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2 12:2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会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

在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股份企业,很大一部分报账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有的报账员身兼数职,有些单位对报账员一年之内人已更换几次,更有个别单位的报账员岗位由办公室人员轮流担任,造成财务人员思想浮动,不安心财务工作,直接影响了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2、部分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匮乏

部分财务人员没有进行财会及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对会计知识一知半解,不能按会计制度建账,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如编制记账凭证无原始单据或单据不全,凭证填制项目不全;经办、复核、验收,审批签章不全;会计科目使用不当;没有内部稽核制度;账簿记录摘要不清;不顺时记账;不结帐、转账;不按规定改错等等。

3、审核不规范,原始资料失真,会计核算基础资料不实

会计核算应以经济活动中取得的各种原始凭证为依据,而目前,有一些单位为了局部利益,小团体利益的需要,对一些不合法的开支,用假发票或原始凭证来处理,再加上单位对凭证审核不严,个别单位还有原始单据和记账凭证金额不符,有虚报冒领现象,明细科目记载不清,财务混乱,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没有建立财产物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造成账实长期不符。

有些单位长期不进行财产清查,账实不符现象严重。个别单位部分财产早已报废,而在账面上依旧存在,有的单位购进的某些财产根本不在财产账上如实反映。造成单位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5、少数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这样,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会计制度设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贯彻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法规制度

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以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法规制度为依据,不能与之相背离。制定和执行了会计制度,也就贯彻落实了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法规制度。

二、有利于提供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水平,有效抑制会计工作的混乱局面,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

从宏观上看,国家制订计划、出台政策、开展综合平衡工作时需要高度概括的会计资料。这些会计资料是通过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提供的,而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要以各地区、各部门指标的相互可比为前提。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从宏观角度对会计工作提出普遍、共同的要求,通过强制执行,为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从而加强了综合平衡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的经济管理水平。

从微观上看,各单位不但要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还应结合自身经济管理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出适用本单位的会计制度,解决个性问题,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贯彻执行,有利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可靠,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会计制度的约束,可以纠正一些会计工作混乱、管理松懈的现象,有效抑制不设账、造假账等种种违法行为。可以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三、有利于加强会计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会计制度设计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职责分工、岗位责任制以及业务工作程序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而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促进了会计工作的正常、顺利运行。同时,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制度设计也规划了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外出报出的程序与方法,形成一个系统,保证了会计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二篇:浅谈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蒋柳艳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的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制定国家财政政策,开展宏观调控的依据,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还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为决策者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会计工作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一、会计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会计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界定会计管理组织形式、划分会计管理职责权限、设置会计管理机构、实施会计人员管理的组织制度,它取决于经济管理体制,并属于经济管理体制一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施会计管理的机构和组织;二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有关法律、准则和制度等规范体系。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会计管理体制类型:一是集中与立法管理型。所谓集中与立法管理,是指政府积极参与会计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而会计职业团体在会计活动的管理中不占主导地位,只起着协助政府管理会计活动的作用。如法国和日本是集中与立法管理型的国家;二是自我管理型。所谓自我管理,是指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较少。除某些必要的立法外,对会计活动的管理完全交给会计职业团体自行管理。如英国、美国是自我管理型的国家。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我国这种会计管理体制在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许多经济成分,如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均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现有的所有制结构还将发生重大变化,但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主要侧重于对行政机关、国家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而对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在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模式中,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权限在各单位,其档案关系、组织关系、工资报酬、福利待遇、职位升迁都由各单位决定,报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成了形式,会计人员自身利益的实现牢牢掌握在经营者手中,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为了粉饰自身经营业绩,各种虚假会计信息便应运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

二、会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会计法》规定,我国实行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报告进行社会审计,财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单位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其他相关国家部门按照各自职权范围实施监督。但现实工作中,会计监督的监督机制明显落后,导致会计监督不力。一是监督观念陈旧。由于个别领导重收入、轻支出,重堵截、轻防范,重治标、轻治本的观念较强,错误地认为工资要发,利润要增,导致会计监督流于形式,监督力度不够;二是

监督方法滞后。进行会计监督时大多沿用计划经济年代常用的一套老办法,事后查处多,事前控制少;违纪违法查处多,合理效益性查处少。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监督指标体系,量化监督对象,甚至与被监督单位联网,及时考核和评价监督工作。在制定监督指标时,要从制止企业会计舞弊问题发生方面来量化监督工作;其次,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武装监督人员,积极开发监督的实用软件,最大限度地扩大监督的计算机监控范围。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规范要求。基于成本考虑,在会计机构设置上,有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而且设施简陋,缺乏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办公条件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有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最常见的做法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这些人往往身兼数个单位,一般定期来做账,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度较低等,使得其对优秀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一些大企业,会计队伍不稳定,跳槽较为频繁。有的企业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有违规操作现象。有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根本不设账,以票代账,或者虽然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不按规定使用会计科目,张冠李戴,无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收

入与费用不配比;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式记账等情况时有发生。

四、内部会计控制有待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控制机制,没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很难组织起现代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活动,更谈不上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不相容职责未分离。《会计法》第21条明确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但有的企业以人员精简为由,让出纳人员兼管报销工作,财务专用印鉴也由出纳一人保管,严重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这种做法不但容易造成工作中的差错,而且为职业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物资采购管理不善。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财产物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造成账实长期不符。有些单位长期不进行财产清查,账实不符现象严重。个别单位部分财产早已报废,而在账面上依旧存在,有的单位购进的某些财产根本不在财产账上如实反映,造成单位财产不实,数据失真。有的企业不按照生产需要安排采购,造成物资积压浪费,加重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有的企业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材料管理部门长期不与财务部门对账。

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面还存在问题

笔者认为,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的培训应该是市场化运作的过程,市场上需要什么会计机构就应培训什么,请什么样的老师、到哪里去招生等,都应由培训机构去解决,政府部门不便也

不能替代,财政部门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财政部制定并公布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大纲,省财政厅负责制定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即财政部门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游戏规则,财政部门在其中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大家都清楚,只有通过市场化竞争才能把培训质量提上去,才能降低广大会计人员的培训成本,才能切实减轻广大会计人员的经济负担。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远.高级财务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汤谷良.企业财务管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第三篇:政府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笔者通过对政府部门单位会计工作的检查与调研,发现当前政府部门单位的会计日常核算工作存在会计行为不规范、信息失真严重等等方面的问题,若不加以纠正及防范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本文拟对目前政府部门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人员职责不明,有的领导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部分单位由于未给会计人员明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自己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得过且过;个别单位领导人、会计机构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授意、指使会计人员违规操作;个别会计人员职业纪律松弛,职业道德失范,丧失原则,放弃职守;有的会计人员老好人主义作怪,知情不举,甚至共同作弊。

2、会计基础较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是填制的记账凭证不准确。有的单位填制的会计记账凭证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处理业务不及时;二是收受的原始凭证不规范。有些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三是账务处理错误,科目运用不当,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核算不规范。按照财政 部文件规定,单位支出核算要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同时还要进行明晰的经济分类核算。但很多预算单位没有设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科目,仅经济分类进行核算,在填报决算时随意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四是长期不进行资产登记和清查,帐实不符;五是支出明细科目设臵不统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后,重新确定了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财政部也于2006年分别下发了《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两个文件,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账目的明细科目设臵要求没能达到统一;六是不及时报送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决策参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七是工作不细致,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3、收支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对各项收支管理,各级都明确的规定和制度,但少数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却有意无意地违反规定。表现在收入上,一是不使用正规收费票据。二是收入不入帐,或设法截留、隐匿或转移罚没收入、事业性收费收入、租赁收入等,私设“小金库”。三是行政事业性收费超范围、超标准,加大群众负担等等。表现在支出上,一是经费使用不合理,一方面资金紧张,一方面浪费现象严重。二是奖金津贴不按规定发放,变相提高职工待遇。三是有的禁令不执行,假借名义外出旅游观光、相互宴请、馈赠;四是有些单位采用加大采购费用,虚列劳务、工程、运费等虚假手段套取和倒出现金等等。收支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严。

4、往来不明、资产不清、呆账突出。部分单位的债权债务关系长期没理顺,也未进行清理,应收款项长期不进行催收,对形成的呆账未及时进行会计处理。部分单位对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也未照规定转作收入。个别单位将资金和财产借给与本部门行政和业务活动无关的其它单位和个人长期使用,有的已经形成了呆账。部分单位长期以来没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没有按照会计凭证进行登记,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5、专项资金管理失控,专款不能专用。有的单位将专项资金专账核算错误地理解为要单独建账核算,有的单位甚至将专项资金交由会计机构以外的其它部门进行核算和管理;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不进行专户明细核算,笼统放在往来中,不能清晰反映专款的收支全貌;有的单位正常经费不足,想方设法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管理的失控,使专款不能专用,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6、财务分析缺乏,参考价值不高。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业务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 分析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意识不强,对单位的业务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单纯的会计核算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从全局角度看待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因而做出的财务分析具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找不准问题的要害,导致了财政部门和单位领导都不能全面了解单位财务运行状况。

7、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随心所欲。少数单位尚未建立内控制度,有的单位虽有制度但多数未能遵照执行,流于形式、就连最起码的主办出纳分离、印鉴分离、票据领取与使用分离、制单与审核分离都没有做到。内控制度不健全,往往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二、影响政府单位会计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政府单位领导,由于对财会工作缺乏了解,认为会计工作不过是“写写算算”“收收支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任用的会计人员,不用说会计基础工作如何达到规范化要求,就连最基本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法都搞不明白,人为延缓了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进程。

2、会计法宣传教育工作薄弱。会计法是依法规范财务制度,确保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必须要掌握与严格执行的管理法则。但有的单位管理人员 和业务人员对会计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法具体内容并能效执行的人员并不多,而且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没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使得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没意识到会计法的存在。

3、现行的会计制度不能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是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财政部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分别制定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但随着行政单位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深入,现有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许多政府单位内部职能交叉,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事业管理部门,在单位既有行政经费又有事业经费的情况下,适用哪一种会计制度就难确定。这样,就导致具体单位在选择执行的会计制度时既有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也有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还有一套账内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的。由于执行不规范、不统一,影响财政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统计和对比。

4、财会人员学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待提高。目前尤溪县的政府单位财会人员中,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全日制财经院校本科毕业的仅占财会人员的 2%,全日制财经院校专科毕业的也只占财会人员的3%,会计人员的素质与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业务水平、文化层次不高,业务不精,素质普遍较低。

5、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的单位很少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不合理、执行效果较差。一是费用审批程序不合理。目前对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二是部分不相容岗位未适当分离、职责不明。有的单位内部岗位责任不清,存在着谁收费谁领取核销发票、坐收坐支现象。有的没有按票据领销与票据使用岗位相分离原则,收入没有按时解缴。有的单位资产保管、处臵与报账会计职能未分离。有的单位经手人、审核人未分离。

6、有的单位财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单位财会人员中,“懒”、“惰”“拖”的思想较为严重,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处理烦琐的日常事务和人际关系上,对现行的各项会计规定知之不多,应把握的会计基础知识也未能真正把握。表现在具体工作上便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三、加强政府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政府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会计法的认识。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单位会计工作责任的主体,单位负责人 对执行会计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些政府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认识不够,各地财政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如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研讨会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向他们宣传会计法规制度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强化单位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使他们认识到实施会计法不仅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单位负责人自己的法定职责。

2、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定期开展会计人员参加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学习班,主要讲解《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规范性文件、财务情况说明书和财务分析报告的具体撰写等项内容。通过培训使广大会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

3、合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现的政府内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梳理,对完全企业化管理或政府已决定改制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以事业收入为主的事业单位,如高校、医院等,可暂时先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等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改革、事业改革全部到位后,再将进入市场运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出预算单位会计系列,适用企业会计;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则改变现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分开制定的做法,将之合并为一个制度,称为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将现行两套制度会计科目,根据日前的核算需要和管理要求,进行必要的归并和调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系统。

4、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政府单位应依据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其内部控制管理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建立健全政府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内部监督制度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各项工作的处理都必须严格照规定的章程办理,推行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审核制,做到不同职务的相互分离,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实施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为了规范会计秩序和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还要建立违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追究制度,内部追究制度要突出内部性、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从而使得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5、加强资产和资金管理,科学配臵单位资源,防止国资产流失。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应配备专职人员对资产进行管理,彻底打破目前财产物资分口管理散乱、难以清理、调拨的局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调拨的完善管理体系,完善资产合理流动。二是加强会计核算。单位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进行价值管理和恰当的数量管理,对固定资产的购进和转让,原则上应先经评估讨论通过后方可进行;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确保固定资 产账实相符,加强产权管理,防止国资产流失。三是政府单位要及时清理往来款项,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和数量较大的欠款要重点清理,通过清理优化单位的资产状况,进一步保证资金的安全。

6、加强政府单位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必须按照《会计法》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防止日常工作中的漏洞、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的内容涉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相关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分析上,采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使用预算完成率、预算拨款增长率、公用支出增长率、人员支出比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经费结余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行政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7、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是提高会计法的实施效果,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要较强的法制观念,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在单位的日常运作过程中,要不断地促使会计人员提高业务能力,鼓励会计人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爱岗敬业。同时,严格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不断给会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第四篇: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多元化监管模式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金融监管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实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分别由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体制在前几年对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纠正金融业的“三乱”,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其一,降低了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管成本。我国的存款类机构(银行、信用社)、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在资金融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银行管理,其外汇业务也由外汇管理局监管,在业务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交流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有的金融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出现监管“真空”。或有的金融创新得不到监管当局的认可,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其二,限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空间。全球金融正呈一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分业经营使我国银行不能开展综合业务,今后很难与国外银行平等竞争,制约了国内银行的发展步伐;其三,不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和监管趋势。目前,许多国家为适应金融一体化趋势,纷纷对过去的多元化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如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事实表明,这种做法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我国,已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进行拆借、债券回购,以股票质押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允许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回购交易,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等。可以预见,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融合,分业经营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分业监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障碍。

2、金融监管内容重点不突出,监管内容不全面。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乎段落后。

一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偏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二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

容过窄,仍局限于存贷款、结算、信用卡等业务,已不能涵盖全部金融业务;对金融创新业务的监管滞后,一些新的金融业务未及时纳入监管视线。三是金融监管范围缩小,一些准金融机构和准金融业务未纳入监管范围,如将彩票市场、社会集资等监管业务逐步移交给其他部门监管;社会保障体系中涉及的准金融业,如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分散于不同的部门经营和管理,未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范畴。在部门和地方利益驱使下,这些业务开展的状况十分混乱,有的地方出现地方政府挪用养老保险金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隐藏较大的金融风险。

3、金融监管方式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监管手段陈旧。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首先,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日常业务监管、市场退出等方面,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虽然近两年开始试行非现场监管,但其方式还不完善,监管的有效性很低。其次,监管手段陈旧,科技水平低,与被监管机构未实现电脑联网,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使监管人员忙于监管资料的收集和层层上报工作,效率低,成本高。第三,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监管经验不足,尤其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处理缺乏成熟经验,许多法律和制度建设滞后。第四,利用社会力量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尚未起步,对外部审计师的利用几乎是空白,对如何利用外部中介机构实行金融监管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第五,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4、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严重稀缺,金融监管能力偏低。监管人员素质不全面,高素质人才缺乏。

尤其是基层人行,队伍结构上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中低学历者多,高学历者少;了解传统金融业务的人多,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的人少;从事具体业务操作的人多,从事金融监管研究的人少;具有某项知识和技能的人多,全面掌握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知识的人少。

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管是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的主要职责,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监管水平较之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还存在如下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缺陷:

1、金融监管理念尚有一定的缺失性。当前,人民银行在实现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上成效明显,风险监管已成为工作重点。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监管目标理念

较为单一。②市场约束理念不足。经济金融市场化、一体化日渐深入的情况下,市场约束有助于加强资本管制的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为此,新的巴塞尔协议框架把市场纪律和约束力确立为资本监管的第三大支柱。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对市场约束理念的引入尚付阙如,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参与对商业银行的审计、检查也乏善可陈,从而使得监管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③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有待加强。

2、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留有缺陷,需要改进。基层人民银行普遍推行了金融监管责任制,有利于规范监管行为,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从实践来看,监管责任制度创新的实际效果与设计预期具有一定的反差,其缺陷主要表现为:①监管责任制有些规定不明确具体,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②监管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兼容。③监管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滞后,影响其可操作性。

3、金融监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监管需求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当前,人民银行县支行内设机构改革后,大部分县支行的原合作金融管理股、金管股、调统股已合并为金融机构监管股,由于中心支行原对应的科室仍各司其职,故县支行原各部门人员继续履行原有职能,使得某些支行员工产生了错误认识,致使县支行金融监管合力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另外,基层人民银行其他部门的人力、物力基本占用了支行总体力量的大部分,而履行基层央行主要职能的金融监管部门仅占支行总体的少部分,与内设机构合并后监管任务加重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

4、金融监管的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滞后,制约监管效率的提高。依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一系统都不是独立和封闭的,其内部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且与其他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建立区域性金融安全区,决定于区域内的各项因素,也与邻近区域的经济金融运行质量、风险程度等相关。故而,建立起基层央行与各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分支机构间、基层央行与证监会和保监会分支机构间的信息沟通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联手监管,有利于构建牢固的金融风险“防火墙”。

5、金融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和人员素质有待改进和提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大程度上限于领导的评价和看法,监管人员的选配、调动主要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选配人员的业务监管能力,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管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来实现监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冲击和震荡将是全面的、深刻的、久远的。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直面挑战,勇于开拓,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迅速提高

央行金融监管水平。

1、加强对国际金融知识、国外金融法律、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国际金融组织规定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要改变目前对国际金融发展和监管动态的研究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现状,人行各大区分行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增加对国际金融形势的了解;各基层人行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学习研究国际上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根据我国金融工作的实际需要,学习、研究、借鉴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银行业监管的有关规定;对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国际通用的监管准则,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监管细则,指导我国的银行监管工作。

2、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现行《商业银行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对银行业监管的需要。要根据金融市场开放的现状、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设立和经营情况、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进一步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框架。

3、改进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加强人民银行与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协调工作,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和职责;同时,在保持分业的基础上加强各监管机关的沟通,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针对金融业必将实行混业经营的趋势,未雨绸缪,为金融监管实现混业监管做好法律上、制度上、组织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4、合理确定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方式,鼓励金融创新。首先,要转变监管理念,将谨慎的风险监管确定为央行监管目标,对金融机构法人以风险监管为主,实行并表监管,对其分支机构以合规监管为主。其次,要实现监管方式由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为主向非现场监管为主的转变,一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非现场监管网络,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风险监管,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减少金融管制,正确区分金融创新和金融违规,保持金融机构的竞争活力。第三,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金融创新业务和准金融业务纳入监管范围,加强央行对全社会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防范金融创新和准金融业务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第四,要尽快实现金融监管手段的现代化,加强金融监管的电子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管理,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第五,要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师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程序,促进非现场监管、现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

5、加强中央银行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管水平。

6、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外资银行的监管方面,要加强与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国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的联系,严格审查外资银行的经营水平,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

严格审查其拟任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防止国外金融风险在我国的扩散。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的合作,及时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监管准则、方式和手段,在人才培训、信息沟通、工作交流等方面提供国际合作,促进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大力提高监管水平。

同样根据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对策思路以供探讨:

(一)更新金融监管理念,树立和增强监管中的“效益、市场、系统、持续”意识。正确的监管理念是指导金融监管的有力指南,亦须顺应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而作出适应性的调整。

由此,我们认为,在坚持原有合理的监管理念基础上,应结合新的形势需要,适当引入和增强新的监管理念内涵。①适当引入监管中的“效益”理念。对一些经济金融运行质量较差、金融风险积累突出的地方,人民银行应强化金融监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稳定金融秩序,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一些化解显性金融风险已有明显成绩、经济金融运行较为平稳的地方,人民银行在履行好风险性监管职责的同时,监管重点宜有所倾斜,适度突出对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指引,带动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较好地实现金融监管宏观刚性和银行微观经营灵活度的协调统一。②树立“市场约束”的监管理念。有效的市场约束,是商业银行实行审慎经营的驱动力,也促使商业银行保持雄厚的资本基础以抵御风险,故可以作为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市场约束要求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我国银行业而言,宜采取渐进式的逐步推进方式。同时,人民银行实施金融监管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制约作用,引入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检查、监督、资信评级等,以提升金融监管的效能。③增强“系统、持续”的监管理念。人民银行在监管时应统筹规划,注意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现场监管的查误纠错机制的作用,减少监管工作的随意性、突击性;深入研究银行业务的周期性规律,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特征,尽可能减少或杜绝无效监管,在持续监管中逐渐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

(二)改进和完善金融监管责任制的制度安排。①完善监管责任制体系,增强责任制的可操作性。从实际工作中看,实现“授权定责、权责平衡”是确保监管责任制落实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监管权限来划定责任,谁失误由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划分责任应明确、细致、具体,各级、各类监管责任人对哪些金融风险承担责任及责任的种类,应具体细化,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②改进责任制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实行监管责任制后,监管者责任重大,从事监管工作具有风险性,应当建立绩效挂钩式的激励机制。同时,可施行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消极作为追究制等,实现激励与约束的有机兼容,使金融监管活力不断激发出来。③加快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及早制定统一、规范、具体的监管岗位操作规程,以明确分解和定位岗位责任;建立以内审、监察部门为主实行的监督制衡机制,以预防、纠正和处罚执法失当等行为。为减少年终考评的主观随意性,可采取以科学设定的指标考核为主、结合抽查核实、个人述职的方式,区别各级不同责任人而分类考核,并辅之以平时累积的监管过程情况材料、表格等进行综合性的监管考评。

(三)优化监管机构内部的人员配置,增强金融监管力量。目前,多数县支行的金融监管仍采取分组的方法,这不利于金融监管整体力量的有效发挥,可以将监管业务划分为现场监管、非现场监管和日常监管三个部分,以此来配备监管人员,发挥监管合力。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上向监管部门倾斜,增加监管人员所占的比例,以强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四)加快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之间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金融监管信息沟通体系和渠道,及时就区域内的金融动态、风险状况、违法违规行为等互通有无、数据共享,密切监视毗邻地区的金融风险对本区域的可能影响,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人行分支机构应在现有的分业监管格局下加强与证监会、保监会分支机构的联系、磋商,逐步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以大大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结合辖区和监管自身实际,尽早开发实用、有效的监管业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为辖内金融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科技支持;尽快实现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计算机联网,强化实时信息联系与数据集成,适时建立起商业银行监管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整的监控网络,促进监管效能的提升。

(五)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金融监管人员的资格管理,应当朝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为此,要制定金融监管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逐步形成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监管人员选任机制,把好监管人员的“入口关”。在此基础上,人民银行应把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员工,注意好前瞻性、应时性和基础性培训的结合,鼓励员工深造,吸收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使得监管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加入WTO后金融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篇: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

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互联互通程度低。设备和软件存在重复购置,网络设施和传输通道分配不尽合理,内网、专网和外网的隔离方式还不明确,部分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和政府网站,没有开发自己的业务应用系统,部门之间网络差距和信息差距较大。缺乏区域性的政务统一基础网络信息平台。

电子政务现行建设和管理体制导致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拥有情况互不熟悉,资金和设备比较分散,信息沟通和管理协调难度增大,形成了网络上的“纵强横弱”和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共享程度低,导致整合范围广,整合难度大。

缺乏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框架和相互关联的部门规划。一些单位和部门过分夸大本部门局域网的特殊性和工作信息的保密性,提出独立建设网络平台、数据中心、容灾中心、安全认证中心等,很少考虑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部分单位在推进自己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发展定位,也没有与其他相关业务来往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和市信息化办协调,各自为政,盲目投资,导致一些资源的重复建设。

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资源的标准规范尚未统一,条块分割,整合程度差,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造成了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2.办公自动化和应用系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电子政务应用处于个别政务流程信息化阶段,流程整合和服务创新刚刚起步,政府部门之间协同办公的程度较低。对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应用有迫切的需要,但多数政务部门的信息中心独自成功开发具有较高适用性和易用性的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有限。

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撑、应急指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等应用系统的本地特色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缺乏结合本地实际的自主开发的软件产品。已建成的大部分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相对固化,更新缓慢,软件系统不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单位还在使用单机版的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一体化程度低,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动系统几乎空白。

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各部门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大不相同。个别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比较好的已经应用网络安全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杀毒软件基本齐备,而有的连基本的防病毒软件都没有安装。大多数没有综合实施CA认证、数据备份、防火墙等三种以上安全保障措施,也没有制订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多数部门的安全应急队伍尚在建设当中。还没有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整体防护能力不高,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

4.缺乏电子政务专门人才,机构职能有待强化

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缺乏、分散,公务员计算机整体水平偏低。目前,普遍缺乏专业的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缺少具有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经验的通才。由于待遇相对不高,吸引力有限,人才存量不足,流失严重,远不能满足各部门对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以贵阳市为例,17个市政府组成部门和市直部门中有3家单位没有设立类似信息中心、信息科这样的专职部门,已经设立的信息中心(或类似机构)级别待定或者较低,仅有部分单位拥有自己的专职网络和计算机维护人员,专业的电子政务人才极其匮乏

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尤其在县(区),无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信

息化领导小组,有些部门甚至没有专职的信息人员,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困难。对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单一建网站和网络铺设上。这些落后意识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政务进程与应用。

5.信息资源未能实现共享和共用

部门业务系统的各种数据的格式不同,平台不同,信息交换渠道不畅,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可重复利用度低。

此外,电子政务政策制定、法制建设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电子政务运维的创新机制不足。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不足。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宣传,突破误区。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治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熟悉,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心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治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三)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治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 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四)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要害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

(六)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确保电子政务顺利发展。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治理。这样既可

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实际上,有些地方已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并获得成功。建立电子政务 研究、咨询、统计和评估等方面的非政府机构,促进电子政务的改进与提高。

(七)加强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网络安全。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成份。

下载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投资银行法还没有出台。中国的证券公司还......

    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案例【4】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 中国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及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商业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

    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1.城市建设和开发无序扩张,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管理行为与土地资源特性的矛盾。](盲目依靠外延扩张方式推进城市建设,不切实际地......

    我国仓储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仓储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仓储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 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 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 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

    我国依法治国存在的问题

    首先,需要阐述以下什么是法治国家,简单地说,法治国家就是指主要依靠 正义之法来治理国政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以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关 于法治国家,其基本构造和社会条......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二十年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一些民营企业经历兴衰荣辱的二十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民营企业付出......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相关法制不够完善与健全;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法制环境;主管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