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时间:2019-05-12 12:1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第一篇: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虽然略了解一些,但是很容易和很多概念混淆,其中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归属问题也有着复杂的经济和法律关系。所以我就借这次作业机会,去查阅了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提出概念和历史沿革,共同学习和探究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一、“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提出和具体内容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在承认包括国家在内的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 企业法人享有对投资者投入企业资产的经营权,《监管条例》第27条规定, “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 依法独立支配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政府和监督机构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可见“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过是在原有的“企业法人财产经营权”(包括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权)的基础上加上了“依法独立支配”的权能。“企业法人所有权不是归属意义上的财产权”, 这就从法律上否定了“企业法人所有权”, 企业法人财产权只是充实了企业经营权的内涵。

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局限性的个人看法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由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仍是“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统一, 所以自身难以实现“产权清晰”。而且由于国家对公司的财产仍享有所有权,它仍有权以所有者身份干预企业的活动, 也很难实现“政企分开”。从这个意义上讲, 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立法宗旨也是不相符合。

2、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承认企业法人对股东投资的财产和投资积累资产具有完全的占有、使用、依法处分和支配的权利, 投资者不得“直接支配企业法人财产”, 但是保留投资者对投资财产享有财产所有权。实际上, 这样的投资者所有权就是空壳了。

三、总结

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在“两权分离”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用来调和“国家坚持对出资财产享有所有权”与“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立财产”之矛盾的产物。它的出现虽然有其一定的进步性和现实性, 但却无法明确企业法人与其财产之间的法律性质, 它终将为企业法人所有权所取代。只有肯定法人所有权,才能为公司产权的彻底明晰化奠构。定基础,才能形成股权与公司法人所有权既相互独立和游离, 又相互制约的现代公司产权结构。

第二篇:财产制度

城市学校少年宫财产管理制度

1、学校少年宫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主人翁思想,爱护宫内财物,管好宫内财物,反对一切损坏本宫利益的行为。

2、学校少年宫所有财物均有专人保管,并建立进、销登记制度,每半年核查一次。

3、凡购进物品,必须先由总务验收,登记,统一进账后方可领用。领用人需本着节约的原则填写登记,反对大手大脚,反对化公为私。

4、总务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及时清点宫内财物,对宫内财物做到心中有数。对自然损坏和急需维修、添置的物件及时提出购置意见。

5、严格财产管理制度,宫内所有物品(包括各种乐器)未经领导批准一律不得外借。活动室、教室的钥匙一律不得转交他人,特殊情况,由商借单位出具介绍信,经领导批准签字后方可借用或租用,并按时交回,如有损坏或遗失应照价赔偿。

第三篇:财产保全制度

财产保全制度

诉讼的目的是解决纠纷,在许多情况下是为了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使当事人相关的实体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但诉讼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些主客观上的原因,有可能使法院将来的判决得不到或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权利人的生活或生产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这些情况下,为了确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了保障权利人的权利能得到有效的实现,民事诉讼法中设立了财产保全制度。下面我就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保全的概念与分类

财产保全是指遇到有关财产可能被转移、隐匿、毁灭等情形,从而可能造成对利害关系人权益的损害或可能使人民法院难以执行或不能执行时,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申请或人民法院的决定,而对有关财产采取保护措施的制度。其意义在于保护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判决的权威性。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财产保全包括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

(一)诉前财产保全

诉前财产保全,是指在提起诉讼之前,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被申请人的有关财产采取的强制性措施。

诉前财产保全是在起诉前作出的,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申请人是否一定会起诉,即使提起诉讼,该诉讼是否符合起诉条件事先尚无法确定。为了减少或避免诉前财产保全可能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害,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诉前财产保全规定了相应的条件:

1、必须有采取诉前财产保全的紧迫性,即情况紧急,不立即采取财产保全将会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这里所谓的情况紧急,是指利害关系人的相对人的恶意行为(如即将实施或正在实施转移、隐匿、毁损财产的行为),或者其他客观情况,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危险迫在眉睫。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将对其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若等到起诉后或起诉的同时再申请诉讼财产保全,已无实际意义。

2、必须由利害关系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发生在起诉之前,案件尚未进入诉讼程序,诉讼法律关系还未发生,法院不存在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前提条件,所以只有在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后,法院才能够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3、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诉前财产保全,发生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与诉讼财产保全相比,法院对是否存在保全的必要性和会不会因申请不当而给被申请人造成损失难以把握,为了防止诉前保全可能出现错误,法律把申请人提供担保规定为诉前保全的必要条件。如果申请人不愿或不能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就只能驳回其申请。

(二)诉讼财产保全

诉讼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做出判决前这段时间内,为了保证将来生效判决的顺利执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取的强制措施。

尽管诉讼财产保全可以减少将来判决得不到执行的风险,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消极一面。财产保全的裁定毕竟是在判决生效前做出的,申请财产保全的一方当事人能否胜诉并不是十分确定的事,因此如果其败诉,将无法避免给对方当事人带来损害;从另一方面讲,即使申请财产保全的一方当事人胜诉,判决生效前就使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标的物受到强制也会影响财物效用的发挥,造成 1

损失。因此,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以及法院依职权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必须规定一定的条件或限制,以防止保全被滥用。采取诉讼财产保全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

1、采取诉讼财产保全的案件必须是给付之诉。给付之诉具有给付财产的内容,只有给付之诉的判决,才有执行性,才存在诉讼保全的必要性。如果是确认之诉或变更之诉,因其无给付内容,不存在判决生效后执行的问题,所以不发生诉讼保全问题。

2、必须具有财产保全的必要性。不是所有的给付之诉都需要采取财产保全,只有出现《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的原因,即“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时,才能够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所谓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擅自将争议的标的物出卖、转移、隐匿、毁损、挥霍等以逃避义务为目的的恶意行为。所谓其他原因,主要是指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使争议标的物无法保存。如诉讼标的物是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造成更大损失。

3、从时间上看,诉讼财产保全一般发生在民事案件受理后,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前这一段时间内,否则,就失去了诉讼保全的意义。

当然在例外的情况下,诉讼财产保全也可以在判决后做出。适用民事诉讼法意见第103条规定:对当事人不服的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的案件,在第二审人民法院接到报案之前,当事人有转移、隐匿、出卖或毁损财产等行为,必须采取财产保全的,由第一审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取。

(三)诉前财产保全和诉讼财产保全的区别

同为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与诉讼财产保全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保全适用的诉讼的类别、保全的范围和措施、保全的程序等都是一致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主要有:

1、提起的主体不同。诉讼财产保全,一般由当事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依职权主动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诉前财产保全则只能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法院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依职权主动采取该措施。

2、保全的前提条件不同。诉讼财产保全的前提是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原因,有可能是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情形;而诉前财产保全的前提是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3、是否必须提供担保不同。诉讼财产保全,申请人不是必须提供担保,只有在人民法院责令提供的时候,提供担保才成为必备条件;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

4、裁定时间不同。对诉讼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对于情况不紧急的,可以适当延长做出裁定的时间;而对于诉前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必须在接受申请后48小时内做出裁定,不能擅自延长时间。

5、保全措施解除原因不同。诉讼财产保全以被申请人提供担保为解除保全的法定原因,即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而诉前财产保全则以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作为解除保全的法定原因。

二、财产保全范围的划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4条规定:“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产。”

民诉法对财产保全范围作以上两项限制性的规定,其适用情况和侧重点是不一致的。前者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争议标的物为种类物的案件;二是争议标的物虽是特定物,但特定物已被毁损、转移的案件,其侧重点在于限制保全财物的价额。后者适用于争议标的物是特定物,而且特定物尚未被毁损、转移的案件。其侧重点在于限制保全财产与案件的关系。

如何理解“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请求”,对诉前保全申请人来说是权利请求,对诉讼保全申请人来说是诉讼请求。所谓“限于请求的范围”,就是指被保全的财物的价额应与权利请求或诉讼请求的价额大致相等,人民法院不能任意裁定财产保全的范围。这样规定,是因为若保全范围小于请求范围,则达不到保全目的,权利人的权利就不能全部实现;而保全范围大了,就可能损害被申请人的利益,造成其不应有的损失。当然,这种大致相等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债务人履行的一定债务数额,还可以包括当事人因为诉讼而造成的其它损失。

实践中,有人机械地理解这一规定,认为保全的范围不能超过请求的范围,以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常导致碰到可保全的财产价值超过请求价额而不敢采取保全措施的情况发生,使本来可以执行的案件变成难案。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因为客观事物很复杂,应保全的财产往往与其它财产在一起不可分开,或者被告可以保全的财产大于请求范围,如原告请求被告返还欠款1000万元,被告公有房市场价1200万元,实际价格法院无法计算,所以人民法院仍可对房产采取保全措施,这种措施不属于超标的保全,符合法律规定。

三、财产保全的措施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财产保全的措施主要有: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

1、查封。查封是指人民法院清点财产、粘贴封条、就地封存,以防止他人处理和移动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这种措施主要适用于不动产。

2、扣押。扣押是指人民法院对需要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财物就地扣留或异地扣留保存,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动用和处分。这种措施主要适用于动产。

3、冻结。冻结是指人民法院依法通知有关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单位,不准被申请人提取或转移其存款的一种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依法冻结的款项,任何人(包括银行和信用合作社)都不准动用。冻结期限为六个月。六个月的诉讼期限届满之后,人民法院没有重新办理冻结手续的,原冻结措施视为自动撤销,权利人有权自由处分冻结的款项。对股权、债券的保全措施也适用冻结。

4、法律准许的其他方法。这是指除上述三项措施以外的其他方法。这是一种弹性规定,实践中这些方法主要包括:①对季节性商品,鲜活、易腐烂变质以及其他不宜长期保存的物品,可以采用变卖后由人民法院保存价款的方法予以保全。②对不动产和特定动产(如车辆、船舶等),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扣押有关财产证照并通知有关产权登记部门不予办理该项财产产权转移手续的方式予以保全。③人民法院对抵押物、留置物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抵押权人、留置权人有优先受偿权。④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到期应得的利益,可以限制其支配,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执行。⑤债务人的财产不能满足保全请求,但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以债权人的申请裁定该第三人不得对本案债务人清偿。该第三人要求清偿的,由人民法院提存财物或价款。

人民法院在财产保全中采取查封、扣押财产措施时,应当妥善保管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当事人、负责保全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以及人民法院都不得动用该项财产。人民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冻结财产的人。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其他任何单位包括人民法院都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四、财产保全的程序

(一)财产保全的申请及担保

诉前财产保全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诉讼财产保全由当事人提出或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而申请人拒绝提供的,人民法院依法驳回申请。申请人提供担保可以是自己以财产作为担保,也可以由第三方作为保证人提供担保。提供担保的具体数额,司法实践中要求与申请人申请保全的财产的数额相当,比如,申请冻结被申请人银行存款2000万元,申请人就要向法院提交2000万元作为担保。此2000万元即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与之相等值的固定资产。

(二)财产保全的裁定及措施的采取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人的申请后,对诉前保全,必须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对诉讼保全,情况紧急的,也须在48小时内做出裁定。人民法院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有关单位有义务协助人民法院执行。

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保全裁定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三)财产保全措施解除

财产保全的解除是指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发现不符合财产保全的条件情形或者已无必要继续进行保全的情形而撤销财产保全。根据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的经验,财产保全裁定的解除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

1、诉前保全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间内起诉

我国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了诉前财产保全的起诉期限,这样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审判实际,减少了争议以及拉关系走后门造成的不公正现象。

实践中有这样的问题,利害关系人申请诉前保全并被裁定准许,在法定期限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了支付令申请,过了法定期限时,人民法院应否解除财产保全?实践中有的法院选择了解除财产保全,严格地依照法律来说,这样做是合法的。但笔者认为,应对第92条第2款的“起诉”作扩大解释,即将申请支付令也包括在内。因为财产保全相对于具体诉讼程序是一般原则性规定,既适用于普通程序和简单程序,也应适用于督促程序,生效后的支付令与生效后判决有同样的效力。由此观之,申请支付令应与该条款所定的起诉有相同的效力。同样的问题存在于诉前保全与仲裁协议之间,如果当事人受仲裁协议约束无法向法院起诉,在期限届满后人民法院能否无视申请人已申请仲裁的事实而解除财产保全?这是我国法律的漏洞,外国判例多确认提交仲裁与起诉有相同效力。笔者认为,我国民诉法应对此问题作明确的规定,即“人民法院受理诉前财产保全,不受当事人间关于该民事请求在管辖、仲裁或适用法律方面的约束。人民法院裁定准许诉前保全后,申请人应当在十五日内(涉外民事诉讼三十日内)提起诉讼或仲裁,逾期不起诉或提交仲裁,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2、被申请人提供担保

被申请人提供了担保,人民法院为了解决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的目的,实际已经达到,财产保全已无必要,人民法院应予以解除。

3、财产保全的原因发生变化或消灭

这是指原来可能使将来的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于执行的情形发生变化或已不

存在。如债务人已为债权人设置了抵押权,原来有可能导致在外国执行的现在有了在国内执行的保证等。

4、原告或利害关系人申请撤销

这是当事人处分原则的体现,主要因为当事人认为财产保全已无必要或当事人已达成和解的情况,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解除财产保全。

5、被申请人对财产保全裁定申请复议成立

法院财产保全裁定一经作出,立即开始执行,被申请人有申请复议的权利,如果申请复议有理,则应裁定解除保全措施。那种认为财产保全并不处分财产,申请错误由申请人赔偿,由对被申请人的复议请求不予重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申请复议的理由很多,诸如:

①被申请人认为受理诉前保全法院无管辖权;

②认为自己对被保全的权益无责任;

③举证自己资信很好,勿需采取保全措施;

④举证证明保全财物的价值远远大于申请人请求的权益,法院如认为合理,裁定变更原裁定保全的数量。

⑤案外人对诉前保全提出异议。

在市场经济中,贸易形式很复杂,如有的运输关系中,有承运人还有实际承运人,有收货人还有实际收货人,甚至有很多中间环节,因此货物所有人不一定与运输合同有关联。对于这类案外的异议,一定要认真审查其提供的证据材料。如果异议人与被申请人之间不存在直接债权债务关系,其所有权是通过买卖合同取得的,且已付款,这样的异议便成立。法院不应对其财产保全,已保全的,应当立即解除。

6、被申请人依法履行了人民法院判决的义务,财产保全已没有存在的意义关于财产保全错误的处理问题,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财产保全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适用的结果总有可能造成被申请人的财产损失,这些损失如果是因为申请人申请错误造成的,当然应由申请人赔偿。问题在于法条中“有错误的”一词过于原则和抽象,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一般认为申请人不享有权利时,申请保全被申请人的财产就是错误的,由此造成的损失,申请人应予赔偿。然而,透视“错误”的各种原因和表现,就会发现财产保全错误错综复杂,既有违背程序性条件引起的,也有违背实质性条件引起的,既有申请人不享有权利引起的,也有享有权利引起的,甚至错误造成的损失超过权利。那种以“不享有权利”界定“错误”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必须根据财产保全的条件、范围、措施,从实体和程序上综合认定。总之,违反法定条件和程序采取财产保全就是错误,是否享有权利,都应赔偿造成的损失。

人民法院因财产保全不当,应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新颁布的《国家赔偿法》对此作出回答:“人民法院„„违法采取保全措施„„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由此明确了人民法院执行赔偿保全职务的“不当”的民事司法侵权损害赔偿。人民法院适用财产保全的“不当”是指财产保全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违反法定程序,主要发生在该保全措施是由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而造成的情形。在有些情况下,即使保全措施是法院依当事人申请采取的,如果法院在采取措施时有违法行为,国家也要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篇:食品企业法人履责报告制度

川遂质监办„2012‟36号

四川省遂宁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 关于实行食品生产企业履责报告制度的意见

各区县质监局:

《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全市质监系统紧紧围绕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这条主线,通过大宣讲、大培训,召开现场会等有效形式,增强了食品企业法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为质监部门有效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找到了切入点。为进一步推动全市质监系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作深入开展,结合我市食品生产企业实际,按照省局工作部署,市局研究决定,在全市食品生产企业中实行企业履行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报告制度(以下简称履责报告制度)。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食品企业履责报告制度的重要意义

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链条长、环节多,涉及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各级政府等诸多方面,但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企业。食品企业承担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这不但是法律的规定,更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只有时刻把食品安全牢记于心,付诸于行,牢固树立“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全市质监系统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断推进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全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水平逐年提升。但是,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和质量安全状况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企业落实《食品安全法》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涉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还时有发生,在生产加工环节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依然较大。因此,作为监管部门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

履责报告制度是全面落实食品企业主体责任的新举措,通过定期组织企业面向监管部门、社会各界报告其落实法律责任,实施质量管理的做法,监管部门现场点评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将会使食品企业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做到依法依规组织生产,以实现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履责报告制度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食品生产企业履责报告制度的基本形式,就是由各级质监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食品生产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2010]第119号公告)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情况。

(一)履责报告的基本要求 1.履责报告的范围和频次

辖区内所有获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原则上每年应向质监部门进行不少于一次的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履责报告。

2.履责报告的内容

(1)企业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9年第119号等法律法规情况。

(2)企业原料进厂把关、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问题产品召回等各项食品质量安全保证制度、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3)监管部门发现和查处的涉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改情况。

(4)企业在履行主体责任,落实各项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打算。

(二)履责报告会的组织

1.市、县(区)二级质监局要按照分工分别组织召开履责报 告会,市局组织高风险食品及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履责报告会,其他食品企业由各县(区)局组织实施。

2.由质监部门确定每次参加履责报告会议的企业名单、会议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并在十日前书面通知企业。企业收到通知后应由企业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准备书面报告材料并在履责报告会召开前报当地质监部门。

3.履责报告的内容要客观、真实,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具体措施和做法;查找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防止内容空洞、经验介绍式的报告。

4.质监部门应按照事先确定的时间、地点组织履责报告会,履责报告会原则上由质监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主持。食品监管人员、稽查机构、检验机构负责人参加。履责报告人应是企业法人或主要负责人,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确有原因不能参加的,可书面委托他人进行。

5.每个企业履责报告结束后,主持人要指定一名了解情况的监管人员对该企业进行书面点评。点评内容应明确具体、直指问题,杜绝空话、套话。点评材料经企业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连同企业履责报告一起存档备查。

6.企业在进行履责报告时,应一并就前次履责报告会点评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报告。若问题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报告人应讲明原因。7.为扩大履责报告制度的社会影响,在组织履责报告会时邀请当地食安办、新闻媒体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消费者代表参加。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履责报告制度顺利实施 实施履责报告制度是今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区县质监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各区县质监局要切实加强对履责报告制度实施工作的领导,将其作为今后食品监管工作的重点摆上议事日程。要根据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方案。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要定期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精心组织。各区县质监局要按照意见要求、工作计划和分工,精心组织好每次的履责报告会,要准确把握履责报告与监督检查的关系,不能相互代替,注重工作实效,做到企业报告要真实,部门点评要客观,确保不走过场、不流形式。

(三)严格考核。各区县质监局要加强对履责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的督导和考核,市局将不定期抽查各单位履责报告会的存档材料(主要是企业履责报告、点评材料),并以简报形式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市局要将履责报告制度实施情况纳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内容进行考核,以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四)广泛宣传。实施食品生产企业履责报告制度是我市质 监系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监管工作有效性的新探索,各单位在抓好落实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总结工作经验,争当先进典型。在制度实施初期,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食品企业的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实施这一制度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履责报告制度的宣传,努力营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保障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幼儿园财产保管制度

八、财产保管制度

一、保管员负责管理全园财产。

二、建立幼儿园固定资产总帐及财产分类帐,总帐由会计负责,分类帐由保管员负责。

三、购置的固定资产凭发票记帐,手续完备后,交由保管员登记入库或由园长批准使用。

四、保管员每学期与会计核对帐目一次,每学期与各使用财产部门负责人核对财产一次,核对后双方在清单上签名,有损坏、丢失情况,保管员上报主管领导,根据具体情况赔偿和批评教育。

五、保管员与安全保卫人员要密切配合、定期检查、维修大型玩具、家具、设备等,以保安全。

六、幼儿园的固定资产,教职工只有保管权和使用权,没有处置权和外借权。

七、幼儿园的低值易耗品,设有购入领物明细帐,保管员每月底订下月购物计划,由园长批准后购入,并按规定办理手续,每月清点结算,做到帐、物相符。

八、幼儿园固定资产出园,由园长批准,后勤主任办理,门卫才准予放行。

九、幼儿园内部的财产以各部门或各班的负责人签字借出负责保管,并每学期登记清点一次,除正常损坏折旧外,其它的根据各园情况要有相应的赔偿。

十、各种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借出每月月底归还一次,再根据自己需要借出,以便于大家有多机会交流好的教学资料。

十一、各班所领教学物品,应尽量避免重复浪费,所以每学期的布置和制作的有价值卡片,用后装箱贴标志,统一回收。

下载企业法人财产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法人财产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核心观点】 (1)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国际社会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这项制度最早起源于230多年前的瑞典,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

    财产申报制度建立

    “财产申报制度建立,有赖配套制度支撑”——专家求解“阳光法案”难题 财产申报制度在国际上广泛采用,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反腐败“阳光法案”。(资料图片) “党的十七届四中......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 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核心观点】(1)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国际......

    学校财产保管制度

    学校财产保管制度加强学校财产管理,要重视财产设备的添置,更要重视保管和修缮,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加强财产管理。 1、凡属学校财产,全体师生要倍加爱护,如有故意损坏者,加倍赔偿......

    管理人制度债务人财产

    第八章-管理人制度、债务人财产 第三节 管理人制度 【考点1】管理人指定和资格(3级) 1.管理人指定 (1)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债权人不能直接更......

    学校财产登记制度

    学校财产登记制度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学校所有固定资产,分室专人保管,新增添的资产应及时登记上册,做好固定资产明细帐。 二、履行借物登记制度,归还时管理人员应及时检查,......

    幼儿园财产保管制度

    *******幼儿园 幼儿园财产管理制度 一、采购人员的管理制度 北京阳光美稚幼儿园的采购分两个部分:一是食堂主副食品原料的采购;二是根据园内需求其它物品的购进。 1、为确保主......

    婚前财产公证制度

    婚前财产公证制度 婚前财产公证是指公证机构依法对夫妻(未婚夫妻)双方就各自婚前财产、债务的范围和权利归属问题达成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 婚前财产公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