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2 12:3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第一篇: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环境变化、事件处理和利益集团的博弈的推动下,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于2006年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实现与国际趋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发展历程 发展动力 博弈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从无到有,从简单的几项准则到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凝聚着我国会计专家、学者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心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条件下的一种公共选择过程并最终上升为一种政治化的程序,体现为各种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产生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利益相关者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所以,只要存在利益相关者利益上的差别,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倾向和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就必然存在。

1会计准则改革起步阶段(1978-19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使得原有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的缺点日益暴露,不同所有制和部门的企业之间由于各种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报表格式不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给国家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进行贷款分析、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等均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也及时认识到:会计改革已成必然,只有使会计管理体制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从1979年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并于1981年开始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会计学会还组织翻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供国内会计专家学者研究使用。1986年财政部提出了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设想。1988年10月31日我国财政部正式设立了专门研究会计准则制订工作的“会计准则组,并召开会计工作座谈会拟定我国会计改革纲要,在正式发布的会计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会计准则,改革会计核算制度”。1991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准则草案,广泛征求各地各部门的意见,1992年11月,以财政部部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了第一项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具体化阶段(1992-2001年)

1992年11月制定了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之后,1993年我国财政部开始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研究工作,1997年6月4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我国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之后的几年陆续颁布了债务重组、会计差错更正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无形资产、租赁准则等16个具体会计准则,而且在这16 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大量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防止出现制度空当,我国在发布和实施会计准则的同时,还不断地制定、修改会计制度,2000年还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协调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而形成了国际上少有的“准则” 和“制度”并行的会计规则结构。

3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阶(2002-2005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以国际化策略为主导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2001年11月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的会计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共识,《 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合经济和会计的发展,与后来颁布的《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和制度不一致。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性,我国不能完全照搬IAS,同时又要为经济的国际化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同时兼顾我国自身特色的渐进式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制订策略。

4会计准则体系构建阶段(2006年以来)

2005年6月2日财政部向外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试行。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则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至此,我国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总原则、结构与范围上充分借鉴国际惯例,与国际准则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趋同,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及法律环境,对部分经济事项或交易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展思考

1环境变化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基础http:///wenzi/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由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主要是由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来推动的,而不是经实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布的会计准则是一种应急措施,基本准则的建立是为了与宏观上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样可以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段时期内与客观的经济条件相适应,但同时也增加了会计准则的波动性,加大了微观经济个体的执行难度和转换成本。2事件处理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

与西方会计准则的发展过程相比,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是一种“事件处理模式”,但是当今风靡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却采用“通用原则引导模式”来为各种经济交易和事项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我国第一个具体准则的颁布是为了应付“琼民源事件”引发的会计问题,后来发布的十几项准则是为了应对国有企业上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助于提高准则制定过程本身的质量、一致性,以及能够缓解实务界要求准则制定者及时做出反应的压力,这种模式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采纳(杜莉,2006)”因此,我们在制定了已经趋同的会计准则之后,应该考虑制定概念框架,同时可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技术标准”部分以及整个会计理论体系。

3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关键

当旧会计准则对某利益集团不利时,该利益集团就惠推动会计准则向有利于本集团的方向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取代旧会计准则就指日可待,当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已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为时,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专业性的民间团体都在考量由自己来制定会计准则的成本与效益。社会最终选择谁来制定会计准则,是各相关利益团体(包括政府)博弈的结果。具体到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选择上,数十年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以及目前较强的政府职能作用和相对较弱的会计职业界,形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政府主体模式。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和实施以来,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

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自从1985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过渡性阶段,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的特色。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有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我国新准则体系的出台加快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首先,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次,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对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再次,在要素计量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在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其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总之,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也兼顾了中国的国情。

3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使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变得更加容易。4推动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革新

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葛家澍文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杜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J].会计研究,2006

[3]蔡明利.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透视[J].现代商业,2007(20)

[4]李作畅.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

[5]李应芳.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J].时代经贸,2008(6)

[6]李平.新会计准则的评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7]纪金莲.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8,(12)

[8]李强.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意义[J].现代商业,2008(27)

[9]孙松.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第二篇:电大-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

诚信与成功

一、说文解字

自伟大的仓颉造字以来,生活在亚细亚大陆东边,太平洋西岸的中华民族开始使用汉字。这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传统延续的命脉,不仅使得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更使得后代有机会探究先人对于一些文化含义的真正理解。从这一角度讲,我们从汉字研究“诚信”“成功”,必然与盎格鲁—萨克森语言中“honest”“success”有着完全不同的起源。

诚,一“言”一“成”。强调口头与行为的一致。既然口头进行了承诺,便有义务促成事务的最终完成。这种义务,便是诚字的基本含义。诚,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尽的义务。

信,一“人”一“言”。对于他人所说的话,从心中去相信对方。这是一种豁达,一种生命的开阔,也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适宜的生活态度。

成,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事务的完成,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成功。究其生活化的本质来讲,“成”反映了一种完整以及这种完整所带给人们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功,一“工”一“力”。付出汗水,发挥力量,才能称得上作了功。做了功,是否就是成功了呢。未必。只有你做了正确的功,你的功才能得到认可。如果是做了错误的事,那再怎么正确的做事也不能得到理想的记过。

综上所述,“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信用的义务和生活态度,而“成功”是一种带有主观感受的评价标准,两者似乎毫不相干。真是这样的吗?

二、诚信的历史

人类历史上,为什么要提出“诚信”这一理念?这是我们许多人思考的问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各类各样的民族中,无一不有着诚信的理念或其类似的理念。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处于险恶的自然环境中,时刻要与饥饿、寒冷、猛兽、疾病作斗争,这个时候,人根本无法脱离原有的群体而单独生存。这一点,现在的吉普赛人身上仍有着明显的反应。吉普赛人作为“流浪的民族”,强调一个群体的生活,任何违反了群体守则的人将会被宣布不被群体接受,无法继续同行,这如果是在严酷的荒原、沙漠中,几乎就等同于宣布一个人的死刑。原始人类也一样,由于个人离不开群体,就必循遵守群体为了适应生存所制定的规则。规则的实现是建立在对违反规则的惩罚基础上的,但只要不存在违背规则的行为,那么惩罚也就是不存在的。人们遵守规则,就是建立在对惩罚的畏惧基础上的,久而久之,规则就会内化成自身的行为尊则,或者是道德,或者是宗教,从而也就被人从内心接受,并随着教育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人类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一种最初的规则——可能是粗鄙到打猎的男人不占用属于女人的那一部分猎物,采集的妇孺不侵吞男性的果脯——,最终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并被自觉遵守。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开始出现,私有制逐渐形成,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最初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不够发达,原始的诚信机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虽然被每个时代注入了新的含义,但其本质作为一种内化的义务,仍受到普遍地遵守。历史的车轮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

展,使得资本开始发挥主导型的作用,统治者不得不开始正视商业的地位。商业的重要驱动力便是牟利,其实质是通过产品、服务的流通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需要,赚取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违反契约、买卖欺诈事件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对人与人之间所应具有的诚信普遍抱有怀疑,在这样一个充满怀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种种阻力。合同签订的成本更高了,因为监督成本越来越高;货币流动的速度降低了,因为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了,因为不诚信引发的矛盾最终只能由社会来承担„„陷入“诚信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自救,如何发展。当宗教的束缚已被冲破后,人们只有借助于法律。公正的法律能够调整社会关系,对不诚信予以制裁,对诚信予以保障。所以,步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始了对法治的追求和建立,如1512年英国的《大宪章》,规定了国王也不得肆意妄为,在征税等方面必须遵守议会的法律;1790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任何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每个人都要受到法律的调整后,当法律越来越科学、完整和有效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诚信经济”终于得到了确立,并最终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然,随着价值观的多样化,诚信是否内化为人的自我要求,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一致,但坚持诚信的行为,关注对方的诚信品质,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和期望。

现代经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而不断加速发展的。从18世纪末的蒸汽机发明,到19世纪后期电气时代的来临,再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加速的状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中,在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对于成功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那些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改造自身的同时影响了周围、改变了社会与自然的人,无疑被各种文化所界定为是成功的。今天的中国,人们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思想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处在这样的地位的人,是否都具备诚信的品质呢?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诚实信用的人吗?有的政府官员大会小会、各种场合,唾沫横飞的宣称反腐倡廉,不久就因腐败东窗事发而锒铛入狱,你说,他诚信吗?有的企业家最初的资金来源,不是通过侵吞国有资产,就是通过撕毁合同、进行欺诈获得的,你说,他诚信吗?有的知识分子执一学科研究地位之牛耳,却不断抄袭剽窃前辈、同行甚至学生的智力成果,你说,他诚信吗?以上种种人,在他们的阴暗面被曝光之前,他们都是社会眼中的“成功人士”。中国经济首都上海市的市长,算不算政界的成功人士?年产值数十亿元企业的董事长,算不算商界的成功人士?中国名牌大学名牌学院的院长,算不算知识界的成功人士?在东窗事发之前,他们都是成功人士,那我们就不仅要怀疑,那些现在仍然翘据“成功人士”头衔的成功人士,是不是也不那么诚信呢?

三、思考与成功

事实刚好相反。落马的“成功人士”,恰恰是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受到了“自己不诚信”的惩罚,而更多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依靠的一个重要力量依旧是——诚信。有位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好人坏人,都喜欢好人。”事实正是如此,当你以真诚之心待人,当你用友善之心对人时,做到了极致,你必然能得到回报。人选择接受“诚信”还是“不诚信”的生活信条,有多种途径。一种是家庭言传身教,一种是学校白纸黑字,一种是社会观察。第一种途径由于父母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可能得到极为相反的结论。第二种途径由于要担负国家政治的重任,似乎远未得到完全的认同。第三种途径

是一个自立、成长中的人所应按循的途径。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关于“诚信”与“成功”联系的判断,我们才能使自己切身实意的相信这种理念,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这种判断。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检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否是科学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正确的?对于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首先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我们观察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是我们思考的原料。朋友、电视、网络、同事、同学,种种媒介传入的种种信息,都是我们考虑的渠道。不要仅仅在网络上看到一则“高官腐败落马”的报道,便推断所有高官都不诚信,也不要仅仅听说某人在升迁途中出卖了朋友,便得出结论升官就是要出卖朋友。笔者知道,很多人此时都不以为然。“这样的事难道不是事实吗?”笔者认为,即使所有的都是事实,但仅从一两个片面的事实推出一个全局的结论,本身就不能认为是科学正确的。有人又会问,那难道你能统计所有的人和事,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吗?这一点,笔者也做不到。但是,当有人举出某个“不诚信导致成功”的例子时,另一个“诚信导致的成功”或者“不诚信导致的失败”也在出现着,以上案例就是证明。又有人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通过不诚信手段也能达到成功境界,那最后几年招致的惩罚又有什么呢?”这样的惩罚也许会是以生命、健康、幸福为代价,以人的根本为代价,每个人都能承受吗?对于任何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来说,诚信能带来的幸福要比不诚信带来的“幸福”更长久,更无价。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对问题的看法根植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假设又与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知识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诚信也许能带来“成功”,但这样的成功既不幸福、也不永恒,只有诚信才能带来真正的成功。当然,由于成功这一理念的主观性,而诚信又与客观的义务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对于诚信与成功关系的认识无法统一。

四、结论

诚信与成功之间的关系,犹如山与水之间的关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仁者看来,山的厚重与坚韧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靠,诚信就是山一般的品质。在智者看来,水的流动与冲力象征了人对自己的生活采取一种灵活与坚持的生活态度,成功就是对水一般品质的报偿。一个人,要想成为仁者还是智者,都需要处理好诚信与成功的关系。记住一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信用中国

第三篇:电大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孙斌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分析信用社内外部环境、目标设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现状分析,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对策

引言:

2010年4月15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联合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随着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且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无法有效地控制风险。本文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求改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的发挥与作用。农村信用社内控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股东过于分散、“三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理事长、主任虽然实行分设,但二者之间大多是兼任,换句话说,主任仍然拥有很多控制权;二是经营理念落后,仍然习惯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尽合理,重经营、轻管理;重业务、轻监控,忽视了内部控制监督的重要性;三是尚未形成内控文化,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屡禁不止。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银行的存在就是为了承担风险,农村信用社也是如此。识别与评估,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三个阶段。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风险意识,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完全依靠经验,职工业务素质低下,普遍缺乏内控意识和风险识别及评估的能力,手段落后、人才匮乏,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就是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具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项业务操作程序,但是一些人往往将内部控制制度简单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汇总,片面地认为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在部分信用社的管理者当中还存在着“内部控制”束缚日常工作思想,因而将内部控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导致内部管理跟不上业务的发展需要,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贷款评估流于形式,常常是业务先于内部控制而建立,而不是内控现行;二是检查这些内控政策与程序的贯彻和落实。但对于农村信用社一些政策,大多比照农业银行制定,与农村信用社情况不符;其次是出现不少的制度空白,业务早已经开展而相应制度却跟不上。最后是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普遍存在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现象。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其经营状况。表现为不遵守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任意调账、调表,会计资料及报表难以反映实际经营情况,甚至成为应付检查、考核、掩盖

各种违规行为的调节手段。二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从上到下层次太多、链条冗长,容易出现人为拖延、理解偏差,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不够,达不到及时、可靠的要求。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的计算机应用还主要停留在操作层面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管理层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因而不能很好地辅助管理人员对信息做出准确的细节分析与综合把握,从而未能及时发现风险、化解风险。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督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控制手段相对落后,一些必要的监测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事前、事中的预警、预报机制不完善,资产质量、资金交易、业务经营效果缺乏定期分析,对重大问题报告不及时。

一是业务部门的监督流于形式,以授信为例,制度明确规定授信审查人、审批人之间的权限和工作程序,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审查、审批业务,不得故意绕开审查、审批人。但实际操作却扭曲这一程序,许多贷款不是先向信贷部门提出申请,而是客户先找主管领导,再自上而下层层指派,最终由具体经办人员办理。这种逆向操作不仅人为掩盖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且使农村信用社的正常业务秩序和内部控制程序遭到干扰和破坏。

二是稽核监督软弱无力。农村信用社的稽核制度虽然早已确立,但是一直隶属于管理层,其人事任免、工作经费、人员配备等都要受制于日常管理,致使稽核工作软弱无力。有些信用社虽然有自己的内部稽核部门,但是缺乏必须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比如,监事长常常是从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任职;还有很多信用社稽核人数少,内部稽核力量明显不足,如从审计部门中抽调人员充实到财务部门、信贷部门等,稽核人员流动性大,适应不了日益扩大与更新的内部监管工作的需要,且稽核人员素质偏低,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不相适应。

二、强化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明晰产权关系

目前,很多信用社股本金相对较少,产权关系复杂,所以在股权设置上,应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具体措施包括:(1)拓宽入股范围。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基础,广泛吸收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与其他经济组织入股,但事先必须声明限制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2)为切实解决因股权结构分散化所造的问题,应增大单个社员最高持股比例,吸收内部社员股,增加自有资本金比例。这样,不仅增强了信用社的盈利性,而且调动了管理层的积极性。在农信社的内部形成“社员代表大会(股东大会)--理事会(董事会)--主任(经营层)”的法人治理机构,将信用社办成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与自我约束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重整监督稽核体系

保证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合理配置稽核人员,完善对稽核人员的监督考核。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熟悉政策法规、有高度责任感的监管队伍。同时,加强对稽核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轮换与回避制度,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不称职的要及时做出调整,对违反信用社各项规章制度的要加倍予以处罚。抓好对各级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审计与离任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不断增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三)建立合理的授权负责制度

信用社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各级管理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对相互推诿扯皮造成的损失应追究相应的责任。在授权过程中, 根据被授权人的实际情况实行区别授权, 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授权。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各级管理操作人员, 要在各自岗位上按所授予的权限开展工作, 并对职责范围的工作负责。凡开办的每一笔业务都要按业务授权进行审核批准, 对特别授权的业务要经特别批准, 以免因操作上自我约束能力差、原则性不强造成权限不明、职责不清、互相监督制约不力。

(四)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

根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信用社的具体活动必须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来完成,不允许单人不受监控与制约而独立完成某项业务。一是应该完善授信、资金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流程的内部控制。二是应严格岗位分工,坚持互相牵制原则。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尽量做到分工合理,并实行定期轮岗、适时交流,使每位员工与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五)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提高员工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与基础。农村信用社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培训,提高信用社员工的文化、道德、业务和理论素质等。并可针对信用社工作特点,进行普法教育,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开展警示与“现身说法”活动,增强员工的法制法规意识。此外,还要加强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自控、互控能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孙涛.农村信用社改革风险及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07(1):18-19

[2]杨亦民等.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60-68

[3]郑桂华.构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武汉金融,2006(6):37-38

[4]杨子强.股东选择与权利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础性问题[J].金融研究,2005(2):145-151

[5]樊层凌、王耕.基于COSO最新成果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和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811-3812

[6]王艳丽.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加强-以新疆民营企业的合同管理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92-96

[7]刘清泉.农村信用社内控建设实践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6(8):58-59

[8]马宇、许晓阳等.经营环境_治理机制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_来自安徽省亳州市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7):185-196

作者信息:

孙斌(1986—),男,汉族,四川资阳人,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

第四篇:电大-专科-会计学-毕业论文2

诚信

一、何为诚信

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二、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期,“诚”还未形成为理论概念。孟子时不但已经形成为理论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在这里,诚不但是天道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做人的规律和诀窍。荀子发挥了“诚”的思想,指出它为“政事之本”。他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礼记·中庸》里,“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够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只化育而与天地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成为圣贤们体察天意,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诚实在内的“诚”看作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基础和各种善行的开端。程颐更为直截了当地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其见解入木三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诚”这个范畴,肯定诚实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实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渐明晰为:忠诚、正直、老实。忠诚的主旨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和狭隘的“愚忠”,而是认同于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是指为人正派,处事公正坦率。老实,则特指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信,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信字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隋国大夫季梁说:“忠于民而信于神”,“祝史正辞,信也。”后来,由于私有经济和私有观念的发展,原有的纯朴的社会被逐渐破坏。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得不订立誓约。但誓约和诺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量维持。春秋时期,经儒家的提倡,“信”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他要求人们“敬事而信”。他说:“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将“信”作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权者大都将“信”作为维护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汉代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对“信”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竭遇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以实之谓信”,其说与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里,诚与信往往是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的。“信,诚也”,“诚”与“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来,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认为诚实是取信于人的良策,是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总之,是一种个人生活的准则。

三、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四、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归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的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和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五、如何恪守诚信

我们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准时赶到。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如果我们在履行诺言过程中情况有变,以至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就要向对方如实说明情况并表示歉意。这与言而无信是完全不同两件事,所以说树立诚信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恪守诚信的传统美德,还要把“江湖义气”与恪守诚信区别开来,认清“江湖义气”的实质和危害,不被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俗所污染,做到恪守诚信。

诚信,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又是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规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秩序。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一)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就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在我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是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条件和必须遵守的重要道德规范。古代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比如:孔子的“信则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诚而立”;孟子论诚信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生动显示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古到今,人们这么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实和信用都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的道德的支点。

(二)诚信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诚信原则逐步上升为一种法律原则始自罗马法,后来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继承和发展,比如法国民法、德国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总则中的第二条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

诚实信用也是我国现行法律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指导和统领的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帝王规则”,可见“诚实信用”是并非一般的道德准则。在诚实信用成为法律规

范的时候,违反它所承受的将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或者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这种法律后果可以是财产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罚。因此,诚实信用又是支撑社会的法律的支点,是法律规范的道德。

(三)诚信是治国之计

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无信、掩人耳目、弄虚作假,社会就无从安定。古有“欺君之罪”,“欺君”不仅是冒犯尊严,而且会误导决策,祸国殃民。“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中国古代有商鞅立木树信的佳话,也有不讲诚信而自食恶果的烽火戏诸侯。中国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诚信”作为统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大纲”,可见“诚信”之重要。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是诚信为政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优秀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落实“以德治国”,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时代的要求。

(四)诚信是行业立身之本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对我们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团体或是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号召力和响应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作为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基本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树立起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无信不立”,对一个行业来说,同样只有守信用、讲品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行业品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第五篇:会计学毕业论文

合 作 协 议

甲方:平湖市易正服装有限公司

乙方:

1,甲方授权IEQ爱依库品牌服装,甲方保证质量和及时供货给乙方。甲方提供的服装所有指数符合国家标准。IEQ爱依库的服装必须由甲方提供,乙方不得拿出去加工,不得损坏IEQ爱依库品牌的声誉,如有违反,后果由乙方负责。

2,每款数量达到500件以上的,可适当优惠,或者按销售产值返点。如果乙方要做爆款或重推款提前告知甲方,甲方在适当优惠的条件下备好一定数量的货,以给甲方足够的生产时间。

3,乙方卖出去的货存在任何质量问题甲方负责包退换。4,乙方有大批量订货的,则按订货价重新核价。

5,乙方签订合同之日付10万押金,抵货款。如拿货超过10万的后面则不需要再付押金。

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产生任何问题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乙方:

下载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会计学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学毕业论文

    论当前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上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在我国推行应用和研究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和发挥的作用却不很理想,主要问题是其运用的......

    会计学毕业论文

    会计学毕业论文 一、前言: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以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与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人的特殊行为以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

    会计学毕业论文

    论会计管理中的会计控制与委托代理关系 [摘要]会计控制本质上所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分析了广义会计控制,认为企业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与财务控制(......

    会计学毕业论文

    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思路 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萨班斯法案规定公众公司必须以书面形式对外披露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类似职务人员对有关内部......

    会计学毕业论文

    会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5-06-17来源:毕业论文手机版 新会计制度在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会计制度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面临信心情况采取的......

    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共5则范文)

    电大会计学大专专科毕业论文(精选3篇)难忘的大学生活将要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

    电大会计学自我鉴定[合集]

    电大会计学自我鉴定1大学二年期间,我勤奋刻苦,务实创新,在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锻炼,从而不断充实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为我踏入社会打下了坚......

    电大会计学自我鉴定

    电大会计学自我鉴定 电大会计学自我鉴定 本人近一年以来,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