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卑》读后感[样例5]

时间:2019-05-12 12:2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挑战自卑》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挑战自卑》读后感》。

第一篇:《挑战自卑》读后感

读《挑战自卑》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看阿德勒的《挑战自卑》,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生道路和人生的意义。它包括生活的意义、心灵和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梦、家庭、学校、青春期、犯罪与预防、职业、同伴、爱情与婚姻一共十二章。书的原名为《What Llfe Should Mean to You》。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而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卑感与优越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而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如果一个人能够勇敢正确的面对自卑感,相信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所处的环境,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是他们脱离自卑感。但是如果一个人气馁了,不相信自己能够改进自己所处的环境,那么他将选择逃避,他会用一种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自欺,在我们看来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他如果觉得自己软弱,会去使他觉得强大的地方寻找优越感,而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壮。他用这种方式麻木自己,而最终他的自卑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是成为他精神生活中永远存在的暗流,这是我们便可将之称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而无所适从的表现。当我们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愤怒,会流泪,会道歉„„而这些有时候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在生活中,有时面对比我强大很多的人,我的选择往往是离开,然后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人以获得自己的强大感。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到后来越发的不敢面对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挑战自卑》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讲述使我明白了很多: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勇敢去面对自己的自卑,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的使自己得到优越感,而他那一时的优越感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象。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目标,它是属于个人独有的东西。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的能够将之完整无缺的描述出来。但是他却可以将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具体化。优越感的目标一被具体化,那么这个人的所有行为对于他的优越感目标来说都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样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他们便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一个人如果认为他懒惰能够获得老师的关心,家长的关注那么他便不会进,行改变,因为他的目标是博得老师的关注,他为了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现在,很多地方都要求对症下药,无论医院还是学校,而个体心理学在这方面恰恰相反。当一个小孩子懒惰,我们如果想改变他是完全没有用的。也许他只是想让老师注意到他,得到老师的关心。假使我们努力去改变他,那么他便会采取另一种行为去获取老师的关心,以达到他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探求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和优越感之间的关系。还是小孩子懒惰这个例子,我们要找到孩子懒惰是为了得到什么,并且他要给自己哪种优越感,最后

根据他的优越感目标改进他的行为。当他们的具体目标改进的时候,随之改变的便是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他们便会用自己新有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目标。

书中告诉我们该怎样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是沿着由失败到成功这条伟大的行动线向前推进的,但是只有那些在奋斗路上表现出利人一面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然而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特点。而自卑情结告诉那些失败者:“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有你的份。”我们要做的就是帮让那些失败者的目标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使它们有助于人类的合作。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阿德勒在这本书里面总的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篇:《超越自卑》读后感(推荐)

自卑是一场误会

不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个体心理学,他们对个体的发展都持有一个共识: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已经决定了个体成年人的行为。我认为这个基本的观点是个体社会心理学的精髓,它指出了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早期社会经验对个体成长的绝对影响力。这个说法让人惊喜的同时也令人感到残酷。试着回想一下,把时钟拨回你的童年,抛去那些软绵绵的美好回忆,肯定还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苦涩记忆挥之不去,比如在童年时期你是否因为成绩差而产生过厌学的情绪,是否因为动作笨拙而害怕体育运动,是否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而产生自卑心里。如果不幸的你拥有这些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而且你深深的认为那些早年的生活经验给你的性格成长带去了许多麻烦,让你走了许多弯路,或者到现在都无法自拔,我一点都不认为你在夸大其词,我只会对你表示同情和惋惜,同样也对那个曾经因为环境而产生自卑的我。

作为一个自卑的受害者,当你试着去寻根溯源、对此想探一究竟的时候,我确信你是在做非常正确的事情。通常许多自卑者喜欢把注意力投向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一类的书籍,我能明白他们急需重拾生活的勇气,但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自卑者必须提取勇气去面对自卑,一旦你有逃避心里或者期待通过各种表面的形式去掩饰它,那样不过是掩耳盗铃。要想彻底征服一个东西你必须足够了解它,自卑也是一样的。读完《超越自卑》,我想那些曾经深受自卑困扰的人,必定会长嘘一口气,可以说是释然,也带着那么一点惊喜,起码我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有那么一点惊喜。惊喜的结论是:自卑是一个偶然事件的结果。你终究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误会,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这种偶然的误会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同样基于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是指童年时期的我们对所遭遇的经验和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可选择性和随机性。必然性是指任何个体在幼年时期的心灵就已经具备感知能力,但是尚未成熟,正是由于这种尚未成熟但同样具备感知能力的特点,个体的心灵一旦遭遇到过于沉重和不相匹配的社会经验时,便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经验和心灵感知的不相匹配是造成这一切的元凶。自卑者都是无辜的,这取决于自卑形成的偶然性,自卑完全不能体现个体在个人能力上的差异,所以自卑者由于自卑情结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也是一场误会。这样一个结论的得出可能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被表象所迷惑,童年时期的心灵过于柔弱而且缺乏理性,而环境却是那么的野蛮完全无法顾及到幼年时期的心灵。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的是,读小学一年级的我曾经因为学自行车被父亲斥责和被同龄人嘲笑,在高中甚至大学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让我怀疑自己的运动天赋,一致于害怕体育课。同样的经验不仅在幼年时期,青春期的很多少年少女因为爱情的受挫而否定或者逃避爱情的例子比比皆是。哪怕是经历丰富的成年人,也会因为生活的受挫而对生活产生厌烦逃避的态度,这跟幼年时期形成自卑感的机制颇有相似之处。某些经验让我们的优越感受挫,从而让我们对生活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从这一点上来讲,作为个体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事业受挫而否定世界,因为爱情受挫而否定婚姻,因为交友受挫而否定友情。我总认为个体在提取经验意义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与自卑的相遇在我看来是一场误会,同时也是一场残酷的消耗,它让我们错误的认识并对待生活,让我们错失了美好的东西比如时间、生活的乐趣。然而这一切我们都没法申诉,只能憋在心理。仿佛你跟一个女人谈恋爱,到最后发现她是一个女骗子,而你年华已逝。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都认为幼年时期的遭遇已经决定了成年人的行为和对生活遭遇的反映。这种说法同样残酷,但是他们并不是借此来说明我们没法改变自己,要真是这样,那生活就太没意思了。其实自卑的个体还是具备超越自卑的能力和可能性的,这也就是这本书带给自卑者最好的福音。其实,不论是否被自卑所困扰,我认为个体都拥有超越环境和经验束缚的能力,而实现这种超越在我看来是个体的最高理性和价值的体现。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完全不能认同阿德勒先生将合作视为生活的唯一且正确的意义。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而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参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认识,会影响到其理论本身的严谨性。如果我们接受阿德勒把自卑定义为无法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产物,那么人人都有自卑似乎也是言之有理,而且自卑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它只能一个个被克服,就像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一种需求次被满足另一个种需次会顶替上去。然而,对我们来说,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卑,认识到它的偶然性和我们认知的局限性,从而克服它,当你获取了第一个克服自卑成功的经验,那么你就能比较容易克服由下一个问题而产生的自卑情绪,这种正向的良好的循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永远不要被一种自卑或是童年早期的自卑所捆死,我们需要试着突破它,找到生命的补偿,这种补偿将给予我们面对下一个问题的勇气和信念。

第三篇:《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第四篇: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

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读后感

仁布县中学政治教师:章仕德

阅读了阿德勒的教育思想:第五章中阿德勒讲到了自卑情结是如何形成的,而第六章就接着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在儿童成长中防止自卑情结。这章中讲到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我先就其中2个谈谈自己的体会:

1、孩子是否懒惰?

阿德勒认为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完成任务,那么他更愿意被视为懒惰,而不是无能,或缺乏天赋。一个懒惰的孩子一旦做好某件事情,他就会得到赞扬,并且听到“他如果不是懒惰,就能做好许多事情”。这个小孩对于这种说法感到完全心满意足,因为他认为,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还有那些缺乏勇气、精神不振、不能集中精力和总是依赖别人、不独立的孩子也是属于这种类型。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有个学生留过级,成绩相当差,但我发现她并不是很笨,只要用心听,也不至于不及格。但是,这个学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上课不愿意听,课后作业不完成,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考试时,她连题目都不看,拿起笔乱写一通,其实只要认真做,不至于分数那么低。曾经,我经常惊讶于她的这种表现,为什么明明会做的题目她都不愿去做呢?难道她愿意得低分?难道她甘愿被嘲笑?现在,我似乎能明白她的想法了。我想她的做法只是想证明她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学,而是懒惰,只要肯学,还是能学好的。看来关键是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她害怕面对失败,害怕经过努力思考以后考试分数还是不尽人意,所以,她索性选择最极端的方式:乱写一气,会做的也不做。

2、孩子对教师是什么态度?

阿德勒认为,通常孩子们会隐藏他们对教师的真实情感。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批评他的同学,并试图贬损他们,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贬损他人的倾向就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儿童盛气凌人,吹毛求疵,总以为比别人知道得多。他们实际上用这种方法来掩盖自己的虚弱。

对于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班级里的一位学困生,他学习积极性相当高,但成绩一直不尽人意。有次考试,这个学生依旧考的不好,却还要取笑一个优等生,取笑人家没有考到优秀。当时,我就非常恼火,心想,自己考得分数那么低,却还要取笑人家,你有什么资格呢?现在我总算明白了,他这样做只是证明:连优等生都没考到优秀,所以我考得分数低是应该的,不是我笨,而是试卷太难,或是其他原因。他想用优等生没考到优秀来为自己的低分找借口。表面上他满不在乎,还盛气凌人地数落他人考不好,其实他是在极力掩饰自己的虚弱,自己的自卑啊。这样想想,觉得这孩子还是挺值得同情的。我要做的不应该是批评,而是引导啊!

此外,结合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我谈几点教师如何让儿童防止自卑心理?

一、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很多学生只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总是不相信自己,而没有发现自己的很多优点,我们教师就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逐渐地走出自卑的阴影。

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有的学生一直在努力,成绩并不明显,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该肯定他们、鼓

励他们,而不是责备他们、批评他们,要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让学生大胆尝试,多参加集体活动。

有的学生胆小,性格孤僻,总是封闭自己,形成了闭锁心理。正如阿德勒所说,“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自己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只起次要的作用”。这时候,我们教师要开导他们,带领他们参加一些简单的集体活动,逐步让他们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议论与批评。

有的学生太在乎他人的议论与批评,别人说他这不好那不好,他就陷入其中、不可自拔,结果更加自卑、更加不行,正如阿德勒所说,“一些孩子能够忍受别人的嘲笑;另一些孩子可能就因此丧失勇气,回避困难,并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外在的表面形象,这也表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待他人的议论与批评,我们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太在乎。

作为一个教师,我越发觉得懂得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么重要。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去想,去寻求儿童产生不良行为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4年4月25日

第五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下载《挑战自卑》读后感[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挑战自卑》读后感[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超越自卑》读后感5篇

    《超越自卑》一书的作者A·阿德勒。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全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自卑与超......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5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忘了是哪儿听到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9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可能我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比如“自卑”这个词,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呀,可当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它告诉我,这只......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生命意义:阿德勒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 1927年心理学奠基之作。经典自有让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对于生活的脉络逻辑中,层层剥开了自我的真相。尽管书中一些观念对于现代......

    干吗要自卑读后感[最终定稿]

    干吗要自卑读后感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体会有二:一是人要面对自己,二是人要面对失败。在这里先说说第一点的读后感想。在美国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都要掉头对他多看一眼。他......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