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产业集群增加农民收入
打造产业集群增加农民收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今年明确提出把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作为广西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突出来抓,确保农民收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包括农户、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流通市场、技术推广、安全检测、信息服务等相关支持体系,通过产
业链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间的关联和协作效应,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群落。
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不仅可以解决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促进农业的对外开放。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将优势农产品进行强势布局,集中最佳资源、最佳要素,生产最佳产品,形成规模,打响品牌。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实现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市场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从农业内部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带动保鲜、贮藏、运输、加工、营销等各环节相关产业发展,大量吸纳农民参与其中。
正确估价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建立了糖料蔗、水果、蔬菜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了粮食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产业,培育了桑蚕、食用菌、烟叶、中药材等一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目前,广西糖料蔗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50以上,产糖量占全国的60左右,已连续13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去年全区糖料蔗产值82亿多元,拉动制糖、造纸、酒精等相关行业销售收入230多亿元,糖料蔗产业惠及全区2600多万农民,在优势产区对县域经济的利税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
但当前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优势农产品布局不够集中;二是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三是相关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四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五是优势产业集群度不高,集群优势不明显。版权所有
强化措施大力推进
各级农业部门把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优势产业发展大开“绿灯”,今后农业方面的项目、资金、技术要重点向优势产业倾斜,在同等的条件下,与优势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优先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区、市、县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向优势产业相关的重点龙头企业倾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要积极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一是优质粮食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650万吨。二是桑蚕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全区鲜茧年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全区生丝年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三是食用菌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全区食用菌栽培面积达70万亩,产量100万吨,产值70多亿元以上。四是烟叶产业集群。切实抓好烟叶生产基地建设,使广西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烟叶产区,逐步建成优质烟叶出口基地。五是中药材产业集群。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大力发展罗汉果、田
七、苦丁茶、金银花、鸡骨草等各类中药材和“瑶药”、“壮药”等。另外,加强海产中药材的开发,形成陆地、海洋中药材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第二篇:增加农民收入 文档
浅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
内容摘要: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四是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加,途径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步伐。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二是就业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因乱摊派
增加农民负担,也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针对以上问题,当前要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农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是解决现阶段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
二、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广开门路,多渠道并举。
1、拓展农村就业领域
一是要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
2、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政府一要引导、规范劳务输出,二要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后,农民可以放心进城务工,不适应还可以回到农村务农,既有利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三要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四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减少盲目性,降低务工成本。
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要把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增收的支撑点
1、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农村扩散。
3、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其次,加强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强化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在农村举办各种各样农民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他们增收的能力。
四、减轻农民负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保障
坚定不移的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的增收不会因其他隐性负担的增加,从而为农民的增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
主、科教文化进步、社会繁荣、人民生活殷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农民真正增收,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农业,用市场的手段抓农业,要有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新思维,最终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增收。
第三篇:浅谈如何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浅谈如何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安徽兴牧畜禽有限公司
产业集群是一种特定的产业聚集现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由众多企业组成的有机群体,称之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着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和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针对市委、市政府的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如何因势利导加快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如何又好又快实现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始终摆在我们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地区成功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启示和借鉴。政府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服务引导、金融部门大力扶持,我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发展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找准产业定位是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首要前提。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首先要找准产业定位,是本地的生产要素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资源充足,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交通区位优越,可节约企业的运输成本,并使产品更快到达目的地。一个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这个地方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构成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选择性,它只选择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
生长,而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本身又会成为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必须找准产业定位,使产业集群发展从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二、政府引导培育是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途径。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分为三种:一是自发生长型,政府介入较少,主要靠企业自发聚集生长;二是政府引导培育型,政府在已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培育,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三是政府强制培育型,政府通过催生产业化龙头企业,“制造”出产业集群。在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靠企业自发生长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强制培育产业集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多的是选择政府引导型的途径。一方面结合本地固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又要较好发挥政府的引导决策作用。发展产业集群,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把政府意志和产业发展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三、培植龙头企业是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
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就没有“核心”,也就没有聚集力和竞争力。一个龙头企业的诞生,往往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发端。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发展,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性措施。龙头企业的培植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本地企业中培育,二是从外地企业中引进。在本地产业基地较差的情况下,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敢于招大商,招强商,给招来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引来的“凤凰”能不能留住,就看配套建设跟
不跟得上。一是抓基础设施配套,二是抓产业链完善配套。三是抓原材料供应配套。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促进产业集聚是推进食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
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从产业集聚开始的。产业集聚不仅可以降低某个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建立专门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伸产业链、培育精品品牌的措施,使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食品加工产业流动,加快了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步伐。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促进产业集聚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特色化方向发展。通过园区各类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组合食品加工,形成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等在园区内竞相生存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优化发展环境是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保障。
市场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哪里的发展环境好,哪里发展就快。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保障。必须把优势环境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切实做好发展环境的各项工作。优化发展环境内涵丰富,既要重视“硬环境”建设,如交通道路、园区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的建设等;更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如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等。要不断加强行政服务环境建设,强化行政服务理念,提高行政
服务效率,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狠抓发展环境。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维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切实帮助企业化解瓶颈制约,特别是在招工、用电、融资等方面,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毫不手软地打击地方霸恶势力,整治企业周边环境,着力营造安全和谐的治安环境,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六、弘扬创业文化是推进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
区域文化所孕育的创业精神,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人文基础。没有一批敢于冒险、不断开拓、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企业家,就没有产业集群的长久发展。只有他们市场意识强,吃苦耐劳,能走通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产业集群的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必须进一步发扬创业精神,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放宽民营资本准入条件,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持久强大的动力。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健康、营养、安全的食品是消费者唯一的选择。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安徽兴牧畜禽公司将秉承“求实创新,安全为天”的经营理念,顺应市场发展,依托优势,作响品牌,拉伸家禽产业链,主打食品安全牌。为打造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亿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担当企业应尽的责任。
初步形成了优质粮食—加工—食品饮料、优质粮食—加工—饲料、粮食—养殖—畜产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条。
为不断提高食品工业的档次和水平,该县围绕建设工业大县目标,根据县城发展总体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集面粉加工、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为一体的食品工业集聚区。
第四篇: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汇报
印台区农业局(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6元,增长22%。(其中:工资性收入1526.97元,占40.12%,同比增幅18.85%;家庭经营收入1943.34元,占51.06%,同比增幅24.49%;财产性收入47.19元,占1.24%,同比增幅24.18%;转移性收入288.5元,占7.58%,同比增幅22.19%)。今年,我局承担的县域经济指标是实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达到4605元,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1%,达到4.5亿元。我局通过对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测,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3.73元,增长40.04%。其中:工资性收入1405.33元,同比增幅14.19%;家庭经营收入1349.51元,同比增幅90.1%;财产性收入16.39元,同比增幅46.47%;转移性收入172.5元,同比增幅14.87%。
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呈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
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随着果业的不断发展,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矸土加工、运输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二)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据调查报表统计,2009年我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9600元,近两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为区获得近两亿元的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可为全区农民每人增收1500余元。
(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全区农民负担实现“零税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苹果栽植补贴等,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同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区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市场还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农民投资意识及能力都还很低,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我区增长缓慢。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增收工
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惠农政策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依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群众对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有80%都能回答出3条以上,但仍有20%是农村的老人、妇女对“三农”问题不管不问,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区委、区政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宣传,使得政策深入群众,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群体,对“三农”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金锁关姚湾村、袁家山个别农户因没有烤炉,出现
烟叶贱卖的现象。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三)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四)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
模,形成基地。
(六)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从烤烟种植情况看,不管是大户还是农户,每年进行烤烟生产是都会因为资金难题。08年生产一亩烟需要水费60元、煤电120元、如果加上雇工(一亩地需要300元)费用,其他费用200元,种植1亩烤烟需资金680元。60%的烟农都没有生产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建议及对策
(一)、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
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
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
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以明瑞、“绿万家”牌蔬菜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蔬菜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四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不断壮大三产服务业。进一布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发挥北关地区商贸集中的优势,并与陈炉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经济圈。积极发展面向区内厂矿的服务业,活跃农村市场。在柳湾、周陵等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形式。针对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的基本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是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坚持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办)劳动力保障事务所、3个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辐射,不断巩固全区农村劳务输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对外联系作用,广泛捕捉用工信息,为全区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区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为基地,大力开展面向不同阶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心理素质、政策法规教育,严把质量关,逐步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印台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劳务信息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做到劳务人员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四清”。加强职介机构建设,实现区、乡、村三级联网,劳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在外打工者的联系,掌握更多更广的用工信息,形成“隐形劳务输出点”。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一是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坚持把借助外力(招商引资)与激活内力(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敢闯敢拼的思想,积极把积蓄转为投资、把资金转为资本、把资本变为股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二是落实政策,激发全
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行多种经济领域。农民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费用,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回印台创办企业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能人积极投身创业热潮,变能人为老板。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降低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印台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力度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认
真落实好借个补贴政策。重点做好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对象的副食品补贴和肉食品补贴等价格补贴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臵。二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医疗合作保障、社会福利救助等工作,彰显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六)、推进创业要素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和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增加股本收入。积极规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增加红利收入。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如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人,变成农民的资本,增加股权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中后、初中后的“两后生”培训,努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农民技能性收入。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民转移力度 根据印台区“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确立小城镇功能定位、发
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多方资金、集中利用有限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想法设法吸引社会、个人、集体、区外客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批优惠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向居民转化,促进小城镇繁荣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认真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教功能,通过“零学费入学”、“工读结合、扶贫助学”等形式,广泛开辟生源,吸引城乡青年入学就读,教会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双份工资待遇和政府科技津贴的政策,坚持每年招录引进各类优秀本科生10名以上,鼓励选派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保障。
(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第五篇:福建漳平花卉苗木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写写帮推荐)
福建漳平花卉苗木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日前,在漳平市永福镇西山花卉专业合作社,笔者看到,花卉大户陈金才正在指导工人盆景杜鹃的栽培技术。“合作社 作为实施省级现代花卉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的承担单位,我们更加精心钻研‘传统盆景造型技艺引入盆栽杜鹃花种植’这一技术,一到花卉销售旺季供不应求。”陈金 才自豪地告诉笔者。该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86人,种植各式花卉苗木年产值近4000万元。
2010至2012年间,花木网站了解到在福建省财政厅、林业厅的支持下,漳平市实施了福建省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该市花卉业生产设施水平,提高了花卉产品质量,带动了花卉苗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项目区的农民收入。
积淀:花卉发展地利人和
漳平市花、茶、画“三乡文化”特色鲜明,花乡与旅游联结度紧密,花木产业发展氛围浓厚。本地花农自觉自发经营 产业早成传统,在品种、规模、技术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旅外花农众多,依托花卉协会、杜鹃花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组织,市场信息品牌优势明显,市 场份额、科技创新和品牌提升等空间不断扩大。同时着力培养和壮大了一批“留得住、走得出”的花卉科研、生产、营销、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并完善集种植、营 销、物流于一体,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网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多年的积淀,造就了如今漳平丰富的花卉品种:现有花卉苗木种植品种有盆栽杜鹃花、君子 兰、兰花、红掌、凤梨、茶花、桂花、红豆杉等近百种,去年以来组织开发了野生观赏植物竹柏、映山红两个品种;其中盆栽杜鹃花是漳平花卉产业的拳头产品,年 产量1200万盆,产值2.06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盆栽杜鹃花产地。漳平市率先起草制订并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盆栽杜鹃花标准。
发力:现代花卉产业飞速发展
福建省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实施前,永福镇作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花卉产区,花卉苗木产业存在着产业 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基本是竹木棚或简易的钢管单拱小棚,环境调节能力不足,所生产的花卉产品质量不高,产业应对不 良气候的能力较弱,严重影响花卉苗木产品的质量。项目实施后,随着第一批花卉钢架大棚的投入使用,生产条件的改善,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三年来,永福镇 共建设花卉温室100余亩,连栋花卉钢架大棚近2000亩,大大提升了当地花卉苗木产业的生产设施水平,增加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项目的示范与带动下,漳平市花卉苗木产业飞速发展,三年间,全市花卉苗木种植面积从1.35万亩增长到 4.67万亩;年产值更是从不足2亿元增长到10.2亿元,增长了5倍。永福镇西山花卉专业合作社增加花卉年产量150万盆,年产值增长200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的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1.35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2.8万元,效益显著。
拓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全市运输、农资等行业的形成与发展。永福镇现有农资经营商店53家,每年与花卉 业有关的营业额达1.18亿元;当地现有专业运输车队及货运公司11家,年营业额7500万元;永福镇现有从事花卉苗木产业的外来务工人员3000多人,加上临时用工,当地花卉苗木产业的人员年工资就达1亿多元。花卉苗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 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漳平市花卉苗木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周边甚至全国杜鹃花产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漳平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花 农约1万人,建立的花卉基地12万亩,年产值约25亿元,“永福”花卉成了全国花卉苗木行业内知名的品牌。2012年9月成立的广东省花木商会,其会长及 监事长均由漳平旅外花农担任,商会会员中也多数是漳平旅粤花农,显现了该市花卉产业在花卉大省广东的地位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