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开发区企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转)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工业企业的战略部署,实现区委区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宏伟目标,促进和提高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开发区办公室开展了对辖区企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工作。开发区从设立到现在经过13年建设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渐显影响,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和旺盛的生命力。截止
到12月底,开发区企业达到431家,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上(含100万)140多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含1000万)33家。从经济规模看,开发区企业实现产值152.3亿元。从上缴税收看,开发区企业纳税总额为3.12亿元,占南浔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从提供的就业机会看,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合计为2.87万人。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南浔贸易出口总额的27%。同时,开发区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企业,例如:巨人电梯、永吉木业、世友木业、南方通信等企业已经成为开发区企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发区整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摆到全国及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每个地区都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格局之中,并在区域及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发区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了较为密集和配套程度较高的产业群,这为开发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融合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浪潮,这为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目前,开发区企业依靠本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已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模式和成长道路,面对区域竞争的加剧和国外企业及产品的冲击,开发区企业如何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是面临着巨大问题。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题,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我们的趋势,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实现规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增强开发区经济发展后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加快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步伐,使企业在开发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开发区企业发展经验和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它开发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尤其在品牌战略、土地使用和园区带动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开发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意见。另外,此次调研也为建立健开发区企业数据资料做基础性工作。
本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数据,重点阐述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现状,展现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全貌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阐述开发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态势,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契机,结合开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解决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议和对策。
第一部分:开发区企业现状
一、开发区企业概况
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431家。从资金总量来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51亿元,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40多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有33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有5家,超亿元的集团公司有3家。开发区实现产值125.3亿元,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33多家。从上缴税收看,开发区企业纳税总额为3.12亿元,占南浔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从提供的就业机会看,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合计为2万人。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总额的27%。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企业涉足的主要行业;从科技实力来看,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达到73家,实现产值23.65亿元,经过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占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总数的11%。
从98年以来,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近6年间企业数年均增长率在10% 左右,新增企业迅猛增长,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431家,其中,到,新增加企业近150家,总投资高达40466万美元。
二、企业注册资本情况
注册资本普遍较低,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含500万)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5.8%,其中,100万以下占了67%,100万-500万占18.6%;500万-1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1%;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6%;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
总数的1.2%。从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注册资本在100万元左右的占据开发区企业80%左右的比例,说明开发区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1.2%,这我们的经济总量不符。从行业结构来看,开发区企业的经营范围覆盖了八大行业,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物流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及
服务业和其它行业。其中制造业合计占总数的90%。
三、开发区企业特点
1、行业性强
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木业、电机、电子、电梯、通信电缆、轻纺等几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木业行业迅速崛起给南浔带来了很好的市场知名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目前拥有木业企业111家,其中规模企业20家;木业企业实现产值40亿元,占据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2%;已有一部份企业脱颖而出,在地板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规模集聚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实木地板方面垄断了全国市场的60%之多。电机、电子行业在出口经济总量中占据半壁江山。
2、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企业的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3、企业的外向型经济总量不够
虽然开发区企业依赖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加工、制造企业中涌现出一批外向型企业,利用低成本优势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产品已拓展到香港、东南亚、澳洲、欧盟、美国、日本、东欧、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仅为5012万美元,只占开发区生产总量的3.3%。
四、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发展贡献
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成为南浔经济发展新的亮点。据统计,企业纳税总额达到3.12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提供就业2万个。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而且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锐。截至底,开发区企业431家,实现产值125.3亿,经过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有8家,占南浔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9%。在出口创汇方面,开发区企业也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额的27%。开发区企业已经成为南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浔区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重要影响,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给南浔及周边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促进了南浔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
一、国际及周边环境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在经历连续三年的不景气之后,目前终于显露出加速增长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4.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有出色表现: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四季度gdp年增长率为3.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掀起新一轮浪潮,“中国制造”已经席卷全球的任何角落。开发区依赖区位和地缘优势,在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中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维持在8.5%左右的增长水平,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尤其是民间投资的活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新的引擎。工业增长速度继续回升,消费物价指数也出现回升势头,进出口保持良好运行态势。这一切意味着宏观经济健康、持续、良性的发展状况。
二、南浔开发区自身环境分析
1、南浔开发区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相比,南浔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目前南浔开发区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较低,未能创造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企业或产品名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少。
2、南浔开发区后发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浔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0°52′-30°53′,东经120°25′-120°26′。位于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之中心,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苏州市接壤,南与杭州相望。南浔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20万,其中常住人口10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7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00元/年,经济科技信息灵通,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也是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全国三个华侨投资区之一,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2)发达的交通网络
南浔经济开发区既面向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也可面向国际市场。驱车从南浔经济开发区出发,到附近主要城市上海、杭州、苏州的港口、机场时间均在1小时20分钟以内。南浔背靠大中城市,辐射华东平原,又处于“200公里公路运输半径”的中心,在南浔投资设厂既有辐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中小城市之便利,又有利用上海吴淞港、宁波北仑港、嘉兴乍浦港,将产品直接出口海外之优势。
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交通便利,318国道穿区而过。在建的申一苏一浙一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成通车。
(3)密集、配套程度高的产业群
经过10多年的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发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并聚集了大批加工、制造业的产业群,形成了完整、高度配套的各行业的产业链条,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南浔开发区企业的成长空间
尽管开发区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处于市场前沿和邻近上海的优越区位经济等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与先进地区企业在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通过学习模仿先进地区的技术、管理、体制安排等成功发展模式,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土地使用难 地价高
南浔开发区经济是典型的加工、制造型经济结构,这种类型经济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开发区土地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地价上涨,用地难问题就越显突出。尽管企业可以依赖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捕捉到许多发展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企业规模经济的发挥,使企业错失难得的发展机会。
2、企业信用体系欠缺 融资困难。
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在目前国家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保障下,根本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制约了开发区企业的成长、壮大。开发区企业一方面平均规模较小,有的还因为房地产手续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均无法达到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贷款需求额度小,需求频率高,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3、企业品牌缺失 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迅猛,产值不断提高,但是,我们拥有全国及国际影响的企业和品牌很少,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即使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制造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大多数产品都在抵档市场徘徊,利润很低,产品附加值很低。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南浔开发区区域经济特色的树立。对比其他发达地区知名品牌的集合效应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效益,南浔开发区在培育品牌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企业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但南浔开发区企业由于规模、信用等原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与国有、外资不平等的待遇,政府应该给企业在人才引进、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另一方面,还是企业当家人的思想意识不够,在南浔开发区的企业中公司,没有一家有象样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对员工管理和绩效考核上存在凭感觉,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来解决问题,造成企业难于留住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类人才欠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南浔开发区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部分:开发区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几点建议
按照“开发、开放、合作、互利、互惠、共赢”的方针,“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全面开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我区企业要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企业加快发展;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全面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
1、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比较优势原理和自生能力的定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是无须刻意培养和扶持的,那些真正好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只要充分尊重它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权利,只要给它创造足够开放的市场环境,提供足够公平的竞争条件,它是能够经受市场风险的考验的。借用一句民营企业家的话,民营企业只要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其实政府不要遮住民营企业应享有的阳光和雨露,它就能茁壮成长、做大做强。相对于发达地来说,南浔开发区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水平不高,体制落后、品牌缺失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成为我们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方面有意无意地给企业设置障碍的重要理由。就是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我们也习惯于扶强扶大,而对于中小规模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重视、关心不够,对他们存在的困难没有热心解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大有大的规模效应,小有小的灵便机动,任何企业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自身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和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2、政府在企业发展中角色定位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管得住”自己,对自己的角色归位有着清醒的认识,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不要插手,华裔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曾经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详细论述过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指出了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应干预。政府一方面要“无为”,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活,管理上放手,并自觉地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大显身手;另一方面要“有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政府着力营造企业创业与发展环境,形成全社会鼓励、支持创业和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增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层次,改善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
3、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生长的环境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家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是培育维持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承担人,他激发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共享,承担不可还原性投资,是使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创造社会财富的第四大要素,企业家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兴衰。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企业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敏锐的指出,企业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造就更多有活力的企业,在促进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带动就业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重点应主要落在如何搭建好一个促使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舞台上。
二、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
加南浔开发区企业的出口力度,增强南浔开发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降低对外资经济的过分依赖度,实现南浔开发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平衡性、持续性发展,把目前开发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30多家企业培育成年产值亿元的15家、5 亿5家、10亿2家,使开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企业发展任务
鼓励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企业合作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拓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降低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条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放宽限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为守法经营的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进一步提高检验检疫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企业出口退税进度、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加强业务培训以及建立督察和通报机制。
四、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制造业龙头企业作为开发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中切实加以体现。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搞好服务,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壤、温度和水分”。
2.进一步扩大开发区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使其生产总量和人均产出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以在整个经济增长中保持相当的贡献份额。首先要制定规划。既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还要制定优势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规划。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搞低水平重复的倾向,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要优化结构。在保持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组建一批能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富有活力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群,使主要产品达到合理规模要求。
3.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一是重点突破。加大投入,集中资金,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重点产品、重点工程的技术创新,力争在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二是引入新机制。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集中优秀人才联合攻关。对制造业中的关键问题,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联合杭州、上海高等教育机构,共同打造教学实验基地,加快培养、培训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强化技能教育,完善继续教育,使新增从业人员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对现有人员进行终生培训;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制造业存在的既缺少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又缺少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的“两头缺”现状,保证制造业不断升级,长盛不衰。
5、对于开发区知名品牌欠缺,产品和企业影响不大的问题,我们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走合作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开发区企业做强做大的快捷方式,巨人电梯在这里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木业企业尤其需要在这方面多做考虑,才能改变我们现在产品档次低的形象,提升企业在业内的知名度,带动其他小企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以点带面繁荣景象。
6、针对开发区可用地稀缺,企业用地难的问题,政府做好有限土地的规划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要把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好,发挥土地基础上的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借鉴国内外发展经济和土地利用的成功经验,建立工业科技园,把符合条件的一类企业聚集在一起,让园区内形成完善的产业群和产业链,实现经济的规模发展。尤其是鼓励那些有市场潜力、技术含量高、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享受园区配套服务。
第二篇: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
任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
汇 报 材 料
山东任城经济开发区 2013年5月24日
任城经济开发区是首批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8年9月实行区街合一,园区总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九通一平”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规模工业企业36家。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发区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借助工程机械产业园、医药物流园、战略新兴产业工业园、东方文博城等专业园区和重大项目,突出了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服务、新材料新能源和文化创意五大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其中,已经形成机械装备和医药健康两大百亿产业。在总量取得突破的同时,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集聚情况
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方面。目前各类生产企业达百余家,产品涵盖工程机械整机及多种核心零部件近千个品种。2012年实现产值132亿元、利税15.8亿元。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和“山 1 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尽管受宏观经济影响,多数企业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不断提升规模和档次,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整体经济效益稳中有升。沃尔华集团自主研发的中小型挖掘机功能强、环境适应性好,市场前景良好并出口中南亚;山推胜方公司产品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明显,80%实现出口;科尔森公司注重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国内外订单稳中有升。
医药健康产业方面。做强医药物流园区,以瑞中医药、国药济宁、华润医药等项目为主的医药物流园区,过近年发展,迅速聚集成型,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一家、中国500强两家,目前已有16家医药物流企业入驻,拥有济宁市医药物流90%以上和苏鲁豫皖周边地区20%以上的市场份额,总体规模位居全省前三,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化程度全省最高。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利税6.4亿元,今年可突破百亿。预计2015年,园区销售收入将突破200亿元,跻身全国一流医药物流基地行列;努力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化,总投资10亿元的方健中药产业园、5.6亿元的天博食品等项目年内可投产达产,同时投资5亿元的心心酒业、3.3亿元的美泰医疗、1.6亿元的明嘉生物医药中间体等项目正在建设或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实力和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借助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通过科学规划编制、2 强化政策扶持,建立政策保障,努力扶持新兴产业由小变大,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目前,帝豪高分子材料、杰威迅LED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已经正式生产,总投资13亿元的永华电力100MW厂房屋顶光伏电站、6亿元的兴唐住宅产业化新型建筑材料、1.5亿元的纳米新材料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年内即可开工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总投资85亿元的东方文博城项目、1.5亿元的吉康农业观光园项目正在按照投资计划实施。其中文博城项目是省、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济宁东部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以传统儒家文化标识为特征,突出区域文化优势,植入生态元素,将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综合配套实验区,带动济宁及周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二、下步发展思路和规划
下步,开发区将以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运行保障为着力点,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传统产业升级为支撑,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机械装备、医药健康、现代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五大产业同台唱戏竞相发展的格局。预计2016年末工程机械、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分别达400亿、200亿、100亿、100亿,其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年均25%的增速发展,园区总量突破千亿。建成优势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和产业创新升级先导区。
一是以重大项目建设和现有企业提升为支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以现有优势制造业为基础,重点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做好转型升级、市场拓展,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机械产业园、骏达钢制车轮、沃尔华破冰船及海浪发电设备、山矿工业园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建设进度;以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为中心,高标准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医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扶持瑞中医药、国药济宁、华润医药等、海王医药等项目做强做大,将医药物流园区培育成为我市高端服务业的亮点;积极谋划东部健康产业园,培植壮大食品医药健康产业。方健制药、天博食品等项目确保年内投产达产,同时要加快心心酒业等量搬迁项目推进力度;以战略新兴产业园为平台,科学谋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该园区是高标准打造的现代化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民营高科技企业孵化平台,杰威迅LED、同创矿用智能系统、明嘉医药中间体等项目正在建设,预计“十二五”末,园区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9.8亿元,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态绿色科技创新标杆园区;以东方文博城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博城项目实施进度,一期项目争取年内投入运营,完成区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为园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引擎和动4 力。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加快发展的意见》和“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全面落实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实施重点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强企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发展。进一步聚焦聚力、强势突破。引导企业大抓项目投入,大搞技改扩能,努力形成持续投入、集中投入、快速投入的强劲发展态势;鼓励企业大搞合资合作,舍得拿出优质资源,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开展合资合作,充分利用他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缩短企业上档升级进程;进一步深化科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重点企业帮扶班子、制定对企扶持政策。着力培植壮大源根、沃尔华、博特、东宇、方健、天博、瑞中等骨干企业,倾注心血、给足政策,促其更快更强地爆发式膨胀。力争3-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达到2家,30亿元3家,10亿元5家。
三是搭建平台,为园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保障机制。
以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开发区为标准,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财政融资和科技创新三大平台建设。在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方面,按照“先造环境后招商、先造环境后造城”的思路,在全面完成园区“八路三桥一景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基础设施的等级档次 5 和配套水平。加快寥沟河两岸商住开发,尽快初具新城雏形,实现产城一体发展。在财政融资方面,突破资金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努力形成与开发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加快创业创新孵化园项目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努力促成中科院计算所建设信息园区智慧园区的规划,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保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促进开发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为开发区产业创新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三、建设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的建议
一、制定配套制度,强化政策扶持和保障作用。
要加快制定出台支持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推行税费统一体制,避免因税费差别引起不良竞争。二是完善融资运行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的财政和投融资支持力度。三是构建统一招商引资平台,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为重点,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坚持统筹规划,发挥规划引领和导向作用。以建设产业聚集区为目标,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东部大型工业聚集区规划。明确区域规划范围、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借助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平台和成熟管理经验等,对聚集区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有效解决不同区域板块的地块分割、资源分散等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化、空间一体化。
第三篇:保定企业与高校电池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保定企业与高校电池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引言:
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电池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首先,在一次性电池领域,我国的产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居全球首位。中国电源行业协会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一次性单电池的年产量为190亿只,锂电池,镍氢电池和镍镉电池的产量分别为4亿多,10亿和5亿只左右。我国是电池生产大国,电池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我国生产的电池大部分是低档的糊状和纸板电池,高科技的电池很少。近几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电池工业一次电池向碱性锌锰电池方向发展,二次电池向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方向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向汽车动力电池和助动车动力电池方向发展。
本报告通过对保定高校(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以及保定电池企业(保定风帆新能源有限公司、保定中硕蓄电池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从而对保定地区的电池发展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有了深入的了解。
调查概况: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
本实验小组主要研究如何提高电池的寿命。通过研究发现金属氢化物/ 镍(Ni/ MH)电池是以贮氢合金作为负极材料的新型二次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耐过充/ 放电性能好、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因而特别适用于轻质、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但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AB5型合金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容量只有320~330 mAh/g,已经接近于其理论容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Ni/ MH电池的发展,因此开发高容量的贮氢合金已经成为目前极具发展前景的热点课题之一。近年来,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前期的研究发现,一类具有PuNi3 结构的La-Mg-Ni基贮氢合金(即AB3型贮氢合金)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可以达到410 mAh/g,但是此类合金也具有其自身的缺陷,寿命较短即循环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我们旨在通过对其他企业以及高校进行调研了解目前电池的发展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从而有目的的改善电池的寿命。
(二)调研企业以及高校概况:(1)保定风帆新能源有限公司
保定风帆新能源有限公司是风帆股份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其生产和主营高能量,高功率圆柱型锂电池、聚合物锂电池和各种型号的高功率电池组。产品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电动工具,电动车,无线通讯类电源,医疗器材电源等一些数码器材上,具有高电量,高放电的产品特性。该公司总投资约3亿元,生产上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并根据客户和市场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艺,使产品性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2)
保定中硕蓄电池有限公司
保定中硕蓄电池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各种型号铅酸蓄电池和铅酸蓄电池极板为主,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专业企业。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日产各种规格型号干荷启动型极板、免维护极板200000片,年产300000只干荷启动型免维护蓄电池。公司产品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GB、JB/T及日本JIS标准。几年来,公司陆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产及检测设备,建立形成了基础设施一流、生产管理严格、产品工艺及配方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公司内部管理完善,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可靠,顺利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使公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3)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唯一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21年法国耶稣会士于天津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其后数易校名,先后历经天津工商学院、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时期,1960年改建为综合大学并定名河北大学,1970年由天津迁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2005年,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并入河北大学。(4)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同时在北京原校址设立研究生部。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原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调查主体内容:
(一)保定风帆新能源有限公司
该公司主要对锂电池进行开发和研究,目前最新的产品为锂离子电芯和锂离子聚合物。其中锂离子电芯的额定容量为2300mah,标准电压为3.7V,价格合理,适合各类充电设备。锂离子聚合物额定容量为250mah,标准电压为3.7V,适合小型供电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高电量,高放电。
(二)保定中硕蓄电池有限公司
保定中硕蓄电池有限公司推出了以“中硕”为主的系列产品――干荷式铅酸启动型蓄电池,全密闭免维护、UPS不间断电源电池等。该公司生产的“中硕牌”、系列铅酸蓄电池,严格按国家铅酸电池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其产品容量大、少维护、寿命长,是国内外各种车辆理想的启动电源。
(三)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近期对铅酸蓄电池PE隔板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PE隔板相对于传统隔板有很大的优点,并且通过实验得出了PE隔板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及改进方向。而且河北大学的老师还对极板盒式镍-镉蓄电池充电过程中析出气体进行了研究,从而对蓄电池的充电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基于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的产物中含有约54%的H2,提出了一个天然气制乙炔与燃料电池的集成系统。新系统采用天然气生产乙炔副产合成气,合成气经水气转化提高H2含量,H2经燃料电池高效转化,以及余热锅炉系统回收燃料电池的余热和排气。利用Aspen Plus模拟结果表明:基于584.3 kg.h-1进料的天然气,在POC反应温度1 773 K,吸收压力1.013 MPa,解析压力0.103 MPa的条件下,系统生产乙炔1.9 MW,向外输出电1.7 MW,系统净发电效率为26.8%,火用效率为43.4%。研究表明,新系统提高了乙炔生产的能量转换率。从而为燃料电池的开发点明了新的思路。
调研的总结和体会:
经过对保定高校和电池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我们发现虽然各大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电池仍然不能较大程度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寿命较短,高倍率放电性能较差,低温放电性能也不好。因此高校必须继续加快对电池改进的研究,电池企业也要继续组织科研团队不断开发新产品,投入市场,改善电池发展现状。我们组成的研究小组更要继续努力,加紧实验,尽最大能力改善电池性能。
第四篇: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市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08所,其中:小学168所(含教学点51个),初中40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7所)。20xx-20xx学,全市小学师生比1:14.7,其中:城区小学师生比1:18.2,农村小学师生比1:12.7;全市初中师生比1:10.6,其中:城区初中师生比1:15.4,农村初中1:7.3。
(二)发展状况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财政教育投入保持稳定增长。20xx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59438.1万元,比20xx年53060.6万元增长了12
%,20xx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878元,比20xx年5886元增长了
16.9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小学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城市小学384元/生、年,初中530元/生、年)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两免一补”范围不断扩大,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同等享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享有生活补助并及时打卡发放到人。
2.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义务教育校安工程建设于20xx年基本结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舍,分别进行了加固或拆除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有了切实保障。自20xx年起,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图书(初中每生20册,小学每生15册)、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中小学实验室设备仪器及中小学教学器材(音乐、体育、美术、卫生、数学、地理)等4个项目,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技术装备。目前,已完成115所中小学装备任务,完成率达73.72%,余下学校将于20xx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多措并举,着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城区相继新建了11所设施优良、功能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小学,6所初中实施了扩容和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12个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分别建设了集学习、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少年宫”;结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设备、器材的前提下,努力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设备配置,“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普及率逐步提高,40
所中小学更新了计算机教室,37所中小学的教室安装了教学电子“白板”,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
3.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新的标准,重新核定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努力优化教师结构。20xx年以来,全市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共招录156名中小学教师,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缺科教师学校倾斜,使中小学开齐课程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分别给予每月70元、100元的岗位补贴,坚持教师职务评聘须有农村学校1年以上工作经历,坚持城区补充教师从农村中小学公开选调;扎实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了市、乡、校三级培训网络,**市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了省级考评验收。仅20xx-20xx学,各层次、各类别教师培训达9000人次,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学校结对合作,以强帮弱共同发展。建立了城乡间和跨区域中小学结对合作机制,城乡学校结对合作数量进一步扩大,首批12所义务教育学校与庐阳区相应学校顺利对接。结对学校围绕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学生活动、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帮扶,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称号优秀教师3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0人,骨干教师330人,师德先进个人12人。一支由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优质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4.素质教育质量提升成效明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以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效果明显。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效开展。仅20xx年,我市中小学在参加省及合肥市举办的各项竞赛中,有近100项获奖。烔炀中学的机器人足球参赛队,荣获省一等奖并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三等奖。人民路小学的书法选手,荣获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体育列入中考科目并得到加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成长的新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中招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将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80%分解到全市初中学校,城区3所省级示范高中顺利实行联合招生,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义务教育与先进县区相比,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现有布局不够合理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入住人口日益增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区学龄人口不断上升。同时,受此影响农村学龄人口下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布局与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不相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1.主城区公办初中布点不够,容量不足,大班额严重。城区现有公办初中8所,位于主城区6所,城乡结合区2所。近年来,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学人数逐年增加,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增4%,每年增加在校生约700人,其中:初中学校每年增加200人。20xx年,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7564人。从学生分布情况看,主城区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在校生6673人,占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总数88.22%。就其规模容量而言,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初中总规模为108个班,标准容量5400人,而实际在校生已超标准容量1273人,导致各校班学额都在58人以上,均超过了省定50人以下的班额标准,三中和七中甚至存在60人以上的过大班额问题。就主城区初中现有布局来说,城东区域仅有油泵厂学校且为单班规模、办学条件又相对较差,已不能适应该区域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需求。同时,随着城东区域的建设发展,就学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农村小学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由于进城入住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断增加,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减4.6%,每年减少在校生约1500人(小学800人,初中700人)。农村中小学布局虽然作了不断调整,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依然明显,尤其在小学表现突出。20xx年,全市农村完全小学97所,小学教学点51个,仅完全小学数则占全市完全小学总数82.9%,而农村小学在校生22640人,却只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53.98%。从农村小学学生分布情况看,全市17所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11771人,而另外80所村级完小和51个教学点的在校生只有10721人。据调查,在80所村级完小中,50名学生以下学校有18所;在51个小学教学点中,20名学生以下教学点有35个,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还有24个。这些规模过小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仅占有了相当的教育资源,也成了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城乡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近年来,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所小学有11所为新建的标准化小学,8所初中有6所实施了改造工程,具有良好办学条件的中小学已达到了61%。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虽然也得到一定改善,但与省颁办学标准要求,与主城区学校相比,依然落后。据统计,农村现有113所义务教育学校中,55所农村中小学教辅用房不足,须设置的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语音室等没有配齐,其中:38所学校仅有教室和办公室,相应功能室严重缺失;所有学校运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运动场仅仅是一块圈地,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运动难以正常开展;38个农村中小学食堂,有27个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未能取得餐饮许可证。
二是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城区仍有1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尤其是油泵厂学校和亚父初中,仅有一幢教学楼,缺乏基本的配套设施。农村大多数村级完小在教学辅助用房、功能室配置,校园道路、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方面也都相对较差,明显落后于中心小学。(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失衡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结构性不合理。
一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表现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50人,体育教师157人,美术教师93人,信息技术教师19人。从这些教师任教学校看,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农村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难以有效落实。按照部颁课程计划测算,须增配音乐教师73人、体育教师15人、美术教师38人、信息技术教师74人。
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据统计,全市初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3.5%,而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7.6%。农村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教育规模扩张时吸收的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更新不够、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力较差、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也对教育创新、增强教育活力产生直接影响。(四)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校园网络连通不足。
我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161所中小学,还有37所小学及教学点宽带没有接入,宽带开通率只有80%;再根据省定标准,义务教育6—12班级的学校要配备1—2个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室缺少近90间。二是计算机数量生机比偏低。
目前,我市计算机生机比为15.2:1,师机比为3.9:1,与省定生机比12:1,和师机比1:1标准相比,缺少学生用机1000台,缺少教师用机2730台。三是信息化设施缺乏。
我市现有学校广播系统98套,监控系统54套,对照省定基本标准,校园广播系统缺48套,监控系统缺92套。对于其他语音教室、课堂教学录播系统、电子阅览室、在线课堂教室、校园电视系统、一卡通系统和移动学习终端等选配标准我市基本没有配备,缺口更大。(五)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缺位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指导、监管缺乏精细。
在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按照上级规定动作部署多,创新超前举措少;在教育教学管理建设上,宏观条款要求多,出台细化办法少;在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监管上,以文转文、以会贯彻多,具体检查督促督办少。二是一些学校办学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淡薄。
一些学校校长办学思想模糊,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发展目标,自以为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弱,只求平安无事,不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粗放,工作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只应付主要科目教学,不能开齐开足全部课程,艺体和实践活动不正常,学生素质教育要求难以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三是少数学校执行办学行为规范不严。
少数学校贯彻落实办学行为规范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应有管理制度未建立,已有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学校管理松散,对教师教育教学放任自流,缺少检查、督促、考核等监管机制,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六)校园安全保障比较薄弱
校园安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要务,发展教育的同时更要全力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市校园安全形势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影响校园安全的薄弱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校园安全管理队伍不完善。
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涉及面广,范围大,头绪多,任务繁杂。我市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任务主要由学校的政教处、总务处或德育处承担,有的学校涉及到几个部门,管理人员也都是处室负责人兼任,容易造成主次不分,职责不明,多头管理,相互推逶的混乱局面。因此市教育局和各校成立专门的校园及学生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是做好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的保障。第五篇: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xx现代物流业,对于“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务的功能。为此,该如何围绕泸州市“四个四”发展战略,加快发展xx现代物流业,使物流业成为xx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劲活力和亮点,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xx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xx区有属地物流企业97家,其中,企业物流企业1家,区级物流企业73家,镇级物流企业23家,占地面积267亩,仓储面积11.14万平方米,从业人员2050人,车辆1009辆,船9艘,总吨位1.54万吨,自开票纳税企业11家,代开票纳税企业26家。20xx年实现货物运输量2000万吨,入库税金5800万元,同比增加1900万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1、现代物流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被普遍认为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2、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趋势明显。我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主动地、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最重要突破口。而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必然要求健全完善的物流设施和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以低成本专业化的流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3、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按照市委“四个四”发展战略,要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就必须在提升物流、商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多种要素的聚集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4、有效发挥和利用产业优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要有效发挥和利用我区工业产业优势。我区有酒类、造纸、化工、建材等相对优势的产业,但多年来这些产业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物流业滞后的制约,物不能尽其利,货不能畅其流,影响了各种优势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工业产品成本偏高,配套能力弱,产业链的形成困难等。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生产配套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才能巩固和优化现有优势,使诸多优势所蕴含的生产力发挥出来,才能把诸多优势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xx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1、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20xx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全区“1234”发展战路,把物流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立了物流业领导组,放开了物流业市场准入条件,制定了物流业实施意见,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创造了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使我区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税源占到整个税源的25%。
2、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区位和交通是一个区域物流中心所必备的基础。xx地处川南要冲,扼川、滇、黔、渝四省交通之咽喉,距泸州市中心12公里、距泸州蓝田飞机场8公里、距泸州集装箱港20公里。现形成了公路、铁路、长江航道联运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快速便捷。321国道纵贯全境,是四川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有隆纳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xx至重庆的川渝高速公路、xx至贵州的川黔高速公路在xx形成东西、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十字交x。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县交通规划中唯一拥有两条高速公路地区。
铁路运输潜力无限。正在建设中的隆黄铁路,北接成渝铁路隆昌站,南接贵昆铁路黄桶站,经xx区横穿四川叙永、古蔺,贵州织金、纳雍、大方、黔西、毕节、安顺等煤炭资源富集区,所经地区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高达470亿吨。
水路运输通江达海。我区拥有长江航道20.85公里,沿江建成港口10个,已规划的港口作业区6个,现有码头泊位30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6个,年吞吐量达700万吨。已建成的泸天化化工货运港、安达码头和正在建设的石龙岩码头、永利码头、川渝码头等共同构成了我区丰富的岸线资源。常年通航能力1000吨、丰水期达8000吨以上,昼夜通航,可直达上海。在当今全球油价飙升的情况下,水路运输的性价比优势凸现。
3、与日俱增的物流量。物流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休戚相关。伴随着我区化工、造纸、酿酒、建材业的发展壮大,物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xx是西部化工城的核心园区,有泸天化、火炬化工、天一科技等一批大型化工企业,化工产品进出量巨大。20xx年,泸天化化工产品年进出量达300万吨,以xx为中心区的化工产品的年交易量达1500万吨。随着泸天化煤制气等化工业项目落户xx,xx将成为西南重要的化工物资集散地。至2010年,xx的化工产品交易量将突破2000万吨。xx造纸业通过引进河南银鸽纸业进行技改扩能,到2015年,将生产纸25万吨,需用竹片100万吨,煤炭60万吨,化工原料8万吨。全区造纸业年进出货量可达300万吨。酿酒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产业配套齐全。目前,全区有生产、销售、包材、酒类物流等涉酒企业46家,至2010年酿酒业约需粮食15万吨,6.5万吨酒精,可生产白酒8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建材需求日趋旺盛,2010年全区建材货运量将达100万吨左右。
同时,由于xx得天独厚的交通节点优势,已成为煤炭资源的重要集散地。20xx年通过xx境内中转的煤炭达195万吨,约占全市比重的40%。随着古叙煤田的开发,滇煤、黔煤向长江中下游火电厂的输送,煤炭流量将呈激增态势,预计到2015年,通过xx集散的煤炭将达1000万吨。
4、大型物流企业的引领。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提升,一批具有现代物流雏形的企业正茁壮成长,它们对整个行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我区引进的四川宏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集整体物流方案优化设计、公路运输、火车发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其先进的经营模式,可以为我区其他商贸物流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四、构建物流业快速发展几点建议
1、加快建设完善市场发展基础。打造以云溪大桥和永宁大桥为核心的1个商贸圈。加快发展护国、大渡和白节3个区域性商贸中心。加快建设和培育打古、龙车、合面等边贸市场。加快培育和建设依托泸天化港口、石龙岩港口为核心的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依托一区两带,形成以城区商圈为中心,以大渡口、护国、白节、龙车为外围的点,以纳大路、321国道、纳白路,纳龙路为线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扇型商贸物流体系。
2、构建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及其农家店网络为骨干,以乡镇集贸市场为节点,形成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农资和农村居民生活资料下乡、各种种植、养殖农产品进城的通畅物流渠道,并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平台,构建服务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信息网络。通过努力,力争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成为支撑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大物流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