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亚洲最大的生态低碳湿地城市发展国际专家会议前瞻
·18聚焦额尔古纳
——亚洲最大的生态低碳湿地城市发展国际专家会议前瞻
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向”的过程中,城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提出城镇化要实现第二次转型,即“二次城镇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市化转向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在大中型城市不断反思城镇化进程中走过的弯路时,中小城镇同样面临抉择。
阳春三月,春讯频传:全国“两会”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大会即将召开;3月18日至21日,即将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召开的亚洲最大的生态低碳湿地城市发展国际专家会议,又给这个春天带来一波绿色的春潮。
自2011年11月,额尔古纳市“申办100个世界城市论坛”项目启动以来,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各项工作已有条不紊地陆续展开。
哥本哈根大会之后,低碳环保上升为人类生存的世界话题和重要使命。《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获悉,额尔古纳市近日与美国龙安集团就申办世界城市论坛相关筹备工作进行对接,确定了国际专家会议的相关事项,届时,来自世界各地和国际组织的近30位权威专家将对该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论证和探讨,围绕建筑学、低碳绿色建筑设计、建筑技术、整合土地使用、交通动线、总体规划、水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技术,并就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保护、可持续城市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度研讨;为将额尔古纳市构筑为亚洲首个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长远目标共襄盛举、出谋划策。
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为实现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的共同进步,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运动委员会正在全球选择100个城市作为楷模,让世界其他城市学习、分享这100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100个世界城市论坛由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行动指导委员会创建,每两年举行一次,旨在研讨与审视当今世界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即快速城市化及其对社区、城市、经济、气候变化和政策的影响。2012年9月在意大利拿坡里举办的“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论坛”,预计将有超过1.2万人参会。2011年11月,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行动委员会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就额尔古纳市申办100个世界城市论坛达成共识,并签署初步合作意向书。
“十二五”时期,内蒙古面临着在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也希望通过与联合国人居署的合作,借鉴世界先进的城市设计、管理、运营理念和艺术,加快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自治区政府支持额尔古纳市申请成为100个世界城市成员并申办100个世界城市论坛,旨在以此为契机,把额尔古纳市打造成可举办国际会议、论坛的低碳、绿色、高端旅游生态型城市。
目前,经过半年的工作,额尔古纳申办工作已取得相当进展。龙安集团总裁饶及人表示,额尔古纳能否最终成为世界城市论坛永久会址,由一个欠发达县级城市步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其规划不仅要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更要得到国际专家的首肯。因此额尔古纳的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完全的转变,其规划需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具备先进一流的特质。而即将举办的专家会议将对额尔古纳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行动指导委员会主席游建华在额尔古纳考察时则表示,额尔古纳市拥有全生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文化多元,多民族和谐共处,这些条件都为额尔古纳市成为世界模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原生态多元化多民族特色取胜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科学的发展模式是额尔古纳申办100个世界城市论坛的优势,也是该市最大的特色。在这一背景和“申办”的历史机遇面前,额尔古纳市如何利用好自身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实现城市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起到重要的示范参考作用。
额尔古纳市委书记牛振声表示,额尔古纳是偏远的小城市,必须把握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自身的大发展、大跨越。而“申办”工作已经把额尔古纳的战略构想升华到新的高度。“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呼伦贝尔最好、自治区最好、直至成为世界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范例,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构想”。
综合考虑额尔古纳的资源、文化、民族、人脉、潜力等多种因素与特色,是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罗志虎多次讲话中强调的重点,“把额尔古纳打造成为呼伦贝尔的城市名片”应成为额尔古纳城市发展目标。他认为,“城市名片”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态的完好、资源的富集,也包括经济的繁荣、社会的文明和百姓的幸福安康。
事实上,纵观世界上一些知名的论坛,如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都是在“小地方”做出了自身的特色,并迅速被世界接受与认可。饶及人曾评价额尔古纳为“中国的瑞士”,但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发展面前,这一片净土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申办100个世界城市论坛对额尔古纳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这些都将在额尔古纳国际专家会议上得到答案。3月18日,世界将聚焦额尔古纳。
第二篇:低碳节能减排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
一是建设低碳城市对河北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河北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容量有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在2015年实现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目标,在2020年实现接近或达到4万美元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河北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更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产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社会运行模式、市民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更是城市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低碳城市,是河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标”。
二是建设低碳城市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重大意义。建设低碳城市,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息息相关。他在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创业,加强低碳宣传、培育低碳文化、发展低碳创意,参与低碳城市建设、共建低碳绿色家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排放、增加碳汇、打造低碳环境等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后指出,建设低碳城市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助推器”。
1、河北要建设的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2、河北建设低碳城市,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坚持资源整合、四力合一,坚持科学谋划、重点突破,坚持搞好结合、整体联动。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支撑。杭州发展低碳经济,要着力做好结构低碳、基底低碳、方式低碳三篇文章。
4、打造低碳建筑,要着力在落实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四高”方针上下功夫。
5、打造低碳交通,探索更高效、更节能、更低碳、更清洁的交通运输模式,倡导绿色出行,倡导“公交优先”,打造低碳交通,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
6、指导人们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节能减碳作贡献。我们要积极动员全市人民自觉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少用空调,多吹电扇;多步行、骑自行车、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利用井水灌溉和洗涤等。
7、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生态建设。我们要开展全民绿化植树活动,打造国家森林城市,培育城市“碳中和”能力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建设细胞工程,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碳源和碳汇城乡互哺的新格局。
8、,打造低碳社会,必须变革城市管理,加强城市治理和公共管理。我们要践行“紧凑型城市”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块布局,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建设低碳科技普及中心、“绿建筑”展示中心、低碳学术交流中心和低碳信息资料中心,推行“绿色办公”计划,加快对办公大楼进行低碳化运行改造;推行“绿色学校”节能计划,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
结构低碳:就是要围绕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低碳产业,积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形成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动杭州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基底低碳:就是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汽轮机、水电设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
方式低碳:就是要通过实行生态有机农业管理,推进工业、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减碳,加快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拓展电子商务,推动低碳创业,开发低碳科技,开展低碳设计,倡导能源合同管理,培育静脉产业等方式,推进生产过程的低碳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
低碳建筑: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与“绿色建筑”的内涵基本一致,但它更加关注从建筑材料、设备到施工建造再到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采用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等,通过合理的开发强度,降低物耗,提高能效,实现建筑低碳化。
低碳交通:是指在交通系统中实现低碳化,包括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交通能源的低碳化等。
低碳生活:是指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环境: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生态建设。所谓生态建设,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以此增加碳汇,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
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碳中和:是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这是“地球村”居民对气候变暖现实进行反思后的积极行动,也应该成为杭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三篇: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未上马已脱缰 无一合格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入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会在0.004秒的时间里蹦出3600万个搜索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没有一个省份缺席。最新的成员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计划成为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太阳城”。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在11月29日开幕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有项明确的任务——积极参加以“低碳城市”为主题的边会,与各国代表“学习并交流经验”。但他坦言,将不会在边会上进行主题发言。
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
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中国的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德州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太阳能路灯立于大街小巷;深圳市政府选择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共建,让这座城市有了“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底气;在浙江省建德市,一场消灭空调外挂机的全城总动员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在姜克隽看来,这些热情值得鼓励,但要“名副其实”很难。
目前业界公认的低碳城市标准是,将建筑、交通、工业这三大碳排放源的低碳规划纳入城市的整体运行规划中,并能使整个城市的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这一概念发轫于伦敦市前市长利文斯顿2007年发表的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在计划书中,利文斯顿将伦敦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锁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堪称“低碳城市”的典范。自1995年到2005年期间,这座拥有120万人口的城市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
在我国,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还出现了诸多建设低碳城市的怪现状。有的是“旧瓶换新酒”,以低碳之名行地产开发之实;还有的是“低端不低碳”,一些打着低碳旗号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还停留在设备制造的低端加工环节;还有的“挂羊头卖狗肉”,“烧着高碳的煤,生产低碳的节能灯”。
“就算是形象工程,也比没有要强,起码说明重视这个形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认为。在他看来,低碳城市的理念能被广泛接受,本身就很不容易。
几年前,他所在的研究机构曾就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合作事宜,与多个省市的相关部门接触,但大部分负责人都以“不知道国家在气候谈判上的态度”为由婉拒了合作邀请。去年年底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成为分水岭。这次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此次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坎昆召开的气候大会,是缔约方第16次会议。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庄贵阳说,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00个中国城市明确表示愿与低碳“联姻”。“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也许还是政治风险,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就变成政治机遇了。”他分析道。
早在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就与国家发改委、英国大使馆联合举办了一个气候变化战略能力建设项目,邀请各个省份的发改委官员来北京参加
研讨。
据王克回忆,参会的地方级官员们,不是直接走人,就是在研讨会上处理公务,或者干脆质疑说:“这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怎么不找气象局的来?”
时隔8年,这一项目再次启动,明显换了种待遇。在半年的时间里,研讨会就已经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两次,受邀的近40位地方发改委官员全部赴会,而且还带来了各种问题和思考,光是自由讨论会就持续了一个上午。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
面对这股热潮,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曾起草了一份《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相关负责人并不讳言这份意见的目的:“旨在为低碳热降温,现在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时至今日,这份意见并未出台,取而代之的是8月10日公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国家发改委对进入试点的五省八市明确提出了5项具体任务,其中一条是“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恰恰折射出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困境:地方发改委没有经验,寄希望于意见出台,以向中央取经;国家发改委同样没有经验,寄希望于通知落地,以观地方试点。
“低碳城市被炒得那么热,其实,真刀真枪的工作还没起步,还停留在摸索阶段。”王克分析道。
据悉,碳排放指标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定。执行方式可能是建立在省份级别的领导签署“军令状”的基础之上,即作为一种约束性的硬指标,分解到各地区。
据王克回忆,在今年6月举行的研讨会上,地方官员向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频频提问。他们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基础碳排放量的统计与检测方法;第二,中央与地方如何分配财政投入;第三,是否存在可以学习的现实案例。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顾朝林教授看来,这些都是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就像“做生意之前要摸清家底、算好账”一样。
事实上,我国省市一级的碳排放清单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试点中的五省八市,还未提交任何具体规划。至于财政投入是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任务中20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投入看齐,目前尚无定论。
“做好基础性工作,能比‘神七’上天还难吗?”顾朝林反问道。
一些城市的规划小组还将“低碳”简单地理解为节能减排,甚至在方案上也部分照搬“十一五”中的节能规划。
但类似于通过大批淘汰落后产能而减排的方式潜力并不大。仅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各省累计淘汰的小火电机组已超过1000万千瓦,这一规模超过了英国全国的火电装机容量。“低碳建设应该进入统领性的整体城市规划,而不仅仅是工业减排的附属品。”王克说。建设低碳城,绝对不是政治任务,而是一种责任
“大家都想建设低碳城市绝对是好事情,但不要把它当做是政治任务,而要视为一种责任。”作为中国最早研究低碳城市的学者之一,姜克隽曾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宣扬低碳城市的意义,那就是创造宜居环境、保障能源安全、在新能源经济领域实现我国技术上的后发优势。
而事实是,不少地方官员将低碳城市的建设目的视为“为气候谈判服务”。在一些研讨会上,有些官员经常会借用我国代表在世界气候谈判大会上的发言词,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开场白。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曾举行过一次研讨会,听取一些地方负责人预估的减排目
标。在讨论过程中,各省份代表均以其他省份代表的主流减排目标为参照,有的将目标从30%增加到了40%,也有的从50%减少到了45%。最终,几乎所有代表的意见都趋同于45%,这也是我国承诺减排目标的上限。
“每个城市资源禀赋都不一样,有些城市应该更激进,有些城市则太激进了,缺乏科学性!”一位专家评价道。
今年,王克所在的课题组帮助贵阳市制定了一份《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规划》。而在东部某发达城市举行的一次规划研讨会上,王克发现,该市给出的规划方案,居然大部分抄袭自那份贵阳的行动规划。在提评定意见时,王克没好意思写明抄袭,只是委婉地表示根据该城市的发达程度,已经“不需要再延长产业链做深加工了”。
在姜克隽看来,城市建设主政者应该转变思维,“低碳不是包袱,是财富”。
去年,他到斯德哥尔摩开会。在清晨,他发现大批市民自发骑车上班,原本的两条机动车道一条变成了自行车道,剩余的也以公交车为主。姜克隽忍不住掏出相机拍下了这一幕。他告诉记者,这座古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个决策环节都必须考虑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目前斯德哥尔摩已经实现了1990年基础上的25%二氧化碳减排,并计划在2050年成为零碳城市。
近日,一则来自北京近郊怀来县的新闻吸引了姜克隽的注意。新闻中提到,一条大街改造后全长4260米,车行道宽度24米,道路档次大大提高。今年年初,这座城市提出了要在经济开发区内建起新城,打造成中国第一个零碳城。
“太宽了!”姜克隽连连摇头,在他看来,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建这么宽的大街走的还是“建汽车城的老路”。
11月29日,记者回访了这座“零碳新城”。除了一座占地7000平方米的两层生态新城规划馆外,这片方圆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荒草丛生。
而在展馆西侧那一排银白色的太阳能路灯下,那块印有“零碳城”字样的巨幅围墙式广告牌也已悄然撤下。
钱江晚报:低碳城市不是时髦“头衔”
庄贵阳
2010年12月03日11:11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中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实验室。实践证明,通过有意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有助于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风险,促进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
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即便是在缺乏国家政策和承诺的情况下,世界上很多城市和大都市地区正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一座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前列,开放、宜居、宜业并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应对调整能力。
城市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存在巨大的责任,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就必须把城市有效整合进来,就必须让资金、技术、政策以及社会意识等诸方面在城市层次上得到全面有效贯彻。
低碳城市虽然是一个比较前沿的理念,但离我们并不遥远。(庄贵阳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来论:“低碳”不仅是标签
2010年12月03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新闻背景:目前,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低碳”不仅是标签
“低碳”,的确是城市发展应该追求的目标。百余城市提出打造“低碳城市”,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节能、环保型发展之路的迫切要求和积极探索。然而,“低碳”不应仅是标签,而应是城市建设时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减少碳排放的行动。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低碳”的内涵。如果不知道城市碳排放的基本构成,不明白能源、生产、消费和生活在城市碳排放中的权重,一边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一边换几个太阳能路灯、修几栋低排放大楼,“低碳城市”难免成为形象工程。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权威机构研究制定“低碳城市”标准,需要具有公信力的机构进行测评和认证,使“低碳城市”真正可量化、能操作。否则,“低碳城市”将可能沦为空喊口号。
第四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得分:_______
南京林业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2 ~2013 学年第学期
课程号: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学科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PDOOO10 生态学专题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风景园林 8126331 张轩赫 吴永波
二○一三年五月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城市的环境威胁的程度日益严重。基对低碳生态城市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又提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性,即坚持低碳生态的理念;以生态规划为依托,将“低碳”的理念引入城市规划;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导则和指标的控制引导,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体系、效果评估机制。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市,原则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struction of ecosystems
more and more, the extent of the city's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threats.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city, and further also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low-carbon eco-city construction, which uphold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ecological planning as the basis, the “low carbon” concept into urban planning;introd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building control guidelines and indicators to guide, to achiev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Abstract
Key words: low-carbon, eco-city, in principle,1引言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转型模式[4],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学界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自身发展,从规划设计、技术应用,到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战略和路径探讨层面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性,并加以论述。概念的提出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UK,2003)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2]。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1]。
2.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2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地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3]。
2.3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低碳发展为中轴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自然生态、经济低碳和社会幸福的城市发展新模[9]。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是“人与环境协同进化的渐进过程,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循环再生功能渐进完善及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服务功能渐[10] 进熟化的过程”。
3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
3.1 坚持低碳生态的理念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因此,应当立足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和人民生活质量需要改善的国情,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的同时,满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构筑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化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干预力度和统筹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低碳生态的理念,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整个发展过程,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怀来县由工业经济向旅游度假经济和科技研发企业转型,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刚刚起步,许多理论问题有待厘清,实践上也鲜有可供借鉴的城市案例和经验。在我国以往的规划过程中,较多考虑的是城市增长的土地使用要求、空间美学秩序等因素,相对较少的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碳排放等因素上考虑方案的取舍。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规划在低碳生态方面的作用发挥。
在此背景下,上海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选择3 个低碳示范区有所侧重的开展实验性的探索,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抉择。无论是低碳生态社区还是低碳商务区,都代表着上海探求向低碳生态方向发展的一种规划努力。这种自下而上、小范围的实验性实践,易与不同城市的现状密切结合,是城市走向低碳生态化的可选择路径。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并非一定要从整个城市开始[6]。
3.2以生态规划为依托,将“低碳”的理念引入城市规划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根据城市环境合理的调整城市规划布局,使经济的发展向低碳经济的模式靠拢;其次,通过政府颁布相关政策,合理调整交通方式,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大力推广绿色出行;再次,通过媒体等有效地宣传媒介,传递低碳生活的理念,影响并引导人们积极地行动起来,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积极倡导推行低碳生活模式,使生活更环保;最后,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引进并采用一些高科技且环保的建筑材料及施工方法,使建筑业尽量少地产生环境垃圾。
3.3引入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是利用经济手段,体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环境补贴补偿机制,通过国家财政投入和建立生态受益方责任制度,不断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供给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提供生态屏障的区域构筑发展平台和空间。重点是要采取项目支持等方式的“造血型”补偿,将补偿金转化为实物、人力、技术等,培育造血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7]。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培养相关方面的科研人才,加速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推行节能减排的发展思路,并积极发展可循环产业,实现整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3.4 建设导则和指标的控制引导,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
虽然城市规划并不能对三个碳排放来源均进行管制,但是可以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土地使用的谋划,在低碳方面发挥作用。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致力于发展占地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尤其是在城区快速扩张时期,由于“锁定效[8]应”的存在,更加凸显了城市规划的不可替代作用。从低碳生态的要求看,城市规划在控制土地使用与空间时,必须考虑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循环利用以及综合管理。上海的经验表明,低碳生态示范区必须先明确碳减排的综合目标。3.5 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体系、效果评估机制
完善管理体系低碳生态示范区是一个有着鲜明特征,明显不同于周边地区的建设区域。为了便于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产品,如风能、生物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形成碳源和碳汇区域平衡的基底环境,使其更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制度,更有利于低碳生态规划的推进,管理主体明确,责任清晰,与现行管理体制衔接较好的管理模式更能有效地保证低碳生态区建设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 0 0 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R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 张 泉 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22-24.[3] 顾祎婷 靳文宁 林秀姐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方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2:22-24.[4] 仇保兴.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C].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5] 郝文升,赵国杰,温 娟.低碳生态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 ,19(4):28-33.[6] 闫整,房文娟,肖华斌 上海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进展与启示[J].山 东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2011.26(3):265-275.[7] 刘秋妹,朱坦,史学瀛. 生态城环境保护补偿的法律思考———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 生态经济,2010(7): 174 - 178.[8] 张学恒,刘筱,赵成光. 济南 EPS 板外保温工程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24(5): 468 -471.
[9] 赵国杰,郝文升. 低碳生态城市: 三维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6): 31 - 36.[10] 王如松. 生态城: 绿韵红脉的交响曲[A]∥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课题组. 导航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实施模式(跋三)[C].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五篇: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空间应用研究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空间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的压力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因而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低碳生态城市在空间上的落实,对低碳生态城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内涵;基本特征;空间布局 前言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物质的流动、空间的扩大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在工业革命后,能源的消耗量急剧上升。这也就意味着,要解决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就首先要解决城市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控制城市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以达到在不影响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能耗的目的。正如科学发展观所说,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2.1 内涵的含义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2.2 生态城市的含义
低碳生态城市,首先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其次是在降低碳消耗量的角度对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一次进行诠释。低碳生态城市事实上是生态城市的第一阶段,即首先从最容易入手的硬指标来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最终达到生态城市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低碳”是手段,“生态”是目的。
要解释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就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说明,通常的角度为哲学、功能、经济、社会、空间等多个层面。如表2-1所示,低碳生态城市在哲学方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功能方面表现为通过将城市转变为自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减少大自然对城市的“排异”;在经济方面,生态化体现了循环,低碳化体现了高效;在社会方面,通过减少碳的排放,即减少小汽车等高能耗交通工具的使用,不仅缓解了道路交通问题,还使邻里关系得到了促进,从而加强了社会之间、自然与社会间的融合;空间层面主要体现了紧凑和符合。
表2-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2.3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2.3.1复合性
“低碳生态城市”,也就是“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其既具有低碳城市的特征,也具有生态城市的特征,更确切的讲,就是在低碳这一角度切入的生态城市,其落点最终还是生态城市。具体而言,“低碳城市”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则主要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等方面。于此同时,在名词内涵上,“低碳生态城市”既体现了通过“低碳”手段来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又体现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内涵方面。低碳生态城市都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
2.3.2 多样性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与生物相类似的多样性,表现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状态及其相关行为活动主体的复杂程度,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性,是城市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低碳生态城市倡导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必然促进城市用地上多种功能的混合,从而体现和提高城市多样性水平。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表现为城市内外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各类子系统的独立性和丰富性程度,是各子系统发挥各自功能的基础条件之一。城市“生态系统”多样性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城市网络的多样性,即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的联系程度的影响,它 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2.3.3 操作性
在“低碳生态城市”中,“低碳”与“生态”这两个概念都是在日益严重的环境威胁下提出的。如果说,“生态”的含义比较宏观、抽象、模糊,“低碳”的含义则更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低碳生态城市的所有操作性特征,更多的是由更为容易达到的“低碳”一词来体现和实施的。低碳生态城市的“低碳”,作为一个数据化的硬指标,与一些空泛的软环境指标截然不同,直接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即减少碳排放量,也就是降低能耗或底稿能源利用率。这种指标相对更容易量化和衡量,因而也更有操作性。
操作性的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可操作性反映了低碳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特征,即,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前期,是阶段性的目标,是实现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切人点;第二,操作性表现在低碳生态城市的量化和表征,规划和建设需要具体的、明确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低碳这个标准就完全迎合了这种需求,给无论是企业民众,还是政府部门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让宣传部门有了更为响亮的口号。这种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包括: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和生态技术等。
2.3.4 高效性
低碳生态城市的高效性具有自身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城市能对于源利用上的高效;②城市内部自身转换系统的高效益。低碳生态城市在“自然物质一经济物质一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自然物质投人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从而实现了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然而实际生产生活中,这必须需要一套完整的衔接性产业链的支持,并要尽量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一环节的原料,这种情况在生产中即使能够实现,也会由于部分原料的低质量而影响产品的质量,但是由于原料是废弃物,所以在采购成本和总体环境成本上将会有极高的竞争力);③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低碳生态城市以生态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经济损耗、碳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低碳生态城市的高效性还特别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能耗减少并趋于最小化。在此过程中,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更为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虽然或许会提高一定的管理和行政成本,并且这种高效除了大型集团化公司以外,其他多个企业联合是很难协调和协商的,但是这些成本足以用能耗的降低和环境成本的降低来弥补,因而在整体上是可行的。
2.3.5 循环性 低碳生态城市的循环性体现在其是良性循环。所谓良性循环,至少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①改善自然系统的循环。低碳生态城市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起积极的作用;
②循环层次及内容的全面性。即,城市循环的内容涵盖方面的全面和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循环速率合理,循环系统平衡。即,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了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的平衡;
④循环机制明确。即,城市各系统的循环机制(制)已经明确,并且选择了正确的循环模式;⑤解决关键问题。即,阻碍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主要制约因素都已经被识别出来,并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
以上的良性循环仍然存在一个协调问题,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多个企业形成“零排放”的有效产业循环链条,在这其中,为了使得排放的废弃物完全成为原料,对于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能都要求相对均衡,否则某一企业的产能过高必然会导致其他企业无法完全接收其废弃物,从而最终导致链条崩溃。所以所谓“零排放”是基本没法实现的,企业总是要扩大规模,如果不是同属于一家公司的下属企业,根本没法做到一致的扩张步调,因而,这种循环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应该对少量的额外废弃物进行处理预案的应对。
低碳生态城市的循环性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①提高了物质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减少了城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与破坏,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生态化,使低碳生态城市作为子系统能够更好地融人到自然生态这个大系统中。②提高了城市的自立性,大大减少城市外部地理环境的物质能量输人,使得整个循环自给自足。
表2-2 低碳生态城市基本特征分析 3 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规划中,只是在文本中强调低碳和保护环境,却很少落实在图纸上。比如很多新兴的小城镇规划,文本上都在强调环境的和谐性,但实际上却从未在土地利用方面来考虑这些问题。城市规划的一切问题,包括目前城市中出现的种种难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社区问题等,其实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上。就拿交通问题来说,真正能解决交通问题的,不是修多少条道路。尽管,满足道路的刚性需求是一种方式,但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通过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从源头上减少人们的出行,或者使长距离出行变为短距离出行,从而鼓励人们使用步行或者自行车出行这种便捷、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其实这种土地利用的问题最终会归结到政府部门的利益问题上。之所以长距离出行导致小汽车激增,很大程度上就是严格的分区规划所造成的,然而问题是,只有这种规划才容易得到批准实施,因为这种布局迎合了政府高价卖地的需求,迎合了政府部门的利益,因而,从源头上改变政绩与GDP完全挂钩的评价模式,并且将政府的大部分收入通过产业转型而从土地转让金中“解救”出来,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
交通问题本身就是低碳生态城市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倘若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上降低了交通能耗,那么低碳城市的指标就会很容易达到了——产业链方面的协调与企业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而相对容易解决,政府所要协调的就是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低碳生态理念在空间上的落实
4.1 交通方面
首先,减少完全严格的功能分区是必要的。
尽管功能分区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在空间布局上仍然要考虑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结合,以达到减少出行、缩短出行距离的目的——即首先考虑步行系统的建设,其次是考虑自行车交通系统,然后是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布局,最后才是小汽车出行。功能分区并不是在每个区域只进行单一的功能布局,部分的功能混合是必须的,尽管这种混合也无法避免长距离出行,但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4.2 绿地布局方面
楔形绿地在综合方面要优于环形的绿带,实际上,这是因为楔形绿带促进了城市的指状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往往与TOD密不可分,而且其实际绿地面积总是要大于环形绿带的情况——在TOD为主导的情况下,各个公交站点才是发展点,这使得楔形绿地所受到的城市扩张压力要远远小于城市外围的绿带,而这种绿带往往很难承受城市“摊大饼”扩张的压力,会最终湮没于城市发展之中。4.3 住宅用地方面
所有的住宅区都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尤其是高质量的配套设施,这样即使有跨区择校的情况出现,也会极大程度上减少居民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长距离出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铁路学校,这种学校主要是建在铁路局或其附属单位旁边,方便铁路职工在中午照顾孩子吃饭,但这种情况就导致每日早高峰和晚高峰时的巨大交通压力,虽然孩子也可跟随职工班车上下学,但时间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而且孩子的长距离出行本身就带有危险性。结语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型的课题,笔者在前文的分析下有如下建议:
1、公交导向的城市布局
2、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
3、改变政府当前的盈利模式
4、从绿地结构上,配合TOD进行空间布局
5、住宅区要有高质量的、方便的配套设施。
参考文献
[1]潘海啸.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沈清基.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