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简介

时间:2019-05-12 11:4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简介》。

第一篇: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简介

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导师简介

1.刘志远

2003-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1.先进控制方法与应用。主要研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约束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混合系统及智能系统的控制与决策方法及应用。

2.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先进汽车电子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内容包括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安全系统的控制,车辆稳定性控制,导航系统和基于网络的汽车控制系统。

3.机器人控制。主要研究行走机器人和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控制,自动超声焊缝检测中的小型爬壁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2.姚郁

现为国防863某主题专家组专家、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家组专家、载人航天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

1、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

2、先进制导与控制方法

3、先进机电控制技术

4、飞行器半实物仿真技术

3.陈兴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教授 博士导师。国防科工委教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飞行器控制与仿真;智能机器人;计算机控制

HIT-I型飞行仿真转台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OUT型闭式仿真转台 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正在进行863和民用航天重点项目空间激光数字通讯、半实物仿真及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研究项目。

4.伞冶

哈工大航天学院仿真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1.复杂大系统控制与仿真

2.系统仿真理论研究与仿真技术应用

3.飞行控制研究

歼五便携式飞行模拟器,获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J5QM-1球型飞行模拟器,获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大型复杂系统分布式仿真研究,获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模拟飞行应用软件研究,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5.王茂

2003.5-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惯性技术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自适应与变结构控制 混杂系统 数字化平台系统研究

自任职以来,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过国家重点项目“CT-1空气轴承伺服转台”的研制,该项目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3等奖;主持过“小负载三轴运动姿态模拟器”、“高精度三轴转台”、“THAT双轴伺服转台”、“JKT计算机控制伺服台”及“极轴翻滚实验台”等项目研制。发表论文20余篇,大部分被EI和SCI收录。

工程项目:

1、1989-2000年 CT-1空气轴承伺服转台(国家重点项目)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2、1999-2000年 三轴综合测试转台改造3、2002-2005年 小负载三轴运动姿态模拟器(国防重点项目)

4、2004-2006年 高精度三轴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5、2003-2004年 双轴速率位置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6、2006-2009年 THAT空气轴承伺服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7、2007-2009年 极轴翻滚试验台(4台)(国防重点项目)

8、1996-2009年 JKT计算机控制伺服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9、2007-2009年 单轴电动速率位置转台

6.马广富

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1998年--),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测试技术学报》编委(2005年--)。

研究方向

卫星姿态控制,导航系统智能信息处理,飞行器控制

“大型复杂系统分布式仿真技术”,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庆热电厂200MW火电机组全范围培训型仿真系统”,1998年7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仿真理论与方法研究”,1996年12月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富拉尔基200MW火电机组培训型全范围仿真系统”,1996年12月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火力发电厂230t/h锅炉全范围仿真机”,1995年12月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7.杨明

2005年~今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

研究方向

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复杂系统仿真、仿真可信度评估、飞行器多学科耦合仿真、新概念/近空间飞行器制导控制仿真等;

现代飞行器制导控制:主要研究高性能拦截器、近空间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空天飞行器等的制导控制方法、系统性能分析评估与综合优化;

武器系统仿真、运动参数测试分析与评估:主要研究武器系统半实物仿真、动态目标高精度仿真与跟踪测试,基于视觉的多自由度运动参数高精度测量等;

先进分布式仿真技术及应用:主要研究仿真系统测试分析、VV&A与可信度评估,基于仿真的系统性能/效能分析评估,相关系统及软件的开发等。

8.马广程

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空间控制。

科研课题

1.**地面实验系统,国家863项目,2004-2007,副组长,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2.动机座瞄准模拟系统,航天科技12所,2001-2003,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3.**-3卫星地面实验系统,上海航天局,2003-2005,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4.高精度三轴转台,航天科技502所,2005-2007,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5.**仿真测试系统,航天061基地,2006-2008,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奖励1999年(OUT闭式三轴仿真转台)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颁发,排名第五。学术论文

第二篇: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王 兵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已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1 篇、Science1篇、Phys.Rev.Lett.5 篇、J.Am.Chem.Soc.3 篇。

物理学院

陈仙辉博士生导师,1992年5月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4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 1995年5月-1995年10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

1998年7月---1999年2月 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

2001年1月-2003年1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叶邦角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现代物理知识》编委。1995-1996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1999年-2000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2008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核物理领域,曾建立了一套测量(n,x)核反应双微分截面的多路望远镜系统,测量了一批聚变堆结构材料的中子核数据,其研究成果全部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美国能源部(DOE)收录,该项成果荣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在中子溅射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约化溅射产额的概念,并在首次实验上获得了(n,2n),(n,p),(n,a)和(n,np)核反应的快中子溅射的系统性规律。在正电子物理领域,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双多普勒谱仪和数字化正电子寿命谱仪,并已用于研究材料的微结构。已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80多篇论文

生命学院

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开始五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2001年获国际抗癌联盟研究项目奖。获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田志刚于200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免疫学研究所,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治疗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90年代初国内最早研究NK细胞研究, 90年代末与国际同步开展肝脏免疫学研究, 率先系统研究了肝脏损伤和再生中NK/NKT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创建一系列NK细胞介导的小鼠肝炎模型,解决了若干肝脏NK细胞技术难题。较早研究具调节功能的人类NK细胞亚群,发现天然免疫识别是天然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之一,阐明肝脏损伤中NK细胞受体的病理作用并发现有价值的分子靶点。发现具备免疫治疗价值的调节性NK细胞亚群和NK细胞为核心的肝脏免疫细胞互调网络。研制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其中NK细胞治疗肿瘤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完成中试工艺和药效学研究,进入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介导肝脏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于2007年分别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A)1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B)1项, 863项目2项,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项目一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专门围绕NK细胞开展相关研究。2006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2007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共发表SCI论文115篇,总他引862次;自2000年通讯作者在PNAS(2篇)、Hepatology(6篇)、J Heptol(3篇)、J Immunol(6篇)等发表SCI论文82篇(IF>5论文24篇),总影响因子325.53, 他引309次(IF>5高端刊物占1/3, Nature或Cell系列刊物引证17篇次);中文论文200余篇, 他引1000余次。国际会议或机构作学术报告或主持20余次,2008年美国免疫学年会就“天然免疫介导肝脏损伤”作专题综合报告。毕业博士硕士生共53名。

吴 缅博士生导师。1982山西医科大学(本科),1985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硕士),1989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生(博士)毕业。曾为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所所长(1996-2003),美国NIH国立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996;2000-2001)和日本金泽大学国立癌研所访问教授(2001-2002)。2001年10月“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现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文发表论文250余篇,英文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工程科学学院

倪 勇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2004年9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交换学生2005年1月~2005年8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后

2005年9月~2006年8月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聚合物所,博士后

2006年9月~2009年8月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

2009年9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立中博士生导师,建筑火灾研究室主任,实验室室务会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消防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理论研究专家组成员;《工程热物理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研究组成员,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入选者。1998年和2002年先后2次分别赴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消防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地空学院

倪四道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地震学会预报分会、中国海洋学会海啸分会委员。199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200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2001-200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2004年起任,中国科大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地震学、全球地震学,深部地震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EPSL,JGR,GSA等国际刊物上文章多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核科学学院

朱俊发博士生导师。1993年9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奥地利Linz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德国Erlangen-Nuernberg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Acting Instructor;2006年12月起,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并入选2007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成员。近年来,在J.Am.Chem.Soc., Phys.Rev.B, Surf.Sci., J.Chem.Phys., Langmuir,等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

陈红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部副主任。1968年生,198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项目法国总部Cadarache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聚变堆包层结构设计、热工水力学设计和液态金属磁流体动力学(MHD)等相关技术研究。

计算机学院

许胤龙教授、博导,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常务副主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及应用”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主要研究骨干。1983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6年赴德国多特蒙德(Dortmund)大学进修访问。获Qshine'2006最佳论文奖、2007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导师、2007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论文导师,获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各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数学学院

陈 卿1978年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1996年留学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管理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微分几何。

目前主要研究:Kahler几何中的变分问题,可积系统与子流形几何。

第三篇:宋执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宋执环先进事迹

宋执环,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业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思想政治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共产党员争先创优活动,围绕学校的“服务发展,争创一流”总体目标,按照教书育人的工作宗旨,认真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努力完成分类聘岗的工作目标,为学校创一流作贡献。2011的主要业绩:

教书育人方面:领衔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5门,从思想、科研、学业和生活等多方位关心学生,对科研上遇到困难的研究生,耐心细致地与他们交流,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对因家庭或身体健康导致生活困难的研究生,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科研上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积极为他们在科研创新、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方面创造条件,培养优秀学子,指导博士生葛志强获得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科学研究方面: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动态过程故障诊断、废杂铜再生过程自动化测控系统方面取得了创新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学者中有较大影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支持,带领课题组发表论文SCI收录15篇(其中TOP期刊论文12篇)。与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南大学等单位形成紧密合作的产学研团队,提出的研究建议已经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入库项目。

学科建设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主持完成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自动化控制系统性能评估与故障预警技术与平台研发'。作为筹建控制工程国家实验室的一部分,建成了'过程监测与安全控制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

??

??

??

??

第四篇:哈工大简介

1952年,在国内首先创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铸造、锻压、焊接专业,后组建为金属材料及工艺系

1981年,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3年,铸造、锻压二专业被批准为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5年,金属材料及工艺系被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1987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铸造三专业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点 1993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确定为哈工大“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1998年,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同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哈工大确定为“985工程”优先发展学科

2001年,材料学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评估中名列第一

2001年,材料学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四

材料科学系 哈工大材料科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发展而成。1981年中国首批建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奋斗,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院系中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并且科学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材料工程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是由原铸造、锻压两个专业教研室于2000年合并成立,并在原铸造和锻压学科基础上建立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原铸造和锻压学科均成立于1952年,创建伊始就承担了为全国高校铸造、锻压专业培养师资力量的任务。198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铸造学科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07年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材料工程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沉淀以及近十年的教学科研资源的整合优化,已成为国内高校同类院系中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焊接技术与工程系 焊接技术与工程系始建于1952年,由苏联专家援建的焊接教研室发展而来,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87年并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本系毕业学生遍布海内外,多数成为焊接技术领域的精英人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焊接领域四位院士中,有三位毕业于本专业。该专业所属的“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89年,是中国焊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培养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所依托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点,其前身系1988年批准设立的金属物理硕士点,于1998年被批准为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十五期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已培养了大量从事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和应用等方面的高级科技人才。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与科研队伍,90%人员具有博士学位,80%人员具有国外留学经历;拥有大批功能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的先进设备。

光电信息材料与量子器件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光电信息材料与量子器件系建立于2010年12月,其依托的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9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复设立,2010年7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专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并从2011年正式开始招生。光电信息材料与量子器件系可培养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89年开始筹建,于1995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于2003年3月通过了国家的第一次正式评估。2008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运行评估。

据哈工大官网资料,截至2011年12月固定资产4000余万元,面积近5000余平方米。拥有柔性机器人焊接系统、高真空电子束焊机、大功率CO2激光加工系统、真空扩散焊机、搅拌摩擦焊、全方位等离子注入设备、等离子喷涂设备、电子拉伸机、超声扫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和超声波缺陷检测及表面应力测试设备等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手段,已成为中国焊接领域的主要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基地。主要研究方向:从事焊接基础理论和先进焊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包括高效焊接方法及过程智能控制、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微连接与电子封装、表面改性与延寿技术。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金属精密热加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先进热加工科学技术综合研究基地,总投资规模8000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1996年12月通过正式验收。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运行与绩效评估。该专业培养从事材料设计、研制、组织性能分析与控制以及材料在各领域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功能材料、特种合金、表面工程、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与建筑功能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材料的空间环境效应与模拟原理及技术、材料环境效应损伤机制与性能退化及表征、材料环境效应损伤防护技术等。

本科生有近50%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可面向科研机构、公司或企业,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该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及博士后。该专业学生有机会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进行“哈工大-英国伦敦大学本硕联合培养”,毕业后,将同时获得哈工大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机会通过导师推荐赴国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材料物理专业

该专业培养从事信息功能材料学等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和应用等方面高级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功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和纳米功能材料等。

该专业本科生有近60%保送或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事业单位,从事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近几年来,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10余人到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留学继续深造。该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和博士后。该专业国际学术交流频繁,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出国深造的机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程能力,可从事先进材料及其构件的液态与塑性成形加工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该专业为材料及其构件的制造与工程应用提供技术途径与方法。主要研究方向有:精密热成形、轻体零件成形、纳米材料成形与制备、物理场下的液态成形、非晶与微晶的成形与制备、精密液态成形、半固态成形、柔性成形、金属凝固过程与控制、先进模具设计方法、成形过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成形过程控制及自动化等。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15人,教师博士化率高达91%。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在宽厚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材料成形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置有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材料成型方法及质量控制、传输原理、材料成形过程测量与控制、材料成型模具设计、材料成形CAD/CAE/CAM、材料成型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基础课程,还设有材料加工新技术、流变学概论、金属成形过程模拟与软件、电磁约束成形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非平衡凝固新材料、半固态成形技术、纳米材料制备及成形、先进材料精密液态成形等十几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专业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领先水平。毕业生中40%以上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就业于国内大中城市的科研机构、大型国企、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高级技术和管理工作。由于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基础雄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就业形势好。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 该专业培养能够在焊接过程传感与控制、焊接工艺、焊接材料及结构设计和焊接质量检测与评定方面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监理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焊接过程智能化控制、高效焊接工艺、微电子器件连接、焊接冶金及界面结构、焊接结构应力与应变控制、焊接缺陷及服役寿命评估。本专业的本科生有资格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

主干课程有: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工程应用、电弧焊基础、焊接冶金学、焊接结构力学、焊接过程测量与控制、高效化焊接、钎焊与微连接。

本专业毕业生50%以上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其他学生主要就业于电子通讯、船舶、汽车、锅炉、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由于本专业是全国惟一的焊接专业,而且,本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素质高,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该专业是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国防特色专业(全国只有2所高校设立此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密切结合生产实践,注重国际化办学。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分析、表达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爱国敬业、诚信务实、身心健康、掌握先进电子封装制造技术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封装材料,电子封装工艺及设备,电子封装可靠性评价。毕业后可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军事电子设备、视讯设备等器件和系统制造厂家和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该专业属于材料加工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授予权。

研究生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由原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部分)四个学科合并组成。上述四个学科均成立于1952年,创建伊始就承担了为全国高校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专业培养师资力量的艰巨任务,同年由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生,在中国创立了比较完备的金属热加工专业教学体系。198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7年,铸造、焊接和热处理三个学科被评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经过全国院校学科调整,合并成现在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并于1996年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比中被评为同学科第一名。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为: 焊接研究方向:

高效焊接方法及过程智能控制:研究高效焊接方法、焊接热源物理基础与能量传输机理,熔滴过渡、熔池行为与焊缝成形,焊接过程质量传感与智能控制,焊接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研究焊接接头的力学行为,焊接结构应力与变形控制,连接接头的自动化检测与分析,智能化质量评价与仿真,结构可靠性与寿命评估;

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研究新材料、异种材料的连接性及界面行为,超声、扩散、自蔓延高温合成等新连接方法,连接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接头质量控制;

微连接与电子封装:研究微细尺寸材料连接的特殊性,微连接新方法、微细材料连接界面行为分析方法,原子尺度润湿性及钎料合金设计,微电子封装可靠性预测与优化设计;

表面改性与延寿技术:研究电子束表面强化与镀膜,激光熔覆与表面合金化,等离子体喷涂﹑烧结与刻蚀,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以及各种材料表面改性与延寿工艺。液态金属成形与凝固研究方向:

液态金属形成理论与过程模拟、仿真与缺陷预测;非平衡凝固理论与亚稳材料制备基础,大块非晶、快速凝固微晶及金属纳米晶材料形成理论与性能表征,喷射成形过程及组织、性能控制;

液态金属微观结构、组织遗传性,特种合金熔配理论与技术基础;先进材料特种定向凝固理论基础与工艺,物理场作用下的凝固行为与组织控制; 特殊复杂结构件精密近净形液态成形理论与工艺基础,耐高温等特殊条件下应用的新型结构与功能材料液态成形理论与工程应用。塑性加工研究方向: 塑性成形理论、数值模拟及控制:内高压成形、难加工板材粘性介质压力成形、高能率成形、等温精密锻造及锻件组织性能控制、超塑性成形及扩散连接、旋压成形、摆辗成形、纳米材料构件成形、钛合金及难变形合金成形、微型构件精密成形;

材料制备及成形:研究金属基复合材料、半固态材料、储氢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晶粉末、金属间化合物粉末,机械合金化、粉末冶金及粉末材料致密化和半固态成形理论。本学科与美、日、德、俄、英、法、韩等十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数十所大学、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员往来关系,鼓励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与国外著名学者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和渠道,为建设国际先进的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材料学博士点、硕士点

材料学学科是1981年中国首批建立的博士点,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96年被评为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八个学科(群)之一,1999年获准设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并为“985”共建的重点学科,2001年全国第二批重点学科评估时,在通讯评议中名列第二。本学科涵盖材料科学系、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陶瓷研究所和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比强合金,梯度功能材料,薄膜材料,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计算材料学以及各种材料的工程应用等。金属基复合材料包括铝基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等;

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包括生物陶瓷、新型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和金属陶瓷等; 高比强合金包括铝基、钛基、镁基合金等;

功能材料包括梯度功能材料、磁性材料、石墨材料、纳米碳管、导电材料等; 薄膜材料涉及耐磨减摩自润滑薄膜、各种功能薄膜和复合薄膜等; 表面改性包括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激光表面改性、稀土表面改性、微弧氧化、复合表面改性等。

本学科从多方面加强对外交往的力度,拓宽交流渠道,与美、英、日、德、俄等国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邀请本领域著名专家讲学、派出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国外进修、访问、讲学等,不断提高学科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引进知名归国学者3人(含洪堡学者2人)。在广泛对俄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先进材料与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分部。

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学科于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可接受博士后。

本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为:形状记忆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功能薄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能源材料、敏感电子材料、纳米结构组装与加工等。

空间材料与加工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材料与加工学科于200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可接受博士后。

本学科依托于空间环境材料行为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空间环境与材料的交互作用是航天技术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与现代物理、化学、数学及材料学等基础学科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与器件的环境损伤效应机理、性能退化规律与表征、以及辐射防护技术,空间环境效应等效与加速试验技术,航天器用新材料加工与性能特性数据库的建立等。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博士点、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学科于2009年3月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可接受博士后。

本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特种光纤与光纤器件器件,太阳电池材料与光伏器件,固体发光材料与器件等。

科研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至今,完成国家、国防、省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数百项;在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精密铸造、特种塑性成形、材料连接、表面工程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紧密和“材料工艺零件一体化”、“理论工艺装备一体化”的科研特色;在航空、航天、汽车、核电、船舶等领域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在KM-6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模拟器、神州号飞船返回舱焊接变形控制技术、低速增压风洞、航天员出舱训练用中性浮力模拟器、机器人智能焊接技术、大型壳体液压胀形技术、大型关键受力构件局部加载精密成形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应用、形状记忆与超弹性合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和分析测试中心于1993年11月28日组建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国家、国防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数百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2008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9,综合竞争力排名第7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设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第五篇:哈工大简介

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

亚洲排名

教育专刊发布的2013年亚洲前100名最佳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共有15所院校入围,哈工大名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首批中央直属管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免书记校长的副部级高校)、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和首批“2011计划”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另一所为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与中国建筑老八校之一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

校史概览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0-1922)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1922-1928)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1928.2-1928.10)哈尔滨工业大学校(1928-1936)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6-1938)才寓识

。意和

哈科工技大的不力断量向,社代会表哈输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数字1920

:哈尔滨念缩称;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

英文字母

:哈尔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所组展成开。的书:形如鸟的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校哈徽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

Harbin Institute of

HIT

列其中。

大学。

学校同时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和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哈尔滨、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1938-1959)送工放校工知大射追求主恢的业、Technology

滨双翼筑和由地,环“深圳)的办学格局。

1959年哈工大分成:

识的形卓楼宏悠大开工,不和理越图、久学放业懈探寓绕展求意的开哈尔滨工业大学基本设施齐备,科学园、实验中心、体育馆(场)、活动中心、游泳馆等各类设施齐全。哈尔滨工业大学(1959-1970)工状优,的案中历的式大信,心史

建的学真哈齿的理工轮书、学校共有三个校区,分别为哈尔滨一区、二区,威海校区及深圳校区。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59-2000)

秀特象人色,征知

念寓对;

校办;

称、时

学英理”的文全;

大”英

哈尔滨校区坐落于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市市中心,校园面积347.33公顷(即347.33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59-1997)(1997年更名为燕山大学)津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1.97万平方米。

1970年哈工大向内地搬迁,建立重庆工业大学(1970-1974)作曲央词政文歌;化由校歌

威海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海滨城市——威海。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留在哈尔滨的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1958-1970)、哈尔滨电。

剧全协部该米。截至2011年8月26日,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

工学院(1950-1970)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0-1974)院国常部校《

院政委长知哈深圳校区坐落于南山区西丽湖畔,校园占地16.28公顷。沙河贯穿于大学城。截至2012年9月,1974年黑龙江工学院(1974-1979)、哈尔滨电工学院长协刘、名刘委忠现校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总建筑面积10.13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科研楼、行政办公楼、会议(1974-)两校脱离哈尔滨工业大学,重新建制

锡员德,作全友大国、之原

歌》

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配套建筑。另有在建教学科研楼2.59万平方米。目前有在校博士和硕士1974年重庆工业大学迁回哈尔滨,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生2500人左右。

(1974-2000)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2000年,哈尔滨建筑大学(1959-2000)、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1974-2000)两校合并,成立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家需求。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3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

国家重点学科

2004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

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大攻克了KM6(KM6是中国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K是空间的缩写,M是模拟器的缩写,6代表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序号)、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光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飞行器设计,环境工程。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11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工信部重点学科(16个)

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号。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2011年,学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环境科学;微纳米科学与技术;医疗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6个)

状”,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自1920年建校,近20万学子从哈尔先进装备制造科学学科群;城乡建筑可持续发展学科群;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滨工业大学走向各条战线,其中不乏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和国的将军,科技领域的骨干、著名的企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家。在2011年该校区的0702101班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山东省重点学科(11个)

车辆工程 ;计算数学; 材料加工工程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通信与信息系统 ;材料学 ;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

下载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081701化学工程 计建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超重力场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离子液体与分离过程。联系方式:0571-88320053,jjb@zjut.edu.cn......

    李庆国博士生导师简介

    李庆国博士生导师简介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职称职务:李庆国 男 1963年6月 汉 中共党员 教授最后学历、学位:博士工作单位: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学院通讯地址......

    通信与控制工程系党总支2009年度工作总结

    通信与控制工程系党总支2009年度工作总结 2009年,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通控系党总支部坚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

    博士生导师王善平教授简介

    博士生导师王善平教授简介 王善平,男,1964年生,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攻国际会计与审计理论,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哈工大电气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

    哈工大电气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创建于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以前苏联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国......

    信息工程系简介

    信息时代要做信息人 IT行业是一个永远年轻的行业,信息则是这个行业的重要元素。IT业复苏回暖,人才需求势头难挡,对于计算机项目经理、程序开发人员、系统设计师、系统测试员等......

    信息工程系简介

    信息工程系简介 简介 我信息工程系成立于2007年,专科设有计算机系统维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专业;08年又增设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两个本科(专升......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其“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1991年6月经国家人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