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企业文化的差距与对策
我国企业文化的差距与对策
杨曼
(单位武汉,邮编)
摘 要: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凝聚力的形成及企业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国外名企的企业文
化先进决定了其兴盛,我国企业文化的落后导致了中小企业“群星陨落”现象。本文比较了中国与国外企业文化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适合中国的企业文化的建议。关键词:企业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建设
The Gap and Countmeasure for Chinese Enterprise Cultrue
Yang Man
(Wuhan)
Abstract:There are important functions that the enterprise cultrue leads to the
enterprise’s power and good apearance comes into being.The famous enterprises of abroad have advance enterprise culture,which determines the enterprise’s prosperity;however,the enterprises of country have behindhand enterprise culture,which determines the enterprise’s downfall and leads to the phenomena of a troop of enterprise’s falling from the sky.In this article,we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enterprise culture,then bring forward the advice to fou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culture which suits to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Key words:The Enterprise CultrueThe Gap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ultrue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必然要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国外先进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战胜落后的企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先进企业的文化比落后企业的文化更能适应竞争的要求,更具有生命力的缘故。先进企业的文化成为一种精神力量,调动和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本文着重讨论了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别,提出建设适合中国现状的企业文化的建议。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也叫公司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及其员工,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传统习惯和凝聚力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同时,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企业文化能凝聚和激励企业员工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像纽带,把员工与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全体员工认同或形成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促使所有的员工为了他们共同的观念而一起奋斗,形成特色企业精神后,就象一种传统,世代相传,不仅会对现在的企业员工,而且也会对后来进企业的员工具有很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2.企业文化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好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表现出来的东西,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对员工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13.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表现良好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良好的形象,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假如一个企业的社会形象表现为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态度,那么,这个企业不仅因其质量和服务而赚钱,也可以说是因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赚钱。
4.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核心的竞争力的形成。企业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而技术来自于管理,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没有竞争力,更谈不上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全体员工忠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凝聚力、激励、约束力的形成及企业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所以,管理者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企业文化融于企业管理之中,让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总目标服务,才能使企业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比较
在国外,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微软、戴尔等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甚至是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通用、奔驰等在传统行业里苦心经营奋力开拓,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并保持竞争优势;他们成功的经验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业绩的根本原因。他们的企业文化有着三个共同的特点:诚信、以人为本和积极进取的创新文化。而在国内,许多中小企业却来去匆匆,昙花一现。曾经红极一时的中小企业如联想、巨人、三株、爱多、小霸王、秦池等迅速消亡,可谓群星陨落。而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诚信、品质低劣;产品缺乏个性,大量雷同;战略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裹足不前。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势必会加速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但是,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伦理。信用伦理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普遍缺乏信用观念。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才缺乏,缺乏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一方面,一味地钻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空子,模仿抄袭生产社会紧俏商品,成为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生产者。另一方面,向社会推广自己的形象和产品时,机会主义色彩浓重,投公众所好,随意将自己乔装打扮,欺骗消费者。一些家电业、IT业的名牌企业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国外的知名企业却有着良好的信用文化。摩托罗拉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他们的CI手册中印着这样一段话:“诚信不渝——在与客户、供应商、雇员、政府以及社会大众的交往中,保持诚实、公正的最高道德标准,依照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开展经营。无论到世界的哪个地方进行贸易或投资,必须为顾客提供最佳的服务。”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国外的知名企业不但注重管理,更重视创建企业的文化氛围,重视人的作用,使工作关系情感化、道德化,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形成企业的凝聚力。IBM重视建立“卓越的企业伦理”,把尊重个人、依赖员工贯彻于整个经营过程。总裁办公室敞开大门,一般员工都可入内商谈,管理人员除经常深入基层外,还设置保密意见箱听取意见。因此IBM每年可收到十万张意见卡,职工积极地为公司发展提供建议。摩托罗拉公司尊重每一员工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各自最大的潜能;让每位员工都有受培训和获得发展的机会,确保公司拥有最能干、最讲究工作效率的劳动力;尊重资深员工的劳动;以工资、福利、物质鼓励对员工的劳动
给予相应的回报;以能力为依据,为员工提供均等发展机会。而我国的企业的职工之间多少有些等级的观念,职工得不到同等的发展的机会、员工直接参与对话的机会较少,企业的人际关系上特别是领导与职工关系上并不是很和谐和团结,常常以上层意见为是,下级甚至得不到尊重,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新世纪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时代,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必须要有长远的知识创新的战略,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我国的企业战略设计恰好缺乏知识创新的思想,甚至出现了企业的“战略危机”,“创新的危机”。一方面,一些企业不善于研究市场变化规律,战略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注重在产品质量和服务形象上下工夫,认为名牌是宣传出来的,是评出来的,是政府、领导钦定的。迷信广告万能论、关系万能论,企业不惜花费几亿元打知名度。不惜花巨资搞公关,获得所谓“部门认证”、“政府推荐”联合购买所谓的“上榜品牌”广告,热衷于造“新闻点”和“轰动效应”等,其结果是“政府认证”了消费者不认,一时轰动,过后遗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生产生活消费品,其本身差异性不大,加上其地域性较强,目标消费者单一或趋同,因而产品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在性能、质甚至外观方面都非常相似,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和固定的消费群体。由于缺乏知识的创新,没有新的适应市场的新产品的出现,产品缺乏个性,大量雷同,一旦老产品失宠,企业也就难以生存。而国外企业的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品牌忠诚顾客,麦当劳77%的营业额来自于每周光顾的30%左右的忠诚消费者。百事的成功得益于它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并有新意的产品,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赋予企业和产品的文化。百事品牌的理念是“渴望无限”,机会和理想有着无限多的空间,倡导年轻人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可以尽情地去遐想和追求。麦当劳具有美国式的开放、自由、快捷、轻松;索尼产品拥有日本式的精巧、创新;奔驰让人倾慕其德国式的严谨、精细、气派和古典。这些知名的企业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出了创新的战略,这样的战略保证了企业优质的产品、精明的销售和服务理念,以其受欢迎的企业文化赢得了客户,赢得了竞争。
三、建设中国的企业文化的对策
现代企业间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我国的企业文化的落后不仅与改革开放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轨迹密切相关,也有着深刻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这需要我们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本文针对我国的企业文化的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1.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在企业文化中,管理者是企业利益的代表者,是规则执行的督导者,是新观念的开拓者,是员工发展的培养者,是群体最终的责任者,因此,管理者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关系到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企业文化属于一种经济文化,在性质上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管理者若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就不会有立足之地,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企业发展了。优秀的管理者与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即优秀的管理者必然会建设出优秀的企业文化用于企业管理,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在优秀的管理者的重视和参与下创建出来的。没有引起企业家重视和参与的企业文化,不会是成功的企业文化,最多只是企业文化的表层东西,这些东西类似于娱乐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丰富员工生活,提高员工干劲的作用,但它不能产生企业价值观,完善市场战略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因此,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把握好自身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约束、自我实现、自我超越,重视和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积极推动企业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加强对企业的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
从道德底线来说,在企业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应遵守我国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在经济生活领域中,遵守市场经济秩序;在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中,无损社会稳定和发展;在生态环境生活领域中,不破坏生态平衡。诚实守信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信用是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道德的底线。对企业道德建设或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诚实,要有信用。这不仅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壮大发展的首要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遵守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而且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企业应当更加注重信誉,竭诚为消费者服务。
3.坚持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美国学者提出“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把员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首先要重视对员工的文化和技术的培训,满足他们更高的需求层次,为他们提供可能的发展机会,注重员工的专业特长;其次,要考虑企业对员工应承担什么义务和责任,如何实现对员工所承担的义务承诺,员工能否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激励。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企业才能真正被员工所热爱,才能建立起成功的企业文化。
4.立足创新,塑造个性。
企业必须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立足创新,塑造个性,致力于营造富于创新意识和鼓励尝试风险的企业文化环境。纵观20多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起步、发展、辉煌、危机与迷惘,我们可以看到,个性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没有个性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法则。而没有个性恰恰是我国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引起消费结构变化,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无疑扩大了对差异性产品的需要,这必然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构筑中小企业新的发展战略,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重新构造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个性,走现代企业的个性化发展道路。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灵活性,要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及服务上,要大胆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销售方式创新、消费者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形象创新,塑造个性鲜明、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小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J]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2]黎永泰。论中国企业文化再造 [J].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 第1期
[3]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 [M].曾中,李晓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6.[4]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92-193.
第二篇: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作业
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
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
(二)社会福利差距
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
(三)城乡教育差距
1、教育经费投入不公。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以城市为主,以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城县的学校,一般农村的学校最低。
2、受教育机会存在差异。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数量不断减少。
3、师资差异。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年轻优秀教师流向条件更好的城市。
4、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不平等
(四)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二、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结构特性有关。
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从其收入来源看,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绝大部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继续向城市倾斜
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二元经济体制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
1、经济层面。在所有制、流通、交换、税赋、收入分配、价格补贴等方面,在向城市重工业倾斜后,为使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又向城市全面倾斜;
2、社会层面。城市人享有的文化教育、劳动保护、就业帮助、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福利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及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等,对绝大部
分农民来说可望不可及,土地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与生存保障。
(三)城乡隔离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被严格控制,城乡之间人均经济和文化成果的占有差距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大。
三、解决方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一)统一城乡税制,加强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财政扶持
1.统一城乡税制。
2.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3.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好农村发展资金的制度性流失问题
1.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真正情系“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
3.对现行农村征地制度进行改革,加强立法,引入市场机制,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三)消除“城乡分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
(四)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增收途径
(六)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第三篇:我国风景区与国外风景区差距
风景区规划实验
我国风景区与国外风景区差距(以美国为例)前言
国家公园是国家乃至人类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其世代传承、永续利用。发达国家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中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外风景区差距的分析,对中国风景区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多有启示。现状
1.1 我国风景区现状
1.1.1 我国风景区保护现状
目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政出多门,让具体执行管理的部门很难办事,不知道该按谁的办。尤其是一些地方、部门在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对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1.1.2 我国风景区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人事管理比较落后,缺乏应有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竞争机制。而且专业管理人员十分缺乏,人员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很落后。除风景名胜区的高层领导人员进行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层只重视酒店服务生和导游人员的培训,而其它管理方面的人才培训根本谈不上。我国目前的风景名胜区日常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门票、餐饮、住宿、土地转让、开发项目以及少量的政府拨款。1.1.3 我国风景区服务现状
我国旅游区服务方面较完善,餐饮、住宿,有些风景区为了方便人们上山观景还设有索道等服务设施。1.1.4 我国风景区设施现状
我国风景区在服务设施方面可以说是“屋满为患”,风景区内不加节制的建造了许多不符合生态需要的服务性建筑及索道。1.1.5 我国风景区开发程度
我国风景区的开发度已远远高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到2004年1 月,我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
1.2 国外风景区现状
1.2.1 美国风景区保护现状
美国于1916 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揭开了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新篇面的改革,新的公园管理体制于1995 年开始实施。新的管理体制是在华盛顿国家公园管理局领导下,全国设7个地区局,以州界来划分管理范围。地区局下面再设16 个公园组支持系统。一般是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类似的公园组成一个公园组,以便按其资源类型和特色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国家公园管理局设局长一名,副局长一名。下
风景区规划实验
设对外事务部和国际事务部。对外事务部下设立法与国会事务处、公众与旅游事务处。另外有5名局长助理分管5个方面的工作。1.2.2 美国风景区管理体制现状
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都由总局任命和调配。工作人员分固定职员和临时职员、志愿人员。聘请临时职员可以满足旅游旺季的需要。对于职员都要求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而且还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时主要学习国家公园历史、游客心理、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生态学、考古学、法律法规、导游讲解和救生知识等。
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经费主要是靠国会拨款维持日常运转,其中很少一部分来自国家公园的门票收入。但是如果要开展社会活动,如出版书刊、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教育、筹集资金、帮助公园购买土地、到议会开展游说活动等就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筹措。1.2.3 服务方面
国家公园内的建筑,其外形原始、粗犷富有野趣,色彩淡雅。形式多采用地方风格,力求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民情相协调。而且建筑建在隐蔽的地方,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溶为一体。但是在外形粗犷的建筑内,都安装有现代化的设施。在国家公园内,游人住宿的旅馆床位和野营地床位,都是严格控制的。这些生活服务设施都必须远离重点景观的保护地。1.2.4 设施方面
美国国家公园除了建设必要的风景资源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设施以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开发项目敢到国家公园内来搞。更没有什么豪华度假村、旅游城镇、高层豪华酒店等。1.2.5 开发程度
美国在国家公园开发方面表现的更加综合,他们不单单为了赚钱儿开发,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而开发的。比较
通过国内外风景资源保护和开发问题的分析,对中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遗产资源会有帮助。
2.1 中国与美国保护方面的比较
国内方面只重视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对风景区内的生态、物种缺少必要的观测、记录,更缺定向的抚育。
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必须采取各证了规划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又阻止了违反规种措施,避免或最大限度地缩小大规模活动和对公园资源及价值的不良影响。
2.2 中国与美国管理措施方面的比较
我国目前的风景名胜区日常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门票、餐饮、住宿、土地转让、开发项目以及少量的政府拨款。
风景区规划实验
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经费主要是靠国会拨款维持日常运转,其中很少一部分来自国家公园的门票收入。但是如果要开展社会活动,如出版书刊、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教育、筹集资金、帮助公园购买土地、到议会开展游说活动等就要依靠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筹措。
2.3 中国与美国服务方面的比较
我国比较注重旅游服务,除了提供给必要的导游服务人员,并提供饮食住宿条件。比且在不同风景区伴有不同特色的服务。
在国家公园内,游人住宿的旅馆床位和野营地床位,都是严格控制的。这些生活服务设施都必须远离重点景观的保护地。游客也是人为控制的,游人必须事先申请,获准后 才能进入。
2.4 中国与美国设施方面的比较
国家公园内的建筑,其外形原始、粗犷富有野趣,色彩淡雅。形式多采用地方风格,力求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民情相协调。而且建筑建在隐蔽的地方,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溶为一体。但是在外形粗犷的建筑内,都安装有现代化的设施。较美国设施来看中国许多大型旅游景区相关索道、缆车等设施泛滥,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5 中国与美国开发程度的比较
我国风景区的开发度已远远高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城乡建设部门主管本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截至2004年1 月,我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52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48个,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以上。
美国在国家公园开发方面表现的更加综合,他们不单单为了赚钱儿开发,更多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的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而开发的。对策
(1)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的基层研究管理机构。
(2)政府一方面应改革经济体制、下大力气从财政上给予长远的、稳定的、一定数量的正常运转经费,另一方面要让风景名胜区领导端正风景名胜区管理思想,提高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意义的认识。
(3)对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设施必须严格加以控制。风景名胜区内不得规划建设宾馆、别墅、饭店、旅游商店等人工设施,这些项目的建设必须控制在风景名胜区以外。在风景区内旅游旺季可增加简易移动设施内容,如旅行帐篷、汽车房、移动厕所等。风景区周边的建筑,要与景区整体环境相协调。
(4)那些国家级(或世界级)自然文化的遗产是如此珍贵与脆弱,以至于必须排除粗俗的利用者,必须特别小心地加以保护并无愧地传给子孙后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不是越多越好,它应与省级、县市级风景名胜区构成一个体系,以适应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保护水平,以满足人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游览、学习、休憩的需求。
风景区规划实验
参考文献
[1] 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试论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的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 2006,(7): 110-118
[2] 郭晋杰.可持续旅游发展分析与战略研究[J ].中国可持续发展, 2004, 24(5): 33-35 [3] 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6): 87-91
第四篇: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措施
六、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措施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全面扩大是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明显具有转型时
期的特点。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是经济学上效率和公平的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与社会政治 的稳定相联系的(Alesina and Perotti,1996)。也是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并不是简单地要缩小收入差距,而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一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始终坚持以“共同富 裕”为根本目标,本着长短兼职、突出重点的原则加以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效率与公平水平。
(一)初次分配的对策建议 1.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旧体制的影响,经济活动中依然存在一些非市场的因 素,它们不合理地拉大了中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比较突出的问 题就是分配秩序混乱,这是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在正常的工资收入 分配领域没能很好地体现“市场定价”的原则,所以往往会通过各种隐蔽手段来弥补这 一缺失,如各种福利津贴等形式,使“灰色收入”增多,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部 分因“灰色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产物,是在构建新的制度均衡过 程中产生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尽快消除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旧体制,逐步 完善和发展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
规范紊乱初次分配秩序的集中表现为治理三个分配主体在分配中的几个问题:一是
政府管理部门问题,如国有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管理和监 督缺失、寻租猖獗,导致国有资产在初次分配中大量流失。二是企业经营者采用非法手 段谋求企业利润。许多企业通过设立多本账、小金库等非法手段偷税、漏税、骗税,将 41 巨额财政资金归为己有。三是国有企业职工以各种名义分发奖金、补贴、实物分配等名 目繁多,虽然实际工资水平较低,但加上这些隐性补贴后难以搞清楚真实的收入情况。另外,私营企业则大量存在着压低、拖欠工资和偷逃个人所得税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 们要做到:一是增加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监管部门作用,加强对国有 资产的监管,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完善税收制度。要求企业的账本透明度增加,对 那些偷税、漏税的企业要认真清理,对那些问题严重的企业要求停产整改,加强管理。三是强化权力制约机制,减少各种“寻租”活动带来的收入差距。“寻租”活动的产生及 其带来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伴生物,由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政府行 政权力演变成个别人牟利的一种特殊“工具”,并通过市场方式获取“收入”。政府部门 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对经济不合理的干预,从根本上杜绝“寻租”的发生。四是加强对垄断行业工资监管。所有垄断行业的初次分配都应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 理,并根据社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实行总量控制,尽量缩小垄断行业于非垄断行业工资 差距。
2.完善和规范工资分配制度
我们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工资制度还不规范。完善和规范工资制度主 要包括继续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民营企业员工工资制度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1)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一般政府制定的工资水平很难准确反映劳动力的供求
及稀缺程度,也难以真实反映劳动力的真实成本,即使一时符合了也会由于价格水平及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而难以调整到位。政府应做的工作是把握宏观货币发行量,工资 水平交给市场,由企业根据价格水平及开放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来确定,靠市场 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进行第一次分配。(z)公务员的经济收入来源只有工资,适当给予一定补贴但不能超出规定标准。规
范公务员工资标准,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同时要使其贡献与报酬相符,公平地给予公 务员工资收入。1 3.公平教育机会,提高弱势群体竞争力
教育对分配的影响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作用。为缩小我国居民之闻的收入差 距,必须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尽可能实现劳动者自身素质,参与分配的人力资源要 素初始条件均等化。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不平等,教育 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竞争能力的差异。实践证明,公正分配国民教育 资源。使全体国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尽可能保证人与人之间在竞争的起点上的最大平等化,矫正社会不平等的基础条件。我国城乡之问、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很大差异。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 教育投资体制。通过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农民收入水平。
要实现享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社会、个人应共同努力,深化普及教育、提高 教育质量、发展和扩大各种培训性教育。各级政府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对贫 困地区和农村教育经费更要加大。同时对失业和下岗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提高失业、无业群体的再就业能力。4.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实现充分就业,对于一个社会实现广泛意义上的 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劳动者来讲,获取一份职业,就意味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 收入来源,意味着能够进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会活动。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是消除贫 困,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必要条件:具体措藏如下:
(1)发展私营经济,扩大就业范围。目前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的重要
组成力量。私营经济发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就业形势好与坏,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倾向 于私营经济,消除私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改善对私营经济的服务质量和监管,使私营经济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私营经济进入一些基 础设撬、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并提高私营经济的管理水平。
(2)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灵活就业是指除了在传统、正规的全日制工作形式
以外的就业形式,如非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灵活用工形式及自我雇佣等多种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可以降低就业门槛,扩大就业范围,尤其是对文化水平有限、劳动技能较 低、高龄女性劳动者比较有益。这种灵活就业方式可以挖掘潜在的工作岗位,增加就业 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但与此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为灵活就业的劳动者 排除后顾之优。
(3)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尽快建立一个统一开 放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4)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改革传统的城乡户籍壁垒制度和各种歧视性政策,建
立起符合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方向的非歧视性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就业的机制,实 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加强失业保 险制度、再就业培iJfl$,J度、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使失业人员和下岗工人有最基本的生 活保障,提高其知识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其拥有再就业机会。(二)强化再分配的调节功能 1.完善税制,调节过高收入,缓解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
税收是调控收入分配结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国际上调节收入差距的常用方法之 一。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之所以有这种功效,一是因为它一般实行累进税率而非比例 税率,也就是说收入者收入越高所缴纳税就越高;二是因为它有起征点和免税额,收入 低于某一水平者可以免交所得税,这相当于相对地提高了低收入者收入的水平,缩小了 收入差距。
针对目前我国就业税收制度中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开征某些特殊 税种如遗产税、财产税等。很多市场经济国家都开征了遗产税,我国还未开征此税种,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今天,遗产税的开征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充分运用税收手 段,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二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增加我国个人收入的 透明度,使收入工资化和货币化,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度,建立和推行个人收入申报制 度,减少隐形收入、福利收入和实物收入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影响。三是加强收入管理,提高执法力度,减少税收漏洞。法制建设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因此对那些不依法征税和 纳税的情况给予严肃处理,使之对征税人和纳税人都具有约束力,根据现行执法情况,要对情节恶劣的案件公开曝光,以增加法律的威慑力。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贫困阶层的正常生活,在 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稳定器”的作用,但社会 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则使其功效无法有效得以发挥。
目前,我国社会低收入阶层大约有两种:一类是生活上的弱者,如残疾人、精神病 患者;一类是工作竞争上的弱者,如下岗人员、被分流出的农民工等。无论是哪一类弱 者都需要社会的救助。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异常艰巨。2020年我国将会有6亿多 的城镇劳动力,即使我们保持较低的失业率,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失业劳动力。由于城镇 化发展的需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增加,老年人口的数量比例也在增多。因此,44 必须切实完善和贯彻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目前城市的下岗职工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保障他们的生活最低线,防止因 贫困带来的贫富差距恶化而导致的政治后果。
二是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民多层的社会保险体系。如养老保险,应加大对养老保险的 投入力度,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必须立足于实际,逐步扩大覆盖范围,通过确立长期 储蓄机制,使农民老有所养。同时也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险机制,关注农村的医 疗保险。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包括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医疗卫生条件等。也要逐步扩大 失业保险范围,在宏观上建立和健全对失业的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服务. 重要的问题应是农村的失业保险问题,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失业人口队伍不断增加。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镥《度模式,逐步解决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三是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社会保障的受益者不仅要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的职工,还应扩大到私营企业员工、外商投资的中方职工、城镇个体户、自由职业者。这些人也应该参加政府组织的养老保险。3.加大扶贫力度
扶贫本身就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过程。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会使由于市场 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居民收入方式日趋多样化,从总体上来讲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但 那些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成了贫困人口。城市中大量下岗工人和农村中的贫困人口 成为了贫困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收入差距的扩大对贫困人口显然是不利的。对于贫困 人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早在1996年3月5日国务院向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 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 中,关于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的问题被列为中国改革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的第四位。虽然我们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降低了贫困人口数量,但要完全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仍 需努力。在财政资源分配上,要增加扶贫支出,提高扶贫标准;在劳动力价格上,要提 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工资及时发放;在税收政策上,要对贫困户和下岗失业职工经营 的商贩,减免营业税和其他税款,由政府给银行贴息;向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基本社会 服务,特别是基础教育,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并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4.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政府可以鼓励、提倡、推动以第三次分配的方式调节收入差距。第三次分配是指遵 循道德原则,即社会责任,通过社会机制,如慈善事业等方式,让先富起来的人们在自 愿的基础上贡献出自己的财富,回报社会、回报大众。贫富差距是每个国家都存在的问 题,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比较严重,但美国富裕阶层每年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 美元,占到了美国GDP的9%。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尽量减少居民收入差距。主 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慈善事业:二是互助补充保险;三是福彩经济。
(1)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社会保障进行补充和完善。慈善组织并非政府组织,是
民间慈善事业组织,必须坚持民间力量独立自主发展慈善事业的原则。政府无权过多于 预慈善机构内部运作,不能强行使慈善事业加入政府组织。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扶 持政策对慈善事业鼓励,并通过政界的评论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扩大慈善事业机构的 覆盖面,吸收海内外社会活动家、宗教、工会,妇联等各界人士加入,使慈善事业更具 有广泛的社会性。培养高素质的慈善事业人才,加强培训,着力培养其职业道德,使之 具有爱心、善心和奉献精神。加强慈善机构的管理,使慈善机构逐渐走向规范化。必须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善款的筹集,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定期向外公布善款去向和指出情况并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定期审计和监督。(2)发展互助补充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互助补充保险是指个人tt愿参见、个
人自筹资金为主的互助、互济的一种“保险”形式。发展互助保险形式可以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是有益的补充,从建制立法上予以明确,使其更加规范化,缓解收入差距扩大。(3)发展“福彩经济”。发行福利彩票可以使政府募集到资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
解决残疾人以及孤寡老弱幼者的生活问题,这部分人是最需要社会帮助的群体,可谓是 雪中送炭。福彩经济的发展~方面为政府提供了客观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实 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推动福利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满足某些消费者的风险爱 好心理,增进消费者福利,即所谓的“微笑纳税”。(三)调整分配原则,动态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为了促进生产提高,我国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核心内容是坚持效率 优先,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可是随着改革不断的深化,公平地位 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又提出“效率优先,要更加注重公平”的原 则。效率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属于生产力范畴。公平反映人与人的关 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效率与公平相辅相成。按生产要素分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 可能导致分配不公;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会影响到效率的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 基础,只有提高效率,创造更多财富,才谈得上分配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 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效率。效率以市场机制的初 始条件为起点,而公平不仅要改变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格局,而且要改变市场机制 运作的初始条件,两者之间有统一性但也有一定矛盾,当这个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可 能发生冲突。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效率而损害了公平,但也不能因为过分注重公平而损害了效率。效率与公平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实践证明,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是一 个不相容的矛盾关系,而是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关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做 到以下两点;
(1)发挥市场的效率效力,增强政府公平功能。发挥国家调节再分配职能,加强收入 的宏观调控,对低收入者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不断深化财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 的改革。同时大力惩治腐败创造一个公平争竞的社会环境,以经济、行政和法律等多种 手段严惩非法牟取暴力行为。
(2)采取多方面措施,保证起点公平、结果公平。坚持起点和过程公平需建立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平的社会经济秩序与规范,克服经济领域中的混乱现 状,从制度和规则上为实现公平提供良好条件:还要改进和完善政企关系,推进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角色,建立高效、廉洁和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户籍制度,取消限制人口迁移的户籍地区管理制度,打破人口自由流动壁垒,让人们在 各个地区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为了实现结果公平,国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立法、政策等多 种手段,切实增加居民收入。通过税制调节过高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运用法律 手段打击非法收入,防止国家收入流失。.(四)打破垄断,消除不正当竞争.
我们应当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等法律法规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市场准 入壁垒,提高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鼓励资产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竞争的形成,缩小行业之间的差距。另外我们要解决垄断问题就必须深化 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深化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即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实现企业股 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对于垄断性的行业,国家要对其分配进行严格的管 理,对于福利水平过高、增长速度过快行业职工收入加大调控力度。对于那些有违反规 定工资政策的要严肃处理。国家要严格制定工资政策,对于那些享有垄断性经营条件、47 依靠某些特殊经济因素而富起来的企业,可以通过征收特别税种,加强财政监督等手段 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有效制止这些行业和部门毫无节制的收入膨胀。(五)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处在经济变化的时期,一些人利用了自己手中的职权或钻了法律的空子,获得了非 法收入,这是造成拉大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何非法收入愈演愈烈?其主要 症结在于对其罚金过少,量刑过轻,因此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总的来说,加强法制建设,打击非法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应做好以下几点:(1)加 强相关法制建设和对国家行政部门的监督,减少法制监管上的漏洞,不给寻租活动带来 可乘之机。(2)对乱定价、乱提价、乱涨价等现象,应按新出台的《价格法》加以治理,应该制定《反垄断法》、《反暴利法》以制止因垄断和暴利所形成的不合理收入(3)制定 《工资法》,使工资收入规范化、公开化、货币化和法律化。(4)规范收费行为,加快“费 改税”进程,加强收入分配的监督,确保执法守法与司法公正。(六)转换公平观念提高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心里承受麓力
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是人制定和实施的,实施的结果也是由人承受的,因而对其制 定和执行是否公平,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个人因素的原因会导致对公平观念理解的 不一致。可能同一收入差距,收入高的人认为合理,而收入低的则认为不合理。在社会 不断发展过程中分配观念也将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我们目 前要转变分配观念主要包括:
一是承认和接受分配方式多样化。解放初期我们一直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随着社会不 断的发展,我国分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转换观念接受新的分配形式,尽量做到合理拉开差距,但要保 持公平。
二是承认市场经济带来收入差距。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即由平均主义转到 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在这~转变的过程肯定会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拉开,因此必须 正式这种差距的拉大。
三是生产劳动者一定要提高自我生产能力和劳动技能,只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提高生 产效率。但是每个劳动者的自身能力和素质是不同的,因此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同的,得到的报酬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劳动竞争 能力,尽量争取提高个人收入水平。
四是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步到位。一方面正确对待因 转型带来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这种差距的存在。(七)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
1.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
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个地区的经 济都有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平衡现象。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不平衡越来越明显,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它不仅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悖于共同富裕的根本目 标,而且也影响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党中央在关键时刻,提出了开发大西部 的战略。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对在中西 部地区的投资实施优惠性的信贷政策,努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到西部。二是加大对 西部投资的力度,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三是给予西部 地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以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的增 加。努力缩小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改革开放的成
效也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收入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 担上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中,从 “农”转到“非农”,从而可以同等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这样可以提 高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二是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迸一步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三是加大税收政策的调节 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目前,我国已取消了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一部分 负担。但我国加入1i盯O之后,农业税税率的提高会使相对成本很高的农业生产变得成本 更高。四是进一步完善保护农业的各项措施,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好农产品流通,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差,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五是在财政信贷政策方面,给农村提 供政策性优惠贷款,并使农村资金切实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结
第五篇:我国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反映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上。这些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居民整体的贫富差距尚属比较合理,但近几年我国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任由当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急剧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由于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此外,从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会带来个人之间、行业间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竞争的结果导致不同劳动者或生产要素拥有者之间的收入差别此外,在改革和体制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在体制转轨中出现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经济改革或体制变迁中发生了许多无序的问题,集中到寻租和设租行为、内部人控制、垄断、腐败等方面,成为形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市场化程度有差异,形成相应的收入差距也是必然的。
第三是由于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些宏观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显走偏,它不是将增加就业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大量资金、土地等资源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设方面,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依靠国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对大中城市关注过多,对小城镇和农村关注不够。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当。“嫌贫爱富”的金融政策向城市偏斜,使农民贷款无门,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第四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及政策制度不到位因素的影响。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非法收入与财产转移、灰色收入与灰色财产转移由此大量出现,特别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的现象,造成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最后一点是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型集体所有制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员工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一项重要因素。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我国目前教育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不多,而教育投资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以下是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首先,发展经济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其次,加强法治建设是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保障。然后,必须注意实行正确的政策选择和发展教育、普及教育,使教育机会均等。最后,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