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
谈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
摘要: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十分重要。文章确认了诚信是会计人员必备素质,从现阶段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入手,针对每一种情况做了阐述,并提出维护诚信得以实施的具体可操作五点建议。
关键词:诚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
在我们生活的国度,“诚信”是做人之本。诚信更是我们会计人执业之本。诚实守信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意思是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要诚恳老实,有信无欺,作为常与钱财打交道的会计职业和会计人员,更要将“诚”字当作工作的第一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状况,不弄虚作假。“诚信”在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含义就是:真实反映、正确记录、认真履行会计的基本职能,切实实现会计的目标,不弄虚作假。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不只是单纯的计数、记账。会计人员不仅要为政府机关、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这是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会计人员的更高使命,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正如原总理朱熔基所要求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就是对我们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诚信。
一、会计行业缺乏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当今社会,人们痛恨假情假义,呼唤诚信,寻求职业道德。当然,就整个会计行业,主流是好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会计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成果。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主观、客观等多方面。
第一,历史造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使一些不法分子违背职业道德、有机可乘,造成不良后果,诚信受到考验。我国建国以后的十年虽然在经济工作中也出现过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但在总体上社会风气还是健康的。五十年代浮夸风和“文化大革命”中实用主义颠倒黑白,弄虚作假思潮的影响在延续,遇到市场经济又迅速膨胀,使会计信息服从所谓的“政治”需要,会计工作处于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会计人员身处财经权利的关键地位,在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环境影响下,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会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不断完善,但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又使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正如有的会计人员面对弄虚作假的授意指使、强令而承认自己行为有失职业道德时所说:法律都管不了的事,我们的道德更无能为力了。
第二,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造成丢失诚信。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缺乏、败坏、沦丧,主动违法犯罪,有的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慝、毁损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例如,原中国北方工业公司财务一处会计韩某,以虚设账目、伪造收据、变造结算清单、多收少入账等手段,骗取、侵吞公款和8家合作公司的代收款1412万元,他没有做到诚信,当然,他也受到应有的惩罚。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频出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
化,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的一种负面效应。例如,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账的两难选择中,多数会计人员选择了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账,表观了追求最基本的自身经济利益,反映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失范——没有做到“诚信”。
第三,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使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失去“诚信”。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也就带来其职业道德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具有从属性特点,缺乏独立性品格。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精神,坚持原则处理会计事务,但同单位负责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有些会计人员便做好“技术处理”,以便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理,所谓“技术处理”不外乎在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使用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上弄虚作假,掩盖问题,欺骗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有的会计人员,自己一向爱岗敬业,也能做到客观公正,依法办事,但是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其伪造、变造会计资料的情况下,也出于无奈,放弃原则违心操作。更有甚者,有的会计人员主动为单位负责人出谋划策、配合作假的行为,主观动机虽有不同,但都是一种故意作假行为,而其中主动出谋划策的更是一种通同作弊的行为了,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会计人员在客观公正、依法办事方面不能坚持原则,会计职业道德的严重缺乏。
第四,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偏低,不熟悉法规,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做不到诚信工作。会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会计行为时,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又出于主观故意,主动而为,反映了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但与教育程度不够也有关系。不少会计人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他们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不关注、不学习会计法规,就更谈不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了。有的会计人员思想上竟然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要领,这是现实中会计职业道德思想基础的严重扭曲。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拖拖拉拉,频于应付差事。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业务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薄混乱,账账不符,报表虚假的现象在不少单位是司空见惯的。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并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新时期对会计人员诚信的更高要求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及原因,但会计人员应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克服困难,力求做到“诚信”。要做到这些,会计人首先需要国家政策、法律的保护,其次需要单位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求会计人从自身做起,提高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敢于与不法分子做斗争,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一块净土。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以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会计法》从会计监督方面、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处罚,将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那些胆敢造假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抓原始凭证,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
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系统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同时,它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内部会计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它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等,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完善会计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它能够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也为“诚信会计”搭建了强有力的基石。
(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第一,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顶不住压力,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第二,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通过法律约束,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三,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
第四,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
第五,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坚决不做假账。诚信,作为会计人执业之本,就要求会计人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平凡、最普通的工作做起,树立自己的诚信意识,树立与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为“诚信会计”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尚德.谈谈会计道德建设[A].2003年烟草会计学论文选[C].2003.2、阎达五.“不做假账”值得会计人警醒[N].中国财经报,2001.
第二篇:谈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诚信意识
谈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诚信意识
如何树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其实是一个从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教育界都在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自打老师第一次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的时候就开始了所谓的诚信教育.首先来说说何为“诚信“.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翻译成大白话可以理解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
在古代,诚信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学要求为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可见一个品德高尚之人不可无信.时隔千年,诚信仍是为人品德高尚或低劣的评价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重要标准.而纵观当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现状,用“诚信危机”这四个字来形容已经不是个夸大或者说是个过分的形容或者概括.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信危机”的产生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情,这方面的问题已经牵动了社会,牵动了几代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人格问题.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如此重大的品质问题呢?我们来粗浅的分析一下便可探知其中的一,二.从本身上来说: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与社会阅历、责任意识、思辨,分析能力的欠缺是“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从时代背景来看:当今社会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运行改革的过程当中,其负面效应的影响是根源.市场经济对人性的影响显然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它强化了人们的个体意识与竞争意识,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在当今中国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法制尚不健全以及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下,受到利益的驱使,使得在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使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一种道德失范的状态。市场经济利益杠杆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侵蚀着那些身处社会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将其魔爪伸向了纯真年幼的学生们的那边“净土“之上,对在校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及行为准择等产生不良影响,致使尚为年幼的学生们的拜金主义.诚信乃至道德的沦丧也就再所难免了.在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们道德方面的成长,可见如何正确的辅导并教育可学生们的诚信意识起了相当重要的因素.所以那些所谓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绝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中,而应该实实在在的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诚信是治国理政之道
诚信是和谐社会之基
想要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就需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坐起,特别是从每个未来社会的栋梁---学生们的心中做起.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总书记特别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要求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通过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加强制度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制度巩固诚信成果、遏制失信行为,从而努力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诚信是治国理政之道
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把诚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
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建设,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毛泽东同志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要求党的干部永远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邓小平同志把诚信作为党和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重要准则,多次强调:“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国家;“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诚信的论述,极大丰富了诚信的基本内涵,赋予诚信以时代特色,指明了诚信建设的方向。
诚信是和谐社会之基
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全局、战略、历史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讲的六个基本特征,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其中,“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只有政府取信于民、维护人民利益,只有人民自觉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得到切实贯彻,各方面积极因素也才可能得到广泛调动。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只有政府为民、清正廉明,只有个人诚实劳动、扬善弃恶,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才能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激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活力,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团结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没有安定的环境,社会无法发展,没有良好的秩序,国家无法进步。只有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才能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道义和责任。只有人人信守诺言,从对人类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从自身做起,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的基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每个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既是一种思想认识,又是一种庄严承诺,还是一种实践行动。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不可能在关键时刻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做出牺牲。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国家和事业,对马克思主义
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无诚业难立,无信事难成。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塑像道德修养,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经济主体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政治良性发展需要社会主体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水平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特别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要求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
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有意识地深入挖掘诚信的教育资源,激励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带头示范,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必须在加强实践上下工夫。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诚信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养成。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
必须在加强管理上下工夫。诚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通过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管理,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在一些学校还存在的失信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也使守信者得到尊重和尊敬,得到鼓励和鼓舞。
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制度是加强诚信建设的根本。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信用制度,把诚信要求具体体现到各项规定之中。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制度巩固诚信成果、遏制失信行为,从而努力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第三篇:谈诚信
谈诚信.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规范职业行为 提升履职能力
《保险监管人员行为准则》解读
发布时间: 2010年07月06日作者: 胡利民
中国保监会此前颁布施行的《保险监管人员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从监管人员的岗位特点入手,着眼监管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执法能力等方面,对监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监管干部队伍素质,推动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
准则的颁布实施顺应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但人的因素是其中重要原因。防范这种危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规范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保险监管人员担负着引领行业健康发展、防范行业风险、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责任。监管人员的行为,不仅对履行监管职责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有着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为适应保险业发展新起点、新阶段、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制定金融系统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的要求,经过充分调研,并在广泛听取保监会机关各部门、各保监局、保险机构建议和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修改,保监会制定该准则并付诸实施。
据介绍,这次颁布的监管人员行为准则是建立在公务员法、党的纪律和人事管理等已有法律法规基础上的行为规范,是上述法律法规、党政纪律规范在保险监管干部身上的具体化和细化补充。准则规定的行为规范,既有倡导性的,是监管人员应当努力达到的标准,也有禁止性的,是监管人员不能逾越的底线。准则全文共十二条,从制定依据、思想政治、业务监管、行政执法、日常行为、廉政勤政六个方面对保险监管人员行为规范作出了规定。开篇是制定准则的依据。第一、二条是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最基本的行为要求,重点强调保险监管人员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应政治立场坚定,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第三、四、五、六条,主要是围绕监管业务工作提出的行为要求,比如第四条要求“钻研监管业务,把握市场动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工作能力”,这主要是针对监管干部队伍比较年轻,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保险业发展需要提出的,旨在进一步提高保险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又比如第六条要求“统一执法尺度,严格依法办事,公平对待保险市场主体”,这主要是针对市场主体的反映,在监管工作中存在对大公司与小公司、新公司与老公司区别对待的情况。对监管人员日常行为,准则也作了三条规定,主要是第七、八、九条。第七条,是作为监管人员特别重要的职业要求。第八条,清正廉洁方面,保监会已针对执法检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监管权力行使过程,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包括监管人员廉政守则、现场检查“七不准”等,涵盖了执法各个环节,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并且随着实践,还会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准则没有展开一一列明,而是用“遵守廉洁自律制度规定”来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第十、十一、十二条,是禁止性规定。禁止性规定是监管人员不能突破的行为底线,违反了要受到追究和处理。
准则是倡导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相结合的一种职业要求,倡导性规范是高标准,禁止性规范是严要求。保险监管人员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国家对公务人员的奖励和惩处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不能另立政策。因此,准则只是对保险监管人员在执行准则中需要给予表彰和处理的情况作了概括性表述,具体实施中则应根据具体情节按相关规定执行,这样更体现了准则与国家相关规定的一致性。
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规范保险监管人员行为,是加强监管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准则颁布一年多来,保险监管机构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热潮。保监会下发深入学习贯彻准则的通知,并对准则进行了宣讲解读。保监会机关各部门、各保监局都积极行动起来,结合监管工作的实际,认真落实准则各项要求,并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有的保监局将准则编成朗朗上口、活泼生动的《行为准则歌》,有的保监局结合准则要求开展行风建设年、制度落实年等实践活动,不少保监局还在各类评先创优活动中对违反准则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准则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保险监管人员的职业行为、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今年3月以来,根据中央纪委的要求,保监会在全系统部署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准则的活动,在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了重点检查。这位负责人称,保监会将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积极探索进一步贯彻落实准则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把贯彻落实准则工作引向深入,为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附件:
大家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个人讲诚信可以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重,企业讲诚信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国家讲诚信可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们讲诚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未知世界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测性,人们为了保护自己,预防一些不利现象的出现,彼此之间需要一种承诺,于是诚信就成了人们处置未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现代社会中不讲诚信的现象却越来越多了,人们互相之间不信任,企业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诚信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诚信的含义。人们理解诚信传统的是从道德范畴去理解的,即待人处事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讲究的是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因为“诚信”原则已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法律所接受的基本原则,成为民法及其它法律的一个通用原则,违反该原则的法律行为也当然被认定为无效行为,所以诚信同时也是一个法律范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因此不讲诚信的行为不但会受到道
德的谴责,还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信就是诚信的意思。在古代,诚信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各种善行的开端。如果不讲诚信,就会导致君臣互不信任,年轻人不敬畏长者,赏罚不分明,朋友不重情义。
今年总公司系统乃至全国的安全形势都很严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执行力不强,制度制定的都很完善了,就是落实不下去,形同虚设,一些人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执行力不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体制等其他原因外,笔者认为不讲诚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遵守规章制度就是不讲诚信的行为。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严于律己,按章办事,规范操作,还会有那么多事故发生吗?
既然诚信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讲诚信呢?下面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要把诚信融入自己和企业的品质
诚信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各种善行的开端。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作为个体,要时刻以诚信去要求自己,处处以诚信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诚信是各种善行的开端,所以我们应相信,诚信升华的结果就是道德的完善。做企业和做人一样,要想做好企业也要讲诚信,尤其我们施工企业,更要守合同重信用,把诚信放到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高度来对待。按合同规定,优质按时地把工程交付给业主,以诚信为最大智慧赢得天下客户。“民以食为天”,我们施工企业就是以工程为天。企业对自己的职工也要讲诚信,对职工做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愚弄职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企业要善待和珍惜这一资源。我们的企业价值观“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就很好地诠释了诚信对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
二、要以不违背原则为前提讲诚信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去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物极必反。诚信也一样。不能为了义气去讲诚信,不能为了私欲去讲诚信,不能只为讲诚信而讲诚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道德底线,这条道德底线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在诚信问题上最好不要去触动这条底线。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承诺的不要承诺。因为有些事,你承诺了,去做了,可能就会触动法律;承诺了没有做到,可能就会落得个背信弃义的骂名。
三、要把讲诚信落到实处
讲诚信不应成为一句口号,要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要从身边事、身边人做起。同事之间要讲诚信,多补台少拆台,彼此为镜,互相关爱;部门之间要讲诚信,通力协作,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顺畅;领导对员工更要讲诚信,这不但关乎到人心的向背,还关乎到企业的盛衰。
四、要讲诚信,先要做到透明
诚信不需要隐私。别人只有了解你了,才会信任你。所以,我们要学会与别人去沟通,坦诚相待,让别人充分地了解自己。同理,企业也一样,企业要做到诚信,首先管理要透明,要建立一套供员工和外界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通道,要给员工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要给各级负责人一定的自主权,在这样的企业工作的员工才会讲诚信,这样的企业给外界的形象才是阳光、清新和诚信的。
五、要把讲诚信与维护企业利益统一起来
职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的行为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形象也会波及到职工的利益,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企业讲诚信与否决定着企业形象的好坏,形象的好坏决定着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决定着我们揽到的活的多少,揽到的活的多少决定着我们有没有饭吃。在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诚信处在这个链条的最高端。可以说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生存之道、谋事之基、发展之源,所谓“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可见,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第一财富。因此,要把讲诚信与维护企业利益统一起来。
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约束,诚信也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规定,诚信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行为方式,诚信还应该是建立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运行体系。只有当我们自觉地将道德和法律制度上的约束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铸入我们的品格,才能不断完善我们的道德和铸就企业的高贵品质。
第四篇:谈诚信
谈诚信
谈及诚信乃为人之根本,立国安民之基垫。
做人要讲究诚信,北宋词人晏殊就是典型。他十四岁时就被人举荐给皇上,皇帝召他与千余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几天前练过的,于是如实向真宗禀告,并要求改题。真宗赞赏他,赐他同进士出身。晏殊时,正直天下太平,所以,京城官吏便常到郊外游玩或在酒肆宴饮。晏殊家贫,没钱出去玩乐,只好在家里同兄弟读书作文。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做太子读书的东宫官,众臣不明为何,真宗说:进来群臣多游乐饮宴,唯晏殊闭门读书,自重谨慎。晏殊谢恩后如实告诉了皇帝实情,真宗更为赞扬。当然晏殊诚信为人,也使晏殊在群臣中树立起信誉。
诚信为人即如三月阳春,众人亦会如百花新绿一般共同簇拥了来。
为人者信可正其身,立国者信则可安其民,睦其邻。春秋战国时期,秦、齐、楚各以其兵强、财丰、域广称霸一方,于历史上各具强势一吞天下。为防秦兵,齐楚结为联盟共同抗秦。而后秦以城池诱之,使楚背信弃义,当秦攻于齐时,楚未援。后秦亦诈楚,楚伐秦,会之强越,求齐,齐亦定。卒楚大败,无利获更失其六郡,再无以力争。
第五篇:谈创新意识
也谈创新意识
河北省赵县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下一代劳动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就是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种教育又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此,我对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索。下面仅就此谈一下个人看法。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这种创新和独创表现为他们自己提出某一问题,并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对于中等教育来说,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 的新知识,掌握 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明确以上认识,教育者就应适当调整班级管理思路,在管理措施上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在社会需求和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班级管理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动的统一性,使学生的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次,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二是在管理方法上。传统教育是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自始至终都在教育者的事先确定的规定上运行。以行动的整齐划一为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而创新教育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被管理中逐步学会管理和自我管理。三是在教育评价。传统教育强调“为师是从”,学生如练兵场上的战士,时刻等待着命令。学生的优差完全取决于是否听话及“执行命令”的快速程度和准确程度。而创新教育视学生为主体,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针对教育对象起点、基础的不同,评价机制迥异。创新教育着重个人对过去的超越,关注的是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能有无得到发挥,人文精神是否确立,健全的人格是否得以塑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有无得到培养等。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有着较大差异的崭新的教育。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创新教育的理念、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教育行为,落实创新教育。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实施
对教育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因此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逐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我们就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积极创设新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3、提倡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提倡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三点:一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二是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征就是独创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求异思维是一切创造之源。因此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三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总之,没有变异物种就没与进化,没有改革社会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21世纪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