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会展教育研究
德国会展教育研究
(一)德国会展教育现状
金辉(2003)《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指出会展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是开设会展专业与课程的旅游院校快速增多、会展课程已成完整体系、会展教材全与更新速度快、国际会展教育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及会展科研与会展教育的良性互动。王春雷(2005)《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提出了德国的会展教育模式是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和实习活动主题化。
(二)德国会展教育课程设置
中国会展(2004)《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考察与思考》和邬国梅(2007)《国际会展高等教育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首先阐述现实的情况是,德国除了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之外,其他的高校并没有相关的课程和专业,相对于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侧重实践性,科隆大学会展经济研究所的会展课程更侧重于研究性和理论色彩。并且说明,德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定向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展览公司,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公司,为公司服务。然后,又通过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课程设置,揭示德国把会展教育放在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之下,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系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即在工商管理模块的基础下,开设展览管理模块、会议管理模块、大型活动管理模块和展台施工模块。最后,指明德国会展教育体系的三个特点是少而精、与业界紧密联系、属于工商管理的学科体系。吴承璘、崔诚、吴国斌(2004)《美国、德国会展教育比较》分析了德国的一个以合作办学形式设立的会展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拉芬斯堡大学,招收由企业定向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原则上回本公司工作,得出德国会展教育是在商务管理或旅游管理的基础上设置的大型活动或会展管理专业、会展教育和培训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事业、有意和中国合作办学的情况。
对于德国这一世界会展王国的学习,我国主要注重从宏观层面对德国会展业进行研究,侧重研究其特点等表面性问题,然而,德国还有很多具体操作细节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笔者认为,向德国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与德国展览公司的合作,加快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外语水平。德国会展公司早已洞察到会展的国际性这一趋势,也加大了在中国投资办展的力度,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注重与德国和其他国家合作,全面提高会展业的发展。
第二篇:德国教育
一、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
1.帝国时期以前
在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还比较落后,学校都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
16世纪后半期一些公国就开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至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1794年,普鲁士以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归为国家机构,其他各公国也纷纷效法,使德国成了西方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的国家。
19世纪初,废除了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等封建等级学校,从而基本上结束丁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19世纪60年代德国教育发展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文盲率像德国那样低。
2.帝国时期(1871~1918)
1871年普法战争后,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网迅速扩大,确立了三种类型的普通学校:古典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级文科中学。在这种普通“补习教育学校”基础上创立了职业学校,并在各地迅速推广。职业学校师资的培训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有关的培训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这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
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4月28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增设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中学,名为德意志中学。在师范教育方面,《魏玛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学校教师都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这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型的高等专科学校随之出现。
4.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
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纳粹统治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各类学校进行所谓的“种族教育”,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学几乎减少一半,高等学校的发展处于停顿状态。二、二战后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战后初期的德国教育(1945~1949)
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颁布,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
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2)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每年6月30日满6周岁的儿童必须于当年8月1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
(3)统一学校名称。所有儿童接受共同教育的学校称为基础学校;基础学校之后是两年的促进阶段或观察阶段,其上是三类中学,即普通中学、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
(4)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语。
(5)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
(6)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要进入一般大学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即从第五学年开始接受第一外语的教学,从第七学年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从第九学年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计划》具体建议:
(1)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称为“初步教育领域”。
(2)改组普通中学,让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即儿童5周岁开始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称为“初等教育领域”。
(3)把中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到第十年级,毕业生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第二阶段包括第十一年级到第十三年级,毕业生可获“中学毕业证书”。
(4)将上述三个教育领域,连同高等教育领域和继续教育领域一起组成一个水平的、分级的统一学校系统。
(5)改革中学毕业证书II阶段的教育,分别授予具有不同重点的专门知识,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扩充其教育内容,提供升入不同种类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
(6)针对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对职业教育准备不足的情况,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结束后的第十一年级设职业基础教育年,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宽泛的基础职业知识与基本技能。
(7)改变传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按照学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的培养方法,今后按照教育领域的不同要求组织师范教育。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德国各大学纷纷进行内部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措施有:
(1)由各个专业领域取代过去系的建制。
(2)由任期更长、权限更大的总长代替过去大学校长的职责。
(3)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过去以大学证教授为中心组成的教授会对大学实行自治管理,如今却改为由教授、助教、学生、职员等大学内部各方面人士的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学校的运营,即“集体合议制”。
一、教育行政
1.联邦水平的教育行政
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第30条的规定,只要基本法没有作出其他规定或允许有其他规定,那么,行使国家职权和完成国家任务就都是各州的事情。
1969年10月,为了行使更多的联邦职权,成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其职责是对改革和发展教育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
教育联邦主义使各州教育产生了很大差别,为了在教育政策上使各州取得最低限度的统一,联邦德国还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这是德国各州之间协调文化政策最重要的机构,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
(2)联邦和各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其任务是: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而制定共同的和原则性的长期发展规划及其相应的中期阶段性计划;为协调联邦和各州的计划提出建议;调查实现这些计划所需要的资金,并就如何筹措资金提供建议;拟订教育研究和教育规划的项目,为联邦和各州就某些跨地区的教育研究和教育规划项目签订协议做准备;促进国际范围内在教育规划方面的经验交流。
(3)大学校长会议。这是德国大学和高等学校自由联合的组织。
(4)科学委员会。其任务是:制定促进科学发展的总规划,协调联邦和各州的科学发展规划;每年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项计划;对联邦和各州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议;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而且要对这些建议产生的效果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建议提出设想。
2.地方教育行政
州对学校的监督,首先是州议会,主要表现在立法和财政计划方面。其次,各州郡设立了文化教育部,这是州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部长由州长任命,由州议会批准。此外,由督学官员对学校工作实施直接监督。
二、学制结构及其特点
联邦德国现行的学校制度,它包括:基础教育,即3~6岁儿童接受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即由包括1~4年级的基础学校实施的小学教育(柏林例外,小学学制为6年);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在小学毕业时,或者至迟到第六年级定向阶段结束时,学生主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特长、爱好以及学校和家长的意见,分流到三类不同的中学,即普通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的第一阶段。还有一种综合上述三类学校的综合中学;中学第二阶段,即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的第十一至十三年级,通过考试而获得中学毕业证书II的学生就有资格上高等学校;职业教育,主要是双元制职业培训,还有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各种不同的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各种高等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各种年龄、各种文化程度和职业的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的需要。这几个部分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形式灵活,途径多样,构成一个发达而完备的教育系统。
与其他国家相比,联邦德国学制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主要有: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育管理的多中心,但是,通过州文化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又使全国教育在结构、内容和结业水平等基本方面较为一致;虽然教育的权限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分散的,但是在各州范围内又是明显的集中。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的。各州都有专门的私立学校法,规定了私立学校得到批准和获得国家承认的条件,特别是私立学校同样要由国家补助。因此,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也不存在原则上的分歧。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中开设宗教课。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宗教课虽是正式课程,但不是必修课。学生是否上宗教课,14岁以前由家长决定,14岁后由学生本人决定。不上宗教课,可以用哲学课来代替。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宿学校几乎没有。每年上课时间只有800小时。半日制学校一般在上午8点开始上课,通常到中午1点或2点就结束,下午也安排一些教学大纲以外的选修科目。工时半日制导致德国学制过长。
(7)与中小学相反,德国各地区的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问。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有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幼儿园等。德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目前德国的学前教育并没有按照《教育结构计划》的要求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绝大部分幼儿园是教会和慈善机构开办的。幼儿园的监督也由青年福利局来执行。
2.初等教育
德国的初等教育是由基础学校实施的,是6月30日满6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开始接受的义务教育。
初等教育被视为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为儿童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的阶段,因此,德国初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学逐步取代游戏,使学生学会有关读、写、算方面的基础知识,促进智力发展,为今后的深造提高打好基础,并培养他们具有民主精神,爱国爱人民的品格和具有责任感。基础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德语、数学、常识课,此外,每周还有音乐、艺术、体育、劳作和宗教课等少量课时。
3.中等教育
(1)定向阶段的教育任务。使学生在定向阶段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了解今后要上的各类中学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通过观察和咨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作出更理想的选择;要尽可能排除性别和社会出身这些因素对学生选择今后学习道路的消极影响。在定向阶段,原则上要求对所有学生开设同样的课程和内容,对所有学生不带偏见地尽可能地给予智力上的促进。
(2)普通中学。普通中学也称主要学校,是出国民学校高级班发展而来,通常包括五~九年级,只有少数地区设有。普通中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德语、数学、外语、自然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劳动课(包括技术、经济和家政)、音乐、艺术和纺织品艺术加工、体育、宗教课。
(3)实科中学。实科中学是1964年《汉堡协定》签订之后才在联邦范围内正式使用的,在此之前被称为“中间学校”,它的地位介于普通中学和完全中学之间,是初级中学的一种类型。实科中学的任务是,教授接近实际的和比较现代的基础知识,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使其毕业生能够在工商业、行政管理和社会部门承担起中级管理人员的职务。因此,其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以及现代外语等专业课程。
(4)完全中学。完全中学就是传统的文科中学。它在大多数州是一种包括定向阶段之上第七至第十三学级的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原先是为少数上层家庭子女升大学作准备的尖子学校。完全中学强调严格的学术教育,教育质量较高,尤其突出外语教学,每个完全中学毕业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
(5)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综合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
4.职业技术教育
(1)职业学校。这是一种为不再升学的初级中学毕业生(绝大多数为主体中学毕业生)提供职业义务教育的部分时间制学校。这种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联,组成一种所谓“双重训练制度”。一般是初级中学(即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毕业生通过一定途径在企业找到了训练位置,接受偏重实践的职业训练,并同时必须在职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教育,学生学习三年左右后通过文化考核与职业实践获得毕业资格,就可以进入职业生活,或升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2)职业专科学校。这是一种学习年限至少为一年的全时制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与职业学校相同。
(3)职业补习学校。这是一种具有进修性质,为受过一定职业教育或已完成职业义务教育的青年开设的职业学校,分部分时间制与全时制两种,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后者至少一年。
(4)专科高中。这是在1968~1969学中等专科学校(如工程师学校和中等经济专科学校)升级为高等专科学校时产生的一种职业学校类型。这类学校一般招收实科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修业年限为两年,学生毕业时将获得进高等专科学校的资格。
(5)专科学校。这种学校一般招收受过一定职业训练或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青年入学,对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职业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这种学校分全时制和部分时间制两种,全时制修业年限至少为一年,部分时间制修业年限较长。
除了上述职业学校类型以外,德国还实行一种所谓“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的制度,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为期一年。强调基础理论教育,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或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重训练制形式来完成。
5.高等教育
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核心是强调“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意味着科研是教育的基础,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基础。只有在知识前沿领域进行研究的人,才能作出什么是最新知识水平的判断,因此,只有直接从事科研的人,才能用语言和文字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责任。
大学是联邦德国高等学校体系的核心,通常都设有广泛的学科。著名的大学大多数都包括所有的专业领域(但一般不包括工程技术领域),规模庞大。它们具有授予博士学位和大学教授备选资格的权力。
根据联邦德国高等学校总法的规定,高等学校的宗旨是使学生能够从事某些职业活动,并向学生传授必备知识、能力和方法,使学生具有科学工作能力和责任感。该法还规定,联邦德国的高等学校有权实行自我管理,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权。高等学校自我管理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按照各自的资格和职位等级参与学校的管理。
联邦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第三级是教授备选资格。
6.师范教育
德国的教师目前一律由高等学校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均需达到大学教育水平。师范教育的机构有高等师范学校与其他各种大学,高等师范学校作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正在消失。培养目标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学校类型进行培养,即分别培养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教师,另一种是按阶段进行培养,即分别培养初等教育阶段教师,中等教育第一阶段教师与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教师。
德国的师范教育多数州实行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一阶段为在高等学校学习阶段,师范生在学习阶段结束后,经第一次国家考试获得见习生资格;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师范见习生在专设的见习师范习明纳完成见习训练,训练结束、经第二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国家官员,这时如受学校聘请便可成为正式教师;如没有学校聘请、便成为失业者,前者终身享受教师待遇。
一、初等教育改革
初等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
(1)加强学生的校外辅导,进一步发展校外辅导机构。
(2)为了充分发掘小学生的巨大学习潜力,打算把基础学校的合科教学改成分科教学,同时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准备在基础学校中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
(3)进一步加强因材施教,在教学组织中不仅进行内部分组教学,还进行外部分组教学,以利于各种儿童的智力发展。
(4)加强对外籍工人子女的个别化教学,使他们尽快适应德国文化,提高学习成绩。
二、建立州一级的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
为了保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入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把取得高中毕业文凭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由13年缩短为12年,即除了基础学校4年之外,完全中学由9年缩短为8年。其次,对高中毕业文凭考试所包括的必修科目作出统一规定,至少应该包括德语、一门外语、数学以及一门自然科学科目(即生物、物理或化学)。第三,为了保证高中毕业文凭的质量,要改革大多数州由完全中学自己命题和考试的状况,在州一级实施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
三、改革高等教育
1.改革大学的学习
联邦政府要求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包括:
(1)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要制定学生入学阶段的学习指导计划和建立指导学生准备考试的指导咨询体系,以保证新的入学申请者能够及早地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早期专业定向。
(2)对于缺考或补考应该作出有期限的规定。
(3)在规定的学期内没有毕业的学生则应开始缴纳学费。
(4)高等学校应该承担定期地提出“教学质量报告”的责任。还要组织教学质量的比较评估。
(5)高等学校教师的服务权利应该根据“成绩”的观点来履行才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经过改革的博士学位阶段应该包括三种形式:
(1)在一个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关心下进行的博士学位学习形式。
(2)在由高等院校设立的、特别是在大的学科专业里设立的博士学位授予点里进行的学习形式。
(3)在研究生部里进行的学习形式。
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
管理改革措施有:
(1)强化系主任在学习组织机构中、在教学上安排教师以及附加经费分配上的职责权限。
(2)应该确定作为对早期学习成绩考核检查的第一次中间考试的准备时间以及毕业考试的登记时间,还应该确定一个教程的基本教学津贴。
(3)提高对专业系的教学安排和教学科研成果的内外评估来增加专业成绩的透明度,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竞争。
(4)通过对高等学校财政的整体预算和灵活安排来扩大高等学校的财政自主权。
(5)对教学人员、教学设备上的经费分配应该根据教学成绩进行。
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的地位
联邦内阁批准的教育结构调整计划包括:
(1)在大学学习上,应该将职业能力的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明确地区别开来。
(2)通过继续扩建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把部分大学经费转给高等专科学校的方式,把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能力至少提高40%。
(3)为了保证高等专科学校对教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应该改革高等学校教授的服务权利和工薪报酬权利。
(4)应该使为国家服务的大专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一样,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改革职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集中在课程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课程与教育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紧密配合,另一方面根据劳动市场的变化,在培训课程中引进跨职业领域的必备“关键性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训练内容,并且将职业教育内容与普通教育内容一体化,使二者相互融合。此外,学校职业教育或企业教育不只是传授,而是关心学生个性培养和职业性以外能力的培养,如责任感、合作精神及交往能力。
(2)在教育方法上,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改变为习明纳和“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
(3)在管理体制上,注重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或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的管理更加合理,合作更加一体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德国统一和促进新联邦州重建为少长点的职业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于1994年又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
(1)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
(2)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3)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
(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补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
(5)提高青年人职业培训的比例,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使学习困难的年轻人有机会参加那些就业前景的确有保障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A.《教育总计划》
B.《魏玛宪法》
C.《乡村学校规程》
D.《基础学校法》 答案:C
()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
A.1945
B.1968
C.1970
D.1973 答案:C
()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对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原则、高等学校的人员等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A.1970
B.1972
C.1976
D.1990 答案:C
为了行使更多的联邦职权,德国在1969年10月成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
A.联邦教育和科学部
B.文部省
C.教育部
D.联邦教育部 答案:A
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的幼儿园在______创办下发展起来。
A.洪堡
B.福禄倍尔
C.蒙台梭利
D.费希特 答案:B
德意志帝国时期,凯兴斯泰纳在“补习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创立了______。
A.职业学校
B.文法学校
C.实科学校
D.文实中学 答案:A
帝国时期,德国的实科学校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为主。
A.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
B.数学、自然科学、现代语
C.数学、自然科学、现代语及拉丁语
D.数学、自然科学、航海及簿记等实科科目 答案:B
德国师范教育的机构主要是:______。
A.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B.师范学院
C.大学
D.高等专科学校 答案:C
德国的学前教育是______性质的,其法律基础是______。
A.保育和社会、青少年福利法
B.教育、教育法
C.保育和社会、教育法
D.宗教和慈善、青少年福利法 答案:A
德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中,计划______。
A.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的地位
B.拉大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的距离
C.缩小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的差距
D.保持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的地位不变 答案:A
德国普通中学毕业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德语、数学和外语三门主课______成绩作出。
A.毕业会考
B.平时的闭卷课堂作业
C.平时闭卷考试
D.平时开卷考试 答案:B
德国大多数州法定普通义务教育为______年。
A.八
B.九
C.十
D.十二 答案:B
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和()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
A.主体中学
B.实科中学
C.完全中学
D.现代中学
E.文法中学 答案:ABC
联邦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第二级为(),第三级是()。
A.学士学位
B.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
C.博士学位
D.教授备选资格
E.哲学博士学位 答案:BCD
德国的综合中学 参考答案: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这三类中学
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综合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校舍多为新建的,设备比较现代化。由于它把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规模都很大,平行班很多,管理比较难。
《杜塞尔多夫协定》
参考答案:由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西
德州与州之间的教育统一和协调成为问题。于是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了《杜塞尔多夫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学期长短、考试认可、分数等级,规定学校依次为一至十三年级,达十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达十三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凡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均可升入大学。这是西德文化联邦主义的第一个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教育结构计划》
参考答案: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
国教育制度的蓝图。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种问题。
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各种团体、各种俱乐部与学校一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的理解应该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而包括继续教育这个学习过程,即终身学习观。
该计划强调:通过分科分组教学达到教育个别化;通过对儿童的早期促进来消除机会不均等;通过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根据以上理念,《计划》具体提出七项建议。
《魏玛宪法》
参考答案:魏玛共和国于1919年通过了《魏玛宪法》,该宪法第142条至150条对国家统一
管理教育事业以及基础学校、中等学校和师范教育等作出了规定。
《基础学校法》
参考答案: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
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 的基础学校,规定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均得入基础学校,毕业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各类中学,其余继续上国民学校高级班。
《高等学校总纲法》
参考答案: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对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原
则、高等学校的人员等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双元制
参考答案:是指企业和公立职业学校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内培训同一批学徒。企业根据全国
统一的培训规章,培训学徒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职业学校则主要是教授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和补充企业中的培训,加深和扩大普通教育知识。
学术自由
参考答案:这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之一,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对于教授们来
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加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科研自由包括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
简述德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参考答案:
(1)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
①帝国时期以前。宗教改革后,马丁·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洪堡领导了改革,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
②帝国时期(1871—1918)。德国的幼儿园在福禄培尔创办下发展起来,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网迅速扩大,义务教育得到较切实的贯彻;进一步巩固了双轨制。
③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1919年通过了《魏玛宪法》;1920年通过《基础学校法》。
④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学几乎减少一半,高等学校的发展处于停顿状态。
(2)二战后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①战后初期的德国教育(1945一1949)。1948年按照《波茨坦协定》对德国教育实行“非法西斯化”;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的《杜塞尔多夫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
②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1964年各州签订《汉堡协定》;1970年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1990年,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整合,从而形成了现行的学校制度。
德国双轨制是怎样形成的? 2.答:1806年普鲁士败于法国,并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这唤起了德意志要改革、要自强的思想。在教育方面,当时普鲁士内务部教育厅厅长洪堡领导了改革,废除了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等封建等级学校,从而基本上结束了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其一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办的由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术教育系统,另一轨是由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的旨在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信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的学校系统。改革后的文科中学成了惟一与大学衔接的中等学校。
德国教育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联邦德国基本法第30条的规定,只要基本法没有作出其他规定或允许有其他规定,那么,行使国家职权和完成国家任务就都是各州的事情。有关教育和科学方面的方法和管理主要由各州负责。可见,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主义,各州对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的所有问题,原则上都拥有立法和管理的职权,这就是所谓的各州的“文化主权”。各州拥有绝大部分教育职权还表现在分摊教育经费的负担方面。
但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权限有所扩大。因此,基本法的修改,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各州独立的文化主权的结束,发展成为一种共同协作的文化联邦制。
简述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参考答案: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第二阶段,被看做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才效率较高,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各州不一,主要的职业技术学校类型大致如下:①职业学校;②职业专科学校;③职业补习学校;④专科高中;⑤专科学校。
除了上述职业学校类型以外,德国还实行一种所谓“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的制度,强调基础理论教育,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或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重训练制形式来完成。
德国往往将若干种类型的职业学校建在一起,形成一个中心,以便更好地使用校舍、设备与师资力量。在办学方面充分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在训练中特别强调实践活动,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基本功,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使他们毕业后能独立胜任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集中在课程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
(1)职业教育课程与教育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养。
(2)在教育方法上,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改变为习明纳和“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
(3)在管理体制上,注重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或学校学习与企业培训的管理更加合理,合作更加一体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于1994年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
(1)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
(2)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3)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
(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补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
(5)提高青年人职业培训的比例,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
简述德国学前教育的机构、性质与宗旨。参考答案:
德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是基础教育,目前德国的学前教育并没有按照《教育结构计划》的要求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绝大部分幼儿园是教会和慈善机构开办的。
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有托儿所、幼儿园、学龄儿童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幼儿园等。
德国的幼儿园被认为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促进儿童个性发展,陶冶儿童情感,培养他们具有自尊心、自信心、学习兴趣、相互信任、责任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集中注意能力和活动能力等等。幼儿园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教学,儿童以自由活动为主。
简述联邦德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和特点。参考答案:
各州郡设立文化教育部,这是州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部长由州长任命,由州议会批准。州文化教育部的职权是负责教育立法,代表国家组织、计划、领导与监督学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程和教材等。一般情况下,州负责学校内部事务,如教学计划、课程表和分派任课教师等,而地方负责学校的地产、校舍和设备配置以及管理人员等。
督学官员对学校工作实施直接监督。一个督学要负责监督几所学校,督学是教师的公务上司,对教师的公务行为进行监督和鉴定,负责人事管理。督学要视察学校,亲自听课,以便写出公务鉴定。
如何理解德国师范教育实行的两个阶段训练制度? 参考答案:
德国的师范教育多数州实行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一阶段为在高等学校学习阶段,师范生在学习阶段结束后,经第一次国家考试获得见习生资格;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师范见习生在专设的见习师范习明纳完成见习训练,训练结束,经第二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国家官员,这时如受学校聘请便可成为正式教师;如没有学校聘请,便成为失业者,前者终身享受教师待遇。
在第一阶段训练中,课程一般有各种教育学科、执教学科及其教学论、学校实践;在第二阶段训练中,师范见习生除听课和试教外,进一步进行心理学和教学论等的理论学习和探讨。
简述双轨制的形成和发展。参考答案:
1806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失败,刺激了德意志代改革自强。当时在任普鲁士内务部教育总管洪堡领导下,废除了封建等级学校,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
一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办得由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的学术教育系通,另一轨是由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的学校系统,旨在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敬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两轨互不沟通。
双轨制由于适应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义务教育时期的要求,以后在德国逐渐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也盛行起来。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后,双轨制遭到人们的批评,一是因为它违反教育民主,二是因为它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提高工人普通文化素质的要求。因此双轨制已有所改变。
简述《汉堡协定》的内容与意义。参考答案:
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签订了该协定。该协定在《杜塞尔多夫协定》基础上,对联邦范围内学制的统一作出了新的规定。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所有学校统一学年。②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③统一学校名称。④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语。⑤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⑥完全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必须具备三门外语的条件。
该协定的颁布意味着联邦德国教育领域复兴巩固时期的结束和改革时期的真正开始,它对联邦德国境内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从而成为各州学校制度改革的基础。
简述《教育结构计划》。参考答案:
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根本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
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种原则、基本问题、教育的基本领域、教师培养、教育管理、教育财政等一系列教育问题。
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该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各种团体与学校一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应该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树立终身教育观。
该计划强调:通过分科分组教学达到教育个别化;通过对儿童的早期促进来消除机会不均等;通过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
简述联邦德国教育协调机构及其职能。参考答案:
教育联邦主义使联邦德国各州教育产生了很大差别,为了在教育政策上使各州取得最低限度的统一,联邦德国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构,主要有:
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这是西德各州协调各州文化政策最重要的机构,由各州负责教育、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事务的部长联合组成。各州教育体制中教学组织和教学大纲的结构能够保持基本的一致,主要原因是以该会议的决议作为共同的基础。
②联邦和各州教育规划和科研促进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在联邦参与下协调各州之间教育政策的机构。其任务:制定长期和中期阶段性规划;为协调联邦和各州的计划提出建议;对有关资金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拟订教育研究和教育规划项目;促进经验交流。
③大学校长会议。这是德国大学和高等学校自由联合的组织。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大学校长会议上具有不同的投票权。在大学校长会议上,校长代表各高等学校就有关完成科研、教学和学习任务以及实现自治等问题开展广泛的合作。
④科学委员会。根据联邦和各州签订的一项管理协议而成立的机构。其任务是: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协调;每年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项计划;对联邦和各州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议;从内容和结构上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和设想。
简述联邦德国学制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
①当其它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
③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育管理的多中心,但通过州文化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有使全国教育在结构、内容和结业水平等基本方面较为一致;虽然教育权限在全国范围内是非常分散的,但在各州范围内又是明显的集中。
④绝大多数是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数量上是很次要的,但私立学校同样要由国家补助。公私立学校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也没有原则冲突。
⑤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学校有正式的宗教课程,但不是必修课。
⑥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导致德国学制过长。
⑦与中小学相反,德国各地区的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简述德国的学位制度。参考答案:
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第三级为教授被选资格。
凡通过大学毕业考试者可获得学士学位,通过文科硕士考试者可取得硕士学位,二者属于同一个等级。
大学毕业成绩优异者,一般经过教授推荐,由大学聘为教学与科研助手,三年后可提出博士论文,参加博士学位考试,通过者获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在经过五年以上工作与进修,提出质量更高的论文,通过教授备选资格考试者,可得教授备选资格学位。
简述德国师范教育的两个阶段训练制度。参考答案:
德国大多数州的教师培养实行两个阶段训练的制度。
第一阶段是在大学或师范学院学习阶段,时间至少3年,除了专业课和专业教育法之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和社会学。学习结束时,要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者获得见习生资格。
第二阶段为见习阶段,时间2年,由各州文化部把见习生分派到专设的见习师范习明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实际培训,同时还要参加一期培训班,再补充学习教育学和专业教育法的理论知识。训练结束,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国家公务员资格。
这时如果受到学校聘请,就可成为正式教师,成为国家公务员,终身享受教师待遇;如果没有学校聘请,便成为失业者。
试论述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改革的措施。参考答案:
(1)联邦德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其核心是强调“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①学术自由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由。②教学自由,对于教授们来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地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修各种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也可以换系科与专业,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加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③科研自由包括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④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意味着科研是教育的基础,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以学科的最新知识为基础。
(2)德国的高等学校体系,形式多样,层次各异。高等学校有权实行自我管理,但同时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具有监督权。高等学校自我管理的原则是:高等学校的所有成员均有权利和义务,按照各自的资格和职位等级参与学校的管理。
(3)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根据各专业的考试要求来安排确定,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
(4)高等学校一般没有入学考试,凡是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高年级毕业,持有中学毕业文凭就有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资格。
(5)联邦德国的学位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文凭学位和硕士学位,第二级为博士学位,第三级是教授备选资格。
(6)德国高等学校中的教学形式主要有授课、练习、习明纳、实验、调查和实习等。其中,习明纳是一种很受重视的教学形式。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
(1)改革大学的学习。从联邦的角度,要力求通过改革大学的学习而实现降低大学里平均高达27%的淘汰率和缩短过长的大学学习时间这两个目标。大学学习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即职业能力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
(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联邦和各州应该确定高等学校权利的根本原则和管理措施,以此激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促进高等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
(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明确区别职业能力的学习阶段和科研能力的博士学位学习阶段;提高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能力;保证高等专科学校对教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试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改革趋势。参考答案: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并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才效率比较高,既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又能给新生劳动者职业培训以及在整个职业劳动中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德国职教的改革措施反映了这种德国职教的改革趋势。
80年代的职业教育改革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1)职业教育课程与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职业性关键能力”的培养。(2)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习明纳和“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自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3)在管理体制上,注重使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教育的管理更加合理,合作更加一体化。
进入90年代,德国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又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要措施:(1)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2)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新形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3)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使受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补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5)提高青年人职业培训的比例。
第三篇: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人口3.8亿左右,居民大多为德意志人,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德语.德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就开始了宗教教育,8世纪建立了古典学校,14世纪开始设立大学。不仅如此,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德意志民族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方面,还是在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人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比如,近代西方的教育督导,公立教育、义务教育制度、实科教育、师范教育等,大多源于德国。
一、德国的基本学制
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相似,德国现行学制仍带有双轨制性质,它大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分轨的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
在德国,小学一般为四年制。小学毕业后第一次分流,即小学四年级时,由学生家长向学校申请,学生毕业后进入哪一类学校学习。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升入五年制初中或六年制初中,毕业后要接受职业培训2-4年,培训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或进入高中职业学校学习;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入完全中学(共9年,相当于初中六年、高中三年)。完全中学的合格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目前,德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达到了12年。
二、德国的各级各类教育
(一)学前教育
德国的学前教育由普通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实施,3-5岁儿童可自愿入园。普通幼儿园一部分按年龄分班,而大部分则建立3-5岁儿童的混合班,以利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相互学习。幼儿园通常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教学,儿童以自由活动为主,每个班设立一个活动室,室内布置了玩具角、图书角和生物角等。并且,大部分幼儿园为半日制。
(二)初等教育
德国儿童年满6岁可进入基础学校接受4年的初等教育。长期以来,德国基础学校的教育,一直重视传授读写算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儿童的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以便能为学生后来的深造打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与此相适应,德国基础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德语、数学和常识等基础课,此外在一、二年级,还开设少量的宗教课、劳作课、音乐课与体育课;
三、四年级则开设乡土课、艺术教育课。不仅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基础学校还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其语种主要是法语和英语。
德国基础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同时也采取了其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与组织形式。比如,目前大多数的基础学校都开始采用隐性或显性的分组教学(也称内部或外部分组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由教师布置某个题目,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解并给出结论;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布置具有不同深浅度的练习题及作业;教师还可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科的学习能力将学科进行分组,且这种小组课在每周课程安排中不少于2个课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都将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是鉴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往往组织教学游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于生动性,使儿童在游戏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且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力、观察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三)中等教育
由于儿童在接受基础学校的初等教育之后,便面临着分流进入不同类型中学的选择,而
这种过早的选择难免会影响学生的潜力的发掘,并可能造成人才的浪费。有鉴于此,在德国,5-6学年被设定为统一的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共同的教育,这被称为“定向阶段”。经过这两年的观察期,学生便可在老师及家长的指导下,做出选择,分流进入各类中学学习。德国的中学主要有四种类型: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完全中学与综合中学。
主要学校作为德国中等教育的基本的学校教育机构,承担着普通教育与职业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主要学校曾为德国的职业培训提供了大量的生源。因为,除了完成义务教育之外,主要学校还实施职业预备教育,为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训练做好准备。通常,主要学校的毕业生可直接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然而近年来,主要学校的学生人数日趋减少,且生源质量较差,通常是经过完全中学与实科中学选拔后剩下的学生。因此,在社会上,人们称主要学校为“残剩的学校”。目前,为摆脱困境,主要学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求得生存。
实科学校也称“中间学校”。目前,德国各州的实科学校修业年限不一。有的是6年制(5-10年级),有的是4年制(7-10年级),这种差别取决于实科学校是否附设定向阶段的教育。实科学校也承担着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与此相适应,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多种多样,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出路。
在德国,具有最悠久传统的学校是完全中学。由于它是各类普通教育学校中唯一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5-10年级)和中等教育第二阶段(11-13年级)的一贯制学校,故称“完全中学”。其学制为9年制(5-13年级)与7年制(7-13年级)两种。
完全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提供高等学校的入学资格,因此完全中学的课程也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将来的大学和高等研究部门的学术课程奠定基础,所以学术性较强。完全中学以强调严格的学术教育而著称,尤其突出外语教学,要求每个完全中学毕业生至少掌握两门外语。完全中学以其良好的教育质量,优越的设备、师资等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在德国还有一类中学,为综合中学,是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因为它把主要中学、实科中学与完全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职能与使命,所与被称为综合中学。综合中学试图消除三类中学建的差距,给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机会。目前,此类中学在德国所有中学中所占比例还不是很大。
(四)职业教育
德国从一个“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可以说与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不无关系。早在1900年,德国的职业教育之父凯兴斯坦纳就曾指出,国民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劳动训练,或
1职业准备。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结构完善,办学形式多样而灵活,培养人
才科学而高效,因此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其中尤以“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世人瞩目,并被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被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15-18岁青年中大约有60%在职业教育系统接受培训。一般而言,德国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职业教育两大系统。
学校职业教育系统有部分时间制和全日制的各种职业教育学校组成。他们主要包括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职业实习学校、专科高中和专科学校等5种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其中,职业学校作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于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系统的主体地位。
德国的职业学校是为不再升学的初级中学毕业生提供的职业义务教育的部分时间制学校。学习年限为3年,每周上课8-12小时。在办学形式上,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相联,形成了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双元制”在德语中为“Dualsystem”,意指学员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1 刘国莉:《德国文化价值观念对教育的影响》,《德国研究》,1995年2期。
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其在教学组织方面,通常学员们每周在企业接受3天的培训,在职业学校里进行2天的理论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两大块。培训企业的培训内容以职业实践为主,严格按照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传授技能及与之相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使学生在成年人的环境中即在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中接受培训。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则除了传授与培训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外,还包括政治(或宗教、伦理)、语文、体育、外语在内的普通文化知识,是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的。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除了建有相当完善的学校系统外,还建立了相当出色的企业训练系统。企业训练系统包括直接在劳动岗位上的培训,也包括在手工劳动部门的“训练工厂”中的培训,在机器生产部门的“训练车间”中的培训和在某些事务部门的“训练办公室”中的培训等。在培训中主要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和通过职业实践培养职业道德。
(五)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特别是“洪堡精神”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的名人学子。如今,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与改革,德国的大学已从昔日的种类单
一、学科较少的“精英人才”摇篮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面向广大求学者的大型学术基地。当今德国大学主要分为以下七大类:普通大学、神学院、师范大学、艺术院校、综合大学、专业学院与高等管理学院。
在德国,高等学校一般没有入学考试,凡是完全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有资格申请进入大学学习。绝大多数学术性高等学校的学习年限至少为四年。事实上,由于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德国高校一律不收学费(后来的私立大学除外),且大学生因其身份甚至还能享受税收、交通、住宿及医疗保险等优惠,此外,德国高校还允许学生自由决定是否及何时参加考试,一些学生怕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便留在大学等待时机,这些原因导致了许多学生长期滞留学校而成为“职业学生”。故此,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学习年限都大大超过规定年限,往往达到14个学期之久。
德国高等学校的学业通常分为基础课程阶段与专业课程阶段。在基础课程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程结束时举行一次考试,成为前期文凭考试,学生通过若干门学科的考试获得有关考试的证明,再加上平时参加习明纳(即研讨课)的证明,便可获得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的资格。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中,学生在通过若干门学科的考试并获得参加过若干次习明纳的证明,便被准予申请做毕业论文,参加毕业考试。在教学形式
3方面,主要有讲演、习明纳、练习、实习、试验和参观考察等。
在学位体系方面,由于德国企业界大量需要的是能够直接上岗的层次较高的应有型人才,故将大学本科与硕士阶段合二为一,只设两级学位,即文凭学位(文科直接称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前者完成大学毕业即可获得,被认为相当于美、英等国的硕士。在取得 第一个学位的基础上,如愿深造,可联系一位教授做其导师,与之商讨博士论文工作,如教授同意指导其论文,则学生就可注册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博士阶段的学习以科研为主。此外,受洪堡精神的影响,德国各大学仍然奉行学术自由原则并发扬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传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德国90%的科研成果出自大学的科研部门。
三、德国现行教育的特点
1、教育联邦主义
德国在教育上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主义,各州文化教育部代表国家实施教育,制定教育法规;联邦政策仅提出纲领性的意见,并在各州共同协商下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统一某些有2
张熙编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必要统一的有关规定。州政府在教育管理、经费、计划等方面有充分的自治权。
2、注意办教育的效率
办教育的效率主要表现在有一个较合理的学校教育结构与定向教育方面。目前德国仍然推行双轨制,这是因为大多数德国人认为这一传统学校制度更适合德国国情,具有更高的办学效率。
3、出色的职业教育制度
①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
各州都规定对18岁以前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未进普通高级中学就学的青年实行义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等。
②重视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部分。这种训练制度充分调动了企业界的积极性,特别是中步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各行各业都来办职业教育,广开办学渠道,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教育经费,并促进了配套的职业教育网的形成。
③严格训练,注重实践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员在毕业时必须经过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考试;在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中,每所学校都建有实验室、实习车间或模拟操作室,学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在毕业时都须进行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才能具有某种职业资格。
四、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德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德国的教育在发扬优良的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革,目前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在普通教育方面。由于中小学教育中日益强调教学的科学化,对许多学生而言,学习难度相对提高,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在中等教育阶段,由于主要学校的毕业生出路不理想,大多数家长特别不希望子女进入该类中学,因此这类中学的学生人数占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据统计,1991年这个比重在部分州已下降为2%。相反,大批学生开始涌入实科中学与完全中学,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不仅使得两类学校人满为患,且引起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同时也造成了中等教育的混乱。
2、在职业教育方面。由于“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代表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水平与特点,因此德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主要反映在双元制模式上。
(1)、缺乏新的激励机制,“双元制”培训位置供不应求。由于德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加之培训成本不断提高,尽管国家对企业有补助,许多企业仍以经费困难为由不愿接受培训学生。1994年仅原西德地区企业培训位置就减少了16%。目前德国中学毕业生人数正值高峰,企业提供的培训位置总数虽然还可以满足社会的最低要求,但已没有供学员选择的余地。事实上,供求系数已从1992年的1.22:1,降至1996年的1.02:1。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以企业培训为特色,企业里培训位置的供不应求实质上已经削弱了双元制实践性的优势。
(2)、培训职业过分专业化。德国双元制不是以职业学科专业来确定培训计划,而是以具体职业能力为目标。这种职业专门化的培训方式,固然有许多优点,但也显现出许多不足:其一,培训职业间缺乏兼容性。各培训职业间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相互隔离,极不利于人们在职业间的跨越与迁移;其二,培训过程过于强调专业熟练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其职业培训观不符合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现代职业观要求从业者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艺,而且
还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想象力、塑造力和创造力,后者代表一个人对革新的适应力和应付未来的能力。简言之,这种源于传统手工业师傅制度的行业划分极细的职业培训模式
4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显得落伍了。
(3)、职业教育对就业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差。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传统的针对生产领域的模式,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所占比例非常少。现在,随着第二产业的比例减少及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发展新型的职业培训是必要的,尤其是发展那些面向未来的工作职业,如信息和通讯技术,以及日益增加的高级第三
5产业的职业培训。
3、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大学新生逐年增加,大学无毕业时间规定和社会失业率逐年增高,导致学生滞缓毕业,在校学生严重超员、人满为患,造成教师、教室、实验室、宿舍紧缺;不少教师仍然遵循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严重脱离实际;教育经费不足,已经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据德国《明镜》周刊1992年45/46期文章统计,从1980年到1991年,全德国大学生的人数增加1倍多,而联邦和各州的教育经费却仅由100.32马克增加到122.15马克。高等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每年对于各大学增加的那
6点钱,用柏林大学校长的话说,用来关门显得太多,用来办学则显得太少。总之,德国高
等教育的状况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面对德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理智的德国人已经有条不紊地着手进行改革。洞察其改革的动向,不难发现德国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势。
1、改革中小学课程,培养新型人才
德国近年来针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小学的课程进行了改革,以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人才。首先,课程改革理念发生了变化。如,巴伐利亚州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关键素养,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迁移能力、灵活性、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自主性和可信性。其次,教学内容也出现了革新。德国中小学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信息教育渗透各级各类教育;强调传授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外语教育力度;重视校企
7合作等方面。
2、改革主要学校
由于主要学校已成为“残剩的学校”,因此,许多州纷纷采取措施,改革主要学校,缓解矛盾。如萨尔州,取消了主要学校的设置,以综合中学取而代之;此外,有些学者还主张所有人都上十年制中学,以克服主要中学不受欢迎而造成的矛盾。总之,主要学校的取舍问题已成为改革中学建制的重要问题。
3、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建立更具活力,更开放、更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国都在进行新轮的职业教育改革。面对德国职业教育今非昔比的现状,新的改革更加迫在眉睫。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表现在:
(1)、发掘职业学校的潜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学习地点──职业学校和企业,按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是以企业的实践教学为主,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而展开的。这与当前新知识和技术的综合性和学习过程以行为为导向的整体性不相符合。因而,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应加强职业学校的独立自主和责任感,是双元制学习地点改革的重点内容。职业学校应该发挥其教育优势,根据企业生产的要求和技术技能的整体性要求,更多地参与实践教学,以真正体现职业学校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配合企业实践教学的功能,成为双元制4周丽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许英:《德国职业教育的危机及其改革》,《职教论坛》,2000年第11期。王德峰,邓和平:《战后德国教育与社会发展浅议》,《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李其龙,徐斌艳:《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与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4期。
职业教育中真正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2)、增加新的培训基地。一种做法是扩大培训企业名单,也就是吸收诸如部分时间制公司等新成员加入培训企业队伍;另一种做法是,建立企业培训联合体,亦即把那些培训条件有限的小型企业组成一个培训联合体,通过联合来提高它们的培训能力,从而发挥小企
8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3)、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具有更多职务升迁的机会。
(4)、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通融性与互助性,承认两种教育证书的等值性,以加强职业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
3、改革高教体制,使之适应国际发展。
(1)、加大教育投资力度。1996年联邦和各州政府用于高教领域的经费拨款总数比上一年减少了20亿马克,这实质上相当于关闭5至6所中型大学。经费不足已经给德国高教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为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2)、改革学位制度,与国际接轨;
(3)、扩大大学留学生招生比例和鼓励德国青年出外留学,使教育更具有国际开放性;
(4)、鼓励教材和课程设置创新,加强课程英语教学的力度,努力培养国际型的创新人才;
(5)、加强大学科研为企业进步创新服务的功能,让知识技术尽快产业化和转化为国民财富;
(6)通过对学习时间超过规定学时的学生采取收费措施,或在各州推行“学习券制”和“学习账户制”等办法,促进学生按常规学习时间完成学业,以缓解高校人满为患的现状,提高高校办学效益。8 周丽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比较教育教育研究》,1999年6月。
第四篇: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毕加小编发现德国会展远比中国会展发展要好,德国的会展在各个城市遍布,而中国会展只是几个一流城市在发展。
从1851年举办第一个世界博览会至今,世界会展业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其会展业发展水平,还是其会展场馆的建设规模等都在欧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截止目前,德国大约有70座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其中大型会展中心24个,有10个会展中心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德国最主要的会展中心城市有柏林、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莱比锡等。
在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规模并不是很大,然而,这些城市为何能在国际会展业的激烈竞争中获胜,并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他们有何主要发展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德国主要会展中心城市成功的原因,而且也能为我国的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提供可靠的借鉴依据。
抢占会展业发展的先机
德国会展业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期欧洲经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使德国的会展业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如法兰克福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展城市之一,其会展业的发展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绩最好的城市之一。柏林也早在13世纪时就已成为贸易集镇。就近、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而言,德国的柏林、杜塞尔多夫等城市都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十九世纪便开始举办重大的国际展会。他们比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发展会展的步伐都要快,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一批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汉诺威及杜塞尔多夫等就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其中汉诺威还被称为“国际会展之都”。
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及设施
会展场馆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德国许多城市都把构建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和相应设施当做迈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相继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会展场馆。在德国24座大型会展场馆中,有10座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五个展览中心有四个在德国,其中汉诺威展览中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场馆,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共27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49.8万平方米,还有5.8万平方米的室外展览面积。
国际一流的品牌展会
德国城市在构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过程中,采取的另一重要策略就是结合城市产业基础,打造大型的国际品牌展会。他们不追求每年举办展会的数量,而是重视展会的规模和质量。主办或承办各种展会的专业会展公司数量并不多,在德国拥有会展场馆的70个城市中,专业会展公司大约只有100家,也就是说,每个城市只有1-2家专业会展公司。正是会展中心城市中这1-2家专业会展公司在着力打造世界级的品牌展会,他们在打造大型国际品牌展会的时候,非常重视与城市产业的结合。
德国的会展中心城市还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以及会展的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予以充分关注,特别是高度重视对展品的知识产品保护等。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主要策略对德国会展中心城市的构建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近几年,更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北京、上海、广州在我国会展城市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各个会展公司也在为推动会展发展做努力,毕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其中做了许多贡献并在全国多地有分公司,而且成为多项展会的指定搭建商,为展会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毕加发现即使发展最为突出的北京和上海也并没有真正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在城市会展的软硬件方面、大型品牌展会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以及会展城市的综合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为加快我国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我们应当借鉴德国几个主要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式和策略,毕加展览愿意跟着会展的脚步走,一起成长。
第五篇: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
浅论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模式和特点(2007-05-28 14:36:05)标签:德国 会展教育 分类:德中展览业对比研究
由于我的一篇博文引起了两位老师就会展教育和培训话题的讨论,所以我想就此再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德国会展教育方面的情况。
首先“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这个不是我文章的原题目,将我那篇短文冠以这个题目是不太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那篇文章介绍的情况只是反映了科隆大学会展教育的情况,具有个案性质,不能简单代表整个德国的会展教育。
1.产学研结合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基础
谈德国的会展教育,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介绍两个大背景,一个是德国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情况,第二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是脱离开会展教育本身泛泛而谈的。
企业为什么需要和大学合作,因为他需要大学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把握(教授,研究所),需要大学的廉价劳动力(学生,研究所工作人员),需要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需要合理避税,这就是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比如,企业有一个新的项目或者工艺,他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仅靠自己的研发部门,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转而与高校合作,他可以从高校研究机构层面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可以通过高校为该项目雇佣临时工作的学生,而作为高校从接近实践的层面,从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的层面也很乐意和企业合作,而企业支付给大学研究机构和临时雇佣的学生的费用肯定低于完全靠自己研发该项目的投入。这是从企业本身层面来看。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通过税收的杠杆鼓励这种合作,企业通过这种合作,通过临时雇佣高校学生可以获得减税的实际利益。与此同时,在该领域和行业后备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大学,又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在形象和品牌层面加分,以上这些就是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
另一方面,德国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模式大致是,学生在学校注册学习期间,大致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另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如果是中等学历层面的职业教育,其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更长些,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同样是从降低人工成本,储备后备人才,减少税收开支三个层面考虑的,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有明确政策支持,多大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有多少个实习生的工作位置,少于规定的基本数量,企业必须缴纳更多的税,让企业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多雇几个实习生划算,政府的该项政策支持长期保障了德国成熟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2.产学研结合的案例──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
之所以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是因为德国会展教育方面最有名的两所学校,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BA Ravensburg)正是以上两种模式在会展的学历教育层面的最好案例。
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是1999年由科隆展览公司资助与科隆大学经济系共同成立的,2000年夏季学期开始正式开设相关课程,是德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展览经济研究所。科隆展览公司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以上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原因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将该研究基地建成其自身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的外围研发部门,客观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是科隆大学经济系的综合实力在德国高校中长期排名第一,在学术研究层面有很好的人才基础,该所从一开始建所的时候,就结合展览经济本身具有的复合性的特点,设置了三个教授席位,因为德国大学一般是一个研究所一个教授席位,两个已属少见,3个的模式更是凤毛麟角,这3个分别来自企业规划与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研究,国际贸易,此种模式就很好的应对展览经济研究的特点。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不仅是同一个城市,交通也非常方便,两者之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单程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这也给日后的课程和教学安排提供了极大便利。
正因为两个客观条件以及科隆展览公司和科隆大学合作的长远目的,所以这个共同拥有的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产学研结合的范畴,科隆展览公司在该项目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和发展部具体负责该研究所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该部部门经理亲自全程授课,每星期一次,每次1,5小时。
以下是本学期展览经济概论课程的课程大纲,我详细罗列如下
1)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1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2)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2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3)展览主办者的竞争力分析及展览公司之间的合作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项目负责人
4)展览公司运营管理(IT技术在展览公司运营管理中的运用)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5)展会的组织与规划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Spoga-gafa展会项目经理
6)展会项目现场讲解:INTERZUM展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INTERZUM展负责人
7)展会观众营销体系的建立 授课 VNU欧洲公司部门经理
8)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1 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9)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2(小组作业演示和讲评)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0)展览公司如何应对全球竞争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总裁
11)展览公司国际化拓展的特点和模式
案例分析 科隆展览公司承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项目分析 授课 科隆国际展览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2)展会项目的全程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
授课 科隆展览服务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3)展会招展工作及代理招展业务的模式及流程分析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营销部经理
14)展览公司的品牌管理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5)展览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战略分析 AMR企业战略研究咨询公司部门经理
16)展览公司其他相关层面的工作任务及特点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基于以上的情况,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的此种合作模式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德国国内也不具有整体推广意义,这也是我刚开始提到的“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地方。
正因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所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除了教学工作外,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去年8月份开始还在现任UFI主席,也就是科隆展览公司总裁的直接支持下,与UFI合作创办了International Summer University for Trade fair Management,去年首届为期5天的研讨会,就有来自19个国家的50余名展览行业人士到会,今年还将举办第二届。其实该研究所创办到现在也只有8年的时间,德国大学层面将展览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开展理论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从时间上来将并不比国内早多少,国内一直在提会展理论研究滞后,其实相比德国的展览行业发展程度,它的理论研究才叫真正滞后。但其发展很快,除了其行业自身的基础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我个人总结,科隆研究所对于科隆展览公司的意义在于:在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经验和数据到研究所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和行业理论高度的回炉后再返回给企业进行再利用。
3.受益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会展学历教育──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专业
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会展专业全称为会展与节事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有近20年的历史,的确在德国会展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毕业生遍及德国各大展览公司,包括前AUMA总裁。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模块化设置,但并不是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都贯穿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并不是平均分配比例,专业基础课,即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占60%的比重,比如企业经济学类,宏观经济学,法律,数据处理,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外语(非英语)等等,每阶段实习与上一阶段理论学习的主题基本是对应的,以便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每部分内容都是逐渐的拓展和细分。目前该专业在节事管理方向增加了课程量。
除了国内熟知的这两所学校外,德国很多的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都在某些具体课程设置上有会展或者节事管理方面的侧重,比较典型的是目前与上海外贸学院合作的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该大学开设的节事管理学历教育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但不面向全日制学生开放,只面向在职人员,要求在该行业有工作经验,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授课,毕业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证书。一般来讲,德国各大展览公司的企业员工内训都由企业自己主持完成,其他一些社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培训类课程一般都面向大众开放,不是针对企业员工内训,对受训人员有很明确的工作经验要求。在职业认证方面最权威的是德国工商大会的会展与节事管理认证,利用业余时间需要一年学习时间,然后参加统一的认证考试,通过后由德国工商大会颁发证书,参加该项认证必须有至少2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
4.几点建议
许老师提到的几点困惑,主要是说的课程教学安排和经费方面的问题以及产学研的结合模式。
首先产学研的提法国内早就有,只是基本是高校一头热,企业热衷的不多,这里面原因很多,而且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只在会展教育学科,就象我说的“所有的课题来源都是展览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就是该项目的一个课题或者一个子课题,研究成果会直接被科隆展览公司运用。”这种模式在德国也绝不是只在会展教育方面,其他学科和专业里此种模式也被广泛运用。所以这个问题是个综合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就基本超越了会展教育本身的话题了。至于教学安排,我说的现场教学,这边也是一学期也就一次,即便这边没有象国内那么多公共课程,但在该学期该课程固定的授课时间以外的时间找到所有学生共同的时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现场授课是自愿参加的,不在必修范围内。至于路费,午饭一类问题,这个是学生自行解决的,大家只是在展览馆门口按照约定时间集合。参加人员需要预先登记,人员规模大致在20人左右,现场教学由参观展会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现场讲解,展场本身的服务流程及展馆功能的讲解由实施课程教学的科隆展览公司企业发展部派人到场讲解。由于课程就是科隆展览公司开设的,那么相关协调和配合问题都比较好解决。整个参观活动时间大致在2小时左右。
无论是科隆特色还是瑞文斯堡特色,都因为国内与德国不一样的整体背景,产学研的结合紧密程度及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的不同,使得我们无法照搬其模式。虽然大模式学不了,具体方法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现场教学,无法利用平时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时间,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总有某些展会在周末举行,提前联系,分批的组织参观,或者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参观,在参观前定好参观主题和计划,那么无论是组织参观还是鼓励学生自行参观,都能达到一定目的,还可以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拍一些反映展会服务,展商营销,展台搭建不同层面的照片,回来后无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做相关演示还是做些评比都是挺不错的学习方式。在专家讲座方面,请不到经理,总裁级别的,也可以请些一线项目执行人员,甚至可能是学校以前该专业的校友,目前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这些都可以,形式上可以多样灵活,不要搞的好象学术报告一样那么正式,动辙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或者行业前沿,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因地制宜。
还有就是小组作业的方式,比如我们在上到展览公司创新管理时候,留的作业就是完成一份新展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到5人,给出两个行业的主题,每两个小组用一个主题,这样最终可以进行比较,最终每个小组上台演示自己的商务计划书,每个小组演示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整个作业的时间是3周。在模式上,根据课堂上讲的展会项目的前期调研,策划,风险分析,竞争分析,概念和主题策划等模式自行完成。教师只限制了上台演示时间,作业完成周期及每个小组作业所涉及展会的行业主题。此种模式国内也完全可以借鉴,比如小组作业占平时成绩的多少,而平时成绩又占期末成绩的多少比例,以此来鼓励和督促学生。
以上我主要还是谈的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内容,至于会展培训,由于涉及篇幅过长,以后再找专门时间总结。以上的观点和看法也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包括对德国会展教育的概括,所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德国该领域情况有所帮助。我个人的博客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ybexpo
我会将我科隆大学该课程的部分笔记翻译成中文放到博客上,也会将我对德国展览管理方面的一些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放到博客上,欢迎大家访问和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