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蕊(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简介(大全)

时间:2019-05-13 08:4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蒲蕊(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简介(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蒲蕊(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简介(大全)》。

第一篇:蒲蕊(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简介(大全)

蒲蕊,教育学博士、公共管理学博士后。现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兼职:

1.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副理事长

2.湖北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3.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委员会 副理事长

4.湖北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一、主持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经费情况

1.蒲蕊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校长胜任能力模型研究”,课题经费2万元,起讫时间:2009—2011年,项目批准号DHA090168

2.蒲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政府管理教育模式转型的背景、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经费5万元,起讫时间:2006—2009年。

3.蒲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创新研究”,课题经费9万元,起讫时间:2010—2012年,项目批准号10YJA880114。

4.蒲蕊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经费2万元,起讫时间:2009—2011年。

5.蒲蕊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课题经费3万元,起讫时间:2006—2007年。

6.蒲蕊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课题经费3000元,起讫时间:2006—2008年。

7.蒲蕊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专项课题,“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后期资助,起讫时间:2009—2011年。

8.蒲蕊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科研项目,“校长领导能力结构与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经费2万元,起讫时间:2009—2011年。

9.蒲蕊主持,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70后”学者项目,“中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经费4万元,起讫时间:2010-2013年。

10.蒲蕊主持,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科项目,“欧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若干焦点问题研究”,课题经费5000元,起讫时间:2010-2012年。

11.蒲蕊主持,武汉大学校级课题“研究生教育弹性学制研究”,课题经费1万元。

二、出版的著作

1.专著:《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著作:《教育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著作:《教育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参编著作:《教育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6.参编著作:《教育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三、发表的论文

1.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2002.1(中国教育报2003.3.22转摘;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转摘)。

2.经合组织国家教育改革中的放权及其启示(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5.1

3.评估型政府与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6.6

4.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独撰),《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7.7,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 2008.1 全文转载

5.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教育研究》(权威期刊、学校奖励期刊)((CSSCI),2009.3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09.5 全文转载

6.对学校属性的思考(独撰).国外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6.4

7.中国政府与学校关系的现状与困境研究.国外学术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8.7

8.义务教育供给中政府的责任.(独撰)国外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2009.6

9.自主与开放:对教育学学科重建的思考(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6.1

10.公共利益: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7.1

11.对西欧高等教育改革中“评估型政府”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06.1

12.教育与生活(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1.2(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1)转摘)

13.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及其启示(独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CSSCI)2006.1

14.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的角色与作用(独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CSSCI)2007.3

15.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创新的公平价值取向(独撰)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2008.8

16.学校绩效管理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10.2

17.在班级中建立本真意义上的班级集体(独撰),《教育评论》(CSSCI)2000.4

18.教育体制改革的公共利益取向,第二作者,《中山大学学报》CSSCI)2008.419.自主发展:当代学校发展的走向(独撰),《中国教育报》2004.9.,核心

20.有效的学校改进:一种实施策略的视角.教育科学研究.2010.3,全国中文类核心。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10.7全文转载。

21.对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反思(独撰),《教学与管理》2005.5,全国教育综合类核心

22.当代中国学校自身存在价值取向的思考(独撰),《教育探索》2003.1,全国教育类核心

23.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独撰),《教学与管理》2006.1,全国教育综合类核心

24.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建——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09.5 全文转载

25.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独撰),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 2008.1 全文转载

26.认识学校的自主性 发展学校的自主性(独撰),《宁波大学学报》200

3.5

27.我国落实教育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基本实践模式(独撰),《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4

28.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独撰),《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4

29.行动研究:教师成为教育变革主体的有效途径(独撰),《中小学英语教育》2006.9

30.大学自主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独撰),《高等教育创新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作用(独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学术会议,2006.11

32.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中国的实践与经验,《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学术会议,2009.11

33.义务教育质量与绩效责任制度,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1

34.Equity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Faced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独撰),“Gaining educational equity around the world”,国际学术会议论文,2008.3

(35)有效的学校改进:一种实施策略的视角,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校管理2010.7 全文转载

四、奖励

1.论文“论教育行政的伦理精神”,于2011年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文“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于2004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于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第十一届(2004-2006)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4.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于2008年获得湖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5.2009年9月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教师”的称号。

6.专著《当代学校自主发展:理论与策略》,于2009年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7.课题《中美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成果,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五、国际学术会议与对外交流

1.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交流。

2.2005年3月,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访问交流。

3.2008年3月参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主题为“增进世界教育公平”的国际比较教育会议,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做了题为“Equity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formation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Faced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的报告。

4.2008年4月,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邀请,做了题为“Changing Government-Schoo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Education”的学术报告。

5.2006年11月,参加在中国宁波召开的主题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会议,提交了“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作用”论文,论文被收入到《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2009年11月,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山大学的邀请,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主题为“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机遇与挑战”的国际会议,并做了题为“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中国的实践与经验”的大会主题发言。

7.2010年6月,受中国教育学会与中国民办教育学会的邀请,出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主题为“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国际学术会议。

第二篇:博士生导师王善平教授简介

博士生导师王善平教授简介

王善平,男,1964年生,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攻国际会计与审计理论,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一、二层次,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政协湖南省委委员,民建湖南省委常委,民建湖南大学北校区支部主任委员,湖南省会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技术监督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会计学会理事。

1983~1987年就读湖南财经学院工业会计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2~1995年就读西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从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

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国际会计和独立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提出的“会计国际化的理性选择观”(1993)、“会计信息市场论”(1995)、“合并报表控制者服务论”(1999)、“国际会计国际企业特殊问题会计论”(2000)、“独立审计机制创新理论”(2001)和“独立审计诚信理论”(2002)等,在学术界具有领先地位,有广泛影响。特别是,博士论文提出的“独立审计产权保护说”(2004)被答辩委员会专家认为在独立审计本质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现致力于产权保护审计的制度问题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独立审计管制及制度改进研究》(7037204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化建设中的独立审计机制创新研究》(99BJY011)、财政部重点会计课题《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与《合伙文化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证券市场中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制度优化与有效竞争问题研究》、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审计理论研究》等项目。

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独立审计权责结构研究》(2006)、《资本市场规模化中的独立审计机制创新问题研究》(2002)、《国际会计研究》(2001),《中国股份公司财务管理》(1992,合著)。

论文《资本市场规模化中的独立审计机制创新问题研究》等荣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三等奖各一次,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若干项。E-mail:联系电话:07318684808

第三篇:武汉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简介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建筑独具风格,美仑美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893年),后数易校名,1928年7月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迁回珞珈山。到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武汉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很高的学术地位。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邓颖超、罗荣桓等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相继担任校长。辜鸿铭、竺可桢、邬保良、查谦、桂质廷、叶雅各、李四光、闻一多、黄侃、郁达夫、沈从文、朱光潜、刘赜、刘永济、叶圣陶、杨端

六、李剑农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在这里任教。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叶剑英、彭德怀、张闻天、陆定一等亲临学校视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国家高等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党的“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李达教授担任校长十四年,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开拓前进,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专业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医学医疗中心的重点大学。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合并后的武汉大学得天时、占地利、顺人心,充分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了强大的综合优势,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教育部的定位是:“要将新的武汉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除军事学科外,其它11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都有,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门类的学科。共有10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万5千余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2千余人。武汉大学是国家首批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已有99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88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部重点学科45个。

学校现有教师5千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千余人,博士生导师57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22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近年来,武汉大学每年承担1千余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每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40余项,有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三年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列全国高校前十名。据中国高校科技网公布的结果,在2000年1月至10月教育部直属院校SCI论文统计排行榜上,武汉大学进入前10名,居中南地区高校首位。在国家科技部公布的1999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武汉大学发表SCI论文位于全国高校第10名。学校以科研成果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成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1995年、1998年两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3位。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武汉大学校园整体上连成一片,面积5508亩,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学校有大型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档案馆和一座拥有20多万件珍贵动植物标本的标本楼。图书馆藏书520万册,中外期刊1万多种,是国家“211工程”全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华中地区中心。学校现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其他省部重点研究发展基地26个。学校出版发行《武汉大学学报》等20余种学术刊物,成立了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还设有留学生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东湖分校,3所附属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武汉大学具有开放办学的传统。近年来,学校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千名,聘请了300百余位国外著名学者和政界要人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百余年来,武汉大学形成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1978年以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和插班生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鼓励学生“冒尖”,学校实行了提前毕业、免试推荐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制度,并实行了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学校设立了100多项奖学金,总金额1000余万元,受奖面约占学生总数的35%。百余年来,武汉大学为社会培养了28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在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武汉大学的百年历程与祖国的盛衰荣辱息息相关,她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断地为祖国的昌盛和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在1993年武汉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47所国外名牌大学和国内兄弟院校的校长、代表参加庆典或来电来函致贺。1995年11月,国际科学界权威期刊《科学》周刊把武汉大学列为最杰出大学之一;1995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1999年,武汉大学被中央确定为副部级高校;2001年2月13日,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武汉大学的协议。

承传百年之辉煌,整合四校之精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正致力于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造就一批站在世界学科发展前沿的学术大师,取得一批重大的、创造性的、甚至划时代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到2010年,把武汉大学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办成科教兴国和科教兴鄂的生力军。在此基础上,使学校教学、科研各项事业全面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到21世纪中叶,把武汉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第四篇: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王 兵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C60分子和金属Pd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已在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0 余篇,其中包括Nature1 篇、Science1篇、Phys.Rev.Lett.5 篇、J.Am.Chem.Soc.3 篇。

物理学院

陈仙辉博士生导师,1992年5月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

1994年5月-1995年4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 1995年5月-1995年10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

1998年5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

1998年7月---1999年2月 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

2001年1月-2003年1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叶邦角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现代物理知识》编委。1995-1996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1999年-2000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2008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核物理领域,曾建立了一套测量(n,x)核反应双微分截面的多路望远镜系统,测量了一批聚变堆结构材料的中子核数据,其研究成果全部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美国能源部(DOE)收录,该项成果荣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在中子溅射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约化溅射产额的概念,并在首次实验上获得了(n,2n),(n,p),(n,a)和(n,np)核反应的快中子溅射的系统性规律。在正电子物理领域,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双多普勒谱仪和数字化正电子寿命谱仪,并已用于研究材料的微结构。已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80多篇论文

生命学院

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开始五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2001年获国际抗癌联盟研究项目奖。获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田志刚于200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免疫学研究所,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治疗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90年代初国内最早研究NK细胞研究, 90年代末与国际同步开展肝脏免疫学研究, 率先系统研究了肝脏损伤和再生中NK/NKT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创建一系列NK细胞介导的小鼠肝炎模型,解决了若干肝脏NK细胞技术难题。较早研究具调节功能的人类NK细胞亚群,发现天然免疫识别是天然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之一,阐明肝脏损伤中NK细胞受体的病理作用并发现有价值的分子靶点。发现具备免疫治疗价值的调节性NK细胞亚群和NK细胞为核心的肝脏免疫细胞互调网络。研制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其中NK细胞治疗肿瘤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完成中试工艺和药效学研究,进入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介导肝脏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于2007年分别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7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A)1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B)1项, 863项目2项,973项目课题3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项目一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专门围绕NK细胞开展相关研究。2006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2007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

共发表SCI论文115篇,总他引862次;自2000年通讯作者在PNAS(2篇)、Hepatology(6篇)、J Heptol(3篇)、J Immunol(6篇)等发表SCI论文82篇(IF>5论文24篇),总影响因子325.53, 他引309次(IF>5高端刊物占1/3, Nature或Cell系列刊物引证17篇次);中文论文200余篇, 他引1000余次。国际会议或机构作学术报告或主持20余次,2008年美国免疫学年会就“天然免疫介导肝脏损伤”作专题综合报告。毕业博士硕士生共53名。

吴 缅博士生导师。1982山西医科大学(本科),1985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硕士),1989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学研究生(博士)毕业。曾为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所所长(1996-2003),美国NIH国立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996;2000-2001)和日本金泽大学国立癌研所访问教授(2001-2002)。2001年10月“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现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专家,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文发表论文250余篇,英文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工程科学学院

倪 勇博士生导师2004年3月~2004年9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交换学生2005年1月~2005年8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后

2005年9月~2006年8月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聚合物所,博士后

2006年9月~2009年8月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

2009年9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立中博士生导师,建筑火灾研究室主任,实验室室务会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消防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理论研究专家组成员;《工程热物理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研究组成员,科技部“973计划先进个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入选者。1998年和2002年先后2次分别赴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消防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地空学院

倪四道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地震学会预报分会、中国海洋学会海啸分会委员。199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200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2001-200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2004年起任,中国科大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地震学、全球地震学,深部地震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SCIENCE》,EPSL,JGR,GSA等国际刊物上文章多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核科学学院

朱俊发博士生导师。1993年9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奥地利Linz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德国Erlangen-Nuernberg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2003年10月至2006年1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Acting Instructor;2006年12月起,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并入选2007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教育部2007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成员。近年来,在J.Am.Chem.Soc., Phys.Rev.B, Surf.Sci., J.Chem.Phys., Langmuir,等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

陈红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部副主任。1968年生,198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项目法国总部Cadarache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聚变堆包层结构设计、热工水力学设计和液态金属磁流体动力学(MHD)等相关技术研究。

计算机学院

许胤龙教授、博导,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常务副主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及应用”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主要研究骨干。1983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200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6年赴德国多特蒙德(Dortmund)大学进修访问。获Qshine'2006最佳论文奖、2007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导师、2007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论文导师,获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各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多项。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数学学院

陈 卿1978年入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1996年留学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管理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微分几何。

目前主要研究:Kahler几何中的变分问题,可积系统与子流形几何。

第五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星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星教授研究方向01数字化冲压成形技术02非接触型面测量与逆向反求技术

基本概况 姓名: 李晓星 出生年月:

职称: 教授

专业: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研究: 01数字化冲压成形技术02非接触型面测量与逆向反求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教授,1999-2000学年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1953年出生,博士。1983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国家公派赴法国访问学者,1992年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此后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博士后出站回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板料冲压成形教研室工作。在法国期间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板料成形工作。回国后作为负责人完成了航空基础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九五”国防预研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性别: 院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类别:

博士生导师

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教授,1999-2000学年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1953年出生,博士。1983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国家公派赴法国访问学者,1992年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此后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博士后出站回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板料冲压成形教研室工作。在法国期间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板料成形工作。回国后作为负责人完成了航空基础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九五”国防预研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教授,1999-2000学年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1953年出生,博士。1983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国家公派赴法国访问学者,1992年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此后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博士后出站回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板料冲压成形教研室工作。在法国期间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板料成形工作。回国后作为负责人完成了航空基础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奖项: 学回国人员基金、“九五”国防预研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教授,1999-2000学年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塑性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1953年出生,博士。1983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国家公派赴法国访问学者,1992年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此后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博士后出站回国,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板料冲压成形教研室工作。在法国期间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板料成形工作。回国后作为负责人完成了航空基础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九五”国防预研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论文:

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作为负责人完成了航空基础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九五”国防预研等多项科项目: 研课题。

下载蒲蕊(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简介(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蒲蕊(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简介(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1.包心鉴,现任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

    长安大学博士生导师名单

    王梦恕(院士) 蒋明镜 尤占平蔡宜长 沙爱民 韩森 郝培文 申爱琴 郑南翔 戴经梁 郑传超 杨少伟 王选仓 折学森 谢永利 张争奇 王秉纲 田伟平陈忠达 许金良 高江平周伟 马荣......

    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单

    附件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单 (2010年6月23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共68人。) 一、校内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单(61 人) 产业经济学高萍陈冬林杨琦峰 思想政治教育夏......

    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各博士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简介 081701化学工程 计建炳(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超重力场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离子液体与分离过程。联系方式:0571-88320053,jjb@zjut.edu.cn......

    李庆国博士生导师简介

    李庆国博士生导师简介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职称职务:李庆国 男 1963年6月 汉 中共党员 教授最后学历、学位:博士工作单位: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学院通讯地址......

    朱 武 祥 公司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 武 祥 公司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商业模式研究工作室主任 一.基本信息 通信地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

    白彦萍,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彦萍,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 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北京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简介(推荐5篇)

    电子信息学院 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原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2000年新武汉大学成立以后,由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