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11:3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第一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第二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必须担负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深刻反映了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必须担负的一项重要使命。这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三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五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六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二是大规模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三是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四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五是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六是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三是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一是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三是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八、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第二,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第四,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第五,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意工作方法,切实做到“五要五不要”

即:①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②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③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④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⑤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坚决避免一切形式的“政绩工程”,切忌违背农民意愿、侵犯农民权益、加重农民负担,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造福亿万农民。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1-04-11 23:54来源:未知 作者:东方人事-时事政治学点击:

2273次

中国文化力量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从国家发展、党的建设,到旅游景点、工艺杂耍、地方小吃、明星表演,都在说自己的软实力。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经济力量增长和文化发展、文化多样化的情形,也要求我们加强和深化对文化力量问题的研究

中国文化力量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从国家发展、党的建设,到旅游景点、工艺杂耍、地方小吃、明星表演,都在说自己的“软实力”。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经济力量增长和文化发展、文化多样化的情形,也要求我们加强和深化对文化力量问题的研究。

一、文化有自己的规律

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广义的文化,渗透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狭义的文化,涵盖属于社会建设领域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新闻媒体、出版、医疗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也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情感等。

当前,我们既要研究文化怎样反映政治和经济,又要研究文化怎样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在人类历史上,有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的实例,也有政治经济落后而文化先进的实例。

西方主流曾制造一种舆论,认为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经济没有搞好。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研究这个问题的专著,题为《来自上层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副院长主编的《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结论是“苏共的蜕化变质”。认为问题在于苏联共产党领导集团的意识形态转向,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转向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由此发生经济政策的错误和其他一系列错误。意识形态转向的力量如此之大,导致那样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党和强大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的国家土崩瓦解,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也成为研究文化问题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版教材。

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对客观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发现,不属于生产力。技术,指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属于发明,不能直接归结为生产力,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生产力。比如核技术的发明,和把这种发明运用于物质生产特别是运用于造福人民,其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技术层面可以发现,伴随资本主义兴起的,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机械论自然观。由此产生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基础或者说前提,却是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掠夺人和人的劳动。结果导致自然生态的毁灭性破坏和劳动者的悲惨境遇。一些欧美学者,已经就资本主义造成自然运行的新陈代谢断裂和社会主义前景问题,出版了一系列著作。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佐木力认为,机械论自然观及其衍生的技术,形成“大规模开发——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美国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里的“大规模废弃”的后面,还应该加一个“大规模污染”。这位日本学者认为,本次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仅标志美国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且标志机械自然观已经走到尽头,需要转型为保护环境的自然观。他为此谈到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出环境社会主义作为反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

二、中国文化有自己的规律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民族文化数千年交融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国家的长期统一格局相适应。中国历史上有过百家争鸣,也有过独尊儒术,封建社会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其中几乎随手举出一个派别、一个人物、一部著作甚至不过一句格言,都可以构建一个体系。然而终究没有能够解决长期困扰国家的根本问题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近代以来,也挡不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没有阻断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悲剧。在旧中国,“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文化反映和维护剥削阶级旧政治和旧经济。中国文化的力量,主要不在这里。现时代,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在新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历史地科学地分析文化现象,充分肯定、继承民主性精华和来自人民大众的文化,积极倡导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新的文化创造,已经成为历史本身的要求。这才是中国文化力量的主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自己的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继续,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所谓民族的,就是坚持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从第三世界走向社会主义,它的文化不能不具有这样的品格。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的民族性,包括尊重、保护、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化,同时保障各民族文化以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存在和内在的丰富性。

所谓科学的,就是要求反对一切迷信和僵化——从对自己文化的迷信和僵化到对外来文化的迷信和僵化,主张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文化形态的东西,都要在人民的实践中接受检验,根据人民的选择和利益决定取舍。和历史虚无主义不同,我们尊重历史。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切虚无,而是仅仅虚无人民创造的历史,割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联系并把它一笔勾销。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本身是反历史和反文化的。

所谓大众的,是说它不是占人数极小比例的所谓精英的自娱自乐、自吹自擂,而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民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世界进步文化和中国进步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汇合。它的起点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这时传入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转入主动,其意义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转变的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论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精髓和力量源泉。

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有:(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就是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公正与效率、改革与稳定的协调发展,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社会的有序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6)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

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度结合起来,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八大热点“求解”2012年全国两会

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刘元旭、杨金志)两会召开在即,民生议题升温。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八大民生热点最受关注。这份“民生清单”显示,老难题与新问题相互交织,生存型与发展型诉求并存。

热点一:楼市指向“合理回归” 调控政策何去何从

各类两会热点话题的调查显示,“房地产市场调控”位居网民关注度前列。

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到“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政策的最新变化,彰显中央楼市调控的决心。2011年,在限购令、限价令、保障房建设等调控“组合拳”冲击下,投资性、投机性需求初步得到抑制,楼市预期发生积极变化。

面对2012年复杂的经济形势,楼市“限购令”能否继续得到落实?房贷政策会否有明显调整?房产税改革是否会扩大试点面?保障房建设、分配和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可以预见,今年两会上,楼市调控仍将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热点二:物价涨幅“高位回稳” “控物价”面临新考验

新华网“2012年两会调查”中,物价问题名列最终关注的“十大热点”。

“稳定物价总水平”被作为去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在多次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强力调控下,以食品价格为代表的CPI增幅高位回落,但全年5.4%的涨幅仍明显高于4%的年初调控目标。

2012年物价调控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各界最关注的是,在欧债危机前景不明、国内经济力促转型的情况下,CPI涨幅控制目标将定在多少?“稳增长”与“控物价”如何保持平衡?怎样既推动水、电、油等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又防止推高物价总水平?

热点三:收入保障水平提升 “攻坚破难”备受关注

“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完善社保体系”等民生议题关乎个人切身利益,人民网的两会调查显示,社会保障的关注度已连续第三年位居榜首。

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步伐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和社保改革正向纵深推进,但深层矛盾也日益显现。

人们关心,新的一年,如何深化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如何进一步消除社保“盲点”,提升保障水平?如何缩小不同群体待遇差距,加快城乡社保一体化进程?

热点四:“老三难”喜忧参半 公众期待新突破

上学、看病、就业——“老三难”年年被关注,年年又有新焦点。

“教育公平”高居民意关注前列,公众关注教育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关注“择校风”和“乱收费”,关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互相“掐尖”问题,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考难”等。教育改革如何在“优质、均衡、公平”上实现新突破,令人期待。

实现“三年目标”后,新医改今年进入“深化期”,任务依然艰巨:挂号难、过度检查等让人焦虑,医患矛盾时有发生,公立医院“以药补医”尚未根本破除„„《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26个省份问卷调查显示,在个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减轻医疗负担”居首。

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集体学习。可以预见,如何看待和应对局部地区“新工荒”、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都将是两会关注的话题。

热点五:食品安全基础缺失 频频出招能否奏效

2011年,有关部门“重典”惩治食品安全问题,但“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集中曝光,不断挑战公众心理承受力。

在各种“两会民意调查”中,食品安全仍居于突出位置。近年来,人大代表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非常高,最多的一年有上千位代表就这一问题提出过建议。食品安全“制度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食品安全标准为何“内外有别”?“小作坊、黑窝点”监管难、为何大品牌也频频让人“食”之难安?究竟该如何探求把好“入口关”的长效机制?„„这些问题无疑仍将是代表委员深度求解的焦点。

热点六:“校车安全”提上议程 落实“悬念”有待破解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校车安全”成为一大焦点,并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校车安全”从未像今天这样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去年发生的几起重大校车事故,刺痛了全社会神经。国家随即开展校车“大体检”,制定校车安全条例和校车“新国标”并征集民意。

在民意调查中,不少公众关心:校车安全能否被写进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高校车安全标准后,如何防止一些学校以“停开”而了之?如何解决落后地区无钱投入校车服务的问题?如何避免“校车安全”成为短期“政绩工程”?如何探索建立校车投入和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热点七:“道德之问”引发反思 诚信“短板”亟待接长

清华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1年最受关注十大焦点民生问题》显示,最令人关注的是“社会道德风气”,从2005年以来首次进入国人关注问题前十名。

伴随改革开放,公平、效率、民主等现代理念深入人心。但毋庸讳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突出。“小悦悦事件”“撞人反称做好事”„„去年发生的一系列焦点事件,不断挑战公序良俗,拷问社会良知,引发社会文化发展和改革的深层思考:为何诚信缺失事件如此触动国人神经?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重建社会道德和诚信,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当做什么?人们期待两会代表委员多“支招”、政府部门出“实招”。

热点八:“政务微博”方兴未艾 社会管理期待突破

2011年被专家和网民称为“政务微博元年”,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设“官方微博”。同时,织“围脖”成为许多干部征求民意的重要渠道,其中浙江省超过3000名干部开微博,居全国首位。而在今年两会民意调查中,不少媒体也通过微博收集民意。

种种迹象显示,微博正以其“秒互动”的传播优势,开启“人人都是参政者”的新阶段,成为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反腐倡廉、倾听呼声、化解矛盾的新阵地。

从担心、不适应,到接受、主动参与,各级政府对待网络微博态度的变化,彰显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社会管理创新,人们期待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献计献策:如何利用“微博政务”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如何进一步通过网络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第三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在杜集镇刘菜园中心社区奠基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为杜集镇刘菜园中心社区建设项目奠基,这是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又一新成效。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对中心社区的开工奠基表示热烈的祝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成功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地方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全镇农民共享现代化

成果,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谢谢大家

第四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其中强调“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进入了改革 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 战。其中医患关系是否和谐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11年2月 28日,国务院向全国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为深化医疗体 制改革,解决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做出指示。因此,深刻认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正视并化解医患矛盾,努力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课题,也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医患关系的总体形势,探讨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描述医患关系在经历宏观结构和制度的变 迁后发生的变化,关注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对医疗行为的影响。医患关系的 建立与调试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我国今天医疗体制改革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医患关系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 现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保证农民“病有所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 义和政策意义。

医患关系是人类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是医疗活动的关键,是医疗人际关系 的核心。正如瑞士著名的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Henry·E·Sigerist)所

说,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人群:医师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 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这一概念得以扩展,“医”己从单纯的医生、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所 有从业人员;“患"也从单纯的求医者扩展为与之相联系的亲属、朋友和单位等 社会关系。可见,医患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医疗领 域的集中反映,并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最初服务于氏族部落的巫医,到具有独立行医能力的职业者,再到承担社会功能之一的职业群体,医患之间的 关系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集中透视着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经济发 展的水平。因此,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医患关系的内涵是不尽相 同的。目前,我们所研究的医患关系,表面上是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和其从 业人员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内蕴则是研究医患关系,找出医患矛盾产生的症 结,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来瓦解和逐步消除医患矛盾。

第五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

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对“十一五”时期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部署。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准确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国人民和谐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只有农村发达了、农村繁荣了、农民富裕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才能有基础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为重、发展优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开辟广阔国内需求市场,扩大内需,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新时期、新阶段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改变村容村貌,而是一个全面科学的工作部署、一项系统工程。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涵盖“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含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把农村各项工作有机地串连起来,是农村全部工作的龙头和主线。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义,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把农村基础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平衡发展,使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更得力的抓手。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区提出并长期开展了以“好渠道、好条田、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好”建设。这是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更高的标准,坚持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教科文卫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改善。这是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但也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增加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基础,推动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重点,以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稳步扎实地开展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摒弃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思想束缚,从传统的体制、制度与机制中跳出来,谋划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新思路,营造城乡一体、平等发展的环境。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就是要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实现农村发展的外部体制和机制创新。从我区实际出发,以城乡统筹为基本方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就要按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机制的要求,努力做到“三个观念转变、加快三个传统改造,建设五个体系、实现‘六新’目标”。

促进三个转变:就是要由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由以农业增收为主转变为以非农增收为主,注重农民收入多元化;由农村发展单纯推进农业发展转变为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注重协调发展。改造三个传统:就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农村改造成为现代文明的新社区;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四有”农民。建设五个体系:就是建设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农村工业布局和发展战略,积极有效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制定公平的就业政策,促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与就业市场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支持保护力度;建设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服务事业投入,确保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支持重点向贫困农村转移;建设城乡统筹的政府管理体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强化政府服务,依靠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六新”目标:就是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培育新产业。依托科技进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产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以农民增收为根本,提高新生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以素质工程为依托,培养新农民。通过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造就一代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倡导新风尚。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的生活风气;以乡村整治改造为抓手,塑造新风貌。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以创建平安、和谐乡村为目标,健全乡村治理新机制。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促进民主化管理。

三、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层次性。不同地区的历史、环境、基础不同,建设的速度和目标也各不相同,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抓规划。谋定而后动,则事半功倍。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则。根据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以县乡为单位,按照具有前瞻性、和谐性、包容性特征,组织好科学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既要适度超前,更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便利农民生产生活,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寺庙等文化遗产,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

2.抓增收。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普及推广,依靠科技增收。围绕四大基地建设,认真抓好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农业节水、防灾减灾、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大技术研究。加大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力度,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农机具,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农药、农膜,减少环境污染,积极促进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发展。二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依靠规模效益增收。坚持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突出“四大基地”建设重点,深化农业区域布局,建成若干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区域特色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新疆特色优势的产业区和产业带。三要加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依靠产业开发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壮大带动主体,集群发展食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品牌、名牌,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依靠市场开拓增收。要树立和运用大市场理念,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繁荣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利用好期货市场,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五要加强劳动力转移工作,依靠发展劳务经济增收。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进一步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依靠政策引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经常性、由自发性向有组织、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镇、由打工向自主创业的战略性转移。

3.抓培训。要大张旗鼓开展对农民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城市的教育培训资源,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和用工单位的需求,认真组织好农民务农技术培训,务工和其他服务行业就业技能培训,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劳动者知识化专业化,实现多能多岗就业增收。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农牧民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抓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保障能力。要继续认真开展好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干支渠和未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以及现代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林业五大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完善绿洲生态屏障。加强草原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建设。

5.抓改革。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农民的积极性来源于改革。要突出两个重点,完善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八大体系。一是着力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征地补偿机制;二是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包括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要完善农村中介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同时,还要认真开展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实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6.抓环境。要以“道路硬化、环境优化、饮水净化、民居美化,村庄绿化”为目标,成片推进旧村改造整治和新村建设。实施“一气三改”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开展防病改水工作;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提高农村供电能力,改善农村用电条件,保证农民用电稳定安全。鼓励支持边远地区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风电和小水电,提高农村牧区用电覆盖面;加强农村社区规划,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稳妥推行民居改造工作;动员农民治理脏乱差,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开展村庄绿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7.抓教育。加强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和相关教育减免补助政策,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鼓励农牧区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农牧区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继续加强农牧区校舍等基础建设,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

8.抓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大事,要加大农村宣传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各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搞活社区文化,积极举办重大节庆文艺晚会、农牧民文艺演出、春节、古尔邦节社火、麦西来甫、阿肯弹唱、敖包聚会等大型群众性文体节目。继续认真开展文化活动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广泛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建设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实施“六进村”工程及评选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和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农牧民的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9.抓卫生。农民健康水平和提高人口质量与农村卫生事业、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戚戚相关。继续加强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突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医疗互助制度建设,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网,努力做到农牧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突破人才瓶颈,建立灵活自主的用人机制,加强村医培训,为乡镇卫生院提供充实的后备力量。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基础建设。计卫整合,资源共享,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遏止计划外生育,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10.抓典型。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抓点带面,分类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切不可大铺摊子,更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搞一个模式、搞一刀切。要加强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自治区、各地、州、市、县(市)都应设立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必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强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下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附件2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借鉴材料)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线,是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几年来,我们坚持把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集锦

    1.[理论文章]十六届六中全会论文下载[佚名][2006年10月16日][0]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 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三支一扶”志愿者朱俊2010年以来,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履行一个部志愿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5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目标事关国计民生,可谓给中国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完善民主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再次强调了党风建设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最近一些地方发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一个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兴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科学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