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财产申报制度
论财产申报制度
导言
一、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贪污机制和基本功能
二、财产申报制度的内容
三、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特点及缺点
四、完善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财产申报 公职人员 政府
导言
反腐倡廉已成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贪污腐败极大的危害与破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道德、法制、社会风气,造成政府的民众信任度下降,权威性散失,严重威胁着政府的执政职能。因此,建立完备的廉政制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保证政治廉洁,以争取民心,保证国家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惩治和防范腐败,是一项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舆论、教育、社会等各种手段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有一项被人们称为“阳光法”的制度,即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此种制度源于英国1883年的《净化选举与防止腐败法》。迄今,英国、美国、墨西哥、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泰国、日本、印度、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都确立了此种制度。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主义事务中心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编写的《反对腐化实际措施手册》认为,此种制度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事先警告和预报,据此可以看出一个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否与其收入相符,如不符,即可要求其作出解释,或对其进行监督观察;二是在明知公职人员有腐败行为但查不到证据的情况下,仍可就其来源不明的财产对其提起诉讼。
为抗制腐败现象,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88年1月21日,第1页、共14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对腐败行为的刑法惩治措施作了较为全面的、严厉的规定。1988年9月9日,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较为系统的规定了处分腐败行为的行政措施。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注重的是事后的惩罚,而未能防患于未然。199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在我国首次确立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的透明度,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经常性监督,预防腐败的发生,因而在我国反腐败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财产申报制度的功能、内容作了简单介绍,并对我国这一制度予以介述研析,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而提出完善构想。
一、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贪机制和基本功能
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项有效的反贪污手段,主要是通过申报个人财产、个人经济利益获得方式以及各种投资活动,来抑制与消除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冲突,防止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舞弊。这是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功能,也是其反贪机制的中心思想。财产申报制度之所以在反贪污上有显著功效,是跟它的反贪机制分不开的。(1)利益引导。财产申报不仅是要求公职人员申报有多少财产,更重要的是要求申报财产的变化情况,特别是财产的增值过程,并说明增值的原因和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增值最重要的渠道是资本性经营活动,比如投资股票、开办公司企业等。那么,通过申报个人投资情况就可具体分析和判断这种投资是不是与投资者所担任的公职有利益冲突。比如,一个人要准备当一名主管林业的官员,而他手中又有一份私营林场的股份,而他按照正常申报程序把这种投资申报出来,于是受理财产申报的机构就会主动帮助他分析和纠正这种具有利益冲突的投资,使他既能得到这份职务的任命或者继续担任这份职务,还可以使他避免因他职务上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保证了他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消除别人对他的职务行
第2页、共14页 为的不信任。这样就起到了利益引导作用。
(2)事先警告和预报。通过财产申报可以看出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否与其正常收入相符,如有不符要求其作出解释,或对其进行监督观察。
(3)增大风险和增加行为人心理负担。如果公职人员得到一笔赃款,在财产申报中以谎言来掩饰,那么他为了自圆其说,就不得不不断地连续地去撒谎,这势必给其心理和精神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和负担,又因为谎言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故而增大了事情败露的风险,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贪污行为。
(4)顺藤摸瓜。通过实施财产申报可以从轻微易查的小问题深挖出严重的大问题。这是财产申报制度极具智慧的地方。试以例说明,美国里根总统执政时期,一名内阁部长从一个公司处得到了一笔相当优惠的贷款,但他在年度申报中没有申报这笔债务“收入”。后来有人揭露了此事,美国政府道德署也予以过问。这就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该官员是否得到过这笔“收入”;二是这笔“收入”的来源是否违反廉政法规。申报制度只管第一层次的问题,即是否有过一笔未申报的“收入”,至于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则不是它所管的事。很显然,查明第一个问题,比查明第二个问题更容易,更具可能性,果然,那名部长承认了借款之事,但理由是当时忘记了申报这笔款项,从来源上说它并没有违反政府道德规定。如果事情确实如此也伤不了这位部长的皮毛。无非在按照规定补报和说明款项数额及来源即可,未申报事件似乎到此也就结束了。但是申报制度的奇妙之处就是让蹊跷之事不能草草了事。人们常规的思考逻辑是:当一名官员隐瞒了一笔收入时,极有可能隐藏着极不光彩的事。果然,随着媒体和有关部门的深挖细查,发现这名部长在得到这笔优惠贷款时,恰好帮助这家公司疏通了一笔在中东的生意。事情立即严重起来,这笔贷款是不是公司对这位部长的回报?有没有受贿的嫌疑?最后这位部长辞了职。由易到难、由轻到重、顺藤摸瓜,这是财产申报制度的“圈套”,更是它的“智慧”。
(5)增大处理赃款的难度。通过实行财产申报,可以掌握每个申报者
第3页、共14页 的财产情况。当腐败分子拿到赃款后,除非他永远把它藏在家中,否则一旦支出就很可能会使这笔不义之财暴露出来。因为,与财产申报制度相配套的还有一套完善的对财产处理进行监督审查的机制,在时刻监督财产的去向。
从上述财产申报制度的机制可以看出,财产申报制度的反贪污腐败的功能重点是在抑制和预防贪污腐败行为上。但是,腐败分子是绝不会乖乖地把贪污受贿的非法所得自动申报出来的。因此,除了制度的完善外,还需要执法机关的严密调查来发挥其功能。
在各国反贪污的实践活动中,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政府信任度。国家公职人员的贪污腐败给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道德、法制、社会风气造成极大的危害与破坏,使政府出现信任危机,造成民众政治冷漠,甚至与政府敌对,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强制公职人员申报其财产收入情况,并作为一种法律规定的公职道德准则要求遵守,是维护政府责任,争取民众信任的表现。
(2)强化公职人员的自我约束。根据财产申报的基本要求,公职人员不仅要申报其财产的变化情况,而且还要申报其变化的来源,报告其中存在的各种经济关系,这就可能从两个方面促使公职人员自我警醒:一是,迫使公职人员在取得不正当利益时,必须考虑取得不正当利益的风险。不管是否把不正当利益申报出来,都很可能招致事情败露后果。因此,这无疑对贪污受贿行为起了很大的震慑作用。二是,通过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经常警醒公职人员的道德行为。
(3)证明公职人员财产的合法性。对于公职人员来说,他的财产来源可能是多样的、复杂的,当他按照法律申报和公开各种财产及来源,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和民众的监督时,也表明了他自己财产的合法性。(4)发现贪污受贿行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对于发现贪污行为,有两方面的具体应用:一是,从调查公职人员虚假的财产申报材料中,发现贪污行为。二是,当发现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与其收入不相符时,第4页、共14页 可以对照其以往的财产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可以要其立即申报其财产收入情况,从而发现贪污行为。
(5)为指控贪污行为提供证据材料。正如《反对腐化实际措施手册》认为在明知公职人员有腐化行为但查不到证据的情况下,它可就其来源不明的财产对其提起诉讼。
总的来说,财产申报制度是通过以反腐败为中心来推进国家廉政建设发展的。
二、财产申报制度的内容。
(一)财产申报主体。即财产申报义务人,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中依照法律规定承担向国家申报财产义务的那部分人。根据各国立法体对申报主体范围的规定不同,有极个别国家采用的所有公职人员都需要申报其财产状况,如新加坡;但绝大多数国家采用部分公职人员申报其财产状况的作法。申报主体大致有:
(1)一定级别以上的公职人员。如美国规定为基本薪金在联邦薪金级别GS-16级以上的官员和雇员。
(2)议会议员。很多国家规定所有议会议员都需申报个人财产状况。(3)法官和检察官。多数国家采取所有法官和检察官都需申报财产状况的立法例,如台湾、韩国、美国等。
(4)一定级别的事业单位或国营企业的人员。如台湾规定,公营事业机构相当简任第十职等以上首长及一级主管需申报财产状况。(5)一定级别以上的军官。
(6)特殊职务人员。有的特殊部门由于其部门的特殊性更容易产生贪污腐败,所以很多国家对特殊部门的申报级别予以降低。如韩国规定:相当于四级以上的担任一般职务的公务员应当申报其财产状况,而对于监察院、国税厅、关税厅相当于五级、六级级别的公务员,警察公务员中警正、警监应申报其财产状况。
此外,各国在财产申报中把申报义务人的亲属也列入申报之列。如韩国规定:“申报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的财产也应当申报”;“但是已出嫁的第5页、共14页 女儿除外,如果男方入籍妻子家中,则女方的直系亲属均视为男方的直系亲属。”
(二)财产申报的内容。即申报范围,是指申报财产收入应包括的项目和内容。从各国的立法例来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劳务所得,如工资、佣金、各种酬金或报酬等;(2)投资收益,如财产投资、利息、股息等;(3)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4)固定资产;(5)贵重物品;(6)继承、受赠财产及赔偿费等其他财产。
此外,各国对申报主体债务的申报也作了相应规定。
(三)财产申报的程序。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体制及实际情况,对财产申报的申报时间、受理、公布等程序进行了规定。有的国家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接受并审查申报资料,申报书提交后,一般通过大众传媒或在官方文件上公布。
在申报种类上,一般分为初任申报、年度申报、离任申报三种。在这三类中,初任申报,即在担任某一职务时应当进行的财产申报;年度申报则是一年内申报主体在固定时期内所应当进行的财产申报;离任申报则是在申报主体调离现职、离休、退休、辞职或免职时所应当进行的财产申报。此外,各国对公职人员离任后一定时期内仍应申报其财产状况作了相应规定。
(四)财产申报的审查。主要指专门的审查机关在接到申报后对申报的内容是否真实、全面等情况作出评价,如有不实、弄虚作假等情况,则通知有关当局或本人,建议采取修正措施。
(五)违法申报的处罚。对拒绝申报或不实申报的违法行为,应受一定的处罚。如美国法律规定:“凡填报不实资料或拒绝填报,将由司法部长在部近的巡审法院提出民事诉讼,其罚款以不超过500美元为度。”在有的国家,对不实申报,往往对其发现的额外财产以非法所得论,轻者没收,重者则以贪污受贿论处。
三、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特点及缺点
早在1988年监察部就会同国务院法制局,对我国财产申报制度进行论
第6页、共14页 证,并起草了一个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申报财产和收入的规定草案。这次起草工作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停止。1994年经中央同意并转发的全国人大“八五”立法规划中,将《财产收入申报法》列入立法项目。1995年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以下简称《收入申报规定》)。这个收入申报制度虽然不是一项完整的财产申报制度,但它毕竟在财产申报制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成为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件;该规定确立了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我国反腐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收入申报规定》共有九条,粗放的对我国干部收入申报的宗旨、申报主体、申报范围、申报时间、受理机构、违反责任、解释及生效作了规定。首创的制度往往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我认为《收入申报规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法律地位不明确
《收入申报规定》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而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制定下发的,在性质上应属于政策性文件。由于在我国此种政策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该规定的权威性。从法律的角度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设立,既涉及到维护廉洁政治的公共利益,又涉及到对公职人员财产隐私权的限制问题,无论从哪方面都不宜使用政策性文件予以调整,而应用更为稳定、权威的国家法律予以规范。
(二)《收入申报规定》的内容大都比较粗略,很不全面。主要表现为:
1、关于申报主体方面
《收入申报规定》第二条规定“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领导干部,需依照本规定申报收入。”;“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适用本规定。”。如此规定至少有以下数处不妥:
第一、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军事机关是国家的重要机构之一,军事官员自然也属于公职人员。在实践中,军事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也时有发
第7页、共14页 生,对他们的财产状况实行监督也属必要。而根据现行的《收入申报规定》,军事机构的官员显然并不受其约束,使申报主体的范围出现明显的漏洞。
第二、我国目前公职人员有二千万之巨,全部申报财产并不实际,因此对申报主体应予以适当限制。从各立法例来看,申报主体一般均是限于具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收入申报规定》确定申报主体范围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此,我们认为有两点不妥:第一,由于中国党政机构层次较多,在县级以下尚有乡、镇一级基层政权机构,其负责首长最接近广大公众,拥有相当的权力。从近些年来中国查获的腐败案件来看,此级首长占有相当的比例。为强化对此等首长的监督,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也应将其列入财产申报的主体,至于更高级别政权机构中的科级负责官员,若非从事特别的行业,则可不进行财产申报;第二,从行业上讲,一些特别的机构如司法、行政执法机关等最易发生腐败滥权的事,应要求此类机构中的所有法官、检察官和相对较低级别的警察等也应申报其财产。
第三,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公职人员离退休后的财产收入申报缺乏规定。实践证明,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具有领导或掌握实权的负责人员,在离退休后的相当时期内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为防止此类人员利用此种影响而舞弊,也应要求其在离退休后一定时期内申报自己的收入,以便监督。
第四,对公职人员的亲属申报财产缺乏规定。众所周知,公职人员的亲属利用公职人员的身份进行舞弊者甚多,如只要求公职人员申报收入而不要求其家属申报收入,无疑是财产申报制度上的一个漏洞,因为在此种情况之下,公职人员的非正常收入只要转归于其亲属,就可以顺利地逃避监管。
2、关于申报范围方面
设立财产申报制度,应对申报义务人的一切财产收入进行监督,不能有漏项,否则就会降低其作用。《收入申报规定》确定的申报范围,仅限定为4项,即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这种申报范围只反映了申报义务人很小一部分财产
第8页、共14页 状况(如继承的遗产、受赠、偶然所得等均未包括)。这也是本决定称为“收入申报”而不称为“财产申报”的原因。事实上,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包括很多项内容,有动产,也有不动产;有债权,也有债务;还有各种来源和形式的收入。只有将这些财产都予以申报,接受监督,才能真正做到如实申报。因此,《收入申报规定》所规定的申报范围过于狭窄,不足以反映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应予以扩展。
3、受理机构方面
《收入申报规定》所规定的是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接受本单位申报主体的收入申报,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报送相应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显然,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主要是指党的干部管理机构,人事部门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管理机构。而按照国外立法,财产申报的受理机构多是法纪监督机构。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收入申报的受理机构虽然具有方便、灵活、快捷、直接的优势,但却缺乏监督权威,具有随意性很难真正承担起申报财产的稽核工作,而负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党的纪检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并不受理申报,只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极大的降低了财产申报制度应有的功效。
(三)存有漏项
《收入申报规定》不仅存有上述多处粗略的地方,而且尚有一些应当规定而根本未予涉及的事项。这些事项主要是:
第一,申报的种类方面。综观各立法例,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种类一般有初任申报、年度申报和离职申报三种。此三种申报将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自始至终置于监督之下,为财产申报制度必不可少。但《收入申报规定》只规定了年度申报一种,即每年的7月和1月申报前一个半年的收入,而对监督公职人员财产状况至关重要的初任申报和离职申报却只字未提。
第二,申报资料的转送问题。公职人员的调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许多国家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均规定有申报资料因公职人员的调任而予以转送的程序,以保证申报资料的连贯性。《收入申报规定》对这种程序也未作规定,致生漏洞。
第9页、共14页 第三,申报资料是否公开的问题。设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目的,是对申报主体的财产收支情况实行监督。但监督的方式如何即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资料是否公开,不同的立法例采用不同的形式。有的立法例规定,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资料可以公开,如美国、我国台湾地区;有的立法例规定,经受理机构首长许可,申报资料可以查阅、复印,如韩国;也有的立法例规定,申报资料除申报者个人自愿对外公开外,受理机关无权公开其申报资料,如英国、日本等。对于此等事项,《收入申报规定》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四)罚则问题
罚则是任何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后盾,没有罚则或者罚则过轻便不能为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证。综观设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了对违反申报者予以纪律、行政甚至刑罚制裁,以增加财产申报制度的强制性。《收入申报规定》也规定了违反责任,但由于该规定本身属于中央首脑机关的政策性文件,其所规定的责任形式也只能是纪律处分,并不涉及到刑事责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相比,此种处分偏轻。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此种缺陷并不是本规定本身所具有,而是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一项缺陷。因此,我认为,在完善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时,应增加和充实违反者的行政、刑事责任的内容。
四、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构想
在对我国现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例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构想。
(一)立法方式
如本文上述,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涉及到对国家廉洁政治的维护和对公职人员财产隐私权的限制,事关重大,应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即由人大颁布一部法律,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以确保它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10页、共14页
(二)申报主体的范围
确定合理的申报主体范围,对于建立有效的财产申报、监督制度,是至关重要的。确定申报主体的范围,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有重点原则,二是有效监督原则。
根据有重点原则,财产申报的主体不应是所有公职人员,而只限于负责官员及一些重点部门的公职人员;至于哪些负责官员及部门的公职人员作为申报的主体,则应考虑是否符合对公职人员财产状况实行有效监督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我认为,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申报主体可以设定为下列人员:
1、各类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县(处)级以上的在职负责官员,如政府部门的正副县长、正副市长、正副司局长、正副省长、正副总理等。若非负责官员而只是具有相当级别者,不在申报之列;
2、乡、镇党政机构中的负责官员如乡长、镇长、乡党委书记等;
3、军队团级以上建制的负责首长,如团长、师长、团政委、师政委等;
4、法官、检察官,不论其级别高低;
5、公安、财政、工商、税务、海关等特种机关的相对较低级别的公务员;
6、上列人员离退休后3年内仍应申报财产;
7、上列人员的父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
(三)申报财产的范围
确定财产申报范围应坚持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申报主体的财产状况。从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的规定看,既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也包括债权和债务。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范围可确定为:
1、不动产;
2、汽车、船舶、航空器;
3、累计一定数额以上存款、有价证券及其他具有相当价值的物品;
4、累计一定数额以上的债权、债务、投资及偶然所得;
第11页、共14页
5、工薪收入;
6、智力成果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7、财产减少累计一定数额以上的也应申报,以准确反映其财产变动情况。
(四)申报的种类及时限
为全面规范和监督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规定初任申报、年度申报和离职申报都是必要的,也是各立法例的通例。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可对申报的种类及期限作如下规定:
1、初任申报。公职人员应于任职后的适当时间内(如1个月或2个月)申报自己的财产状况。
2、年度申报。年度申报可采取现行的《收入申报规定》中的模式,即每年7月1日至20日申报本年度上半年的财产变动情况;次年1月1日至20日申报前一年度下半年的财产变动情况。
3、离职申报。公职人员应于任期届满前3个月,申报其财产变动情况;被调离的,应在调离前完成财产申报。
(五)受理申报的机构
通观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关于受理申报的机构,大都是享有独立监督职权的国家机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受理申报的机构可以分别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行政监察部门,同时应将申报材料向检察机关备案。
在受理财产申报时,受理机关还应当根据申报主体的级别不同进行具体的分工,即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不受理同级首长的申报,此类官员的申报应由上一级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受理。如省级纪律检查机关和监察机关不受理本省正副省委书记、正副省长的申报,此类官员的申报,应由中央纪律检查监察部门受理。之所以如此构想,是基于对申报主体的财产和行为实行有效监督的考虑,以防止此类官员利用职权在申报财产时对受理机关施加不正当影响。对于国家级领导人如中共总书记、国务院正副总理等等,可考虑在中央设一较为权威的专门机构予以受理。此种特别
第12页、共14页 机构,可在党内、全国人大分设,也可设统一机构,专理此项事务。
(六)申报资料的公开
申报资料的公开与否,是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申报主体财产秘密冲突的焦点。对此,不同的立法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的强制公开,有的有限制地公开,有的则实行内部监督、对外保密的制度。我认为,在公共利益与个人私利相冲突时,两种利益均应有所兼顾,不宜厚此薄彼,以免在维护一方利益时过分地限制另一方利益。同时鉴于我国申报财产的公职人员数量较大,在申报资料公开与否的问题上,可采用有限制地公开的原则。即受理机构对申报主体的申报资料不予主动公开,但经主管官员批准,公民可以基于正当目的查阅;申报人自愿公开的,以及公众强烈要求公开或主管官员认为确有公开必要的,则应公开。
当然,全面公开更有利于监督功效的提高,但是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实施的难度,我认为在初期阶段不宜实行全面公开。
(七)申报资料的转送与退还
公职人员在调任时,无需在新单位再次申报财产状况,而应由原受理机构将其财产申报档案转送至新的监督机构,以保证申报资料的连贯性。公职人员因被开除、辞职、离退休等原因停止申报2年以后,受理申报机构应将其申报资料退还。
(八)违法处罚
违法处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一是申报程序方面的违法。
1、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
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是指取得财产的行为违法。在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我国刑法渎职罪中已有规定,但处罚过轻,不利于打击贪污腐败。例如,我国财产来源不明罪法定刑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明显过轻,使犯罪分子把贪污受贿来的赃物推到来源不明罪上去,以求较轻的处罚,不利于打击贪污腐败,因此应当把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量刑标准与贪污罪等同。在行政处分中,应当加大处分力度,对降级、撤职、开除
第13页、共14页 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并应增加经济方面处罚的内容,如增加罚款的内容,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可以剥夺日后领取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的权利,并可以剥夺其再次担任公职的资格。
2、申报程序方面的违法
申报程序方面的违法是指违反财产申报制度程序的行为,而并非因其财产来源方面的违法。因此,处罚的对象仅限于拒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的申报人。从各立法例的规定来看,违反申报程序的处罚有纪律处分、行政处分和刑事处罚三种。我国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中也应含有此三种处罚。
党纪处分是根据党的纪律对违反财产申报制度情节较轻的公职人员给予的处分。政纪处分是对违反财产申报制度情节较轻的公务人员、法官、检察官、军人等所适用的处分。
刑事处罚适用于违反财产申报制度情节严重的所有人。从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来看,刑事处罚的重点一般为拒不申报或申报不实两种行为。我国的刑法处罚也应设置这两种犯罪。公职人员拒不申报财产罪,是指符合法定条件应当申报其财产的公职人员,无故拒不申报其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公职人员不如实申报财产罪,是指符合法定条件应当申报其财产的公职人员,故意弄虚作假,多报或者少报其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此两种犯罪应作为较轻犯罪予以处罚,可将其法定刑设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为了从经济上对行为人予以制裁,可考虑附设罚金刑。此外,鉴于此类犯罪人不能忠实履行公职义务,法律也应对其设置资格刑,以剥夺其再次担任公职的资格。
“徒法不足以自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完善、发展,并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产生巨大效果,需要政治、经济、法律、行政、舆论、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从而最终建立起一个廉洁的国家。
第14页、共14页
第二篇:干部财产申报制度
干部财产申报制度
中国政通教育汪宏燕
(一)热点链接
2010年1月至4月,山东省检察系统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822人,其中涉案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大案525件,县处级干部36人,厅级干部3人;已经提起公诉459人,法院已作有罪判决594人,其速率和有罪判决率分别增加80/0和39%。
2010年1月至10月,南京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贪污贿赂案件98件110人,同比上升3.77%;渎职侵权案件2l件27人,同比上升125%,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127.91万元。
(二)政策理论
201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以下称《规定》),其中有“县处级副职以上(含县处级副职)的领导干部、大中型国企领导每年须上报个人财产及婚姻变化、配偶子女移民状况等。”此次新规定,在申报内容上首次提及有价证券、股票、基金等经济投资情况,房产投资情况一年一报;删除了“组织对报告保密”条款,增加了领导干部虚报瞒报可免职条款。
(三)问题阐述
1.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没有打破我国官员财产公示“申报不公开”的局面。主要停留在申报环节,公开或公示、监督和问责等几个后续环节却比较弱,缺乏公众的监督,其程度离公共信息还有很远距离。
2.少数官员存在抵触情绪,惯于暗箱操作,以干部隐私权为由,规避外部监督。
3.配套制度不完备,基础性条件还不够完善。金融的实名制、现金流通的管理、财产登记等制度不完善。
4.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不完善,没有对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管,缺失规范化和有序化。
(四)解决方案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转变官员观念。通过廉政教育以及党的思想教育来帮助各级官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强化对《规定》的认同。
2.要把制度设计纳入法律建设之中,推动官员财产申报的立法,促进官员财产申报的形成和执行,推动我国官员财产申报的规范化与有序化;推动官员财产申报的立法工作,提升其法律地位,增强其权威性、公开性、强制性和实效性。
3.以信息公开推动财产申报制度建设,推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真正发挥实效,强化公开、监督和问责等后续环节,将官员的个人信息纳入公共信息范畴,实现公众对官员的监督。
4.完善财产登记制、金融监管机制、个人信用系统、财产信息监管系统等制度建设,同时加强联合,强化制度的具体操作和执行力度,切实保障该项制度的实效。
(五)命题角度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昭示着党和政府建立廉洁政府、永葆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工程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展现了党和政府推进廉政建设的决心和勇气。干部财产申报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目前还在摸索阶段。考生可以从建设廉洁政府、干部加强自律和完善制度建设等角度对干部财产申报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反腐倡廉
(一)热点链接
2010年7月28日,云南省财政厅原副厅长、省政府金融办公室原主任肖晓鹏(正厅级)被普洱市中级法院以贪污罪、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并处罚金20万元。法院经审理查明,肖晓鹏利用职务之便,在财政资金批复、人员调动等方面为他人提供帮助,收受财物等折合17.4万余元,伙同他人非法占有国家财政资金577万元。
(二)政策理论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要把查处违法违纪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任务。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制度,特别要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的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约束力。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
(三)问题阐述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足,二是对反腐倡廉理解不到位,对反腐倡廉工作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掌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处在一知半解或半知关解状态。
2.工作力度不到位。有的干部对反腐倡廉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操作不到位;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近、中、远期目标和规划胸中无数;有的把教育、制度、监督相互割裂开来,孤立对待,就事论事,所有的这些都将影响反腐倡廉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3.责任追究不到位。对违反反腐倡廉工作的人追究责任少,首先是该追究责任的没追究,逍遥法外,免责免究;其次该追究责任的轻追究,存在追究偏软现象;再次是追究责任断档的问题,出现了责任追究“真空地带”。
(四)解决方案
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1)进一步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为重点,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等制度;加强基层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等制度。
(2)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排查和化解廉政风险;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案件查处工作;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审计等部门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
2.制约和监督权力是核心。
(1)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把执政为民、秉公用权作为行使权力的基本准则,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2)强化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党代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加强上级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积极探索上级纪委支持和协助下级纪委加强对其同级党委常委会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的制度。
(3)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领导班子成员制度等,不断完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积极为各种监督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
3.提高制度执行力是抓手。
(1)切实加强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保障制度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对制度落实的各项措施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落实时限和阶段性要求。同时,及时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阻力,为制度落实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2)切实加强制度宣传教育。应把制度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熟知制度内容、掌握制度精神,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纪律意识、法治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努力营造人人遵守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五)命题角度
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打造廉洁政府,实现政风清新、吏治清明,已经是政府亟需面对的课题。
1.从加强自身建设角度。建设廉洁政府,加强自律是内因。提高政府官员的自制能力,树立“律己以廉”意识。
2.从完善监督制度体系角度。自律不是万能的,必须有外界的体制机制加以约束和限制,内外因并举,才能建设群众信赖的廉洁政府。
新生代农民工
(一)热点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年6月21日发布《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必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该群体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新特征、新诉求和新问题。报告建议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同时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据测算,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且新生代农民工中近80%未婚。
(二)问题阐述
1.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2.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3.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4.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5.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6.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解决方案
1.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重点,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2.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3.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
4.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5.区别不同情况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民间组织,进一步探索新生代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6.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命题角度
l.从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入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使各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2.从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切入。可联系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就如何有步骤、有计划地解决好农民工左城镇的生存和就业问题展开。
食品安全
(一)热点链接
继央视曝出人工假鸡蛋的新闻其后不久,湖北等地又曝出有不法工厂生产“人工合成豆腐”,并在市场上销售。毒奶粉、假蜂胶、假鸡蛋„„食品安全的危机又一次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201 1年1月10日上午,南方医院收治了广东省第一例疑因食用小龙虾中毒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病”儿童患者。患者在发病前疑因食用小龙虾出现全身肌肉酸痛症状,之后病情迅速加重,直至休克。经医院组织专家全力抢救无效,患者于当天上午死亡。自2010年7月下旬起,南京等地突然出现多例横纹肌溶解症,有专家将矛头指向人们爱吃的小龙虾。
(二)政策理论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指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承担社会责任”。
(三)问题阐述.
1.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较重。产地环境污染、污水浇灌、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这些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的安全性。
2.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食用色素等,许多生产者在生产中不会使用安全生产工艺进行种植、加工,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
(四)原因分析
1.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
2.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缺乏威慑力。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执法力度不够。
3.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4.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我国虽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但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解决方案
1.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2.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3.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4.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5.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命题角度
l.从公共安全角度考查。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食品质量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是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从加强政府职能的角度考查。食品安全的监管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也是规范经济发展秩序的重要举措。
第三篇: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 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核心观点】
(1)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国际社会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这项制度最早起源于230多年前的瑞典,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
(备注:其实“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并非新鲜事物,戴斌老师认为,这个政策的难度不在于“制定”规则,而在于如何具体地“去执行”。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尤其是涉及官员的财产公开申报制度,牵涉利益众多,推行过程中,必然会有阵痛。中央已出台相应文件,大方向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如何“细化”地出台相应的执行细则,这里则考验地方政府加大监督的力度和决心了。)
(2)作为杜绝和惩治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一种常用手段,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官员财产变化的掌控,洞察官员的行为。而这样的掌控,又常常是以政府的公开、透明为前提的,社会公众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具体来说,通过严格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旦发现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间存在差距,官员就必须作出解释与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是非法所得,也会被认定为是灰色收入而治罪。对于那些通过一定程序民选出来的官员,则必须在所选举的范围之内向社会进行公示。
(3)“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对象可以逐步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就国家工作人员来讲,除了对他们进行任职、离任时的审计外,还应要求他们在任职前、任期间、离任时对自己和家庭的财产进行如实申报,其申报范围可依具体申报对象的工作性质及其重要程度作不同的规定,其具体操作除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外,可逐步交由银行执行或监督。
(备注: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涉及相当大的群体,同时由于大部分的个人经济事务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因此让金融机构“介入”到监督过程中,将使得监察范围更大,同时也可以提升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4)“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一是审核环节,即审查核对环节,通过检查核实申报内容;二是公示环节,申报结果的公示范围可以视条件的成熟程度而逐步扩大,可以先做到同级公示,即在班子内或同级干部中公开,由人大产生的干部的收入申报在人大中公示;这里不应有“秘密申报”部分,也即不应有暗箱操作部分;三是追究环节,根据检查结果,对于不如实申报收入,或瞒报、漏报、谎报者做出严肃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于多次谎报者应免去其领导职务;四是信用记录环节,对于是否如实申报的情况应记录在案。建议各单位纪检监部门有必要对现任干部任职以来历次收入申报记录进行一次大检查,使检查结果进入干部信用档案(所以必须先建立干部信用档案),以供组织部门任免干部时参考
第四篇: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和现实状况
财产申报制度,是一种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要求特定人群对其财产和收入情况进行如实申报的制度。从财产申报制度产生之日起,它对反腐倡廉,树立政府和公务人员的良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
1、预防和惩治腐败
预防腐败。这也是财产申报制度的根本目的所在。事后惩治行为虽然打击了公权力腐败行为,予以责任人相应处罚,但公共利益受损害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这只是事后补偿。从源头彻底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是财产申报制度的价值追求。
惩治腐败。对于经审查出现异常的财产状况以及追溯的违法行为,应予以惩罚。在审查过程中公职人员的财产可能会出现来源不明的情况,出去因客观条件无法鉴定的而且能够轻易判断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收入外,不明财产均可以被怀疑为非法所得。
2、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的程度取决与政治制度化的建设。政治机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关系到政治制度本质能否实现。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种被许多国家认可的,预防腐败的社会监督机制是政治机制的一部分,它的完善和发展关系到政治文明的程度。
3、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法制化的财产申报制度给予广大人们群众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是我国社会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公务员履行法定的财产申报义务,能够有效地把公务员的活动纳入国家的法律监督体系中,促进公共权力行使的法制化、规范化。
4、其他意义
财产申报制度的良好实施需要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塑现代行政精神,公职人员通过每次履行财产申报义务,会从中受到一种道德教育,促使自己遵守各种职业准则,主动避免利益冲突的可能。定期地申报财产,给公职人员以道德觉醒的机会,时刻想到道德界限的存在,以此来做到警钟长鸣。
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1、执行及制定者对申报制度的认同性差
被采访者认为,原因除了技术上的问题还有思想意识上的不认同、不理解。一些人对我国财产申报制度实施顾虑重重,甚至存在着某些片面的、错误的思想。
例如成本过高论。认为中国公务员众多,如果均实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在操作方面会很复杂,同时立法和执法花费的人力财力过大。但是,实施财产申报制度的成本远低于腐败给一个国家或政府在经济、政治上等带来的损害。还有监督无效论认为我国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实施效果较好财产申报制度,并且财产申报依靠的是官员个人的道德意识,即使有了法律也无法了解个人财产的实情。制度发展有它的客观性。制度只有在不断的运作中,才能有发展和完善,才能使制度中的合理部分得以巩固和发展,不良部分得以消除或改进。
2、法制不健全
我国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面临的另外的一个阻力是法制的不健全。
1)缺乏法制保障
涉及到领导干部的财产权、隐私权和公务员制度,只通过一般的制度形式而不是国家法律形式实施,不仅影响了公众对该制度的知晓程度和监督程度,而且实施的范围也受到限制。
2)我国的配套制度仍不健全
“阳光法案”的阳光要达到“强烈”还需其他的法律制度相协调、相互影响。公权力腐败带给腐败分子的收益最根本上来说是财产的非法收入,但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不同,财产的积累并非是每一个人的根本追求,目前在腐败领域基于权力与权力交易、规避危险、间接获益、逃避责任等目的而产生的腐败行为,是财产申报制度无法纠察和根除的。
结语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主要是通过制度的形式将公务员的自然人格与其担任的职务、掌握的权力有效分开,起到警示、监督、控制公务员使用公共权力的作用。以此来预防权力异化,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利剑。但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沿革,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除了制度本身的缺陷,还有思想上的问题、法律地位的问题等其他配套措施缺陷的问题。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客观性是不容质疑的,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不认可而终结了他的最终产生。
第五篇: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核心观点】
(1)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是国际社会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这项制度最早起源于230多年前的瑞典,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
(备注:其实“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并非新鲜事物,戴斌老师认为,这个政策的难度不在于“制定”规则,而在于如何具体地“去执行”。财产公开申报制度,尤其是涉及官员的财产公开申报制度,牵涉利益众多,推行过程中,必然会有阵痛。中央已出台相应文件,大方向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如何“细化”地出台相应的执行细则,这里则考验地方政府加大监督的力度和决心了。)
(2)作为杜绝和惩治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一种常用手段,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主要是通过对官员财产变化的掌控,洞察官员的行为。而这样的掌控,又常常是以政府的公开、透明为前提的,社会公众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具体来说,通过严格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旦发现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间存在差距,官员就必须作出解释与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即便没有证据证明是非法所得,也会被认定为是灰色收入而治罪。对于那些通过一定程序民选出来的官员,则必须在所选举的范围之内向社会进行公示。
(3)“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对象可以逐步扩大到“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就国家工作人员来讲,除了对他们进行任职、离任时的审计外,还应要求他们在任职前、任期间、离任时对自己和家庭的财产进行如实申报,其申报范围可依具体申报对象的工作性质及其重要程度作不同的规定,其具体操作除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外,可逐步交由银行执行或监督。
(备注: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公职人员的财产申报涉及相当大的群体,同时由于大部分的个人经济事务都离不开金融机构,因此让金融机构“介入”到监督过程中,将使得监察范围更大,同时也可以提升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4)“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一是审核环节,即审查核对环节,通过检查核实申报内容;二是公示环节,申报结果的公示范围可以视条件的成熟程度而逐步扩大,可以先做到同级公示,即在班子内或同级干部中公开,由人大产生的干部的收入申报在人大中公示;这里不应有“秘密申报”部分,也即不应有暗箱操作部分;三是追究环节,根据检查结果,对于不如实申报收入,或瞒报、漏报、谎报者做出严肃处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于多次谎报者应免去其领导职务;四是信用记录环节,对于是否如实申报的情况应记录在案。建议各单位纪检监部门有必要对现任干部任职以来历次收入申报记录进行一次大检查,使检查结果进入干部信用档案(所以必须先建立干部信用档案),以供组织部门任免干部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