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

时间:2019-05-12 12:4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

第一篇: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

《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

一、版本考辨

《洛阳伽蓝记》版本众多,有明刻本及清刻本。明刻本主要有三种:

一、如隐堂本,二、吴琯所刻古今逸史本,三、毛氏汲古阁所刻津逮秘书本。如隐堂不知何人所雕,刻板似出于嘉靖间;有人认为:“此书盖为长洲人陆采所刻。范氏天一阁藏书中有采所著天池山人小藁,内有如隐草堂之名,此伽蓝记之板刻字样正类苏州刻本,故疑为陆采所雕。”逸史本则为万历间所刻也。二者来源不同,文字有异。津逮本刊于崇祯间,据毛斧季言,原从如隐本出,而有改窜。盖据逸史本校改者。至于清代刻本,则有四种:

一、乾隆间王谟辑校之本;

二、如隐堂本,今日易见者,为董康及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三、明永乐大典中有引及伽蓝记者,见于卷七三二八阳韵郎字下者一条,卷一三八二二至一三八二四真韵寺字者三十三条,合之约当杨书五分之三。大典虽为明人所修,而所取之书,殆皆宋元相传之旧本。然则其中所引,不啻为明以前之一古本也。

四、缪荃孙所刻之元河南志,其卷三所记后魏城阙市里之文,一望而知出于伽蓝记。缪谓原书盖袭宋敏求知旧志。宋敏求书见宋史艺文志,凡二十卷。果尔,则所录者又为北宋本矣。此二者前人均未道及,故特表而出之,使览者知校勘伽蓝记,除采取诸刻本外,尚有此重要之资据在焉。观其内容,河南志之文最古,大典所引多与逸史本相同。由是益可知逸史本与如隐堂本不同,自有其来源。

二、注释研究

伽蓝记之有校本,自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始。然简略且有讹缪,未为精善。近乃有二本校本:一为大正藏卷五十一所收之校本,原书据如隐堂本排印,而参校众本,列其异同于下。一为张宗祥先生之合校本。此书不以一本为主,但合校各本,择其长者而取之。凡有异同,皆备记其下,而不加断语,足以见其审慎。此外,唐晏著有《洛阳伽蓝记钩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藏有重刊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 徐高阮校勘、洛阳伽蓝记校释 杨衒之著 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今译(北魏)杨衒之撰 周振甫释译、洛阳伽蓝记校注 [(北魏)杨衡之撰] 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 楊衒之[撰] 入矢義高訳注等诸多著作。

三、内容简介

学生所读为中华书局1963年版《洛阳伽蓝记》,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城市建制、政治、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对于研究北魏都成的建制,复原魏晋时期洛阳城里坊、官肆分布情况提供了极佳的材料。尤其是卷五所载宋云、惠生使西域一节,与晋法显行传及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同为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历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极宝贵的史料。

第二篇:《学记》读书报告

中国及世界的珍贵教育遗产《学记》

——读书报告

《学记》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文中的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学记》系统及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文中的“学然后知不足”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文中的“教然后知困”说的就是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人在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文中的“开而弗,达则思”、“不陵节而教之谓孙”说明教育者要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记》还十分地重视因材施教,十分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书中内容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了学生要尊师的崇高思想。

下面我就八个方面来分析《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一、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我认为“教学相长”,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原则也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防患于未然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像《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三、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四、循序渐进

《学记》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

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我认为这里的循序渐进,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

五、观摩性

《学记》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六、启发性

《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

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七、长善救失

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八、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

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时,“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

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等辅原则,是以当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当时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对以后历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

第三篇:《洛阳牡丹记》教案

《洛阳牡丹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作者欧阳修、了解积累素有“国花”之誉的牡丹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

⑵、认识文言说明性文字的写作特点。

⑶、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文言词语的知识。

2、方法与过程

⑴、通过诵读、疏通文意使学生对内容有初步了解。

⑵、精读文本主体部分,进而感悟中渗透着的深刻理趣、情趣。

⑶、品读简明流畅的说明性文字,鉴赏文本涉笔成趣、折光现实的独具一格的大家手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领悟作者对生活中各类事物是何等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

⑵、了解作者对待知识性问题是何等严谨,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4、教学重点:精读文本主体部分,感悟、鉴赏作者对洛阳牡丹知识多方面的翔实记述。、教学难点:在总体感受文本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文本深刻的理趣、生活情趣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预习阶段

⑴、读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有不能独立解决的疑点(如:意思无法疏通的地方),可在小组内研讨。如还不能解决,可以把问题汇总,留待上解决。在阅读中,如有所感,可加注旁批。

⑵、布置学生准备一份2-3分钟的发言。

题目:《我眼中的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醉翁亭与欧阳修》

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牡丹的资料。利用报刊杂志、网络,收集图片、(包括诗词等)。此项工作可分组进行。

2、堂活动

⑴、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①学生介绍欧阳修及相关材料,并梳理整合。使学生对欧阳修生平及思想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②用PPT形式展示收集整理的有关牡丹的资料。

⑵、逐段诵读文,质疑段内无法理解之处,由学生做出旁批。

⑶、老师和学生一道解决疑难问题,疏通整合中应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以下这些可作为重点。

实词:备、第、见、齿、名、乖、有常、假、旌、斫、鬻、直

虚词:者、而、其、以、乃

⑷、研读、讨论

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这11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设置问题:

为什么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

洛阳牡丹被誉为牡丹之王是缘于个性,你认为它的个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魏紫”、“姚黄”在洛阳牡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特点?

历代咏赞牡丹的诗很多,何以欧阳修言“未闻有以名著者”?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

参考答案:

—3段,主要写牡丹的品种,突出洛阳牡丹是牡丹之王,并进一步说明在洛阳牡丹是花中之王。

第4—7段,主要写牡丹的名称,突出“魏紫”、“姚黄”,说明其“王中之王”与“王后”的特殊地位。

第8段,说明洛阳牡丹从什么时候开始兴盛——始盛于唐,然未有若今之盛。回答了洛阳牡丹何时取得特殊地位的问题。

9—11段,从习俗等方面说明洛阳牡丹给洛阳人带来的特殊生活内容。从插牡丹、赏牡丹、进贡牡丹,到接种牡丹,牡丹花牵动着洛阳各个阶层人士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故事不一而足,但全都点到而止——善铺陈者,大约据此演绎出厚厚的一部“牡丹传奇”也不太费事了。

⑸、整合研读成果

1个段落彼此有什么联系?

对11段内容作过以上一番揣摩、讨论后,对什么是洛阳牡丹?大概不会简单地认为“洛阳牡丹就是洛阳那个地方的牡丹花”吧。

诚然,这篇说明对象十分明确,但作者并不是着眼于事物的表面特征和一般的分类说明,而是用被说明事物最为鲜明的特征——即“洛阳牡丹”的特殊性,作为立意之本。作者在对事物本身及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材料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紧扣洛阳牡丹特殊性这个中心,融汇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形象与抽象、花卉与文学、花卉与生活、种花与赏花、此花与彼花等丰富素材于一炉,写成了这篇绝妙的说明文字。因此,虽短小,但在时间与空间上开拓出的想象空间极为广阔,在研究学问与写作上给人的启发也极为丰富。这就是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6)品读3、4段,并讨论

设置问题:

①“说者”认为洛阳牡丹之美缘于什么?欧阳修怎么看待“说者”的观点?

参考答案:

说者认为“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而欧阳修甚以为不然。欧阳修以为,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即元气之病也,美恶鬲并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意思是说,洛阳牡丹的特别好不是因为洛阳这个地方特别,而是由洛阳牡丹内在原因决定的,正如旁批所说的,绝世之美缘于其个性,得到非同寻常的表现。

②你同意谁的观点?

参考答案:

强调物种内在原因是对的。限于当时科技水平,对内在原因是什么,作者当然不可能做出生物学上的说明。旁批认为这里喻指对个性发展的肯定,对于文学家的作品做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符合“接受美学”原理。就欧阳修这篇而言,可能对“得于气之偏也”还会有进一步阐发。

③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与洛阳牡丹绝世之美的气质有哪些相合之处?

答案略

④在现实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这种气质的折光?答案略

⑺拓展

讨论“思考练习”二:以“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为引子,说说你对“名气”的看法。

思路提示:这个引子,就是要求在“名气”与“人们的喜爱、推崇”的关系上,在怎样看待一个人(或自己)的名气,名气属于个人的还是大家的,大家一旦讨厌了、名气还存在不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上,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现实生活中你认为的“极品”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下作业。

⑴以“中正平和”与“个性”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⑵喜欢诗词的同学,可以积累关于牡丹的诗词,编辑起来,并附上自己的鉴赏文字,并配以相关的图片。

⑶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卉,它的哪些个性吸引了你,模仿本文的第三个段落,写一篇,传到班级论坛上,以供交流。

第四篇: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文意和语句线索理清本文层次,了解正确的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剖析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

2、理解作者怎样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层层深入地进行说理。

3、积累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复习文言文的有关特殊句式。教学难点:

1、能抓住文章中显示出层次推进的几个关键,从而理解该文的层进式结构。

2、把握文中第三层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李清照简介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出身名门,亦知书断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后赵明诚屏居乡里10多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

2、《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

3、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

4、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

三、熟悉课文内容

1、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

1、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

2、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 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 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 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

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 地理位置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 前唐例证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推断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目的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结论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

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MP大前提 SM小前提 SP结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MP 《子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SM 《子夜》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SP 5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创作意图,并明确表现创作意图的句子与主旨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翻译:“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得乎?”

朝廷大官们正被朝廷启用,放纵自己的私意而为所欲为,却忘记天下的安定与**,想要退职以后享受园圃的欢乐,办得到吗?

作者为一本介绍园圃的书作后记,为什么要批评公卿大夫们呢?

作者写《洛阳》的本意就在于告诫朝廷大官不要只知享乐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文章的主旨吗?不同 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写作意图是主旨的一部分,更是把握主旨的关键。

6、概括并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园圃的废兴可知天下治乱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不可为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们的不满。

7、解决突破口(讨论,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旨、脉络、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改后,文意太显,不符作者委婉告诫之用意。开头突兀,难奏原文的水到渠成。

主旨转移了,似乎作者是想论证如何才能推向园林之乐。此文是后记,如此开头与书名不符。

三、作业

1、背诵

2、抄写

第五篇: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书《洛阳名园记》后教案

教学目标:

1、根据文意和语句线索理清本文层次,了解正确的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剖析结构层次的基本方法。

2、理解作者怎样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层层深入地进行说理。

3、积累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复习文言文的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1、能抓住文章中显示出层次推进的几个关键,从而理解该文的层进式结构。

2、把握文中第三层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李清照简介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出身名门,亦知书断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后赵明诚屏居乡里10多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

2、《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

3、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

4、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

三、熟悉课文内容

1、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

1、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

2、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

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

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 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

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

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 地理位置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 前唐例证

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推断

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目的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结论

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

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M

P

大前提

S

M

小前提

S

P

结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M

P 《子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S

M 《子夜》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S

P 5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创作意图,并明确表现创作意图的句子与主旨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

翻译:“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得乎?”

朝廷大官们正被朝廷启用,放纵自己的私意而为所欲为,却忘记天下的安定与**,想要退职以后享受园圃的欢乐,办得到吗?

作者为一本介绍园圃的书作后记,为什么要批评公卿大夫们呢?

作者写《洛阳》的本意就在于告诫朝廷大官不要只知享乐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文章的主旨吗?

不同 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写作意图是主旨的一部分,更是把握主旨的关键。

6、概括并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园圃的废兴可知天下治乱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不可为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们的不满。

7、解决突破口(讨论,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旨、脉络、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改后,文意太显,不符作者委婉告诫之用意。

开头突兀,难奏原文的水到渠成。

主旨转移了,似乎作者是想论证如何才能推向园林之乐。此文是后记,如此开头与书名不符。

三、作业

1、背诵

2、抄写

下载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阳实习报告

    4月24日星期一,我们背负行囊乘着列车来到六朝古都—洛阳,进行持续两周的生产工艺实习。在实习结束之后,我有很多感触,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现......

    洛阳社会实践报告

    洛阳文化资源考察 总结第三实践小组 2012年4月25日 目录1. 前言……………………………………………………… 3 2.文化资源考察基本情况…………………………… 5 2.1考察范......

    洛阳实习报告

    参观洛阳一拖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是大学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很是重视,每年都批下大批资金安排各专业学生到各个工厂参观实习,增长学生的见识,巩固课本知识,让我们了解工厂的一......

    洛阳党代会报告

    福民强市 贵在持续 ——毛万春在中国共产党洛阳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洛阳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的题目......

    洛阳实习报告(范文模版)

    中 国 洛 阳 一 拖 实习报 告 学 校: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 姓 名:班 级:学 号: 实习时间:2013.7.15~2013.7.24 2013年9月12日目录 绪论 „„„„„„„„„„„„„„„„„......

    洛阳实习报告

    洛阳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以生产实习为主,生产实习是学习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专业意识,巩固和理解专业课程。实习方式主要是请企业技......

    洛阳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 一、实习/实训目的:1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2了解加工车间危害来源;3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护措施。 二、实习/实训时间:2016年10月20日上午 三、实习/实训地点:洛阳长安茶......

    洛阳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 院系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编号: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生产实习报告 2016年 5月洛阳 生产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