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
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 摘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社会伦理精神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阶段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直接理论源、依托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汲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借鉴和学习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惟如此才能完成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来源;伦理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初步确立,社会法制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也逐步推进。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迅速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有效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共同体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其必要性,这种必要性根源自人类社会存在的秩序,其中尤以价值秩序为根本。臂力论文网人类社会为何需要秩序尤其是价值秩序,这是因为人类特立独行于宇宙天地之间而又迥异于草木禽兽万物的特殊性。对此,荀子曾有清晰的分析,他言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王治篇第九》)所谓“义,宜也。”可参照《礼记•中庸》“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简洁而清晰地勾勒出儒家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仁”和“义”。
可见,核心价值体系乃是构建一个社会共同体秩序的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左右人类社会生活的点滴,作为内在人心的观念自觉地规范着人的言和行。今天,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普遍认同了的基本价值观念构成的体系。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诸多基本价值观念反映了生活实践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关系、价值评价标准,如对于社会行为、现象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些普遍具有的一般的价值观念集合,它展现的是人对于自身的存在种种本质的最一般的规定,如见义勇为是善的行为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关爱生命的举措能够得到普遍赞扬,因为这些行为体现了实践主体对人之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肯定。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于人的存在的普遍本质的全面呈现,回答的是“什么是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
落实到单个人来看,人以某种价值观念及体系所确立的道德理想作为自我存在价值追求,努力实践得以实现,就是实现了自我存在。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了“主静立人极”[1](P.6)的学理要求,恰恰体现了“立人
极”的伦理价值诉求,也是对人的存在而确立的本质规定。潘维教授曾解释说,“什么是‘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的场合被称为‘社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就是‘社会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为社会‘纲常’,也就是埋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社会行为准则’。„„社会行为准则的前提是界定身份认同,即确定‘我(们)是谁’。自我身份界定清晰,与身份相关的行为准则就能得到公认,价值观就比较稳固并能润滑社会关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2]因此我们说,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确立的是价值本体,进而挺立人的本体存在,根本上解决的是人存在的合理性和实现的问题,是对“什么是
人”、“如何成为人”的问题的解答,我们的古人已有深刻的认知。然而,在当今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深入发展时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社会精神建设的重要问题被提出来,摆在全社会的面前,恰是要解决此前30年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弊端,就是要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从核心价值观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次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并将其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
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
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那么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基本制度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到那时,“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被取消,又从何谈起“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根源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即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公正、公平的基础之上,整个社会形成平等的价值关系和共同的利益基础,才有必要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即共同的社会理想。当今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制度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均衡、利益分配不公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推进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终极目标还是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其中,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只有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它赋予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全新的精神面貌。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民族的文化!人的文化精神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更不能离开养育他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利益是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最好注解,也是人的本质存在的最好实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主体地位和意识日渐彰显,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道德观念弱化、义利关系错位等乱象。在这一形势下,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的培养,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我们确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的生活实践确定了价值取向、提供了道德判断基本准则,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为社会主义的人的培养提供了道德基础。
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具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这是构成这一文明形态的价值原则,也是这一文明形态存在、发展的根基,如儒家文化为中国传统社会所提供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对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悠久而深厚传统。从孔子《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提出“仁”、“礼”二元的核心价值的架构体系——以儒学范畴而言即“道体”范畴,从此开启了儒家关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伦理秩序的理论建构——即“道统”的建构。而后西汉奉行“独尊儒术”的路线即是对儒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的肯定。更毋庸言此后的唐宋元明清的现实政治与学术思想了。孟子倡言“仁、义内外”、荀子讲求“隆礼重法”到周敦颐“无极而太极”、“主静立人极”以及宋明儒的“天理”、“人欲”的对峙,读不过是对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可谓千古一脉、悬而未绝。由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推展开来就是以儒家礼教思想为主脉的伦理价值秩序体系。
而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正在推进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最终来讲是对人的精神的建设,基于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独具特色的内涵,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体的现实与历史决定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是具有开创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 作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居主导地位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对一些基本价值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社会主义若干价值关系的反映,也是对于人的存在从价值关系的角度赋予的规定性。这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4](P.60)的论断,这说明:一切价值关系的确立和实现,确证的是实践主体人的存在以
及存在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的人的观念呈现,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本质规定,反映出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全新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如何塑造社会主义的人”的问题给出的正确解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
承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核,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有四个基本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归根结底在于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而标志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性质与方向的,便是它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灵魂,自然也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一百六十年来,其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论,进一步指引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进而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成功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资源
人之为人,归根结底在于其是文化的人。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为人塑造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国家所有成员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它是核心的、基本的,也是根本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文化生命的根基。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的过去,也延续着它的现在与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精神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本位,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优秀的社会伦理精神历经两千余年来的传承、发展,深深地沉淀成为中国人的品格与精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须臾不离地发生着影响,锻造出诸如团结互助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的健行精神等等民族品格,无一不是当前我们大力推进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伦理精神建设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资源。
(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从事着特定内容的实践活动,如革命战争年代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革命,和平建设年代人们的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与发展,但归根结底都不外乎人的实践,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从事的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们不但探索、改造外部客观世界,也同时促进对人们自我的主观世界、内在精神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因此,就既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探索认识主客观世界形成对于世界的认识,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进步;反思人类自身实践活动,不断地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两方面丰富发展着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就成为这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如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思考“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向何处去”的问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成为19世纪的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当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面对资本主义制度内在深刻危机,思考解决问题的良方,各种社会思潮汇聚成为一个特定的时代思想潮流,蔚然成为19世纪的时代精神。
当今中国社会,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在这一历史时代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根本任
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我们这一历史时代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不能忽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精神指引作用。如果不是1992年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会踌躇于“姓资姓社”的问题面前寸步难行;如果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仍会继续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如此只会积重难返;如果我们不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调整各层面的社会基本矛盾,就无法有效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我们正是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全社会形成了逐渐共识,把党心、民心团结在这一时代精神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了精神氛围,更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世界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
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消融了国家之间的诸 多壁垒,各民族国家之间最为根本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经过冲突、交锋逐渐相互浸染交融。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学习借鉴的现象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涌现,尤其是对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我国改革开放成果巨大这一事实本身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对世界的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悠久而厚重的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这一问题上颇多困难,需要慎重对待。对这一问题历来存在着争论,自19世纪末发韧的中西文化论争就是集中体现。中国社会要走向现代化,是否就必须西化的问题,经历大半个世纪的争论,仍未平息。尽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实际举措是坚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做法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务实态度,但在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中西之争。在这里,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立足民族文化的本位,在努力保持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这才是比较合理的行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都不过是各执一端而已。
毫无疑问,全球化浪潮使得各民族国家、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发生着直接接触,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趋势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准,因此,各个国家、民族立足自身文化文明本位进行平等对话与交往,相互借鉴和吸收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成为比较一致的做法。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确立一套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一套行为的依据,借用中国古人的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5](P??376)今天我们立足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学习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就是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确立有效的价值观念规范体系,使得我们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为实践主体的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从人的因素这一根本上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目标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周敦颐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0.[2]潘维.中国问题:核心价值观的迷失
[EB/OL].http://
第二篇:关于公方彬: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方彬: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布时间:2009-02-20 15:2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了核心价值体系的问题,我想就此从五个方面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下。
第一个问题,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六中全会讲了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方面,但这个体系是否到此为止,还是需要往前再走一步,这恐怕需要研究。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存在,我们需要大概把握几点: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现和突破口在哪里?我们都知道,核心价值体系讲的内容几乎涵概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在精神和价值方面的探索,如果找不到突破口,把如此庞大的东西,灌输到民众里面去,那是有困难的。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对体系的把握问题。
二是哪些东西构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我认为可以由三个方面构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三个最有代表性了,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三是什么叫核心价值观?我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正因为是根本原则,它可以深层的、恒久的影响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和走向,甚至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指的三个构成部分究竟应该分别搁在什么位置?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是骨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价值观是支持。因为民族的精神创造必然是核心价值精神的支撑,最基础的东西在民族里面;共产党是执政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需要执政党的认定和推广;军队是精神的承载者。
为什么《决定》只提到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讲到核心价值观呢?我认为核心价值观的产生,绝对不是一个或几个人提出一个概念就能被社会所接受,它需要全社会的智慧来形成一个共识。所以这次提出核心价值体系来,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空间和要求,要我们研究究竟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1 观。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需要这么一个反刍的过程,先提出核心价值体系,再往前走,那需要全社会的智慧。
第二个问题,核心价值体系或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基础、条件和要求。
这个问题我只点几个思想点,几个思想点就是几个判断。
第一个判断,世界每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由于打破了既有的国际秩序、格局和运行秩序,导致政治生态发生变化,必然产生了多方面的感觉不适,或心灵冲撞。为什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时候,总是发生战争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在中华民族崛起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中国威胁论,使中国继续前进?我想有两点:一是西方要放弃冷战思维;二是中华民族价值观要跟世界接轨。假定你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总是发生冲撞,你的核心价值观总是局限于民族利益,那你的崛起在别人看来必然是危险的。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也要跟世界接轨。
第二个判断,经历了两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华民族,曾经建立了与政治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儒家文化讲的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形势,这就需要产生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个判断,中国现代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像今天这样的,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和社会基础。没有生长的土壤,就不会结出硕果。就像孔孟教化理论,它的产生最初的时候是很难推广出去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那个时候需要立竿见影的功效,像纵横家苏秦、谋略家孙膑,这些人的思想可以给帝王开疆拓土,所以更容易被接受。而孔孟教化理论,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慢慢进入文化骨子里面的东西,显然不容易被接受。辛亥革命时期就提出民有、民享、民治,“五・四”运动产生了民主和科学思潮,不久前有人也讲到要恢复儒家文化的问题,这其实都是在寻求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该建立在哪里的问题的答案。还要强调一点,今天是历史上少有的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时期,因为我们党已经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革命党和执政党最大的区别在于革命党是打破一切,而执政党是建设为主,核心价值观是永恒的东西,是建设,你老打破哪有永恒呢?所以,现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建设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的社会基础。
第四个判断,和谐社会的实现不仅仅是建立多元的宽容,还有多元之中一个主流的精神。只有多元,没有主流,那就必然发生冲撞,冲撞的结果不会冲出社会的和谐。所以,容忍多元但必须有主流精神,这也是呼唤核心价值观产生的社会要求、时代要求。
第三个大问题,要认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表现和折射的民族精神,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究竟是如何表现的?
它不能老在理论层面,它必须进入我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才有价值。我们不妨讲一些事例来印证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由政治判断折射核心价值判断的事例。抗战时期,国民党远征军在云南腾冲有一个对日的重要战役,这是抗战时期对日作战不多的反击作战,歼灭了日军一个师团,具体战役我们就不讲了。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讲,当时日军要攻占一个牙口,国民党远征军一个连把守,久攻不下,后来找了当地一个村民,绕道消灭了这个连队。解放后肃反,有人举报这个村民,说他是汉奸。把他抓起来审问,这个村民讲了一句话,说我没有什么错,我是带着坏人打坏人,带着日本人打国民党。那个审问的说,有道理啊!不仅判他无罪,还让他当了生产队长。抗战时期,那是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为什么还做出了“带着坏人打坏人”的判断,并且我们还接受了这个判断呢?
二是由对日关系折射价值判断的事例。可以说,近几年来,中日两国的关系,比起八十年代来差距很大,上网看一下,网民只要一谈日本,基本上都是“小日本”、“王八蛋”之类的辱骂。当然,两国关系恶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日本人的右翼势力。但如果把这个排除在外,就个案来谈问题,是否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和永恒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政治人物,包括学者,在谈对日问题时慎之又慎,不能轻易说日本人还有哪些是好的,否则就有可能被带上汉奸的帽子。《人民日报》的马立诚提出对日新思维,他的新思维,我未见得都赞同,但是网友把他骂成汉奸,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假如把日本人都看成“王八蛋”,日本人里面的好人岂不是太受冤枉了吗?历史上,一个民族把另一个民族当成整个敌人对待的,只有法西斯。虽然我对日本人未见得有好感,但如果判断失去理性,那就是大国小民。日本有一个教授因为南京大屠杀和政府打官司几十年,他对中国友好,你怎么看他呢?东北泄毒案出来以后,日本几个律师团打电话,提出来免费代理和日本政府打官司,给中国索赔,对这些人应该怎么看?狼牙山五壮士跳崖以后,日军指挥官指挥所有日本兵排成几列向五壮士鞠躬,日军的武士道精神我们是 要批判的,但日军的有些精神是否应引发我们的思考呢?国民党上将李梦安的回忆录,讲日军投降的时候把所有的轻重装备擦得很干净,把马匹、马靴、皮鞭等都登记在册。他当时就感叹,这哪是失败的军队向胜利的军队投降,而像是一支军队向另一支军队交接。日军回国的时候也都排着整齐的队伍。他感叹,假如这样的民族有好的领导人来领导,这个民族简直不得了。还有一个学者到日本留学后写了一篇文章,讲他有一天到日本异度半岛旅游,回东京时出现几百公里的大塞车,但有几点他没有想到:一是几百公里上行道塞满了车,但没有车去走下行道;二是几百公里没有一个警察维持秩序;三是没有一个按喇叭催促前面的人。他就感叹:如此守秩序、万众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就是说,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是否有些东西值得我们这个民族借鉴和思考呢?假如我们一味的绝对化,凡是敌人的一切没有好的,凡是朋友的没有一点坏的,就像“文革”时期一样坚持二元价值观,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坚决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坚决拥护,这种二元价值观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成熟。有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好,那就不是爱国主义而是民粹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有些事情如果心中没有永恒的价值判断,可能被某些现象所误导。电影《特洛伊》中国王说,对敌人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这就点出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判断方式问题。宋美龄去世以后,咱们大陆的报纸对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行为做了正面评价,外电报道说中共学会了如何尊重对手。这个判断就反映了党的核心价值观在确立的过程中。
三是由对美国的感情引发的涉及价值判断的事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这是不成为疑义的东西,但大家可能知道,美国9・11事件的时候,我们大陆一个记者团在美国,一看世贸大楼被炸,集体鼓掌,美国人称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将他们驱逐出美国,永远不允许踏上美国的土地。几千个无辜的生命烟消云散你还鼓掌?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愤慨,但你想一想,对美国霸权的愤慨你能移植到贫民身上吗?尤其有一段时间,伊拉克战争以后,有一次美国人被恐怖分子绑架了,网民一致叫好,“多抓几个才好,全给宰了”。从网民的评价中感觉好像恐怖分子对中国最友好。后来怎么样了?中国也被绑架了三个人。所以这种由感情引发的、没有是非标准的判断,与我们核心价值有什么关系,折射出什么东西来,是值得注意的。
四是世界游戏规则不同所折射出来关于价值判断的事例。比如说,我们媒体经常讲到,美国的纽约时报登了某某议员和某某学者的文章对中国不友好,反映了美国右翼势力在遏制中国。美国遏制中国是毫无疑义的,但以某一个人的某篇文章来印证这一点,那就小气了。因为你没有看到规则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媒体掌握在寡头手里,每个人有言论的自由,我代表我自己发表看法,不是政府的意见。因为政 府管不了媒体,如果美国政府想给自己添彩的话,得出钱,买广告。他不像我们,我们的媒体掌握在党和政府手里,是为了按党的意志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我不觉得这两者哪一个更优越,当然改进是可以的,都要改进自己,但不要说哪个比哪个更好,不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再比如,有一次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到加州去,因为跟州长施瓦星格的行程相冲突,加上理念不一致,施瓦星格说,我不接见布什。他们州长不向总统负责,州长向选民负责。这种政治体制的不同导致游戏规则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讲哪个规则好,因为每个规则的产生与文化有关系的,是建立在特定文化土壤之上的。规则不同,假如你用自己的规则要求别人如何做,那说明你对世界的规则不了解,反映了你的价值判断没有底线,不成熟。我想正是因为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不了解世界规则,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断问题,所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提到执政能力的时候,特别强调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等。
第四个大问题,构建核心价值观应当着眼哪些要素?
构建核心价值观,我觉得不是搞几个词汇就可以解决的,必须有规则来确定。就是说按照简洁、清晰、易记、深刻和思想容量大的原则,将一个民族最深厚的精神抽象出来。这并不容易。你必须有规则,有基本的要素,才能保证产生出来的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作为一个民族所遵循的东西。不管是民族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判断和制约或者决定哪些是核心价值的要素上,大多数是相近的。所以,这里主要是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谈哪些是影响因素。
第一,必须有普世原则支撑起来。既然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基础的、最永恒的东西,那么这必然与人类共有的东西接轨。你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跟世界相分离,人类共有的文明你不接受,那不行。小平早就讲过人类共有文明的问题,江泽民在5・31讲话里面讲到政治文明的问题,说当政治是一种文明的时候,它是利于人类的。胡锦涛也讲到,借鉴西方的是为了完善我们自己的。过去一般我们都回避普世性,而强调民族的特点。我觉得民族特点是要强调的,但是在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时候,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不接受人类的精华,人类共有的文明,比如说对生命的珍视、博爱,那么就不能保证这样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是我们这个民族容易实践的。第二,必须建立在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上。讲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把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里面最优秀的东西精炼出来,那就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了。鲁迅讲过,一个人不能提着你的头发离开地球,文化的血脉是不能切断的,切断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就没有生命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一直在延续着,这是许多文化所不具有的特征。所以,我们民族最精彩、最深邃的东西必须要进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必须满足政党政治的要求。尤其是对我们一党执政的中国来讲,这一点更重要。假如核心价值观不能满足共产党的政治理念,就不可能被我们党所接受,进而不可能通过党的政治力量把核心价值观推动到广大民众中去。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执政党的理念,这一点中华民族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多党执政的时候不能说我的核心价值要满足某一个政党,他的核心价值观是各个政党都必须认同的。
第四,必须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点,最本质的内涵,它只能崇高而不能媚俗。假定核心价值观反映的精神世界是社会中已经实现的,它就没有号召力,也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引导民族走上崇高。核心价值观要包含能引导一个民族张扬崇高的精神因子在里面,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产生永恒,产生价值。
第五,必须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时代不是今天某一个结点上的时代,而是由一个个时代共同构建成一个民族的永恒,积淀下来的那个时代。只有积淀下来,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这个时代就可以产生最本质的东西。
我想,如果坚持了以上五个标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生命力,就能维持长久,就可以作为支撑我们这个民族崛起的精神力量。
第五个问题,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究竟应该是什么?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当然,是不是就这几个要素,未见得,这需要集思广益。
首先,讲民主的问题。什么叫民主?民主其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是朴实的价值观,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不是某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所独享的,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民主的问题是很长时间来比较敏感、争议较大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原本没有回避的必要。1944年毛泽东接见外国记者的时候就讲到,中国最缺的一个东西就是民主,只有解决了民主问题,中华民族才有希望。类似的论述,在我 们共产党人的价值判断里面有很多,不过后来我们走了弯路。这一点,小平早就讲过,说我们更多地强调了集中,而忽视了民主,封建的东西继承了不少,但是民主的开展不够。胡耀邦对这个问题也有大量论述。可以说,从现实社会发展和我们党的政治理念上,以及一些社会表现形式上,我们认识到了民主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讲几个细节,一个细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第一次集体学习就是学《宪法》,体现出强烈的宪政意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说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党的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以前我们讲,我们党的理论是人类最科学的理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来就意味着不努力也有这种权力,有合法性。但提出不是与生俱来,意味着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够获得合法性。这就改变了我们的价值判断。尤其是怎么执政、党内民主的问题也被提出来了。
再一个细节就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宪政理念和行为方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胡锦涛总书记上任后,第一个镜头就征服了我。什么镜头呢?他被选上党的最高领导人以后,站起来向在场的代表鞠躬。大家看一下,历史上我们选出的领导一般都是挥手,而胡锦涛呢?鞠躬。一个鞠躬就反映了他的理念,我说胡锦涛大有当年华盛顿的风采。华盛顿当年怎么交接权力?他按照法国开国元勋杰裴逊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交接仪式,向在场的议员鞠躬,而议员手触帽沿还礼,这折射出权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胡锦涛后来的执政理念也正体现了这点:,我的权力是大家给我的,你们信任我,我只有努力工作,不负大家的期望。
有时候,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话,反映了理念和判断。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宣传了一个英模,他曾经提了一个观点,说自己是上不亏党,下不亏民。我跟他关系不错,他一提出来这个观点我就不认同了,我说党怎么跑到上面去了,人民怎么跑到下面来了呢?那不对呀,党是公仆啊,公仆在主人上面你怎么服务啊?你只能在下面才能当仆人啊!公仆这个概念哪里来的?那是西方的概念。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些商人打仗,抓了一些俘虏,就让这些俘虏做公众的仆人,他们没有工资,真正的做仆人。两千年前,孟子就讲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党不能跑到上面去,现在我们党提出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很好。胡锦涛和温家宝执政一年多以后,就征服了全国人民,亲和力很强,这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系。你看开会的时候,胡锦涛跟普通代表一起坐在下面。胡锦涛到外地去接见当地领导 干部的好多细节就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比如说人家专门将一个大凳子放在中间,上边贴上“首长”,他要求搞成一样的凳子,写上胡锦涛。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好多地方都是最大的写上首长,不要总是首长、首长的叫,名字干吗用的?不就是叫的吗?温家宝总理也是这样,到云南地震灾区一个地震帐篷前问一个老人,我能不能到你帐篷里面看一看,得到允许后,他进去了。按照我们的价值观,一般不需要这样,是领导直接进去就是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官本位的社会,国家领导人走到哪里谁敢不让看啊。总理这样问候一个老人,就告诉我们,小人物也需要被尊重。可以说,他们两个人以简单的行为反映出了深厚的理念。
领导的执政理念和行为也是与时代互动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同于以前了,民众对民主的诉求已经很高了。我们看一下,湖北佘祥林因“杀妻”被关11年,结果妻子张在玉却回来了。湖北地方政府觉得这个事情很丢脸,为了不让记者采访,警察老干预。有一天张在玉接受采访的时候,警察去了。张在玉说什么呢?她说你有什么权利审查我的朋友?一个农村的妇女,她敢于对那些执行公权力的警察喊出这样的话来,反映这个时代进步了。看看人们怎么表达对领袖的感情,你就会知道现在时代是什么时代了。毛泽东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是喊毛主席万岁,那是仰视。到了邓小平时代,小平你好!平视了。到了现在,你看胡锦涛时代,互联网上尽是“胡哥,我们拥护你!”我相信,胡锦涛看了肯定高兴,都把他当哥们儿了,那感情能不好吗?亲近感对领袖人物是难得的一种力量。
以上讲的这些话还是属于浅层次的,我们未必不可以往深层来看民主的必要性。2005年我在美国,正好当时湖南搞超级女生评选活动,美国的华人报纸对这个评价很多,不仅就事讲事,还讲到了中国的政治心态。怎么说呢?一般我们总讲,中国不适合搞民主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民主的传统,中国人的素质太低,搞民主,他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但超女现象引发很多人思考了,超女是4亿人观看,千万人参与,800万人投票,那些“粉丝”为了给偶像拉票,都跑到街上去了,没有发生肢体的冲撞等恶性事件。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不是中国人不会搞民主,是给不给机会的问题。
还有从世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是公民的维权意识、参政意识和参政热情最高涨时期,中国正在进入这个阶段。西方人讲,一个人没有饭吃的时候,就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饭吃。有了饭吃以后,就生出许多事来。民主、自由、人权、宪政、博爱,等等。改革开放之初,经常有一些领导不理解老百姓为什么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就骂娘。其实这恰恰符合规律,人没有饭吃 的时候,还跟你搞什么民主啊,你满足我吃饭就行了,吃饱肚子为第一要务,但有了饭吃以后,他就有时间讨论民主,就要判断问题了,比如说他就考虑,我碗里的肉和你碗里的肉,数量有多大区别,质量有什么不同?尤其是,我的肉和你的肉都怎么来的?我的肉是劳动所得,你的肉是靠你的权力寻租,那就不行了。所以,只有有了肉的时候,才会来讨论肉的量、质什么的。香港媒体就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领导者不再是权力的拥有者,而是权力的执行者,既然没有“解放者”和“大救星”的权威,那就只能通过沟通、协调、平衡、妥协来实现领导。这话就说得很深刻了。
所有这些,造就了我们党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民主和法制。以民主开头,这是时代要求的,更是人类共有的。当然,民主的模式是什么模式?没有范本,不能说西方的民主是最民主的,但民主本身是没有错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最初旗帜和手段。蒋介石开作战会议的时候是不要民主的,而毛泽东是带着常委、将领们进行民主讨论的。所以说,中国共产党胜利是得力于民主,这一点不管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还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看,都必须是第一位的。
其次,关于平等的问题。平等也是普世的价值观,这一点我们是从西方借鉴来的,因为我们封建历史上的等级制度是没有平等可言的。为什么平等出在西方呢?这是有原因的。西方的民主平等、人权自由基本上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历史上不适应农耕。不适应农耕怎么生活呢?他就出海贸易,海外贸易的特点是平等的主体,自由交换,为了维护利益,还得设计规则,这就造就了古希腊文明的平等。所以,平等是我们借来的,但借来不要紧,关键是要认识到平等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它要进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一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有强烈的草民意识。这是不平等的重要体现,导致了我们对生命的漠视。有一次我看一个电视节目,记者采访东北那边一个系列杀人案的案犯,记者问,你杀人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他说,跟杀猪的感觉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成长道路上,人格和生命被践踏过,他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哲学家黑格尔讲过,在东方国家,尤其在中国,只有一个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谁呢?皇帝。看古装戏,皇帝让臣死的时候,臣还要谢主龙恩,生命都不能维护,何言平等呢?共产党执政以后,封建的东西消灭了不少,但人们骨子里面的草民意识仍然存在,至少在部分人那里是存在的。电影《焦裕禄》里边那个县长讲,死几个人算什么,关键是我们不要犯政治性错误。生命在他那里,比政治性错误要轻的多。山西那边小煤窑出事以后,上百个生命困在下面,领导在那里研究责任在谁,先搞清责任以后再救人,生命是无所谓的。上次我看到一个国家部委的领导在云南那里发火,说有一个地区的领导 讲,我们这个地方收入很低,不能按照国家死一个人给20万的标准,我们这里只能给五千块钱,几百斤粮食就不错了。你这次给多了,将来就不好办了,很多人都来要。言外之意似乎给钱多了,大家就会争着去死一样。那个领导很生气,他说,那给你20万你死不死?现在,有些领导潜意识里把老百姓的生命看得很低,有这种意识存在怎么讲平等呢?不存在平等。所以,这方面我们需要好好的强化。
这一届党的领导集体为什么能够受人敬重呢?很多理念讲出来以后根本不需要统一思想,科学发展还需要统一思想吗?就应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还需要统一思想吗?人是最宝贵的,离开人还讲什么呢?过去我们为什么强求主义,就是在主义和人之间摆不清楚,老把主义当成目的,把人当成手段,只能造就既得利益集团。人是目的,主义是手段,推出的结果必然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需要关注我们,珍惜我们,这根本不用去强求思想的统一了。这一点反映了执政理念有了亲和力,会实现很多原本实现不了的东西。
二是缺乏平等基础上的人格尊严。结果是,失去了道德张扬的内驱力。你想,在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工作分高低贵贱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不在一个起点,怎么去张扬道德?这方面,我们是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的。比如,我们老说美国有种族歧视,这种批评不能说不对,但肯定是不准确的,美国是有种族歧视的心理,但在美国种族歧视是大罪,即使有人心里有想法,也不敢说黑鬼之类歧视的语言,说完就等着坐牢。而且,黑人在美国的地位并不低,比华人还高,你看纽约打扫卫生的都是黑人,这些提供公共服务的岗位工资很高,华人一般拿不到。美国的主流社会,包括电影电视里面,露面除了白人就是黑人,亚洲面孔很少能够进入。所以,我们对有些问题的认识需要更正。
有个美国记者在大陆半年以后,接受《凤凰周刊》的采访,他说我原以为中国是最平等的社会,但来了以后一看不是这样,“哇!这里还有封建主义。”他用感叹词“哇”了一下,说在西方国家,一般来讲税收是从富人兜里掏钱给穷人用,我看中国怎么是从穷人兜里面掏钱给富人呢?政府老带着政法机关帮着富人搞开发建房子,搞拆迁,这不是帮着富人从穷人兜里掏钱吗?他这个评价准不准不好说,但至少可以说,人分三六九等等不平等问题在我们社会是很严重的。不平等就没有人格独立,这是毫无疑问的。开两会时,经常看到某一个代表对着电视镜头说我激动啊,非常激动啊。我就着急,你激动什么呀?你是来干什么的?建言献策的。你一激动就发晕,那还建什么言,献什么策呢?当然,这几年激动的人少了,很多人开始理性地建言献策了,但个别人还在激动过程中。我们的高层领导有时候也习惯于 这样,这点带来的危害很大。香港的陈冯富珍当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这是目前华人在世界公共事务中担任的最高职。为什么中国人在世界上当署长的很少?这与没有独立人格有关系。凡事都得请示领导,什么事都不敢作主,久而久之,没有个清晰的形象,怎么会当选呢?在科学界的1500多个一二级学科里面,一级学科中只有一个中国人当主席,二级学科中总共也才2%的中国人担任主席,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平等的基础,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个人的形象张扬,遇事不敢决策,什么都得向国内请示,这怎么做得了世界公共事务的领导职务?
三是家天下。这使道德张扬和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无所依附。孙中山先生早就讲过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为什么?这涉及到人本的问题。大清王朝没有国旗,打黄龙旗,没有国歌,唱采茶歌。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既然,国是你家的,我干吗为你去牺牲生命啊?所以,鸦片战争也好,八国联军也好,一两万人打得几十万八旗军丢盔卸甲。还有,封建统治不在意人民的利益,中国的教育和西方教育一个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欧美国家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义务教育立法,我们比别人晚一百多年。我们立法以后,违法比比皆是。有人曾经力倡教育产业化。教育怎么能是产业呢?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到现在咱们还容忍成千上万的孩子上不起学,这有问题。现在媒体总在倡导大家献爱心资助学生,献爱心这是需要的,我自己也在资助学生。但话又说回来,中国那么多孩子上不起学,靠献爱心能解决吗?解决不了。历史上,中国是资源贫乏的社会,每一个家庭孩子的成长,有时候靠一个家庭的经济是支撑不了的,得靠一个家族。在他成长过程最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关爱的时候,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那他成长起来后,爱往哪里延续呢?只能是他的亲人,而不是社会,这也是我们社会缺少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以上三个特点,导致我们很多人的精神上没有了崇高和圣洁,大家习惯于圆滑,功利意识很重。讲一个小幽默,说有一个单位考核干部,找了四个群众评价这个干部。大家评价都很好,四个人的评价是什么?一个是立场坚定,第二个作风顽强,第三个手脚勤快,第四个精力充沛。四个人刚讲完,考核组讲,这个干部已经被双规了,你们大胆发言。四个人马上改口,怎么改呢?甲说我刚才讲的立场坚定是就独断专行而言的;乙说我刚才说的作风顽强是就他跑官要官而言的;丙说我刚才讲的手脚勤快是指他明抢暗偷,中饱私囊;丁说我刚才讲的精力充沛是指他寻花问柳,一天两次。你看这四个人,有原则吗?没有原则。所以,现在很多人判断问题完全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没有公正。
关于平等的问题我还想做几个判断,供大家参考。美国总统卡特进白宫的时候,《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的母亲,说你的儿子由花生地进了白宫,你是否为此而骄傲?卡特的母亲讲,我是为此而骄傲,但我也为另一个儿子而骄傲,我另一个儿子仍然在花生地里种花生。这就是西方的平民心态。为什么平民心态在西方做得好,我们做得不够呢?这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化有关系。第二个判断是,随着政治文明向前推进,我相信我们国家的平民意识也会越来越好,领导干部会越来越走向平民化。第三个判断,由于文化的原因,这条路将走得很艰难。现在有个现象,在平民化这方面高层领导做得好,官不大、有点权力的人做得不好,有的还很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过某个县的局长,他兴奋地讲,“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些人感觉很好,只要超过别人,就有很强的优越感。给领导开专车的司机的优越感一定比开公车的司机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西部有一个自治区主席的司机拉着自治区主席过火车道的时候,火车来了,不让车走。不让我走,谁敢?警笛一拉,走!“咣”一下,自治区主席没了,他也没了。以上讲的几个判断,反过来还是强化平等,因为平等对一个民族的成熟,对一个社会的公正都是基础和奠基的作用。
第三,关于公正的问题。公正就是公平和正义,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们党倡导的和谐社会基本构成所在。没有公正,一个社会也就没有和谐可言。在利益分配过程中,没有公正就会产生权力寻租。现在我们社会一个很突出的现象是什么呢?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这就造就了分配不公正的问题。没有公正,社会的安定也就不存在。为什么我们社会里的群体事件越来越严重?现在是社会上只要在公共场所出现了官员和平民的冲突,认识不认识的,你放心,呼的一下,绝对向着平民。为什么呢?公正问题没有解决,老百姓总觉得你这个分配有问题,不管事情是非曲直,都向着弱势群体。这就引起我们执政党的思考,不解决分配公平问题,社会的矛盾冲突就不会减弱,最后导致我们就不会走向和谐。公正的问题其实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观,到什么程度才敢说成熟了呢?北京这边有一个小学生的母亲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说北京的教育不公平,清华北大招收北京的学生很多,外地人进北大清华很难。她说这是教育的不公平,虽然我的孩子可以从中获益,但是我孩子可能在另一个方面付出代价,公正和公平是我儿子的未来,也是我们大家的未来。也就是说在不公正、不公平的制度下,可能我们在这个方面获益了,但在另一个方面可能要为此付出代价。所以,公正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是每一个人必须追求的。
第四,关于互助的问题。互助应该说是我们社会一直强调的,构建和谐社会里也讲到互助,互助本身没有必要阐述,但互助过程中我们是存在误区的。我们谈帮助别人似乎很神圣化,包括对我,我24年资助那么多学生,显示了境界的高尚。坦率讲,我觉得我的境界是很高的,这个毫不含糊,因为我觉得是修养自己,享受一个明净的心灵。但是如果把帮助别人神圣化,大可不必,神圣化造就的结果不是大家都去做,而是有可能大家都不去做。其实,帮助别人是一个底线,是人性的闪光。过去我们对雷锋精神政治解读过多,人性的光辉解读太少,其实它里面最有震撼力、最有永恒价值的是人性的光辉,结果是让做点好事成为不得了的事情。
我到欧洲和美国,有几件事让我很感慨。比如我们在法国,夜里11点多打车找不到宾馆,正好碰到法国人一家人开着车,知道这个事情以后,马上开车把我们送到那个地方,连车都不下,直接就走了,根本不需要你感谢。在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我儿子调皮捣蛋,把腿摔伤了,流了血,过来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年轻母亲,说“亲爱的,没关系”,拿出消毒纸巾给他擦,然后用药一抹,根本不需要你感谢,自然的就走了。他们觉得我帮助你是应该的,是人性的体现。有一次,一个高层领导在北京约了各界名流到郊区踏青,把我加入到邀请行列里面,这个领导把我介绍给别人的时候,说我是学雷锋的典型,受到江主席多次接见。我说首长,你能不能不说我是学雷锋典型,说我是个学者行不行?你说我是学雷锋典型,我觉得我有病。为什么我觉得我有病?是我们宣传出了问题,误区太大,将政治的图解过于张扬,而人性的东西没张扬,让人感觉学雷峰的人像有病。我们中国的自杀率是世界的2.3倍,为什么自杀啊?得不到帮助,精神压力过大。转型期本身就容易导致人们压力过大,再加上相互之间的关爱不够,就容易出问题。这东西有时候一个微笑都能解决了,我们为什么那么吝啬呢?
有人曾经问我,你给学生寄钱的时候,一次几万块钱,那时候想起了什么?我说那时候什么也没想起,也没什么感觉。如果每次寄钱的时候就起了什么,我多累啊!,那不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吗?我觉得该这么做,做的过程有净化的感觉,不是挺好嘛?有人喜欢花钱去歌厅里面找刺激,我进去不舒服,给学生寄钱我舒服,我干吗由舒服变成不舒服呢?你愿意到歌厅去你去,我愿意寄钱我干我的事,这都是不同的价值观带来的。不能否认这里面有境界问题,但这个问题总起来讲确实应该由人性化来解释。
还有一个文化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讲封建历史上也好,儒家文化也好,反复强调互助的问题,但互助之风没有得以兴起,因为我们的历史文化重私德,不重公德。私德强调勤奋、俭约、孝敬,等等,这都很好,但对互助、守信等强调得不够。大家知道元代大戏剧家写了《窦娥冤》,窦娥临死时许了三个誓愿:血飞白琏、六月飞雪、楚州大旱。其中有个细节,上刑场时她提出来绕道走,不要让她婆婆看见伤心。她对亲人关心得无微不至,但许愿楚州地区三年大旱,这样要饿死几
十、几十万人来震惊皇上给自己伸冤,这是重私德不重公德,而她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是我们的文化重私德不重公德的反映。所以,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互助这方面加强,这也是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讲的有些观点可能有偏颇之处,那不要紧。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告诉另一个人的东西永远是有限的,要化有限为无限,只能用你的眼睛看,用你的脑袋思维,用你的心灵去感悟。再说,我讲错了,只要引发你正确的思考,就达到了需要达到的目的。
好,谢谢大家!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家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家谈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
政法系
政本孙胜男09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读本》读后感 我国前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这本读本是针对青少年的,我觉得对于青少年来说,很有帮助。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阶段,面临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成长成才的重大问题。在这样一个人生的重要阶段,青少年需要有科学的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所以青少年需要担负起这样一个光荣的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著名教育理论家、革命家徐特立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一个人年轻时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对他今后的成长,对他的医生为社会贡献的大小,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树立一个理想是必须的。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除了树立理想,坚定理想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青少年去实现理想,如何实现理想,第一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刻苦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要走出去,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二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刻苦奋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生活中,做起、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节约朴素。第三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开拓创新。提倡青少年独立思考、多疑好问,善于总结,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第四点需要青少年们坚持高尚品行。广大青少年们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自觉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只耻改过的观念,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应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