17.商业银行经营创新与风险管理问题;
18.论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功能;
19.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研究。
B:企业、行业、区域方面
20.企业与市场关系问题研究;
21.诚信与房地产业的发展;
22.城市公用事业(具体化、改革初探)改革问题研究;
23.中小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
24.企业发展与再就业;
25.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6.工业重镇(再创业的一些问题)〔初探〕;
27.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28.经济体制转轨与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
29.当前MBO(管理者收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30.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及其解决办法;
31.职业经理人素质的提高与管理的规范化;
32.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
3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34.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研究;
36.机动车辆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宏观经济方面
37.规范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好的经济环境;
38.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39.西部大开发(所遇到的某问题,建议性意见,简单化)问题研究;
40.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
41.税收制度改革之我见;
42.私营经济的性质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