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上课教师准备稿
《马说》上课教师准备稿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韩愈的《马说》,请大家翻开课本212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马说》(板书),“说”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 《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通过谈马,论马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准备采用朗读(美读)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解读,以读促悟,以读悟情。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能给人以美感的朗读,要做到美读,第一关卡首先要做到读准,准就是不读错音,不添字、漏字。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相信这一关卡对你们来说不难,先请三个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一人一段,三位同学读准了,接下来请全班一起把文章齐读一遍
读准这一关卡我们轻松的攻下来了,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关,读顺,就是顺畅,就是要注意节奏,停顿,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划分节奏
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待会请几个同学来试试
请三位同学放手试试。
老师巩固。
全班齐读,注意节奏
再指导再读
这一关卡有点波折地攻下来了,但拜伦告诉我们“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道路”,前面的路上有荆棘,也许这一路的风景才更美好,更吸引人。所以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布着荆棘的第三关卡。要真正地朗读好一片文章达到“美读”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语气,语调,要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表达情感,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情感,让我们蓄势待发,进入第三关卡。
首先我们进入译读环节,要读懂文言文,首先得学会翻译,把古文翻译为现代文,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这里就不多花时间让同学们翻译了,老师就讲讲一些重要的词句,首先课下的注释一定要过关,接下来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拿起笔,边听边记录。
【奴隶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层的劳动者。
【其真无马也】其:难道,表示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测。
【马之千里者】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灵活,我们学过“之”的很多种用法,在这里,“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意味。
【不以千里称也】以:注释里没讲清楚,在这里作“因为”讲。不因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称。
还有四个没有注释的词,老师告诉你:
【故虽有名马】虽:即使
【是马也】是:这,这个。“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的时候多。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问代词。
出示练习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翻译,讲解课文当中的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请三位学生用替换法和填字组词法,把课文的内容变成白话文翻译出来。
生翻译
他们翻译得相当准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疑问,没有我们就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翻译文章,我们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也明白了千里马与食马者、伯乐之间的关系,那作者对于“马”有什么样的情感,我们通过把握文章句子的语气,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深入文章的主题思想。首先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穿插伯乐相马的故事,那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而是遇到食马者又是怎么样的呢?文章中那些字词句可以体现呢
(抓住文章的11个‘不’字,强烈的否定语气。表达了千里马遇不上伯乐,在食马者的饲养下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的不平和愤慨。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语气指导(惋惜的语气)
那为什么千里马在食马者的饲养下会有这样悲惨的命运呢(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道其能千里而食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不平的语气)(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直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要读得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食马者不懂马,可悲的是食马者本身不承认自己不懂马,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是食马者连这点都没有了,他不是承认自身不懂马、不识马,而是把原因归结于马的身上,感慨曰“天下无马”,千里马就在他面前,他不识千里马,反而感慨“天下无马”,这是何等的无知、何等的狂妄。这句话体现了食马者瞧不起、鄙视千里马,要读书食马者无知、狂妄、专横的语气(变音的指导)
食马者瞧不起、鄙视马,其实食马者本身才受到别人的鄙视,食马者认为“天下无马”,如果伯乐听到这句话,伯乐是怎么认为的呢?作者是怎么认为的呢?
结尾一声长叹,“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议论只用一设问,然而一针见血。真正没有的是千里马吗?真正没有的是一双识得千里马的慧眼呀!指斥愚妄的食马者强不知以为知,竟大声叫嚣“天下无马”的愚昧可笑的丑态,真是淋漓尽致,大快人心哪。读时速度要稍快一点,感情要越来越激越、强烈。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对千里马是同情的,对食马者是鄙视的,而对伯乐不常有也表示惋惜,所以整片文章的基调应该是悲愤的。(有欢、庄重、悲愤„„|)
学生读
(背诵指导)
首先想一下课文共3 段,这是它的3个层次。第 1段是亮出作者的观点——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是摆出千里马的遭遇,摆现象;第3段点出千里马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食马者不懂什么是千里马,点实质,这样就理解了课文大致的脉络。这样还不够,你们记不记得老师说《 马说 》中有 11个“不” 字,那么就要抓住这 11个“ 不”字来背课文。第1 段的两个“ 不 ”是讲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由于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就不以千里而称。第 2段有5 个 “不 ”字,由于食马者不懂怎么样食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就“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是食马者与千里马的关系。最后一段有4个“ 不 ”字,写的是食马者与作者的关系 食马者是那样的不懂得辨别千里马,因此作者很感愤慨。抓住“ 不” 字来背课文,就比较顺理成章了。下面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背课文。
学生开始读背
师 好 现在把课本合上再来背
学生开始自由默背
师 好 现在试一下
学生开始齐背
大多数同学已经会背诵了,不会的同学还需要课后继续努力。
《马说》表面上是写马,我们不禁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愤慨不已,为它残遭埋没而扼腕叹惜。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背景介绍: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
现实中的韩愈是个人才不?——是个人才。【结合第一课时关于韩愈生平的介绍,师生一同回顾】
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
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
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
他曾经广收门徒。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你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
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就是对人才的同情,面对食马者的愤懑,就是对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的愤懑,对伯乐不常有的惋惜,就是对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的呼唤。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全文总结全文总结: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
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发现“千里马”?
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选一个回答,时间来不及可当课后作业。
第二篇:马说教学设计上课用
马
说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人才所祈盼的理想境界。在古代社会,很多人常常哀叹生不逢时,备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于是,如何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就成为了人们苦苦追寻的目标。韩愈在《马说》这篇文章里畅谈了他的人才观,其见解和主张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投影出示课题)
师:接着用课文开头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问学生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引出辩论的话题。正方辩题:伯乐比千里马重要,反方辩题:千里马比伯乐重要
让同学们推荐几个学生上台辩论。学生辩论完后让学生猜老师的看法,老师阐明自己的观点后白板出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让全班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2、1、理解课文寓意,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现实。
学习难点
二、检查预习:请小组长逐一检查,如果有没预习的,请组长把名字记下来。
检查内容:学案完成情况、疏通文意情况、生字、练习册基础部分
三、解题。让学生起来回答。
“说”:是古代散文的文体之一,属于议论文,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爱莲说
》。
说的意思是陈述、解说。马说字面意思就是谈谈马,说说马。深层意思是说说关于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的问题。
四、介绍作者。让学生起来回答。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学生在回答时不全面的由学生补充,再补不全面的老师补充,主要补充“衰”的意思。
五、朗读课文,白板出示朗读要求,重点掌握每段末的“也”字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把重要的单个词找出来解释。先让同学们在小组读,读后组长带着讨论“也”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指明一个学生上讲台展示。
1、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小组讨论后找出。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邪 策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个“也”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展示。第一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无 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中的“不”和“也”,流露出作者对 食马者的无知愤怒谴责的感情; 第三段中的“不”和“也”,表达了作者对 “食马者”平庸浅薄的深刻嘲讽。
这个学生朗读后,找一个小组当堂背诵。老师范读
六、疏通文意,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找出重要句子至少3个,找出重要单个词,任务完成后让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要求同学们下去加强记忆并抄在笔记本上。
重要词有:辱:只 骈:一同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能:能够 是:这 能:能力 才美:才能 见:通现,等:等同 安:怎么 策:鞭打 道:正确的方法 材:通才,才能 执:拿着 临:面对 其:难道 等:等同
七:老师:跟学生介绍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唐朝中唐时期。韩愈在当时读书人当中属于天才卓异的那种非凡的人才之一。7岁开始学习,13岁作文。很早就有抱负,希望超越前人,20岁参加科考连考三次未中,第四次考中进士,以后参加了三次吏选,都没有被选中。韩愈在长安蹉跎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奔走于权贵的门庭都没被重用。曾三次上书当朝宰相,希望能够自我推荐,始终都没有得到回应,在哪郁闷不得志、碌碌无为的情况下,离开京师到外地做官。《马说》这篇文章,就作于在京师求官的这样一段时期。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慨叹。布置任务:小组合作探讨
1.找出表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师:千里马真的是千里马吗?伯乐真的就是伯乐吗?联系学案上背景、学案上伯乐相马的故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用文字、方框、线段、箭头)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文章怎样托物言志。各小组写在小黑板上,学生上讲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七:布置作业
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重要,如果你是千里马,没被发现,你该怎么做?300字左右,谈看法。
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读书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
归隐田园乐悠悠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希望同学们发扬龙马精神、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第三篇:《马说》教师用卷
马说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 柳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2然后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3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4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食器)○5不以.千里称.也(凭,凭借)(著称)○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7 食.马者(通“饲”,喂)○8 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10或.尽粟一石(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面对)○15其真不知.
马也(识别,了解)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子并释义。○1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1○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按要求默写: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
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
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
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
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
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
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答()(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答()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答()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28.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者”的辛辣嘲讽。_
⑤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文段阅读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选文第一段侧重从的角度议论;第二段侧重从
议论;作者得出的最后结论是马者“其真不知马也”。
2、文段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3、人们常用韩愈《马说》中的句子乐不常有。来说明:人才需要有人来发现和培养,发现人才的人很重要。
4、文中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5、文段2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也。
6、文段的“千里马”比喻;“食马者”比喻
7、表现“千里马”因不能受到正常对待,而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句子是。
9、用文段3的句子说明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文段3用排比句式,从三个不同方面,连用三个“不”字,着力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对文段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组是()。A世上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因为不识马。B世上有千里马,但伯乐太多。
C世上千里马太多了,让人无法识别。D世上没有千里马,也没有伯乐。
12、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哪句?
13、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命运起决定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毛遂自荐(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知人善任(填相关成语)正确认识、选拔和使用人才。
14、文中托物言志,抨击了当时食马者不知马地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文段2的内容,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的人才?
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能。
15、翻译句子。(4分)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却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1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7.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同“才”②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十斗为一石③才美不外见.(xiàn)同“现”④不以千里称.(chēng)称号⑤其真无马邪.(yé)同“耶”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同“只”⑦骈.
死于槽枥之间(pián)两马并驾,2、有人说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文中“ 不常有”这句话。
3、文章托物寓意,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千里马”,而伯乐喻指善用人才的圣明君主,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作者借此表达了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
4、“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记叙也可以 议论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它,代千里马)③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等同,一样)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见____通___现_____含义:_显露(或表现)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材_____通__才___含义:__才能___________
___食____通___饲___含义:_喂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邪____通___耶__含义:_吗,表疑问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其真无马邪?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①一食.
或尽粟一石(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喂)(sì)(喂)③食.
不饱,力不足。(shí)(吃)④食.
之不能尽其材。(sì)(喂)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随堂检测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出淤泥而不染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D)
A.不以千里称也称: 扬名,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通“饲”,喂。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等同,相等。D.策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子。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D)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B)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
5、下面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B.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D.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6、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D)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7、这篇文章的主旨是:(B)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课外迁移】
阅读《千金市骨》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涓人:近侍之臣。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安事:哪里用得着;怎么能够。期jī年:满一年。
15、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字。
①千金市.骨(买)②反.以报君(通“返”)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认为)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丢弃,捐弃,扔掉)
16、概括“千金市骨”这一成语的含义
答:比喻对贤才的渴望。
17、翻译下列句子。
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译:死了的千里马尚且花五百金去买它,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18、简答:
《千金市骨》中“君主”、“涓人”各有什么特点?
答:(君王:渴求贤才,不惜重金。涓人:求人有方,机智聪明。)
第四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第五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