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人”形象之我见
“伊人”之我见
伊人一词,最早出现与《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伊人”一词所指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所指的是心中所想的恋人;有人认为是指隐居的贤士。两种说法都可以说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理据正确不偏移《蒹葭》中扑朔迷离的意境任何的说法都可以说得通。
“伊人”一词有多种解释:
1、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在古代男女通用,现今多指年轻女性,“伊人”也就是心目中所倾心喜欢的那个女子。
2、伊人,指明君或贤臣。
3、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及良民;
4、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也可以使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使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我根据“伊人”一词的解释,想到了“伊人”在《蒹葭》一诗中的多种代表。
一、“伊人”代表了诗人心中的恋人。
诗的开头使用“蒹葭”作为起兴,蒹葭即芦苇。芦苇给人的感觉是柔韧、含蓄、可怜,而诗人心中的恋人也是如此。“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意思是说“逆流而上追寻他,道路曲折而且漫长。顺流而下追寻他,他好像在水中央”。这两句说明了“伊人”的意境朦胧、捉摸不透,也表达了诗人本身对“伊人”执着追寻和追寻不到失望的心情。
二、“伊人”代表了诗人心中渴望的贤士或明君、和谐的世风或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
诗中“伊人”给人的印象是无法捉摸、可遇不可求的。作者也用“蒹葭”起兴表达了没有得到贤士或明君的惆怅;“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两句让人觉得“伊人”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正如和谐的世风、风调雨顺的国家和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
三、“伊人”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或信仰。
诗中“在水一方”是一种象征,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信仰等。诗人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在诗中“伊人”的身上得到了回响。
第二篇:伊人形象之我见
“伊人”形象之我见
对于《蒹葭》里的“伊人”,政治家们想象他是一位隐居的贤士,求而不得;怀情者说他是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寻而不见;暗藏壮志的人把他升华为人生理想,命途多舛;而我实无高见,只依稀觉得或许可以把他理解为我们的家人,若非让我说出理由,那应该是这样的吧。
百家讲坛中有一位曾仕强教授,记得他在讲授《易经的奥秘》时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的文明历史未有断过。从远古的炎黄始祖到今天的新世纪,华夏五千年更迭往替,分分合合,神州大地曾出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也曾遭受外族入侵,破败萧条。至于近代,有目而不观世界,有耳而不入新闻,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之久。但是,中华儿女从来没有被异族完全奴役,中华民族未被任何一个国家征服,中华文明更没有被其他文明所同化,上下五千年我们是完整的,连续的,从未间断,从未消失。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为什么我们的文明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的民族一样重视家庭,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家”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时的“家”虽与现在的“家”概念不同,但无论古今“家”一刻也没有被我们忘记。那是有“治国平天下的贤士”,那里有“幸福快乐的爱情亲情”,那里是我们扬帆远航的起点,那里是漂泊打拼后终要回去的地方,就如落叶要回归根一样。既然“家”如此重要,我们没有理由排除这样一个可能:《蒹葭》这首诗中的“伊人”指代“家人”。
多少个秋深月明之夜,多少颗灰飞云漫之心,寒冷的夜安静得有些可怕,流逝得有些无聊,孤独和忧伤将游子包围,久寝不寐的他辗转反侧。一阵风略窗而过,吹进了他的心田,拂乱了他的思绪,此刻他在想念谁呢?是独守香闺的娇妻,是调皮可爱的孩子,是年迈体弱的父母。。。他不忍再继续回忆那一张张面孔。他努力寻找着那个“伊人”,可是仿佛有千山万水在阻隔,道路又极其艰难,怎么也触碰不到她,他感到无助甚至有些绝望,一行热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天渐渐放亮,露水还未干透,清晨的阳光散满整个屋子,他睁开惺惺的睡眼,才发现那是一个梦。这个梦很多人都有过,一个游子在深秋之夜,由于思恋亲人,在梦中不断出现“伊人”的画面,他很累很累,却一直没有放弃追寻。《蒹葭》很可能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梦境,这个梦也符合这首诗所渲染的意境,再看这首诗诞生的环境,犹如这个梦产生的环境一般,既然三点都非常吻合,那么还有理由不相信“伊人”指代“家人”吗?
所以,综合上述的论证,我认为《蒹葭》中的“伊人”指的是“家人”。当然其他观点也有可能正确。
第三篇:声音形象之我见
一、声音形象的概念
形象,一般指具体事物,而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人们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声音形象是在探索鲜明的声音和回声的实践活动中,在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理性的意识和精神上的再创造,以科学技能和智慧听觉来调解产生出来的声音客体的实际效果。
我们知道,嗓音并非仅仅是发声体的机能活动,它是声音的形象,是通过身体上的各种渠道的调动投射出的供人们辨听、欣赏的声音艺术空间的效果。
二、正确声音形象的构成声音:我们预期塑造出的形象,其声音应当是优美、丰富而又柔软的,既响亮又有润泽的,正确而理想的声音。
共鸣:我们阐述的共鸣是指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其共鸣点很集中,像针尖一样,而且声音富于穿透力,但又感觉不太响。
气息:好的声音形象是一定要有呼吸支持的。要用劲、不漏气、不费力、气很长,要有一种气永远用不完似的感觉。
喉咙:要达到声音形象的理想境界,必须在歌唱时打开喉咙,咽腔绷紧成共鸣管道,具体说就是抬软腭、下喉头,像半打哈欠状。
三、声音形象在歌唱中的作用
笔者以为,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唱的全过程也就是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
歌唱,作为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以它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文性”抽象的特征,使歌唱的实践性认识功能受到制约,使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唤起非听觉的体验,即音乐声音形象化的联想,才使这种“神秘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从而把不可言传之情付诸语言,把不可见的声音美感付诸形象化的听觉。通过形象的描述作为中介,去接近声乐艺术的本质。
四、声音形象的把握
要塑造出理想的声音形象,就必须把所有的歌唱活动看作意识和机体的双重活动,我们要坚信,意识在身体的各种活动的控制和配合方面的统治力。关于这方面,笔者想从声音形象确立过程中的形象与活动的关系来论述。
1.意识与声音形象
艺术性歌唱是由歌唱者演唱时心中的想法和概念来支配的,一个人怎么想的,他就怎么唱。这从根本上来说,“发出声音的是意识,而不是嗓音”。因此,既然声音总是追随思想而动,只有想得美好,你才能唱得美好。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与其说是用喉部来歌唱,不如说是用智慧来唱歌。
笔者认为,声音必须在想象中或在内心中听到,而不是从身体上感觉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多思考。要把学生的意识坚定地集中在所希望发出的理想的科学的声音上。用心塑造形象,使学生的精力直接用到已准备好接受工作的嗓音渠道中去,并反复地回到这个形象上。要有耐心地、坚持不懈地集中在这个形象上,直到从意识的控制中获得解放,从自然状态进入必然王国。正所谓“声音是蕴藏在发出声音的想法之中的”,任何盲目地模仿现成的模式,或是用毫无意义的无动机、机械的活动来训练肌肉的做法,都会阻碍艺术性歌唱的表现动力和正确声音形象的树立。
2.听觉与声音形象
笔者认为,通过练耳来发展声音形象,这是一个想象声音的过程。在实际发出声音之前,先在心里“听到”声音效果,对歌唱运动所发出的声音,通过敏锐的听觉和已知技巧和经验,细心地去感受、辨别、判断出正误和优劣。清楚整个歌唱活动所追求的音响和“声音形象”,总是把一个好的声音样板树立在歌唱训练的前面,竭力仿效它直到踏上自己的道路,就像一个画家试图画出物体之前一样,他会清楚地设想它的整体面貌。
长期的声乐教育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一个好的声乐老师必须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的听力,就不可能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更不会有好的富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不同的声音,老师不要武断地下结论,要全面分析一下,然后再下结论,并且给出解决的办法。否则,就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进步成长,尤其是不利于声音形象的确立。
3.教学语言与声音形象
歌唱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从艺术歌唱的角度,是为了表现自我,释放压抑在心中的情感,交流歌者和受众之间的情绪。从科学技巧的角度或者说从教学的角度,就更多地要涉及和检验表现的完成效果。如果在歌唱训练中,要描述和分析所观察到的声音状态,并从构成这个状态的原因找到它们的效果,仅仅有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把嗓音运动的基本原理及声音形象表述清楚。可以说,声乐教学中的大部分困难就是在我们试图向学生讲解怎么做时产生的。因此,为了准确地交流,加速想法的传递,教师在教学用语上要把握源于共同体验的某种特定的要素,以赋予形象化的语言或生动的比喻,引导学生用各种新的体验去感受它。比如,“唱高音就好像声音从脑袋顶上跑出去冲到天上一样”,研究发现,这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帮助,是能够直接让学生建立声音形象的好方法。再如,为了让学生把气吸得深而饱满,常用“打哈欠”“闻花”的形象来比喻。为发出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激发学生去想象在自己腰上围着充气的汽车轮胎,要时刻感觉到一种富有弹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的腹肌。通过长期的声乐实践,从发声运动的全过程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专业声乐术语,作为教学实践的科学的语言,不仅加强了解释能力,还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找到声音的位置。这些明喻或暗喻有时候会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迸发出强烈的艺术灵感,甚至能够产生顿悟的功效。
所以说,声乐教师的语言必须是科学的、生动的、形象的,甚至是夸张的,这绝对有利于尽快实现从抽象到具象的这一根本性转变。
4.示范与声音形象
在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尤其在学习声乐初、中级阶段,没有一个人会拒绝从模仿中获得灵感。而任何能够示范的教师也从不低估这种极为直接的教学手段。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尤其是大师们的作品,要分析他们的技法,模仿他们创造性的技巧,目的是研究他们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天赋,创造出卓越的声音。我
第四篇:树组工干部形象之我见
近几年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全委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进行了干部调整和交流,组织人事部门干部队伍增加了一些新成员。其中许多干部来自经济、科技、工管、文档、信息及新招人员,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宽,熟悉经济、科技工作、有的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这是他们的优势。同时,由于是新从事这项工作,也有一个对组织人事工作的情况、业务和优良传统不够熟悉,思想作风不够适应的问题。这些都说明,很有必要把大力提高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的素质,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干部政策上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不公道的作风,借以巩固党的统一团结”。邓小平同志指出,“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江泽民同志要求,组织部门要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新形象。胡锦涛同志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指出,“衡量一个组工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他是否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干部群众看组织部门的形象,也是首先看这一条”。
组织部门的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打铁先得自身硬”,没有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是做不好组织人事工作的。公道正派既是组工干部最基本的内在要求,也是组工干部形象最鲜明的特点,是最基本的内在要求和职业道德核心内容,是对组工干部最好的栓释。他成为了组织人事部门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传统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人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治*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人劳)工作,做一个合格的组工干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组织(人劳)部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性、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组织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很强的党性。一是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二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作组织工作的干部,应当是党的忠诚战士。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各种干扰和风浪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要把实现远大理想和实现现实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为完成党的现阶段的任务而忘我奋斗。三是要有全局观念。时刻胸怀全局,顾全大局,服务大局,维护大局,紧紧围绕大局开展工作。善于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分析形势,判断是非,明确任务,做好本职工作。四是要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要关心爱护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经常和他们谈话,交流思想,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关心职工疾苦,倾听职工的呼声,模范地执行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的工作路线。五是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人情关系;讲奉献,不计名利待遇,一身正气,磊落光明。
(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树立公道正派的作风。公道正派,廉洁清正,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是每个组织工作干部遵守的职业道德,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所谓公道正派,就是要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对人的评价、使用和处理上,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政策办事。当用人上出现不正之风干扰时,不管这种干扰来自哪里,是什么背景,都要敢于抵制,有一种不信邪的精神;当对干部看法和使用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当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和错误处理时,要敢于站出来主持正义,为干部说公道话,处理错了的,要按照政策坚决纠正;当各种跑官风、说情风刮来时,不仅要丝毫不为所动,而且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当干部由于各种复杂因素而受到冷遇时,要敢于“走冷门”,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和鼓励他们振奋精神。总之,要坚持任人唯贤,不搀杂个人的好恶,作到公道正派的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要坚持搞“五湖四海”,不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组织部门干部还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在党风廉正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要严格组合人事工作纪律,保守干部工作机密,反对自由主义,严禁跑风漏气。要热情、真诚的为干部、为党员、为基层同志服务,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信任感和亲切感。组织部门干部要有一个好的形象,要有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样,才能赢得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敬重,才能做好人的工作。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打好扎实的工作基础。这里所说的扎实,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讲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求实务实,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现在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已定,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紧落实。上级相继召开的几个会议提出的有关组织工作的各项任务,要一项一项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抓落实。要力戒形式主义,严禁弄虚作假,作到知实情,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再一层含义是,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什么事都等上级指示,都靠别人的经验,都要有现成的办法,不是组织部门干部应有的风格。要主动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提出工作新思路,不断创造新经验,使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熟悉和精通业务。组织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一门专业。组织工作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是通过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来实现的。这就是要求组织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熟知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组织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原则以及工作程序,并了解它的历史沿革和形成过程。善于调查研究,善于抓重点、抓典型,加强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了解上情,熟悉下情,熟悉人头,成为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业务通”、“活字典”。同时,还必须具有熟练过硬的基本功。比如,考察干部,找干部谈话,如何对复杂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等等,都有个基本功的问题。组织部门干部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努力学习和掌握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懂一点诸如人才学、心理学等有关的知识。
以上几个方面,是对组织部门干部素质的一些基本要求。我们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组织部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带头学习孔繁森、郑培民,进行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教育和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教育,提高政治素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公道正派原则,增强公道正派意识,树立公道正派形象。
第五篇:树组工干部形象之我见
树组工干部形象之我见
近几年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全委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进行了干部调整和交流,组织人事部门干部队伍增加了一些新成员。其中许多干部来自经济、科技、工管、文档、信息及新招人员,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宽,熟悉经济、科技工作、有的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这是他们的优势。同
时,由于是新从事这项工作,也有一个对组织人事工作的情况、业务和优良传统不够熟悉,思想作风不够适应的问题。这些都说明,很有必要把大力提高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的素质,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干部政策上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不公道的作风,借以巩固党的统一团结”。邓小平同志指出,“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好范文版权所有,很正派”。江泽民同志要求,组织部门要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新形象。胡锦涛同志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指出,“衡量一个组工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他是否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干部群众看组织部门的形象,也是首先看这一条”。的确,组织人事部门干部的素质、作风和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职工群众对党组的看法,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乃至影响到整个部门及党的形象,同时也决定着组织人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组织人事工作的成效,又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治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如果组织人事部门干部队伍素质好,工作水平高,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就可以促进和保证治事业持续、快速、稳步发展。正如贺国强同志在全国组织干部会议上,精辟的概述了做好组织人事工作要把握好四点:一是对己要清正。就是组织人事干部在政治上要清醒、坚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任何情况下,都忠诚于党和人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要坦荡,光明磊落,“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干部人事问题上不搞封官许愿、拉拉扯扯、“跑风漏气”。对违反党的干部政策的错误行为和做法,敢于批评;对各种跑官风、说情风,敢于抵制。要清正廉洁,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管好下属,“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浮华所动”。二是对人要公正。就是组工干部要出以公心,全面地了解干部,公正地评价干部,合理地使用干部。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特别是当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要敢于讲公道话,主持正义。要按照得才兼备的原则不拘一格把那些有开拓精神、肯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同时也要合理使用那些长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老牛”式的干部,让“老实人不吃亏”。三是对内要严格,就是组织部门是管党员、管干部的部门,这就决定对组织部门的干部要求应该更高、更严。要坚持从严治队伍,有些话别人能说我们不能说,有些事别人能做我们不能做,有些场合别人能去我们不能去。严格才能出人才,出效率,出质量。组织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敢于坚持原则,不做“老好人”,发现同志有了不好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对外要平等。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各方面对组织部门都比较尊重,往往“高看一眼”。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的头脑,谦虚谨慎,平等待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乎所以。我们要以组工干部应有的人格魅力,进一步增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亲和力。
组织部门的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打铁先得自身硬”,没有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是做不好组织人事工作的。公道正派既是组工干部最基本的内在要求,也是组工干部形象最鲜明的特点,是最基本的内在要求和职业道德核心内容,是对组工干部最好的栓释。他成为了组织人事部门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传统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人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治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人劳)工作,做一个合格的组工干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组织(人劳)部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性、政策性、原则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组织部门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很强的党性。一是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断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二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作组织工作的干部,应当是党的忠诚战士。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各种干扰和风浪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要把实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