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说明了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始终把能源、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只有解决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继续处于领跑地位。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发展阶段的挑战。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电力等,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改变。
2、资源条件的挑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少气、缺油。近年来,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较高。2010年,煤炭所占能源消费比重高达59%,而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就非常明显。
3、产业结构的挑战。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污染几乎占据了全国总污染的70%。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4、技术创新的挑战。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制定战略规划。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
2、优化能源结构。从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推广现有先进用能技术,开发新的用能技术,提高生产设备的信息化水平。
3、推动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能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要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等自主研发方式,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是针对重化工业的新技术。
4、调整产业结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因此,我们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5、开展低碳试点。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浙江省各大城市都已开展探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是公交服务的延伸,不仅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便利性,更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问题。
6、完善政策法制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法规,是实现低碳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政策支持是基础。金融市场可以在投资的供给和需求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来填补这个时间上的空缺,发挥其在时间轴上挪动并匹配供给和需求的作用。对于在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研发上有创意、有实力的机构和人才,在政策上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在知识产权上要给予有力的保护。
第二篇: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
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
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只有解决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继续处于领跑地位。
发展低碳经济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从传统的以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推广现有先进用能技术,开发新的用能技术,提高生产设备的信息化水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因此,我们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在关键技术和新技术研发上有创意、有实力的机构和人才,在政策上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在知识产权上要给予有力的保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
但是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
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年―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
济的主导产业。再次,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重大项目,集中组织攻关,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区域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必须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为方向,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纽带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高度重视并逐步缓解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各地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自主创新不足,转化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国内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的现实看,都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材机制。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报告》在对经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的同时,还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围绕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通过积极扩大就业,支持劳动者就业和创业,可以增强社会活力。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有利于调动勤劳致富的积极性。通过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通过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素质。总之,通过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能够直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
?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报告》突出强调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的生机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报告》针对影响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重点部署。
一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税改革不断推进,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还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实践表明,现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很难避免一些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进一步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采取有区别的经济政策,不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贯彻《报告》精神,要按照履行职责与提供资源相对称的原则,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围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引导经济活动主体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的新形势
下,金融体制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保障金融安全的任务相当繁重。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建设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深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改革,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金融企业经营效益,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及时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安全。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国家计划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协调作用。要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制,健全编制程序,完善国家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机制,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二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
第三篇: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通过改革建立健全更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对现阶段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开篇,即精炼而突出地表明了改革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所在和紧迫性,特别是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同时在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以下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在国家与个人的分配关系上,提出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在企业与个人分配关系上,提出平等协商形成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在居民内部收入关系上,提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的取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总体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过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然而,改革进程不仅没有完结,而是进入更多触及深层矛盾的“深水区”。特别是人们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社会领域和政府自身的改革任务日益凸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另一
方面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 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从这一目标出发,(1)要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从目前我国工化所处的阶段来看, 发展很不平衡, 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加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2)要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 要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3)要加快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由于“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 , 我国传统工业化仅从单方面考虑工业发展, 损害了农业的发展, 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 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走新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4)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我基础的, 通过扩大工业的规模, 提高工业的从业人员比例来实现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是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基础的,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强调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
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进一步扩大内需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
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四、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破目前“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模式,推进专业化生产,以产业链整合生产要素,通过联合、重组、股份置换等方式,形成若干开发和集成能力较强的配套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业集团和一批高技术、专业化的“小巨人”,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低投入、高产
出、低消耗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线;在新建项目中积极推广低消耗、高效率的工艺和设备,严禁使用国家淘汰的高耗能设备和产品;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改造提升;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研发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成套设备、生产线的对外出口和转移;采取吸引外资和到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促进国际贸易与合作;采取联合开发、联合设计、合资合作等多种
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五、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进一步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审计和监测。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节能工程节能技术改造。农业领域要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交通领域要积极组织交通企业参加交通运输部开展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能源领域要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和用能管理,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全市综合能源消费中的比
重,加强对高耗能企业、高耗能产品的跟踪监测;积极推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太阳能与建筑集成应用技术、中水回用、海水淡化、能源替代与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和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第四篇:谈谈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转移性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发展观念、经济体制因素,也有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经济管理等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方面综合措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第一,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当前,我们必须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下,促进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转变。我们要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过去一年经济企稳回升主要依赖投资拉动和政策支撑,企业内生动力活力不足,外延型、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危机后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我们要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率先抢占制高点。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当前,对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拉动消费的基础;调整城乡二元结构,加速推进城镇化,释放需求潜力;调整区域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社会保障结构,安定人心、鼓励消费。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直接拉动了经济,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环境。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淘汰落后产能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相结合,促进第三产业高水平快速发展。
第三,经济增长要建立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基础上。目前,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短期不可能恢复。我们看到,去年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6%,今年预计同比增长8%;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猖獗,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60%,29.9%的产品出口过分依赖国外市场。因此,我们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同时稳定出口,保持协调发展。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就要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创新品种、提高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引导消费。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结构。要通过调整分配结构、扩大就业、改善社会保障等根本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第四,技术改造是调整产业结构最重要的措施。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外延式发展已难以为继。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财政投入1.18万亿元,带动4万亿元投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2.5万亿元,增幅为30.1%,但民间投资仍不足。外延式发展造成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风电、多晶硅等行业。技术改造是以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它的特点是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财政200亿元贴息带动6326亿投资,拉动倍数是28倍。今后,要突出实现“两化融合”,提升优化传统产业,控制总量,抑制过剩产能扩张。
第五,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保护资源环境。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状况堪忧,形势严峻,表现在:单位能耗远高于国际水平,污染物排放量名列前茅,人均资源贫乏,18个行业落后产能分别占到15%-25%。因此,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工业是耗能、排污大户,要大力推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广泛开展对标达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同时,加大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落实责任制和时间表,制定规范标准,强制淘汰;制定实施支持政策,如等量减量置换、建大关小等。
第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的增长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理念、新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和未来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目前,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网络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等,我们必须积极跟进,大力发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并注意新兴产业要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电子商务、软件服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以及生活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等。
第七,在加快发展信息化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当前,我们面临着信息产业更新换代、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软件服务走向深入,电子制造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发展信息产业是国际大趋势,要加快实施“核高基”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快三网的改造提升,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宽带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化广播电视网。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保障安全是第一责任。为此,中央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成立信息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强新时期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意见》、《国产关键软硬件推广计划》等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互联网管理,打击手机淫秽色情专项行动等等。当然,网络安全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目前相关部门正研究实施手机、网络实名制。
第八,增强企业的创新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充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用好汇率杠杆;用好部已有的各项专项资金;改进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推动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兼并重组。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
第五篇:1谈谈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第一题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对策
答:
1、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题:担保业务主要流程及其内部控制课本第15页
(1)担保业务的受理。受理担保业务时,要求被担保企业提供完整的资料。
(2)调查了解被担保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可以以被担保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调查被担保企业财务部门和主要管理者,必要时向被担保企业的商业往来客户、供货商和其他债权人,询问被担保企业情况,核对财务报表和主要凭证,查看库存,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企业的动态情况以及走访外部管理部门,了解其对被担保企业的评价,核对有关情况,获取第一手材料。
(3)担保业务的审批。担保业务审查人员通过对调查审批报告及相关材规审查,分析被
担保企业的履约能力、反担保情况及本企业相关利益,对照本企业的担保责任、担保标准和条件等政策规定,决定是否办理该担保业务。
(4)签订担保合同。根据调查、了解的被担保企业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和企业界的担保原
则、担保标准和条件,经审批后,与被担保企业签订担保合同。
(5)担保检查。在担保有效期内,担保业务人员应对被担保企业资格、经营管理和担保
等事项进行检查,并了解担保事项的进展情况,促使被担保企业按时履约,或在本企业履行担保责任垫付款项后能及时得到追偿。
(6)担保合同的履行。担保合同的履行,是指担保合同签订后,企业应被担保企业和受
益人要求对担保合同进行修改或应受益人要求履行担保责任,或在保证期满担保合同注销的过程。
(7)垫付款项及其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