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关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于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
某某市是一座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该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数百万外来员工到
务工创业。外来员工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能否稳定和协调劳动关系,是关系到我市能否稳定和谐的重大问题。
劳动关系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者逐步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双方利益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违背的一面,其相违背的一面在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劳动者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利润与成本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因素,双方是互成反比的关系,而劳动者收入是与成本有关的,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总是以降低成本来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往往导致企业在劳动保障方面投入不足,牺牲员工工资利益。
我市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自身保障意识差,相关劳动权益容易受到侵犯。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存在工资低,拖欠、克扣工资,加班时间长、缺乏劳动保障、福利待遇差等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市加班现象比较严重,相当部门企业员工每天工作在12小时左右,甚至在17—18小时。另外,某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备成就,无安全防护措施,工伤事故频繁,职业病有增无减,使劳动力身心也受到严重伤害。一些企业在制订关系员工切身利益时,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而是自主制订。一味追求低成本,使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恶性竞争,并且由劳动者来承担恶性竞争导致的后果,即表现为越来越低的工资、越来越长的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缺乏等现象。
(二)地方政府角色的错位。作为政府,既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地方的经济,增加税收和就业岗位;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以获得最广大劳动者的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处理,将主要由劳动关系双方运用市场机制来自行调整,政府则通过劳动标准的制定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来对在这种运行加以宏观调控,实行“主体自行协商、政府适时调整”。但是,我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采取粗放型的发展形式,投入大量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以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作为其在国际市场上招商引资的优势,吸引了广大外资企业的入驻。因此,某些县为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较多地考虑地方投资环境对资本的吸引力,而对外来员工的权益较为忽视。“低劳动力成本”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甚至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企业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些县将“执政能力”简化为GDP的增长能力,但在各种经济数据背后却有着不和谐的一面。
(三)现有工会组织体制面临挑战。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设立工会组织,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对设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会活动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与此同时,庞大的外来员工也因流动性大,不易被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目前,多数企业的工会工作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主席往往由经营者兼任,使工会活动缺乏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中,如任意辞退员工、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加班等,很少看到工会在维权方面的作为。只以分散状态存在的工人无力抗拒掌握较多资源的管理者,工人缺少诉求渠道,劳资关系无人协调,往往会激化劳资矛盾。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权中,难免与企业发生矛盾,因此造成工会干部自身权益受侵犯的现象日益增多。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却存在不和谐现象,特别是劳资矛盾比较普遍,处理不好会引起社会冲突。近年来,我市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劳资冲突已成为影响和谐的一个个重要方面。
劳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一线劳动的工人是我们人民中的大多数。他们都是通过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感受社会福利的优劣。如果他们在资源分享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感受不到社会的福利,必然会产生不满情绪,积累越长,反社会的倾向就越强烈。特别是在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富裕阶层的财富急剧膨胀,而普通劳动者收入低、增长缓慢的话,很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
其实,劳动者的收入低、增长慢,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如果相当大的一个劳工群体长期处于较低的工资水平,就意味着消费品市场的萎缩。而且从国际上来说,低收入群体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迫使中国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为贸易方实施反倾销、征收惩罚性关税提供了借口。
近年来,我市出现的缺工现象,就与工资水平低、加班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对以往存在对人力资源实行掠夺性开发的“报复”。员工的倒流,出现了某些企业因招工不足,只得取消订单,甚至停产歇业,这说明要保持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善待员工。
转变方式,达到经济发展与维权的“双赢”目的(一)统一认识,加强执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稳定劳动关系对稳定整个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地方局部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具体到地方,就是使政府认识到以牺牲劳动者代价来换取本地经济发展不是长远的办法,应引导政府平衡招商引资与维权的关系。加强各级镇政府部门的执法能力,加强劳动、工商、税务、工会、法院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二)保护和善待外来劳动者
1、地方政府在努力发展经济、集中力量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应关注市场与劳动力生产率共同驱动的工资水平增长,达到社会发展良性循环。切实执行劳动标准,从源头上约束只重视经济发展的“一边倒”行为。
2、提高工资待遇。我们要看到,一味的追求低劳动力成本,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按劳动生产率计算的人工成本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长期处于低端层面上。如果提高工资待遇,一方面,不仅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另一方面,随着工资的提高,企业成本相应增加,那些依赖加工费来赚取利润的企业的生存、赢利的空间将被逐渐压缩,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竞争优势,考虑投资、经营战略的调整或再次转移,将企业竞争、营利的重点放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加快企业转型。
(三)引导企业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提高社会人文环境的亲和力,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以“宜工”、“宜居”的社会环境帮助外来员工融入东莞社会。将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思想灌输给企业,让企业明白,劳动关系不和谐、不协调,不仅不能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用人需求,而且不能提高工人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要从岗位发展前景、企业文化等方面努力,着力做到事业留用、感情留人。
(四)推动以技工教育为主体的职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性质决定了对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不高,反过来,由于缺乏高级技工,高端企业也难以发展和维持。
第二篇:加强耕地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耕地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农业县,近年来,南乐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基本理念,坚持既保“吃饭”、又保“建设”的方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动摇,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依法把好用地审批关。南乐县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在坚持保护耕地的同时,把基本农田保护作为重点。对各类建设用地,实行“源头”控制,坚持预审制度,严把总体规划关、所占地类关、用地规模关、投资强度关和产业政策关,努力做到能少占的不多占,能占劣地的不占好地,凡是不符合用地条件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同时,按照“三集中”的原则,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个体工企业向小城镇规划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确保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既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符合用地政策;既保障经济发展,又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集约节约用地。
推进集约节约用地,重点是严格管理、加强规划、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一定要重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作用,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布局和开发时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能少用地的不多用地,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节约每一寸土地尤其是耕地。要切实贯彻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认真抓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要建立和完善盘活存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合理高效用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的标准。积极探索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新途径,积极组织旧城、旧村、旧厂改造,为上项目、搞建设提供土地保障,努力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强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南乐县按照国家制定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法定目标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必须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每年都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纳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强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建立耕地储备制度。2010年我县共储备耕地291.61公顷,不但满足我县耕地占补平衡外,还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有偿使用,为今后土地综合整治与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积累资金,也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耕地资源保障。
四、强化项目后期管理,使建设工程发挥更大作用。南乐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展顺利,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为巩固我县土地开发整理成果,有效管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有效地巩固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期管理工作既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也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在冬季特大旱灾中,我县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打的机井及配套设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确保了大旱之年,农民不减收,粮食产量不降低。
五、加强耕地保护,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土地开发整理为龙头,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支撑保障作用,多措并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治工程建设。二是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后续管理。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公示牌,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全部落实到责任人,并聘请了322名土地协管员,确保了全县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有提高。三是强化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教育和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主动参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对侵占基本农田和耕地等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曝光。
六、几点建议
1、建议上级国土资源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县、耕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的县的资金倾斜力度。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后,如何使项目工程发挥更大、更长的作用,项目后期管护是关键,建议出台筹措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的办法。
第三篇: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制度的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但是,我国的劳动制度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实践中也存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现行劳动制度中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判实物中发现,建立劳动关系时往往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强制性以及劳动合同的程序等方面的不足,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尤其是在私营企业中,雇佣无合同游动无保险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在国有性质的用人单位中,也存在着不重视劳动合同的情况,有的用人单位至今没有按规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合同期限已经届满,用人单位也不和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地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合同签订时,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对劳动者的意志体现得较少。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签约或不签约的选择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是很难作出完全符合本意的表达。更有甚者,劳动合同还分为主会何与合同附件两种形式。用人单位往往简化前一部分的内容,而细化后一部分的内容,使劳动者在签约时,往往是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作出承诺。
(三)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不足。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范围过窄。在实践中造成用人单位会依此对劳动者施加压力,使劳动者不敢主张法律赋予的权利,难以享受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在劳动保护、工时、工资方面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也使劳动者没有职业的稳定感。劳动关系在履行和解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控制了劳动过程状态的记载,监督部门往往也偏重对劳动者履行义务的监督,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用人单位在作出不利于劳动者决定时,公正性缺乏可靠的程序保障,往往是用人单位说了算,谈不上听取劳动者意见。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特别是某些非公经济性质的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依法进行,随意或武断地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举不胜举。如滥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以所谓“经济裁员”的名义大面积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等,这些作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其次,目前我国有关的劳动立法对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制度的规定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期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缺乏明确的规定,不利于保障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在劳动争议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对策的思考为了改变以上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非常重要,关系到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否纳入法制轨道。
(二)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地是弥补大部分劳动者的劣势地位、减少其依附性的办法之一。
(三)充分开拓、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我国应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地位,明确工会的权利,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劳资抗衡机制。&nb
第四篇:选修——就业与劳动者权益保护
1、课程内容回顾
本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劳动者在就业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在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如何利用法律来解决。教学目标是:一是把握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二是普及劳动法律知识,提高维权能力。
关于就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从劳动法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并进行社会分配的过程。劳动者选择的职业必须具有合法性,严格按照法定要求来择业,选择的单位或企业必须是法律认可的,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就业就有失业,失业,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并经历了由待业、下岗、失业等阶段。而下岗是指国有企业职工,由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状态。
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有力武器是《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制度。通过《劳动合同法》,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依法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是确定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一旦签订即具有法律地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作为确定劳动关系的依据,有利于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法律“定纷止争”的功能。新的《劳动合同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更严格的规定:加重企业违法成本、劳动合同条款——更加明确、劳动报酬——严格化、劳动合同期限——更加明确、试用期规定——规范化、保密协议——范围得到界定。劳动合同变更——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或单方依法修改或补充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行为。
关于劳动者工资权益的保护,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其中年休假,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即可享受;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产在1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在面对这些活动时,如果用人单不按照法律给支付相应的工资,劳动者应该与用人单位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功应该利用法律来维权。职工加班费如何计算,加点是标准工资的150%、休息日工作是200%、法定休息日是300%。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不得克扣职工的加班费。
关于劳动保护,主要讲了关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休息休假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保护,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保护,用人单位必须履行保护本单位职工的义务。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险是宪法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社会保险的内容包括: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疾病和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有的用人单位不为员工交纳社会保险金,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劳动法律法规是劳动者维权的法律依据。劳动法律法规——既可特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一定范围的劳动关系和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法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可指除全国性综合性法典外,还包括其它相关的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行政规章、地方性劳动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劳动司法解释等劳动规范性文件。劳动法的本质——是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法;劳动法的实现方式——确立最低劳动条件和最低劳动标准。
2、课程学习体会
当今世界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而大学生就业更是一大难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该如何抉择?大学生在应聘时,首先应考虑那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职位,刚开始应该避免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要老是认为这也不好那也难做,工作应该从“矮”处着手,逐渐有了经验积累了再“高”升。对自身及社会需求状况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降低期望值,先保证就业,然后在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之后再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与门路。就算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也不要放弃,我们找工作,主要是找行业,行业找对了,可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对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要学会迎接更多的挑战。另外简历不能盲目的乱投,要有针对性的投,你想从事哪个行业,想去哪家公司,这些都考虑清楚了以后再投。就业之后,作为一名劳动者,应该了解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权益,以及该履行的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找工作避免不了的就是面试,面试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感情升华的最重要步骤。在面试之前要注意语言表达,尽可能多了解对方,准备随时回答有关自己的问题,服装的选择也很重要,最好选择整洁大方的职业装,不应穿的太花哨给人一种轻浮不稳重的感觉,女生应适当化一点淡妆。面试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礼貌,回答问题语言流利,对自己充满自信,这样不仅可以给自己加分,也会给评委留下好的印象。
劳动者保护自己权益的最有利武器是《劳动合同法》,它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
现实生活中,好多用人单位不按法律行事,拖欠民工工资成了普遍现象,以及不给公司职员“五险一金”等保障,甚至避而不谈,此等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必须找那些严格按照法律为员工提供福利的单位、企业,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的使用,3、课程教学评价与建议
第五篇: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制度的发展逐步走向法制化,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但是,我国的劳动制度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实践中也存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现行劳动制度中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判实物中发现,建立劳动关系时往往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对签订劳动合同的强制性以及劳动合同的程序等方面的不足,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尤其是在私营企业中,雇佣无合同游动无保险的问题相对比较严重。在国有性质的用人单位中,也存在着不重视劳动合同的情况,有的用人单位至今没有按规定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劳动合同期限已经届满,用人单位也不和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这些问题严重地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合同签订时,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对劳动者的意志体现得较少。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签约或不签约的选择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是很难作出完全符合本意的表达。更有甚者,劳动合同还分为主会何与合同附件两种形式。用人单位往往简化前一部分的内容,而细化后一部分的内容,使劳动者在签约时,往往是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况下作出承诺。
(三)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不足。在劳动合同期限方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范围过窄。在实践中造成用人单位会依此对劳动者施加压力,使劳动者不敢主张法律赋予的权利,难以享受到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在劳动保护、工时、工资方面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也使劳动者没有职业的稳定感。劳动关系在履行和解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控制了劳动过程状态的记载,监督部门往往也偏重对劳动者履行义务的监督,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用人单位在作出不利于劳动者决定时,公正性缺乏可靠的程序保障,往往是用人单位说了算,谈不上听取劳动者意见。劳动关系履行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特别是某些非公经济性质的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依法进行,随意或武断地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举不胜举,调查报告《劳动者权益保护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如滥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以所谓“经济裁员”的名义大面积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等,这些作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其次,目前我国有关的劳动立法对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制度的规定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劳动争议仲裁申诉期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缺乏明确的规定,不利于保障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在劳动争议中往往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对策的思考为了改变以上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非常重要,关系到劳动关系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否纳入法制轨道。
(二)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消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地是弥补大部分劳动者的劣势地位、减少其依附性的办法之一。
(三)充分开拓、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我国应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地位,明确工会的权利,以在企业内部形成劳资抗衡机制。
(四)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通过工会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将劳动关系的大部分内容确定于集体合同内,是劳动者通过集体的力量抵抗企业借格式化条款滥用权利的有效手段。
(五)进一步发挥劳动监察职能。建立劳动合同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劳动合同送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为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雇工监督奠定基础。劳动行政执法部门应对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条款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对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予以纠正,加强劳动部门的劳动执法力度,发现违法现象,及时督促改正,情节恶劣的,要依法给予处罚。
(六)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的分轨体制,即“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体制。当事人发生了劳动争议后,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可以由当事人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自由选择其一,若申请仲裁,就不得再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若提起诉讼,就不得再申请仲裁,诉讼实行两审终审,从而缩短处理争议的时间,减少争议处理的成本和尊重当事人对争议处理方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