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开发区学习调研报告
衡阳高新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园区,承载着改革创新发展、汇聚现代产业、振兴实体经济的历史使命,如何在衡阳的“换道超车”中发挥主引擎作用。阳春三月,衡阳高新区部分工作人员赴嘉兴、无锡、镇江高新区学习考察,感受颇深。
一路走来,看到了什么
思想解放,营造利于园区发展的良好氛围,值得我们深思。来到江浙地区的高新区,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是一片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之地,真正做到了把思想认识从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思想解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定位上,体现一个“准”字,江浙地区始终把高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规模上,体现一个“大”字,如,南京高新区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无锡高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徐州高新区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武进高新区规划面积182平方公里。配置上,体现一个“高”字,无锡和镇江高新区的“一把手”均由市委常委兼任,专职负责高新区的全面事务。管理上,体现一个“活”字,即灵活选择适合园区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且不断改革创新。无锡高新区于2015年在高新区所辖区域基础上设立新吴区,实行区政合一的管理模式;镇江高新区于2016年,从所在行政区分离,实行市政府派出机构制;嘉兴高新区实行管委会负责经济管理、企业服务的模式。在放权上,体现一个“广”字,权力下放做到了应放尽放、能放必放,园区自主性强,行使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园区事能园区结。另外,大量的招商补贴、企业补贴等均由园区自主决策,园区的招商竞争力优于中西部地区。
不忘初心,坚守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定位,值得我们追赶。江浙两省始终坚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功能,将其打造成区域创新动力平台与核心竞争力区域。一是平台建设经验丰富。江浙地区高新区孵化平台的建设起步较早,大多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开始孵化器的建设运营,有着较为成熟完备的孵化器建设运营模式,在多项专业工作方面有明显优势,能够为企业提供“集中式一站式”服务。如无锡高新区目前有各类创新孵化载体达250余万平方米,镇江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20余家。二是科技服务体系完备。以无锡高新区为例,区内有2000余家科技服务企业,从事各类科技服务,代理、法律服务,运用转化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保障相当充分。三是产权服务特色明显。江浙地区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方面的特色非常明显。比如,镇江高新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引进了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其中的江苏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其在专利运营服务体系中的节点作用,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打通产业协同创新价值链,演绎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人、创新、产业”的关系,真正发挥知识产权撬动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龙头带动,走出产业集群集聚的发展路子,值得我们仿效。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江浙地区的发展显得尤其明显。比如无锡高新区依靠着华虹集团强大的行业龙头效益,积极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条,使无锡迅速成长全国集成电路高端生产基地。又如,当物联网在大多地方还只是概念的时候,无锡高新区已经走在前面,迅速实现应用,这和物联网龙头企业感知集团、朗新科技、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的龙头效益密不可分。
特色小镇,提供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值得我们借鉴。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也有启发。这里的特色小镇遍地开花,主要有着三个特点。一是产业立镇。嘉兴秀洲高新区的光伏小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小镇主体功能结构为“一核、两带、三片区”。即围绕光伏科创园形成的核心节点,涵盖光伏研发、制造、检测服务和旅游休闲,成为秀洲高新区一块闪亮的“金名片”。二是特色鲜明。江浙地区的特色小镇并不是重复建设,而是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目前,无锡高新区共有包括鸿山物联网小镇、慧海湾小镇、梦溪小镇、旺庄智能装备小镇、梅里文化小镇、硕放航空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其主导产业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三是“三生融合”。即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与传统的产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关键在于“产城融合”。如旺庄智能装备小镇不仅发展产业,还着力反映推动产城融合到产城人融合的轨迹。小镇依托宅滨水生态走廊,引进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和家庭医生等特色医疗,建设智能、时尚的商业综合服务体和科技文化展示馆,打造一片彰显江南水乡特色的滨水宜居生活区。
政策完善,打造系统全面丰富的政策体系,值得我们学习。无锡高新区深刻把握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紧密结合无锡高新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好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作用。一是突出重点产业政策。重点突出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包括“城市云脑计划”和“产业唤醒计划”的实施落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出台了无锡高新区“产10条”。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了《无锡高新区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实施细则》,共有扶持范围、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信息与服务外包专项资金、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及资金管理等五大项。三是突出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了《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实施办法》,为创业者提供50-800万元的创业支持资金,三年来为400家重点企业引进和培养了各类紧缺人才4500名。
对标先进,还缺少什么
调研期间,江浙地区高新区的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衡阳高新区和这些先进园区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体制机制不顺。一方面园区管理模式落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衡阳高新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园区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因时因地”改变,“级别低、人员少、担子重”的问题愈加凸显,既要承担经济发展的重任,又要肩负社会管理的重责。另一方面审批权限下放不够。由于政策的变化,衡阳高新区在国土报批、规划审批、资金申报等事项上,存在着“程序多、手续多、时间长”等问题,降低了园区的竞争力。
2.创新能力不强。一是科技研发实力薄弱。由于衡阳地区缺乏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企业科研技术力量薄弱,导致高新区整体的科研实力较弱,缺乏强大创新推力。二是创新人才不足。除了缺乏成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加之近年来一二线城市纷纷发动“抢人大战”,衡阳高新区引才效果一般。当前,人才匮乏,尤其是中高端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衡阳高新区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发展空间不足。衡阳高新区行政管辖面积为21.79平方公里,相比其它高新区动辄近200平方公里的管辖面积,衡阳高新区的面积明显偏小。一些有意向投资的好项目、大项目因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在高新区落地,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衡阳高新区进一步发展。
4.资源整合不畅。目前衡阳市周边有高新区、白沙园区、松木工业园、衡山科学城四个园区,园区归口较多,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造成园区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雷同交叉。与此同时,虽然明确高新区、白沙园区、衡山科学城在报表上统一上报,但由于缺乏园区联席会议制度,致使衡阳市园区整体竞争力不强,未形成应有的影响力、产业辐射力和带动力。
奋起直追,该干些什么
以先进为鉴,求奋进之策。江浙之行,激发了我们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演化为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思想解放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我们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要实现园区更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要有一种共识。园区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水平,且决定未来区域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我们必须要形成“资源向园区配置,政策向园区倾斜,精力向园区集中”的共识。要有一股勇气。要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坚持“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思维,把眼光放远、把目标定高、把位置找准、把步子迈大,敢于“跳起来摘桃子”。要有一片氛围。园区层面,各部门和个人要坚决摒弃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增强全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市级层面,各部门也要对园区发展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努力开创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助推园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机制健全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我们必须在园区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一是扩大园区职能权限。按照《湖南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6-2018年)》要求,扩大产业园区管理权限,真正实现“园区事园区结”。二是创新园区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参照先进地区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在人事管理权限上,改审批制为备案制,以利于园区灵活选人,多渠道补充干部;在园区干部人事管理使用上,考虑实行封存档案、全员聘任(用)、绩效考评、薪酬激励等举措。
改革创新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在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创新是高新区的灵魂,是高新区“高”、“新”的本原。一是加快平台建设。依托“2337”工程,鼓励社会机构、民营资本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帮助企业加强与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健全完善区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面搭建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平台,建立初创企业到小微型科技企业完整的科技创业体系。二是完善政策体系。我们应当抢抓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良好机遇,以《衡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为引领,六大政策性文件向配套,实行“1+6”政策服务体系,充分释放改革和发展活力。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衡阳作为三、四线城市,亟需要在人才引进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多努力,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力争引进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精英海归人才和优秀硕博高级知识分子,为园区的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
组团做强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在资源整合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扩大园区发展空间。建议进一步启动调规扩区工作,加快启动雨母新区规划建设,做好园区“大规划、大发展”这篇文章。二是统筹园区组团发展。建立园区统筹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外,由衡阳高新区统筹管理全市各园区,经济指标数据统一汇总报送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争取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进一步争先进位;对内,各园区统筹发展方向,统筹发展机制,统筹发展成效。
产业发达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我们必须在做强产业上实现新突破。产业是园区生存发展的关键,当前我们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下阶段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接触,努力引进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发挥集聚效应;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延伸招商引资经贸合作的触角。二是培育特色产业。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关联产业、便捷的信息获取等有利条件,全力发展总部经济;依靠现有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发展金融服务业,打造金融小镇、基金小镇;依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生态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小镇。三是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新经济”,从衡阳和高新区的实际出发,瞄准新能源、智能机器人、无人机、视觉系统技术等尖端前沿技术,重点集聚发展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量子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等一批未来产业,打造自然天成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经济开发区园区经济调研报告
坚持高点定位 加速推进产城一体化
市县委政研室 2011年12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园区经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县委政研室组织精干人员,深入园区实地考察,走访入驻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收集调研材料,认真分析经济开发区各项发展数据,现就我县开发区发展现状,园区特色产业打造,产城一体化具体实践等有关情况调研汇报如下: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市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2月,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多功能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发展,努力破解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开发区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发展局面全方位打开,已成为我县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发展规划高位提升。我县经济开发区原规划面积为2KM,已开发近5KM,针对规划深度不足、承载力弱、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跳出空间受限的死角地带,选择高速公路节点建设远景规划30KM的五大
22园区。县委、县政府结合实施“双五十”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一体两翼、三区互动、组团发展”的理念,把开发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翼,作为与中部的政务新区、南部滨河新区同等重要的一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立足“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这一功能定位,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专家,对开发区和政务新区、滨河新区进行了形象设计,使30KM
2的工业新区与灵城形象相融、功能互补,既各自独立,又天然一体。通过规划实施,未来5年,北部工业新区将被打造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引擎、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域合作的桥梁、投资创业的热土。
(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调研发现,截至2010年底,注册企业112家,与2006年比(下同)净增87家,其中,工业企业91家,净增76;现已投产68家,净增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净增30家,同比皖北其他省级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均进步较快。2010年实现工贸总收入24.69亿元,年递增33.8%;实现工业总产值22.85亿元,年递增38.5%;完成财政收入9500万元,年递增31.5%,其中税收收入4602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63亿元,安臵就业9865人。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表明,经济开发区实现了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经济增幅逐步增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服务机逐步构健全。近年来,经济开发区从下辖 2个行政村,拓展到下辖7个行政村,辖区面积35KM,人口24000余人,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对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的管理和领导,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社会事务局和投资服务中心,公安、财政、建设、国土、地税、计生分别设立派出机构,行使相关职能。服务机构的健全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硬件条件日益改善。我县通过争取财政拨款、贷款、BT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8.3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征用土地5600余亩,修铺“六纵六横”道路24.5km,建设220kv和35kv变电站各一座,建设日处理污水5万吨污水处理厂一座,架设10kv双回供电线路21.8km,敷设供排水、污水处理管网32.9km。实现南部工业区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讯和土地平整的“五通一平”。为保障开发区裂变式快速扩张,投资5亿多元,建设龙山大道、项王大道等北部工业新区路网和10KM起步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五)招商形势日趋看好。几年来,我县采取驻外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11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56个。12月1日,召开全县招商引资集中签约大会,现场共签约项目63个,协议引资78.2亿元。经济开发区已有来自苏浙沪等地区的85家企业落户开发区,总投资规模达60.3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投入2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有大诚明农业科技、富康工业园、钟馗酒业等15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荣业纺织、百方针织、恒大面业、兴程食品等203 家。初步确立了纺织服装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随着我县区位优势的不断提升,开放区招商形势逐年看好。
(六)推进机制完善规范。为加快实施“一区五园”发展规划,实现开发区裂变式扩张,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完善、规范开发区机制体制,成立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开发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起统一协调、高效快捷、良性互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2010年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市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组建开发区建投公司,创新资金融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开发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共建共享工作机制,创新项目引进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引进单位和开发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县经济开发区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通过调研,暴露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滞后,建设投入不足,规划不到位,项目质量不高等现实性问题。一是建设投入不足,承载能力很弱。我县开发区还处于大投入、低产出阶段,加之融资渠道匮乏,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投资者的需求,南部工业区至今不通自来水,北部新区供电规划、污水处理、自来水建设计划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我县开发区原批准的2KM范围内已无地可用,新区土地因政策限制或配套不足有地不能用,承接大项目入驻受限制。二是规划深度不够,长远发展受限。南部工业区没有可操作的总4 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所引项目不分行业类别、项目大小均随意摆布,没有做到功能分区;北部新区规划牵扯部门多,程序严,审批周期长,在谈项目存在“点地”现象,不利于实施功能区规划。园区缺少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星级酒店、文化娱乐等三产配套设施,制约开发区长远发展。三是项目质量不高,开发层次较低。各项指标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展较快的省级经济园区相比较,仍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总量不大,规模偏小;二是主导产业不强,链条短,集聚效应不明显,制约产业延伸;三是投产项目较少,效益不高,对财政贡献较小,对全县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个别项目缺乏实力,不能按期投产,合同投资强度低,产出率低,土地长期闲臵。四是服务手段单一,环境有待改善。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基本上停留在帮办、引路服务阶段,无法向深层次延伸;个别部门服务办事效率不高,服务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亲商有余、安商不够、富商无措、扶商无力是当前加快开发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各自为政,致使手续相互掣肘,企业无法办理。例如,办理工程规划需要消防意见,而办理消防审查时需要工程规划许可,双方都坚持,以致工程无法推进。
二、破解难题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破解发展上的土地、资金、企业用工等面瓶颈制约因素,科学谋划,认真做好项目用地、征地补偿、建设资金等方面的 5 工作,为园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
(一)在破解土地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入区条件2006年为500万元,目前提高到3000万元,未达到标准的不予单独供地。二是严格投资强度,投资强度标准从2006年的50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150万元/亩,在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前提下,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相挂钩。三是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未按协议约定的投产时间、投资规模进行建设,造成土地闲臵的,依法收回未用土地,几年来,先后收回盘活土地1493亩。四是在争取新增用地指标的基础上,重大项目争取列入省“861”计划,申请点供土地指标,扩大土地增量,2011年上报点供项目5个,计划用地450亩。
(二)在破解资金瓶颈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开发区道路、排水、绿化、亮化由财政出资建设,供电、通讯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出资建设。二是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组建了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开发区建投公司,发挥国有资产(土地、公用设施)的增值功能,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采取BT模式“引凤筑巢”,安徽四方臵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亿元的北部新区一期5KM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三是积极争取土地指标,为企业办理土地、房产手续,创造融资条件;对不具备指标的潜力项目,引进省市担保机构,探索推广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方式,解决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四是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在循环经2 6 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资金。
(三)在破解用工难上的主要做法
我县是劳动力输出大县,大批农民工流向苏浙等东部沿海省市,剩余劳动力不足,企业招工成为一大难题。在县直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下,开发区在春节民工返乡的时机,利用县电视台宣传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在县城和乡镇举办用工推介会,免费为企业提供宣传展位;鼓励企业争取利用国家给予新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就业补助资金(每生每月400元),招收应届毕业生。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我县是沿海与内陆梯次开放的结合部,处于徐州都市圈、黄淮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辐射圈内,是承接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桥头堡”。经济开发区要利用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梯次优势,进一步实施科学、有效的措施,迅速提升园区的发展速度,增强园区经济实力。
(一)高点定位,拓展跃升空间
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按照“一区多园、拉开框架、留足空间、错位发展”的要求,实施“1521”园区扩张规划,努力加快工业新区建设。在高速公路节点规划起步10KM,远期30KM的北部工业新区、人居新城,建成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物流配送、文化创意5大园区,加快推进开发区配套型发展、产业链延伸、龙头型带动。依托北部新区,启动“2465”工业振兴计划,力争到2015年培育发展200家规模以上企业,打造轻纺、服装、食品、建材、电
22子、新兴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的6大产业集群,建设5个产值超85亿元的产业园区。
(二)加大投入,提升承载能力
按照开发区经济总量发展规模要求,建立一级财政,并建立相应的开发区金库,设立开发区国税、地税机构。开发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外,由开发区管委会按收支两条线原则收取并全部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县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继续发挥开发区建投公司的融资功能,采取BT、BOT、贷款等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实现自我滚动发展,推进南部工业区美化、亮化和人居功能配套提升,推进北部“五园”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报批新区规划,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审批,部分项目入驻,解决空间不足问题。
(三)突出特色,实施园区招商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创新招商形式,发挥我县基础产业优势和三元文化特色,组团赴沿海发达地区召开投资环境说明会、经贸洽谈会。逐步实施招商选资,着重引进基地型、龙头型的总部经济,走以围绕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筑特色产业的产业招商之路,最终实现扩量与提质两大目标。未来三年,北部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企业有望 8 突破200家,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进一步引领经济园区的高位、快速发展。
(四)坚持培育引导,壮大支柱产业
我县开发区的基础产业主要为农产品深加工与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引导、扶持富康箱包、钟馗酒业、大诚明科技、笑果科技、荣业纺织、四方精工等30多家超亿元的大企业,培育5-10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超300家。力促投资30亿元的水晶产业园、投资10亿元的皖北袜业工业园尽快开工建设。到年底,经济开发区预计可实现销售总额25亿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工业增加值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全区项目突破100家,规模以上企业突破30家,大大增强园区的经济实力。
(五)优化资源要素,推进产城一体
我们通过同步规划、统一设计,把北部五园定位为“工业新区、人居新城”,走以产业化振兴城市,以城市化助推产业,将园区作为城市来建设。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繁荣统筹协调;在规划实施上,通过建设大外环、高速公路连接线,使工业新区与灵城建设笔断意连、有机衔接,实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内部发展上,整合、优化现有园区的资源,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产业集聚,促进企业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 高端攀升,把开发区建成产业集群区、生活宜居区。
四、几点建议
(一)拓展政策空间。建议市政府抢抓省加快皖北发展的重要机遇,利用好承接第一梯次优势,研究东部产业转移动向,出台鼓励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全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对新增投资项目进行引导和调节,提高开发区产业发展聚集水平。
(二)做好规划指导。赋予开发区更大自主权,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由开发区管委会根据详细规划和建设的需要提出申请,政府优先安排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鼓励现有企业追加投资、提高投资强度,向空间发展,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国土资源局要用足用活政策,采取土地增减挂钩臵换手段,争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
(三)健全考核机制。建议市政府绩效考核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园区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各园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
(四)打造产城一体发展平台。实现产城一体化,要求我们建造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业园区,而是一个城市,一座有产业支撑的和谐城市。建议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探索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产城一体的园区建设模式,利用政策导向作用,增加土地审批、征用指标,增大对园区项目的财政投资力度,坚持一体化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互动,夯实产业发展载体。
第三篇:上饶经济开发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上饶经济开发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开发区是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集中区,更是规模以上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区。如何加强和开展好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我区合力共建、决战千亿的新战略新目标发挥作用,是目前开发区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前一段时间,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基本掌握了全区企业党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加强企业党建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近年来,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分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注重企业党建工作。为推动各级党组织打破区域界线,切实加强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大力推进机关、企业、农村三块党建工作的融合与共建,使党建由封闭转向开放、由条块分割转向区域联合,努力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发展互惠”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上饶经开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题活动,尤其是近年来围绕创先争优开展的各项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开发区的企业党建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现有的党建状况:
全区共有党的基层组织 个。组成情况为:区直机关大部6个,企业党支部45个;全区共有党员1979名,支部94个;开发区在 年村级整合后,共有13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个党(总)支部。
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组织建设适时调整。在机关中,适应开发区大部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支部设置,按照以大部为原则,对开发区机关党支部进行了调整,设置为六个支部,并重新选举了各支部书记及委员;在企业中,配齐了企业党工委班子,完善了企业党工委职能,明确了企业党工委的职责,并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连的原则把园区企业分为四个党建责任区,分别由企业党工委委员包干负责;在农村中,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依托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或实体专业协会,依托市场管理组织或机构,分别建立了“区域型”、“产业型”、“市场型”等各类型党组织。
(二)、教育管理逐步推进。通过培训、自学、参观、设岗定责等多种方式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支部书记培训班,深入贯彻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增进了解党务知识;民主生活会,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资料;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邀请市委党校、市党史办的专家前来授课,提高学员理论知识水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参观学习,增进对党历史的了解、加强党性锻炼;党员示范岗制度,对企业党员进行设岗定责,设置了综合服务类、厂区环境类、政治思想类、生产经营类、专业技术类、安全生产类等六大类岗位,明确具体职责,建立考评机制,实行长效管理,把党员作用发挥在企业岗位上。
(三)、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围绕建党九十周年,先后开展了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晚会、唱红歌比赛、红色电影流动放映等各类文化文艺活动,进一步充实了开发区发展的精神动力;企业党建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晶科能源、圣达威、博能等企业党支部组建了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文艺演出队,使企业开展文化活动走向有组织化、经常化;企业支部党建比赛活动,指导晶科能源、耐普集团、科汇国际等企业党支部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了一系列企业职工技能比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员工学技能的热情;此外,指导圣达威党支部开展了全省优秀党员先进事迹诵读会、组织艾芬达党支部党员赴茅家岭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丰富了企业职工的业余生活。
(四)、党建载体加快建设。建立党建红墙,选取晶科能源、锦裕实业等骨干企业,利用大面积的墙体,新建了党建红墙,集中宣传创先争优的主题、内容、先进事迹、先进事迹;实现制度上墙,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指导企业党支部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促使多数企业支部做到了制度上墙;建立活动中心,晶科能源公司支部投资10万元,先后装修了党员活动室、党员会议室,并购买了彩电、电脑、DVD等电教设备。恒久链条公司支部投资2万元,装修了近300平米的党员职工活动室,并购置了一批电教娱乐设备。
(五)、情系党员积极落实。开展情系党员主题实践活动,鼓励企业及党员干部踊跃捐款,充实情系党员活动基金,为农村、企业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发放生活困难补助,解决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帮的问题。
(六)、廉政建设加强重视。认真处理影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有重点地就行政收费、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确保干部干成事、干好事、不出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开发区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党建工作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还不适应,领导机构还不健全,组织覆盖还不到位,党员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党建运作机制还不够灵活,企业对党建工作还不重视。
四、几点对策与建议
党建工作是开发区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促进开发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要从指导思想上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小圈子,确立“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经营”的大循环思路,把着力点放在支持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上来,提倡“服务型”党建,形成经济效益和党建工作“双赢”局面。
(一)抓管理,强化组织指导
一是理顺企业党建工作机构。在党群工作部内成立企业党建指导处,并明确2-3人负责全区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重点抓好区内企业党建工作,并按照党建“带三建”工作机制,在全区企业中大力实施“党、工、团、妇”联动工程。
二是抓好党组织负责人的学习培训。重点抓好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授课;输送党员干部到上级党校及有关学校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对企业党支部书记及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其它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
三是建立党建工作指导站。为解决部分企业党建工作“三少”、“三无”、“三怕”的问题(党组织数量偏少、党员人数偏少、有入党愿望的偏少;无活动场所、无活动经费、无活动时间;怕业主不支持、怕党员不参加、怕职工不理解),建议由党群部牵头,联合工商、税务等部门组建党建工作指导站,负责组织与开展区内各企业党建活动,指导站下设党员活动室、党建阅览室、接待谈心室、教育培训室、远程教育室。同时,选取党建工作基础好、党员数量多、在全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作为全区党建工作的主抓手,建立5-10个党建工作点,通过站点建设,实现开发区企业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二)抓发展,增强工作基础。
一是强化党员发展工作。在“四个培养”上下功夫,即把企业主培养成党员,把技术骨干、优秀员工培养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上领导岗位。通过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增加党组织在企业中的“话语权”。
二是强化党员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党员正确认识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不断提高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到争取一名业主,占领一块阵地。
三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针对非公企业党员流动性强的特点,重新对区内企业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并建立专门数据库,做到信息化动态管理。对在企业中工作但未转入党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及时做好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对离开发区,而又未转出党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各党支部要及时统计,按规定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督促他们履行党员义务。同时在开发区网站上,开办“流动党员之家”专栏,通过网络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
(三)抓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一是围绕促进企业发展这一主题,根据企业生产规律和员工的从业特点广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职工“1+1”爱心帮扶等活动,确保党组织、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位,提升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是开展先锋活动。打造党员奉献示范平台,在企业中开展“三比三带”(比谁为企业献计多,比谁为企业解困多,比谁为企业增效多;带头学习,带头完成任务,带头带好一个班组、二名员工)、党员承诺“六个一”(掌握一门过硬技术,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创造一项有影响的工作业绩,帮助一名困难或后进职工,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争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组织创“六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业主支持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等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开展文化活动。抓住建党九十周年这一契机,通过设定“党建文化年”,具体开展:“党的声音进企业”、“党建文艺宣传”、“党建宣传员宣讲”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建知识,丰富党员群众业余生活。
四是开展政企党组织“互联互动”活动。通过党建工作指导站,组织区管委会部门、驻区机构和企业党组织一起听党课、一起组织党员参观学习活动;一起举行文化互动、联谊活动;一起开展爱心活动等,实现政企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互享、优势互补,进一步为党组织建设共聚合力。
(四)建机制,提高工作能力。
一是建立党建工作联动制度。建立引资单位联企业制度,按照“谁引进谁相关谁服务谁派驻”的原则,每个引资单位各选派一名工作责任心强,懂经营管理,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科级干部担任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为企业提供优质、周到、高效的全程服务。建立支部书记联业主,凡不是企业业主兼任支部书记的支部,支部书记要以服务企业为中心,围绕生产经营、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与业主一对
一、交朋友,心连心,为企业排忧解难。建立企业党员联员工制度,企业党员每人联系1—2名员工,开展帮扶活动,帮助思想教育、帮助技术传授、帮助排忧解难、帮助意见反馈,在企业中树立党员良好形象。
二是建立考评激励机制。根据开发区特点,建立开发区党组织、党员目标管理考评制度,对党组织和党员提出不同目标任务要求,细化考评标准,半年一考评,年终一总评,考核结果作为支部评先,党员评优的依据,激发党组织和党员争先创优的工作激情。
三是成立企业主联谊会。企业党的建设要取得业主和高层主管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党群部门要定期组织企业主和高层主管联谊、交流活动,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端正态度,积极支持在本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党群部门还要主动沟通信息,定期向企业负责人通报党建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向党员介绍企业负责人的意图及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宣传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与经验,宣传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党员和职工典型,宣传管理者和职工支持党的工作的事例,营造良好的相互认同氛围,培育广泛共识的环境。
四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指导党建的重要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监督,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确保党员干部的勤政廉洁。
第四篇:县经济开发区要素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加大规划整合力度合力推进工业主平台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工业立县”的战略,把主攻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工业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工业区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增长点所在、推动力所在,是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开放度的有效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但随着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的确立,引进项目逐年增多,工业区的要素承载能力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如何顺应形势,强化工业区的功能建设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对龙游经济开发区进行了走访调查,并根据开发区现有招商企业开工、建设、投产进度和招商趋势,综合开发区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情况,对今后二年的要素需求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加强工业区建设的初步设想。
一、工业区现状
1、企业要素需求
(1)用工需求。工业区现有投产企业10家,职工1235人;预计到2006年底新增投产企业13家,职工需求总数5000人左右;2007年底投产企业总数27家,职工需求总数8000人左右。
(2)用水需求。2005年,投产企业用水量119万吨;预计2006年底投产企业日用水量1万吨左右,2007年底将达1.5万吨左右。
(3)用电需求。到2005年底,装机容量1.3万千伏·安,投产企业用电量2300万千瓦时;预计2006年底装机容量2万千伏·安,全年用电量4500万千瓦时左右;2007年底装机容量2.5万千伏·安,全年用电量6000万千瓦时左右。
2、工业区要素承载能力
(1)用工。随着企业的发展,我县已由劳务输出地向劳务输入转变,劳动力优势已不复存在,企业用工基本上以外地引进为主,招工难是我县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遇到的普遍现象。开发区企业到2007年底将新增6800名职工,如何帮助企业突破招工瓶颈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2)用水。开发区已完成了工业、生活供水管网及日供应2.5万吨工业水厂建设,并正常投入供水,能满足2007年底企业日用水量1.5万吨左右的需求。
(3)用电。现有企业线路由城北变电所接入,随着入区企业的增多,35千伏城北变电所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
3、工业区综合配套设施
(1)交通。到目前止,开发区无专门的公交线路,职工上班、进城只能依赖自备交通工具或现有农村线路营运车辆。
(2)治安。开发区外地职工多,人员复杂,偷盗现象时有发生,而企业对外来职工情况不了解,管理难度大。
(3)生活设施。开发区职工吃、住、娱乐、购物等生活设施还未配套,职工住宿只能分散在当地百姓家,业余生活单调,既不利于社会治安管理,更不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
(4)公益设施。开发区路灯未投入使用,夜班职工上下班安全得不到保障;医院、学校等设施不配套,给职工就医、子女入学带来很大困难。
二、开发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方面
(1)开发区亮化工程。开发区已完成了五纵八横道路中粒层沥青面的浇筑,铺设长度近23公里,但路灯设施建设未跟上,开发区夜晚漆黑一片,给企业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
(2)变电所建设。35千伏的城北变电所已达满负荷,不能再满足后续投产企业的需要;而且由城北接入企业供电线路过长,投入成本高。开发区建设110千伏变电所既可降低企业投入成本,也可满足日益增多的投产企业的需求。
2、综合配套设施方面
(1)公共交通。到目前止,开发区已有1200多职工,到年底将增至5000人左右,没有专门的公交车,职工上下班极为不便,交通问题给职工生活、企业招工、生产都带来较大影响。
(2)区内治安。开发区从外地引进职工多,如浙昕钻饰90以上是外地职工,随着投产企业的增多,外地职工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大,暂住人口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管理;由于区内无治安管理单位,偷盗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3)污水处理。特种纸是龙游经济开发区规划的一大产业,环境保护对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备,开发区现有造纸企业污水经排污管网直接排放,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投产企业的增多,这一矛盾必将越来越突出。要加快建立污水处理系统,解决工业区企业污水出路问题。
3、职能部门服务方面
(1)企业用工。招工难已成为入区企业的共性问题,有关部门应将破解招工难题作为服务企业的当务之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企业招工难题得以缓和。同时引智和培育并举提高劳动者质量,在制定出台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时,优先考虑产业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积极引导企业与职业技能教育联合,实施特色学校工程,提高劳动者质量。
(2)项目审批。去年工业服务月以来,项目审批一改过去的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办事
时限压缩了35左右。但有的职能部门服务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审批过程中急事急办做得不到位,影响了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3)302国道收费站问题。开发区企业的煤、原材料、产品进出均需通过320国道收费站,过多的过路费使企业运输成本大幅上升,加重了企业负担。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目前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工业区
经济主战场的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创新思路,深挖潜力,在转变职能和资源整合上狠下功夫,全力推进开发区繁荣工程,加快构筑环境更加优越、条件更加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平台。
(一)职能转变
1、转变部门职能,强化责任机制。
(1)公交车。加强引导,促进交通部门适时起动开发区公交线路,以方便职工上下班为主要目的,安排车辆班次。
(2)收费站。开辟开发区企业运输绿色通道,通过对企业原材物料及产品运输量的调研,确定每家企业免费通行车辆数,及时发放免费通行证。
(3)治安管理。建议小南海派出所搬迁至开发区,或由派出所向开发区派出驻勤点,增强开发区治安管理力度。经常性开展开发区及周边治安要素调查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积极推进工业区治安防控建设,依法打击各类偷盗企业财物、阻挠建设施工等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地遏制、減少案件的发生,保障工业区建设顺利进行。
2、整合部门力量,推进开发区建设。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整合优势资源向开发区倾斜。一是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开发区建设速度慢的很大因素是投入不足,纯靠县财政的资金是有限的。政府要加强与金融部门协调,筹措信贷资金,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吸引外商投资等方式筹资。二是加强项目包装,争取上级支持。相关职能部门都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政府要加以引导,尽可能将优势引向开发区。如电力线路建设,加以包装,争取列入农网或城网改造项目;道路网络建设争取列入交通部门的改造项目;浙西渡假村可争取列入水利部门的改造项目,等等,以上级的政策支持推动开发区的建设,降低开发区自身投入成本,加快建设进度。
(二)繁荣开发区工程
1、政府推动。将原模环、士元和兰塘三个乡的办公楼转让,统筹规划,联合建造模环乡和开发区办公大楼,提高资源利用率。
2、部门配合。公安部门应将小南海派出所搬迁至开发区,既有利于解决茗皇公司与派出所的用地纠纷,有利于开发区的治安管理。电信、移动、广电、交通、电力等部门也应加强与开发区的沟通,加快开发区配套工程建设,促进开发区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增强开发区吸聚能力。
3、企业自建。征求企业意见,为有能力、有意向的企业规划生活用地,由企业自行投资建造,方便职工生活。
4、开发商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转让区内综合配套场所用地,由开发商投资建设区内生活、娱乐、商业等设施场所,再向企业出租或拍卖职工住房。
第五篇:市经济开发区外贸通道专题调研报告
外贸出口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我市外贸出口水平还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外贸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充足的低廉劳动力,但劣势也显而易见,主要有:(1)运输时间长。开发区外贸物流运输始发地距外贸口岸800—1000公里,使时间延长1—
3天。(2)运输成本高。××属内陆城市,无法采用最为廉价的水运方式。以较低廉的海铁联运方式为例,一个标准集装箱的运输成本相比水运高出1200元人民币左右,约合150美元,铁路、公路运输的成本则更高。(3)通道稳定性低。外贸物流运输常因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而延误,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上述三个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了我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改善外贸物流运输组织、加快运输通道建设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应成为促进我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突破口。
一、开发区外贸通道的现状
1、商品流向分布。根据对开发区外贸企业调查分析,目前开发区外贸商品的大致流向为:(1)东北亚:包括韩国和日本,以it企业为主;(2)西亚:包括中东各国,以汽配企业为主;(3)欧洲:包括德国、英国等,以机械和文秘杂烩网服装企业为主。
2、运输方式分配。公路运输几乎全部(99%)承担了××的外贸进口运输,分担了90%的出口运输总量,是××外贸物流运输的主通道,发挥着重要作用。
3、外贸通道构成。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开发区外贸物流运输的边境口岸分布大致为:上海口岸50%、深圳口岸35%、其它口岸15%。而考虑到长远发展,将按外贸商品流向划分3条国内运输通道:(1)××—上海,包括铁路和公路;(2)××—广州、深圳,包括铁路和公路;(3)××—厦门,包括铁路和公路。
4、运输组织形式。目前,××至边境口岸各运输通道的运输组织形式中,采用铁路运输的几率很小,采用公路运输具有不定期性,各运输工具的运输密度也较低,因此不适于商品多批次、小批量生产发展的需要。如采用包车运输方式,企业外贸商品的进出口成本将更高。
二、外贸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铁路运输较公路运输成本低,但用时长,另外由于铁路集装箱非标准集装箱,外贸物流运输需中转换装,延误了时间,增加了成本,降低了铁路运输的比较优势。
(2)公路运输灵活性高,用时短,但成本高,且长途运输安全性低。公路运输的普及性增加了开发区企业的外贸物流运输成本。
三、对外贸通道发展的建议
(1)铁路方面应加大与南昌、九江和长沙火车货运站的联系,重点发展以“五定”班列①为基础的铁路—水路集装箱联运,通过提速缩短时间,降低成本。
(2)公路方面应重点通过整合全市乃至赣西地区物流资源和引进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两种方式,提高运输稳定性、降低空箱率、减少运输成本,最大限度发挥公路运输的比较优势。
(3)航空方面应重点加快文秘杂烩网机场建设,远期逐步开通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港口城市的航线,发展客货直达运输业务,建立航空快运系统。
注①:“铁路五定班列”即定点——装车站和卸车站固定;定线——运输线固定;定车次——班列车次固定;定时——货物发到时间固定;定价——全程运输价格固定。其特点为:运行快速——日行800公里(单线600公里);手续简便——一个窗口一次办理承运手续;一次收费——明码标价,价格合理;安全优质——保证运到时间,安全系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