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海西—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海西—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发展低碳经济”、“福州厦门要率先建设低碳城市”、“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流域生态立法”„„,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委员们为持续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带来金点子。他们认为:只有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节能减排责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才能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十二五”规划
王玉芳委员建议,要将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等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在重点发展领域、骨干企业推广运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创建一批低碳行业、低碳社区、低碳示范点,并逐步推广;宾馆等服务性行业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自觉参与低碳社会建设。
陈宁委员建议,生态省建设总体纲要要与海西建设纲要相衔接,重视生态“细胞工程”,推动县区生态保护。
丁瑜委员建议,注重我省绿色开发区建设。她认为,建设绿色开发区最重要的是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通过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树立质量信誉和绿色品牌。
福州厦门率先建设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厦门市也完成了
《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缪小龙委员建议,我省应选择福州厦门率先实施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先行先试,科学指导其他城市的低碳建设。他认为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将低碳城市发展的指标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在城市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在农村推广与普及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建立低碳城市建设基金,用于支持低碳经济项目。缪小龙还提出,党政机关要带头执行节能减排相关措施,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每个家庭都要倡导低碳生活。
饮用水源保护刻不容缓
水是人们的生命之源。截止2008年底,全省县城以上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5%以上。目前我省饮用水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但水源地保护与管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刘献祥委员建议,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机制。福建省应结合现有水污染防治现状和需要,制定《福建省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明确水源地保护责任主体和部门工作职责,各级人民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应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对水源地的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明确各部门责任,切实提高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监管的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全省各地市要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机制建设的责任部门,并对水源保护区的风险源进行认真识别,确认各种可能出现的紧
急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应急预案。尽快建立健全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吴林、王彬成委员认为,水资源规划、利用、保护的问题应提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建议在闽江沿岸种植更多生态林,更好地保护母亲河。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我省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垃圾污染现象较普遍;农村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建议,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垃圾污染,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提出,要在镇区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建制村应建立保洁收费制度,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垃圾终端处理模式,解决好农村垃圾清理问题;加强农村养殖污水、工业污水以及旅游区生活污水治理,针对全省各地农村的不同情况,采用多元化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环境整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推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农村环境质量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加快流域生态立法
随着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步伐的加快,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全省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但目前我省流域管理体制和执法手段明显滞后。
任义文委员建议,加快流域生态立法进程。他提出,要编制流域生态规划,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动态化,流域地方政府及部门在组织编制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时必须进行规划环评。成立省重点流域环境督查中心,健全省、设区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四级环境保护机构,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落实生态保育责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省财政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发挥地方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主导作用。流域内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推进流域生态保育,完善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强化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加强水电建设项目监管。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种监督作用。
去年初,九龙江出现水华污染,严重影响了沿线群众的饮水安全。陈榕委员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尽快修订《福建省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办法》等法规;发挥科学技术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全力清理整顿梯级水电站;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强化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李新春、李珊珊等委员提出,要强化对省内重点流域生态的保护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城市垃圾应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现。垃圾分类是垃圾末端处理的前提,搞好垃圾分类回收,有着重要的意义。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提出,垃圾分类处理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源头疏漏,未明确厂商在垃圾分类中的责任;二是分类不清,民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三是管理脱节,后续垃圾处理环节未跟上。四是缺乏政策引导,尚未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
对此,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建议,要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从源头抓起,控制城市生活垃圾量的增长,实现垃圾减量化;系统管理,加强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环节的分类;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典型经验,开展试点活动;加大扶持,增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资源回收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处理能力和水平。
设立“海洋碳汇”
福建是海洋大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焦念志委员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海洋大有作为,以海洋为特色的低碳经济应成为福建的新名片。他建议,省有关部门设立“低碳经济指导专委会”;设立“海洋碳汇”技术研究课题和“海洋低碳经济研发、产业化”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海洋能源等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在发展港口经济中纳入低碳考评体系,要改变传统港口片面追求“吞吐量”的经营模式,将环境影响、生态效应、低碳技术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有关法律法规。蒋方斌委员建议,应开发利用潮汐、海流、波浪等无污染可再生的海洋能,同时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者:魏然)
(来源:
2010年1月29日报道)《环境与发展报》
第二篇: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1
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低碳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强。在2009年召开的世界气候峰会上,我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年9月13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总理在致辞时表示,我国将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以此为标志,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成为了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战略重点。而交通运输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因此,国务院把交通运输行业确定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
交通部交政法发〔2011〕53号《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
到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行动成效更为明显。行业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低碳交通运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交通运输生产、运营、消费的各个环节碳排放强度逐步降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全面有效开展,碳排放统
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低碳排放的特征初步显现,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及城市客运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分别为:
1.公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6%,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6%和8%,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2%和18%。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1%和18%,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7%和9%,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3%和20%。
2.水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5%和20%,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4%和20%,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翟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8%和1 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6%和22%,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5%和23%,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和21%。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2 %。
3.城市客运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8%和26%,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14%和22%,出租汽车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23%和3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20%和30%,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17%和27%,出租汽车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26%和37%。
二、制约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的因素(一)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缺少相关优惠政策和奖罚措施,政府在财政方面,采用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的管理及污染减排监管的力度不够。应当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对高碳消耗量和排放的企业征收气候变化税。出台对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政策,机制不但要不断完善,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建立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体系。
(二)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的优惠政策支持,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这是交通运输行业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等。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都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统计,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引进技术年需资金250亿美元(以2006年的GDP计算)。这种高投入、高成本,对于经济尚不算发达的我们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
(三)低碳经济意识淡薄,思想上不重视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
企业往往只重视利润的最大化,没有把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的意识强化起来。道路运输企业片面追求运输工具高档化,为追求利润而在超载运输上下功夫,不重视油耗成本的增加,更谈不上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部分企业盲目追求车型档次而不考虑节能,在客运班车选型上往往不考虑客流量,盲目追求高档化,导致实载率低下。
三、实现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交通运输结构优化,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区域性重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主干线高速化、次干线快速化、支线加密化的路网结构,稳步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布局,建设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集聚地区的货运站场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客货运“零换乘”和“无缝衔接”。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
着力发展高效运输方式。加快发展道路甩挂运输、滚装运输、驮背运输等高效运输方式。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加快培育规模化、网络化运作的运输企业,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务平台建设。推广出租车差别化运营方式,加快建立以电话预约方式为主、巡弋出租和专用候车点出租为辅的出租汽车服务体系。
优化运力结构。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汽车列车,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大力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加快
淘汰挂桨机船等能耗高、污染大的老旧船舶与落后船型,全面推进内河航运船型标准化。
(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运输方式和效率提升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研发应用,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推广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智能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服务平台、内河智能导航系统等,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客货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实现信息共享和运输效率提高。
(三)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创新,实现客运与物流的合理化
1.优化物流组织模式:鼓励企业的网络化和运输组织模式优化,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效率。结合国家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工程。优化物流运输系统,提升整体运输效率。
2.优化客运组织模式:结合交通运输部“百城百站”建设,在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建立道路客运市场信息统计上报体系,以票务统计分析信息为基础,合理优化客运线路网络,提高班线客运实载率。同时,在二级及以上客运站加快构建道路运输联网售票系统,为旅客提供网上售票、电话订票等服务。
3.优先城市公交: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推进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研究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补贴补偿机制,优化城市公交网络和公交调度,推进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开展公共交通优质服务行动,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4.缓解交通拥堵:选取重点拥堵区域,科学调节车流的时空分布,建立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降低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研究有关政策,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5.培训节能驾驶(操作):组织道路运输、城市客运等子行
业开展节能操作技能竞赛专项活动,提升低碳驾驶(操作)的意识和技能。推广应用驾驶员培训模拟器和多媒体教学。
(四)促进出行向低碳方式转变,对交通需求有效调控
推进低碳型运输服务加快发展。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城市轨道交通,优化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换乘系统,实现接驳方式的无缝式。
加强城市交通供求管理。探索实行针对城市交通堵塞易发地区行驶车辆的拥堵费措施。加强停车管理,对城市停车实施差额收费,在重要拥堵路段和密集的商业中心周围提高停车费用,在客流量较少的地区适当降低停车收费标准。
倡导公众低碳出行方式。倡导低碳出行理念,通过建立交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供低碳车辆和燃料的专业信息,帮助公众制定出行计划和提供多样化出行方式的选择。鼓励共乘交通,扶持和鼓励提供班车、校车服务。发展慢行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车低价或免费租赁等相关制度,布局规划和建设公共自行车停放设施,加快完善异地租车还车网络。建立完善出租车电话呼叫服务系统、出租车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出租车统一停靠点等配套设施。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车辆,倡导“少开一天车”、“绿色出行”等形式的低碳出行推广活动。鼓励加快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倡导网络购物等替代选择,减少公众机动车出行。
(五)加快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
鼓励替代能源技术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积极使用和推广混合动力、天然气动力、生物质能和电能等节能环保型城市公交车,开展新能源出租汽车的应用。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道路运输企业使用天然气、混合动力等燃料类型的营运车辆,鼓励在干线公路沿线建设天然气加气站等替代燃料分配设施。推进船舶混合动力技术及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热泵等船舶生活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隧道、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辅助设施太阳能照明及监控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有条件的港口逐步推广液化天然气(LNG)、电力驱动集卡应用技术及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地源、海水源、空气源热泵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
(六)加强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
1.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在现有的行业能耗统计制度基础上,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体系,碳排放统计指标及相应统计、核算制度,开展交通运输碳排放现状调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及碳排放监测考核体系:结合现有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路和城市客运领域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分解落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和目标,形成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建立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评估与核算制度。
四、太原市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太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信息系统
为了更好的推动太原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快速、合理、健康的发展,我们以“山西省交通信息化‘1166’工程建设”为契机,集中力量对我市现有交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和提高现代化水平,在提高交通行业信息化监管水平、加强交通综合运行分析辅助决策、改善公众交通信息服务质量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建设与太原市交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信息系统。
该系统由综合决策分析平台、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三个大平台组成。
综合决策分析平台是基础平台和数据中心,是信息共享和交互的中心,主要由数据交换中心、综合信息交互平台等组成,此外还包括GIS系统、公路管理综合业务系统、运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客运出租管理系统、海事管理系统、交战综合管理系统等子系统。
应急调度指挥平台是基于车辆、站场、汽车救援和从业人员等数据库,接入站场、站点、重点桥梁水上救援的视频监控指挥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综合信息展示系统、语音呼叫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GPS指挥监控系统、卫星通讯指挥系统,通过应急指挥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响应,迅速调动交通系统内资源和相关部门资源,能够迅速处理应急事件,将应急事件影响降到最低。
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是在太原市交通行业管理信息平台交换汇总的大量数据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并由相关的《太原交通政务信息网》、《太原道路运输信息网》网站、《物流信息网站》、96566运政服务热线、汽车故障救援系统、客运联网售票和统一结算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业务服务平台,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最终目的。
(二)推进运力结构调整,提升运输组织水平
调整运力结构,发展高效低耗的新型运力。在高速公路客运中重点发展高级客车,在国省干线客运中发展中高级客车,在农村支线客运中发展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经济客车;落实货运汽车及汽车列车推荐车型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选择使用推荐车型,鼓励使用柴油汽车及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及燃气出租车,逐步提高其在营运车辆中的比重;重点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汽车列车和短途集散用小型货运汽车;推进拖挂、甩挂运输,提高牵引车利用效率。
整合资源,逐步推进道路客运班线公司化。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兼并、联合、重组、收购、引
进外资等形式,推进公司化经营,通过运输资源的整合,提高运输效率和车辆实载率,加快老旧车辆报废更新,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客运站尾气排放设施的建设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客运站汽车尾气检测设备、汽车维修车间的建设,强化对进站客运车辆尾气排放的监测。
逐步建立和完善道路货运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主枢纽为货运节点的道路货运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道路货运信息共享,为道路货运中小型企业提供社会化的货物配载、交易及其他的信息服务,减少车辆空驶率,提高实载率。
(三)强化车辆技术管理,提高车辆技术状况
在全市各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和维修企业推广使用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督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车辆检测信息在检测站、维修企业和运管部门间通过网络自动传输,实现对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动态监管,强化对道路运输企业车辆二级维护执行情况的检查,保证车辆具备良好状况,减少车辆磨损,降低油耗。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对能耗高、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强制其退出运输市场。
(四)贯彻实施省地方标准,加快绿色维修企业的创建。
近年来,我市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机动车维修企业作为机动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获得新发展的历史机遇。然而,维修必然要消耗资源和能源,并产生废弃物和污染。如果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不但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维修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促进机动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以实现绿色转型为主线,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维修服务为原则,于2010年12月组织省内专家制
定《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来加快我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的创建。
《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以山西省地方标准的形式于2010年12月30日发布,于2011年1月30日正式实施,适用于太原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汽车维修企业。标准的实施,是整个绿色转型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对实施《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标准的意义、措施、先进经验等进行集中、连续的宣传报道,全面提高汽车维修企业的标准化意识,在全市汽车维修管理中营造关注绿色标准、参与绿色标准,全面推广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并把《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服务规范》的贯彻落实作为一件大事,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引导、通过行政要求、经济考核、先进评比等手段,促进太原市绿色汽车维修企业转型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推广节能新产品、新技术
在道路运输行业推广使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建立节能新技术、节能产品发布制度,对经交通部认可、确有节能效果的技术及产品及时在行业内发布,引导企业及用户选择节能产品。在客运行业、驾培行业推广使用液化气、天然气等混合动力装置。在中短途客运中试用推广混合动力汽车。
交通运输行业是全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随着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约束日益强化,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交通运输行业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难得契机。我们将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核心,提升节能减排理念,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完善法规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科技进步,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生态立县 低碳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强县
生态立县
低碳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强县
——苍溪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情况汇报
县委常委、副县长 张骏(2011年6月16日)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718个村、71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自西晋太康置县已历1720多年,因县城“北门外紫石溪树浓夹岸、苍翠成溪”而得名,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县。
自2006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县建设试点县以来,我县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发展定位,努力提升“低碳苍溪县,走了还想来”的名片形象,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建设指标及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对照四川省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我县生态县建设六项基本条件和33项建设指标全部达到省级生态县考核标准,73项生态建设规划重点项目基本完成。
(一)生态县建设基本条件全面达标。2006年1月,我县委托省环科院编制了《苍溪生态县建设规划》。同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该规划。县委、政府做出了《关于强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意见》(苍委发[2006]15号),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属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县级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生态办)。目前,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8个,15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完成了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二)生态县建设指标全面达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县建设,重点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普及和环境质量改善提高等四个方面,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促进了我县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目前,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三个方面共33项建设指标全面达到考核标准。
(三)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我县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能力保障等作为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规划实施73项重点建设项目,静态投资估算43.52亿元。截止目前,已有71个重点项目全部完成,有2个项目处于在建阶段;实际完成投资达38.89亿元,占规划投资额的89.4%,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科学规划,广泛宣传,营造浓厚创建氛围。一是合理规划,科学创建。2006年我县委托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编写组在反复调研、详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大纲和报告书两个环节编写、多次征求意见、省环保厅两次组织专家审查,2006年1月完成了《四川省苍溪生态县建设规划》,同年3月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该规划将我县划分为“北部低山林果牧生态经济区、东南部药果林及农贸生态经济区、中南部农牧种养及加工生态经济区、西南部嘉陵江城镇生态经济区”四大生态经济功能区,确定围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开展生态县建设,经过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巩固提高三个阶段,把苍溪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低碳资源转化强县。二是强化宣传,全民参与。我县十分注重创建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县广播电视台、苍溪周报等大众媒体开设生态县建设专栏,广泛宣传报道生态县建设情况;县委党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设环境课程,举办生态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县环保局组建绿色电影放映队,大力开展环保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环保“四进”活动;在每年结合植树节、爱鸟周、全国土地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环保演讲、环保知识竞赛及环保书法、绘画等各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全县上下参与生态县创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创建工作积极性和参与能力,营造了人人保护生态环境,个个参与生态县建设的浓厚氛围,为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和思想基础。
(二)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形成创建工作合力。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分管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政协分管副主席任副组长,发展、计划、环保、林业、水电、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设立了专抓机构—县生态办,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定期听取环保工作和生态县建设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生态县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处理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调度创建进展落实情况。二是实行专班运作机制。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帅,专班运作。按照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依托县农业局专门成立雪梨、猕猴桃、毛兔和生猪四大产业办公室,实行一个县级领导带一个专班、抓一个产业的领导工作方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深入一线,狠抓督查抓落实;县人大、县政协认真履行法律、民主监督,多次听取生态县建设汇报,组织环保视察活动;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推动联合创建、综合创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美化家园等有利于环保和生态的文明活动,形成了四大班子同念一本“生态经”、全县上下共唱一台“生态戏”的良好格局。三是强化目标量化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苍溪县生态县建设倒扣分考核办法》,将生态县建设的各项任务作为硬指标分解到39个乡镇和36个部门,并签订责任状,做到创建目标具体化、明晰化,创建指标工程化、项目化。同时,将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严格奖惩,实行“一票否决”,做到项目建设领导、责任、资金、措施“四落实”。
(三)依托庭园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园,做强生态农业。一是以提升庭园经济为载体,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县在庭园经济的基础上,大力探索庭园生态、庭院文化与庭园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总结形成了符合山区实际的“六个一+三配套”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六个一”即:每户建成一个年稳定收入万元以上的生态经济园,一口年产气400方以上的沼气池,一个蓄水100方以上的防旱池,一眼卫生井,一条硬化便民路,一套生态川北农居,实现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庭院经济与庭院文化配套。目前,全县80%以上农户建有稳定收入的经济园,经济园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建防旱池6.5万口,建卫生井14万眼,红层找水打井1.7万口,95%以上的农户喝上了放心水;硬化连户路6500公里;改扩建生态农居12万套,近60%的农户住上了舒适的川北生态农居,45%的农户达到了“六个一+三配套”的户办工程标准。二是以建设“三园”为重点,做强生态县产业支撑。我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山区县实际,以“六个三”为基本模式,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作为主要方向,着力体现其“循环、低碳、有机、和谐”四种特性,全面打造“高端、特色、精品”特色产业园、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园、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园“三园”合一的现代农业园区。在园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范建设、规模发展“三规”,配套建好路网、水网、线网“三网”,着力打造川北民居风貌、庭园文化情景、梨乡优美夜景“三景”,创新党政推进机制、项目整合机制、市场经营机制“三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同时,不断强化项目引领,着力发展突破,拓展项目外延,率先在园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了特色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观光园、统筹城乡示范园和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三园一村”山区农村全面小康新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荞子、白桥、江南、三井等距7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苍溪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的“三园一村”建设目标和“六个三”建设模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省长蒋巨峰,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勉等省市领导对苍溪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三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抓手,夯实农业标准化水平。坚持将农业的无害化、产业化、标准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向绿色生态农业过渡。围绕“1+3”特色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定、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共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6.64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万亩,苍溪雪梨、猕猴桃鲜果等17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县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面积比重达到90.5%。
(五)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建设优美宜居城镇。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创建生态乡镇、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国家森林城市、环境优美示范县作为生态城镇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城市以山水园林低碳宜居为抓手的品位提升,农村以生态小康新村为载体的生态家园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治管结合打造城市形象。着力于城市风貌塑造,按照“一江两岸,十里风情”总体布局,巩固提升城东红军渡·西武当山、城西中国·苍溪梨文化博览园、城南嘉陵第一庭园、城北中国·苍溪红心猕猴桃植物园建设,形成“一城居中,四园拱城”的“花朵型”城市地理景观。拓宽整治县城四大进出口通道,贯通江南干道、滨江大道和北门干道,实施县城南拓,加快旧城区改造,形成“三纵五横多支路”的主骨架,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底的5.2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1.9%。全面绿化城周山峦,重点打造了滨江路十里绿色长廊、红军渡红叶大道、肖家坝银杏大道、北门沟桂花大道,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植被景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平方米,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8平方米,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县城日处理1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日处理1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8处、垃圾填埋场41个,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了56.3%、76.4%。二是全力打造生态家园。围绕建成30个示范村庄和40%的村达到“四化”攻坚目标,依托7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和绵延100余公里、覆盖10乡51村的“元龙”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持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主题、一个集镇就是一个节点、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景点原则,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集镇村落景观,塑造典型,以典型为标杆梯次推进,带动示范村庄向全域拓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利用我县丰富的水能和天然气资源,在城镇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和电等清洁燃料,完成全县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改造,县城清洁燃料普及率在97%以上。在农村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引导农民对传统农居进行“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外观形象),着力打造体现民俗特色、格调一致的“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川北民居,形成了“房在绿中座,人在花中行”的生态人居美景。全县建成生态家园户10.8万户,小康新村面达50.8%,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12万口,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82%,60%的集镇、40%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呈现出“洁、齐、美”的崭新景象,参与“全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的1城4镇30村通过省上检查验收。三是狠抓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以苍溪创建省级生态县、乡镇创建生态乡镇、村社创建生态村“三级同创”为载体,全面加强生态细胞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1个;建成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20个,市级生态村241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7个,培育以全国农村文化大户陈冶先为代表的生态庭院文化户5万户,全县城乡呈现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民风文明”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
(六)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绿色农产品和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就地转化,瞄准建成川北农产品加工基地、四川清洁能源化工基地“两基地”和全国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第一县目标,坚持以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产业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以集约防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使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协调共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良性互动。一是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认真落实调高、调优、调轻措施,严把环保准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三道关口,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鼓励发展制药、食品、建材等轻污染项目,限制发展化工、造纸等高污染项目,禁止发展电镀、水泥等污染重、资源条件不允许的项目。控制现有重污染行业及其产品产能,加大淘汰关闭力度,及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缔“15小”、“新5小”企业等24个。二是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加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管理,积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鼓励工业集聚、污染集中治理,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建设,建成工业园区 2.1平方公里,入园并开工项目20余个,工业总产值较2005年增长了3.3倍。县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确定为市级工业集中发展区。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在农村、农业方面,通过推广高效温室大棚、小型沼气等实用技术,把种植、养殖、农民生活与沼气设施链接,实现了资源能源充分利用;通过“一池三改”技术,实现了农民生活、家庭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取得了清洁家园、清洁能源和清洁田园的良好效果。在工业方面,大力实施产业结构减排、工程治理减排、监督管理减排及辅助减排等系列减排措施,加大总量控制制度,实行限期治理,先后关停企业12家,完成九龙制药厂、县鸿宇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瑞康牧业、尉成纸板厂等18家企业“三废”治理。2010年底,全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8.7%,COD、SO2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分别比2005年下降28和27个百分点。全县水、气、声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标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
三、下一步打算
我县在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瞄准“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发展定位,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确保在年内通过省上的考核验收命名。一是大力开展生态教育。进一步强化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动员公众踊跃参与生态县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能源,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牢固树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立足丰富的天然气、水电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三是强力推进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生态县建设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部门和乡镇生态县建设工作责任,强化工作协调配合,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管理体系,协力推进生态县建设。四是全力实施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总量控制和环保“三同时”等制度执行力度,严控新污染源产生。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瞄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目标,坚定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力争2015年把我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第四篇: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邹晓娜、孙兴波、王彩霞
【材料呈现 感知热点】
1.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被专家认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2.每年的7月11日是世界人口日,2011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70亿人的世界”,10月31日凌晨,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少生4亿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推迟5年到来。
3.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如今,我们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中央适时的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的发展目标。
〖启迪思维〗
1、为什么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答:(1)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建设节能减排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相一致。
2、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在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答:国家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4)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6)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
(1)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3)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个人(青少年)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并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3.你认为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强的基础。②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治理环境;④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增强;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4.温家宝总理强调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什么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等问题,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
5.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推广教材循环使用有许多益处,请你写出几点来?(在学校推行教材循环使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②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节约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等④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6.为了融入低碳生活,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在全民中宣传低碳生活的意义以及倡导低碳生活必要性;
②有计划地购物,适度消费,减少浪费,提倡废物利用;
③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如使用节能灯,节水型水龙头和马桶,生活用水循环用;家用电器不待机,自觉提高空调制冷温度;
④全面倡导以低碳食物为主导的饮食,提倡素食;
⑤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出行方式,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7.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为发展低碳经济所做的努力和结果表明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温升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
〖考题综评〗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考常考的考点。今年可结合“世界70亿人口日”、德班气候变化大会、国内频繁的污染事件、资源环境保护严峻等热点来命题。(1)结合人口问题考查对如何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的认识。(2)从当前的资源环境现状,考查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3)结合德班气候变化大会,既可考查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又可考查中国的国际地位。(4)通过青少年参与有关活动,考查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参加活动的意义。
〖典型例题〗
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
自然资源
总量
人均拥有量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草原面积
淡水资源
矿产资源
直击现象
现象一:见右边表格-----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
现象二:渤海漏油、曲靖铬渣倾倒、“血铅超标事件”、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一段时间以来,环境污染事件屡次成为社会热点。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成为老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1)上述现象主要反映我国资源和环境什么样的现状?
(2)为此我国目前正在实施
战略。
(3)我国正在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什么意义?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和列举社会污染事件考查对我国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什么意义的理解。学生在利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节约资源等知识答题的同时,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国情教育。
学法指导 ;对于图表题,首先要注意看图表的标题,一股来说标题直接反映了图表的内容;其次要做到“三比”;(1)横向比。横向比就是把图表中的同一横栏的数字作比较。(2)纵向比。就是把图表中同一纵向栏目的数字进行比较,看比较出来的数字有何变化。(3)综合比。把横向比和纵向比的数字综合起来比较、考虑,概括出整个图表所反映出来的中心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到图表下面的注释。
【练习反馈,巩固提升】
1. 2011年10月31日凌晨,成为象征性的全球第70亿名成员之一的婴儿在菲律宾降生。专家表示,世界人口激增使得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愈加恶化,资源更加紧张,人类将面临“可怕挑战”。
(1)材料和漫画启示了什么道理?
(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国家为此正在实施
战略。其具体内容是指?
答:(1)人类共同面临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要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走科学发展之路。
(2)可持续发展。是指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2. “去年下半年哪个词最火PM2.5!”省政协委员、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赶顺教授今年一上会就谈起了“新词”,“不过我倒 认为,这个新词考验的还是我们的老话题———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经济。”
PM2.5在2011年下半年确实火了。一连数日的阴霾天气使得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这个曾鲜为人知的专用术语闯入了公众视线。这个新词,刺痛了在雾气弥漫的环境中生活的国人神经。“空气质量良”的播报已无法令人满意。庆幸的是,PM2.5终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被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
(1)PM2.5之所以“火”的原因在于哪里?
(2)我们如何“节能减排,打造绿色经济”?
答:(1)PM2.5的变化关系到公民的生命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好坏。
(2)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④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⑥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3.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经过14天的艰苦谈判,大会最终通过决议,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作出了安排,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建立了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解振华说,作为“77国集团+中国”的一员,全力支持东道国为推动德班会议取得成功所做的工作,为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材料二:2011年5月25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发布。《纲要》提出“十二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六项行动任务,规范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1)南非德班气候大会被称做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说明了什么?
(2)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树立起了怎样的国家形象?
(3)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
(4)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因。
答案:(1)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刻不容缓。
(2)中国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①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④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⑤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⑥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摒弃陋习。
(4)①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们共同的家园。②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等等。
4.材料说明题
材料一:总投资达4.7亿元的黄石黄金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前并网发电。该垃圾发电厂是我市最大的环保市政招商引资项目,所引进各项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内先进水平。并网发电后,每天可“消化”生活垃圾1200吨,年发电量可达1.5亿度,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效果。
材料二:近年来,黄石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投入巨资治理山水、改造市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1)材料一、二反映我市贯彻落实哪些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2)材料一中垃圾发电厂的建成有什么意义?
(3)运用八年级、九年级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中黄石政府这样做的理论依据。
答案:(1)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①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⑤有利于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尊重自然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5.探究实践题
为纪念2011年“6•5”世界环境日,某校九年级(1)班积极响应“低碳生活”号召,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现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主题班会]班会上,李军和王平两位同学展示了他们搜集的两则信息:
李军同学说: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王平同学用多媒体展示了湖南省“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国家下达给湖南省的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是,到2010年这两项指标比2005年分别下降9%和10.1%,已按时完成。湖南新型工业,实现“低碳”新跨越。
[主题板报]结合主题班会同学搜集到的信息,班级承办一期主题板报,请你参与。
(1)主题班会上,李军和王平有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到上述信息?
(2)请在主题板报“知识篇”中写出低碳生活体现了我国什么发展战略?
(3)请在主题板报“意义篇”中从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角度谈谈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4)请在主题板报“践行篇”中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在低碳生活中的具体做法或打算。
答案:
1、①上网搜索;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③访问相关人士;④观看电视新闻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①这是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③在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要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践行“低碳生活”。
3、①积极宣传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②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一水多用,送电子贺卡,双面用纸,垃圾分类和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用品;③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上学;④积极创新实践,发现节能减排的金点子。
第五篇:关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节能降耗工作的思考
关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节能降耗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吉林省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为1。7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了5。9%,单位GDP能耗的连年下降,为全面完成吉林省“十一五”节能规划目标任务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能源问题始终是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节能降耗是一项长期、系统、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它不仅涉及能源安全,而且涉及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长期来看,为实现吉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和延伸节能降耗工作,引入低碳经济理念,积极向着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而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及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中低碳化,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最小化或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的《生态经济革命》(1999年)一书。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曾经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辉煌,但也饱尝了高碳经济发展带来的苦果。进入新世纪之后,基于上百年工业革命的经验教训,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掀起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的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我国高层领导对发展低碳经济也给予高度重视。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时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回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从制定和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就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有资料表明,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广东、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启动,且发展势头良好。低碳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日益激烈的低碳经济市场争夺战已悄然打响。
二、吉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吉林省情来看,经济尚欠发达,加快发展是吉林迫切的要求和最现实的选择。由于吉林省能源资源相对贫乏,且环境容量有限,加快发展面临着能源供需和环境改善的双重压力。因此,吉林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必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力争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有所作为并走在全国前列。
(一)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决定吉林必须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
1.能源资源相对贫乏,后续不足。吉林省能源资源种类虽然较多,但从已探明的储量看,仍属于能源资源欠丰富的地区,常规能源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0。3%。从吉林省现有能源生产和供给情况看,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50%左右,每年都需要从省外调入大量能
源产品,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且能源外调难度越来越大。从不同的能源品种来看,煤炭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自给率不足40%,且地产煤炭的质量较差,热值较低。2008年,吉林省煤炭生产量为3940万吨,净调入量达5200万吨,是煤炭产量的1。3倍。煤炭供需紧张的矛盾在未来时期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也较为有限,油气大幅增产的空间不大。水电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装机总容量已占到可开发建设容量的80%左右,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且开发的难度较大。
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高碳经济特征。吉林省仍属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的省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从能源终端消费情况看,2008年全省煤炭直接消费2868。28万吨(标准煤,下同),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的35。8%,而天然气、煤气和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为488。22万吨,仅占全省终端能源消费量的6。1%。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费,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而且由于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3.历史形成了高能耗产业结构。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其中,重工业完成1852。69亿元,比重高达74。4%,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4个百分点。从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综合能源消耗水平看,重工业是轻工业的1。7倍。轻工业偏轻,重工业偏重,轻重工业比重不相协调是吉林省工业能耗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看,全省年综合耗能在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虽然只有291户,仅占514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6%,但其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却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0%左右。今年1―6月份,全省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6大高耗能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36。2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1%,而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571。77万吨,却高达68。5%。
近年来,吉林省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能耗强度仍然偏高。2008年,吉林省单位GDP能耗为1。44吨标准煤,虽比上年下降了5。0%,但仍比全国平均能耗水平高30%,是广东省(为能耗强度最低的省份)的一倍。造成这一差距除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外,吉林省高能耗的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吉林经济发展的现实和中长期规划目标看,吉林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发展低碳经济是进一步节能降耗,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二)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据有关资料,2007年我国碳基燃料燃烧共排放CO2达到54。3亿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我们理应给予更充分的重视。吉林省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的省份。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费,不仅造成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而且也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测算,每消耗100吨煤炭就将排放3。5吨烟尘、3吨二氧化硫、15吨废渣。其中,排放烟尘中又含有40%左右的CO2。目前,排放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总量中分别有90%和70%来自燃煤。我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不仅造成了土壤酸化、粮食减产和植被破坏,而且严重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引发大量呼吸道疾病,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统计,2008年,吉林省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达到4153。19亿标立方米,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1。32万吨,工业烟尘排放量25。58万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高碳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而高碳化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高排放,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在未来时期将显得更加突出。
(三)国际金融危机为吉林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可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即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孕育着以此为新起点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低碳经济有较长的产业链,产出效应明显,发展潜力较大。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通过核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就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为此,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当今世界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着手研究和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投资力度,特别是用于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近年来,吉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显著扩大,进而进一步优化了能源结构,推进了产业优化升级,积极研发和推广了一批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加快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利用,一定程度地减少了煤炭和石油等碳基能源的消费,初步实现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这些都为吉林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国情和吉林省省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加快发展,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以改变。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
此外,从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是我国能源产品中产出量最大的品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维持较高的比重,从而带来CO2的较高排放强度,吉林省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影响。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历史形成的吉林省现实产业结构,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也相当大。
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吉林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吉林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要。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四、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建议
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切实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升到全省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研究,逐步推进。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全社会的低碳文化意识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可以说萌生和启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领域上下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而普遍认知的新的经济形态。我们必须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认真研究并抓紧制定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同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我们各级政府、企业和每一个公民都逐渐认识到发展低
碳经济,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从生产环节上逐步以低碳或无碳能源产品替代碳基能源,消费环节上降低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节约能源、降低碳的排放和依赖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建设低碳工业园区、低碳城市等措施,倡导全社会低碳消费,进一步节能降耗,逐步创建和形成全社会以节能环保为重的低碳意识和文化氛围。
(二)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发展低能耗和高技术产业
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70%。吉林省工业经济结构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轻重工业比重有失协调,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且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对较高,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且所占比重偏低。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省情和工业结构,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花大的气力加快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契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对传统高耗能、低产出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和壮大轻工业,使轻重工业的结构比例尽快趋于协调。二是要继续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等低能耗和高技术产业。汽车工业是能源消耗低、产出效率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仅相当于全部工业平均能耗水平的20%左右,同时又是吉林省第一支柱产业,今后还应继续大力扶持,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动力汽车等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实现汽车产业领域新的技术革命。高技术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等显著特点,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产业。吉林省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人才、技术等方面相对优势,应该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于高技术产业,使高技术产业的比重逐年稳步得到提高,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三是要严格限制高耗能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以牺牲能源等资源、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四是要继续认真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要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有计划地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
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低碳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从而逐步降低消费领域中碳基能源(煤、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费比重,以达到改善环境和抑制气候变化的目的。
风能、水能、太阳能和核能是典型的非碳基能源,且多数具备可再生性。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核能项目的建设应是当前发展吉林省新能源产业的首选。吉林省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有效蕴藏量为6920亿千瓦时/年,风能密度在60―70瓦/平方米间,在全国居中上等水平。近年来吉林省风能发电进展较快,但规模仍小。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尽快扩大规模,在保证国家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力争到2012年达到28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领域较为广泛,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照明、太阳能供热等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吉林省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潜力也较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研究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设备。从长远看,解决吉林省能源资源不足问题,进而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必须加快核电建设。当前,要抓紧做好核电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近期至少有一个核电项目能够开工建设,尽早结束吉林省没有核电的历史。
此外,围绕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延长产业链。如光电、风电、节电、输变电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业都很有潜力可挖,大有可为。走在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上的“中国电谷”――河北省保定市,近年来围绕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风电设备、大容量节电电机等新能源产品已基本形成规模和主导产业,且增速迅猛,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北省保定市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应该成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四)大力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全面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目前,节能、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节能、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和石油化工以及新能源等产业。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节能家电、环保农业等领域的节能、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各级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鼓励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吉林省节能降耗工作,进而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发展。
注:
1.终端消费:是指能源不用于中间加工转换,而是直接投入到各种加热、动力等设备,用于生产和非生产活动的消费,即直接消费。
2.碳基能源:是以碳为基础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