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的启示
书的启示
七里河区西湖小学五年级三班梁译丹
当你读一本好书时,就像结交了一位好朋友,当你用心去感受书中每一分每一秒传递给你的信息时,你会为书中那些感人的事而流泪、开心,并领悟到故事中所包含的一些哲理。
看童话书时,你可能会为一只折足的蛐蛐伤心,也可能会为一只可怜的百灵鸟流泪。书让我明白了:世间万物中,每个物体都有生命,有时它们可能朝气蓬勃,有时可能灰心丧气,但是每个物体都一样,个头虽有大小,但一样重要。
看文学书时,你可能会为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备受感动,有时一段简短的文字就可以表达出这样或那样的思想,一个细微的动作可以表达人物内心的快乐或悲伤。书让我明白:一篇文章只要能表达自己的内心就好,有时无需太多华丽的辞藻,内心的感触才是内容的精髓。
书是一个百宝箱,有时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有时会让你的心得到安宁,有时还会让你找到生存的方向,它会给你指点迷津,在生活的道路上,书是一生都不离不弃的朋友。
第二篇:《米芾学书》的启示
《米芾学书》的启示
读完课文,赶考秀才的教育智慧在我的头脑里凝成鲜明的风景,让我有强烈的冲动:要做秀才那样有智慧的教师!
秀才的智慧在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秀才随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随便,其实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发现了米芾学字的弊端,也发现了米芾是一个求学上进的人。于是秀才在那么一瞬间就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我教你写字,先要用五两纹银子买我一张纸去写。”这也体现了秀才的智慧——善于“对症下药”。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能看到学生的不好,只是一味指责。经常听到老师抱怨一些孩子书写很乱,经常不完成作业,而后就是惩罚学生加倍抄写。老师很少考虑学生“不好”的症结在哪里,对此“症状”该如何“下药”考虑得就更少了。
虽然我们在喊着素质教育,在喊着“减负”,然而现在的老师依然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疲于奔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布置成堆的作业,机械地画着对号、错号,累了自己,也累了学生。可我们回头看教学效果,却让我们的眉头无法舒展:学生写了十遍的词语,一遍不如一遍规范,并且出错连连;学生做了十几页的练习题,书写“龙飞凤舞”,数字抄写错的学生占了小一半;汉语拼音抄写一行,从第一个错到最后一个,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抄”,抄的是什么,根本就不过脑子„„如此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业进步能有多大的作用呢?我想正面作用没有多少,负面作用却不容我们忽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被“作业的重负”压垮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被“作业的重负”压灭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被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失去了„„ 试想:如果那秀才也规定米芾一天必须写多少字,以量而定,不以质取,米芾还能有后来的造诣吗?
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也要讲“质”而不是论“量”。我们关注学生写作业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写作业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过程。
第三篇:书给我的启示
书给我的启示
陈娜娜榆中县马家山小学
从前,我并不知道书对我的吸引力有多大,常常把读书看做是像大人吸烟一样的很随便的事。老师要求了,就囫囵吞枣的看个大概。但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试着慢慢地接受书籍,渐渐地对书产生了无穷的幻想,直到现在,我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书早已占据了我心的一半。
是书,让我懂得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书,让我懂得了自信的重要;更是书,让我懂得了父母脸上的期盼.......莎士比亚说过:“对自己都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莎士比亚在这里强调的是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或许可以对自信做出诠释:
德国精神学家林德曼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因而他曾于1900年7月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要进行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实验。在他之前已经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均遭失败,而无一人生还。所以,德国举国上下都关注着他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冒险。林德曼推想,这些遇难者首先不是从生理上失败下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崩溃、恐慌与绝望。林德曼在航行中,也遇到人们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多次濒临死亡,有时真有绝望之感。只要这个念头生起的话,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要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成功!就这样他终于胜利渡过了大西洋。
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充满自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以战胜困难而获得成功。书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在书的海洋中得到了智慧的力量,做人的道理......我喜欢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有属于自己真正的书!
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的世界中,我感到是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充实啊!
第四篇:谏逐客书的启示
谏逐客书的启示
本文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被秦发觉,秦王由此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上了这篇奏议进行劝谏。在文章里,李斯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张仪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以及秦王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产于别国的物品,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才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一言可以兴邦”,李斯的这次上书,对秦国统一中国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从文章本身看,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现实意义上来说,重视人才在事业成败中所起的作用,利用好人才及他们各自的才能.另外的也说明要知人善任,坏的要驱逐,好的留下来就要完全让他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人才的选择上要把好关.在人才的待遇上一定要“优质优价”,以吸引更多的人围绕在你的周围,你身边的人才越多,你的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就相对降低了.也就是李斯说的“逐客以资敌国”,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
目前在人才使用中确实存在的一些误区。一谈到人才,领导者大都承认其重要性,却又常常抱怨人才短缺,其实不是没有良马,而是没有慧眼伯乐。实际上,在目前的各个行业中,并不乏人才,有的是设备操作能手,有的是计算机专家,有的还是各级技能岗位上的“行家里手”,之所以没有被看作人才,不是他们不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最主要是“名气”小。即便有“学富五车”的“人才”,也常被人戏为“瞎猫抓鼠”。因为,在一些领导者的心目中,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云里雾里“想”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领导者,往往对一些潜在的人才和所谓的“小人物”缺乏应有的关注。潜人才较显人才可塑性更强,仅是由于工作性质、岗位不同和环境限制暂时没被大家发现并挖掘出来而已。如果领导者只限于以一时的业绩选人,结果只会埋没那些前途不可限量的潜人才。
事实上,潜人才需要的是一点认可,一点鼓励。而这些无声的关注和鼓励,往往会唤起那些“小人物”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应该说,潜人才是领导者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他们将来发挥作用的大小,其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有宽大的胸襟和不拘一格的胆识,要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要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毫无疑问,有名气的显人才和用着顺手的人才能够完成很多“小人物”难以完成的重任,但仅此还很不够。发现和培养人才比占有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人事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为各类“潜人才”在最佳“培育期”,为其营造一个适合其生长的良性土壤环境,要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要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观点,端正用人导向,鼓励开拓创新,使人才生长目标更加包容,生长类型更加多样,生长方式更具弹性。只要这样,他们才能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
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第一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载入党章,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从人才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从加快实施到更好实施,反映了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人事工作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成绩与问题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并不断取得突破,但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创新能力不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事工作的服务职能不断增强,但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适应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人事工作要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努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认真研究李斯的人才思想,物尽其材,人尽其用,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现如今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第五篇:林书豪给我的启示
林书豪给我的启示
说到林书豪,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在我们脑海里存在很久。记得前段时间街头巷尾大家聊得都是他,微博上大家转发评论的都是他,体育新闻里出现最频繁的还是他……因为他是中国人,所以我们以他为骄傲,我们倍加关注这唯一在NBA表现出色的中国人。结果呢?林书豪说自己不是中国人,是美国人,是台湾人。此话一出,林书豪立刻被中国封杀,街头巷尾大家不再谈论他,微博上不再有他的消息,电视上有关他的比赛也不再有人关注……仿佛一阵巨浪打过,海面立马恢复了平静,不留一丝痕迹,但我有了一些看法。
首先,大家为什么要追捧林书豪呢?他拥有的是美国国籍,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中国国籍,就算这样还是有国人说他是中国人的骄傲。对于一个满口英语,一句中文也不说的中国人;一个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中国人;一个从小接受美国人思想、美国人教育的中国人,我们凭什么说他是中国人的骄傲?NBA里比林书豪优秀的球员多的是,如果林书豪不是中国人,他能在中国掀起如此热潮吗?很明显,不能的。大家最多也就是以观众的眼光欣赏一下他精彩的比赛,赞扬一下他高超的球技吧,绝不会追捧到这种程度的。前几年,大家很关注的易建联现在也很少有人提及,这次林书豪**又把他推到了风潮浪尖,大家都把他与林书豪相比,说阿联的各种缺点,甚至把阿联贬得一钱不值。我真的觉得挺好笑的,再怎么说易建联也是现在中国唯一在NBA有点名气的球员吧,更重要的是阿联是正正宗宗的中国人,是土生土长、受到中国教育的中国人,是代表中国队打球的中国人!褒林书豪,贬易建联,不就是在间接地表美国,批中国吗?是不是中国人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就会比生长在中国的中国人优秀啊?大家肯定会说不是,但大家的态度和言论在客观上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易建联需要我们国人的支持,有我们这强大的后盾,他才会不断进步,更加优秀;而林书豪不是,他不需要我们的自作多情,更不需要我们的追捧。
有人说林书豪被捧起来完全是NBA使的计谋,因为姚明退役,易建联又表现不佳,现在NBA里有看头的中国球员似乎找不到,所以很多种中国球迷对NBA的热情不断下降,美国当然不愿意丢了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就弄点跟中国有关的噱头,让中国人重新高度关注NBA。不过确实,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不是吗?连我一个不关注NBA的人也对林书豪耳熟能详。有些事我们确实是太盲从了不是吗?很多事我们还没有看清真正的面目就开始做了,是不是太匆忙了呢?
林书豪据说现在被中国封杀了,我觉得是件好事,因为他不值得被我们关注。但为什么要搞这样一场闹剧呢?看起来更像是我们自作多情,热脸去贴别人冷屁股,最后恼羞成怒,还说别人做的不对。其实,我觉得林书豪也没有什么错,他确确实实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他不爱中国很正常,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错,只是我们自己太热情了,没弄清楚状况就开始招惹别人,结果又让自己很尴尬。
一场闹剧而已,无关紧要,对我们的生活也没啥很大的影响,我只是觉得,有些事,做之前真的应该好好想想原因,想想可能带来的结果,想想意义。
②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