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于企业文化之中
在《领导变革》(Leading Change)一书中,变革管理专家John p.Kotter归纳了8种阻碍变革的因素: 过于满足现状,未能组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低估了远景的威力,在传播远景方面只作了1/10(甚至1/100或1/1000)的努力,未能排除(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阻碍实现新远景的障碍,未能创造短期的小成功,过早宣布大功告成,忽视了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
管理变革的重点就是将有碍企业效能、效率提高,难以适应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思想、行为和习惯,通过管理重组,创新组织形式、管理程序和制度规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管理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紧密相连。对一般企业来说,管理变革实施起来不是一件难事,难的就是怎么长期保持通过管理变革形成的新的管理氛围(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我认为John p.Kotter归纳了8种阻碍变革的因素,“忽视了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是最大的障碍因素,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要将管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关键是要建立适应保持管理变革结果的新的企业文化。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是管理变革的重点,而习惯的改变就不能仅仅凭道理,在强大的习惯面前,道理是苍白的,重要的是行动。让一些行动经常发生,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新的习惯,坚持一些简单的行为让它长期发生,这是改掉旧习惯,形成新习惯的必然之路,也是塑造新的企业文化的根本做法。如果以改良土壤来比喻习惯和文化的改变的话,那么,最好的改良土壤的方式不是把土壤全部换掉,而是渗透入某些微量元素,或播种上某些植物,这些植物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一定用来收获,而是变成废物,融入土,成为肥料,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这就如同我们在管理变革中的很多形式化工作,尽管这些工作本身并没有直接提升企业效益的价值,但却能改变和培养人们的习惯,只有坚持这样的形式化的工作,这些习惯才能成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才会为新的管理动作的实施提供一个新的土壤,才会有新的果实的收获。
那么,如何将管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 呢?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任务、性质和所处环境所提出的一系列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要将管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必须在制度执行上下功夫。变革之后,新的企业文化的认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就是将变革结果执行的过程。“文化要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变革之后首先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企业新的管理制度,这实际上就是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果能内化于员工的心中,其就自然的会外化于企业员工的每一个行为中,这时,制度也就成为一种摆设了。可以这样讲,管理变革能否成功,关键看全体员工能否真正从内心认同企业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落实是内化的过程。内化即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有了广泛的认同,企业员工就能很容易的将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之后外化在行动中。一种成功的组织文化会实现其信念和价值观的内化,实现组织成员,包括管理者与其他成员行为上的相互协调。员工因为组织工作而感到自豪,对管理层充满信任,致力于不辱组织的使命,企业愿景。外化关键在于体现组织成员行为。员工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动都不仅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自己所工作的组织。同时,还要明白,文化的执行不是简单的纠正员工的行动,不是简单的搞几次活动,不是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单的以外在的方式来进行企业文化的执行。一般来说,文化都有外在的表现,但并不说明从外在的角度就能搞好文化的落实和执行。企业文化的落实在经历了认同和内化的阶段后,会自然的外化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
要将管理变革结果牢牢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需要结合时代特征,结合企业现实情况,结合员工思想状态,进行丰富和创新。要真正通过企业文化来约束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真正让员工对企业文化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将这种理念融化在日常的思维模式中,在思考、权衡和决策时,自学遵守企业文化理念的约束,真正使企业文化起到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文化重在实践,贵在落实基层。企业要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着力点,认真学习和积极推广管理变革的典型经验,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善于把文化理念与生产经营管理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激励员工岗位成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敬业奉献的价值支撑。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要使企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内化于心”,使干部职工在高度认同中形成共识,在共识中真诚信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价值理念和格言警句“外化于行”,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转化为干好岗位工作的实际行动。
第二篇:格力电器:将企业社会责任固化于企业文化中
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而且是企业在发展中受到外围的批评和指摘中,被动发展起来的,但是今天的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主动行为。今天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对我们并不陌生。大部分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现是从慈善捐赠活动开始的,但慈善只是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初级阶段。在企业进入市场,随着经济发展以后,企业社会责任将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也有着中国企业的发展特色。比如,我们会常常听到这个市场上的很多“巨无霸型”的企业在各种场合,企业总部大厅的显示屏上滚动播放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宣言,但当我们听到、经历到这些企业的种种“潜规则”、“霸王条款”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些企业眼中,就如一些“奢侈品”。拥有这一“奢侈品”,并不意味着你真正具备与之相配的身份,但却可以让不了解真相的人误以为真。BNET 商业英才网认为这不应该成为今天逐渐强大的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缩影。
BNET商业英才网这次就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不同企业的负责人,一起来探究目前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状态。今天我们采访的嘉宾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女士。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在创造利润,促进企业自身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环境和社会的责任。董明珠认为,把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早已被现代企业所摈弃,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的生产过程,更多地关注人的价值、关爱人的需求,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的同时,更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董明珠认为,一个企业如果不对社会有贡献,不对国家有贡献的话,它本身应该说就不是一个好企业。格力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空调企业,在做好自身企业的同时,还能够为大家做什么?当然是更多的是献出爱心。
究竟是什么条件可以保证或帮助格力电器真正将其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运营管理始终的呢?董明珠表示,培养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的每个员工在实际的日常行为中处处履行社会责任。要让员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管理者更要长期身体力行,为员工做好示范作用,他们亲历亲为和企业温情文化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另外,格力电器全体员工自发组织建立了“阳光基金”,用于员工及员工家属突发急病、或发生意外时的医疗费用和借款,帮助和救济有困难的员工渡过难关。
企业内部成立救助基金,这在中国企业界尚不多见。在汶川地震中,全国格力人共向地震灾区捐款2000多万。公司一些普通员工在业余时间热心义工事业,到敬老院、福利院照顾老人孤儿,多次无偿献血,被珠海市义工组织表彰。在格力,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已经固化在企业文化之中,让每个员工成为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个体,使勇担社会责任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行为。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社会责任是中国历朝历代商贾一以贯之的信念和品格。格力电器积极履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模范守法、以人为本、良性发展的企业公民。2010年,格力电器纳税39.33亿元;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纳税164.77亿元,累计实现利税309.14亿元;连续9年位居中国家电行业纳税首位;累计向股东现金分红超过30亿元,远超过股市募集资金。多年来,格力电器通过捐资助学、捐款赈灾、扶贫济困等各种社会形式共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总价超过1亿元,成为慈善捐款最多的家电企业之一。
善待员工是企业家和企业首先必须做到的。企业必须以人为本,把员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切实保障基层劳动者的权益和提高员工素质,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样才能使员工建立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成为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个体。除了对员工职业素质的长期培养,良好优厚的福利待遇之外,格力电器对员工奉行的是温情文化。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出现了裁员降薪的现象,人才流失严重。但是格力电器却认为,把企业的风险转嫁给员工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格力电器不裁员,不降薪!
董明珠认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创造利润,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主动承担培养绿色消费观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格力电器把以节能环保为重要指标的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并把节能环保作为打造和提升产品品牌的重要措施。格力将绿色发展战略植入公司发展战略中,积极研制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节能降耗,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站不起来。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格力电器将坚持“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自有品牌”的发展思路,为“中国创造”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三篇:让企业文化真正固化于制(写写帮推荐)
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管理科学与实践的产物。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人治”将逐步让位于“法治”,从而使企业文化真正达到“固化于制”,实现增强员工素质、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品牌的目的。实践表明,企业力是一种生产力。美国兰德公司和麦肯锡公司对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进行跟踪考察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世界500强胜出其它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企业文化力。” 正如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世界知名企业(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管理演变的历史证明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美国哈佛商学院约翰8226;科特教授的结论是,强力型企业文化既可能将企业引向成功,也可能将企业带向衰败。只有与企业环境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方才是好的、有效的企业文化。适应性越强,企业的经营onmouse绩效应越大;适应性越弱,经营绩效就越小。在市场环境适应程度高的企业文化中,经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注重顾客的利益,重视股东的权益,热心于员工的福利待遇,并特别看重企业管理阶层卓越称职的领导作用的重要性。
环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白热化正如狂飙般席卷着整个世界,生存能力和发展后劲成为身处竞争的风口浪(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尖的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焦点。审视未来之路,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果敢地作出了文化兴企的战略决策,通过培植强大的文化力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塑造形象、打造品牌的起步时期。企业文化亟待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用制度来支撑和保证,只有建立健全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范(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引导员工和企业的行为,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深入抓好诚信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等系列文化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使企业文化真正固化于制,实现提升员工素质,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企业的制度文化很多,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做到文化与制度一体化。企业文化就是要“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企业文化要干预组织流程,影响制度安排,在战略管理、onmouse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海尔的OEC的管理模式就是文化选择和判断的结果;联想的屋顶图,同样是文化使然。甚至企业的发展战略都是文化引导的结果,然后
才形成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华为有个很好的做法——不让雷锋吃亏,就要有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吃亏的机制。就是说企业强调什么理念,就要安排配套的制度,企业没有空文,令行一致,形成可靠、延续的良性循环。不少企业在贯彻运行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的同时,用现代管理理念形成自己的“经营哲学”、“管理原则”等等,使企业的精神力量、观念力量、作风力量、形象力量、信誉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
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识、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企业文化必须(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体现在企业的机制、组织、流程和制度之中,并能够得到后者的强力支撑,否则企业文化会永远停留在假设层面,成为空中楼阁。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企业文化在外部必须与客户价值互相连接,在内部必须与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价值分配体系形成有机的联系,公司价值评价体系的关注点和onmouse薪酬体系的激励点,必须转移到高绩效结果以及关键的高绩效行为上。
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其关键是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实质性的步骤是实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层规范有效地运作与制衡;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关键性的改革是建立有效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人才“赛道(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和“以业绩论英雄”的效绩考核体系,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公司治理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的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全面管理。制度是物化了的理念,制度是观念、行为、习惯产生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就是文化力。
企业文化固化于制,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价值理念转化的机制和体制,将企业价值理念和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执行下去,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的约束规范,并运用于企业实(本文来自
博锐邓正红专栏)践的过程。在企业文化制度操作层面上,攀钢重点抓了文化管理化、制度文化化和建设项目化三个环节。
文化管理化。企业文化的基本属性是管理属性。要按照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建设企业文化,就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攀钢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攀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和统一策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成立了统筹策划、组织、实施攀钢文化建设的企业(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文化部;制定了攀钢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和每年的具体化措施,坚持年初部署、年中检查和年底总结;制定《攀钢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将文化建设纳入了企业日常工作范畴,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序化、特色化和长效化。
制度文化化。就是用“以人为本,人企合一,严字当头,一丝不苟”的攀钢管理理念和“诚信,让顾客满意,让职工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攀钢经营理念指导攀钢新制订的企业制度,并审视攀钢已有的企业制度,修改其与企业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内容和条款,努力实现企业管理创新。2003年至今,攀钢组织开(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展了13次管理制度评审,共发现不符合项152项、问题项228项、建议改进项93项。攀钢在修订这些制度时,遵循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济、外在强制与内在约束并重的原则,特别重视职工的主体性,尊重职工、信任职工,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项目化。攀钢企业价值理念“落地”,主要体现为攀钢的子文化建设。攀钢质量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了“质量信得过班组”创建活动、“质量文化月”系列标志性活动、攀钢质量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攀钢质量文化论坛活动,编发了《攀钢典型质量案例汇编》,使“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理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了职工的服务理念和精品意识。攀钢安全文化建设,提炼出了具有攀钢个(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性和时代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有安全才有效益”、“安全为自己,安全在自己”,开展了系列安全文化主题教育,推进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进行了安全标识清理和规范,加强了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检查工作。攀钢营销文化建设以产品营销为载体,以打造攀钢品牌为中心,以用户满意工程为重点。通过建立攀钢营销文化建设运行机制、开展系列营销文化教育活动,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将品牌意识教育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服
务的全过程;根据产品特点和市场情况,进行攀钢产品品牌的市场定位;练好内功,抓好攀钢的产品质量和包装质量,将产品变成精品,将精品变成艺术品;全方位提供售后服务,提高服务竞争力;做好攀钢产品品牌的宣传与展示,提高攀钢产品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攀钢廉洁文化建设主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基本价值观。制订攀钢依法从业、诚信经营职业标准,开展“领导树廉”、“学习促廉”、“媒体督廉”、“文艺颂廉”、“家庭助廉”、“制度保廉”等活动。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三德”教育入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培育员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企业文化制度化建设,主要是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固化于制,使企业各项工作真正符合企业文化所提倡的理念,目前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已部分进入制度化建设的实施阶段,主要是指企业文化考核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为3种形式。其一,对企业文化宣贯情况进行考核: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电信公司,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建设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符合企业实际特色的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各体系以贴近企业实际为基础,以摸清企业文化现状、提升企业价值为出发点,以可操作、追求实效为原则,依据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造和谐的企业工作氛围提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障。(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主要是从企业文化宣贯组织领导、宣贯氛围、宣贯形式、员工认知率、环境建设、宣贯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其二,将企业文化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和员工招聘中。其三,运用企业文化理念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文化审核。就是将企业文化理念深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适应、满足企业文化的要求,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文化审核显得尤为必要。例如,上海电信制定了《上海市电信有限公司文化审核管理制度(试行)》,对公司及其二级单位对外正式发布的有关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文化符合性评审和监督。
欢迎与globrand(全球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邓正红,中国软实力权威专家、著名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运用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独创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填补国内企业软实力理论空白,引领企业软实力学术潮流,誉为企业软实力研究(中国)第一品牌。对企业文化和企业软实力本
土化有着深入独到的观察、思考、实践和探索,具有丰富的企业文化再造和企业软实力实战经验,是中国企业文化理念派主流代表。首创以核心生存力为主导、以核心理念和核心生存为主轴、以未来生存战略为指引、融环境-资源-文化为一体、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超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因其新颖性、通俗性和前瞻性而倍加瞩目,被誉为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新里程碑。根据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把握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价值化、责任化趋势,围绕资源整合,提出了系统的企业软实力理论,依托企业未来生存战略,形成独特的企业软实力“金字塔”层级体系,即趋势预见、环境应变、资源整合、文化制导、价值创新,实现从软实力到企业软实力的落地和转化,全面、系统、精准地破解企业软实力密码,充满新思想新思维新思考,展示新方向新方略新方法。既发展了邓正红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又为中国本土企业提升软实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引。已为众多中央国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支招解难、释疑解惑。msn:dzhh1598@hotmail.com e-mail:dzhh1598@163.com(与我联系时,请说明您是在“全球品牌网”看到这篇文章的。)进入邓正红文章列表
第四篇:将节约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将节约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演讲稿
“全民节约,共同行动”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因为最近在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发出的号召。
众所周知,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质。荀子在《天论》中就曾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同视为重要的德目。同时节约也是我们华夏文明之所。
细节也许很多人都熟视无睹,但在家里我们一定能够做到随手关灯、关水,甚至连购物的塑料袋,我们会将它再利用为垃圾袋,而不是随手丢弃。但我们为什么在公司却忽略了这些呢?关键是我们没有将自身真正融入到企业中,没有将节约形成一种理念。滔滔江河汇于细流,巍巍高山起于垒土。在日常工作中,或许我们的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我们的小节约就能形成企业的大节约。
讲到这里让我想起曾经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关于韩国三星公司的报道,说三星公司每次开会前总是贴出告示,告诉与会者一秒钟值多少钱,然后再乘以开会时间,就是开会成本;在抽水马桶里放三块砖,以节约冲水量;笔记用纸正面书写完后,反面再作便条纸使用,等等,这样的事例在三星公司数不胜数。从微不足道的公司用水、笔记本用纸,到公司的交际应酬、工作,乃至开会的时间都倍加的节约和珍惜。偌大的一个世界性知名企业,还在乎这沧海一粟的浪费吗?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可以说正是由于三星公司员工的这种节约意识,才成就了公司今天的辉煌。同样作为企业的员工,我们是否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借鉴呢?
无独有偶,扬子江人的节约也是有目共睹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光荣传统,“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节约意识已深深植根于扬子江人灵魂的深处。为了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扬子江人决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炎炎夏日,公司规定环境温度在30摄氏度以下,办公区原则上不开空调,在开空调的同时应关闭门窗,下班后必须立即关闭空调。一系列的规定,使员工们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人下班,机照开”的现象。为节约纸张和通讯费,推进无纸化办公,他们规定,除涉密文件外,其他文件尽可能地通过oa或邮件系统传送,能不打印的尽量不打印,如确需打印,也要双面打印,对不重要材料的打印,提倡用单面废纸打印。
第五篇: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摘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承担的重任。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文质兼关的表现民族大团结的课文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民族团结的内涵。引领学生通过文章的字词句篇,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从小接受民族大团结教育。
【关键词】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教育 语文教学
一、将民族团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严肃的内容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经过长期交往融合形成的相互依存、多样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也是一项内涵丰富政策性很强,具有一定敏感性的工作。2008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发布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单一种族国家的爱国主义不同,必须要经过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爱——国家发展的四个层次,由此,我们必须要经过多个层次的情感经历,才能走向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爱,即在“祖国爱”与“乡土爱”两个层面之间有一个“民族爱”的层面,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还需要尽可能地多方面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只有经历了对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才能真正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层面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引导儿童达成“民族爱”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上通过学校教育而培育国家统一意识的新趋势
世界各国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都是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小学到高等教育都开民族文化课,要求各民族学生从小了解本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语言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国家的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培养各民族学生共同相处、交往的素质,并把各民族学生学会和睦相处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本国多元文化的教育、交流进而形成国家统一。
(四)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人口之间对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务工人员也在大幅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长久稳定与统一,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重要武器。
二、将民族团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形式
(一)把握教材,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很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关系。有的课文描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以及民风民俗,如《草原》中一碧千里、令人惊叹的奇丽美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被誉为“西藏江南”的神奇景观、《海市》中沙漠戈壁特有的景象——旋风、海市蜃楼、丝路花雨,《五彩池》中昆仑山上五彩池的美丽景色、《葡萄沟》中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还有一些课文表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以及各民族情同手足的亲密关系,如《难忘的泼水节》、《无私的奉献》、《菩萨兵》、《亲人》等。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很好素材。
三、感受形象。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精神的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中促进民族团结的人物的形象,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自读课本第七册《无私的奉献》一文,讲述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离开年迈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妻子,两次进藏,历经十载,和藏族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故事。他收养了两名孤儿,向病人献血,给藏族群众看病,体现了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这篇课文,深刻体会课文的内涵,并查阅孔繁森的资料,了解他的感人事迹。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被孔繁森的奉献精神所感染,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中的一句话——“汉族和藏族拥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菩萨兵》一文记述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群众春耕,以实际行动得到藏族群众的信任和爱戴的故事。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播放音乐,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朱德同志的话,如“怎么受得了呢?”“节气不等人啊!”“我们要尽心尽力,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把藏胞的地种好”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朱德同志和他带领的红军战士急藏族群众之所急,想藏族群众之所想,关心藏族群众疾苦,是一支人民的军队。朱德和孔繁森一文中的“我”,都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课文,这些课文反映了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聪明才智,如《草原》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公社,在草原上受到蒙古族群众热情接待的见闻,描写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情景,表现了蒙汉群众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作者始终围绕着“草原”二字着笔,一条线是写景,另一条线是写情,表现了民族团结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在教学时,把握这两条线,在引导学生感知情境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通过这句话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了文中“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印象非常深刻,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既领略了草原的美,也感受到各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五、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受到民族团结教育
不同的不少数民族学生同校,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寓教于乐,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语文活动课上开展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开展讲祖国悠久的历史;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讲祖国灿烂的文化;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开展学唱一首民族歌曲,学跳一个民族舞蹈,画一幅民族风情画,讲一个民族英雄故事,看一部民族故事片,做一件民族工艺品等。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文体活动的德育功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学生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参观真教寺、清真寺等古迹,了解了回族的历史和宗教信仰,见证回族群众庆祝古尔邦节、开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盛况。鼓励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并引导学生在说话课上把这些好人好事介绍给同学,把了解到的民族团结事迹表演出来,围绕“我能为增进各民族的团结做些什么”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促使学生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从而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民族团结之花代代相传,永远开放。
六、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提升师资,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师资水平。由于该项教育政策性强,有一定的敏感性,学校宜采用教师“广泛参与、重点宣讲”的方式,由专职教师进行专题教育,从而确保教育的生动、鲜活、准确,充分保障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采用专职教师授课,也便于教师自身的再教育、再提高,确保思想与内容与时俱进,确保教学呈现方式的儿童化、现代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专题教育的实效。
(二)广集资源,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丰富内容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可用的资源,如语文、品德教材中的内容,如清真餐馆、朝鲜泡菜、维族葡萄干,或许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其他民族的儿童与家庭,等等,这些都是随处可见可用的资源。同样,我们许多教师和孩子也常常有机会走人民族地区,带回了许多民族风情浓郁的纪念品、纪念照和快乐的回忆,学校宜利用校刊、校园网等平台,充分整合与展示这些资料,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整体提升民族团结的实效。
(三)因材施教,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多种形式
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教育形式宜活泼多样。千篇一律的说教、枯燥乏味的陈词滥调是无法引起儿童足够的注意的。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因材施教,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将鲜明的教育与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