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企业文化现状与对策问题论文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 二农村企业文化建设的解决办法…………………………………6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9 结束语……………………………………………………………1
5参考文献………………………………………………………….16
我国农村企业文化现状与对策问题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综合素质现状 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稳定 观念转变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农村文化
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 3
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二农村企业文化建设的解决办法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1.改善农民生活,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
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 7
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结束语: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王 冲,经济研究导刊,2010,34期
黄映辉,史亚军.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
第二篇: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地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农村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强调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要看到,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办
事不公、以权谋私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固。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普遍增强。各地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形式和手段,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营造勤政廉政工作氛围。全国不少地方制定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以党风廉政教育为主要内容,每年对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进行培训。
二是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截至9月,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已在全国多数地区推行。其中,湖北省有80%的村实行了村级财务、资金委托乡镇“双代理”制度,辽宁省97%的村实行了村会计委托代理制。一些地方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并探索推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制度。目前,绝大部分乡镇都建立了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一事一议”制度,逐步建立起农村基层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四是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区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天津市对减轻农民负担情况和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治理。河北、湖北、广东等地开展了农村教育收费情况的专项检查。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
五是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坚持把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坚持把制度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还(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在作风、思想观念、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甚至诱发上访和不稳定事件,进而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作风不正,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独断专行,工作态度蛮横粗暴;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办事不坚持原则,凭关系、凭感情,不按章办事,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乡镇干部、村干部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及时,在干群之间引发矛盾,成为群众上访的热点,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态势与部分干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作风不正很有关系。
第二,自身素质不高,思想观念狭隘。部分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包括政治、文化、道德、党性等)较低,平时学习敷衍了事,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少数班子成员偏重个人名利,缺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思想,混日子的思想严重;在干部的使用上,认为只要能完成工作任务,不出事,就是好干部,对乡村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部分人当村干部的动机不纯,甚至有部分人是
第三篇:论文: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
姓名:
学号:
班级:
舒云康 200830010416 农学院生物技术1班2011.06.01
摘要: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面对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广
阔的国际市场,这无疑会促进农业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在农产品国
际贸易中分享利益,同时,国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的门槛也明显
放低,进口的数量将有大幅度的增加,这会使已经显露买方市场特征的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这种农产品贸易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其深度和广度都是
前所未有的。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对策调整
正文:
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
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生
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
力。
2.农产品价格高。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普遍较低,特别
是小麦、玉米和棉花、大豆、食糖等农产品的成本价格都不同程度地
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一般高出进口产品到岸价20%以上,有的甚至
高出60%以上,产品价格竞争处于劣势。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的生产组织不适应国际化大生
产的要求,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虽然符合农业发展的要求,但受到经
营规模小的严重制约,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不具备与国外
大农场开展平等竞争的能力。
4.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较低,许多农产品不符合出口的质量标准,在非价格竞争中处于
劣势。由于粮食等种植业产品和养殖业产品在生产、加工、贮运和包
装过程中遭受的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化肥残留量较大,农产品的安
全性低,造成国际市场的不信任,也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5.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比例普遍较低,农产品加工以速冻、保鲜类为主,产品的附加值低,而且缺少知名品
牌,企业实力弱。
6.农村工业化滞后,农民面临严重的外部就业压力。据有关专
家测算,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之后,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会影响
一部分农民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慢,相应地提供就业机
会较少,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7.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和工业相似的不均衡性。
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西部地区、内陆山区农
业发展水平还较低。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脱离实际,盲目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的土地
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虽然通过投资可以
进行改造,但是,投入成本很高,效益不一定理想。同样,各地的劳
动力、资金、农业技术、设备、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资源也有很大的不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特点
相结合,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在经济资源利用上各
显其能、各展所长,资源、设备、运输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应符合保持与改善农业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生态效益,主要靠发挥农业内部的生物与自然环境之
间的物质能量转化作用,以较少的外部投入,得到较高的农业产出。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靠市场机制来驱动。加入WTO后的竞
争必然会在引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导致农业生产模式逐步改
变,使农业经营走上企业化之路。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相应压缩低质农产品的生产。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向合理化、多样
化、高级化方向转化,满足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和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确立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2.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
势。各地由于土地自然资源条件、资本投入、技术服务、气候条件等
不同,只有充分考虑本地的比较优势,增加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减少或避免不同
地区农业结构的趋同化。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动物性食品成品、半
成品的供给。在增加营养价值的同时方便人们的生活,并创造新的消
费需求。
4.利用我国部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
农产品的出口和经济效益。如猪肉等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盆
景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果汁、果酱和罐头等加工型食品,在我国都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规模过小而又过于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接轨,这就需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的产业组织体系,将农户与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和农产品的调剂运输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的提高,使之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指导农民有目的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并确保能够得到执行,保证农产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论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历史》,申涤尘,2003
论文《我国中西部农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论文《入世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对策》,秦军,西安财经学院,2003
第四篇: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法律服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的解决以及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混乱、法律普及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等,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构建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设立更多的法律诊所,来完善农村地区法律服务活动。
[关键词]农村法律服务;乡镇法律服务所;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65-02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概述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概念。农村法律服务,是指针对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为预防和解决涉农纠纷,维护其合法权益以及其他法律事务需求所进行的法律活动。农村法律服务的服务主体包括:乡镇法律服务所、基层司法局、法律援助机构以及调解组织等,农村法律服务的服务活动包括:提供代理诉讼、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调解纠纷、解答法律咨询以及帮助书写法律文书等。我国农村法律服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农村法律服务当时的主要功能是对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性纠纷进行调解,并从事代写法律文书,解答基础性法律问题等一些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
(二)农村法律服务的特征。农村法律服务除了具有法律服务体系的一般属性,同时它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属性即涉农性:一是服务主体的涉农性,在农村地区进行法律服务的主体,包括农村基层的司法组织和城市的司法组织,但是,由于交通条件、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司法组织居多。二是服务对象的涉农性,农村法律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指那些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群众,也就是说其户籍在农村或居住地在农村或主要经济活动在农村。三是服务内容的涉农性,农村法律服务的内容离不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相关的法律需求。四是服务目的的涉农性,解决农村地区的纠纷是农村法律服务的首要目的,农村地区矛盾纠纷能否及时有效的解决关系到农业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村法律服务的功能。农村法律服务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预防、解决各种涉农纠纷,如预防功能中的公证机构,作为权威证明机构,可以保证公证证明的质量,大力促使当事人履行义务,解决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民调解组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农村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法律服务中。二是宣传法制和普及法律,体现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它是农村各项法律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日趋突出,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方面,农民因自身利益损害而发生诉讼的现象日夜增多。
二、我国农村法律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地域辽阔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村法律服务机构管理混乱。在我国,依法治国已经被写入宪法,而依法治村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村”能够实现的前提之一是农民和农村各种组织能够获得良好的法律服务,乡镇司法所作为农村法律服务活动最常见主体,也存在着问题:一是外部结构混乱,乡镇法律服务所本是自主管理的社会团体,但是实践中,它往往与乡镇司法所“合署办公”,使得乡镇法律服务所受到乡镇司法机构和乡镇政府的双重管理,造成了职权不分,职责不明的混乱局面,这种现象到今天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内部管理问题,关于乡镇法律服务所,虽然国家司法部、各省司法厅也都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据调查大部分基层法律服务所没有自己内部的人员管理、服务和收益分配制度,从业人员管理松散,违反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基层法律普及不到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外出流动的频率明显增加,他们通过对外界尤其是对大城市各种人文文化的接触和感知,维权意识以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日夜加深,此时,农村基层的普法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目前我国多数农村的普法活动主要集中在政府相关机构散发宣传单页、村委会等组织通过广播宣传法律知识、地方电视台宣传以及一些“普法日”的现场宣传活动,这些普法活动没有事前系统的安排,机构与机构之间宣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也缺少实用性。目前由于多数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他们对文字性的宣传吸取有用性信息能力下降,所以各个机构之间的法律普及效率就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流动性大,加上农村的法律服务工作并没有引起国家有关机关的高度重视,所以政府对农村法律服务的财政支持也是相对比较有限的。
(三)农村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我国现行法律服务体系的构成和制度设置上,更多是方便了城市的法律需求,司法资源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律师、公证机构、仲裁机构的比例还很低,加上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心理习惯,发生纠纷后往往注重调解,很少有人会主动到城市去进行法律咨询,寻求法律帮助,这样就使得这些机构中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会接触到农村纠纷的案件。而我国目前那些在农村地区进行法律服务工作的工作者多数称之为“法律工作者”,他们多数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在处理农村纠纷时,更多的是抱有热心、责任心和生活常识去进行工作,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专业指导。所以说,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法律服务人才,许多矛盾纠纷没有公平公正的加以处理,农民群众合法的权益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法律保护,使得一些农民群众开始不信任法律,最终也损害了我国法律的权威。
三、完善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的合理措施
(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首先,法律服务以是否要求服务对象付出对价,可以分为市场型法律服务与公益型法律服务,目前,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市场型法律服务承受能力也有限,所以在我国目前形势下,农村法律服务应体现整体上的公益性。其次,在构建农村公益型法律服务体系的同时,必须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原则,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具体的来说,政府应积极的为农村法律服务的建设制定合理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最后,公益型法律服务组织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式的公益服务主体,包括法律援助机构、群众自治性法律服务部门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由司法局对法律服务组织的规模、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控,确定业务范围,不以盈利为目的,仅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弥补成本和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满足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评价基层组织的法律服务工作是否成熟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民众的知晓程度,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可以从思想、生产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着手,使农民群众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守法律,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力求使每一位农民群众懂法、守法、用法,真正做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另外,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要与我国当下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形势相关联,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加强普法工作内容和形式上的针对性。一是普法内容上,在解读我国法律制度的同时,联系国际、国内形势,不仅让农民了解自己迫切需求的法律知识,更增加了解国家大事的兴趣,提高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同时,也要照顾到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在法制宣传教育时,法律工作者需要先将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自己消化过滤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结合典型的案例,将其传达给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明白法律制度,了解法律精神。二是形式上,尽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送法下乡、法律咨询,还可以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现场授课、针对性辅导,或者利用现代化媒介,如手机、电脑、广播等,对农村基层组织,还可以在村务板报、墙报中对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治、政务管理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三)设立更多服务农村的法律诊所。“诊所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主要是通过高校法学院提供经费、基金或个人捐款等开设,是美国政府主导的法律援助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法律诊所教育具有理论性和实务性的双重特点。另外,我国一些高校的法学院学生对学校的传统理论课程表现出不满,他们渴望自己能够亲身观摩或经历一些真实的案件,以便学有所用,取长补短。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诊所教育模式,将法学院教育纳入农村法律服务体系中,从而建立更多的高校法律诊所,充分的利用在校学生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弥补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本身的不足。
例如,2000年,北京大学就已经开设了诊所法律课程,建立了两个正式的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和社区法律诊所(2001年新设立的),据了解,截止2013年的12月,北京大学法律诊所为社会提供电话、信件咨询服务近万人次,法律援助案件260多件,案件胜诉率达90%以上。它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校内部设立的一些法律诊所,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成果,据此,我们期待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多的法律诊所,它不局限于一线发达城市的高校,像一些较偏远地区的高校也可以开设更多的法律诊所,其服务的区域除了城市,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兼顾广大农村地区。此外,在设立法律诊所的同时,我们必须面对一些我国农村地区现阶段的实际问题,提前做好必要的规划,例如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分布比较分散,所以我们可以以乡镇或县为单位来开展工作,为农民群众带来更多免费的、专业的法律服务。
(责任编辑:桂杉杉)
第五篇: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一下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 现状 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难点都是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其实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整体政策,对农村整体、农田、田间小道、水资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关系,使土地结构紧凑合理,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活动。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农业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的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大片的荒废土地,无人耕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去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或者到城镇的工厂打工赚钱,家里留下来的妇女儿童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来很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也变得无法耕种异常贫瘠,土壤也因为长时间没有耕种变得非常的坚固,田地基本上变得不具备再次肥沃的可能,这就是当前大多农村的现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太低。尤其是旱地耕作地区,由于缺乏灌溉体系,大片的田地无法保障耕作的收益,农民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从而造成土地荒废,杂草丛生。
2.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追求形象工程,土地整理面广质差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现在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把土地整理当作追求名利而去完任务,使得土地整理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作用。通常他们都是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对土地随便的处理,随便的扩大耕地的面积,使许多本来优良的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土地整理工程的名利标志已经使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趋之若鹜。土地整理只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无论自然条件什么样,均要求小田变大田,零碎的道路变成道路网,分散的树木变成树林。因此造成了土地平整的费用用掉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大半,同时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人才,导致官员们错误的看待土地整理问题,认为土地整理就是土地平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简单的认为土地整理项目是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做好、做坏都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社会问题时,不积极配合。这样看似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其实是违背了土地整理一开始的目的。
2.2土地权益不清,土地整理纠纷不断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土地整理打破了以前关于土地的界限,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产权,耕地权,承包权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事情,但现实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不重视这类事情,导致农民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很难有积极性。农民把整理后的土地出租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但是对于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说,其就业安置仍然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转让土地后仅仅靠租金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他们仍然有就业的要求。并且还有土地权属混乱,整理时纠纷不断,有些土地使用记载的权属模糊,不能准确反映到底是谁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会带来一定的补偿,这种收益也造成农村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在土地整理时,农村土地所属权问题不能明确的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流血事件的发生。
2.3整理技术粗糙,缺少长远整理规划 现阶段土地整理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整理过程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较少,目前虽然有些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等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方法。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在土地整理中缺少宣传教育,从而造成一些工作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给土地整理时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的落脚点是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
2.4土地零碎分散,难以进行自由交易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用地多且又杂,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土地不能自己随意买卖等原因所形成的土地零散无序、人均耕地面积少等状况都是土地整理的重难点。我国现行的土地分配机制也不健全,这使土地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能迅速改变土地现有的结构。
2.5整理意识较差,后续利用目标不明
潜在的土地整理意识差,法规、政策不健全,土地整理要达到的功能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政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地整理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土地整理项目仍是申报过多并且说的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是实施建设与申报完全不相符,工程质量不高。还有的比较滑稽的情况就是,一边土地耕地面积不够,一边土地没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缺乏土地整理意识导致大量耕地现在变成了房地产商手下的宅基地。还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土地整理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投资大见效慢,因而对土地整理态度冷淡。
3.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管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整理的过程常会有土地的权属发生流动。所以要加强土地整理时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要依据中央有关的对策,加快土地产权的登记。尽快确实的弄清农民的土地产权,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关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2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土地整理的意识,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好处。土地整理是互惠互利的工程既服务于农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的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土地整理是万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对此我们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势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意义在人民心中有深深的烙印。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愿意奉献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把逼着他整变成了他自己要整,不让正还要抢着整,这样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将会起着显著效果。在土地整理的初期设计规划阶段,也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把农村土地整理做成一个真正能使农民同胞获得利益的利民利国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表面形象工程。
3.3加强规划,科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
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变零散为整体。充分发挥现有的设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规划设计,考虑长远,放眼未来,时刻要想着这些规划是不是以后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作用。调整种植结构,使现有的土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规划一定要做到合理。
3.4加强投入,实行土地高效精细整理。土地整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加强管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和谐发展,在前期的设计中土地整理主管部门应该和农民群众协调好。加强项目投入,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规定,不能眼光短浅不舍得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土地整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采取实际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土地整理的虚假性不存在,使土地整理事业真正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3.5加强服务,坚持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服务可以为土地整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增设一个的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民讲解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而制定的政策和解答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投入,合理的运用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更需要完善的现有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法规作为大框架服务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指导老师:龙振华、邱福清)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4).[2] 谭淑豪,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4(78).[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1999,06(25).[4]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01,6(102).作者简介:
王成,男,(1993-),河南济源人,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