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03: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公务员工资的现状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公务共经历了1956、1985、1993年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第一次工资改革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各种职务由高到低共分30个等级。其中最高的国家主席、总理工资月工资为404.8,最低为一般工人,为25.5元,高低相差16倍。随着时间的发展,职务等级工资制度逐步演变成了属人工资制度,出现了管理高度集中、职级不符、劳酬脱节、功能单

一、机制僵化的弊端。导致机关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为此,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标准工资加上副食补贴及行政费节支奖,按工资的不同职能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基础工资按工作人员本人生活费确定,六类地区每人每月40元。职务工资按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业务水平确定,一个职务设几个等级的工资标准,上下职务的工资适当交*。国家主席和总理是办事员工资的10倍。每人按担任的实际职务及级别领取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按工作年限每年以0.5元计算;奖励工资用以奖励有显著成绩的公务员,奖励工资没有拉开差距。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度较过去单一的等级工资制,突出了岗位因素,更好地反映了工资的。

上海几乎同时,北京市针对工资分配上存在的工资乱发、分配失控、单位间收入差距拉大以及激励不够明显等问题,对工资外收入的构成及标准也进行了规范,实行了“3581”工程。即在保留国家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取消各单位自定的津贴、补贴、奖金,建立工作津贴和绩效奖金。工作津贴按职务拉开差距,并在同一职务内,考虑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功贡献和工作经全,按任职时间和工龄拉开差距,解决职务不升收入不能提高的问题。绩效奖金按职务划分,并与公务员的考勤、考核挂钩,对未完成工作任务或表现不好的,要进行扣砬。改革后,科级月收入水平达到3000元,处级达到5000元,局级达到8000元,省部级达到10000元。浙江省对各单位自行发放的福利也进行了规范,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门进行管理。省直机关的做法是不规范项目,而是通过规定额度来加以规范。具体做法是由省财政厅规定各单位允许发放的预算外福利的额度(2003年为12000元/人?年),超过额度以外按部分档累进递增的方法缴纳调节资金。在年终时根据缴纳调节资金和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发放“削峰镇谷”奖金,对平时发放福利标准高的单位,奖金标准相应减少或不发,对平时发放福利低的单位,奖金标准相应提高,藉此适当平衡单位之间的收入水平。以上这些改革探索对于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公务员工资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驶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失去了激励作用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历时十几个年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已经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所占工资分配的比重逐步降低,地方性补贴比重越来越大,标准工资的职能已被弱化。公务员工资内外收入倒挂现象严重。制度内和制度外部分比例严重失调,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仅为公务员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地方政策性补贴和各单位工资外收入所占比例已高达67%,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激励作用可言,甚至不能维持公务员的基本生活。二是在制度上,各职务之间工资差距较小,工资分配没有拉开档次,没有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束缚,工资分配内在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公务员工资水平地区之间差距过大 2003年,上海市机关平均工资为31268元,比上年增长13.2%,为全国最高水平。而当年机关收入水平最低的为河南,公务员年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1032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三倍。年收入超出3万元的仅有上海、西藏、北京三个地区。有70%多的省市在全国平均水平线15736元以下。说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由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全国统一,各地区之间执行同一标准,因此,各省市之间的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地方补贴这一块。广东省补贴水平是贵州省的13.5倍。在全国缺乏统一规则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名目繁多的津补贴已经成为公务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导致各地公务员间收入差距过大,而中央却对其无力调控。

(三)职位分类不完善,岗位评价不到位科学的职位分类是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当前,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位分类,职位设置不能体现一般与重要、政务与事务、行政与专业以及高层次与低层次等不同岗位的职责差别,导致同职级不同岗位人员执行同一工资标准,劳酬脱节;工资待遇主要取决于职务晋升,导致超职数配备现象普遍,职务终身制无法破除。同时,由于缺乏岗位评价,导致纵向上各职位等级工资混乱,工资收入存在层级倒挂的现象。一些地区,从市、区到街道,随着管理层次的降低,工资收入水平出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因此,在统一项目和统一标准的同时,如何体现岗位间的职责轻重、工作范围和工作难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成效的不同,是目前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公务员工资收入没有建立起与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财政收入等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与企业相当人员之间缺乏工资平衡比较机制,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社会同类人员的市场价位严重脱节,形成高端人才低于市场价位,而低端人才又大大高于市场价位的现象。

(五)管理不力国家没有统一的地区附加津贴补贴实施办法,对各地自行出台的地区性津贴补贴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调控,造成地区津贴补贴制度无章可循。各单位自行确定工资外收入发放标准,互相攀比。公务人员收入多元化和隐性化的状况,极大地损害了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务人员的自身形象。

第二篇: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文章标题: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公务员工资的现状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公务共经历了1956、1985、1993年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第一次工资改革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各种职务由高到低共分30个等级。其中最高的国家主席、总理工资月工资为404.8,最低为一般工人,为25.5元,高低相差16倍。随着时间的发展,职务等级工资制度逐步演变成了属人工资制度,出现了管理高度集中、职级不符、劳酬脱节、功能单

一、机制僵化的弊端。导致机关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为此,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标准工资加上副食补贴及行政费节支奖,按工资的不同职能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基础工资按工作人员本人生活费确定,六类地区每人每月40元。职务工资按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业务水平确定,一个职务设几个等级的工资标准,上下职务的工资适当交*。国家主席和总理是办事员工资的10倍。每人按担任的实际职务及级别领取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按工作年限每年以0.5元计算;奖励工资用以奖励有显著成绩的公务员,奖励工资没有拉开差距。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度较过去单一的等级工资制,突出了岗位因素,更好地反映了工资的多种功能,对于公务员的激励性更强,并且实现了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分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1985年结构工资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以职级工资制度为主的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这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动作比较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职级工资制,按工资不同职能设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并决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工资的途径有三:一是定期考核晋升工资档次;二是随职务、级别晋升相应增加工资;三是根据物价波动指数和企业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增长情况相应调整。这次改革,工资增长幅度较大,逐步理顺了一些工资关系,较好地调动了公务员的积极性。这一工资制度延续到至今。

(二)工资水平逐年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公务员工资水平有了很大增长。据统计,1986年机关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300元,到2003年已经达到15736元,增长了11倍之多,平均每年递增15.8,现在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比当年一年的收入还多。同时也扭转了多年来与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倒挂的状况,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企业逐渐拉开了差距。1990年,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是机关的1.02倍,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高41元,到2003年,企业年人均收入是机关的86,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低2158元。

(三)部分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对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包括管理方式、工资水平、工资结构、福利货币等几个方面。如上海市针对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发放极不规范,地区、部门间收入不平衡,不利于调动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干部队伍的配备与流动的现状,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规范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实行“阳光账户”。上海市加强机关收入分配管理的总体思路是:规范机关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各单位发放的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差距,逐步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透明化,向“统一项目、统一标准、财政统收统支”目标迈进。其实施方案的第一步是集中收付,实行阳光帐户,规范管理,总量调控,逐步缩小差距;第二步是机关公务员收入分配统一项目、标准,财政统收统支;第三步是建立由市法规支撑的机关收入分配机制,与上海几乎同时,北京市针对工资分配上存在的工资乱发、分配失控、单位间收入差距拉大以及激励不够明显等问题,对工资外收入的构成及标准也进行了规范,实行了“3581”工程。即在保留国家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取消各单位自定的津贴、补贴、奖金,建立工作津贴和绩效奖金。工作津贴按职务拉开差距,并在同一职务内,考虑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功贡献和工作经全,按任职时间和工龄拉开差距,解决职务不升收入不能提高的问题。绩效奖金按职务划分,并与公务员的考勤、考核挂钩,对未完成工作任务或表现不好的,要进行扣砬。改革后,科级月收入水平达到3000元,处级达到5000元,局级达到8000元,省部级达到10000元。浙江省对各单位自行发放的福利也进行了规范,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门进行管理。省直机关的做法是不规范项目,而是通过规定额度来加以规范。具体做法是由省财政厅规定各单位允许发放的预算外福利的额度(2003年为12000元/人?年),超过额度以外按部分档累进递增的方法缴纳调节资金。在年终时根据缴纳调节资金和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发放“削峰镇谷”奖金,对平时发放福利标准高的单位,奖金标准相应减少或不发,对平时发放福利低的单位

第三篇: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公务员工资的现状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变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公务共经历了1956、1985、1993年三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1956年第一次工资改革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各种职务由高到低共分30个等级。其中最高的国家主席、总理工资月工资为404.8,最低为一般工人,为25.5元,高低相差16倍。随着时间的发展,职务等级工资制度逐步演变成了属人工资制度,出现了管理高度集中、职级不符、劳酬脱节、功能单

一、机制僵化的弊端。导致机关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为此,1985年中央决定进行第二次工资改革,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把标准工资加上副食补贴及行政费节支奖,按工资的不同职能分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组成部分。基础工资按工作人员本人生活费确定,六类地区每人每月40元。职务工资按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业务水平确定,一个职务设几个等级的工资标准,上下职务的工资适当交*。国家主席和总理是办事员工资的10倍。每人按担任的实际职务及级别领取职务工资。工龄工资按工作年限每年以0.5元计算;奖励工资用以奖励有显著成绩的公务员,奖励工资没有拉开差距。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度较过去单一的等级工资制,突出了岗位因素,更好地反映了工资的多种功能,对于公务员的激励性更强,并且实现了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分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1985年结构工资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以职级工资制度为主的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这一次工资制度改革动作比较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职级工资制,按工资不同职能设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个部分。并决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工资的途径有三:一是定期考核晋升工资档次;二是随职务、级别晋升相应增加工资;三是根据物价波动指数和企业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增长情况相应调整。这次改革,工资增长幅度较大,逐步理顺了一些工资关系,较好地调动了公务员的积极性。这一工资制度延续到至今。

(二)工资水平逐年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公务员工资水平有了很大增长。据统计,1986年机关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300元,到2003年已经达到15736元,增长了11倍之多,平均每年递增15.8%,现在公务员一个月的收入比当年一年的收入还多。同时也扭转了多年来与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倒挂的状况,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企业逐渐拉开了差距。1990年,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是机关的1.02倍,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高41元,到2003年,企业年人均收入是机关的86%,绝对额比机关年人均收入水平低2158元。

(三)部分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对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包括管理方式、工资水平、工资结构、福利货币等几个方面。如上海市针对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发放极不规范,地区、部门间收入不平衡,不利于调动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干部队伍的配备与流动的现状,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规范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实行“阳光账户”。上海市加强机关收入分配管理的总体思路是:规范机关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各单位发放的公务员工资外收入差距,逐步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透明化,向“统一项目、统一标准、财政统收统支”目标迈进。其实施方案的第一步是集中收付,实行阳光帐户,规范管理,总量调控,逐步缩小差距;第二步是机关公务员收入分配统一项目、标准,财政统收统支;第三步是建立由市法规支撑的机关收入分配机制,与上海几乎同时,北京市针对工资分配上存在的工资乱发、分配失控、单位间收入差距拉大以及激励不够明显等问题,对工资外收入的构成及标准也进行了规范,实行了“3581”工程。即在保留国家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取消各单位自定的津贴、补贴、奖金,建立工作津贴和绩效奖金。工作津贴按职务拉开差距,并在同一职务内,考虑机关工作人员的年功贡献和工作经全,按任职时间和工龄拉开差距,解决职务不升收入不能提高的问题。绩效奖金按职务划分,并与公务员的考勤、考核挂钩,对未完成工作任务或表现不好的,要进行扣砬。改革后,科级月收入水平达到3000元,处级达到5000元,局级达到8000元,省部级达到10000元。浙江省对各单位自行发放的福利也进行了规范,主要是通过财政部门进行管理。省直机关的做法是不规范项目,而是通过规定额度来加以规范。具体做法是由省财政厅规定各单位允许发放的预算外福利的额度(2003年为12000元/人?年),超过额度以外按部分档累进递增的方法缴纳调节资金。在年终时根据缴纳调节资金和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发放“削峰镇谷”奖金,对平时发放福利标准高的单位,奖金标准相应减少或不发,对平时发放福利低的单位,奖金标准相应提高,藉此适当平衡单位之间的收入水平。以上这些改革探索对于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二、公务员工资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驶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失去了激励作用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历时十几个年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已经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所占工资分配的比重逐步降低,地方性补贴比重越来越大,标准工资的职能已被弱化。公务员工资内外收入倒挂现象严重。制度内和制度外部分比例严重失调,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仅为公务员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地方政策性补贴和各单位工资外收入所占比例已高达67%,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已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激励作用可言,甚至不能维持公务员的基本生活。二是在制度上,各职务之间工资差距较小,工资分配没有拉开档次,没有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束缚,工资分配内在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公务员工资水平地区之间差距过大 2003年,上海市机关平均工资为31268元,比上年增长13.2%,为全国最高水平。而当年机关收入水平最低的为河南,公务员年人均工资收入仅为11032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三倍。年收入超出3万元的仅有上海、西藏、北京三个地区。有70%多的省市在全国平均水平线15736元以下。说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由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全国统一,各地区之间执行同一标准,因此,各省市之间的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地方补贴这一块。广东省补贴水平是贵州省的13.5倍。在全国缺乏统一规则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名目繁多的津补贴已经成为公务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导致各地公务员间收入差距过大,而中央却对其无力调控。

(三)职位分类不完善,岗位评价不到位科学的职位分类是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重要前提。当前,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职位分类,职位设置不能体现一般与重要、政务与事务、行政与专业以及高层次与低层次等不同岗位的职责差别,导致同职级不同岗位人员执行同一工资标准,劳酬脱节;工资待遇主要取决于职务晋升,导致超职数配备现象普遍,职务终身制无法破除。同时,由于缺乏岗位评价,导致纵向上各职位等级工资混乱,工资收入存在层级倒挂的现象。一些地区,从市、区到街道,随着管理层次的降低,工资收入水平出现逐渐递增的趋势。因此,在统一项目和统一标准的同时,如何体现岗位间的职责轻重、工作范围和工作难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成效的不同,是目前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缺乏正常的增长机制公务员工资收入没有建立起与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财政收入等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与企业相当人员之间缺乏工资平衡比较机制,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与社会同类人员的市场价位严重脱节,形成高端人才低于市场价位,而低端人才又大大高于市场价位的现象。

(五)管理不力国家没有统一的地区附加津贴补贴实施办法,对各地自行出台的地区性津贴补贴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调控,造成地区津贴补贴制度无章可循。各单位自行确定工资外收入发放标准,互相攀比。公务人员收入多元化和隐性化的状况,极大地损害了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务人员的自身形象。

三、对策措施针对公务员工资目前存在的问题,公务员工资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要使工资分配真正发挥杠杆作用,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需要从体制上、制度上、机制上等多方面下功夫,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革。

(一)改革职位等级工资制度根据世界薪酬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国情,我国应对现有的职位等级工资制度进行改革。首先是调整结构,将目前结构中激励功能不强的部分进行归并,主要是将基础工资归并到职务工资中;其次是加大职务工资的比重,职务工资要占到全国工资收入的60%左右;其三是拉开差距,将职务的劳动付出与所获取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其四是规范工资外收入,加大工资收入的透明度。公务员的薪酬结构一般以工资收入为主,发放津贴为辅,工资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70%~80%,津贴约占20%~30%。

(二)加强职位分类,建立工资调查制度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如美国对联邦公务员分成九类,包括一般行政人员,外交人员,退伍军人、医务人员,邮政人员,行政长官,高级行政人员,全国人员,司法人员以及蓝领工人等。每类中又有明确的职位及职位说明书。然后按照职位分类进行工资市场调查,据市场调查结果确定各职位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水平。结合我国特点,我国公务员在纵向上可分为高级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横向上可分为行政类公务员、技术类公务员、服务类公务员等类别。按照这一分类体系,可对我国公务员职位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工资调查体系。

(三)缩小地区间差距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及财政收入之间差别很大。因此,各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存在差距是客观事实,也是正常的。但是这一差距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各地区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差距除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外,其劳动付出差别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要逐步形成与各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地区工资关系。

(四)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一套与公务员制度相适应的完整的法规体系。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务员的工资增长做出规定,使公务员工资权利的落实能够有法可依。如日本的《一般职工工资法》、美国的《联邦工资比拟法》、德国的《联邦工资法》等。一般都明确规定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公务员工资具体标准,不得随意扣罚;二是按期晋级提薪;三是禁止不合理的收入。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公务员工资的立法,减少公务员增资对财政的依赖,使公务员工资的增长建立的法制的基础上。

第四篇: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

我国公务员制度始于80年代中期,距今有15年的历史。可是近些年来,公务员这个职业却异常火热。对于许多本科毕业生们来说,如果能成为公务员在机关等地方工作就是拿到“金饭碗”了。但在没考公务员之前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人应该不是多数。因此,借此次论文的机会多了解了一些公务员制度。在“考公务员热”风靡中国的时候,我国公务员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我国公务员制度,现状,问题,创新改革,完善对策。

1.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关基本知识

1.1 定义

所谓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1.2 基本内容

其基本内容主要是10种制度:职位分类制度、录用制度、考核制度、任免制度、职务升降制度、奖惩制度、培训制度、交流制度、回避制度和申述控告制度。

1.3原则

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有主要有竞争原则、功绩原则、法治原则、党管干部原则四种原则。

1.4 特色

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取决和服务于国家的根本社会制度。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质的不同。因此,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有着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四点。

不搞“政治中立”,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不搞“两官分途”,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并非多党轮流执政,因此不存在类似西方的政务官与事务官的“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预期目的是建立起专业化、官僚化的公务员队伍,以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廉洁、高效。经过十几年的运作,我国公务员制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公务员制度运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衙门作风,不负责任,腐败,低效等。

现在,我国公务员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结构和管理的两个方面。

2.1 从结构上来看

2.1.1 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使得“家长式”人物层出不穷。个别行政组织被长官的意志所左右,机构的设置、人员的任用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任意专断。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不是服从于法律权力、职位权力,而是服从于人格权力。

2.1.2 由此也造成了职能分化和分工不明晰,结构和功能交叉重叠。而专业化分工的欠缺又造成了我国公务员系统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更多的是“万金油”式人物。

2.2 从管理上来看

2.2.1 法治化严重不足。

法律体系不完备,并且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严重现象。个别行政组织不是依据法律,而是依据稳定性较差的政策和长官意志来进行管理,呈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2.2.2 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挑战。

公务员分类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不健全,公开竞争的范围和力度不够大,开放性程度不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尚未做到法制化和制度化;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绩评估、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考核档次分不开,同时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和激励功能;新陈代谢机制仍然不能畅通,导致我国每次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的人员分流达到机构和人员精简的目的;廉政约束机制和民主监督即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2.2.3 行政组织行为的人格化倾向,人情关系倾向严重。

尽管行政组织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则,但关系、人情却往往取代制度规则而成为行政人员处理事务的主要准则。以情代法、以人代法现象严重存在。

2.2.4 行政组织行为(含个人行为)的自我取向。

这突出表现在有些行政部门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权谋私,权力寻租,严重背离了政府的公共利益目标。

2.2.5 公务员的行政观念面临挑战。

新的社会规则所体现的法制、民主、公正、服务、契约等精神和价值对我国政府管理理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迫使政府公务员改变过去,“官本位”“权力至上”“人治”的意识,全面塑造法制观念、民主观念、公正观念、服务观念、效率观念等。

2.2.6 公务员目前的知识素质结构面临挑战。

虽然现在对公务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当前公务员的学历、只是和技能结构能力还存在很大的欠缺,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改革完善的方法

政府唯有创新自己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才能有效回应各种挑战。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使其无法快速、及时有效地回应各种挑战。因此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一些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克服其缺陷,增强人事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建构起既立足于现实,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务员制度。

3.1 完善职位分类制度,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干部分类制度的确立;而职位分类制度又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征。综观中国公务员分类实施状况,有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我国公务员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大类,这种设计不是非常合理,领导职务公务员实际上包含着政府组成人员和非政府组成人员两类。这两者在产生方式、任职管理、管理方法、管理机构及职责范围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一些专家学者由此提出建立政事分类制度。虽然《公务员法》中并没有明确划分政务类和事物类公务员,但事实上存在这两种不同类别的公务员。所以在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分类管理机制过程中应当分别建立政务类和业务类公务员制度,同时对业务公务员根据工作性质、工作责任不同划分为行政类和执行类,进行科学分类管理。

3.2 完善录用、考核、工资制度,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录用制度。

应当适当扩大录用范围,竞争考试的参与条件适当放宽;规范录用竞争运作,严格执行录用操作程序;同时创新完善任用制度,推行公务员合同聘任制,完善竞争上岗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实施考核细则,细化考核评价内容;完善科学评价方法,确定客观评价标准;增设考核评价等次,密切考核与任用、晋升相结合。

完善工资制度。要通过对相同机构和同类级别实行报酬差异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是公务员更注重自己的能力发挥与责任感;建立分类工资制度和绩效工资制,绩效工资一任务的客观数据以及每个人的工作义务和效率为标准。

健全退休、任期、交流制度,强化新陈代谢机制。健全退休制度。公务员退休时实现公务员队伍结构新陈代谢的最主要途径。从中国目前的实际分析,选择性退休的条件设置不利于鼓励公务员离职进入社会交流。在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退休制度是,可以考虑放宽公务员选择性退休的条件,选择性退休年龄可以降至45岁或工龄20年。这样设置将有利于加快公务员新陈代谢,有利于公务员队伍始终保持优化的结构。

健全任期制度。扩大任期制的实施范围,对担任公务员领导职务,被委任过聘任在同一职位的职务都应当有任职期限规定,在换届姿势应当按照严格的考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决定其连任、晋升或免职等。

健全交流更新制度。公务员交流,是中国现行条件下保持公务员系统能够最经常、最普遍使用的更新机制。当前应当制定公务员交流可操作性规则,形成各种具体制度,即建立调任制度、转任制度等,采取多种交流方式,加强交流管理。人力资源的流动政策是公共部门用来塑造管理者的工具,他能为广大公务员提供更合适的工作空间,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专长。

3.3 强化廉政约束机制。公务员监督约束制度是政府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重要保证。

3.3.1 创新监督观念,改革落后的监督观念。行政监督是一件光明正大的行为,行政活动都应当公开接受监督,监督应当公开进行。

3.3.2 促进勤政廉政约束机制的民主化。将公民参与监督,贯彻和体现到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纪律、晋升、考核、回避、交流、辞退等各项管理环节之中,监督的重点置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一依法监督的推行新的措施为主要方式。

3.3.3 加大法律对腐败的惩处力度,提高腐败的经济成本和名誉成本。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法制观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规和条例,但仍需完善公务员法制。为此要继续加强人事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坚持依法行政,巩固好制度。政府人事部门作为公务员主管机关,要确保公务员制度推行到位,加大依法行政力度。

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建立公务员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思想认识。加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形成机关职业道德的良好风貌。加强公务员业务的监督和考核,促进职业道德落在实处。

3.3.4 公务员中的党员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做人民的贴心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消除腐败现象,廉洁奉公,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

4.结语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体制应尽快完成各方面的转型。并注重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公务员队伍,保证和谐社会的健康运营。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公务员制度:

第五篇: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一下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问题 现状 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难点都是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整理其实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整体政策,对农村整体、农田、田间小道、水资源等实施综合整治,改善土地关系,使土地结构紧凑合理,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活动。

1.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农业制度,其目的在于有效的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然而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大片的荒废土地,无人耕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去到沿海城市打工赚钱或者到城镇的工厂打工赚钱,家里留下来的妇女儿童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力,农田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原来很是肥沃的土地现在也变得无法耕种异常贫瘠,土壤也因为长时间没有耕种变得非常的坚固,田地基本上变得不具备再次肥沃的可能,这就是当前大多农村的现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太低。尤其是旱地耕作地区,由于缺乏灌溉体系,大片的田地无法保障耕作的收益,农民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从而造成土地荒废,杂草丛生。

2.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追求形象工程,土地整理面广质差

土地整理的目标是增加更多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和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改善农业现在的条件和环境。但是很多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或是为了完成上一级领导布置下来的任务,把土地整理当作追求名利而去完任务,使得土地整理工作没有发挥到实际作用。通常他们都是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对土地随便的处理,随便的扩大耕地的面积,使许多本来优良的田地受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土地整理工程的名利标志已经使各个地方的政府官员趋之若鹜。土地整理只是为了一味追求政绩,无论自然条件什么样,均要求小田变大田,零碎的道路变成道路网,分散的树木变成树林。因此造成了土地平整的费用用掉了土地整理费用的一大半,同时也缺乏土地整理方面的人才,导致官员们错误的看待土地整理问题,认为土地整理就是土地平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简单的认为土地整理项目是建设工程招标项目,做好、做坏都是项目建设单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协调解决项目中涉及社会问题时,不积极配合。这样看似是积极的参加农村土地整理的工作,其实是违背了土地整理一开始的目的。

2.2土地权益不清,土地整理纠纷不断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繁琐的问题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土地整理打破了以前关于土地的界限,对原有的土地使用者所拥有的土地产权,耕地权,承包权进行重新认定,这是一个切实关系到农民利益的事情,但现实是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不重视这类事情,导致农民在土地整理工作中很难有积极性。农民把整理后的土地出租出去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但是对于长期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民来说,其就业安置仍然是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转让土地后仅仅靠租金满足不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他们仍然有就业的要求。并且还有土地权属混乱,整理时纠纷不断,有些土地使用记载的权属模糊,不能准确反映到底是谁的。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会带来一定的补偿,这种收益也造成农村土地拥有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在土地整理时,农村土地所属权问题不能明确的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所以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流血事件的发生。

2.3整理技术粗糙,缺少长远整理规划 现阶段土地整理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土地整理过程应用的高科技技术较少,目前虽然有些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是现代的高新技术,但是还有很多的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等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方法。国家的新政策新方针以及一些专业知识在土地整理中缺少宣传教育,从而造成一些工作队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给土地整理时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实施土地整理规划的落脚点是保证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

2.4土地零碎分散,难以进行自由交易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农用地多且又杂,处理起来非常繁琐。因为土地不能自己随意买卖等原因所形成的土地零散无序、人均耕地面积少等状况都是土地整理的重难点。我国现行的土地分配机制也不健全,这使土地的经营规模普遍很小,不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挥,不能迅速改变土地现有的结构。

2.5整理意识较差,后续利用目标不明

潜在的土地整理意识差,法规、政策不健全,土地整理要达到的功能难以实现。虽然国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政策,目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土地整理产生互惠互利的效果,但土地整理项目仍是申报过多并且说的天花乱坠,而实际情况是实施建设与申报完全不相符,工程质量不高。还有的比较滑稽的情况就是,一边土地耕地面积不够,一边土地没人耕种处于荒废状态。缺乏土地整理意识导致大量耕地现在变成了房地产商手下的宅基地。还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土地整理不是一个划算的事情,投资大见效慢,因而对土地整理态度冷淡。

3.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管理,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整理的过程常会有土地的权属发生流动。所以要加强土地整理时权属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要依据中央有关的对策,加快土地产权的登记。尽快确实的弄清农民的土地产权,这样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关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2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土地整理的意识,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土地整理的好处。土地整理是互惠互利的工程既服务于农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的农民群众,只有农民群众的配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所以土地整理是万万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对此我们要加强土地整理优势的宣传,让土地整理的意义在人民心中有深深的烙印。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愿意奉献愿意参与到这一项目中来。把逼着他整变成了他自己要整,不让正还要抢着整,这样对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将会起着显著效果。在土地整理的初期设计规划阶段,也要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把农村土地整理做成一个真正能使农民同胞获得利益的利民利国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表面形象工程。

3.3加强规划,科学调整农地种植结构。

调整农地种植结构,变零散为整体。充分发挥现有的设施,在现有的基础设施上规划设计,考虑长远,放眼未来,时刻要想着这些规划是不是以后能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中发挥作用。调整种植结构,使现有的土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所以规划一定要做到合理。

3.4加强投入,实行土地高效精细整理。土地整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加强管理。要想有效的提高农村和谐发展,在前期的设计中土地整理主管部门应该和农民群众协调好。加强项目投入,要制定出合理的资金投入规定,不能眼光短浅不舍得投资。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土地整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较强的责任心。采取实际有效措施加强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土地整理的虚假性不存在,使土地整理事业真正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3.5加强服务,坚持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好的服务可以为土地整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增设一个的服务机构,专门为农民讲解国家关于土地整理而制定的政策和解答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土地整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技术上加强投入,合理的运用人才和现代高新技术,更需要完善的现有的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完善农村土地整理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相信有了政策和法规作为大框架服务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起来更是如鱼得水。(指导老师:龙振华、邱福清)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4).[2] 谭淑豪,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4(78).[3]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N].人民日报,1999,06(25).[4] 刘宗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9)[5]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 2001,6(102).作者简介:

王成,男,(1993-),河南济源人,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下载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镇化土地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其应对措施,并指出土地整......

    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指出了我国期货市场上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策略......

    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9日 09:39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0期) 作者:万道琴 【摘要】我国目前财政支农规模不断增大,增长逐年提高,营造出了......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张蕾 国贸08—1 20081483我国劳务输出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劳务输出是劳动力空间流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

    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

    我国煤炭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模版)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煤炭产业进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李梦柔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1102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老师:马静 [摘要]随着国......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推荐]

    提要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

    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试论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