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现代西方管理学把科学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认为管理主要是运用理性和科学保证企业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强调战略、计划、组织和流程管理,以求提高效率。其实,文化管理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文化管理的功能在于,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创造企业的个性,为企业发展提供目标、方向和动力,保证企业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远比用正确的方法做事重要,因为用正确的方法也可能做错事。
事实表明,一味追求效率并不一定能把企业管理好。没有文化,企业会用正确的方法提高做错事的“效率”;没有信息,企业会用正确的方法做不可靠的事;没有艺术,企业会用正确的方法做挫伤人的积极性的事。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管理战略也无法成功。文化管理的要义在于为企业确立一套价值标准,以此来判别事物的好坏对错、成功失败、善恶美丑;判别什么事是正确的,什么事是错误的;判别哪些事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的;判别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次要的。不同的文化决定企业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排序,塑造企业的不同个性及其产品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来自其文化个性而不是技术优势,因为企业各自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个性是追求个性文化的结果。
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居于统领位置。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组织用来判断事物好坏对错的第一价值标准,它决定着企业的使命、动力、激情和凝聚力。一旦企业有了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它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一切理念、制度和技术的价值基础,技术优势及其表现出来的竞争力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确立核心价值观入手,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企业文化。在沃尔沃的企业文化中,安全是核心价值观;在丰田的企业文化中,经济省油是核心价值观。我国的企业在经历了重视财务、重视营销、重视技术的阶段后,逐渐走到重视人的阶段,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根本。那么,怎样才能凝聚人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呢?答案是: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企业文化。因为科学和技术可以学,但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使命感、动力、激情和凝聚力则很难移植和模仿。
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是形成企业文化和保障企业文化得到执行的关键。只有实现制度化,才能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动。所谓制度化,就是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进而保障核心价值观得到执行的过程。
企业的文化管理是文化制度化与制度文化化的内在统一。文化制度化是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制度文化化则是将制度理念转化为员工的思维、追求和习惯,使之得到员工的认同、转化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最后实现企业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的统一,形成企业的“集体性格”,也即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实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制度化。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管理制度的变化,二者同步协调、互相融合,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得到有效执行。
大 中 小 关闭
国网能源公司安排和部署本公司下阶段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发布时间:2009-09-14点击次数:
9月9日至10日,国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重庆发电厂召开政工例会。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公司系统单位的党委书记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强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公司纪检组组长、工会主席董云鹏主持。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国网能源开发公司进一步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年中工作会精神,安排和部署本公司下阶段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公司所属的7个单位总结和交流了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就如何构建学习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汇报了下一阶段党委的总体工作安排。
会议专题传达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开展企业文化“四统一”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就如何贯彻落实“主题实践”活动提出了初步意见。
公司党组书记李强充分肯定了公司系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与参会代表畅谈了60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了公司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就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实现创新提出了要求。
会议指出,公司各单位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效益和发展”两大任务,坚持“两个创新”,深刻把握新形势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措施,为推动公司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强的思想和政治保证。会议强调,下阶段公司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一是建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二是做好“迎国庆、保安全、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三是加强能源公司以“四统一”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四是围绕中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企业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坚强的保障。
公司纪检组组长、工会主席董云鹏在会议总结时强调,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实践和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及工会、纪检监察工作和载体,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李勇刘艺进)
信息来源:国网能源公司
第二篇:企业管理文化
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作用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山东经济学院副教授 高贤峰教授供稿
本文摘要:
本文将心理学家们关于心理结构的研究进行整合,提出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是员工为满足自我利益、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员工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利益与需要而产生的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动力,自我动力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如果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奖励,对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惩罚,就能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的利益控制员工行为;超我动力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显然,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紧密结合,就能从员工的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两个方面有效激发与控制员工的行为。利用这种机理,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管理体系:“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自我动力、超我动力、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管理体系、作用机理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曾经问过作者一个问题:在自己刚创业时,只有五、六个人,什么奖惩制度也没有,但是,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晚上经常加班,从没有人提出过加班费的问题,表现出的奉献精神至今令人感动;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消失了,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怎样避免这种现象?。
后来,类似的问题不断地有人提出。而且,在企业咨询中作者发现:在单纯靠制度管理的企业中,员工“斤斤计较”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而且制度越多,这种现象越严重;但是,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培养了较强文化、有着统一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企业,制度建设却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要求的符合程度要大得多。
这使我不得不做认真的思考: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分别是如何作用于员工行为的?他们对行为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利用这种机理指导企业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应该怎样设计企业的管理体系?本文将重点探讨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理。
二、员工行为动力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按照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一切外在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都要通过人的心理发挥作用。探讨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理,当
然也要从员工心理谈起。
人的心理结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世界上许多心理学家都有过论述。对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理论进行整合,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甚至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自我”为中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二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者“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前者许多行为科学家都有论述,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更有详细的论述,提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为“自我实现需要”;后者则散见于多个心理学家的著述中:弗洛伊德的“超我”、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有时他也称之为“超个人潜意识”)、詹姆斯的“精神的自我”、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和“超越性需要”,近几年兴起的“超个体心理学”等,对人的超越个人之上的行为与心理现象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注释1)。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前者称为“自我动力”,后者称为“超我动力”,分别可以定义为:“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需要、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动力。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共同影响的结果。“自我”与“超我”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动力体系。
但是,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的形成与运行机制有着根本的不同。
自我动力和超我动力从根本上分别来源于自我人格和超我人格。在“本我、自我、超我(注释2)”人格结构中,“本我”是人的本能能量,它的功能是制造与产生需要,满足的原则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一旦产生需要,它要求马上满足,这种满足只能通过想象来获得,因而也可以称之为“愿望式”的满足。但是,当这种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后,“自我”就能意识到,并受现实原则支配,通过行动满足需要;一旦个体采取行动,该行动必然对个体所在社会产生影响。当这种影响与社会利益和价值观一致时,代表社会利益与价值观的权威力量就会施以肯定或奖励,当这种影响与社会利益和价值观不一致或相反时,代表社会利益与价值观的权威力量就会施以惩罚,这种反复的奖励和惩罚的经验以及所内涵的价值观被个体内化下来,就形成个体的“超我”。
以幼儿园的孩子为例:当孩子看到同桌的小朋友玩一个很好玩的玩具时,这种现象可能会刺激孩子的“本我”,产生玩玩具的需要。但是,自己没有玩具,所以只能在心理上想象一下玩玩具的情景,从而产生“愿望式”的满足。当这个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使孩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时,想玩玩具的信号就会刺激到自我意识,最后产生现实的行动满足需要。如果这个行动是“抢夺”,那么“抢夺”行为就违背了幼儿园的价值观,于是代表幼儿园价值观的权威力量即老师就会对抢别人东西的孩子施以教育与惩罚,久之,这种教育与惩罚所代表的价值观“不应该抢别人的东西”就可能内化到孩子的内心,形成孩子的“超我”,从而将幼儿园的价值观“不应该抢别人的东西”成为孩子自己的“超我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以后,孩子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抢夺”行为。这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心理发展的历程:由“想要就抢”,发展到“想抢但因害怕惩罚不敢抢”,进以步发展到“自己认为步该抢”。显然,当孩子的心理停留在“不敢抢”阶段时,幼儿园是靠孩子的自我动力在管理,它靠的是制度(抢别人的东西就要受惩罚);当孩子发展到“不该抢”阶段时,幼儿园就是在利用孩子的超我在管理,实际上,这里已经没有管理,而是靠孩子的自觉性。这种手段就是思想控制或价值观的导入。显然,它靠的是文化理念。
三、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上述对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形成机制的分析,显示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理: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员工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自我动力是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满足自我需要则是员工工作行为的原始和主要目的,因此,由自我动力产生的“利己性”特征是员工个体工作行为的一个基本属性之
一。这一属性,对员工的行为管理有双重意义:意义之一是,她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的目的性:管理措施要充分尊重员工的自我利益,让员工认识到这种管理有利于他们的利益;意义之二是,它决定了管理的手段性:只要控制了员工的利益,就能够利用员工利己性心理达到对员工行为的控制。如果对员工有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奖励,对不利于企业利益的行为给以惩罚,就能使员工为了自己的利益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管理制度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的利益控制员工行为;
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显然,当员工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受到共同的激发时,二者均衡作用于员工行为,员工行为的指针就能指向自我目标与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如图2所示:
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也许表面上员工很“听话”,但是,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一旦遇到企业没有制度规定的领域,或者管理制度一旦有任何漏洞,或者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员工就会受利己动力的支配做出利己但是不一定对企业有利甚至对企业有害的行为,企业为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又要规定更加严格的制度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这又使员工更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更严重的是,管理者也同样受到这种利己心理的支配,也在利用“是否对自己有利”决定某种制度是执行还是不执行,真执行还是假执行,这时,就没有人真正关心企业利益了。于是,追求个体目标的实现就成为员工行为的主要指向。最终“富了和尚穷了庙”就成为必然的结局。如图2所示:
当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化认同下来,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但是,如果自我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这除了与员工行为的利己属性相左外,违背管理的目的性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也不利于企业发展。图3所示。因此,过分依赖自我动力与过分依赖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正确的方
法是,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之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管理制度、文化理念、自我动力、超我动力、员工行为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的意义为:企业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四、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作用机理的应用
应用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设计出“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设计方法可以用管理三步曲阐释:
企业为达到自己的根本目标,实现根本宗旨,要提炼或设计出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并在其指导下,提出每一个分系统的理念或价值观。例如,海尔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精神体现在质量管理上,就是“零缺陷、精细化”,体现在销售上,就是“先卖信誉、后卖产品”,体现在产品开发上,就是“客户的难题就是开发的课题”,体现在市场开发上,就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自己做个蛋糕自己吃”,体现在服务上,就是“零距离、零抱怨、零投诉”„„将这些精神、理念或价值观进行宣传,让员工进行学习、体会、进而产生认同,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一步;
当企业提出自己的某一理念或价值观时,个人理念与价值观与企业比较接近的人能够直接认同并接受下来,并用这种理念做指导,做出具体行动。这部分人可能是少数。但是,恰恰这少数人就是企业的骨干,企业应该把这部分骨干的行为树立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能使理念形象化。这时,原先没有认同理念的员工,一部分会直接模仿典型行为,产生企业需要的行为,还可能有一部分员工,从典型人物的行为中理解和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从而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当然,这种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通过典型的宣传,会使更多的员工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二步;
但是,即便有了典型人物与事件,也还会有部分人不接受企业理念与价值观,这时,就需要制度的强制。以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对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肯定或奖励,对不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在制度的强制下,一部分员工虽然理念上并不认同,但是由于期望奖励或害怕惩罚,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还是“趋利避害”,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员工从制度的强制中,理解并认同了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做出企业需要的行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企业提出理念、树立典型、制定制度后,还会有极个别员工无视理念与制度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屡犯制度。这些人一般是企业的“刺头”或特殊人物,如果严格按照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则会得罪这些人,许多管理者为了不得罪这些人,宁肯不对其进行真正惩罚,那么,管理制度在这些人物身上就会失效。这种失效现象会象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很快会波及整个制度体系的有效运行。甚至,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对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怀疑。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就是这样失败的。所以,企业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必须使管理者素质过硬,真正使制度的执行公正、公开、公平。这样,通过制度的执行,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这就是管理三步曲的第三步。
通过“管理三步曲”的实施,企业就可以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在这种管理体系中,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超我自然受到极大激励,甚至可以做出“一切以企业利益为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这可以称作“上不封顶”。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甚至相反的员工,由制度规定了员工行为的“底线”,员工可以不认可企业理念,但是不能违背制度规定。一旦发生违背制度的行为,或不按照制度提倡的方式发生行为,要么受到惩罚,要么得不到奖励。于是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可能发生利己也利企业的行为。这就使得“管理三步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
当然,在进行具体管理制度的设计或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必须以制度与文化对行为的作用机理为依据。具体制度体系的设计与文化理念的设计,已有另文论述,在此不在展开。
注释:
题目:这是作者《人本管理》研究的部分内容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对中间很多文献资料与实证性研究过程没有详细交代。有些还缺乏足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假设性。有些结论虽然在企业咨询中进行了应用,但是,在学术上是否成立,作者还没有把握。在此提出是诚恳希望专家给以指导。
专家:高贤峰,北京大学博士生,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人本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
(1)如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霍尼、艾里克森、马斯洛等人对心理结构都有自己的论述。虽然观点不同,但是,都研究了类似“本我”、“自我”心理现象,只是所用概念不同。马斯洛晚年提出的“超越性需要”和号称心理学第四势力的“超个体心理学”对人的超我心理进行了研究。这里我们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整合,得出“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得结论。
(2)这里我们采用了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关于“自我、本我、超我”的概念外客,对概念内涵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是否妥当,也请专家给以指导。
第三篇:企业管理的核心
企业管理的核心
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人”,人的行为具多面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则黑”,“环境造就人”,说明同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观念和行事也会不同。
就企业来讲,其目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一个人或某些人能完成的,必须要让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一个很具“向心力”的团队,正可谓“人心所向,无坚不催”。
所以,企业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通过对人材的“选、育、用、查、升、降”等有效地管理措施,来满足自己对人材的需求,即符合自己“企业文化”的需求。
企业的价值取向,即企业文化,是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在意识上的一个标杆,无论谁在协调、沟通、服务、做事等行为中都必须要遵循的原则,这事关整个企业的营运成败。
没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企业,也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团队中的成员就会形成“各自为阵、闻利而动、无利不往、做事拖遢、遇事推诿、不协调、不沟通、自以为是”的氛围,你想,企业还能走多远?。
企业文化一但成型,原班人马是很难改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新洗牌—换人。
所以,企业创办之初做为老板或老总,必须要把她放在第一位来重视--忠诚、安全、协作、进取、高效。不仅要写出来,让团队中的成员熟记于心,还要对他/她们详加培训,让他/她们理解,并在行为中加以应用。
切记,必须让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在行为中体现企业文化,使内部或客户人员都能感受到您企业的优良品格,如此,甚喜!
当然,身为老板或老总,须懂得“正人必先正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
第四篇: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以目标成本法为核心,以目标成本为对象的管理概念,是企业实施目标成本控制的体系。目标成本管理具体是指企业在成本经营活动中,把成本目标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抽取和突出出来,用它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的发生和费用的支出,借以达到降低成本耗费,提高资本增值效益的目的。
目标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检查、成本考核、成本奖惩激励等内容。
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就是其完成总承包合同约定质量标准的施工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期待值,是成本费用开支的控制标准。施工项目的目标成本管理thldl.org.cn是根据施工企业施工生产的特点,结合工程标价的构成和成本发生的区域,在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尽可能地降低项目成本费用。
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
该方法是在目标成本的制定过程中贯彻价值工程及作业成本的思想,将目标成本管理需要与价值工程及作业成本法协同起来,共同作用于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建筑施工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成本控制的研究过程分为三大阶段,即研究准备阶段、正式研究阶段和研究后阶段。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中,价值工程理论应用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1、通过应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
2、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材料使用的比选,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代用、改变配合比、使用添加剂等方法降低材料消耗;
3、结合施工方法,进行机械设备选型,确定最合适的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案;
4、通过应用价值工程理论,结合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降低材料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以及确定最合理的材料储备;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应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成本控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研究的重点一般应放在通过价值工程理论应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上,以期提高产品功能、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实证分析还可以明确看出应用价值工程理论效益高、节约的潜力大,不仅能够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品质,还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计划。
第五篇:企业管理文化论文
关于企业内部管理文化的作用的探讨
摘要
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和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都有重大的影响。要想塑造企业的管理文化,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企业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目标应该是一个有激励性、利益性、可实现性的目标。
本文讨论了企业管理文化对企业的主要作用和其集中表现形式,并有助于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好的识别和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从而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进一步重视企业的管理文化并创造出更好的绩效水平。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文化 战略价值 绩效
一、企业的管理文化
管理植根于企业文化之中,是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企业文化理论,称之为管理
文化。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
考和分析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运行,把企业管理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它的核心是使工人关心企业,给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带来生机和活力。(该定义引用自百度百科“管理文化”词条)管理文化对企业的绩效有直接影响,企业取得的绝大多数成绩都与企业的创始人以及其高层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也就是管理文化有关,设计并发展一种强而有力的1
管理文化能够激活企业的创新的动力,让企业的活力迸发,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一个组织文化强大、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的企业内部,企业员工的行为能够被管理文化所引导和规范,新员工可以通过正式的培训和非正式的内部交流来逐渐接受企业的文化。
企业的创始人以及企业的高管能够通过自身地位和权力轻而易举的对企业文化施加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的管理文化则是整个企业文化当中的十分重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对企业的发展变革有着重要的革命性的影响。
能够影响企业的决策和战略方向选择的管理文化通常都会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非常容易识别的企业创始人的个人风格,而这种个性色彩在商业上往往是一种非常受欢迎、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
喜欢的文化特色。
实践证明,企业的管理文化,特别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高层管理人员所形成的文化,能够通过交流和传承从而贯穿整个组织,而不会随企业创始人的离开而消逝。因此塑造企业的管理文化的目的就是让企业能够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能够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形成自己的企业风格,并以此来激励企业的员工,从而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发展壮大。
企业创始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管理文化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1)引导企业的员工设立企业的战略目标或者为达成战略目标而努力。
2)激发员工达成既定目标的强烈动机。
3)为企业创设一套能够正确而公平的评价员工的绩效的考评系统。
管理文化被定义为关于价值观、信仰、抱负、期望和行为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反映企业管理者们的管理风格,这一风格在企业内也已经被阐释为企业的文化的内涵并对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管理文化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管理者的信仰、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而这些则可以反映管理者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各种决策和行为。
二、管理文化的功能
从本文前面提到的管理文化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管理文化的在一
个企业内所扮演的角色和其主要功能。
2·1 管理文化能够为取得高绩效提供强烈的动机。
管理文化包含企业的创始人和主要管理者的强烈的个人风格,在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够发现可以促进企业绩效强大的动机,而且他们也能够以此为标准和基础建立起来企业文化的绩效管理机制和企业的基本文化价值观。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文化代表着一种企业管理人员对创新精神和高绩效的一种肯定,在优秀的企业内部,作为管理者,应该让企业的管理文化从各个方面都协调起来,并能够统领整个管理文化,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领导者,企业的创始人和
主要管理人员要能够预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以各种恰
当的方式来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例如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就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在环境和谐交流机制畅通的的企业内部,甚至能够形成一种竞争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促使管理人员更多以企业为家,提升管理人员的奉献精神,从而为企业的发展、绩效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管理团队的其他同行的业绩或者企业的前任人员做出的成绩作为组织内部的一个非正式的标
准,能够引起特定的管理行为,有数据证明,这样的行为能够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
2·2管理文化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战略目标。
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被企业的管理人员普遍接受并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自觉遵守的战略目标,企业是
功的。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很容易的就认识到,他们的企业取得的成绩主要就
是靠强大的管理文化所激发的员工工作热情和动机。
2·3 企业的管理文化在企业的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面临着种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而管理文化在某些特
殊的时期,甚至能够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的历史、管理价值观、面对变革的态度等这些
基本的元素将会决定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面对外部的压力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企业所愿意面对的风险的大小程度,愿意变革的深入程度取决于企业在以前面临类似情况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的效果,当企业面临高风险时,如果企业的管理文化是一种风险厌恶型的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宁愿放缓企业的发展脚步也不愿意去冒高风险来捉住企业的发展机会。在有着鼓励冒险的管理文化氛围的企业当中,冒险行为往往会被鼓励,那些通过高风险的行为取得高绩效的员工会受到奖励,当存在风险的时候高层管理者也更倾向于面对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
2·4 管理文化有助于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
当今时代,企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从内外部所获得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另外,获取新知识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进步也是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将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能够更好的满足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他们作为信息传播者和监督管理和的角色可以确保信息在不同的层级进行
高效的传播,并为员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提供可靠的保证。管理文化能够影响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培训的态度。好的管理文化能够使管理者充分重视员工培训的积极作用,从而能够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绩效对提高。
2·5 管理文化确保企业文化价值的和谐。
管理文化能够保证企业的文化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维持动态的平衡,管理文化能够使各种文化统一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上来,这也就是为什么管理文化能够平衡企业的各种文化,使他们只保留有利于企业的绩效的文化,从而是企业的文化和谐的原因。
2·6 管理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演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管理文化对企业的文化有着统一、协调的作用,在企业的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同样管理文化影响着企业文化的演进,这种影响是一种方向性的影响,管理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为管理文化引导着企业员工的绩效价值观,并对绩效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
2·7 管理文化有助于形成组织的协同效应,并且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决定方面。
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绩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而有效的管理文化,能够促进组织以共同的路径达成共同的目标,从而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文化让员工更好的理解企业的价值观、目标和采取的措施,为了塑造企业的文化,管理者
通常都会利用组织的特性构建一个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文化体系,从而使管理文化能够以此为依托,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管理文化是管理哲学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塑造着企业的文化核心,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不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它对企业的绩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积俭.管理心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洪兰.现代实用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生出版社,1998 [4]管理文化――管理哲学的新视野李兰芬,崔绪治 著/1999年01月/苏州大学出版社
[5]周海炜, 张阳, 唐震著 谋略与
战略:管理文化的观点 科学出版社 2007
[6]张阳, 周海炜, 汪群著 企业战略创新:管理文化的观点 科学出版社 2007