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工原理试题及答案
A卷
1.在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阻主要集中在(滞流层内(或热边界层内)部位,减少热阻的最有效措施是(提高流体湍动程度)。(2分)
1.塔板中溢流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证塔板上有(一定高度的液层)。(1分)
2.消除列管式换热器温差阻力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在壳体上加(膨胀节)(采用浮头式)(U管式结构),翅片管换热器安装翅片的目的是(增加面积,增强流体的湍动程度以提高传热系数)。(4分)
3.下列情况下,(D)不是诱发降液管液泛的原因。(2分)
A.液气负荷过大B.过量雾沫夹带C.塔板间距过小D.过量漏液
5.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欲增大一卧式冷凝器的传热面积,从有利于传热角度出发,应采取(C)措施。(2分)
A.增大管径B.在垂直面上增加管数 C.增加管长或水平方向上增加管数
6.在工业上采用翅片状的软气管代替圆钢管的目的(C)。(2分)
A.增加热阻 B.节约钢材,增加美观C.增加传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D.减少热量损失
7.试比较简单蒸馏和间接蒸馏的异同。(7分)
B卷
1.简单蒸馏和间接蒸馏的主要区别是()。(1分)
2.体积流量增加一倍,孔板流量计的阻力损失为原来的(4)倍;转子流量计的阻力损失为原来的(1)倍;孔板流量计的孔口的速度为原来的(2)倍;转子流量计的流速为原来的(1)倍;孔板流量计的读数为原来的(4)倍;转子流量计的孔隙通道面积为原来的(2)倍。(3分)
3.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空隙率)是评价填料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2分)
4.某居民楼的某单元十个用户共用一个供水总管,为使各用户不受其他用户影响,应将管路设计成(支管阻力)为主的管路。(1分)
5.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过程中,若其他操作条件不变,仅增加入塔气量,则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OG将(A),气相总传质单元数MOG将(B),出塔气相组成Y2将(A),液相组成X1将(A),溶质回收率将(B)。
A.增加B.减少C.基本不变 D.不确定
6.精馏过程操作线呈直线主要基于(B)。(2分)
A.塔顶泡点回流B.恒摩尔流假定C.理想物系D.理论板数假定
7.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中,普朗特数是关于(C)的函数。(2分)
A.对流传热B.流动状态C.物性影响D.自然对流影响
8化工过程中常用的泵有,其中属于正位移泵的是(B)。
a.离心泵 b.往复泵 c.齿轮泵d.螺杆泵
A.a,b,cB.b,c,dC.a,dD.a
思考题:试说明在多层壁的热传导中,确定层间界面温度的实际意义?(5分)
了解或掌握各层材料的热导率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性。如由多层保温材料构成的冷库壁面中,有些保温材料吸水后热导率有很大的提高,保温能力下降。因此,在这种保温材料中的最低温度要高于所处环境下湿空气的露点,以保证湿空气中的水汽不会凝结成水,保证冷库壁面的保温性能。
第二篇:化工原理试题及其答案剖析
化工原理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流体在一根圆形水平直管中流动,测得其平均流速为 0.5 m·s-1,雷诺数 Re =1000,压降Δ p =10 Pa,问管中心处的最大流速为
m·s-1。若平均流速增大为 1 m·s-1,则压降Δ p 为
Pa。
2.反应器内流体的混和按考察的尺度可划分为
混和和
混和。
3.填料吸收塔正常操作时,若液气比增大,则吸收液的出塔浓度,吸收的推动力。
4.某间壁式换热器传热面积为 2.5 m 2,传热平均温差为 45 K,传热速率为 9000 W,则该换热器此时的总传热系数 K =。
5.
气体的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液体的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6.
雷诺数 Re 是流体流动的判据。流体在管道中流动,当 Re
时为稳定层流;当 Re
时,可以形成湍流;只有当 Re
时,方可达到稳定的湍流。
7.活塞流反应器的量纲一平均停留时间(无因次平均停留时间)
等于
;其停留时间的量纲一方差(无因次方差)为。
8.在连续接触的填料塔内,进行定常等温吸收操作,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可由物料衡算式和吸收速率方程联列导出计算式, 填料层总高度等于
和
之乘积。
9.列举四种工业上常用的间壁式热交换器:
、、、。
10.伯利方程 gZ 1 +1p+221u+ W e = gZ 2 +2p+222u+)2 1(, fH 适用的条件是在流动时的流体。
11.从手册中查得某液体在 25℃和 1 atm 时的粘度为 0.80 厘泊,试将其换算成国际单位制,粘度应为。
12.
在研究流体流动规律时,要注意区分是定常(或称定态)流动和不定常(或称不定态)流动,稳定态和不稳定态。如果所考察的流体流动过程或系统中任何一个部位或任何一个点上的流体性质和过程参数都不随时间而改变,则该过程为
过程,反之,则为
过程。当流体流动过程的雷诺数大于 1×10 4 时,可以认为是的湍流;当雷诺数在 2000 ~4000 之间流体的流动型态为的过渡区域。
13.
流化床反应器中常需选用合适的气体分布板和增设导向板等内部构件,其目的是为了克服
和
等不正常流化现象,用以改善聚式流化床的流化质量。
14.
在精馏过程中,当回流比加大时,精馏段与提馏段操作线交点向
移动,并以
为极限;回流比减小时, 精馏段与提馏段操作线交点向
移动,并以
为极限。
15.套管换热器中,逆流操作的主要优点是
,并流操作的主要优点是。
16.
彼克列模数 P e—→ ,反应器内
返混,趋近于
模型;彼克列模数
P e—→0,反应器内
返混,趋近于
模型。
17.
流体在圆管内做层流流动时,其最大流速为平均流速的倍;湍流时,其最大流速约为平均流速的倍。
18.
画出下列典型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曲线的示意图:在上边 19.精馏操作中回流比 R 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其定义为 R
=,在精馏操作中,若塔板数保持不变,增大回流比,则所得的塔顶产品纯度将
。若减少回流比且要维持塔顶产品的纯度不变
则需
塔板数。
20.冷流体在加热管中升温至 363 K,操作中管壁温度与流体入口温度均未变,未出现污垢,总传热总系数也不变,但冷流体出口温度降至 350 K。可能的原因是
,这时,传热速率比原先的要。
21.
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u 1 A 1 = u 2 A 2 是在条件下得出。它仅适用于的流体,它是
原理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22.
国际单位制的压强采用专用名称单位 Pa,其国际制基本单位表达式(单位因次式)为。
23.
设 E 1 和 E 2 分别为平行反应过程中主、副反应的活化能,请在下图中画出平行反应选择性与温度的关系。
24.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因此温度升高,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
。气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因此温度升高,固体颗粒在气体中的沉降速度。
25.
一个填料吸收塔逆流操作时,若循环使用的吸收剂中吸收质含量降低,其它操作条件保持不变,则出口气体中吸收质的含量将
,吸收率将。
26.
在加热或冷却时,若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一定,则在同一换热设备中,采用逆流操作比并流操作,加热剂或冷却剂的用量要
。若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一定,加热剂或冷却剂的用量也一定,则逆流操作所需换热设备的传热面积要比并流操作的。
27.
将下列非 SI 单位计量的物理量分别换算成指定的 SI 单位:
质
量
2.5[kg(f)·s 2 ·m-1 ]=
kg
压
强
30[kg(f)·cm-2 ]=
Pa
热
量
1.00[kcal IT ]=
J 比定压热容
0.50[kcal·kg -1 ·℃-1 ]=
J·kg-1 ·K-1
28.
若流体在连续流动管式反应中流动时,达到了
的程度,则该反应器可称为活塞流反应器。
29.
在圆形直管中流动的流体,流动型态分为
和
。其中判断流体流动型态的特征数是。
30.
对于双组分液体的连续精馏过程。在分离任务和进料热状况给定的情况下,若增加回流比,将使
减少,却使
增加。
31.
热传导是在物体内部或者物体与物体接触中,由于
传递热能;而对流传热是由于
传递热能。
32.
工程书籍或手册中 CGS 制的压强的单位曾采用过工程大气压(at),工程大气压的定义值为:
at=
kg(f)·cm-2 =
m(H 2 O)
将其换算成 SI 单位 Pa 时的准确换算值为:at=
Pa 33.若基本物理量为质量[M]、长度[L]和时间[T],则粘度 的量纲式(因次式)为。
34.
在下列 T— x A 图中分别标绘出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操作线。
35.孔板流量计和转子流量计测流量都是依据
原理,前者通过所测
来计算流体的流量,后者由
来确定流量的大小。
36.
相际传质过程主要依靠物质的扩散作用,而物质的扩散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物质借分子运动由一处向另一处转移而进行物质扩散的方式,即为
;物质因流体的旋涡运动或流体质点的相对位移而进行物质扩散的方式即为。
37.
在列管换热器中用饱和水蒸气加热某溶液,通常使
走壳程,走管程。
38.
试比较下列压强的大小:
(A)1.5[大气压](表压);(B)450[mmHg](真空度);(C)1.2[kPa](绝压);(D)22[mH 2 O](绝压);(E)5[m 硫酸柱](绝压)。(已知硫酸密度为 1.840×10 3 kg·m-3)
>。
39.
工业反应器的放大设计方法,过去曾主要采用
的方法,直至 20 世纪中叶
的方法才渐趋成熟起来,尤其是计算机及软件系统的迅速发展,为这种新兴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0.
以单位重量为基准,不可压缩实际流体的伯努利方程式为
,各项的单位为。
41.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液两相的扩散阻力集中在两层虚拟的静止膜层内,若用水吸收 NH 3 或 HCl,传质阻力几乎全集中于,通常称为
控制;若用水吸收 O 2 或 N 2 ,传质阻力几乎全集中于,通常称为
控制。
42.
平壁炉炉膛温度为 1300 K,炉壁由内向外由耐火砖,保温砖和装饰层组成,保温砖外侧温度为 353 K,装饰层外侧温度为 333 K。若在保温砖与装饰层之间再加一层保温材料,则温度变化情况为:保温砖外侧温度
;装饰层外侧温度。
43.
在早期出版的手册中,查到粘度的数据常以厘泊为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的粘度单位为,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厘泊=。
44.用脉冲法实验测得一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平均停留时间 t =60 s,停留时间的方差
2t =360 s,若用多釜串联模型和轴向扩散模型来描述其中的返混情况,此时模型参数 N 和 P e 分别为
和。
45.
从压强恒定的粗水管 A 向一条管径相同的水平支管供水,支管中有一闸阀 F(如图),考虑到直管 BC,DE 和闸阀的能量损失,当阀门由全开变为半开时,支管出口处的流量将,直管 DE 的阻力损失将,使阀门下游 D 处的压强将。
46.
精馏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
不同的特性来进行分离的。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
间的质量传递实现的。
47.
平板换热器的板面通常压制成各种形式的波纹,其作用是、和。
48.气体的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液体的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49.
彼克列模数 P e—→ ,反应器内
返混,趋近于
模型;彼克列模数
P e—→0,反应器内
返混,趋近于
模型。
50.
在研究流体流动规律时,要注意区分是定常(或称定态)流动和不定常(或称不定态)流动,稳定态和不稳定态。如果所考察的流体流动过程或系统中任何一个部位或任何一个点上的流体性质和过程参数都不随时间而改变,则该过程为
过程,反之,则为
过程。当流体流动过程的雷诺数大于 1×10 4 时,可以认为是的湍流;当雷诺数在 2000 ~4000 之间流体的流动型态为的过渡区域。
51.
某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有 V
m 3 ,其中溶质 A 为 n A mol,其余为惰性组分 B,则组分 A 的摩尔分数为, 摩尔比(比摩尔分数)为。
52.
为强化传热,人们设计了管外加翅片的换热器。它适用于管内
,而管外的情况。
53.
从早期文献中查到某种液体的比重为 0.981,按国家法定单位制规定,废弃比重改用相对密度,则该种液体的相对密度为
,密度为。
. 精 馏 操 作 的 原 理。
实 现 精 馏 操 作 的 必 要 条 件 是
和。
55.气液两相成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
,液相组成 气相组成。
56.用相对挥发度α表示的气液平衡方程可写为
。根据α的大小,可用来
,若α=1,则表示。
57.某两组分物系,相对挥发度α=3,在全回流条件下进行精馏操作,对第 n、n+1 两层理论板(从塔顶往下计),若已知 y n =0.4,则 y n+1 =
。全回流操作通常适用于
或。
58.在总压为 101.3kPa、温度为 85℃下,苯和甲苯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kPa p A 9.116 、kPa p B 46 ,则相对挥发度α=,平衡的液相组成 x A =,气相组成 y A =
.59.某精馏塔的精馏段操作线方程为 275.0 72.0 x y,则该塔的操作回流比为,流液组成为。
60.最小回流比的定义是
,适宜回流比通常取为
R min。
61.精馏塔进料可能有
种不同的热状况,当进料为气液混合物且气液摩尔比为 2:3 时,则进料热状况参数 q 值为。
62.在流动系统中,若截面上流体压强、密度、流速等仅随_________改变,不随________改变,称为稳定流动。
63.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层流流动,如果流量等不变,只是将管径增大一倍,则阻力损失为原来的________。
64.离心泵起动时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雷诺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当密度ρ=820 kg.m ,粘度μ=3[厘泊]的某物质,在内径为d=100mm,以流速为 2m.s 动时,其雷诺准数等于__________,其流动类型为_____.66.牛顿粘性定律用粘滞力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用剪应力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67.当 20℃的水(ρ=998.2kg.m ,μ=1.005 厘泊)在内径为 100mm 的光滑管内流动时,若流速为 1.5m.s ,其雷诺准数 Re 为______,直管摩擦阻力系数λ为_______.68.某长方形截面的通风管道,其截面尺寸为 30×20mm,其当量直径 de 为______.10.流体体积流量一定时,有效截面扩大,则流速_____,动压头____,静压头___(增加、减少、不变)。
69.套管由φ57×2.5mm 和φ25×2.5mm 的钢管组成,则环隙的流通截面积等于__________,润湿周边等于__________,当量直径等于__________。
70.某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滞流流动时,其速度分布是________型曲线,其管中心最大流 速为平均流速的_______倍,摩擦系数λ与 Re 的关系为__________。
71.流体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不是阻力平方区),其摩擦系数λ随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而变。
三..选择题 1.在 下 列 各 种 流 量 计 中,哪 一 种 流 量 计 引 起 的 局 部 阻 力 不 随 流 量 的 增 加 而 显 著 增大?…………………………………………………………………………………………()
(A)孔板流量计;(B)转子流量计;(C)文氏流量计;
(D)毛细管流量计。
2.
对于逆流接触的吸收过程,液气比的大小对吸收操作具有较大的影响。通常,实际操作的液气比常以最小液气比的倍数来表示。当单位吸收耗剂用量趋于最小液气比时,则有…()
(A)吸收过程推动力趋于最大,吸收塔所需高度趋于最小;
(B)吸收过程推动力趋于最小,吸收塔所需高度趋于最大;
(C)吸收过程推动力趋于最大,吸收塔所需高度趋于最大;
(D)吸收过程推动力趋于最小,吸收塔所需高度趋于最小。
3.
常温下,钢、不锈钢、水和空气的导热系数分别为………………………………()
(A)45 W·m ‐1 ·K ‐1,15 W·m ‐1 ·K ‐1,0.6 W·m ‐1 ·K ‐1
和 0.026 W·m ‐1 ·K ‐1
;(B)0.6 W·m ‐1 ·K ‐1,0.026 W·m ‐1 ·K ‐1,45 W·m ‐1 ·K ‐1
和 15 W·m ‐1 ·K ‐1
;(C)0.026 W·m ‐1 ·K ‐1,0.6 W·m ‐1 ·K ‐1,15 W·m ‐1 ·K ‐1
和 45 W·m ‐1 ·K ‐1
;(D)15 W·m ‐1 ·K ‐1,45 W·m ‐1 ·K ‐1,0.6 W·m ‐1 ·K ‐1
和 0.026 W·m ‐1 ·K ‐1
.4.水从高位槽中流出时,则……………………………………………………………()
(A)水的静压能转变为动能;
(B)水的位能转变为动能;
(C)除水的静压能转变为动能外,由于位能的减少,水的内能略有下降;
(D)除水的位能转变为动能外,由于静压能的减少,水的内能略有下降; 5.在连续精馏加料操作线方程(q 线方程)中的 q 值,可视为总进料量中参与回流的料液量所占的分数。因此饱和液体(泡点温度)进料时的 q 值为…………………………………()
(A)0;
(B)1;
(C)小于 0 的值;
(D)大于 1 的值。
6.
冷热两流体在逆流换热时,冷流体的出口极限温度可能是………………………()。
(A)等于或接近于热流体的进口温度;(B)低于或接近于热流体的进口温度;
(C)高于或接近于热流体的进口温度;(D)远高于热流体的进口温度。
7.
流量为 0.01 m 3 ·h-1 的流体从套管环隙(套管外管内径为 50 mm,内管外径为 25 mm,管壁为 2.5 mm)中流过,流体的流速为…………………………………………………()
(A)20.5 m·s-1 ;
(B)14.2 m·s-1 ;
(C)6.8 m·s-1 ;
(D)31.8 m·s-1。
8.
如图所示,A和B两条平行直线为某一个填料吸收塔在两种情况下的操作线。比较两种操作情况下的塔顶尾气中吸 收 质 含 量 Y 2 和 塔 底 溶 液 中 吸 收 质 的 含 量 X 1 , 可知……………………………()
(A)(Y 2)A
>(Y 2)B
;(X 1)A
>(X 1)B
;
(B)(Y 2)A
<(Y 2)B
;(X 1)A <
(X 1)B
;
(C)(Y 2)A
>(Y 2)B
;(X 1)A
<(X 1)B
;
(D)(Y 2)A
=(Y 2)B
;(X 1)A =
(X 1)B
;
9.
在一个单程列管式换热器中,壳程内通以 20 ℃左右的水,用来冷却管程中流经的 200 ℃的热空气。经实测,空气对管壁的传热膜系数1 =5.0 W·m ‐2 ·K ‐1 ,管壁对水的传热膜系数2 =400 W·m ‐2 ·K ‐1。管壁为碳钢,壁厚 3 mm,碳钢的导热系数 =50 W·m ‐1 ·K ‐1。现欲强化该传热过程,最合理的措施是…………………………………………………………()
(A)将原换热器换成一个传热面积更大的换热器;
(B)将内管由钢管改为铜管;
(C)增大壳程中水的流速;(D)增大管程中空气的流速。
10.
当 流 体 在 圆 管 内 流 动 时,使 流 体 的 流 速 在 圆 管 内 分 布 不 均 匀 的 原 因 是 由于……………………………………………………………………………………………()
(A)管壁存在摩擦力;(B)流体的静压力;(C)流体存在粘滞力;
(D)流体所受到的重力。
11.雷诺数 Re 的数学表达式为………………………………………………………()
(A)du ;
(B)du;
(C)ud ;
(D) du。
以上各式中 u 为流体流速, 为流体密度, 为流体粘度,d 为管径或定性尺寸。
12.
有一连续精馏塔分离苯和甲苯的混合物,塔顶得到苯的摩尔分数为 0.97 的产品,塔底得到甲苯的摩尔分数为 0.98 的产品。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现要求塔顶产品的纯度提高至 0.98,塔底产品的纯度和苯 与 甲 苯 的 产 量 均 要 求 维 持 不 变。
有 人 提 出 了 四 条 建 议,你 认 为 应 采 用 哪 一条?……………………………………………………………………………()
(A)增加回流比;(B)将加料口向下移一块塔板;
(C)加料口下移的同时,将加料状态从冷液改为饱和蒸气加料;
(D)增加回流比的同时增加塔底再沸器的蒸气加热量。
13.
在多层固体平壁中进行一维定常导热时,各层的温度降与各相应层的热阻之间呈何种关系?……………………………………………………………………………………()
(A)
反比关系;
(B)无关系;
(C)正比关系;
(D)不确定关系。
14.流体在确定的系统内作连续的定常流动时,通过质量衡算可得到:……………()
(A)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B)连续性方程;(C)伯努利方程;
(D)泊谡叶方程。
15.
在精馏塔中,相邻三层实际塔板的气液两相组成如图所示 ,且 x n 和 x n +1 对应的气相平衡组成为 y n *和 y n +1 *,则第 n 层塔板的单板效率为…………………………()(A)
(y n-y n +1)/(y n
-x n);
(B)
(y n-y n +1)/(y n *-y n +1);(C)
(y n-y n +1)/(y n-x n +1);
(D)
(y n *-y n)/(y n-y n +1)。
16.
在一列管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列管内的 CO 2气体,就整个换热过程而言,热阻主要存在于………………………………………………………………………………………()
(B)
CO 2 气体的流动主体中;(C)
金属管壁中;(D)
CO 2 气体与管壁间的层流底层中;(E)
水流与管壁间的层流底层中。
17.
流体在圆管内呈层流流动时,速度分布曲线的形状及平均速度 u和最大速度 u max 的关系分别为()(A)抛物线形,u =21 u max ;
(B)非严格的抛物线形,u =0.82
u max ;(C)非严格的抛物线形,u =21 u max ;
(D)抛物线形,u =0.82
u max。
18.
如图所示为各种进料热状况的 q 线其中,表示气液混合进料的 q 线是…………()(A)线 1
;
(B)线 2
;(C)线 3
;
(D)线 4。
19.目 前 我 国 化 工 企 业 中 使 用 得 最 广 泛 的 换 热 器是……………………………………()
(A)夹套式换热器;
(B)翅片式换热器;
(C)螺旋板式换热器;
(D)列管式换热器。
20.流体在管内作连续定态流动时,流速 u 与管径 d 之间的关系212221dduu 可适用于()(A)不可压缩流体的等温过程;
(B)可压缩流体的等温过程;(C)不可压缩流体的变温过程;(D)可压缩流体的变温过程。
21.流体在圆管内呈层流流动时,速度分布曲线的形状及平均速度 u 和最大速度 u max 的关系分别为()
(A)抛物线形,u =21 u max ;
(B)非严格的抛物线形,u =0.82
u max ;(C)非严格的抛物线形,u =21 u max ;
(D)抛物线形,u =0.82
u max。
22.
吸收操作是一种用以分离哪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
(A)气体混合物;
(B)液体均相混合物;
(C)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D)气液混合物。
23.
在下列管壳式换热器中,没有降低或消除由温差引起的热应力补偿措施的换热器是()
(A)U 形管式换热器;
(B)浮头式换热器;
(C)壳体带有膨胀圈的管壳式换热器;
(D)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4.牛顿粘性定律适用于()(A)层流流动时的牛顿型流体;
(B)湍流流动时的牛顿型流体;(C)过渡流流动时的牛顿型流体;
(D)静止状态下的牛顿型或非牛顿型流体。
25.
如下列举各条中,哪一条不是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
(A)气、液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层和液膜层;(B)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层和液膜层;(C)吸收质在两相界面上处于平衡状态;(D)易溶气体的溶解过程不存在液膜阻力,难溶气体的溶解过程不存在气膜阻力。
26.
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若冷、热流体的传热膜系数1 和2 数量级相近,则从提高总传热系数 K 的角度考虑,下列各种措施中,哪一种不宜采用?…………………………()
(A)变单程为多程;
(B)增加管数;
(C)减少管数;
(D)壳程加横向挡板。
27.
流体在一根水平直管中流动,自 A 截面流至 B 截面后,流体因摩擦阻力而消耗的能量为 50 J·kg-1。这一摩擦损失主要表现为 B 截面处的单位质量流体……………………()
(A)动能的减少;
(B)热能的减少;
(C)压强能的减少;
(D)上述三者之和。
28.
无论在连续精馏塔或间歇精馏塔内进行均相混合液的分离操作,保证塔顶产品中易挥发组分含量最高的操作条件是………………………………………………………………()
(A)在全回流下操作;
(B)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
(C)在最适宜回流比下操作;
(D)在尽量接近最小回流比下操作。
29.
不同流体的传热膜系数相差很大。假设气体被加热或冷却时的传热膜系数为 1
W·m‐2 ·K ‐1,液体被加热或冷却的传热膜系数为 2
W·m ‐2 ·K ‐1 ,饱和水蒸气冷凝时的传热膜系数为 3
W·m ‐2 ·K ‐1,则其大小顺序为()
(A)
3 < 2 < 1 ;
(B)
2 < 3 < 1 ;(C)
3 < 1 < 2 ;
(D)
1 < 2 < 3。
30.
以下哪一种叙述与牛顿粘性定律无关:……………………………………………()
(A)流体的层与层之间不存在静摩擦力,只要有力的作用,流体间即产生相对运动;(B)完全湍流时,摩擦阻力与速度梯度成正比;(C)流体内摩擦力的方向与速度增加的方向相反;(D)粘度的物理意义是使流体产生单位速度梯度的剪应力。
31.流体在水平圆形直管中作定态流动时,一般在工业条件下,可形成湍流的临界雷诺数为()
(A)
Re
>2000;
(B)
Re
>2300;
(C)2000<
Re
<4000;
(D)
Re
>4000。
32.将板式塔和填料塔作比较,下列项目中,填料塔优于板式塔的是………………()
(A)生产能力;
(B)操作弹性;
(C)持液量;
(D)压降。
33.
在列管换热器中,在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冷热两流体的传热过程是……………()
(A)
以热传导为主要方式;
(B)以辐射为主要方式;(C)以热对流为主要方式;
(D)以热传导和热对流两种方式为主。
34.水连续地从内径为 90 mm 的粗管流入 30 mm 的细管内,则细管内水的流速是粗管的()
(A)3 倍;
(B)1/9 倍;
(C)9 倍;
(D)1/3 倍。
35.
用纯溶剂逆流吸收气体中的可溶组分,液气比 F C / F B
= m
(相平衡关系为 Y = mX)。进口气体组成 Y 1 =0.05,出口 Y 2 =0.01,则过程的平均推动力为……………………………………()
(A)0;
(B)0.01;
(C)0.04;
(D)0.02。
36.在一列管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列管内的 CO 2 气体,就整个换热过程而言,热阻主要存在于()
ACO 2 气体的流动主体中;B 金属管壁中;C.CO 2 气体与管壁间的层流底层中;水流与管壁间的层流底层中。
37.流量为 0.01 m 3 ·h-1 的流体从套管环隙(套管外管内径为 50 mm,内管外径为 25 mm,管壁为 2.5 mm)中流过,流体的流速为…………………………………………………()
(A)20.5 m·s-1 ;
(B)14.2 m·s-1 ;
(C)6.8 m·s-1 ;
(D)31.8 m·s-1。
38.
已知 20 ℃,101.3 kPa 下,乙醇在空气中的分子扩散系数为 1.21×10-5
m 2 ·s-1。若压强不变,随着温度增高,则扩散系数的数值应为………………………………………()
(A)随之增大;(B)随之降低;(C)维持不变;D)随具体温度而定,增大或降低。
39.
对一台正在工作的列管式换热器,已知一侧传热膜系数4110 16.1
W·m ‐2 ·K ‐1 ,另一侧传热膜系数 1002
W·m ‐2 ·K ‐1 ,管壁热阻很小,那么要提高传热总系数,最有效的措施是()(A)设法增大2 的值;
(B)设法同时增大1 和2 的值;(C)设法增大1 的值;(D)改用导热系数大的金属管。
40.在一容积很大液面恒定的贮槽底部有一个小孔,流体从小孔中流出,流体流出的速度为 u,若损失压头可忽略不计,则 u 正比于()(A)H(H ——贮槽内液面的高度);
(B)H ;(C)p(p ——大气压强);
(D)Hgp( ——流体的密度,g ——重力加速度)。41.孔板流量计的主要缺点是()
(A)结构复杂,造价高;(B)噪音较大;(C)维修困难;
(D)能量损耗大。
42.
精馏过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精馏塔的能量消耗主要是………………………()
(A)对进塔原料液的加热;
(B)塔顶蒸气的冷凝和回流;
(C)加热塔釜中的溶液;
(D)上述三项能耗都是主要的,它们消耗能量均很接近。
43.有一列管式换热器,管程中通过冷却水以冷凝壳程中通入的有机物蒸气。根据实际需要,现准备将该换热器管程由单程改为双程。流经物料的流量和进口温度均不变,下列各种现象中,哪一种不会发生?()
(A)管程中水的流速增大;(B)冷却水的出口温度降低;
(C)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K 增加;
(D)壳程中冷凝下来的有机物出口温度降低。
44.实验中用 U 形管压差计测得某设备内的压力读数为零,说明该设备的绝对压为()
(A)0 Pa;(B)101.3 kPa;
(C)当时当地大气压强;(D)1 MPa。
45.
用一个间歇精馏塔分离苯、甲苯、二甲苯三元混合物,精馏塔有足够的分离能力将三种组分分离。现在塔顶上升蒸气的气流中装一个热电偶温度计,将温度计和电动记录仪联接。24 小时后,精馏基本结束,你认为记录仪上得到的应为下列曲线中哪一条曲线?……()
46.在一个单程列管式换热器中,壳程内通以 20 ℃左右的水,用来冷却管程中流经的 200 ℃的热空气。经实测,空气对管壁的传热膜系数1 =5.0 W·m ‐2 ·K ‐1 ,管壁对水的传热膜系数2 =400 W·m ‐2 ·K ‐1。管壁为
碳钢,壁厚 3 mm,碳钢的导热系数 =50 W·m ‐1 ·K ‐1。现欲强化该传热过程,最合理的措施是()
(A)将原换热器换成一个传热面积更大的换热器;(B)将内管由钢管改为铜管;(C)增大壳程中水的流速;(D)增大管程中空气的流速。
47.
自来水通过一段横截面积 S 不同的管路作定常流动时,其流速 u …………………()
(A)不改变;(B)随 S 改变,S 越大,u 越大;(C)随 S 改变,S 越大,u 越小;
(D)无法判断。
48.
在 y-x 图上,连续精馏操作线与对角线重合是由于……………………………………()
(A)进料是过热蒸气;
(B)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
(C)塔顶无产品引出,全部用于回流;
(D)塔顶回流液量为零。
49.
在某换热器内,热流体的进口温度为 400 K,出口温度为 300 K;冷却水的进口温度为 280 K,出口温度为 290 K。并流时,对数平均温差mT 为……………………………()
(A)130 K;
(B)65 K;
(C)44.3 K;
(D)52.8 K。
50.
伯努利(Bernoulli)方程表达了流体流动过程中的………………………………()
(A)力的平衡关系;
(B)物料衡算关系;(C)动量衡算关系;
(D)机械能衡算关系。
51.层流底层越薄,则………………………………()。
A.近壁面速度梯度越小
B.流动阻力越小
C.流动阻力越大
D.流体湍动程度越小 52.当不可压缩理想流体在水平放置的变径管路中作连续流动时,在管子直径缩小的地方,其静压力()。A.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不确定 53.吸收速率主要决定于通过双膜的扩散速率,提高吸收效率,则要………………………………()
A.增加气膜厚度和减少液膜厚度
B.减少气膜厚度和液膜厚度 C.增加气膜厚度和液膜厚度 54.在常压下用水逆流吸收空气中的 CO 2 ,若将用水量增加,则出口气体中 CO 2 的含量将()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55.通常所讨论的吸收操作中,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
A.回收率趋向最高
B.推动力趋向最大
C.操作最为经济
D.填料层高度趋向于无穷大。
56.在 Y-X 图上,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
A.上方
B.下方
C.重合线上 57.对吸收操作影响较大的填料特性是………………………………()
A.比表面积和自由体积
B.机械强度
C.对气体阻力要小 58.气体的享利系数 E 值越大,表明气体………………………………()。
A.越易溶解
B.越难溶解
C.溶解度适中 59.对处理易溶气体的吸收,为较显著地提高吸收速率,应增大 ………………………()的流速。
A.气相;
B.液相;
C.气液两相; 60.对于解吸操作,其溶质在液体中的实际浓度()与气相平衡的浓度。
A.小于;
B.大于;
C.等于; 61.精馏塔的操作线是直线,其原因是()
A.理论板假设
B.理想物系
C.塔顶泡点回流
D.恒摩尔流假设 62.分离某两元混合液,进料量为 10kmol/h,组成 x F =0.6,若要求馏出液组成 x D 不小于 0.9,则最大馏出液量为()。A.6.67 kmol/h
B.6 kmol/h
C.9 kmol/h
D.不能确定。
63.在精馏塔图解计算中,若进料热状况变化,将使()。
A.平衡线发生变化
B.操作线与 q 线变化
C.平衡线与 q 线变化
D.平衡线与操作线变化 64.流体在园管内流动时,管中心流速最大,湍流时的平均流速与管中心的最大流速的关系为()
A.U 1/2.U
B.U 0.8U C.U 3/2.U
65.层流底层越薄,则()。
A.近壁面速度梯度越小
B.流动阻力越小
C.流动阻力越大
D.流体湍动程度越小
一、填空题 (共 11 题分)1.1;20
2.微观;宏观
3.
降低;增大。4.80 W·m-2 ·K-1
5.增大;减小。
6.
型态;<2000;>4000;≥1×10 4
7.1;0。
8.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9.套管式热交换器;蛇管式热交换器;夹套式热交换器;列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答出其中四种)
10.定常(定态);不可压缩 11.8.0×10-4 Pa•s。12.定常(定态);不定常(不定态);稳定;不稳定 13.腾涌;沟流 14.对角线;对角线;平衡线;平衡线 15.传热平均温差大(即传热速率快);易于控制物料的出口温度
16.完全无;活塞流;完全;全混流 17.2;1.25~1.22
18.19.回流液量/馏出液量;提高;增大精馏段
20.
冷流体流量增加;大
21.流体充满导管作定态流动;不可压缩;质量守恒
22.
kg•m-1 •s-2
23.
24.
降低;增大;增大;降低。
25.
降低;提高。
26.
少;小。
27.
24.5;2.94×10 6 ;4.18;2.09×10 3
28.完全无返混 29.层流;湍流;雷诺数 Re。
30.理论板数;能耗 31.自由电子的运动、分子的振动或分子扩散;流体质点的相对位移 32.1;1×10 4 ;9.80665×10 4 33.M•L-1 •T-1
34.
35.流体机械能守恒与转换;压强差;转子位置。36.分子扩散;涡流扩散。37.饱和水蒸气;溶液
38.
A>D>C>E>B。39.经验;数学模拟 40.Z 1 +gp1+gu221+H e =Z 2 +gp2+gu222+fH ,J·N-1 或 m(流体柱)。41.气膜;气膜;液膜;液膜 42.升高;下降。43.Pa•s;1×10 3 Pa•s
44.10;20。45.减小;减少;减小。46.沸点或挥发度;气、液相
47.增大传热面积;提高板的刚性;促进湍流
48.增大;减小。49.完全无;活塞流;完全;全混流
50.
定常(定态);不定常(不定态);稳定;不稳 51.Vn1000 22.4A;AA22.41000Vnn52.传热膜系数大;传热膜系数小 0.981;9.81×10 2
kg•m-3。
三..选择题 1.B
2.
B3.A4.B5.B6.B7.C8.B9.D10.C11.D12.D13.C14.B15.B16.C 17.A18.C19.D20.A21.A22.A23.D24.A25.D26.B27.C28.A 29.D 30.B31.D32.D33.D34.C35.B36.C37.C38.A39.A40.B41.D42.C43.B 44.C45.B46.D47.C48.C49.C50.D51.A52.C53.B54.B55.D56.A57.A 58.B59.A60.B
第三篇:《化工原理》期中试卷答案
《化工原理》期中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10分,单项选择,每题1分)
1.D;
2、B;
3、A;
4、C;
5、D;
6、A;
7、A;
8、B;
9、B;
1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25分)
1、降低,增大;
2、抛物线,0.5,64;
3、叶轮,泵壳 Re4、不断增大,不变,逐渐减小;
5、热能的不断供给,二次蒸汽的不断排除;
6、380,0.5165,50.657、法定计量单位制,SI,我国指定的若干非SI单位
Cp
8、Pr,Pr,反应流体的物性对对流传热的影响;
9、加速,等速,等速,流体
三、简答题(20分)(其他略)
7.答:易生垢流体走管内,便于清洗或更换换热管;并流时,有机液体出口温度不会超过50°C,便于控制;而逆流时,有机液体出口温度有可能超过75°C而分解,所以流程(b)最合理。
三、计算题(45分)
3、解:L=3m,ws=1.25kg/s,T1=350K,T2=300K,t1=290K,t2=320K
22i=0.85kw/(m.K), o=1.70kw/(m.K),Cp=1.9kJ/(kg.K)
=45W/m.K
Q= ws Cp(T1-T2)=1.25×1.90(350-300)=118.75kW
11dobdo1252.5103251 Koididmo0.85204522.51.70
Ko=0.486kW/(m2.K)
T1=350K----T2=300K
t2=320K----t1=290K,(350320)(300290)tm18.2K350320ln300290
Q118.75A=13.4m2
Ktm0.48618.2
n=A13.456.957(根)doL0.0253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原理中,属于人员配备工作原理的是()
A.许诺原理
B.目标统一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命令一致原理
2.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
A.维持现状
B.打破现状
C.改变现状
D.实现创新
3.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是()
A.因果法
B.外推法
C.德尔菲法
D.头脑风暴法
4.下列哪种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
A.多维立体结构
B.矩阵结构
C.职能型
D.事业部制
5.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管理者一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
A.利用-命令
B.温和-命令
C.集体参与
D.商议式
6.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7.弗鲁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
A.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B.人是社会人
8.组织结构设计中,划分管理层次的主要原因是()
A.组织高层领导的偏好
B.法律的规定
C.组织规模
D.管理宽度的限制
9.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网络,处在这个信息网络中心并对网络的畅通负有责任的人是()10.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理论
11.个人管理与集体管理相比,据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制定决策方面()A.前者更有效
B.后者更有效
C.两者同样有效
D.两者都无效
12.成功地履行管理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
A.德才兼备
B.具有管理能力
C.强烈的管理愿望
D.符合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 13.被称为决策“硬技术”的决策方法是指()
A.计量决策法 B.主观决策法 C.边际分析法 D.德尔菲法
14.管理过程理论强调()
A.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B.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C.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D.要建立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15.根据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管理宽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主管人员与其下属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将以()
A.算术级数增加
B.算术级数减少
C.几何级数增加
D.几何级数减少
16.美国学者肯尼迪和迪尔认为,企业文化除了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网络因素外,还包括()
A.组织结构
B.领导方式
C.礼仪和庆典
D.企业行为
17.持续控制的方法包括有自我控制、集体控制和()
A.管理信息系统
B.预算控制
C.政策程序控制
D.个人观察
18.所谓的“火炉法则”包括以下步骤()
A.预先警告、即时处理、违者必究、普适执行
B.预先警告、即时处理、相同后果、普适执行
C.预先警告、身为表率、即时处理、相同后果
D.预先警告、身为表率、即时处理、普适执行
19.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来优势”是指被聘干部()
A.没有历史包袱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D.具有广告效应
20.所谓授权,是指()
A.在组织设计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B.在组织调整时,规定下属管理岗位必要的职责与权限 C.领导者将部分处理问题的权委派给某些下属
D.委托代理关系
21.按控制的时机分类,可把控制方法分为()
A.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现场控制
B.预先控制、持续控制、结果控制
C.预先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D.持续控制、现场控制、结果控制
22.()面对未能可能呈现的多种状态,决策者虽无法事先确定究竟呈现何种状态,但可判断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
A.确定型决策法
B.风险型决策法
C.非确定型决策法
D.追踪决策法
23.中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术技能
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
24.管理学者研究表明,因主管人员引导能力而激发出来的职工的才能可达()
A.80%
B.60%
C.40%
D.20% 25.()是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A.从强调直觉到重视理性
B.从小公司到集团化(从分散到集中)
C.从软管理到硬管理
D.从外延式管理到内涵式管理
26.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法治”中的“常法”是指()
A.要保持法的稳定性
B.要制定统一的法律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要使法律固定不变
27.在管理学中,定义为“影响力”的权力除“专长权”和“个人影响权”外,还包括()
A.随机处置权
B.制度权
C.奖惩权
D.任免权 28.人员配备的工作包括()
A.制定工作规范,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B.确定人员需用量、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C.确定人员结构、选配、培训组织成员
D.确定人员需用量、选配、考核、晋升组织成员
29.菲德勒权变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工作只能用一种方式来完成,这件工作就叫做()
A.单一任务结构
B.标准任务结构
C.高任务结构
D.低任务结构
30.初级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力比非初级群体的影响力()A.大
B.小
C.试具体条件而定
D.无法确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扁平结构的优点是()A.易于横向协调
B.管理费用低
C.缩短了上下级之间的距离
D.信息纵向流通快
E.严密监督下级
32.下列属于运用前馈控制的是()
A.企业根据现有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决定改变产品结构
B.猎人把瞄准点定在飞奔的野兔的前方
C.根据虫情预报,农业公司做好农药储备
D.汽车驾驶员在上坡时,为了保持一定的车速,提前踩加速器
E.瞄准靶心射击
33.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有()A.挑选总经理
B.决定利润分配
C.制定预算
D.决定公司目标
E.执行日常决策
34.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工作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
A.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
B.影响命令的畅通
C.束缚成员个人的发展
D.影响信息传递速度
E.由于目标冲突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5.信息收集与加工的要求有()
A.准确性 B.完整性 C.经济性 D.及时性
E.适用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约尔十四条管理原则
37、社会责任
38、目标
39、学习型组织
40、滚动方式计划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
41、管理的一般环境
5分,共20分)7
42、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有哪些?
43、如何防止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失调?
44、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45.试论人员配备工作在管理五大职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性。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46.北斗公司刘总经理在一次职业培训中学习到很多目标管理的内容。他对于这种理论逻辑上的简单清晰及其预期的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决定在公司内部实施这种管理方法。首先他需要为公司的各部门制定工作目标。刘总认为:由于各部门的目标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业绩,因此应该由他本人为他们确定较高
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他就把目标下发给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如期完成,并口头说明在计划完成后要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考核和奖惩。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层经理在收到任务书的第二天,就集体上书表示无法接受这些目标,致使目标管理方案无法顺利实施。刘总感到很困惑。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5CABDC 6—10AADDA 11—15ACAAC 16—20CCBBC 21—25CBACD 26—30ABBC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BCD
32、BCD
33、ABD
34、ACE
35、AB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约尔十四条管理原则。包括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公正、人员保持稳定、创造性、集体精神。
37、社会责任 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38、目标 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
39、学习型组织
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运用、创新知识的组织,是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
40、制订组织在一个时期的行动计划后(1分),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定期加以修改(1分),使计划期不断延伸,流动向前(1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1、管理的一般环境 亦称宏观环境,指对所有组织都会产生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⑴经济环境。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社会总体价格水平等。(3)政治、政府和法律环境。政府的政治活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国家总体的稳定性、政府官员对组织所持的态度等。(2)社会、文化、人口和自然环境。包括人口因素(人口地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人们的态度、要求、期望、信念,以及历史文化、民族风俗、道德状况等。⑷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科技环境是外部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⑸全球化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各种组织正面临着全球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42.(1)销售增长率 1.5分
(2)市场占有率 1.5分
(3)产品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2分
43.(1)高层领导应成为充分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榜样 1分
(2)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他们的工作性质 1分
(3)必须让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参与系统的建设 1分
(4)保留管理信息系统的人情味1分
(5)定期检查,不断完善。1分
44、计划工作的步骤包括以下八点:
(1)估量机会。
(2)确定目标。
(3)确定前提。
(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方案。
(6)选择方案。
(7)制定派生计划。
(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五、论述题
45、(1)管理中的人员配备是指对主管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在于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种职务,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组织目标。
(2)人员配备是管理的五大职能之一,与其他职能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目标与计划是组织工作的依据,组织结构决定了所需主管人员的数量和种类;适当的人员配备有利于做好指导和领导工作;选拔优秀的主管人员也会促进控制工作;人员配备工作要采用开放的方法,不仅从组织内部,也通过环境把各项管理职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3)人员配备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它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人是实现组织目标最重要的资源,主管人员在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适应组织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人员配备工作还要对主管人员进行有效地选择、培训和考评工作,满足组织未来的需要。
六、案例分析题
(1)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于每个职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分别制订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2)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实施程序,我们发现刘总犯了以下几方面的错误:
①对于如何制订合适的目标体系认识错误,他以为目标只需要他一个人制订就行了。
②对于目标到底订多高认识错误,他认为目标越高越好。
③在实施目标管理时,没有给予下属相应的权力。
④没有鼓励下属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⑤考核和奖酬机构没有制度化,仅停留在口头上,对下属无相应的激励和制约作用。
(3)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刘总必须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并且注意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方式:
①要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目标的制订必须是一个上下级反复协商的过程。不是由上级独自决定的。制定的目标不要过高或过低。一般目标要略高于执行者的能力水平。
②组织实施。目标既定,主管人员就应放手把权力交给下级成员,鼓励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③检验结果。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结果,要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④新的循环。再制定新的目标,开展新的循环。
第五篇:机械原理试题及答案
机械原理自测题
(一)一.判断题(正确的填写“T”,错误的填写“F”)
(20分)
1、根据渐开线性质,基圆内无渐开线,所以渐开线齿轮的齿根圆必须设计比基圆大。
(F)
2、对心的曲柄滑块机构,其行程速比系数K一定等于一。
(T)
3、在平面机构中,一个高副引入二个约束。
(F)
4、在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中,若从动件运动规律不变,增大基圆半径,则压力角将减小
(T)
5、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只要满足杆长和条件,则该机构一定有曲柄存在。
(F)
6、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的实际轮廓曲线是理论轮廓曲线的等距曲线。
(T)
7、在机械运动中,总是有摩擦力存在,因此,机械功总有一部分消耗在克服摩擦力上。
(T)
8、任何机构的从动件系统的自由度都等于零。
(T)
9、一对直齿轮啮合传动,模数越大,重合度也越大。
(F)
10、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若以曲柄为原动件时,机构会出现死点位置。(F)
二、填空题。
(10分)
1、机器周期性速度波动采用(飞 轮)调节,非周期性速度波动采用(调 速 器)调节。
2、对心曲柄滑块机构的极位夹角等于(0)所以(没有)急回特性。
3、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连续传动条件是(重合度大于或 等于1)。
4、用标准齿条形刀具加工标准齿轮产生根切的原因是(齿条形刀具齿顶线超过极限啮合点N1)。
5、三角螺纹比矩形螺纹摩擦(大),故三角螺纹多应用(联接),矩形螺纹多用于(传递运动和动力)。
三、选择题
(10分)
1、齿轮渐开线在()上的压力角最小。
A)齿根圆 ;
B)齿顶圆;
C)分度圆;
D)基圆。
2、静平衡的转子(①)是动平衡的。动平衡的转子(②)是静平衡的。
①A)一定 ;
B)不一定 ;
C)一定不。②A)一定 ;
B)不一定:
C)一定不。
3、满足正确啮合传动的一对直齿圆柱齿轮,当传动比不等于一时,他们的渐开线齿形是()。A)相同的;
B)不相同的。
4、对于转速很高的凸轮机构,为了减小冲击和振动,从动件运动规律最好采用()的运动规律。A)等速运动;
B)等加等减速运动 ;
C)摆线运动。
5、机械自锁的效率条件是()。
A)效率为无穷大:
B)效率大于等于1;
C)效率小于零。
四、计算作图题:(共60分)
注:凡图解题均需简明写出作图步骤,直接卷上作图,保留所有作图线。
1、计算下列机构的自由度。
(10分)
EBCADHGFEAB CD MNOFMNGCDAB图4-1a)图4-1b)
F = 3×8-2×11 = 2
F = 3×8-2×11 - 1 = 1
2、在图4-2所示机构中,AB = AC,用瞬心法说明当构件1以等角速度转动时,构件3与机架夹角Ψ为多大时,构件3的 ω3 与ω1 相等。(10分)
P13A4P14ψ12BP123CP34 13P13P34P13P1
413时P13P34P13P14P13P34P13P14
当ψ = 90°时,P13趋于无穷远处,在图4-3所示凸轮机构中,已知偏心圆盘为凸轮实际轮廓,其余如图。试求:
(μl =0.001 m/mm)
(10分)
OABαR图4-3
1)基圆半径R;
2)图示位置凸轮机构的压力角α;
3)凸轮由图示位置转90°后,推杆移动距离S。
4、已知图4-4所示车床尾架套筒的微动进给机构中Z1 = Z2 = Z4 = 16
Z3 = 48,丝杆的螺距 t = 4 mm。慢速给时齿轮1和齿轮2啮合;快速退回时齿轮1插入内齿轮4。求慢速进给过程中和快速退回过程中手轮回转一
S3 周时,套筒移动的距离各为多少?
(10分)
321H手柄4 解:慢进时:1-2-3-H 为行星轮系
i1H1iH131(z3z1)148164
nHn141移动距离
SnHL1441mm
快进时:
1、4为一整体。nHn4n11
SnHL144mm
5、设计一铰链四杆机构,已知其摇杆CD的行程速比系数 K = 1,摇杆长CD = 50 mm , 摇杆极限位置与机架AD所成的角度φ1 = 30°,φ2 = 90°如图4-5所示。求曲柄AB、连杆BC和机架AD的长度。
(10分)(θ= 180°(K-1)/(K+1))
C2因为K =1,极位夹角θ = 0。AC1、AC2应在一条直线上。90C1°AB=(AC2-AC1)/2 BC=(AC2+AC1)/2AAD = CD/tan30°30°D图4-5
6、图4-6所示为一对互相啮合的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已知n-n
为两齿廓接触点的公法线,试在该图上
⑴标出节点P ⑵画出啮合角α' ⑶画出理论啮合线N1 N2 ⑷画出实际啮合线B1 B2 ⑸在轮2齿廓上标出与轮1齿廓上A1点相啮合的A2点。(10分)
α′N1B2A1KO1PO2B1N2图4-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